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资产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水平,通过计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来实现。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现金的比率或流动资产或总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
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2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用率计算过程见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见,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累计交易性金融资产占现金的比率为0.58%,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流动资产的比率为0.18%,交易性金融资占总资产的比率为0.08%。即我国上市公司将很少的资金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向。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率分析
(一)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是交易性股票、基金、权证取得的投资净收益与交易性权益投资余额的比率。交易性权益投资净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交纳所得税后进行分红取得的收益。由于这种收益是税后收益,取得红利的一方不需要交纳所得税,红利就是净收益;二是交易性权益资产处置损益,它是交易性权益资产本身价值变动产生的增值或减值。如为增值要交纳所得税,为减值不交所得税,直接作为投资损失处理。因此,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
以上公式按全年数据计算。其中,交易性权益投资平均余额采用简化的方式计算:即先用各月初余额加各月末余额除以2求出各月平均余额,再将各月平均余额加总除以12得出全年平均余额(下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各月末如果要计算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就要将从年初累计到计算期末的投资净收益换算成全年数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交易性权益投资收益率
(二)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多指交易性债券投资收益率。企业购买债券,包括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均要按期计算应得利息作为“投资收益”入账。这些应得利息,除了国库券利息免交所得税外,其余利息收入是债券发行单位在所得税前付息,则取得利息收入的单位要交纳所得税。因此,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
月末交易性债权投资收益率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的计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以个别投资收益率为基础,考虑个别投资比重而确定。其中,个别投资比重是各项投资平均余额占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余额的比例。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总收益率=∑(个别投资收益率×个别投资比重)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率分析举例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7日
一、初始计量比较
(一)相同之处
1、均以公允价值入账。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无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应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这两类金融资产的最显著特点,旨在密切反映由于市场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
2、初始确认金额中均不包含应单独确认的应收项目。在取得这两类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如果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计入“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科目。
(二)不同之处
1、持有意图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持有时间不长,以交易目的而持有,准备近期出售。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对而言持有目的和意图不明确。
2、交易费用处理不同。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如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交易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列为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交易费用则计入了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取得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时,交易费用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取得可供出售债务工具投资时,交易费用通常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无论是“成本”还是“利息调整”,都构成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二、持有期间收益比较
(一)相同之处:持有期间收益均列为“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不包括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都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不同之处:债务工具投资持有收益的计算方法不同。对于权益工具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两类金融资产计算投资收益的方法相同,均按照应享有的份额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但是,对于债务工具投资,持有期间确认利息收入的方法就不同了: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投资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债券投资的面值和票面利率计提利息,借记“应收利息”,贷记“投资收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当期利息收入,如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应收的利息记入“应收利息”科目,如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应收的利息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按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借贷方的差额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三、期末计量比较
(一)相同之处:资产负债表日均按公允价值反映。期末计量,是指采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金融资产的期末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并以此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程序。两类金融资产在最初取得时均按公允价值入账,反映了企业取得金融资产的实际成本,但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为了反映期末金融资产的现时可变现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企业应当调增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反之,则应减少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
(二)不同之处: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不同。由于企业持有意图的不同,导致了两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也不相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确认公允价值上升的收益,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企业则应确认当期公允价值下跌的损失,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而企业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按公允价值变动增加所有者权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反之,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应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减记所有者权益,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不难理解,是企业的持有意图导致了两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不同。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相对较短,目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差价,短期内就会处置,所以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意图不明确,持有期间不确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来人为调节利润,所以,会计制度规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等到处置时再转入当期损益。
四、处置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出售的时候,两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企业应将实际收到的价款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并将其差额作为处置损益,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同时,还应将原来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其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起转入“投资收益”科目;企业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处置价款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进行比较,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同,将其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同时,也需将原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变动金额转入“投资收益”。
(二)不同之处:处置时会计处理不同。在处置两类金融资产时,企业除了按照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收入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以外,为了正确核算企业的投资损益,还需结转此前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金额。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把原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作企业投资总损益的组成部分;企业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贷记或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将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变动金额一起计入该金融资产的投资总损益。
