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银行发展

中小银行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银行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银行发展

篇(1)

[关键词]中小银行;金融监管;市场定位;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3-0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中小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这将进一步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并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切实有效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外部政策环境的问题

中小银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界经济政策的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环境日趋宽松,给中小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由于政策环境的限制,掣肘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2.1.1市场准入壁垒的存在

在金融市场化逐步发展的当下,中小银行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积极作用日渐显现,但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准入门槛”较高,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金融业务开展的准入限制,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准入限制等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2.1.2政策上的不扶持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小银行自身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弱,国际上通常对这类型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是在从我国现状来看,中小银行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靠,表现在:中小银行网点设置和产品品种设定范围狭窄;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国债买卖、证券投资等业务,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无缘开办房地产信贷、租赁等业务;中小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没有如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利率浮动权限等的市场和手段;中小银行也难以通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的方式化解不良债权。这些都使原本规模小、成本高、缺乏竞争的中小银行的无力维持,严重影响中小银行的稳定和长足发展。

2.1.3无差别的金融监管体制

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设置的,而在资本的规模、资本的补充渠道、业务的服务对象、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诸多方面,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用要求大银行的标准来要求中小银行,不仅不能够适应蓬勃发展、灵活自由的中小银行的需要,反而还会阻碍其创新和发展,影响金融体制的推进和完善。

2.2中小银行自身的问题

2.2.1市场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中小银行普遍没有对自身的实力和当前的金融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而是采取盲目跟随大型国有银行的策略,完全照搬国有银行的经营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同时又与大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距,使得其无力抗衡,导致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2.2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中小银行的建立是依据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有资产依然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因此,中小银行势必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同时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治理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利和义务不能明确划分,股东和所属职工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工作中,法人治理机构并不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不能实施有效监控。或者出现理事长超越权限,对业务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导致大量贷款集中于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就变成某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渠道,被迫与该企业共同存亡。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和坏账的出现。

3促进中小银行发展的改革之路

3.1基于外部政策环境的改革

3.1.1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明晰中小银行有关发起人的规定和相关标准,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门槛,可考虑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法人以及自然人在村镇一级银行的持股比例,扩大村镇一级银行发起人的具体范围。建议尽快进行建立社区的银行试点,政策上应允许资金实力较强、能够持续合规经营的民营企业作为社区的银行发起人。放宽中小银行法人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等,并有效规范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规范中小银行若经营失败的合理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允许设立新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用以填补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留下的空白,使更多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发展。

3.1.2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为推动中小银行生存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当针对业务范围、利率、调控层面等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优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可浮动幅度,让中小银行实行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也可适当下调,增加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放开中小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区域限制,扩大其生存空间;放开住房公积金、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等存款的准入资格限制;逐步放宽基金和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参股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条件符合且资质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尽可能建立起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经营圈;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促进中小银行积极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3.1.3金融监管的差别化

政府可以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可以按照不同银行的资本规模、服务对象、资本渠道、应对风险的能力来分别制定监管政策和具体措施,而不搞一刀切,使得中小银行有别于大型国有银行,可以灵活开展行之有效的金融活动,既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又推动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3.2基于中小银行自身的改革

3.2.1明确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上的多样性,因此要找准自身金融服务的方向。在有效分析所处金融环境和自身基本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发展优势项目。可以增加新的业务品种,拓展中间业务;有效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赋予传统业务新的服务;利用自身所有的零售业务的优势,可以发展个人信贷、居民消费这一领域。

3.2.2完善股权结构

中小银行要尽力依照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和的要求,逐步完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这“三驾马车”,使其能形成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确保董事会可以忠实地履行股东委托责任,更好地行使其决策职能,并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地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和约束,以明确权责关系,促进中小银行中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终走出一条高品质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小银行 金融并购 中小企业 金融生态

一、我国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界的观点是把中小银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工、农、商、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城乡信用社);另一类是主要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类观点,原因是所有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资产额、资本金、分支机构以及政策待遇等诸多方面产生差异,它决定了两类金融机构不同的生存环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源于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我国决定组建交通银行,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与持股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化和扩展了银企关系。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筹划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方案,于1995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从实践方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方便企业,服务百姓”,具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中国银行体系经营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我国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开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比较迅速,数量庞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包括1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家,499家正在营运中的城市信用社,35000多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中小银行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2、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不良贷款率降至4.8%。银行风险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将会加大我国中小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难度。

