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系统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

篇(1)

按照目前通行的划分不同国家金融系统模式的标准,一般是依据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和金融市场在其金融系统中各自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区分为银行主导型的和市场主导型的。但实际上中国的金融系统并不属于这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中国的银行虽然在金融系统中处于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主导的位置,但中国的银行其业务被严格地限制在银行业,没有投资银行业的功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形,因而,有学者首先把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划分为发达的与落后的,然后再根据其机构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划分为发达的银行主导型或落后的银行主导型,或是发达的市场主导型或落后的市场主导型。

对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模式进行区分是不可避免的,以上的划分自然是一种办法,但这一划分的牵强性是显然的,很大程度上只是注意到了金融系统的外在形式,只是关注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与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的不同比重,关注金融监管中的不同监管模式(是分业的还是混业的)。这样的划分还不能揭示决定不同金融系统模式存在的内在因素。因此,无疑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影响并决定金融系统存在及其演变的力量。只有对影响并决定金融系统形成与演变的根本力量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我们才可能进一步地理解中国金融系统演变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减少中国金融系统演变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冲突。

为了推进中国金融理论界对于金融系统形成与演变的研究,我们试图提出一个初步的解释金融系统的框架,我们首先简单评述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指出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我们的解释;最后以中国金融系统演变的具体情形进一步说明这一解释框架。

一.对现有理论的评述

现有的研究金融系统的文献基本上是从金融市场的基本假设出发,放松Arrow-Debreu-Mackenzie (ADM)模型的基本假设,来研究金融系统在克服这些假设方面的作用。在ADM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存在交易成本,中介便成为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而另一方面,如果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金融中介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同时还能签定长期激励合约,减少成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作用的各种组合与比较构成了Allen和Gale(2000,2001)所说的比较金融系统的主要内容。

美国      英国      日本      法国      德国

金融市场:     最重要    最重要     发达    相对不重要  不重要

银行:         竞争性的集中度

外部公司治理: 敌意接管  敌意接管   主银行系统   主银行系统

图1、 金融系统概览(Allen和Gale,2000)

图1显示了分析金融系统的基本框架。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系统在不同环境下,在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融资的手段、信息处理、风险分担和参与公司治理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些方面构成了比较金融系统的分析内容,也是思考金融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Thakor,1996)。这两者的研究可以视为Merton(1995)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功能角度思考金融系统的具体化。

金融中介功能观的分析主要依赖于两个基本前提:1)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金融功能在不同时期和跨地域政治上变化较小;2)竞争将导致机构结构的变化,并向更有效运行的金融系统演进。由于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远比机构要稳定,因此功能很少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机构的变化是由功能决定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创新最终使得金融功能更有效率。因此,依据金融系统的功能来设计金融系统便成为逻辑的起点。

问题是,人们如何利用金融系统的这些功能呢?这就需要探究履行这些功能的相应制度安排。对这些相应制度安排的探讨构成了人们研究金融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

1.金融系统、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忽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J. Robinson(1952)认为,是经济发展带动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Lucas(1988)认为,“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认为,金融系统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早在20世纪初,A. Shumpeter (1911)就认为银行体系促进了产业投资,因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Gruley and Shaw(1955)曾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他们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因而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Goldsmith(1969)则首次利用大量的跨国数据来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McKinnon(1973)、 Shaw(1973)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向关系;此外,最近几年以来的研究基本上都认金融市场与机构的发展能够显着地促进经济增长(King and Levine,1993;Levine,1997;Levine and Zervos,1996;Rajan and Zingales,1998)。

研究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已经放松了ADM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ADM模型中,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也就无需金融中介,即金融中介的发展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促进了经济交易的绩效;(2)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受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影响,认为金融制度的安排改变了资本的生产率、金融体系的效率(如信息传递)、储蓄率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Pagano,199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采用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新进展和分析工具运用于金融领域问题的讨论,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Fry(1995)通称为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篇(2)

关键词:金融不稳定性;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使金融稳定性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欧盟和美国国会分别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监管,中国政府也建立了专门的金融稳定局,并定期向全社会金融稳定报告,与此同时还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分析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非对称的影响作用[1]。

