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篇(1)

1.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建设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与农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历史因素、重工轻农思想、重城轻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村设施差,教育水平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缓慢也影响到了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2.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的一个目标,也是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农村,根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截止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需要达到8000元,近年来平均年增幅为4.0%,这是无法达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村面貌变化并不大,如果这一现状无法得到扭转,是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要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现阶段来看,促进经济水平增长的渠道有贸易、投资、消费几个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主要是贸易与投资。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虽然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无法拉动内需,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必然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从这一层面而言,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点在农村,扩大农民消费,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就是应用先进管理措施与现代化科技水平对农业开展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市场化管理的活动,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销一体化农业。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可以从以下几渠道开展:第一,提升粮食生产量。为了有效提升粮食生产量,可以采用田间灌溉、土地整理、品种更新等措施,提升粮食单产量与土地产出率,发展优势产业带,实现标准化、专业化以及区域化生产,提升粮食效益与品质。第二,注重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做好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注重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从各个渠道来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第三,促进龙头企业的转型。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鼓励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转型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保障各个地区龙头企业的综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切实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还要做好农村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农民提品加工服务、市场预测服务、价格信息服务、营销物流服务,形成科学的服务网络。第五,改善生产环境。各级政府需要适当增加农业投资力度,做好农村生态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村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2.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综合生产力,种种实践证实,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是一个见效快、投资少的经济有效渠道。就现阶段来看,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要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不到美国的1/6,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农村实施的是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承包制度,要想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在市场与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单纯依靠农业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劳务收入开始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够达到繁荣农村的目的,才能够提升农业效益,采用劳务输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民数量,避免过多的人口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多余的土地资源贡献出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集中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除此之外,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要求,农民外出务工可以获取到经济收益,还能够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

3.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农民的素质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质量与建设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并不高,还存在很多的文盲与半文盲,大多数的农民也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农民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要真正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懂技术、文化素质水平高、会经营的农民。为此,必须要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供动力。

4.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教学本身是为就业服务的,如何将就业能力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作为一名农业中职院校教学一线教师,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课堂等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1]。农业的现代化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途径[2],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农业职业教育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新型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这一重任,并发挥其优势,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贡献。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是根据书本而定,没有地方特色,与实际工作任务脱节,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薄弱。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性地选取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使学生就像上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没有师生互动。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行为,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3]。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中等农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从课程应用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学应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实地指导生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彻底改变在黑板上种田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模拟授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2.3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多数是试卷考试,常用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过去的职业教育考试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知识考试模式,这种方法很容易误导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4]。要想改变这一方式,必须对学生的考核行式进行改革,进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试可以设在课堂、试验基地、生产一线等,用这种灵活的方式来代替死板的试卷考试,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真实、可靠的评价。

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单单是具备良好的农业知识技能,同时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的道德和社会公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独立的人格、自身的创造力等实现其全面发展。这些就需要在日常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关系着经济、就业与民生,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 贾红梅.调整农业职业教育方式,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J].甘肃农业,2011,(7) .

[2] 刘源,申慧琳,张景书.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3] 王迪.浅谈农业高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J].现代农业,2010,(8).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功能;合作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39-04

引 言

新农村建设实施几年来,取得诸多成绩,如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路硬化打开对外的窗口、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风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延缓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要想快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重新设定新农村建设路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支撑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则非常缓慢、农民收入的也非常艰难。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幅度的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这样一种状况已经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要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1]。在目前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差距。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进而使城乡差别拉大的趋势得以控制。

2.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将中国作为他们推销商品的主战场,那么我们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势必首先考虑本身的市场需求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然而随着金融危机重创后全球经济急需复苏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却日趋加剧,最近的欧盟针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事件极具有说服力。在这样一种国际大环境下,我国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带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那么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则会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3.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通过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将促使农民相互比较形成赶超的风气,有了这种积极的比劲儿,农民才会不断发展事业,提高综合实力的行动。这样才会促进农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知识积累到社会能力培养锻炼,不断使农民成为现代全面发展的农民。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落脚点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村容整洁,这一标准要求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污染治理将完全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垃圾的集中处理,畜禽的集中养殖以及粪便的处理,污水的集中倾倒这一系列的措施,将完全改变农村过去脏乱差的状况。同时,这样集中处理垃圾的污水之后,使得污染物得到治理,农村生产环境也得到改善,并且有害物质被集中处理,不能进入到农业生产环境中去。避免“白色污染”的产生,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农民的生态意识,能够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能

