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9: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排球是我国传统三大球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球类运动中的传统优势项目,历史久远,是一项涵盖了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竞技比赛多种形式的运动,在我国有着极高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多年来,排球运动一直是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重点科目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身体身心健康,锻炼学生集体荣誉感及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等方面。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高校排球教学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本文将对高校排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发展途径进行阐述,希望通过增加排球理论知识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视度来优化高校排球教学,使高校排球教学得以不断完善、发展。
1 重视高校排球理论教学
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是组成高校排球教学的两大要素,普通高校在排球教育上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教授排球基本技术,这与专业体院在教学目标方面相比有着很大差异。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忽视了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高校排球教育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上,这就体现出了理论知识的重要之处。
1.1 结合素质教育,满足发展所需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在以往教学时仅仅重视技术层次的基础上更多的结合理论知识来完善整个排球教学体系。通过对学生讲解排球的起源、发展、场上位置分工及战术战略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这样结合排球技术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日后的排球活动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1.2 提高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认知水平及运动机理感知
排球运动有着复杂且完善的战术体系和缜密的运动机理,如果想要掌握对排球运动内在的理解,全面发展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综合能力,就必然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增加教学力度。原因有三:第一,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它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完成效果;第二,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完善排球综合能力体系,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排球运动;第三,理论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排球素质体系,从而使整个排球教学体系得以不断完善,进步。所以,增加基础知识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提升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增加学生对于排球运动机理的感知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1.3 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正确引导其在排球学习过程中养成理性思维
在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师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原因就在于高校教育太过重视技术层面的教育。所以学生缺少理性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法,只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体验,这样的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在排球教学中掌握皮毛,想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实属不易。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排球技术的机理所在,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的组成因素。用理性、科学、全面的方式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着手构建系统的排球技能体系,从而更好地改善学生一些传统的、不正确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性学习的思维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 高校排球理论教学发展现状
2.1 高校排球理论教学被忽视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的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被忽视。所以,高校学生对于排球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掌握考核达标内容的范畴内,无法更深层次的对这项运动进行理解,固然有些学生在技术水平上相当高,但因为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其综合素质能力无法提高,制约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这对日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是个不小的考验,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让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一些技战术的内容,理解一些场上位置的作用等等,足以说明问题所在。所以高校排球教育应当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构建排球素质体系,从而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2.2 教学配置严重不足
由于高校在排球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忽视,致使理论知识课程与技术技巧课程的配比严重不均,这样的一种“偏袒”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非但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运动的核心、关键所在,也无法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寻求更高的突破,教学效果及其低下,不利于日后学生开展相关的排球实践活动。
3 影响高校排球理论教学发展的因素
3.1 忽视理论知识,过分追求考核达标率
现如今,过于追求在考核目标上的达标率成为了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通病,带着这样一种“畸形”的教学心态,教师为了能在考核中让学生顺利通过,同时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会更加注重技术的传授,加大相关的技术方面练习,而越来越不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参照国外运动教学模式,这种“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也是不利于高校排球理论知识教学发展的。
3.2 理论知识单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排球运动的运动机理进行科学分析是排球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是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做一个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所以具备相当高的完善性和缜密性特征。因此,排球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技术实践相比较而言的确显得单一、乏味,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致。但想要深入探究这项运动,学生就必须做到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而一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产生了排斥及逆反心理,不利于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提升,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培养。怎样完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成了高校排球基础知识发展的重中之重。
4 高校排球理论知识教学发展的途径
4.1 提高理论知识课程的配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就目前形式来看,推动高校排球理论知识教学的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无疑是提高理论课程的所占比重。原因有三:第一,教师对排球理论教学课时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讲解排球理论知识,让学生提高对排球理论的认知与感悟;第二,提高理论课时的配比,可以更好地构建高校排球教学体系,并使之日益完善;第三,学生全面地掌握排球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的排球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必须推翻原有的传统教学课时分配方式,丢掉“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思想,在保证教学正常发展,适应学生学习所需的前提下,合理并且科学地增加理论课时的数量,进而逐渐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受重视程度。