另外,根据WTO协议,2006年12月31日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小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意味着信贷的高速增长成为过去,银行业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另外,广大中小银行除了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强烈竞争外,外资银行的竞争已经摆在他们面前,外资银行无论从资金、管理、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二、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渐进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张杰(2000)认为“国有企业特殊资本结构事实上锁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角色与金融责任”,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四大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基本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和多种社会目标压力。实践证明,中小银行发展推进了银行体系竞争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国有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有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银行毕竟是体制外力量,地方政府在中小银行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中小银行的经营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愿,这同国外银行有很大的区别。

一国经济的发展在于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是劳动相对充裕,资本比较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剩余,这样能够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中小银行能较大银行以更低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小银行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的66.31%,流通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它提供的就业就会约占全社会的77.27%。这说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具有比较大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其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安排中,企业比较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它们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的重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了特殊责任;另一方面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他们比较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中小银行在存贷款、经营范围等方面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大额贷款的需求,同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服务中小型企业方面,却具有比较优势,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从而使银行面临非常大的信用风险,尤其对大银行,他们信用评估主要依靠交易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抵押物信息和信用评分信息三类,我们称之为硬信息。而中小银行服务范围和发展定位等因素使它们可以得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即不能从公开途径获得,难以验证真伪,在企业科层组织间传递的关系信息,因此,能够以较低成本服务本地区的中小企业。Simons和Stavins(1998)对1992年消费者融资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银行业市场保持着重要的地区特征,有68%的家庭利用当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余有24%利用当地储蓄机构,84%的中小企业以当地商业银行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来源,另外的9%借助当地储蓄机构,所以当地银行机构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转换政府的职能。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度,所有的事情都与政府有关。政府必须从直接参与、干预经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否则金融生态环境很难得倒改善。第二,完善法制环境。强调立法、监管、执法的公正性。第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征信体系,但是企业的征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银行共享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无疑会降低中小银行的运作成本和经营风险。第四,提升中小银行监管水平,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外部审计等。

2、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内部力量,需要从多方面改善。一是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所有者地位明确、管理层职责清晰,形成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利润和效益为核心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小银行适当与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网点少、业务覆盖范围窄的不利因素,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中小银行适当考虑技术支持、资金实力等前提下,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完善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网上银行系统,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中小银行形象战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谋划市场细分与进行市场定位,根据中心银行所在区域进行市场划分、客户划分、目标客户确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整合服务渠道,营业网点是目前中小银行最为重要的服务渠道,中小银行必须审慎考察设立新的营业网点,综合考虑,全盘规划,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惠霞: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篇(3)

中小银行有“六难”和“五瞒”

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指出中小银行有“六难”:

存款难。由于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中小银行吸存能力明显弱于大型银行。2011年2月份以来,连续20个月负利率,更加剧了中小银行的“存款难”;2012年,一些中小银行存款甚至出现负增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小银行现在是为拉存款而“消得人憔悴”。

存贷比难。中小银行的存贷比长期高于大型银行,近年季末存贷比普遍高于70%(“冲时点”更是掩盖了日常数据),逼近监管红线。存款的不稳定性更加大了中小银行存贷比控制的难度。

流动性难。2010年以来,由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5%,加之“三高”即存贷比高、保证金存款占比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高,导致中小银行缺乏机动头寸,资金链越来越紧。2011年9月5日起,由于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上缴基数,对中小银行更是雪上加霜。

资本补充难。长期以来,中小银行主要依赖资产扩张带动负债和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对资本金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监管要求的不断提升,资本补充正在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紧箍咒”。

风险管控难。中小银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现为中小企业客户占比高,客户稳定性差,信息渠道少,行政干预多,这使其更容易受到宏观、地区和行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如果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风险将对中小银行形成更大压力。

效益提升难。多数中小银行存在“两高两低”问题,即零售客户占比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成本收入比高、融资成本高,造成规模经济不明显,制约了中小银行整体效益的提升。

唐双宁指出,长期以来,中小银行为了生存而徘徊于违规边缘上,违规的作法归结起来有“五瞒”:

一瞒存款大战。负利率效应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加剧了中小银行对存款市场的争夺。监管机构虽三令五申,但仍有不少银行为了生存只能以拉存款为第一要务,存款大战或明或暗,时隐时现,“犹抱琵琶半遮面”,诸如高息揽存、“手拉手”贷款、违规积分奖励,以及对“资源型人才”的“挖墙角”等等。中小银行也有难言之隐,既生之,需活之,为了不饿死,只能这样办。