1.新农村具有社会化服务功能

现今的农村没有一套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无法脱离自我服务的状况。这样一来不仅农民得不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资源,不利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农村的建设为解决这种现状提供了可能。新农村可能有效地收集和整合农村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新农村还可以从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文化渲染,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奠定文化基础。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这样即可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情的发展,通过市场化动作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

2.新农村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是独立的、分离的,农民无法一起经营、一起致富,从而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生活方式依旧是旧式的农村生活方式。农村也需要像城市一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需要一种具有社区组织化功能的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能够在组织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生活的秩序得到保障。农民过分的独立,使其生活缺乏组织化,致使农民之间缺乏正确的沟通交流,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团体。新农村建设将有效激励农民组织意识的提高,激发农民建立种类合作组织,通过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组织的建立,让农民也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成员,这种社会组织功能将便于农民共同发展和进行高品质的生活。

3.新农村具有农村城镇化发展功能

过去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中似乎存在着一种误区,这种误区使人们效仿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试图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来居住。然而发达欧美国家的道路基于这样两个事实:第一,农村人口相对较少;第二,工业部门为初级工业部门。现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众多,工业部门较为复杂而不需要素质较低的农民(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进城大多只从事高负荷的建筑行业最底层的工人的原因)。因此那种依靠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必须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在充分利用大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流动动力和适应能力,有效实现中国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改善生存环境着手,试图使农民适应这种城市人生活的环境,从而逐渐得使农民也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城市化并不是非得住在高楼大厦里,并不是非得开着豪华的私家车,用着进口的厨具。城市化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从价值观到消费观的一种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一种转变的动力。

4.新农村具有缓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在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程度是十分微弱的。工业方面则是在建国初期就一直依靠农业来维系自身的高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对工业的这种支持作用至今仍然很强烈的存在着。比如教育问题,现实的农村是把农业收入投入到教育投资中,而这种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却往往留存于、应用于、贡献于城市。总之,基于这种支持,我国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的二元经济格局。有一种话说“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这话也着实体现了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格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则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僵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工业部门产生的价值应用于农业部门,从而为农村经济增长添加了有效的助力器。农业会得以发展,农民面貌得以更新,农村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得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尽管还会长期存在,但从国家到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可以使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得以缓解,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就地城镇化①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的过程对于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特别的推动作用。这种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思路,将完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状态,并且按照城市化的模式来建设农村,将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现实基础。

5.新农村建设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的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就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具体的政策来引导要素的流动,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通过财政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拉动来重新配置资源进而引导国家经济的合理发展,既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有效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以求各地区各层次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的问题,带动农村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功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其多种功能的实现,而放弃一些表面工程,以有助于国家全面战略实现为第一目标和策略。

1.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亚核心” ②[2]作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现实基础和农村现实,尽管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很多,但真正落实到每个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就相当有限了。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新农村建设模式,想实现农村城镇化得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是否能起到国家想要的效果还很难说。新农村建设几年来的效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不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这一绝对主体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光靠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来建设,那么新农村建设的最初设想就根本无法实现。结合农村实践,和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要想实现农村建设的快速实现,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打破新农村建设的表面含义,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建设一个新村,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建设新农村的方向。在农民自己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国家就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各省市县的具体情况,对新农村建设实施县(市)、乡(镇)、村三级统筹规划。

2.按城市标准规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地原有的基础(经济、政治、自然、社会),首先搞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将县(市)作为国家、省(市、自治区)核心城市之外的“亚核心” [2]进行规划,从交通路网建设到供排水管网建设,从市政设施建设到服务网点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其未来五十年的市容率来规划设计并结合当前需要逐步建设。搞好县域“亚核心”建设的基础上,再合理建设镇、村规划设计建设,这其中要重点规划重点村的建设。综合考虑三级发展规划,高标准进行城镇化发展建设,就是要尽快将偏远小山村的农民转移出来,为其提供生存的空间,将过度分散居住的农民转移到更适宜居住的地方,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保障能力。

3.以生态标准进行新农村建设

农村现在的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处理、饮水、用厕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生活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没有一种可以使得农民生活习惯得以改善的生态保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以该指标的要求来建设新农村。不能因为大量的建设工程而进一步恶化农村的生态环境。在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提高城镇化率,使更多的人集中居住在城镇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态增殖效应,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并且有利于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4.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过度松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的任何行动都缺少组织,既浪费生活资料,又浪费时间资本,同时,又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民,更加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引导农民组建各种有助于农民形成整体的组织[3]。通过各种合作组织的功能效用,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科技知识、形成学习型家庭,促进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4]。提高农民组织化可以促使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维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符合企业的标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可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出售价格,同时,在人们日益关注消费的阶段,合作组织可以集体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减少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消费市场欺诈现象,堵住假冒伪劣商品销往农村的通路[5]。