4.2 打破理论与实践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当今高校的排球教学,不管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先讲理论知识,简单、片面地讲授给学生,再使用极高的比例进行技术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为一体,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在实践中也无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导致教学效率每况愈下。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排球教学应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用理论支撑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对推动高校排球理论教学的发展,新形势下的教学体质改革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改革;现状;对策
0 引言
就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高、技能水平强的网球运动员,真正将高效体育教育网球专业打造成为培养网球人才的核心平台与集中营。这就需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制定出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对策,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水平的提升。
1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解析
1.1 教学理念方面
对于一个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来说,不仅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同时也要掌握全面的动作技能,以网球理论基础作为学习与提升动作技能的根基,才能够促进网球运动员综合网球技能的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网球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更加侧重于网球运动员各项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对网球运动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不仅缺乏强硬的理论基础作为学习支撑,更是无法全面的掌握好各项技能,产生一种“无本之木”的现象,这些网球运动员一旦遇到各项基础知识与动作技术都比较扎实的高水平运动员,必然会一败涂地。
1.2 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的课程教学,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变换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讲解与示范法等几种,基本无创新可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时代对网球专业人才的要求。虽然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多种新的网球教学方法,例如循环练习法、预防与纠正法和比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但是这些新方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却很少被应用,一方面限制了网球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我国高校网球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突破。
1.3 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高校网球专业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资队伍的人员配备,另一方面是教学设备的应用。以下将分别对两方面的现状进行介绍。
1.3.1 师资队伍方面
在整个网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网球专业来看,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进行网球教学。从教师的年龄划分来看,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这些教师虽然活力充足,但教学经验却相对薄弱;从教师的学历水平来看,本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居多,拥有研究生、博硕学位的教师相对较少。这种师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球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1.3.2 教学设备方面
网球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教材、场地、器材等,这些教学设备的质量和先进性是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材,并且场地条件较差,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网球教学场地,在教学器材方面也比较落后,缺乏与专业教学配套的器材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整体的教学水平受到了限制。
2 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专业教学改革中产生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理论基础与动作技能并重
对于一个专业的网球运动员来说,不论其动作技能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都是建立在网球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的,只有理论基础知识与动作技能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称得上合格的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因此,高校网球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重视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从理论基础教学抓起,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培养出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网球专业人才。
2.2 创新方法,紧跟教学方法前沿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动作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果的方面之一,教学方法的陈旧,是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网球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前沿,引入能够适应新时期教学目标的新方法,并根据当代学生对网球教学的需要来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方法始终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之下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专业网球人才。
2.3 提高重视,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完善高校网球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大力引进专业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网球教师,在招聘教师的环节上做好质量把关,提高门槛,招聘学历水平较高的网球专业教师,严格避免达不到素质与技能水平要求的网球教师融入高校网球师资队伍中,围绕中青年网球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为高校网球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另外,高校还应该积极组织网球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多听学术报告和讲座,到更高水平的网球院校进造学习,随时了解最新的网球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充实自身的网球理论基础与教学水平。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教学设备的更新力度,筹措资金,对网球教材、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先进的基础设施,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对网球学习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学习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高校体育教育网球教学改革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3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各高校应该针对当前网球专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转变观念,理论基础与动作技能并重、创新方法,紧跟教学方法前沿,以及提高重视,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传同.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李忠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课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2(11):98-99.