二瞒理财乱象。银行理财对于丰富产品与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流动性日益趋紧的环境下,理财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银行揽存和满足存贷比考核的工具,超高利率、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人为制造的“一日存款”怪像。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个别银行为了“血拼”,甚至收益“倒挂”。理财正脱离“代客”属性,而日趋成为“自营”业务。相当多的理财产品在规模、期限、利率上与标的物不相匹配,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三瞒信贷腾挪。就是将本应在信贷科目反映的资产移出,通过“技术处理”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或者利用监管“盲点”和监管滞后,将信贷资产在金融机构之间腾挪,以“躲猫猫”游戏逃避监管,制造“影子银行”。还有不少银行将信贷产品包装成理财产品,再以投资名义直接持有,理财俨然成为银行的“第二信贷”。

篇(4)

直销银行的诞生有三方面推力:一是新生代网上消费习惯的形成,二是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2016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由14.48%降至3.54%,净息差持续收窄,不良率逐步高企。商业银行不断寻求创新,以期在差异化竞争中开拓新领域。2013年9月,北京银行联合荷兰ING集团,采用线上产品、线下直销门店的运营模式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2014年下半年,直销银行开始大规模上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一季度国内上线直销银行已达93家。从2016年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各行直销银行资产规模和用户数量仍在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末,上海银行和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用户数量均突破500万户大关。其中,上海银行直销银行用户更是达到800万户的高点。

受制于经营范围,区域性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有其必要性。借助直销银行经营模式,区域性中小银行既可以有效延伸经营触角,又可以凭借地方经营优势与经验,在直销银行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便于展业。然而,目前区域性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发展方向仍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独立性不够,二是战略定位不明,三是经营模式不佳。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区域性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直销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并拟定了较详尽的战略规划,以为区域性银行直销银行转型与发展提供参考。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经营独立性不够。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直销银行摆脱了传统银行思维定势,发挥了成本优势;在运营模式上表现为直销银行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渠道变革和流程再造,减少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从经营层面上看,非独立性直销银行可能面临战略定位模糊、内部管理僵滞和部门间业务冲突等问题。以上这些特点要求直销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纵观国外直销银行大部分为独立法人经营模式,而国内90余家直销银行中,绝大部分为非独立法人运营,其中多数直销银行是作为银行二级部门的形式运营。2017年1月,百信银行获批筹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运作模式的直销银行正式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家银行在申请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独立法人模式已然成为直销银行发展的方向标。

第二,战略定位不明。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战略定位不明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区分直销银行、传统电子银行(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与实体网点三个渠道之间的关系。直销银行与传统电子银行均是通过线上渠道来实现的。如果直销银行战略定位不明晰,就很容易导致直销银行在渠道建设、客群定位、营销推广等方面与传统电子银行高度重合,从而产生内部竞争与重复建设。目前,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许多产品与其传统电子银行的产品相重叠,直销银行产品特色性不够、竞争力不强。而且在宣传方面,直销银行品牌宣传也未充分体现其与传统电子银行的区别,异地差异化推广方式也不明显。直销银行的战略定位要求银行清晰地处理好直销银行与传统电子银行、实体网点之间的相关目标客群、产品设计与品牌拓展等三方面关系。

第三,经营模式不佳。目前国内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包括三种:纯线上经营模式、“线上+线下直销门店”模式、“线上+互联网企业”模式。其中,多数直销银行为纯线上经营模式。纯线上模式的直销银行不设实体网点,虽然节省了成本,但缺乏线下接触客户的渠道,营销机会较少。而且,从线上渠道看,直销银行并没有诸如支付宝之类的高频应用工具,缺乏有效流量的导入,仅依靠传统营销成本极高且作用十分有限。目前,际上直销银行也开始由线上走向线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线上提供标准化、简单化的产品,线下提供高附加值、复杂化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黏性。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发展的战略构想

直销银行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金融精品超市可以从外部架构和内部运营两方面鸟瞰。

从外部架构上构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明晰战略定位。区域性中小银行应加速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申请,尽快实现独立运营。在设立模式上,为加快落地速度,同时避免合资设立的不确定性,区域性中小银行可以先尝试以独资或全资方式设立直销银行,后期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引入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比较契合的股东,以达到彼此借力的目的。在战略定位方面,直销银行应定位于新兴电子渠道,同时明确直销银行与其他渠道在目标客群、产品设计、品牌拓展等方面的区别。在目标客群方面,直销银行应以拓展新增客户为主,定位于对电子渠道接受度高、对新兴产品敏感、更看重便利性的客户阶层;传统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点则以维护存量客户为主。在产品设计方面,直销银行应以精优和新颖产品吸引新增客户;传统电子渠道则以相对健全和新颖的产品来为客户提供线上办理渠道,提升客户黏性;实体网点则以相对健全和专业的产品,来完成线上客户承接和线下投顾服务。在品牌拓展方面,直销银行应明确产品特色与功能,以区分其他渠道,提高产品差异明晰度。新兴电子渠道、传统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点三个渠道应实现互通性,达到客户相互引流的目的。(见图1)