1 金融不稳定性概述

(一)金融不稳定性的相关理论

早期对金融不稳定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层面,最早的是Fisher的"债务-通缩"理论,该理论暗含了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金融系统会呈现出周期性的繁荣或萧条,而且金融繁荣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过度负债,而萧条则取决于随后产生的通货紧缩。金融不稳定性理论早在Keynesd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就有所阐述,但是系统的对这一理论做出研究则是Minsky在1982年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该理论指出金融系统本身很脆弱,且具有不稳定性,金融机构的不稳定性来自于信息不对称时产生的逆向选择和存款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当金融机构利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利用外部融资的投资繁荣就会被打破,并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核心观点是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区制状态,而且经济体的融资关系还会在金融系统的这两种区制状态之间转移。

与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相似的理论是Bernanke的"金融加速器理论"。他指出金融系统能够放大经济的周期波动,在投资繁荣的时期,金融机构为了增加自身的盈a利,会不断增加信贷量,信贷量的增加也创造了一种宽松的信贷环境,导致资产价格直线上升,金融不稳定性状态逐渐积累,如果没有人干预这种风险状态的扩大,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金融风险的演变过程

金融风险的演变过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不稳定因素的积累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全面爆发阶段。金融风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而且特征差异性较为明显。在早期萌芽阶段主要是出现信贷产品价格高涨等现象,之后金融企业不断适应这种不断增强的压力性,最终导致风险的迅速扩散和大规模爆发。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在这个阶段,金融机构会出现普遍的经济损失和功能损害,并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情况更为严重时还会导致其他的实体经济受到威胁。

(三)金融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影响会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产生差异性的作用。金融系统在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金融系统中的诸多变量受到不稳定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同步的变化。根据金融的区制转移特征以及金融变量的同步性,可以分析出金融变量中的潜在因素,从而研究金融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制状态下是否会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

2 我国关于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纵观我国关于金融不稳定性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金融压力指标或金融风险只是在金融的不稳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呈现的状态,因此这些指标相对金融稳定性来说比较滞后,也无法客观的反映金融系统的同步状态,而且金融机构的信贷价格也不适合作为金融的不稳定性指标,因为它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国的金融不稳定状态。

我国关于金融系统稳定性与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宏观经济不同区制阶段的非对称性研究还很少,因此我国关于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作用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参考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可以认为金融系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在两种周期状态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和变量可能出现同步的变动,根据已有的动态因子模型分析,可以初步认识到影响我国金融不稳定性的潜在不可观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体现。

3 视角分析与模型方法

(一)金融不稳定性的视角分析

本实验将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金融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从该角度出发进行模型建立,并以此作为试验变量的选取原则。这个根本原因也可以阐述为经济增长逐渐演变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专业的投资经理人低估了风险的发生,同时金融系统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因素的逐渐积累。

(二)模型方法

金融系统中的许多变量都具有同步性,而且这些变量很有可能受到一个共同潜在的变量的影响,那么这个共同的不可观潜在变量就可以代表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状态,因此可以结合使用动态因子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再根据"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区制状态理论,建立区制转移状态下的空间模型,得到影响金融不稳定性的潜在共同因子[2]。

(三)变量处理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指出,在投资繁荣的状态也就是金融不稳定区制状态下,金融信贷产品价格高涨,而在稳定区制状态下,资产价格往往不高,也就是说信贷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分析金融系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时可以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价格、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这三个变量作为参考进行分析。

4 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验证分析

(一)金融不稳定性的共同不可观潜在因子

通过上面的模型方法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出三个同步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变量之间的同期关系高达百分之九十,具有较高的同步性。试验结果也表明金融不稳定对参考变量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对信贷产品的价格影响最为明显,金融系统在稳定区制下的持续时间要明显长于不稳定区制状态下的持续时间,这也说明我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因素很容易消除,并且变为稳定状态后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金融不稳定性是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金融风险发生或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系统总是朝着"资金经理人主导资本主义"的模式发展,金融机构在低风险的信贷环境下利用信贷产品价格这个杠杆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素逐渐积累,当金融不稳定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对经济市场产生冲击时,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连锁损失,最终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