五、减值的比较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核算;计量
在会计教学中,金融资产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讲,金融资产的概念、分类对于大学生来讲接触较少,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金融资产的计量、记录因为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较多,学生在计算、分录的书写时也容易出错。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一、交易金融资产的确认
我国在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主要从取得金融资产的目的:为了近期内出售来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了划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或衍生金融产品。而在金融资产分类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表现形式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样,也为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股票、基金等。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教学过程中,如何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成了难点,两者区分的重点是管理者的意图而不是资产核算的内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较短,管理者持有主要是为了近期在活跃市场上出售获利,从经济实质来讲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投机行为;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不固定,持有意图也不明确。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难点
按照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计量,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把它的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账户,是企业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出售时,为了使“投资收益”账户反映企业在该项投资中实现的全部收益,所以要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所有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账户中。但由于两者都是损益类科目,结转不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教学中应注意区分。
[例]万千公司2015年12月13日从证券市场购入宏发公司发行的股票100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共支付价款960万元,其中包括交易费用4万元。2015年12月31日,宏发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0元,2016年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1元。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到价款106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计算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1.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
因为在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为借方为例,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时售价①-取得时成本②-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⑥,其中③和⑥金额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得出公式:
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
从以上会计分录可以看出,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00000+440000=1040000元,即为出售净价10600000元和取得时成本9560000元的差额,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在计算相关题目时,不用写出会计分录就能比较快的得出结果。
2.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时点有三个,分别为(1)万千公司在取得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2)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现金股利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0×1=1000000元;(3)3月22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40000)=1040000元,因此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1000000+1040000=2000000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又由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出公式: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整理以后,我们得出最终公式: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支付的现金(不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或股利)+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
从现金流入流出角度看,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出-交易性金融资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入
由这个公式我们就能轻易得出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1000000=2000000元。
3.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
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⑤和投资收益账户⑥同为损益类账户,出售时两个账户的结转不影响利润总额,因此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即为投资收益④的金额,即为10600000-(9560000+440000)=600000元,又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②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③的和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所以整理以后得出公式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净价-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明确判断该项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础上,在持有期间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我们只要熟练使用具体公式,就可以轻易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绝大部分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林钢,李明.关于金融资产重分类问题的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5,(16).
随着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我国居民在金融资产的产品选择上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储蓄不再在资产结构中扮演“一头独大”的角色,居民的金融资产按照个人喜好被分散在如股票、国债、开放式基金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对几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资产变化的几大特点:
1.居民金融资产种类由仅有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两种增加为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以外很难有剩余,居民金融资产基本无从谈起。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居民有了少量的储蓄,居民金融资产除了现金、存款,还有少量公债。但总体上,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还是高度集中在储蓄这一形式上。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形式依然是单一的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改革深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保险基金等相继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扩大,金融资产结构加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储蓄及手持现金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有明显变化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但比例下降,以1980年至1999年间为例,由40.93%的比例降到12.3%。储蓄存款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59.9%上升到1991年的70.07%,此后稳定在65%至60%之间,1999年为61.5%,进入新世纪以来比例进一步下降。同时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对定期存款的意愿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迅速增长,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向短期化转变。
3.债券、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有价证券等投资性资产持有比重明显上升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资产结构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债券开始兴起,居民手中的资产有小部分向债券分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新兴的金融产品都开始萌芽,居民开始有了投资意识,开始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到多种金融产品上,并且在期间,投资比重直线攀升,以1985年到1999年间为例,所占比重由5.1%升到17.1%。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价证券的资产持有比重更是大幅增加。