从内部运营上发展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打造特色精品超市。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是未来直销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打造金融精品超市,线上渠道,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可为客户提供推荐层、精品层和服务层三类产品(如图2所示)。直销银行应秉承精品和新颖的概念。所有层级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但可供选择的产品不宜过多,以提高界面精简性。线下渠道,直销银行主要从事营销扩展、线下投顾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高净值、个性化产品。直销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致力打造金融精品超市,可以从产品功能上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

除上述特点之外,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还应具有开放性、大数据、一站式服务特点。一是开放性。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对所有异地分支机构、异地业务部甚至全国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直销银行跨区域经营特点。二是大数据。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能建立自身的数据库,并对接CRM系统及其他数据系统,便于数据积累、产品研发与精准营销。三是一站式服务。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不依托其他APP工具或转链接,仅在平台就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极大程度地提高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

直销银行发展的战略规划

第一阶段:金融产品便利店。金融产品便利店是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的初级阶段,主要实现渠道变革。一是独立性。银行需加快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申请,并建立运营团队、考核机制、成本核算、风险控制等一整套独立管理体系。二是开放性。直销银行应推广至所有异地分支机构及异地业务部(中心),并根据不同地区拟定不同的营销方案。三是产品求简。为客户提供简单、快捷的纯线上无障碍理财、融资与生活服务类产品。四是线上获客。加大线上推广力度,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尝试线上获客营销。

第二阶段:金融精品直销店。金融便利店越发成熟,独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产品与服务相对健全,直销银行发展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此阶段主要现流程再造。一是客户体验。将金融便利店转换为互联网经营平台,通过建立示范场景、尝试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接客服建议,突出客户互动与参与感,极大限度地提升客户体验。二是互通性。直销银行、传统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点实现客户相互迁移与引流,促使新增客户沉淀以及提高存量客户体验。三是批量导流。与第三方商铺展开密切合作,实现客户批量导流。四是产品求精。对接行内外数据,为客户提供特色性产品与服务。五是线上线下结合。除线上提品与服务以外,线下辅助营销与推广,锁定客户。六是引入企业和机构客户。直销银行开始引入小微企业客户甚至机构客户,实现大平台发展战略。

篇(5)

关键词:中小银行;跨区发展;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5-0089-04

一、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动因、问题与风险

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是指突破本身所在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本省所辖中心城市设立机构发展,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发展。据中国银联信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经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1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2%。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19家,占总数量的13.6%。分析近年中小银行跨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为抢占资源高地,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大多数中小银行在扩张时都选择了国内沿海一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而西部地区还是空白。

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主要是中小银行进入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大型中心经济城市,开阔了视野。加快吸收先进的创新和管理理念,尤其在同业往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口。

三是金融与经济有效联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交流。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服务的对象中。有不少为本土企业在异地的子公司和分公司。

但是在这一轮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跨区发展目的和战略定位不很明确。据有关部门调研显示,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异地发展中存在盲目追风情况,对异地市场盲目乐观,认为只要在大城市就能快速发展和做大规模,市场定位和目标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发展隐患。如有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已经在异地发生重大案件,暴露操作性风险;有的银行一味走中小企业之路,没有考虑一些大型城市的市场结构和成本因素,简单复制总行的市场定位;有的银行则单纯求大,贷款集中度和收益率都不利于长期稳健发展;有的银行只做传统授信业务,对大型城市多元的银行服务需求估计不足,收入结构单一,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二是异地发展人才紧缺要在异地白手起家,人才队伍建没至关重要。在众多中小银行的招聘启事中,有两条要求具有共性:其一是普遍要求具有相关金融业工作经验,并且具有丰富客户资源者优先;其二是招聘倾向水土化人才。无疑,这些拥有一定客户源的本土化人才对中小银行来说,可以降低拓展异地市场的成本他们手中的客户有利于异地分支机构迅速扩大行货款规模,并能有效控制其中的风险,然而,这些人才从其他大银行来到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是希望铁得更高的薪酬水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提供的待遇和机制能否留住这些人才才是个较为关键的问题,高薪未必可以留住人才,关键还在于银行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和激励机制,而这些并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

