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游记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要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时,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了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必修课模块 选修课模块 整合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语文学习的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较之以往的单元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使语文学科内部的结构有了重大突破,这就要求建立综合性的内容体系,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对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困惑
实施必修和选修教学,教师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课堂教学的容量应更大一些。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太少,因此很多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难度太大,数量太多,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未解决,何谈实现选修课鉴赏和探究的目标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费时太多,所以在选修教学的实践中不少老师难以舍弃传统的必修课讲授式教学。
由于当前教学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选择性已经打了折。不少选修课的内容学生不喜欢,然而却必须学。对此最有力的观点是,学生总是不成熟的,他说不喜欢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限定选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成熟,需要老师为他们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符合目前学生的学情的。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不能上成高三的复习训练课、语文知识专题课、语文学术研究课,也不能上成架空的人文课,它应该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师既不能把课上得太传统、太死板,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又不能抛开基础引申和发挥。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在基础性与选择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二、必修课教学中“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整合使用
新教材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另一方面“聚零为整”,在教学及学生使用学习中,各个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以下我结合课文实例就“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部分的结合使用作论述。
1.“表达交流”对“阅读鉴赏”内容的拓展应用
“话题探讨”——以简括的语言归纳及总结出有关的写作规律。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的话题探讨,其中所点拨的“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中课文选材的规律性的简述。“写法借鉴”——这是“话题探讨”的延续,是对其知识的拓宽。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法借鉴”中,对“话题探讨”中的“令人心动”的提法从几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写作练习”——这是对前两个板块中论述的写作知识的延续,是对其的应用操作。这部分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便于学生发挥。从以上不难看出,“表达交流”部分中的三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一条龙的写作训练模式,而且与“阅读鉴赏”部分吻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联系点。
2.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
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探究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阅读教材文本也是写作的范本,如1册“表达交流”中的专题“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以与“阅读鉴赏”第三单元范文对应。
三、选修教学中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再思考
1.研读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则必然教不完教材。上选修首先要以整体意识研读教材,通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如可以由课后“导读”、“思考与探究”及单元总结得到对单元的深入认识,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教师应该思考用什么方式教完教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思考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即可。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必修课的形式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又或者好高骛远,就只会成倍地加重学生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2.科学有效地用好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仔细读它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探究的启发。但是教参的资料太多,教师在使用教参上的资料时,必须进行筛选和整合,将相似的观点归类,将精华之处凸显出来加以吸收。一些“相关资料”是值得细读的,也许能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探究。另外,教参上的资料多半是摘自专业的学术研究书刊,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学术研究者,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雾里的。教师要将其重新措辞加以呈现,使之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学生好读易记。
3.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选修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总的来说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取舍,不要为了实现“探究”的目标,勉为其难。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不妨串讲文章大意,学生集中探讨重点的句段即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深入探究,如可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探究写作方法等。探究的课题可以小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党和国家永葆生命力。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各个阶段各学科教学的目标。当然,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高中语文教学,看似知识点分散,可是依旧有内部规律可以遵循,如果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导向坚持题海战术,则很难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高中是学生智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摒弃落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使高中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尤其是教龄较为长久的教师,要以审视的目光直视和批判自己一直以来固守的教学手段,彻底摒弃“教师是主导”“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等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更新教学观念。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亲近、友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放性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思维在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教师具备设置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关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依靠的是鼓励学生或者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品来实现。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一上学期《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任务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这些都是作家的代表作,还是高中语文课外必读书目,对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高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充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或者是课堂这些狭小的范围内,还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如,笔者在进行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欣赏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这单元涵盖了《窦娥冤》《哈姆•雷特》以及《雷雨》等著名戏剧的片段,便开展一次学生戏剧表演的活动,以组为单位,让各小组展开竞争,既可以表演原本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剧本”进行改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原剧本的基础上予以变动,表演幽默有趣,运用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思想的“运动”和创新。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听取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和纠正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提升最快。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善于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善于“挑战权威”,才能获得成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教师长时间坚持不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发展之路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1]吴玉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6,(9).