5.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两级政府有许多事情要做,但却无从下手,因为这两级自取消农业税后没有财政来源,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两级政府没有积累。有一些村级组织,不但没有积累和财政收入,因为管理不善,经营能力差,导致负债很多。所以农村公共品的提供只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投入,这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不足的部分,乡村就没有配套解决方案,加之现在农村的事业均不允许向百姓摊派,许多公益事业做不起来,新农村事业就大受影响。当前如何破解农村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发挥乡(镇)、村两级政府的功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发挥两级政府的功能,那么这两级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将为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来直接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本级政府有了自我支配的财政收入,就能根据本级需要,对国家投入进行配套,将这一事业很好地完成;二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当地的市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品的提供都将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活跃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有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来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而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又将是一个深刻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四、结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进行了六年,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农民生产生活都在提高。但新农村建设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新农村建设参与者没有将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把握好,强调外化的东西,却忽略了一些内在的东西。针对新农村应该具有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农村组织化功能、农村城镇化功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功能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所侧重地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深入下去,并真正地解决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注 释]

①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

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②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

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区域的核心区。“亚核心”作为经

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和边缘之间的次级核心,与核心、边缘

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亚核心”是局部边缘地区的极化

中心。第二,“亚核心”是从属于“核心”的次级核心。第三,

“亚核心”是“核心”和“边缘”的纽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要强化县域中心城镇的“亚核心”作用,强化其人口集聚

功能,以减少大城市因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压力,还能够减少农

村人口过多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彭京宜,等,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第2版)[M].北

京:红旗出版社,2006:12.

[2]刘国斌,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9(1):151-157.

[3]李 恩,孙 贺.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

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2009(8):84-86.

[4]李 恩,李 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与塑造新型农民的关系研究

[J].学理论,2009(7):93-96.

[5]李剑阁. 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2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i En,Liu Zhiqiang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62,China)

篇(4)

农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研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而农业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上起纽带和桥梁作用。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的内涵是指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农村咨询和教育工作,即农业推广专员通过与农民的交流沟通或采用其它方式使推广对象能够提高生产技能、增长农业知识,改变生产观念,从而自觉采用创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此来发展我国的农业,最终实现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主要的形式在于技术指导。农业推广工作旨在通过咨询、示范等方式革新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创新和发展。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可以帮助农民获取最新的农业知识,增进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而且在农业技术人员传授生产技术的同时,还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在技术和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农业技术的创新,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农业推广工作还可以对农民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构成一定影响,实现广大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接受和适应,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农业推广工作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成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帮助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协调发展。

2农业推广工作策略分析

2.1加强农业推广的财政力度

政府部门应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财政投入结构上,应坚持对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农业推广工作,须建立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投入机制,并适当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的手段上,须对推广工作中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应加强研究公益性范围内推广工作面向市场的能力问题。在资金投入的规模上,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中应坚持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保证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投入总量。

2.2加强推广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推广活动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在对农业推广经费进行分配以及推广项目经费审核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推广项目与国家农业政策的符合程度,还要考察项目申报审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在考察审核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同时,也须向项目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建议和意见的征集,内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必要性等,让农民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这样在沟通交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才能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位。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经费预算时,须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资金,尤其注意对推广工作一线人员进行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推广项目执行的进度,保证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时促进推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为了更好得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就必须积极落实农业技术人员深化教育相关制度。目前,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较为陈旧,技术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创新型、实用性技术的要求,这也一度导致了农业推广工作开展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推广队伍,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尽快建立其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对农业推广技术队伍的要求。政府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加强乡镇等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和改革方面的精神,坚持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作风素质的建设工作为主,探索提高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人员修养的长效途径和完善机制,以保证技术人员能将推广工作落实到位。除了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更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培养力度,坚持紧抓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工作。保障农业推广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对新型、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及时推广,在多项措施的综合保障下才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农业生产及时有效开展。