[3]周亚民.上海市部分高校网球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但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一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更要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上机实践,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手足无措。且大部分学校老师只管上课,而学生上机却由实验员负责或教师只备上课,不备上机,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猎物总有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有了“一杆枪”,就可以靠自己不断去捕猎,继续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计算机这一现代学科在21世纪巨大的挑战面前,必须有所创新与行动。
二、怎样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整合
1.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
计算机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从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消化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将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之结合起来,秉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计算机学科具有更新更快的特点,我们现在讲授的是某一种软件的最新版本硬件的最近资讯,可当学生们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原来的最新软件已经被更高级的版本所替代,原来的最新资讯已经变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它发展的脚步,只能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与时展保持同步。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拥有了自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计算机学科同样适用也同样重要。
2.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实践证明,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要让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素质,以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3.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
转贴于
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本文由收集整理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更胜一筹,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4.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职特色;单片机;教学方法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单片机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对熟练掌握单片机设计的人才需求量大幅上涨。作为肩负培养实践性、应用性一线高技术水平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寻求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单片机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控制领域所需求的合格单片机实用人才。
1高职院校单片机教学特点
1.1加强能力培养
单片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控制领域。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能力,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单片机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设计硬件电路、编写控制软件的能力。
1.2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既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又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单片机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性特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为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高职教育单片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系统性”过强,实验少
市场上针对高职教育的单片机教材非常丰富,但大多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按照单片机内部结构,引脚,指令,中断,定时器/计数器,外部扩展等顺序。这类教材内容系统性强,结构看似紧凑合理,但从学生角度仔细考虑却发现很多不足之处:硬件电路与指令学习、软件编程完全脱节;从教材第一章开始就大量讲述单片机内部结构,枯燥、抽象,难以接受,几乎没有安排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验等等。
2.2传统教学强调理论忽略实践
众所周知,单片机课程具有硬件系统复杂,指令多,编程难,知识点分散等特点。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直沿用传统的知识驱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讲授复杂的单片机结构电路上,却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特点:缺乏抽象思维、擅长形象思维,学生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对单片机的系统开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新问题的能力,职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1],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3片面强调一种教学方法
近年来,很多院校单片机教师热衷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诚然,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其显著地优越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3]。但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正常的单片机教学过程并不完全适用,原因很简单:项目教学法更适合于已掌握部分理论基础知识,需提高动手设计能力的短期单片机技术培训班教学,而高职教育是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一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性专业人才。高职学院学生必须具有比中职学生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因此,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对整个教学带来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做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3高职特色单片机教学方法探究
如何有效开展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工作,是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凡事有利必有弊,教学方法亦是如此,各种教学方法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其利,避其弊,就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1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单片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践固然重要,理论基础知识亦不可忽视。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抽象、学习难度大,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如今,很多教师都对传统的知识驱动教学方法在单片机教学方面提出质疑,觉得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已经不再适应应用性学科教学的发展。诚然,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已经落伍,但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它的优势: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主线,系统构架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了解,从而很好地掌握原理性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输入输出电路时,只有充分了解单片机内部输入输出引脚逻辑电路,在实际线路连接时才能理解并掌握哪些电路需要外接上拉电阻,读入数据前为什么需要先写出高电平。授课中,教师通过画出各引脚逻辑电路图,系统地表达p0、p1、p2、p3口电路的区别,促使学生透彻理解各输入输出口的逻辑功能。
如果要求教师授课过程中把每个示图都画在黑板上,对于单片机教师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可能由于画图不规范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这时,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4]。教师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无法讲清楚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proteus等软件进行仿真是多媒体技术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另一个优势。众所周知,单片机是通过编写程序,使各引脚能够按照人的需要输出高低电平,达到控制周围设施的控制器件。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实时进行课堂演示,这样不仅可以在程序修改编译后就立即看到演示效果,而且可以弥补实验仪器和元器件缺乏、原材料消耗和仪器损坏的不足。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看到控制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作用。