三是陌生市场对异地中小银行的认可度不高。首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普遍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中小企业,确立了“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也就在客观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市场经营不够稳定。信用等级较低,会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分支远道而来,发展基础差,对当地市场和文化了解不深,无论是授信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都在加大,第二,作为高信用行业,长期来市场对四大国有银行及老12家股份制银行认可度较高,对大量中小银行还比较陌生,这将影响中小银行传统业务的开展,尤其作为负债业务开展难度增加。如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脱代银行。负债业务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业务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一与外资银行、法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存放业务也会受到总对总的授信评级限制。第_二,本地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异地发展业务优势不足。多数城商银行90%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实现的,中间业务占比很低。中小银行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同一城市具有一定的网点,但在跨区域经营中却变为劣势。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一般异地分行在一年以后经过内控验收通过后才可设立同城支行。一般而言中小银行在异地经营的城市中大多只有一个网点。无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还是开展中间业务都很困难。第四,原来作为本地银行,具有地方政府支持的比较优势,异地发展后,异地政府协调困难。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区银行特征,使其在当地捌有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为此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很希望在本地经营的中小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在多方面给予中小银行关照和支持,比如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资金大多存储在中小银行,比较优质的基础没施项日贷款由当地中小银行来贷,政府呵以十预控制的金融服务项目如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也都往往落户本地中小银行。但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后,就失去了人脉关系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四是异地发展的管理成本大幅增长。一方面是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行后,就要成立一级的管理部门,增加大量管理人员,增加大量管理费用,绝对地增加运营成本,尤其是在大型中心城市的租金,人员等营运费用要明显高于原来城市。另一方面是分行与总行之间处于不同的城市,工作往来、调研指导、开会办事、请示汇报的频次明显增多。差旅费用相应增加,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在业务发展和计划指标下达中,总分行之间也会出现沟通协渊方面的困难。

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支持和反对的不同观点。至于中小银行异地发展结果如何,还有待未来实践检验。但是对于已经跨区域发腱的中小银行,或者已经有准备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要实现稳健发展,都要重视准确制定异地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的定位,打造所在地区的比较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确定自身在异地的发展战略定位时应基本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所在区位特点,这是决定跨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中小银行选择跨区域发展的模式不同,如同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人的培养与成才,不同地理位置和区位经济条件对身处其中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必然存在着直接的影响。有渊查显示。城商行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发达地区、尤其是三大经济圈内的城商行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其他地区

同业。在国内现有的140家城商行中,有31家已经实现跨区域经营,其中有22家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占跨区域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0.97%;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19家,其中有15家位于三大经济圈。占跨省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8.95%。此外,在全国140家城商行中,共有13家总资产达到了1000亿元以上,这其中有11家位于三大经济圈内,占总数量的84.6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圈,区域内经济、人才、资金和信息等交流比较密切,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位于全同前列,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区域内中小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被视为城商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一个好的战略投资者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上的优势能够帮助城商行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增强竞争力,为跨区域经营及上市创造条件。但是,处于非发达经济圈的银行如何跨区域发展。也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13家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中,有两家并非出自三大经济圈之内。分别是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的发展模式类似,都是通过整合省内多家城商行发展壮大,成立之初的定位就高于一般城商行。这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合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城商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合并模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不同区域的银行竞争市场集中度不同,也是中小银行跨区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从弥补市场需求和竞争不足的角度看,一些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主体不多,集中度较高,容易为市场细分创造条件,也容易为中小银行创造新的服务空间,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有利寻找发展机会:而一些发达中心城市,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已经比较充分或者过度,对于上规模的中小银行而言,可以从学习跟随目的进入,对于规模偏小的银行,从成本和风险管理看,则应审慎研究进入策略。

2、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定位主要是指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定位,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市场定位与客户定位等若干方面。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经验看。有三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全面发展型,如花旗和汇丰等大型银行,在中国市场从网点建设、客户群体到业务和产品全面开花,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第二种是跟随型,就是对中国开放的市场,为避免失去发展机会,跟随客户而来中国市场观察发展,主要了解新市场情况。为长久发展积累经验或创造基础,这类银行不急于发展,在成立初期,或前几年,处于亏损或盈利一般:第三种是专业型,主要是为本土企业来中国发展提供延伸服务,这在除美欧日以外国家银行表现最为明显。这些银行在产品、客户对象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比较专业,市场也比较同定。我国的中小银行在异地发展中,发展日标和战略定位,也应参考外资银行的成熟经验,确定自身的长远发展计划。

