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公园绿化景观 设计原则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园是供人们休息和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绿化景观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在一个相对愉快的环境中活动。充满艺术气息的绿化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公园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还能提升绿化景观的艺术价值。
一、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逐渐引入城市公园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公园绿化景观是一个整体建筑项目,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大型独立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了一项重点的研究项目,在园林建设中的设计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观和区域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艺术、绿化景观设计都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1]。同时,与古典园林不同,现代公园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更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呈现公园绿化景观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丰富绿化景观的使用性能。
二、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园绿化景观分为两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区域空间景观,在这两种景观形态中,植物造景可以优化公园中的植物配置,让植物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展现特殊的风格美。同时,地域性文化特征让区域空间景观的设计重心偏重于文化,实体植物景观与空间景观的完美配合,是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的宗旨[2]。
2.1设计原则
2.1.1景观资源配置多样性
一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景观一定是由多种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个植物在绿化设计中必须与其他植物产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设计环境下,转变存在形式,或变成丛植、花坛,或发展成植篱。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形式,景观资源的多样性是不曾改变的。
2.1.2“以人为本”原则
因为公园中的绿化景观所占的区域空间最大,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利用好绿化景观与公园地势形态、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表现出“人本文化”的设计特色。同时,在特定的拓展空间内,植物、公园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绿化景观设计中,促进绿化景观的人性化、立体化、健康化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鉴赏角度,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内容,并重新定义了绿化景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以人文本”原则是公园开展现代绿化建设的核心依据,是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良好的艺术价值,还需在具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通过融合设施建设提高绿化景观的功能性。公园中不仅有绿化景观,还有很多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供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如果绿化景观脱离在人们生活之外,则其欣赏价值将会大大降低[3]。因此,绿化景观应结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拉近绿化景观与公共设施间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时刻能够体会到绿化景观所带给他们的“正能量”。
2.2绿化景观设计主要内容
在公园绿化景观设计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观修剪模型、园林建筑景观配置等问题是设计的主体内容。以植物为主体设计内容的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各种树木和花卉的设计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仅要突显绿化景观在公园整体布局上的交相辉映,还要详细记录并规划相关种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2.1入口景观布局
入口景观是公园的门户,所以在这个地方,绿化景观必须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各种树木和植物在排列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对称性。通常,公园的入口景观会设置一个标志性的绿化景观,来突显公园的的艺术价值和景观地位。所以入口景观应以大面积平面树池和花池为设计背景,采用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术,将绿化景观修剪成符合公园文化特征的景观[4]。
2.2.2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的融合设计
大型水体景观是公园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所以绿化景观应在设计上突出两者景观特征的融合性和关联性,既突显出绿化景观的植物设计的艺术价值,还应烘托出水体景观的自然驳岸式水池,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在更能满足与人们享受自然的活动需求[5]。
2.2.3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
与大型主题公园不同,小型公园偏重于采用人造山体进行景观设计,因为人造山体在地质结构和材料性质上都远不如真实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显出人造山体的自然特征,必须依赖于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在山体周围创建绿化带,并以人们活动路线为中心,在道路两侧增设“自然景观”。依靠绿化景观特色设计,不仅人造山体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补,公园的整体景观布局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探索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化设计内容以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可知,公园在景观设计上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在现代生活需求的影响下,绿化景观设计必须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以创建现代化综合性景观园林为目标,开展绿化景观设计工作。结合上述内容,本文总结了以下两点景观设计理念发展内容。
3.1设置娱乐休闲区
由于绿化景观养护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园都不会在娱乐休闲区设置过多的绿化景观,以防止景观被破坏。但是,随着人文素养的提升,绿化景观融入人们休闲娱乐区是必然选择。如在儿童游戏区设置动物形状的植物,利用绿化植物维护儿童安全,作为一种自然屏障,将儿童围禁在一个安全的地区活动。
3.2烘托文化主题
在特色建筑周围,可以利用绿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搭建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绿化景观群。延伸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关联作用,帮助人们指明活动范围。同时,也可以利用景观自上而下的景观层次变化,提高公园中文化建筑的景观特色,让公园内每一处建筑所体现的景观文化内容各不相同[6]。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公园是向全面开放的娱乐场所,作为重要装饰元素的绿化景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公园使用性能的主导作用非常强。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统筹区域内公园的文化特色和绿化景观特征,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营造一个完美的自然与现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设计布局,以提高“景观建筑”在公园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佳.浅谈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4):168-173.