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不仅会给金融造成初始的经济冲击,而且这种冲击还会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验证这种影响作用需要将信贷产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加入到回归模型中进行计综合分析。经济增长一般会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即"高速增长"和"适速增长"这两种对称性的增长态势,参考变量对"适速增长"阶段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影响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在经济繁荣时期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在经济低迷增长的阶段,这种影响作用却没有那么明显,也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我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会呈现出非对称性的影响作用[3]。

5 结语

金融系统会呈现出周期性的不稳定变化,并且这种不稳定性的波动也会受到各种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又会呈现出"高速增长"和"适速增长"的非对称性阶段,因此为了及时准确的监测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动态变化,需要在金融不稳定性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就释放各种风险因子,将其合理的转移到金融稳定状态,削弱金融不稳定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永琴. 中国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30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1:3-15.

篇(3)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金融系统;银行转型

1 引言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延续至今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其破坏程度被称之为“百年一遇”。而这种影响不仅在实体经济中,还体现在人们对金融运行的认识和理解。商业银行一度被认为是金融业中的“恐龙”,已经跟不上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但是在次贷危机中,过度参与衍生工具的金融机构哀鸿遍野,美国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不得不借助于获得银行牌照而幸免于难。而国外传统的商业银行反而相对平稳。中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更是逆水行舟,工行、建行、中行跃居全球银行市值的前三名。其中工商银行在2009年末居全球银行业之首,不仅是当年国内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也蝉联了全球最赚钱银行。中国银行业在短时间里从被国外媒体形容的“技术性破产”的窘境,到如今的光环围绕,走过了耐人寻味的历程。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的是,2010年末我国银行中的M2高达73万亿元,M2/GDP比值接近两倍,被认为是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之源;与此同时银行间拆借利率暴涨,实体经济连同商业银行本身又陷入了融资饥渴中。在这些复杂背景和环境中,到底该如何评价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我国的银行部门业还需不需要进一步改革转型?商业银行是不是应该固守信贷业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在对我国金融运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前景展开探讨。

2 中国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出现金融微观主体多元化、金融资源分散化;二是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三是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四是金融监管体制正在完善,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框架。在规模上表现为2010年末金融资产约为一百万亿元,是1978年的八百多倍。我国经济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相对优异表现似乎在证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具有某种应对经济波动的独特优势。但是可以发现,我国金融系统存在三个方面的结构失衡,而且出现与实体经济脱节的趋势。

第一方面失衡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太低。一般用银行业务规模衡量间接融资,用证券业务规模代表直接融资。存量上来看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为95.3万亿元,而证券业总资产只有2.24万亿元。流量的失衡体现在非金融部门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融资的比例。通过股票和债券发行实现的直接融资与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间接融资比例近年来维持在2:8。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比例普遍为6:4。即便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和德国,这一比例也在4:6左右。把国债部分扣除后,对于我国实体经济而言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到1:9。

从直接融资内部来看,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比例也不正常,债券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过低。根据金融功能理论,债券合约对信息量要求较小,合约治理机制相对简单,往往优先于股权融资。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一般是实体经济的两倍,是股票市场的1.5倍。而我国刚好相反,2009年末股票市值/GDP为0.72,2010年为0.67;2009年债券市场托管市值/GDP为0.39,2010年为0.41。债券市场远没有股票市场发达,而且分割严重:财政部管理国债发行;发改委握有企业债发行的审批权;央行负责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银监会负责金融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及资产证券化品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证监会负责审批以公司债名义发行的企业债和在交易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品种。这种没有必要的限制与分割可能是导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原因之一。

