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9: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衔接;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3-03

学校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和中学德育中人为地割裂了这两个德育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致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各自为战,无有效衔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增强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稳定而科学的德育衔接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

1.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大学和中学德育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脱节、内容重复度高、途径和方法雷同、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评价欠科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均与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衔接机制有关。为此,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衔接手段和衔接措施等加以总结,然后将其制度化,有步骤地推动大学和中学德育的衔接。只有通过衔接沟通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恰当处理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方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

2.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和中学本应是有联系的,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大学和中学互不联系、缺乏照应的现象,从而人为地割裂了大学和中学德育之间的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德育管理部门应出台一套与德育衔接有关的文件,应加强与德育衔接相适应的机制建设,以使德育衔接能够基于制度的安排,从而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加强大学和中学育人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整体效能。

3.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适应德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学与中学德育脱节所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从高中学生向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知失调、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衔接机制欠缺使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大学新生度过从高中学生到大学新生的“磨合期”的时间在增加;由于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交流沟通的缺乏,妨碍了大学新生的思想转变;由于制度保障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前进动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和中学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德育主体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二、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标短视,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规划

目标是指期望达成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关注点只局限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上,而由高中向大学的过度则形成了“盲区”。具体而言,当前高中德育只着眼于对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与引导,缺乏面向大学的预备教育。根据本人连续4年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相关情况,如大学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均不十分了解,这使很多由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出现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适应的状况。我国大学的录取率目前大体在70%左右,所以这一状况应该说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告诉我们,必须加强中学和大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德育中的衔接机制的建设,以使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能较快地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

2.德育内容脱节,违背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规律性。然而,我国在德育课程的安排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例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就忽视了学生德性的养成。这也对大学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即大学不得不为已进人大学的大学生补上中学时的德育养成课。比如,目前为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有一章就是专门为新人学的大一学生讲授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因为属于“补课”性质,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还要接受连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诸如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一类的教育?

3.德育方法异位,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德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可以选择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教师就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情况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们实施的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导致了两种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论灌输的方法,所以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德育就变得干瘪而深奥,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甚至将本应在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在高中阶段来讲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论的过于饱和,也影响到大学德育的正常进行。在目前的德育实践中,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很多教师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学过了这门课中的多数内容,大学阶段再让他们学,他们当然就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对这门课,他们的高中老师在讲解的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的还超过了大学的老师,再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由此可见,若中学阶段德育方法使用不当或对德育内容不适当地过分拔高,就会使大学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学德育工作者若对中学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过程中缺少创新,也会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德育评价失调,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当前,大学和中学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不同,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对德育作衔接的动力,从而也就加剧了大学和中学德育脱节的状况。对中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是以

其德育活动的结果为衡量标准的,这种重结果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中学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则与他们在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却无多大的关系。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网上评教的活动,但由于没有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挂钩,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这样一来,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地去了解中学里德育工作的状况,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然也要难一些。由此可见,德育评价机制的失调也在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的形成,因而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

实现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所谓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标管理中的短期目标通常会比较明确而具体,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极易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部门及其成员陷入一种短视或只顾短期目标的状态。这种状况在德育实践中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往往仅关注本学段德育中具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就忽视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在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又要使各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对目标达成情况作客观而全面的评估。由于德育活动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评定德育的实际成效时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如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者就不应当仅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次数或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德育工作的优劣。相反,应当鼓励德育工作者把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的形成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追求。

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

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主要应围绕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来进行。一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强沟通与衔接的意识,要将眼光从只局限于本学段的德育对象变为同时也考虑到相邻学段的德育对象,要对学校德育工作作整体把握。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己沟通与衔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开展对相邻学段学校德育状况的考察与调研,弄清与他们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推动德育衔接的路径和方法。大学德育教师应当经常地深入到中学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师也应经常地到大学进行学习与考察,了解大学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三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从中摸索沟通与衔接的规律。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还应互相借鉴对方在德育教学与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进本学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呈现出的自发与无序的状况,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学校德育衔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级学校也应将德育衔接纳入自己的整体规划中,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德育衔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其次,要增强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对德育衔接工作的宏观管理的力度。学校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要为德育工作者制订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衔接平台、创设对话交流的衔接环境,以使德育衔接能长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实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为德育衔接工作制定的微观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制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的效果的评价制度、高中毕业生与大一新生德性发展状况的调查制度等。应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11―0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而且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学生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其他学生。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学生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学生

趣味性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的教法。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说:“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说:“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学生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次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得好的学生来念此图片上的文字说明。念文章的学生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学生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学生

篇(3)