另外,根据摩尔定律,电子类产品每3个月即更新换代一次,教材总是滞后于当前科技的发展。目前,大部分教科书仍然以介绍8051或at89c51等型号单片机为主。虽然内核相同,但功能还是有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应用“案例分析法”[5],针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动态设计和调整教学案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的兴趣。
在枯燥、复杂的单片机理论部分学习阶段,针对高职学院学生理论基础差,缺乏抽象思维,擅长形象思维等特点,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原理性强的理论基础知识,为社会培养出理论扎实、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
3.2实践阶段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单片机教学中所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单片机理论基础知识后,逐渐进入实习、实践阶段,这时,项目教学法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由浅入深地选择合适的项目供学生学习。例如,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搭建最小系统板,而后选择流水灯实验做为一个小项目。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亲自动手进行焊接、调试,让8个流水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流动时,学生很可能已经喜欢上单片机的研制开发了。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敢于开拓创新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因此,在实习实践阶段,应以项目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3.3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学院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某一门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因人而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单片机,学习单片机对今后的学习、就业有什么好处,只有学生明确课程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第一节课时就给学生展示一个真正的单片机系统和单片机在实际应用领域起到的重大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学生的想象力较差,较好的比喻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中断系统时,把现实生活中电话铃等中断例子用到课堂上,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中断源、中断响应等枯燥无味的概念,而且使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中断优先级、中断优先权等中断响应过程。
对实际问题进行编程也是单片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单片机教材中普遍都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编写。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代码效率高,但相对难度较大,要求程序编写人员对硬件结构了解清楚,并且可移植性差。如果遇到比较麻烦的算法时,汇编语言编写就显得更加麻烦了,许多学生对之望而却步。随着单片机主频的不断提高,rom空间也在不断扩大,足够装下c语言编写的任何代码,而且c语言库函数较为丰富,可移植性非常好,编程简单易学,所以,鼓励学生用c语言来编写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电子设计竞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所学各门知识统一系统地融合在一起,在竞赛中运用理论知识、获得实践知识。
总之,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从传统教学方法中汲取经验、教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其利、避其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园园.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单片机技术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53-255.
[2] 王建国.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实习教学中的实施[j].甘肃科技,2009,25(12):171-172.
[3] 程剑,杨小来.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3):256.
一、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向学生演示传授绘画技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美术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将美术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都在作品中直观地显示出来,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较为迅速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如何从美术作品中看出它的门道,也就是美术鉴赏的水平。通过美术课堂中基础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件作品的鉴赏方式,能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布局等了解到作品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真正看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2]。美术课堂基础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能够让学生在美术的艺术海洋里得到美的享受。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美术作品在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挖掘出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得到加强,然后通过这些精神力量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所帮助。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积累及美术作品熏陶,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够振奋人的精神,能够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正能量[3]。在以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这些正能量都能够提高你的精神承受能力,让你能够积极面对,让你拥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扫清所有的障碍,特别是当前大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日益加重,精神上的负担也日益增多,他们很需要这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来适应当前社会残酷的竞争力。
二、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问题反思
(一)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美术一般不作为我们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艺术生除外),因此无论是美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学生在对美术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都显得不够重视。美术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只是像应付任务一样,只是机械性地按照相关教学任务去教授,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出高一点的学习要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学,这就造成老师无论是在课前备课还是教学积极性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而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时候更多地是将美术课程当做放松的时间,当做他们玩乐的时间,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考美术,所以他们学起来就没有压力,也没有目标,只当做是繁重的课业之余的放松时间,就更别提他们在课余时间会花时间去钻研美术课程了[4]。在这种情况下,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十分匮乏的,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山区或者农村当中,学校在配置教师的时候根本不会投入太多的师资力量在美术的教学上。很多学校的美术老师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的,而画室和绘画工具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一来是因为重要的升学考试不会考,所以学校也就不重视;二来是因为美术的学习花费的金钱和时间确实不少,画笔、画板、画纸乃至一些其他的绘画工具给学校和家长都带来了资金压力,所以投入得很少。另外,学校的美术课时也是十分的少,一般一周就一个课时,顶多两个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有效率,简直是痴人说梦[5]。因此,师资力量匮乏是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当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美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在很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很多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就在课堂上简单画一幅画,然后让同学们依样画葫芦。更有甚者就是老师画一步,学生跟着画一步,丝毫没有艺术创作的空间。然后一节课就等着学生画画,下课收画走人,很少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6]。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就更别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丰富其精神世界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付学校,学生应付老师,大家都只是在应付,对美术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四)教学系统性不强