第三方面失衡是债券市场中的企业债规模偏小。2010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1.7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4.2万亿元,发行金融债1.4万亿元。同年债券市场共发行企业债1.6万亿元,其中包括短期融资券6742亿元、中期票据4924亿元、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46.6亿元、企业债券3627亿元、公司债券511.5亿元。也就是说在推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后,企业债在债券市场中的份额仍然不到20%。政府性债券和金融债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企业债的份额又集中在能源、电信、电力、交通等垄断性的超大型国资企业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为政府服务和金融业的自我服务,形成的利率结构并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融资规模一直以来都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在各种融资方式中的规模比例高达80%左右。但实体经济,尤其是非国有经济部门能够从中分配的部分并不多。以2009年前三季度为例,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前所未有的8.7万亿元。从新增短期贷款来看,国资控股银行发放给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其他商业银行发放给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规模有600亿元。约5.5万亿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1.2万亿为居民住房抵押贷款,2.2万亿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真正流向企业部门的部分为2.1万亿,不到新增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而这四分之一中又有多少流向了民营企业?再考虑到相当长的时间里股票市场的任务是为了国企解困,国有企业占了大量发行额度;债券市场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支持严重不足。综合来看非国有经济部门每年从正规金融中获得的资源份额只在20%左右。但非国有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并且随着非国有经济GDP占比的不断提高,这种脱节正在加速。如果金融体系不支持最有效率的经济主体,反而把资源配置到低效率部门,这样的金融体系不是在化解风险,而是在积累风险。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部分,在业务类型和经营效率上必然会反映出这种结构特征。

3 金融系统失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这个失衡的金融系统下,实体经济无法获得充分的金融功能。宏观上表现为M2/GDP严重畸高,金融资源处于非竞争性配置,造成局部投机性通货膨胀。对广大储蓄者而言投资渠道狭窄,同时受到利率管制的钳制,无法通过资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在微观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表现为银行经营业务的狭窄与经营效率低下。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

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资本市场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都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是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就非贷款业务品种而言,国外商业银行的产品功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精细,仅中间业务品种目前欧美商业银行就达到1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 4倍。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较少,而且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够精细,不注重其效益功能,主要是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柜面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则发展程度很小。

(2)对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在失衡的金融市场结构中,金融资源整体的运转效率比较低下。银行占据了金融业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但由于系统限制,首先造成了资金流转方式单一和金融资源过度集中。银行业盈利的经济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租金,尽管绝对收益指标突出,但实际抬高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从落后的相对盈利指标可以清楚看出。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实现总利润为4205.1亿元,几乎快要占到所有近两千家上市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201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4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30%。毫无意外,上半年银行股的净利润已经超过了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但是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银行获得的绝对收益代价非常高昂,背后是金融资源的低效运转。首先是2009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收益率为0.85%,低于国外1.5%的平均水平。2009年证券业的总资产收益率约为4.5%,而当年证券业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比例为2%,银行业则为92%。如果从盈利贡献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占比)来看,证券业为2.25,而银行业只有0.008换句话说,如果将金融资源从银行业释放出来,将大大提高使用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普遍担心M2/GDP过高的原因。

4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路径

虽然我国银行业安然度过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以巨大的金融资源低效运转为代价的。我国银行业表面光鲜的业绩背后是正在加剧的金融与经济的脱节趋势,必然酝酿着更大的系统风险。所以应该清醒得认识到中国银行业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阶段,不应该因为躲过了两次金融危机而停滞不前。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督的框架中,银行业务突破的最现实选择可能有下面两个:

篇(4)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系统;风险防范

一、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机制

影子银行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金融成长而逐步出现、发展的,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迅速膨胀。可以说,影子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大环境的产物,对中国金融稳定具有明显的“双刃剑”特征,一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场整体的运行效益,促进金融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的传导性和实施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一)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缺位部分。虽然传统银行机构在金融中介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品创新有助于吸纳社会流动性,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客观上推动了直接融资发展,避免了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于具有系统特性的大型银行,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健发展。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政策等因素考虑难以提供流动性,而这一流动性缺口为影子银行所填补,为经济市场运行注入资本活力。因此,影子银行为现行的中国经济金融制度作了填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增添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从资本充足率看,影子银行体系中运作的准信贷类银行业务将资产负债业务转出表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等银行监管指标,但长期处于经营与监管双重压力下的商业银行仍要承担着到期资金收回的风险。从货币流动性看,影子银行系统运作的高收益率吸引储蓄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流向影子银行系统,实现资产负债业务的表外化,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表外风险可能转嫁到表内,增加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资金杠杆率看,由于不受央行法定准备金的刚性约束,影子银行足以通过少量资本高杠杆运作大量资金,同时带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杠杆率持续走高,但当前尚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风险防控能力,在金融市场下行的情况下,高杠杆率进一步放大整个商业银行运作的系统性风险。