【关键词】五伦八德; 德育; 学校; 家庭; 学生

中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推动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教会学生做人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必须把“树德”工作放在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首位。而现今的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关注多,效果少”的问题。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大多只注重理论和形式,德育目标较高且抽象,不符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使学校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只在形式上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并且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使学生很少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去,德育教育根本没有实效性的影响。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今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功利主义的熏陶明显多于道德的培养。同时,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也是影响孩子道德养成的关键因素。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并且不能积极配合一系列针对其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才会有实际的效果呢?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呢?中国传统文化清楚地告诉我们,“五伦八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五伦”指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传统的儒家文化已经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摆在了学习文化知识之上了。“五伦八德”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对现代人而言必须遵守的规范、准则。让学生掌握“五伦八德”这一道德准则对其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备“五伦八德”的人,就具有高水品的道德素质,德智体美才会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是当今时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中学生人格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应该从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五伦八德”的教育开始。这样既符合中学生的个体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又为其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的德育教育

用“五伦八德”的思想指导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就必须改变“重分数,轻品德”的思想。孔子把培养年轻人“孝、悌、信、谨、博爱”等优良品质放在教育的首位,而把学习文化知识摆在了次要的位置的思想对现今的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是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的。学校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五伦八德”这一道德准则作为德育教育的准绳和目标,以符合学生发展实际。这也是学生取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它是符合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养成人格的需要的。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德育意识,挖掘不同学科在育人方面更深层次的价值,用敏锐的教育意识,挖掘课堂中蕴含的“五伦八德”的德育因素,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在一些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和良好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的价值,在非常自然的氛围下,实施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

二、家庭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无法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在道德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家庭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最初基地,同时,优良的家庭风气的熏陶和父母的细心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必备条件。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许多家长采取的是每时每刻的“耳提面命”、不断说教的方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其实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父母和谐相处,两人都与人为善,帮助、信任、尊重他人,并且以诚相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正是家长对“五伦八德”的践行,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笔丰厚的道德财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在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殊的发展时期,其道德的初级阶段就在家庭的道德教育中慢慢塑造出来了。

三、学生的自我修养

篇(4)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育策略;中学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道德风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种逐步适合时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变化也为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 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

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总是受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小环境,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要特别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要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风、校歌、校规,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加大对德育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大德育教育宣传的途径。设置德育教育专栏,名人名言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投入绿化校园,校内绿草茵茵、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作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德育教育首位的战略观念。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冲出来,这些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明确“德育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德育教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的道理,真正把德育教育首位放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通过学校这个主阵地,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2中学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社会发展

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向现代型转变。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凡超越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去构建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是评价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要件。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联系。倘若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那么就必须去分析促成这一行为产生的动机背后的动力――人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既包括学生个体内在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德育教育在本质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也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对话过程。因此,首先要关注中学生的个人需要,分析这些内在需要的心理源泉,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需要,并能自觉地以之约束自己的育行。所以说,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否则,必将与现实脱节,使得中学德育教育陷入内容知识化、程序化的境地,缺少与时俱进性。中学德育教育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关于德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我们应注重“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撰写各种社会调查小报告和总结等,还要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把乡土情、校情等引入课本中,还应增加对家乡的典范人物,和家乡时代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改观等的内容,这对家乡文化的宣传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些内容的增加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其具有生活化。

3 改革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随时代的发展做调整和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书本、课堂和口头上,灌输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善于将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有目的地设计模拟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的场景,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主体验、现身说法等情景教学,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可通过录像幻灯、语言描绘、实况播音、辨析讨论、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家长式,命令式改为朋友式,将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为双向交流互动式,将包办替代改为自理、自教式,以多样化、现代化的方法促进德育效果的达成。在德育实践中,教师还可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或活动,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进行社会标准价值判断和行为修正。只有这样,德育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体现。

此外,还应创新多元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和开展多途径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具体的讲,中学德育教育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丰富教育。一是情景陶冶法。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校运会、文艺汇演、校庆纪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月等。二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宣传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身边熟悉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以个性培养个性,进而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德育观念。

结论

中学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中学德育教育氛围,坚持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氛围,提高其待遇和素质,完善考核标准和培训机制。中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不仅要结合中学生和生活的实际,而且要随着时代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将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磨丽萍.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2]桑昭惠.浅议德育教育中的美学应用[J]

[3]黄燕红.重才岂能轻德[J]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教育;全方位

如今,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的素质人才。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以及形成探究实践的思想和能力,利用物理教学资料中的德育成分,强化德育教育,把初中物理的教学与政治思想道德融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怎样把初中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下面的手段来实现。

一、激发爱国的情怀

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实验得出的,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我国科学家在世界物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通过讲述这些科学家付出的事迹,能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强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兴致地去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以自己的祖国为荣。

二、形成科学的态度

初中物理课本里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都需要经过科学的试验才能得出。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没办法对物理的所有知识理论都理解,甚至有些学生会对其结论产生质疑,这时老师则需要抓住机会,让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形成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学“光现象”中关于光的折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折射原理是否正确,这样会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严谨、实事求是、验证释疑的科学态度。

三、增强环保的理念

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章节时,老师应该插入一些保护环境的教育片段,使学生通过视频的展示,明白保护环境是紧迫的,也是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战胜困难的信心