4.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明显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增加,存款持有量下降。而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复苏,投资渠道拓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股票市场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从而促使居民将这原本视为风险系数相当高的投资途径作为盈利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占GDP总值的80%,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城乡收入理财差异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中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及其差异比较必须联系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差异。2000年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较1979年至1999年显著增长,差距明显拉大,200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缓慢增长,而2007年后直至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城乡居民理财比较
相对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单一性,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较多样。2006年,各类金融产品正逐渐为居民所接受,投资基金意愿劲升。2009年,从居民投资方式看,房地产、基金和理财产品、股票分列前三位。2014年,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户”的居民占44.9%,较上季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事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6%,16.2%,13.3%。
3.西南财经大学的相关调查结果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其中投资性收入,城镇是农村的8.8倍,对于储蓄,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具有高储蓄率。
三、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趋势
1.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居民家庭财产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使得我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限制资产用与投资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产总额。
2.金融资产比例不协调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仍以储蓄为主,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国债,股票等虽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比较少,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并且分布不均,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只是初露端倪,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分布很不平均,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比例较少。低水平的金融资产结构限制了居民部门利用资产组合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无法运用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满足多重储蓄动机的活动。[8]
四、总结
关键词: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实物资产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定义比较分析
(一)实物投资的定义界定
实业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本企业或合资、合作等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投资收益。实业投资注重的是与生产活动相联系,而通常认为实物投资和实体投资是同一个概念,即相对于虚拟投资而言的、进行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包括有形投资,也包括无形投资如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投资对象的角度来看,实物投资较实体投资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更加恰当的描述出以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对象的投资活动。
(二)金融投资的定义界定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并承担一定投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 金融投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依托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是相对于传统直接投资的一种间接的、非实物的投资活动,是对虚拟、抽象资产的投资。它以金融资产作为直接投资对象,是投资主体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资产并从中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因此,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形成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只有被需求者在取得资金并以一定方式投入生产后,才能形成生产经营的能力。金融投资在投资活动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目前发达国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方式。
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特点分析
(一)实物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
1.实物投资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实物投资往往与正常生产活动相对应,资本增值的大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相联系,以生产活动或产品为依托,企业的利润收益率高低直接影响实物投资的效果。
2.实物投资的变现速度较慢,资本流动性较差、回收期较长。实物投资一般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来完成的,需要资金的形成与筹集、资金的分配、投资的实施和运用,以及投资的回收这样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资金和生产资料从流入生产到生产产品销售变成资金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资本运行过程的周期较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
3.实物投资具有投资领域广泛和投资过程复杂的特点。实物投资是覆盖全社会的所有事业的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综合性强、范围广;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必须拥有固定资产作为自身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因此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一般的生产活动相比,实物投资领域内部的经济关系更为复杂,这是由实物投资在国民经济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二)金融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
1.金融投资是在金融市场上,以金融资产作为其直接投资对象进行交易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金融投资进行资产买卖的场所是金融市场,投资者为了取得预期收益,用一定量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而不是以直接的投资形式开厂、设店进行生产建设经营,从而导致金融投资的投资主体一般对目标投资企业不具有直接占有和控制权,无权直接干预目标投资企业的资金运用。
2.金融投资的运行过程要求资本具有偿还期限。金融投资从资金投入到再变回成资金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运行时间,也就是资金的增值所经历的时间。投资者有在偿还期内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且这个运行的周期相对于实物投资较短。
3.金融投资具有风险性和收益性的特点。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是投资者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无法预测,因此,投资者难以确定他所持有的证券将来能否取得收益或能获得多少收益,从而就使持有金融资产具有风险性。
三、实物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投资主体不同。实物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需求者,他们通过运用资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投资办厂、购置设备或从事商业经营活动。金融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供应者,他们通过向信用机构存款,进而由信用机构发放贷款,或通过参与基金投资和购买有价证券等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
2.投资客体或者说对象不同。实物投资的对象是各种实物资产,即资金运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等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金融投资的对象则是各种金融资产,如存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等。
3.投资目的不同。实物投资主体进行实物资产投资,目的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收于资产存量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直接形成社会物质生产力,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实物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可称为“实业性投资”;金融投资主体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目的在于金融资产的增值收益,如存款目的在于获取存款利息,贷款目的在于取得贷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在于获取股息、债息收入等,它们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和物质财富,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金融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可称为“资本性投资”。
(二)联系
1.投资媒介物或者说投资手段相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都是对货币资金的运用,即以货币作为投资手段或媒介物,只是对象物及目的不同。因此,金融投资总量和实物投资总量同属于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范围,二者均为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归宿。尽管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但通过金融投资活动,为实物投资筹集到了生产经营资金,从而间接地参与了社会资产存量的积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没有金融投资的存在和发展,实物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大大受到限制,许多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都难以迅速兴办甚至根本无法兴办,为此,金融投资成为促进资本积累、集中和扩大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霍楠. 金融投资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应用[J].现代商业,2010(02).
[2]彭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2010(03).