(三)传导金融体系的关联风险。影子银行系统传导金融体系的关联风险不仅表现在其自身体系内部机构相互之间,而且包括与银行系统及私人投资者之间的间接关联。在特定的风险触况下,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渠道和传导机制将风险传导开来并引发关联系统内部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影子银行改变了金融体系内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方式的比例,其运作过程也将金融体系的内部风险更大比例地传导给直接投融资者,加大整个金融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部分与商业银行长期保持密切合作的优良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低利率信贷资金转而投向高利贷市场,或者在短期市场上融资再投资于长期市场,以谋求期限错配利润;而一旦出现市场信息、市场情绪、短期流动性的波动,传统银行信贷对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敞口将加剧周期性的杠杆累积效应与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其相互之间的关联行为也将进一步增加金融系统的整体脆弱性。

二、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金融系统脆弱性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旨在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冲击性,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在关于多变量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中,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得到了普遍应用,做出的结果对实际经济行为解释也较为合理。鉴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

(二)变量选取及介绍

(1)关于影子银行规模。由于影子银行的数据难以获得,从影子银行各项贷款的占比来看,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的50%左右,其他各种类型影子银行贷款规模较小,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变化趋势能够代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采用这两部分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影子银行的观测数据,记为X。

上述数据来源于 Wind 数据库。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年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四)结论

本章利用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与金融系统脆弱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有明显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

三、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拓宽监管范围,关注系统性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主张“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监管理念。美国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场外衍生品市场等均纳人监管视野,要求超过一定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注册,并向监管机构披露更多关于其资产和杠杆使用方面的信息。欧盟建议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特别是对冲基金市场的透明度。英国提出加强对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对系统重要性对冲基金或其他类型的投资中介实施适当的审慎监管。

(二)限制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体系相互渗透。美国金融监管引人“沃尔克规则”,规定高盛等银行分离出自营交易部门,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规模不得超过基金资本和银行一级资本的3%,另类投资总规模不能超过银行有形股权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银行将CDS、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等高风险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特定的子公司,自身只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英国强调推动各监管机构加强协调配合,降低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体系之间结构性套利的可能。

(三)强化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在场外衍生品监管方面,虽然美国与欧盟的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但均规定了场外衍生品的中央清算义务、监管者的决定权、非中央清算交易的保证金和资本要求,以及所有交易向交易储存库报备等内容。在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监管方面,美国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内。巴塞尔委员会的Basel III则大幅提高了普通证券化产品以及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

(四)建立新的破产处置机制。美国规定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向监管机构提交自救处置预案,以期在遭遇重大压力情景时能开展快速有序自救。英国强调通过提前明确压力情景和破产情况下可以采取的行动来约束机构(包括系统重要性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行为,避免其破产对社会秩序与金融稳定产生严重冲击。

四、金融稳定视角下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在借鉴国际影子银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处理、共享平台,定期汇总、分析并及时市场数据,及时风险预警信号,确定动态观测指标,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预案,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在宏观层面上,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国际、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运用各种计量模型对投行业务、产品风险、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设置合理的分级业务准入条件,拒绝不合格的银行机构和产品进入金融市场;在微观层面上,监管部门监测影子银行杠杆化水平,避免放松监管标准助长过度杠杆化和资产价格膨胀,并通过监管把握单体资产市场变动,强化风险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二)促进民间投融资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疏通民间资金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地方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某一行业,特别是易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的行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为当地民间资金由投机向投资转变创造条件。二是发挥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引导作用,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引导部分民间资金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正规化融资载体发展。