众所周知,物理上的知识理论大部分都是通过科学家不畏困难、屡败屡战、毫不气馁地不断研究得来的。让学生知道这些科学家得出理论的辛苦历程,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科学上的困难时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电灯这个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插入介绍爱迪生是如何发明电灯炮的,是如何克服种种的不顺和难题,最后取得成功的。他的求知、勇于创新的精神需要每一位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一种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信心,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五、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今的初中教学常常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却不在意学生在观念、行为上的发展。中学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坐姿,穿着要合理适当,上课前要先摆好用具,上课时要认真听讲、敢于提问,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是对一名合格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初中生看来是可笑无谓的,觉得这只是小学生才会做的事,这样会导致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不佳。要是学生在上课时坐得歪歪斜斜、课本都没翻出来,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严于律己,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中学老师应该积极找出物理教学中隐藏的德育思想,并抓住机会,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从一个故事、一次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兴军,王志发,杨海明.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2]张凤琢.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08).

[3]王培菊.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物理,2010(24).

篇(6)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7)

[关键词]山区高中 政治课 德育功能

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山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高中阶段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搞好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主要表现

1.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实际,注重从“大”处着眼。纯理论化的教学使学生不能亲身感知和践行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教师们似乎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或者“政治家”,而不是让学生进行德育体验。有些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师自己也还是一知半解,学生更是一头雾水。

2.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多于“启发”。 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乃至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感受。结果,学生围绕着教师转,一切都得听命于教师,教师主宰着教学全过程。由于许多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加上课时限制,有些执教者索性照本宣科,学生则迫于学业压力,也不奢求“启发”式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政治课教学就是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抄,很难发挥其德育功能。

3.课内课外脱节,校内校外脱节。由于学校重智轻德,教师不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一门心思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逃学。具体表现在课前学习存在方法不当和缺乏自觉性;课中学习存在听课方式不科学和缺乏主动性;课后学习存在应付作业和缺乏探索精神。

二、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在思想认识上,应试观念未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但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山区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却被弱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教师和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忽视政治课德育功能。

2.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但是,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公共改革,实施实践性和开放性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山区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一些教师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3.山区高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家庭与学校互动的难度极大。山区高中大部分学生为寄宿制,再加上大多数山区孩子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又忽视子女教育,因此往往容易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家长不管不问,或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只管吃穿用,不管思想品德,甚至不和孩子沟通,出了问题又大惊小怪,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或动辄打骂,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二是家长娇生惯养,拔苗助长,为使孩子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

三、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践与对策

1.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四个加强”。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山区学生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结合山区高中贫困生多的实际,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四个加强”。

(1)加强自强、自立教育。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能在逆境中学会自强、自立。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丰衣足食,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补助为“经营型”帮助;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勇于拼搏,争取成功。

(2)加强诚信、自信教育。诚信应该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而针对大多数山区贫困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相对较强的心理特点,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融入集体,唤醒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3)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家庭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淡漠人生,我行我素,对待许多人和事缺乏应有的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尽管社会、学校给了他们很多的爱心资助,仍然没有激起他们的感恩之情,甚至极个别同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此,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心、责任心教育。只有教育他们树立爱心、责任心,才能使他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到集体的力量,从而激励他们把个人理想、追求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

(4)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能使他们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效地遏制浪费现象,并使他们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

(1)尊重德育规律,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结合的原则。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其中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显性德育来完成,它是道德形成的开端和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催化作用,道德意志发挥着定向作用,这二者更多的应通过隐性德育来完成。因此,要发挥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必须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渗透或互补、支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依靠一定的规范训练,完成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塑造。

(2)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是载体,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无论是揭示知识本身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还是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首先都需要帮助学生学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体会其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的德育功能。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新型社会实践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理直气壮地贯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但不要把学校看成是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人工温室,要客观地介绍社会,实事求是地把社会的真实面目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新型社会实践教育应该说是现代德育的一个新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的设计更多是从学生本身的成长入手,强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而且非常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力图达到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目的。在操作上,它应是学校正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形式上,这种社会实践教育可以是在课堂上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以军训、专业实习、参观、社会调查、野外生存训练等形式出现。

(4)突出德育的主体,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德育的主体。但过去学校德育中更多的是注重整体化的德育,缺乏对教育主体个性化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注重和研究个性差异,将是今后开展有针对性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要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认同和接受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改变把政治课搞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被动局面,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3.在教育要素上要做好“四项优化”。

(1)优化教育环境:更新学校教育环境,努力建设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学、娱乐活动,从而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结合起来,把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有利于让山区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2)优化班级管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激活学生的内在良好动因,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

(3)优化教师队伍:重在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能够针对山区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优化学校管理:遵循教育科学、领导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等有关原理、原则,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且在管理上特别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志勇.落实新课程理念 强化政治课德育功能[J].基础教育课程,2008,(6).

[2]高光耀.谈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