[2]成国涛.铁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艺术语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56-173.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建筑元素建筑元素主要有仿建石窟建筑元素本身的建筑景观,还有具有唐宋遗构之木檐斗拱,以及藻井、莲花柱头、抬梁式结构风格、木构架的形状、筒瓦屋顶、柱坊、石窟壁画上的建筑画门窗、建筑施工图等。敦煌景观文化中的建筑元素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得最广最多的一种元素。不管是在公园、小区还是在学校,或者一些行政单位,具有敦煌景观文化性质的元素极为常见。
雕塑元素雕塑元素的内容主要有敦煌的乐舞、彩塑、飞天、反弹琵琶等。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飞天和反弹琵琶等敦煌景观文化元素。这两者因为是敦煌景观文化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已经成为了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代表符号,而被兰州城市景观设计者们普遍运用。特别是那些反应大唐时代的文化景观,必定会用到反弹琵琶这个敦煌元素。因为,反弹琵琶这个敦煌文化元素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其表现形式上多数是以雕塑的形式呈现。
壁画与图案元素敦煌艺术中的壁画,特别是那些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元素与符号,常常会被城市景观设计师或者雕塑家们借用过来,如一些著名的人物雕塑、民俗壁画。在图案方面,常常运用的是牵驼纹、莲花纹、画像石砖、卷草纹、葡萄纹、宝相花纹、浮云纹、几何纹、水涡纹、团花纹、小佛像及上下反复连续的三瓣叶纹、火焰纹、飞天图案,用侧莲作为角花的图案,另有黑白线、点纹、波斯的连珠纹、忍冬纹、“三兔三耳”旋转图案、重叠的垂幔、垂帐、璎珞、铃铛、风铃等装饰图案。除此之外,还有多层次二方连续所组成的图案。壁画与图案元素通常只用在一些主题性或主体性的景观工程之中。
敦煌色敦煌色是指敦煌壁画中的一些基本色调,它具有雄厚、大气、深远、包融的特点。在敦煌景观文化中,敦煌色主要是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它们在一些主体景观中通过综合搭配演绎敦煌景观文化,华丽而典雅。要么是土红、土黄、石青、石绿,要么是以石青色为主,再调配少量朱砂色进行对比。如个别景观在表现唐代富丽华贵、浓重辉煌的历史风格时,设计者多采用色彩退晕的手法突出其景观装饰风格。城市景观设计者多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宁“灰”勿“怯”,宁“古”勿“燥”。
曲线条曲线条也是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曲线这个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源于唐代,并流行于今,被誉为中国的“洛可可”元素。它流畅、华丽,常被城市景观设计师们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不管是在雕塑、壁画中,还是在植物花卉景观设计中,曲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惟一很少见到曲线元素的地方只有在景观建筑设计之中。
(一)敦煌元素运用的领域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敦煌元素主要应用在城市的景观建筑设计、广场、公园、校园、小区、楼盘、步行街、商业公共空间、行政公共空间、人行道等广大领域。如小西湖公园、植物园、雁滩公园、西北师范大学的艺术广场、南北滨河景观道、安宁庭院、张掖步行街、建兰步行街以及一些人行道上等都或多或少有所运用。可以说,敦煌景观文化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无处不在。在这些领域中,主题性公园、广场、楼盘小区、商业步行街是运用敦煌景观文化元素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敦煌元素中的飞天、祥云纹、井藻、木架构以及敦煌三色等在以上领域中运用较多。特别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飞天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们或以圆雕出现,或以浮雕出现,或以壁画的形式来表现,冷暖色兼具,多采用石材雕刻而成。
(二)敦煌元素的表现形式敦煌元素在兰州城市景观设计中以这样几种形式表现出来:雕塑、浮雕、壁画、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彩绘、图案纹样(如地面铺装图案、墙体与桥梁架构等处的图案)、植物景观(如花卉图案、绿色雕塑景观)、建筑花窗、城市家具与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景观小品(如景观灯、指示牌、公告栏、霓虹灯)等。它们或配以敦煌色,或以材质本身表现,或以素色展现。其中,雕塑、浮雕、壁画、彩绘、景观建筑、喷泉、水中浮岛景观、水上游乐设施景观等几种表现形式多出现在公园、广场、寺庙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主题性公园、广场、酒店和寺庙景观设计之中。南北滨河路的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多关于敦煌景观文化元素的雕塑、壁画、景观建筑等表现形式。而且,这些雕塑、浮雕形式还多以石材雕刻而成,姿态各异,以优美的动态展现出甘肃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如植物园中的敦煌园主要以壁画和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壁画和彩绘多出现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多以木构建筑形式出现。比如,兰州小西湖公园附近的建筑与沙洲市场建筑一样采用了木构、壁画、装饰纹样等敦煌符号;兰州市博物馆在色调上还采用了敦煌壁画稳重和谐的搭配。这种具有敦煌特色的传统建筑在兰州市里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卧庄酒店的整体设计也能看到明显的敦煌景观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敦煌景观艺术带给观者的震撼和强烈的文化气息。另外,图案纹样主要出现在广场、建筑墙体和公园桥梁景观设计之中。其他表现形式则零星出现,主要在节日期间出现在城市的动态景观设计之中。