(三)稳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系,合理有序开展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在强调原始基础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稳步推广的同时,建立严密的评价和监管体系,防止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积聚。

(四)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以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监管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范围,实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一是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体系,建立金融体系稳健性分析检测和评估制度,完善逆向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构建多样化和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经济与金融安全网;二是要为宏观审慎分析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体系,根据管理需要,分类建立数据库;三是尽快开发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以及杠杆率的动态调整方法。

(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相关立法尚不适应监管需要。如缺乏对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准入、销售和投资的规范性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的现行管理规定不符合发展要求,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缺乏相关制度安排等。因此,需要加快推进影子银行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补救措施;建立的金融行业领导者的中央银行以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的新管理架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管理系统,已经加强,但在那里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地方金融体系,有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机构被撤销,和国有银行的收入,从而导致权力的本地金融系统的管理服务是越来越糟糕。由金融监督管理分行,子分公司的当地子公司中国央行的定位的领导下,许多本地银行和其他金融系统的发展在行业的质量服务也被忽视。

一、关于地方政府对银行及其他财务管理职责

与钱有关的财务问题,怎么样才能管理资金,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你不能合理地花我们的钱,那么管理的金融体系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所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有关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地说几个方面:首先,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最后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从管理的角度,货币管理政策的决定应在中心,但在当地相对的金融监管和改革金融体制与发展是有限的,我们不怀疑,用于管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制定者的货币政策,央行和其下属的分支机构,支行的主要职责,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应该访问的司法管辖区金融体系的管理和协调。但是,这是没有的情况下,远超过监管改革金融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发展,我们的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系统的重要性。我们更要清晰的管理责任系统的发展,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银行和其他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独立财务系统在每一个战场,为自己的发展走独立的道路,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背离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小的金融危机不能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述这些问题,是由货币管理政策无效性的原因。同时,当地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也应建立信用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地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职责,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发展当地的金融发展计划。

这个主要功能是财务管理,按照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理性分析的个人和企业金融服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系统的要求,和其增长趋势的需要,我们可以参考的平均个人和企业所拥有的金融机构,其结构与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金融体系的发展,像我们国家发展的计划就是每五年有一个计划,你也可以对财务计划系统制定一个五年计划或十年计划,让你能够更好地管理金融体系。

2.做好系统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可以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整体的方向,,我们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做一个合理的金融系统的体制改革,在金融系统的政府和金融系统管理人员,以做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金融机构。

3.创造良好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好的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包括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阶梯,这些系统应该被列在财务管理机构管辖下的。

4.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居民。

为了做好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金融系统更好地工作和处理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和发展的金融体系之间的平衡,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地方的金融机构共同的来回忆,还可以做出金融体系改革理念上的交流,使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各个地方的金融体系与良好的监督和管理,携手共进以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它出现在良好的金融发展?

1.服务的金融体系规范的名称和职责。

为了促进提高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的空白,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金融服务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其功能有明确的定义和其职能应包括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协调,促进发展的金融系统。

2.形成城市或农村商业银行。

如何建立一个城市或农村商业银行吗?这是一个最优先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在这个系统中,是谁负责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清楚,成立后的金融管理办公室主任,应该由办公室负责具体事项做当地的商业银行市场,实现更好的发展。

3.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

逐渐淡出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当地金融系统越来越重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细致的工作,只能做这些地方财政管理的问题,为了让中央银行的工作更加顺利。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我们的经济和贸易交流,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合理解的解决好地方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市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静平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发展探析[期刊论文]-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6)

[2]吴智慧.张建森.我国地方金融发展促进策略研究[期刊论文]-开放导报2010(6)

篇(6)