3、自身跨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或能力。中小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科技支撑能力。跨区域发展后,由于物理地点不可能像原来集中于一个城市,需要科技的支撑和配套。如系统的延伸与接口,通讯线路的租用与维护。网络故障的排除与检修,特别是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整升级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技术和科技人员的强大支撑。二是文化复制能力。跨区域经营后,要有一定比例的所在地员工进入,需要总行和异地分行能把原有的文化渗透到新设立的分支机构,保持原有的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风格、风险偏好、客户战略和竞争战略。三是制度复制能力。不仅总行有一套标准化、全覆盖、先进可行的系统管理文件,而且要能完全复制到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要实行“法治”,要靠系统、全面、规范、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业务和管理活动,防止出现风险。此外,资本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都需要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四是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定位。中小银行多数定位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这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有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中小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整体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据中国银监会的有关统计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在规模、经营管理与品牌等都存在不小差距。有调查显示,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城商行拥有个性化、差异化、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和业务之外,大多数银行都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如根据中国金融网的评选,2008年最具影响力城市商业银行为北京银行;最佳IT城市商业银行是上海银行;20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的银行中,杭州商业银行、宁波和南京银行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银行。除了这些银行之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优势都不明显。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14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13家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绝大部分银行规模偏小。19家跨省经营的城商行中,只有11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而资产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的只有北京、江苏和上海银行三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人民币以下的为8家,在500亿元以下的有4家,在300亿元以上的有3家,分别占跨省经营城商行数量的42%、21%和16%。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普遍规模偏小,跨区域的市场知名度很低。而自身的规模、产品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品牌是决定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规模与品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且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具备跨省区域的发展:而规模偏小的银行应立足省内区域发展,在品牌和服务等方面可以继续发挥优势。

三、通过有效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认识战略定位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和基础性作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活动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相区别,对手难以复制的,并能使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长期优于竞争对手的知识、技能、机制和学习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组合,是商业银行持续的竞争优势。有效的战略定位,决定了银行自身资源的配置、创新、实施行为和服务特点,是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战略定位是当代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而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发展研究力量不足的情况,在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时主要从经验判断,理论认识不足。为此,在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时,首先要增加对战略定位的基本理论认识。从国内外有关研究看,战略定位是总体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的有关研究及实践看,包括战略目标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三大定位内容。战略目标定位一般指总体的发展目标和目的,在新的

市场上发展的目的和对总行的贡献度;市场定位一般指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通俗讲是排名。或者是市场份额。而有些研究把市场定位与银行的服务对象结合起来,认为市场定位是指服务哪些企业和消费者,指银行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为便于细分定位的内涵,有些研究把市场定位从客户定位中划分出来,市场份额是判断银行竞争力的一种标志,而客户定位是银行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是另一种竞争力。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如高中低端个人客户,大中小形企业客户等等。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经营模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日趋严重,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布局社区金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当前多家银行开始探索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从中已经发现面临的不足与困境。所以研究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对我行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Ferdinand Tonnies于1882年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他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如下:①有一定地域;②有一定人群;③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相应的管理机构;④有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措施”。

社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栖息的一个有秩序的空间群落,是构成城乡的有共同地缘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活氛围的地域空间,是介于社会和团体之间的社会实体。

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中的个人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这对金融机构提出服务需求,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业务机会,社区金融应运而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社区金融是指依托于银行有形或无形网点,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向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活动。

这里的社区,是指各类社会资源的聚集区域,是包含居民、企业、资金、信息等所有经济元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既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区、综合商务社区,还可以是商贸物流社区、产业企业集群社区、机关企事业社区、人文医疗社区等。社区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个人类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基本上属于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我国发展社区金融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的出现,是中国商业银行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挑战之际,针对客户行为作出的应对尝试,是对未来零售银行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探索。

对比一下我国与美国居民拥有银行网点的比例。

根据201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美国每10万成年人拥有35.4个网点,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8.34。美国的银行网点中,社区银行所占比例在东西海岸略低,但也在20%以上;在中部地区,尤其是中北部,社区银行网点占比可高达50%到80%。

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纷纷抢滩社区支行,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新增网点将主要以社区支行的形式出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压窄银行业的息差,这意味着能否获得稳定的“核心储蓄”,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否稳定。

中国央行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当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存款流向了理财、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当然还有“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一年的一个亮点,“余额宝”不仅降低了理财门槛,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老百姓从存款获取更多收益的要求。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储蓄从何而来?

看看欧美市场的经验,那就是大力发展基础零售业务。广大的基础零售客群是世界上成功的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基于此,美国的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十分重视网点覆盖率、选址和网点功能;而遍布美国的社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它拥有社区内的铁杆客户群和稳定的储蓄来源。