篇(5)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关键是农村,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事业落后;核心是农民,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必须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要拓宽农业产业体系,丰富和优化农业内部产业构成;要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第二、第三等非农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应以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重点,比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业等。三要重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因此,要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利益群体,目前也是弱势群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党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党服务人民、造福农民的宗旨。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三农”问题,要依靠农民,尊重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准,直接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有效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农民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富裕农民,使农民充分享受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直接受益者,富裕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在政策上继续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二是在组织上创新农业生产组织与经营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效益;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农民充分就业。

优化结构,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基本要求解决“三农”问题,可具体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全面发展。农村发展的这些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是多元一体化的综合建设和全面发展。这体现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体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二是协调发展,主要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内部关系的协调,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结构合理化和结构高级化。三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农业,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四要实现农村社会安定,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篇(6)

一、以发展为基础,坚持全面进步

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二要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城镇化。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调整,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扶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遵循“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就业和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三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二、促进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一要有系统性。依据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把握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规划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要有前瞻性。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标准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三要有可行性。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制定规划应详细周密,既有总体安排,又有阶段目标;既有任务要求,又有落实措施。

三、体现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一切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破除各种体制,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实践中政府要引导扶持,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凡涉及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招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重要事项,都须经村民大会通过,“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二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公共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三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性;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保护生态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努力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让农村地区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实事求是的原则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上下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如何真正领会中央精神,贯彻上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部工作的始终﹖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新村庄不搞形象工程。形象工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大敌。历年的建设进程中,各地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形象工程,浪费了资源,消耗了民力,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建设新村庄更应遵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上,放在群众意见最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把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特别要重视解决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搞“样板工程”。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下达指标,不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增加乡村负债搞形象工程,装扮门面。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与中央的精神相去甚远,就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篇(7)

1.1 受资金投入力度和使用情况的影响,农业的基础设施一直处于很薄弱的状态

水利设施落后、老化等问题是我国现在很多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些地区本身的基础设计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这和我国的水利投资建设资金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大型水利工程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相关部门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资金的利用也较为分散,形不成良好的作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资金的投入量和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一因素也成为限制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1.2 农业生产方式在某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方式

现在,我国的农业科技一直发展不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对污染土壤资源的化肥、农药等的依赖性还是没有减轻,依旧和之前一样严重,这成为引起农村污染的重要因素,会出现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同样是加剧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方面。

1.3 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重重

现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大规模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坚持的是以农户小农生产为主的最基本生态生产单位,这样的模式适应性并不高,尤其是和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之间矛盾很严重。举例说明,在一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低碳农业生产的生产户数量是极少的,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户还在坚持着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就给碳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实现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土壤、空气和水源等的污染没有任何减少,阻碍着低碳农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增加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开展成本。

1.4 无论是科学技术水平还是自主创新能力都有自身的漏洞

当今社会,能够起到提升低碳农业实现率以及发展农业新技术目的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技术现在依旧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这对于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反而是一种很大的限制,我们对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科学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另外,先进技术的缺乏也是阻碍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因素。比如,农村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常见的模式是以农户为单位的规模非常小的家庭生产生活,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善,沼气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受到限制。

2 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2.1 重视并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重视并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具体指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不断地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其次,大力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的方式支持或者是引导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不断地投入进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并对现有的先进技术进行整合,尽可能地减少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不断地构建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农民去大范围地尝试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先进技术在低碳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新型农机技术,我们必须加大对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持续性地学习新技术,或者是通过免费开展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的方式,帮助农民对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最终促使低碳农机能成功地被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另外,还要注重生产户安全意识的增强,如此,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2.2 逐步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由于我国的人口总数多,所以耕地面积总量大的我国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并不占优势,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而且还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的问题,这些因素也成为我们全面推广农业固碳技术、降低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使用的必要条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降低资源消耗率的循环模式类型,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废物再利用。在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毫无头绪地随意发展,应该将实际发展现状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水资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全面做好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在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西方国家要比我们更为完善,发展也更加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这对之前传统型的种地之前必须耕地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保护土壤耕地面积的目标。

2.3 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现状,可以尝试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现在的农业已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伴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农村越来越受城市人的青睐,备受城市生活压力的人们面对农业文化发展越来越好的农村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向往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着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尝试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是因为这同样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另外,还能有效地缓解农村的劳动力就业压力,逐步地形成品牌经济,逐步出现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将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基础性内容,相关人员要在现有力度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最终形成理想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不能人云亦云,随意性太大,要对农村当地原本的自然景色加大保护力度,然后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地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力度,成功地找到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其实就是农产品,同时还要注重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的全面发展,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和旅游业的全面结合,最终达到带动低碳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