关键词:构成艺术;创新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49-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on Innovation Desig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YAO Xue-yan(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ve Art Work,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and composi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requirement for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preferences related to citizens. As a sequ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er is frequently making use of constructive art to create special spaces under urban circumstan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with the cases from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 innovation design
Internet :.cn
构成艺术的产生实质是一场观念与社会变革。它最早出现于1913年的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其特点在于摒弃了延续多年的具体形象的塑造,而是以金属、玻璃、木块、纸板、塑料等抽象几何结构及其组合为特征,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并对欧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整个设计领域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是德国包豪斯和荷兰风格派。所以,1934年,尽管在构成主义在其发源地苏联被终结,但这种具有破冰效应的艺术运动却在全球范围推广并影响至今,渗透在雕塑、建筑、电影、舞蹈、戏剧、图形、产品、时装、甚至音乐等各个领域,并以其新鲜、简约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业内外无数追随者,其中也包括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师和使用者。分析构成艺术作品在上海城市公园的运用和反馈,可观察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从形式到理念上的突破与创新,对其他城市的公园建设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构成艺术介入上海城市公园
20世纪上海城市公园设计的风格特征,可以用园林界常用的“自然式”和“规则式”来概括。“自然式”布局延承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形局,讲究“人工中见自然”,通过不规则的岸线、自由迂回的园路设计、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等,为市民提供悠闲适意的空间氛围,如人民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等;“规则式”布局的城市公园是上海殖民历史的反映,公园布局注重轴线对称,辅以欧式亭、廊、花坛等,有相对开敞的硬质集中场地,如复兴公园、中山公园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景观教育及景观设计行业有了很大发展,景观资讯更为开放,而拓宽眼界后的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尝试着为城市公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方面,都反映出当代艺术思潮对设计师的影响。尤其在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设计,出现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构成作品,既表现出设计师对于理性逻辑和秩序美学的关注,又不乏突破创新的感性思考和大胆尝试。虽然在多数公园内大部分区域仍以自然式布局和景观为主调,但那些线条明快、结构轴线清晰的构成类景观作品常在其间起到润色、提炼的效用,它们增强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活力,更使观众和参与者感受和体验到城市生活的新鲜脉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欣然认可这些让人轻松、愉悦、新鲜的景观作品及其艺术感染力。
二、构成艺术作品在城市公园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作者本身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它超越了对某特定对象的实体刻画,摒弃过多的装饰,采用普遍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主题,并以此揭示美学基本特征。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不乏多种抽象线条所构成的特色平面和空间。(图1-2)
在总体空间格局和风貌确定之后,局部场地的塑造更易于突出表现自身的艺术特点。从现有的公园景观看,大体分直线型空间、弧线型空间、圆形组合空间、图块组合空间等多种形式。
(一)直线型空间