三、社区金融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通过研究美国社区金融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美国社区银行的存款份额也迎来了长期下降的趋势。1987年社区银行拥有全美52%的分支机构以及40.9%的存款份额,到2011年,存款份额下降为19.4%(数据来源:FDIC)。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银行存款份额下降较快的地区来自大城市都会区,而中小城镇,农村的存款份额相对稳定。所以尽管城市地区是全国存款的主要来源,但社区银行自身网点及可提供服务有限导致其在与大型银行的竞争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跟踪美国社区银行长期经营数据与资产负债结构发现,“关系型”贷款确实能够依托所在区域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保持较高息差的同时维持较低的坏账率。事物都有两面性,风险收益从表面上看似不对等的背后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规模无法快速增长。同时由于产品对于单一,对于客户的开发程度较低,利润结构过多的依靠息差收入,资本充足率及拨备计提的要求在新的监管体制之下趋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非息收入及成本控制不足也拉低了ROA水平。因此,最适合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的零售渠道,吸收零售客户及其存款,充分利用其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

中国的社区金融尽管商业模式尚未清晰,但优势同样在于便利。通过延伸在社区内的服务触角,社区银行能加强对社区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财力状况和人员稳定度的了解,增强客户粘度,更可以针对客户分层主动推介产品、交叉销售,扩大客户基础。

四、社区金融具有的独特优势

经过以上分析,社区金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在特定社区范围内,在对客户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在关系贷款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个“软数据”的概念,所谓软数据包括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大银行喜欢“硬数据”,如信用记录、收入、债务和其他能够从财务报表和信贷报告中能够得到的信息。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中具备明显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承销和监督向小企业和农场主的贷款中是有明显帮助的。

(二)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的能力

美国各个社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大量的稳定的核心存款。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农场主、小企业和居民,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来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的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又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例如,美国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续费比社区银行高72%。此外,由于社区银行一般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的当地小企业、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三)灵活的客户互动方式与优异的客户服务体验

社区银行一般将人性化、特色化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举例来说,许多社

区银行探索分析及对我行的启示:社区银行通过在其社区中活跃表现展示其服务和地区性,相当大比例的社区银行参加民间组织、与当地商会合作、持当地学校、支持当地的公益工作,并向社区的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别的帮助。根据美联储对社区银行的调查,由于其地区知识和人性化的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而且,即使出现某一市场内的社区银行被大机构合并的事件,其用户也大多选择转投本地的其他社区银行,而非跟随之前的银行,继续保留自己的账户。

五、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需要明确战略定位,根据银行自身与网点周边客户的特点,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信息收集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银行只有准确掌握客户信息,才能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磨刀不误砍柴工,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特别是新设网点负责人和客户经理,要集中一段时间对所服务社区内基本客户的类型及构成、行业分布、同业渗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摸底调查,并建立详细的客户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细分和研究,明确目标客户和重点客户,逐一制订针对性、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把社区金融服务的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二)改进营销方式

要对社区银行营销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以关系营销为主的业务拓展方式。如杭州联合银行,在传统客户经理制的基础上,推进社区经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经理在社区客户与支行之间的纽带联结作用。在部分富裕乡村和高端社区,确定一批来自当地的社区经理,由他们负责了解辖内客户需求、推介产品,对客户资信进行深入调查。这些社区经理熟悉社区情况,容易受到社区居民信任,通过“扫荡式”服务来发现和挖掘新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效果较好。

(三)扩展电子渠道服务触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社区客户和产品需求都有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加速向网络集聚。社区金融离不开电子渠道支持,释放网点人力资源需要电子渠道,向社区金融服务更需要电子渠道。要加大如自助填单、发卡设备,以及VTM等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积极向社区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形成“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在社区金融发展中“双轮驱动”的引擎作用。

(四)创新金融产品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要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针对不同的社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可以进行产品组合营销,如向注重投资理财的中高端客户营销信托、贵金属投资等,向注重风险和保障的中老年客户营销保本型理财产品和国债、货币基金等,向跨地区资金往来频繁的小企业主营销电子汇款、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

(五)优化业务流程

社区金融业务一般具有“小、快、频”的特点。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要求十分高。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合理简化一些繁琐的流程,如填单、挂失和个贷办理等,满足社区客户方便快捷办理业务的需求。当客户有金融需求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对称,可以大大缩短办理流程。(作者单位:深圳市招商银行)

参考文献:

[1] 李婕琼、吕良宏,《国有商业银行社区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建设银行为例》[J],《华北金融》,2012,(12)。

[2] 杨涛,《社区金融服务组织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1,(06)。

[3] 苏明政,《美国社区银行经营对我国的借鉴》,《广西轻工业》,2010。

[4] 王莉、周立,《社区金融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J],《银行家》,2010,(09)。

篇(7)

[关键词]中小银行中小企业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较少,一般不可能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除依靠自身积累的内源融资方式之外,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是其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担保抵押、所有制观念等因素,中小企业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融资支持。相比之下,由于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处于同一档次的经济组织,它们在组织、技术、效率、服务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是水平相当、作用互补的配套、合作关系,则中小企业从中小银行获得融资较为容易,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也更为全面。即使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了相等数额贷款,但因贷款条件与金融服务的差异,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一、我国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计量分析

