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时间:2023-09-18 17:0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国学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技能。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生即使接受了更多的高中语文国学也很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学教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加强高中生的语文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国学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的理解国学的学习对于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刻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进行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主导作用。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具有领导作用。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具体的描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概括。教师在国学教育中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想象,让学生在国学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未来确定方向。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概括。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德、孝、忠、义”的篇章,利用国学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语文国学教学
1.科学的语文课程设置,让学生各取所需
为了有效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进行语文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国学教育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国学教育设为理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因为理科的学生本身语文素养就比较差,教师在对理科的学生进行国学教学的时候,应当详细的进行讲解,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语文国学教学中,提升理科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可以设置为选修课,文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本身就很扎实,因此教师在进行国学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国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国学课的成绩列为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针对不同学生,科学的设置语文课程教学策略。以此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语文国学教学效率。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探讨了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不仅要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优秀品质,还应当提升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语文作为人文精神比较凸显的一门课程,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在我国最早使用“人文”一词的是《易经・贲卦》。儒家思想也强调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在西方,最早关注人文精神始于古希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尊重人的天性。美国的杜威首先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在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人文精神是一复合型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既包含能力、兴趣、思想和态度等,也包含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等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的主体是人,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绳,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精神一般是通过教育来传递的,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培养的,由客体的认知到主体的体验再到内心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彻底的内化,培养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综合素养,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渗透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存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到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导。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许多教师都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许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主体的应试教育理念。虽然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理念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人文精神关注不够,认为大纲之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学习它们都是在浪费时间。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机器,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常常会被烦琐的语法、修辞、技巧等内容束缚,缺乏深入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容
教材作为传播文化与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肩负着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素材和内容的选取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和研究的,这些素材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示到学生面前,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深意和人生哲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从素材中引申出富有哲理和人文价值的隐含深意,挖掘文字和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汲取所需要的营养。
(二)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简单的教学素材和教材相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健康的品质和较高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传播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用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动的教学让学生领略人文精神的魅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三)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只有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中才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人文素养,养成健全人格。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内涵。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人格魅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人文内容以及设计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等策略,以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3.
[2]史海英.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学周刊,2016(07):95.
[3]李敏.探析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11.
[4]张斌.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125-126.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精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的精读不仅是语文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上的综合体现。作为语文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在教学中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注重优化文本资源,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3)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理念的施行,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满足他们的语文学习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文本资源,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建立在一定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优化文本资源,能够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语言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以期在文本阅读及精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要求,笔者以为:(1)优化文本资源,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我们不妨围绕文本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等渠道予以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自主性;(2)注重运用多元化学习方式来探寻文本资源内涵,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精读技能;(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语言表达愿望,鼓励学生通过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途径来体现文本学习内容;(4)鼓励学生在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思维能力。
如在散文阅读教学时,为了发挥语言文本的文化内涵作用意义,笔者往往选取一些具有较强文化内涵的选文进行教学。如2009年江苏高考选文《上善若水》、2010年天津高考选文《寒冷的高纬度》,(1)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该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建议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①文中流露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态度?②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3)建议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完成上述任务,并就其中的学习经验积累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4)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以培养学生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
学生是学习的中坚力量,也是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核心载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能够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语言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
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围绕适宜的教学目标来帮助学生获得各自承受的学习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深刻理解感悟能力。最后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心理需要。
三、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学习都只是为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提供一种例子而已。语文学科文本阅读精读教学也是如此。该课程教学旨在为大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技能,目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这些方法来运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说,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创新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笔者以为,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就是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想象和预测,以培养他们语言发展的创新精神。这种拓展延伸还表现在:(1)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用心交流沟通,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认同;(2)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信心,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来再现文章具体内容,训练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3)搭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平台,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升华成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言,在高中语文文本精读教学中,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语言学习规律,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不仅能够发挥精读教学的重要特点,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运用技能的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 沈春华. 尊重文本阅读: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有效性[J]. 家教世界,2013(2).
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人性层面上的促进和提高,同时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品质,并且让教育成果充分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归根结底为人性教育,其核心宗旨就是人性涵养与人文精神。因此,人文教育的基础价值就是对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质以及理论道德得以充分提升,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充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所涵盖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包含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等多个领域及诸多层面。特别是人文内涵丰富多彩且寓意深刻,不但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精神,更有对国家利益与社会尊严的誓死捍卫,反对黑暗势力,不畏,见义勇为,爱憎分明,还有对社会的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舍己精神,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等。总之,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这些都值得学生们深入学习和效仿。