在现代艺术中,荷兰风格派最早使用纯粹的直线线形来表达艺术作品,直线构成基本形体,三原色突显构成关系,用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几何化构图美感,个性特征鲜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建筑外环境设计时,经常会使用直线表达干净利落的空间环境。对应于较为活泼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在通过有变化的景观选材和用色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突出空间关系。
直线型空间如今被大量使用于建筑附属庭园、城市广场、交通空间或城市中心面积相对局促的活动场地,在较大规模的公园中,也经常使用直轴线表达清晰明了的空间关系。 为避免垂直相交的直线组合导致单调、严肃的印象,在设计中常常将直线倾斜一定角度,以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对使用者而言,直线型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导向性,有助于辨别方向和路径识别,方便游客快捷到达自己想去的景点或目的地。所以,对于内容复杂、规模庞大的公园而言,巧妙地运用构成艺术手法创造有特色的直线型空间,能够达到视觉美感和功能作用的双重奇效(图3-5)。
(二)弧线形空间
与规则式的直线空间相比,线条流畅的空间环境更能赋予参访者轻松惬意的场景感受。虽然弧线本身取自自然环境,它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并不少见,但在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弧线线形被塑造得更为夸张、更具动感,也就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事实上,设计者更可利用景观空间的三维特征,使弧形空间向立面拓展,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图6-7)
弧线一直是景观园林空间中受人欢迎的线型,特别在面积偏小的场地,回旋往复的弧线空间能达到“小中见大”“无止境”的效果。弧线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受,内凹弧线常用于塑造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空间环境,外凸弧线在露天舞台、亲水平台等公共聚集性空间使用颇多,而凹凸相间的连续线型则常用于景观带状视景的组织。
(三)圆形组合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圆形是多数景观设计师都乐意使用的几何形体。大大小小的圆形,经常被用以反映不同的空间层次,而圆形的组合布局更容易形成妙趣横生的景观场景(图8)。不过,由于圆形的中心形式感很强,往往成为场景的视觉焦点,所以,当圆形与其他图形组合、或者多个圆形在小空间并置出现时,需谨慎处理图形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凌乱芜杂的结果。(图9)
(四)图块的组合空间
在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的实际应用中,经常将直线或曲线组织成各种形状,用不同质感、不同颜色的材料拆分或组合为抽象图案。常用的硬质材料有砂、石、砖等铺地材料,而更为普及的是植物。许多植物的花、叶颜色亮丽,当不同色彩的植物密集放置在一起时,效果十分突出。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难以计数的图案来源,广袤平原中的块状田地、山地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线型、迂回起伏的木材纹理、错综复杂的树叶经脉、舒展蜿蜒的河床曲线等,都可以成为现代景观创作的图案来源。
三、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景观构筑物及小品设计中的运用与选材创新
(一)构成艺术小品的创新设计
在上海城市公园中,最多见的构成艺术作品莫过于雕塑小品,由于其特殊的观赏属性,材质、尺度、结构等具有相当灵活性,为设计师留下很大的创作空间。不过,现代的城市公园对设施的要求更为多元,需要打破纪念碑式的、高高在上的纯观赏性雕塑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感。因此,上海城市公园中的雕塑小品转而更有亲和力和多功能性,甚至演变为综合性设施。使用者不单单与之合影,更可以使用它,与之产生互动联系。这与构成艺术产生的初衷吻合,即关注艺术的社会属性及发挥其社会推动作用。
除雕塑小品外,城市公园构筑物设计中也不乏构成艺术作品。由于公园构筑物的尺度通常不大,等候亭、小木屋、茶室、咖啡馆、大门等的设计创作有多种可能性。而许多建筑或景观设计师巧妙运用构成手法,创作出许多形式新颖、同时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与功能需求的作品。
(二)空间构成作品的选材与创新导向
传统园林空间时常用的山、石、砖、木、土等材料,大都取之于自然,形色于自然,它们传达着人们打造园林景观的初衷:延续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喜爱。这也是19、20世纪设计领域受现代思潮影响和技术革新运动而发生极大转变时,唯独园林设计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
不过,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然会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而留下时代痕迹,在景观设计中日渐频繁地出现现代文明及科学技术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铝、塑料、橡胶、碳纤维等材料的运用,为景观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图10)。与砖木石土等传统材料相比,现代材料大都具有更为清晰的外观、简练的线条及较强的可塑性,在空间构形作品中颇受关注,成为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创新亮点,如金属石笼墙、玻璃水幕墙、钢板种植容器等。
反光度较高的现代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镜子等,如若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使用得当,可以为场所增加生机,甚至利用其反光效果设计形成特殊的景观光影效果。但运用这类材料时需谨慎考虑材料的朝向、尺度和具体形式,避免造成空间环境的光污染。