【关键词】金融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 经济增长 融资结构

一、导论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一边是伴随着广义货币M2以13%左右的高增长速度,使得我国货币的过量供给,而另一边则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经常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限制企业发展,许多潜力企业因此发展停止不前,由此可见当前的宏观经济一边是国家货币供应过剩,而另一边的市场上却存在着所谓的“钱荒”问题迟迟无法解决。重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说,一国随着经济逐步发展,社会不断地向前进步,也会促进金融系统的自我优化,从而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所谓的货币层面是饱和的,但是实际市场中却缺少资金的问题正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出现了一定分歧,即所谓的经济和金融没有协同发展。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存在正相关效应的,但是效应比较微弱,某些指标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近些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快于金融发展,特别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国在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总量缓慢下滑,由此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之中,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接下来执行的“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要加大对金融系统的优化,提高金融体系自由化程度,由市场来主导金融体系的发展,而不是由政府干预去发展金融行业。归根到底,目前这种依靠政府拉杆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做法说明了我们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加入WTO以来,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因为外来的资本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和融资手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威胁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我国政府想要改善当前的金融环境,要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方面着手,要逐步扩宽资金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市场比例,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够顺利融资。此外也要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政府不能因为个别资质差的P2P公司出现跑路问题从而否定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它能够促成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打开金融垄断市场,也一定会加深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回归模型检验

本文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然后确定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较大的经济指标,建立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的回归分析之后筛选出可靠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因素包括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情况和股市发展程度指标,还包括保险业发展程度指标。

建立模型如下:

GRE=C+β1FIR+β2LDR+β3SIR+β4IIR

其中,GRE为GDP增长率;使用IR表示金融相关率,FIR=M2/GDP;用LDR表示金融发展效率,用存贷比表示;SIR表示股票市场发展程度指标,SIR=股票总市值/GDP;IIR表示保险业发展程度,IIR=保险费/GDP。

为了数据模型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1990年至2015年年度跨度为26年的数据,数据类型包括GDP、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总市值。这些数据均来自于1990年至201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

初步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最小二乘法结果模型的各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检验和处理多重共线性,采用修正Frisch法。依次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结果为变量FDI、LDR、SIR与GRE显著性良好,变量IIR则显著性不明显。剔除了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这个解释变量,建立人均GDP关于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效率,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

(二)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常数C代表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在没有外界干扰情况的增长值,该值为正,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系数β1为正数,说明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金融相关率的提高说明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β2为负数,说明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即存贷比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在一定范围内存贷比的提高将会增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风险增加不利经济的稳固发展,因此存贷比指标的回归结果也符合客观事实。

β3代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股票市场的繁荣发展,β3为整数表明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回归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另外在结果中R-squared的值为0.9642,该值较高,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各个系数的t-Statistic值也大概满足要求,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也较高,F检验的值为171.0046,该值较大,说明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也很显著。

三、我国金融发展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金融发展的前景分析

通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得出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结论。

首先,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可以提高金融深化的水平,而对促进金融机构的扩张效果不明显,而且金融机构的规模还受金融深化水平的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金融深化的提高能加速经济增长,而对金融机构的扩张影响并不显著。其次,金融发展经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同向发展的,两个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互补关系的。

根据对模型的解析,能够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下一个结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二经济增长的同事也会对金融系统进行深化,从而推动金融发展水平。因此我国的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不仅仅是帕特里克提出的“金融供给的理论”,也不仅仅是“金融需求理论”,而是二者结合理论。然而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国金融行业有着市场规模大,组织结构健全,但是我国金融深化水平低下,金融工具十分的落后这么一个事实,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障碍,可以说金融抑制目前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法律的制定,提供健全的金融环境。金融方面的法律建设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的一大问题,许多法律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上未加修订,由此导致我国金融犯罪率居高不下。政府在金融犯罪的管理上也仅仅是从严管理或者采取了金融抑制的办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还行,使用这种办法既能有效控制经济犯罪同时也能够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和金融系统已经不再适合这种办法来控制经济犯罪,因为采取金融抑制的手段将会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手段,为期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深化的水平。

2.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渠道。我国金融市场虽说种类较多但结构发展很不均衡,虽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地位不容小觑,但是其功能十分单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开展的业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差距,这也进一步阻碍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银行业务规模以及银行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由此才能满足我国企业和居民日益高涨的金融服务需求。