美术课堂的基础教学无论是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还是实践基础知识教学,系统性都不强,基本上都是教到哪里算哪里。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受老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学生接受的教学系统性不强,学习的知识零零散散,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同时在很多课堂上,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时候过于重视作品的临摹技巧和水平,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重视程度不高[7],这也造成学生在理解层次上容易出现断层,理论和实践没办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三、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想要做好美术课堂的基础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学校要增加对美术老师的招收名额并提高老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美术老师走进课堂;其次,学校要加大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完善教学设施,例如画室、画板等,而且要增加与美术有关的辅助资金,例如组织学生去写生、去看画展等[8];最后,加强学校文化艺术建设,增加学校的艺术气息,例如设置绘画展示墙。师资力量的支持是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美术课堂基础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给予老师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让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对美术课堂进行系统性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善
美术基础教学并不只是仅仅向学生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就算结束了,也不是让学生去照葫芦画瓢,而是应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来传授学生绘画的技艺以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培养起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画作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画作具体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效率。
(四)改变考核机制
由于在当前重要的升学考试中都不需要考查美术,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的态度都有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变考核机制,来刺激教学和学习上的积极性[9]。首先,我们可以在升学考试中适当增加美术的考核;其次,我们可以在学校平时的评奖评优当中将美术的成绩算进去。最后,美术的成绩不能仅仅靠一张理论考试试卷或者一幅画来决定,而是应该参考该学生的绘画技艺以及鉴赏水平,综合考察学生的水平。通过考核来刺激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美术课堂基础教学的效率。
(五)开放式教学
美术课堂基础教学并不仅仅是限制在教室里,也不仅仅只是在老师一个人的身上。 艺术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的。我们可以将学生带离传统的教室,让学生去观看一些画展,去美术馆观看一些大师的画作,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接受到其他老师的教学。这些开放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迅速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软件学院而言,重基础和宽口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且专业知识系统宽广的复合型、国际化、实用型的高级软件人才则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毕竟我国国情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建立软件工程体系时,不能完全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照搬过来。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国际学科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旨在根据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高级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为此,在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培养软件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安排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总而言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是软件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对工程实践和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指导下,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活动中去。建立软件工程体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与学科发展以及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化、新技术以及领域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关系。
2对软件工程体系的创新对策
2.1对软件专业进行内容整合
毫无疑问,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设置不仅无法保证课程轻松地进行,而且严重影响了最终质量,因此,应当将一些内容进行合理地合并。例如,离散数学、人式智能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均涉及到了图论知识,那么此时便可建立一个课程组,将有关内容集中在一门课程中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出现在其他课程中的内容要进行选择性地删减,以便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学生可自主独立学习,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基于对课程体系和课程作用的综合性评价,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并设置单科的知识点,用新的教学内容替代那些重复的陈旧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领域得以拓展。
2.2加强对新技术、新思想的了解
软件工程专业中的大量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思想也相继出现,导致学科内容繁多。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可以将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必修课,而新出现的技术和知识则作为选修方向。如此一来,一方面扩展了体系的领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软件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学习。由于软件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开设双语课程的形式和加强对学生的英语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3加强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在工程实践中所需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善于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因此,软件工程专业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基本原则:
(1)先进性。内容不仅要反映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软件技术发展成果,而且还要将软件企业在先进技术方面的需求以及有关基础理论反映出来。
(2)工程性。应当从软件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时,能够充分运用工程化方法和相关技术,而且,还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复合性。应当包括技能、管理和工程等方面,保证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技能以及基本素质。
(4)创新性。作为一个专业体系,应当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得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