事实上,即使是传统的植物、石材、砖块等材料,经过构成手法的处理,可以迅疾变身为受现代人喜好的艺术作品。如将剪切后的石材叠放在金属笼中,使其原先分层叠放的肌理改变为一个整体内容物,而金属网格的划分成为墙体新肌理构成的决定因素。同样,将自然形态的石块、卵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织、排列起来,同样能产生颇具创意的设计作品。
结语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上海的发展建设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在上海错综繁复的城市空间中,兼具理性逻辑关系和艺术感染力的平面与立体空间构成作品日渐被设计师及普通公众所接受和喜爱,而这一趋势正影响着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动向。所以,有必要对上海城市公园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新兴景观动向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认识其产生背景,发现现存问题,以预测和明确未来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上海新建、改建的城市公园的调查分析,在城市公园中运用平面和立体空间构成手法时,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结合场地的背景环境及自身特征进行平立面空间构成设计,注重材料选择与周边环境和设计立意之间的关系;
2.空间设计应促进公众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关注;
3.平面与立体空间的造型设计需考虑其审美效果,但忌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公众使用功能;
4.构成作品本身形式有一定美学规律可循,但其形式不应僵化,城市活力可借助公共空间作品的推陈纳新来激发。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园林或景观建设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艺术的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形式或设计方法上的创新,而在于其“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思想革新。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私家园林描绘的遁世桃源,因其服务对象是生活、工作、居住于城市的普通大众,所以要为这些久居“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市民提供既承载着城市记忆、又蕴涵未来环境愿景的场所。未来城市公园的形式和内容会更加多样、丰富,但环境与社会需求是公共空间设计者须一直铭记的不变根基。
同济大学文科科研基金“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创新史研究”,项目代码:1400219017
参考文献:
[1]The AIAJM: A Manifesto for Landscape Modernity[J].Dorothée Imbert. Landscape Journal.2007:21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斯迪文・赫勒.二十世纪设计思潮的演变[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历史文脉;经济生态
1 背景介绍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艺术不在是画廊,博物馆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该层高出地面约12m,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通过楼梯,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建筑技术先进,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结构复杂,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其质量良好,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如大型的建筑构架,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设置公园管理中心,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使水体,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2010(4).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关键词:城市公园;山水景观;设计
1.引言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得益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是通过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体现的[1]。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导致这一生态基础产生了严重破坏,景观设计开始引入对生态的思考。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2],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重大转变[3],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得到了肯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变为防护和游憩功能兼备的公园绿地[4],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本案绿地性质属于城市防护绿地,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出发,在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和游人游憩活动的同时,达到人工设计美和天然美的和谐统一[5]。