2.语文课程性质规划和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对人非常重要,这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人类需要的学习工具,而且还体现了它的人文性质,属于语文课程的基础所在”。语文教学同时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同时更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并且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不仅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语文知识技能,同时还让他们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深入探索精神,最终让其拥有充分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拓展自我个性和精研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最终使得物质的自身价值持续高涨,而其精神价值却出现了一定的缺失,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价值需要弘扬和传承,这是基础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人的个性与心智正处于逐步成熟阶段,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想阶段,所以,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教育中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就一定要顺应时代需要,还要与社会发展观相吻合。
三、人文教育的渗透必须时刻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视角来进行观察,从文章里解读出蕴含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提炼和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重点讲述社会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个人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有所差别,这与人格无关。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于拉平板车的老王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老王生意的照顾,尤其是两位先生发自肺腑的平等观念———“人家上门了,没能请他坐下来喝杯茶,真实感觉很抱歉”。再看看我们现如今的许多人稍有点财富,稍有点社会地位,就理所当然地判定自己高人一等,对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就是对这种负面社会思想有力的抨击。这能使学生们从中学习正确的交往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很明显,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们绝对需要这种正确人文精神的洗礼。
四、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
1.教师的人文素养须提高
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进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他们是人文精神的传递者,因此必须发挥自身人文精神的示范作用,必须综合提升人文精神素养。教师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文教育的开展实施。所谓人文素养,其实就是教师平时自我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中包括情感模式、性格模式、道德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深化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心程度,这也被定义为教师体现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而对于该核心部分起到支撑和作用的,其实就是教师对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所以,如果教师想要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务须始终学习人文知识,持续提高自身人文价值,而且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以求达到人文教育的精益求精,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实现人文培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教材中人文教育元素须深入挖掘
从文化多元化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提出更多要求,以求达到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探索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须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将教材作为教学依托,方可有效挖掘课程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核心观念。其次,教师还要将人文精神充分融入教学课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切身感受作者的品质与胸怀,让学生立足社会,展开联想和反思,这样方可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目的。另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时代气息,不断拓宽教学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从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以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观念意识。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因素
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的人文精神必须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方可实现最佳效果。而在此类多元化教学方式中,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势明显,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高中语文应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会对文章中的人文价值精神产生更为深层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加准确地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更是体会透彻,最终也让人文教育的培养实施收到奇效。
五、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将阅读教学以三个板块呈现,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其阅读内容包含自然、乡村、生命、博爱、文化、艺术等,始终都以人文话题贯穿。此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还精心设计了与三种呈现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问题探讨”较多采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等具有较强思维力度的方法,而“活动体验”则较多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本文结合这三个板块各自的特点,来分析、研究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文本研习式阅读教学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它的特点是:注重品味语言、审美教育、引导对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针对此环节的特点,我一般采取整体感知――细致阅读品味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读者想要达到与作者的对话,则必须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全面的感知、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人生观、世界观等,在此基础之上,读者才能细致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并了解其创作手法,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文本的魅力所在,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如在曹文轩的《前方》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意图或情感倾向是什么?结合教材中编者的评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细致阅读,品味文本中“家”“家园”“前方”“路”等词汇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对理想、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在此,教师可以设置交流、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与解疑,引导学生对有所触动、有共鸣的语句的评点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整合学习,提升对人文内涵的认知程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问题探讨式阅读教学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此环节的设计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探究意识、其问题有着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其阅读课程目标是:“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取“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层层递进的问题式阅读教学步骤,运用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渗透创新意识。我还根据教材中文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比如,在教读《祝福》时,我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探讨,然后交流。问题分别为“祥林嫂的命运怎样?”“她的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经过学生的一番探讨和交流后,我试图用传统的“四条绳索”(“四权”的统治:政权――封建制度;族权――婆婆、大伯、堂伯;神权-――柳妈、庙祝;夫权――祥林、贺老六)来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这时,我的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那么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许不会那么惨。”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小说主题的再思考。这个“狼代表什么”的问题十分有价值,就是属于引发的新问题。我就顺势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活动体验式阅读教学
“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特点是:注重体验、强调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实践能力强。在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素养,诱导学生欣赏、阅读的兴趣。如在食指的《相信未来》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结合诗歌,改写、创新诗歌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深入了解文本内涵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步骤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整体感知阅读文本,并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之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改写、创新《相信未来》的内容,并交流小组的创作内容。这样通过两个层次的交流,学生对《相信未来》的内涵已有掌握,此时,教师再反过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活动,即:将各小组创作与《相信未来》原创相比较,通过比较体会诗歌创作的含蓄、形象等特点。最后,诵读体验诗歌中蕴含的壮阔的气势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执着追求。对此,教师还可以举办“向青春举杯”诗歌朗诵比赛,以活动的形式,诱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
在活动体验中,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即让学生在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倾听、开口、动手、动脑等,以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要注重个性化原则,要让每个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积极参与,相互碰撞,从而得到情感的体验、感情的升华。
总之,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是基于新课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及语文教材的变革基础之上,而呈现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阅读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M].语文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3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探索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究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因为高考压力和高考试卷的导向,普遍从一开始便“知识量化”和“试卷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背书进入怪圈,即大纲要求背诵的,勉强背一下,老师额外要求学生背诵的名家名篇,学生就是背不出来,即使背出来了,一默写,错别字一大堆;高一学生就开始做高考题;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节课在“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度过;基本写作能力无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写的请假条都不符合规范要求;阅读时间每天被大量练习挤占,好不容易读点课外书,可能还要被老师收缴等。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二、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没有好的老师,难以教出好的学生,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让学生走得更远。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1.老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可在经典国文的感染下,提高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促成高尚人格的升华。经典是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文学经典更以其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而消失,改变最多的只是它们的呈现方式。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国文经典的心向。
通过诵读感悟、再现情境、提升氛围、品味鉴赏等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想学、愿学、乐学国文经典,从而扩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2.从身边的现实中发掘语文,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国文经典的价值,通过课程实施策略构建等途径,同时寻求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知识性。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加强课内外的衔接和文学作品的整合,将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空间里解读国文经典,延伸内容的广度,拓展思维想象空间。
4.在习作训练中尝试开放学习与创作。
要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学会将自己所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这是在感知感悟过程中,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与展示阶段。
5.在教学中渗透国文经典专题研讨。
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体现,是学生社会责任培养与体现的过程,这是所谓育人的主要阶段,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生,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生、看社会,并让学生真正的从古人经典中解读人生,解读社会,解读自我的未来,解读艺术人生的世界。
6.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突出国文经典的实效性。
内化心灵,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经典的精神深化过程,从表面学习的基础上,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即在所谓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中让学生了解经典,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学习的现实领域,达到最终的全面成才。
(三)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学生在阅读中训练语感,在阅读中提升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养,在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而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不仅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心灵。这样对学生的高考及今后的人生大有益处。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等,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喜欢学语文,乐于学语文。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要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手法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