直接融资渠道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额外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除了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然而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潜力巨大,没有有效开发,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由此造成了我国的投资项目过多的利用手中现金,造成了货币的迅速贬值,也无法使得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得到合理利用,长期发展将会有损我国经济发展效率。正确的做法是要稳步控制货币的发行,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因为国内市场上并不缺钱,大量的资金被闲置在居民手中并且逐渐贬值,我国目前急缺的是能够正确吸引居民投资的项目。

3.减少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过渡期,由高速发展逐渐变为平稳发展,国家如果仅仅使用政府财政调控手段而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来干预经济发展是没有效果的,财政赤字的逐渐增加将对经济发展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使得政府慢慢陷入财政困境,最终还是要运用金融市场手段来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由于我国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大量资金流入了低效的国企,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忽视就会造成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挤压其发展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注意力多放在正确引导金融机构顺从经济市场上,而不是插手金融系统将资金流向低效率的国企上面。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2]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32-38.

篇(7)

【关键词】金融稳定;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一、我国金融稳定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我国金融稳定总体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我国政府自中央银行成立以来就非常关注金融稳定问题,并且将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分到了银监会,从而形成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中央银行也建立了预警体系和危机处理机制,这对中央银行在事前和事后金融稳定缺失的情况进行了有效弥补,并且也进一步加强了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金融稳定的维护。

金融体系功能的优化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金融监管子系统各个部门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第二,有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职能转变;第四,有利于金融系统信息来源渠道的进一步扩展;第五,有利于中央银行各个子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从而为金融稳定奠定一定的制度基础。

2.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

金融稳定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总体来说可以从宏观经济、制度、结构等方面分析影响金融稳定的基本要素。首先,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其次,金融系统的完善是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金融系统实现完善稳健的目标,就要求具备稳健经营的金融主体、健全的金融信用习题、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力、有效的市场约束体制等方面。最后从金融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金融结构对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有着决定作用。金融结构对金融稳定的根本性影响作用表现在: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导致金融风险相对集中、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会造成市场稳定性差。

二、金融稳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简要分析

1.金融稳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衡量金融机构稳定性方面做到客观全面,就需要一套比较灵活高效的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而这一体系在设计中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就是要将所选范围扩大到最宽,能够从广义金融的角度方面来设定指标,而代表性原则就是因为金融风险因素比较多,那是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只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整个金融形势的变化。第二,科学性和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就是要以现代统计理论为基础,保证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金融稳定的实际情况,而准确性原则就是指在处理数据时要做到准确无误,并且符合实际,数据来源比较真实。

2.金融稳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金融稳定检测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相应的依据可以参照,但是在体系建设时应该有一些考虑,比如要深刻理解金融稳定的内涵,金融稳定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指标的选择也应该是动态的;其次要考虑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来自银行内部风险,这样就要求评价系统建设时更注重对流动性的检测分析。

从具体金融稳定指标的筛选方面来分析,应该选择那种能够反映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程度的指标,这就要求金融稳定指标体系选择要从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综合审慎指标方面来分析,前者是衡量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情况的指标,而后者是反映目前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指标。

三、我国金融稳定评价的实证研究

1.2014年我国金融稳定评价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2014年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综合评价分值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第一,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在2014年宏观经济稳定指数相对较低,这就说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保持在安全区域,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很好有很大关系。第二,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银行业还处于一般稳定水平,国家对银行业的控制水平比较高。随着我国多家银行逐渐商事,银行金融机构会注重对其经营效益的控制,但是证券业和保险业却一直处于非稳定状态。第三,从总体综合角度来分析,我国金融在2014年处于非稳定态势,金融体系处于稳定阶段,这就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好,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其中的不稳定因素,但是我国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

2.增强我国金融稳定的相关政策

首先,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框架来维持金融稳定,这是将各种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危机的各种措施纳入到规范化轨道的重要途径,比如加强金融市场中各个经济主体的相互配合就是其中很好的措施。

其次,需要密切关注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金融系统比较容易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一旦产生,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就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就需要根据我国国情来不断完善金融稳定评价体系。

最后,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是为金融稳定提供安全网,防止存款者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从而维护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杜希庆. 关于我国金融不稳定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沈蕾.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曾得利. 金融稳定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