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同期大银行贷款余额X1、中小银行贷款余额X2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l),解释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Y(t)=a0+a1X1+a2X2+ε(t)模型(1)

通过选择中国1997年~2002年中小企业产值、大银行贷款余额、中小银行贷款余额,计算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贷款余额与中小企业产值的相关度(见表1)。根据模型(l),利用SP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表3。

模型(l)回归方程式为:

Y(t)=-4861.743+0.250X1(t)+0.512X2(t)+ε(t)回归分析(1)

R-Squared=0.948;F=27.555

注:a.1997年~2002年中小企业产值统计数据比较连续,中小银行发展也比较稳定,所以,选择这一段时期中小企业产值、大银行贷款余额、中小银行贷款余额进行模型设计和回归计算;b.为个体与私营经济的产值;c.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d.为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余额。

2.数据难于收集,只取了六个样本点。

依据该表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到: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剔除大银行贷款余额这一解释变量,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中小银行贷款余额X2作为解释变量,解释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模型(2),回归结果见表4、表5。

Y(t)=a0++a2X2+ε(t)模型(2)

模型(2)回归方程式为:

Y(t)=4791.052+0.956X2(t)+ε(t)回归分析(2)

R-Squared=0.937;F=59.559

a预测变量:(常数项)X2(t)中小银行贷款

b因变量Y(t)中小企业产值

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大银行贷款余额X1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模型(3),回归结果见表6、表7。

Y(t)=a0++a1X1+ε(t)模型(3)

模型(3)回归方程式为:

Y(t)=-15023.052+0.522X1(t)+ε(t)回归分析(3)

R-Squared=0.934;F=56.412

a.预测变量:(常数项)X1(t)大银行贷款

b.因变量Y(t)中小企业产值

从模型(2)的回归方程式(2)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中小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小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的产值就会增加0.956元。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大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是太大。大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的产值只能增加0.522元。而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大银行贷款额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的作用不显著。以上分析却恰恰说明了大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

二、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的优势

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除了中小银行起步较晚、资金少,无力为大型企业提供应有的融资服务以外,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1.信息优势

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对当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了解,而且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了解还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减少存在于中小银行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之相比,大型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拥有这种信息优势,这是因为:(1)即使大型金融机构在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也是经常调换,使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不愿意去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2)即使有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比较了解当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上级机构传递中小型企业的经营信息。(3)单位贷款的处理成本会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给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往往忽视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就很难与中小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成本优势

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在搜集企业的硬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偏向于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大型企业进行贷款。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不高,企业主的人格化特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十分重要,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软信息比硬信息更加重要和可靠,而这些软信息往往无法在大型金融机构的链中进行准确顺畅的传递,而中小银行由于链较短,有利于搜集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信息的准确性也较高。

3.产权结构优势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中小银行产权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自负盈亏,具有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中小企业和居民群体,它们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也都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产权明晰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是一种硬约束信用,严格的效益观念和风险观念是这种信用关系的主要属性,能远远优越于中国目前国有大银行与国有大企业的信用关系。

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小银行

1.高度重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

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建立起以中小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体系,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当务之急。要对国有银行和包括民营机构在内的中小银行一视同仁。应当改变某些出于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中小银行目的的政策。要减少对中小银行的行政千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引导,实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卞管部门应认真研究,明确各类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2.为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银行资金规模小、实力相对薄弱、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的信用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力度,特别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效益,为中小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平等交易的资金借贷制度,同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与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地方政府应积极维护中小银行的自,严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中小银行强制贷款和摊派不合理费用,为中小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有环境。

3.中小银行的发展应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首先,从经济实体的市场层次来看,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是处于同一市场层次的经济实体。它们在组织、技术、效率、服务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是水平相当、作用互补的配套、合作关系。其次,从体制上看,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具有体制上的对称性。两者中的大多数同为传统体制外的新生力量。虽然金融实体与产业实体并不必然要求体制上的一一对称,但是在国有经济仍然占主体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仍需以国有经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中小商业银行则克服了这一体制性原因,并在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自身也得到很快的发展。

4.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包括:第一,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民营银行防范风险,保障其正常运作的基础。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三者之间明确分工、相互制衡,落实股东权利,使民营银行成为分工明确,责、权、利统一的现代企业。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第三,选择优秀的中小企业家,建立一流的管理团队。在民营银行的制度框架内,应按国际通行的薪酬和其他安排组建起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选择优秀的中小企业家管理银行,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陈艳妮向海涛:发展民营银行支持中小企业[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5)

[4]李杨杨思群: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