[2]连新征.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4,(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13-01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构建有效课堂,而何为有效课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也成为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索的一个问题。有效课堂就是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前、课上、课后各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方法,达成准确、深刻、有思考的教学目的,并给学生带来愉悦、轻松、平等的课堂体验。
一、转变观念,灵活教学,寓教于乐
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及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资源和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从思想观念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注重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灵活教学,不拘于书本和考试,引导学生理解课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念。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一句“满地黄花堆积”,首先,可以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个季节会落得满地黄花,那个季节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以此来把握词人创作此词的内心情感。其次,可以截取“黄花”一词,以四君子中梅兰竹菊并列齐名的内涵,延伸、拓展四君子的起源,咏颂四君子的诗篇及其各自表示的含义。再次,还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激发他们思考。如:《台》的歌词中,作者通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张艺谋的古装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利用满城的这一突出的艺术效果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和情感,再结合《声声慢》的词,让学生思考在文学创作中可以被赋予哪些思想情感。
二、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寓教于学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想要更准确、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就要提前制定教学目标。准确的教学目标是保障所有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制定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深刻把握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的宏观教学目标,只有把握了宏观教学目标,才能在宏观目标的范围内,结合各单元各个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有序分摊。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小的教学单元都把几篇同类文体的课文有机、科学地编排在一起,所以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每篇课文的编选方式和习题设计也都是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正是由于高中语文的课本基础知识、单元内容的编排、诗词文言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各自有序,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同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三篇文言文,表达手法不同,但都真挚动人。《项脊轩志》善于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表达家人、手足之情;《逍遥游》(节选)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陈情表》中,作者运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字抒发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三种抒情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让读者感触颇深。
又如,在必修一的第三单元中,《想北平》是作者老舍因思念自己故乡所作,文章用衬托手法从平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入手,书写自己强烈的对于家乡北平的主观感受,读者可以从作者朴实平凡、京味儿浓烈的措辞中感受到他的思乡心切;《我心归去》同样表达了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却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款款道来,读之让人心生感叹;《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古诗词,不仅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使得文章情感更加生动、真挚。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的热潮下,支持学生自主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表达效果的区别,而理解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编排,也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得牢靠,记得准确。
三、注重课堂氛围,寓教于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枯燥地读课文,划生字,分析段落,解答课后问题,也不能单纯用多媒体讲解知识点,否则,就会让学生陷入僵硬、死板、毫无活力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的课堂不仅应该做到教师有效地教,也要做到学生有效地学。例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利用历史上中国国土被法西斯侵占,国人被列强残忍杀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刘和珍作为爱国青年殒身为国的悲壮之情。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处于活跃、敏感的最佳状态时才能学好新知识,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想要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必须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应是轻松、愉快、有序的,能促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充满激情地讲课,鼓励学生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并努力跟上教师的思维。其次,教师应适度幽默,只有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讲解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水准、性格、知识面等情况设定独特的讲解形式,如选择声音条件适合文章情感需要的学生进行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教师自身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为学生表现动人的情感。例如,教学《致橡树》时,就可以选择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别朗读,让学生切身体会在旧社会里,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男女平等的自由之情。
四、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寓教于练
在当今以研究性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氛围下,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时,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山川景点,或自己身边的优美风景,让学生自主讨论,说出喜欢山川风光的原因及不喜欢的原因,刺激学生思考,也可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自主研究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以自己独特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解决分歧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也促进了作为母语教育、人文教育基础的语文教学。
总之,在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中,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旧时填鸭式教学为现代适应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观念,制定好明确、有序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身边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最真切地体会文章情感,并结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语文教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严洁英.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4,2(42):168-169.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 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高中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高中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高中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高中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高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
本文就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真正释放语文课堂,释放学生思维,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反思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沉闷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老师不敢在课堂上放手,而是把课文内容反复咀嚼喂给学生,以至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了。所以,我们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有可能变沉闷的语文课堂为活跃的、有激情的、有创造力的。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地方。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读者从文本中发现了什么,读者的参与才使得一个文本变成了作品”。确实,文学欣赏本来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但这种再创造决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再创造,而应是每个学生自己的再创造,读出属于他们的那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真正“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现在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非常出色,他们自小就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有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与能力。而语文的天地本来就是一个适合各种表演的舞台,语文老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局面出现。
在高一高二阶段,我曾经开展了各种不同的主题活动课,以下例举几个主要的活动。
必修一第一单元“认识自我,叩问青春”的演讲比赛主题活动。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内文章,然后进行“我是谁”的自述作文写作,最后学习演讲的基本要求和艺术,并把自述作文改成4分钟的演讲稿。再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参加比赛,和选出一名评委评分。通过这个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又在第一时间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爱上了高中语文课堂。
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主题活动。活动流程如下:1.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6-7人。2.每组选择一种情感(亲情、友情、乡情等)进行体验和探讨,阅读相关文章。3.个人就自己的体验完成5篇百字感想,其中必须写一个自己体验情感的片段。4.每小组就体验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活动报告(课件)。5.堂上汇报。这个活动我开展过两届,学生们参与的热情、有感而发的文字等,每一次都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但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且很好地激活了高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实施激励评价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与进步,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形成一套较完整和客观的评价系统,注意用学生平时的点滴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而不仅仅是考试的分数。我在教学中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式。
关于阅读和鉴赏。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可以是自我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等。周末写课外阅读心得。通过笔与笔的交流,我了解了学生对课文自我把握的程度以及学生的难点等,学生从不同方面给了我很多启示。另外学生也从我的评语里知道了怎样学习,怎样阅读。这种师生的书面交流,为课堂的活跃注入了活水。让课堂的活跃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而不是停留在“热闹”的层面。
关于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上,我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至少要有一次有效的口头表达,可以是课堂发言,参与活动等,也是以十分制的形式进行评估。在这方面我一般会在开学初特别强调,并有意地在第一单元活动课里制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因此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较好地发言习惯,能做到积极举手,有想法就说,没有什么顾及。以至形成了课堂上学生较好的学习和讨论习惯,有一个思维活跃的学习氛围。
所有这些我都会认真地算进学生的期末总评里,就算有的孩子考试考不好,也能通过平时的努力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入由“成功”到“兴趣”再到“成功”的良性循环。也从客观上督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我们只有真正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才能得以飞扬,灵感才能得到激发,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也才能变得活力无限,兴趣盎然,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高吉柱.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易走入的误区及对策
[J]. 甘肃教育.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