2.山水景观概念
中国人自古有着浓烈的山水情节,山水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园林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中国园林的发展是从对自然的写实到写意的模仿过程[6]。山水景观是自然环境要素主导的环境景观,借自然优势融于环境,这类景观“即为人作,亦是天开”[7]。山水景观着重主次对生,张弛有度,将静态的山水形成一种动态的节律。本案是景观设计中一次有益的尝试,项目设计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手法,“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从自然山水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设计符号,创作仿自然的生态景观。
3.山水景观设计的应用———以宁东新城高速入口公园为例
3.1项目背景。本案位于银川宁东新城。宁东新城被称为宁夏第一镇,原名磁窑堡镇,位于灵武市东部,307国道,银青高速公路、磁马公路、大古铁路横穿而过,成为宁夏与东部地区沟通的重要经济通道。该地地表水源充足,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3.2场地阅读。项目场地位于宁东基地核心区,是集休闲、娱乐、运动、集会等为一体的中心绿岛地带。项目周边交通条件便捷,紧邻黎明路和银青高速两大道路,地理位置突出,是整个区域的中心绿岛和活动中心。此次设计改造地段为青银高速进入宁东新城的门户区域,主要是黎明路沿线绿地。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宁东新城是由城市向山水区域过渡的交界地带,属于城市山水边缘地区,最大特点为异质性。本案景观设计尊重原有的生态景观格局,改变自然和人工的对立状态,建立自然和人工和谐的关系。
3.3面临的挑战。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项目黎明路沿线现有的城市绿地,植被覆盖率低,植物栽植杂乱无章,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导致几乎无人使用。沿街商铺立面较为杂乱,污水未经净化过滤直接排入城市明渠,导致城镇环境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案用地性质为防护性绿地,树种单一(新疆杨),且临高速公路,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
3.4山水景观营造方法。《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是“妙在得体合宜,未可拘率”。本案在尊重场地地形地势的情况下,以自然环境为主体,构造形成旱溪系统。运用旱溪净化系统,将城市排水明渠的水经过初步净化后引入公园,栽植植物形成湿地景观,净化水资源,调节小气候,在形成山水景观的同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提升环境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要素的有机平衡。除了自然的山水,重情的景观人文环境意识是山水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部分体现在对于场所空间的营造方面,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对于场地的需求,设计注重运动及休闲等功能性的无意识空间,以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感受形成的无意识空间,两者交融,形成对于人文环境景观的独特理解。采用挖水堆山的处理手法,利用基地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将其埋入地下、覆盖表土,顺应地势,营造出变化丰富的地形,形成辫流系统的骨架。在局部区域形成洼地,或是旱溪或是水面,蜿蜒的洼地构成“辫流系统”,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同时通过雨水的集散营造出时而水流时而干枯的季相景观,蜿蜒的旱溪与周边的旱生、水生植物搭配在一起,增加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给人一种塞上江南的独特感受。由建筑垃圾堆积的微地形,地形之间形成山脊与山谷,山谷能够对雨流进行收集与引流,形成水流、旱溪、草地、林地四个界面,极大的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结语与探讨
本文以宁东新城整治工程为例,探讨运用辫流系统营造山水景观,创造性的通过自然的辫流骨架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并利用辫流系统营造的湿地和低洼地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在注重自然景观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景观人文环境意识,体现场地的人文关怀,形成多个景观要素的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彭远翔.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J].四川建筑,1999,01:8-10.
[2]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04:69-77.
[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03:11-18.
[4]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06:1-5.
[5]姜来成.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2,01:33-34.[6]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16-24.