关键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实务工作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本文针对两者在确认、计量、列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简要地比较分析。
1、确认分类依据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的债券投资,比如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对于企业股权投资由于没有固定到期日,一律不得列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我们要将一项金融资产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固定到期日;二是要有固定回收金额(或可确定回收金额);三是要有持有至到期的明确意图;四是要有持有至到期的能力。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若没有划分为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可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确认、计量。
2、计量方法存在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中确认投资收益时的方法基本相同。以债券投资为例,对于债券形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都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对于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利息)。在后续计量中确认投资收益时,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而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按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即是否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同样的债券投资,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后续计量中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中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减值确认方法不同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若发现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具体方法是: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其账面价值大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确认为发生减值损失,并将其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即使其没有终止确认,也应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确认时,通过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核算,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确认时,直接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即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核算,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4、 减值损失转回确认方法不同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在以后会计期间有客观证据表明其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但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下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而企业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经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5、出售处置核算方法不同
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处置时,企业以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即: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科目。对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同时结转资产减值准备(冲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关键词:金融资产 价格波动 金融危机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一、问题提出
(一)金融资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金融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循序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总称,是一种可以对实物资产进行索取的无形的权利,具有现期与实际价值以及未来估价。金融资产最显著的特征是使它的拥有者在资产交易的过程中得到现期的或未来的货币收入,包括5个基本要素,即发售人、价格、期限、收益和标价货币。当前,金融经济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资产价格的研究则是资源配置系统中的核心问题,因此,价格是金融资产基本要素的重中之重。在证券市场中,金融资产价格表现为各类综合指数或成分指数,如债券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和基金价格指数等。
(二)金融资产价格异常波动与金融危机。正常的金融资产价格运动应当围绕资产价值波动,但当其运动太过偏离资产的现实价值,将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可用以下关系式推导:金融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金融泡沫金融系统脆弱金融危机。首先,金融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将引起错误标价,价格不断攀升,市场价格大于现实价值,造成经济呈现出一种过度膨胀且虚假繁荣的局面,即产生金融泡沫。然后,在这种经济虚假繁荣的情况下,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交易量将会在短期内急剧上升,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过快,快到完全无法使用基础经济变量来理解的程度,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人们对金融市场的预期将会发生大幅度的反转,这一变化的最终结果是金融市场秩序、机制等各方面的混乱。最后,一旦金融市场崩盘,投资者将会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缩水,价格暴跌。在经历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又急剧下跌的重创后,最终触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结构的改变日新月异,金融体系日益繁盛,但同时也伴随着愈发频繁的金融危机。源于自身的不稳定性,金融资产在发挥其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使资产价格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当金融泡沫破裂时,经济活动将迎来致命一击――金融危机。例如日本至今仍未摆脱因为上世纪末资产泡沫破裂而引起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困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均受到波及,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低迷期。各国众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到如今还未从这场前所未有的打击中走出,此次危机的影响可谓空前。同年,美国金融领域的各项指数也在仅仅一年之间急剧下跌,达到多年的低谷。次贷危机虽然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但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到全球各个领域,大量金融机构重组,企业倒闭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实体经济遭到了致命的打击。2009年,法国 61 595家企业破产,较2008年增长11.4%。我国浙江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民营企业大量倒闭,2008年破产22 000家,2009年前9个月就破产21 700家,创多年之最。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比之前的周期更短,幅度也更大。在金融资产的价格急剧崩盘的同时,金融危机也随之爆发,经济衰退成为必然趋势。
二、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金融资产在一国经济中的持有比例日益增长,其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在金融资产价格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呈正相关关系。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好坏。当一国经济繁荣时,社会总需求会随之增加,消费和投资水平上升,从而推动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反之,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欲望降低,金融市场低迷,资产的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当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
1.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通过实体经济进行传导得以现的。当央行增加货币发行时,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的流动总资金将会增加,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与投资欲望,拉动了社会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其价格也随之上升;但在这段时间内,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造成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假象,一旦这种经济泡沫被打破,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下跌。反之,当供应量减少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会先降低后上升。
2.利率。利率与金融资产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投资者在投资和储蓄之间的选择。当利率上升时,储蓄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投资将会导致更多的成本支出(如借款成本),降低了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获得的利润。因此,人们会更倾向于储蓄,即将手头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高额利息,而非投入金融市场。社会储蓄率升高,流动资金减少,投资需求降低,金融资产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反之,当利率下降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