[关键词]景观设计 特征 发展趋势
一、概述
在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的今天,欧洲的文化传统又进行了新的大融合,景观设计也不例外。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师之间的相互学习、频繁交流和设计理念的渗透,而且体现在设计师跨地域的工作方式中。各国设计师将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性格及设计风格融入当地的设计作品中。
虽然如此,当今欧洲各国的景观设计仍然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征。其原因在于外来设计师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地方特色的发掘。而在欧洲这样一个地理上没有什么阻碍,文化源头也相同的区域,各个国家也更强烈地力图把自己的文化与别人区别开来,景观设计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二、法国的景观设计特征与发展趋势
法国有傲人的园林文化传统,17世纪的巴洛克式园林就引起各国宫廷的纷纷模仿。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其文化特质中多了一些反思和怀疑的精神;之后的启蒙运动使法国人有了更宽阔的胸怀,能够包容多方面的思想。
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的园林展,标志着设计思想向现代主义的转变。G.Guerrokian的“光与水的园林”采用以三角形为母题的几何构图;P. E. Leg rain的Teacher住宅庭园则以动态均衡构图创造出流动空间。而法国人激情四溢的创造力,在上世纪80年代密特朗总统的十大工程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B.Tschumi和A.Chemetoff, G.Vex lard完成的拉维莱特公园,把解构主义理论体现到具体空间上,通过一系列由点、线、面叠加的构筑、道路、场所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公园截然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但巨大的尺度、视轴、林荫大道仍让人联想起法国巴洛克式园林的特征,在景观设计领域仍然引起很大震撼。
上世纪90年代的法国景观设计虽然没有太多的重要作品出现,但种类越来越丰富,设计不仅追求创意,而且更体现人性化和文化的宽容与开放。传统活力在增强,设计师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三、德国的景观设计特征与发展趋势
最能代表德国当代景观设计特征的是所谓后工业时代生态景观设计。二战后的德国相当长的时间都在进行重建,两年一度的联邦园林展和十年一度的国际园艺博览会为许多城市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园林展主要着重于设计一个公园的环境。60年代~70年代,公园的休闲功能进一步突出,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观念被强调。在东、西德国统一后,生态设计思想更加普及,不仅体现在园林展中,还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流域整治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德国设计师面对战争留下的瓦砾堆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工业萧条后的大片工业废弃地,以新的审美观和生态技术将历史呈现出来。Peter Lutz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将庞大的钢铁厂蜕变为一个以自然再生为基础的生态公园和工业纪念地,保留下来的鼓风炉、冶炼厂、煤矿、仓库和铁轨被改造成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与场所。
德国之所以在当展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方式,与其历史园林的传统有着深刻关联。历史上的德国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其园林传统是从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移植过来的,但德国设计师结合当地条件创造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从Cause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设计的海德堡城堡花园,到18世纪由Schell对慕尼黑Numphenburg园中轴线两侧的自然风景式改造,再到P.J.Leanne将波茨坦无忧宫中巴洛克、洛可可、中国式、风景式等风格统一起来,以及L.VonPueckler建造的面积广阔、融多种造园手法为一体的Muscat园,无不显示出德国设计师融汇贯通的卓越才能。他们没有自己特别的传统,因而在面对外来传统时显得轻松自然,兼收并蓄。
今天的德国景观设计师不仅以生态设计理念和实践独树一帜,更在建造技术、材料上引领欧洲潮流,用玻璃、钢、木材、石头创造出自然亲切和简洁丰富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德国文化理性中柔和与弹性的一面。
四、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倾向
1.现代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许多优秀的景观作品通过选用新颖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塑造光影、色彩、声音、质感、透明度等形式要素, 创造现代感的景观环境。例如,沃克在伯奈特公园利用光纤代替灯光效果的喷泉;由电脑调节造型,用风敏器控制高度的凯利喷泉水景园的中心旱喷泉,均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2.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平衡。解读西方优秀的现代景观作品, 除艺术性之外,社会作用和生态功均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优秀设计师们以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把舒适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 在形式上不再刻意追求对称、繁琐或如画的风格, 而以自由平面、人性化的活动空间、简洁的造型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3.生态主义景观设计。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生态主义设计也成为西方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 并产生了很多生态性景观设计的成功作品。著名的杜伊斯堡生态公园是德国现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代表作, 公园位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钢铁厂废墟上, 设计保留了原有的起重机、铁路、桥梁、鼓风机等构筑物, 荒草也任其生长, 工厂中原有废弃材料也尽可能利用。这种独特的工业景观设计既延续了历史文脉, 又节约了资源, 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向频:当代欧洲景观设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外国城市规划,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