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注意事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科学规划
进行财务管理,将企业的经营发展规划进行优化,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内部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确保资金高效有序的运转。本文着重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的问题与措施,以供参考。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
1.财务决策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摆正,将项目规划中的具体细节进行有效的拆解,把中间环节中的各项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研究。在制造、生产过程中,注意对材料、施工工具等采购的费用的研究,在整体性的建设、生产过程中,能够不断突出较好的经济建设解决方案,将系统性的经济投资筹划进行细化,把握重点注意事项,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重点事项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大对重点事项的投资监控力度。
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和研判企业运行过程中形势的变化,对其中的各项资金投放方向进行有效的判断,增强对经济市场的灵敏观察力度,这样在进行有效的财务决策实施过程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财务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手段
在进行企业财务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将工作事项与资金费用进行结合,把握细节进行有效的投资。并且在资金利用过程中,突出资金周转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企业的生产、制造与价值最大化属性联系在一起。
在经营方面,要对经济市场大环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进行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与客户建立的合同进行经营,对其中的各个凭证、票据及数据严格进行把关,将资金的收入与其中的经营损耗进行对比,把握其中存在的经营盈亏的问题。如果经营亏损较大,将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所以一定要在经济大环境中找到突破口,使经营秩序趋向稳定。
3.财务结算环节管理实施
在进行财务结算过程中,将经营预测与经济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细分,把握重点事项,将实际的经营收支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将其中的决策失误与经营问题都呈现出来,并使资金在运作及周转环节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得以呈现。比如,对于员工生产产生的废品率、经营运行过程中的失误进行分析,对浪费的资金具体去向进行研究,通过对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点进行有效的捕捉,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修正和调整,加强对员工参与生产经营的管理力度,把握经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使财务管理水平不断进步,使员工的生产制造技术和企业综合创效能力不断提升。
明晰市场经济的发展,牢固树立经营发展的主要作用及重点,将会计核算与结算统一结合起来,将其中的不足呈现出来,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
二、会计核算重点注意事项探析
1.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
根据不同类型的经济经营事项,设置不同的账户,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经营投资过程中的全部数据进行正确填充,把握经营投资数据的完整性;在进行复试记账过程中,应当把每笔经济收入及支出的来龙去脉进行有效的监督审核,将经济活动与记账标准统一起来,使账簿记录能够清晰反映整个经济活动过程。
2.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登记
正确填制会计凭证,将采购、生产、经营、银行转账等业务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中每一组数据都得到严格的监督;在进行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中,一定要将会计凭证中的数据进行连续性的填写,使账簿中的账目数据能够一目了然。
3.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
进行成本计算,就需要将整个经济活动的各个投资事项都进行有效的计算,将重点的经济活动进行细致的检查,根据会计凭证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正确的审核,将预期成本投资与实际成本进行对照,发现其中的遗漏点与重要问题进行排查监督;在进行财产清查过程中,将固定财产与流动资产同时进行核算,将其中损坏或者被磨损的生产工具进行合理的价值计算,对流动资产在进行经济活动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突出,使全部资产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清查,通过资产与实际经营利润的结合对比,发现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有效的经济经营模式的改革。
4.会计核算的问题研究
对于会计核算核算过程中,出现的账目混乱、经济活动数据不明确、凭证与票据之间的数据不相符等问题,企业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更正,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水平,客观如实地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反映,同时加强对会计核算细节的严格监督。
三、总结
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要对细节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各项经营活动与会计账目的数据登记统一起来,将其中包含的各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监督审查,做好细节性的工作,才能使整个经济经营活动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罗俊芳:浅谈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J].公用事业财会.2009(9).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考核是建立在企业预算方案基础上的,从理论上讲企业的预算方案一经确定是不轻易调整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预算不变的前提下,需对被考核主体的实际业绩进行调整,以明确考核主体与被考核主体的经营责任。对于需调整事项,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在财务会计核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账外、表外进行调整、修正,这种做法虽然也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但仔细分析,存在如下缺点:一是修正事项的调整滞后,往往是考核评价时,才做调整;二是经营者难以及时确定哪些是修正内容,哪些不属修正内容,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三是影响考核评价工作的及时性;四是削弱了业绩考核的严肃性、权威性。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可行性、实用性角度出发,提出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直接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的做法,供业内人士探讨。
一、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内容的适用主体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运用的效果和操作的难易程度上进行可行性探讨,分部实施,先从企业与企业内部主要的独立核算责任主体之间入手,通过试点,积累一些经验后,再扩展到各个核算主体。
二、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内容的做法
(一)核算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引入会计核算的具体指标时,要对本企业的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从被考核主体的主要业绩指标体系中筛选出重点指标,再进行可行性的探讨,最后确定出引入财务会计核算的经营业绩指标项目。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指标有:成本、费用、产销量、利润等。
(二)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与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相结合的桥梁,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的成效。科学合理的设置,能使会计核算简便、清晰,省时省力,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仅达到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进一步把内部经营业绩考核复杂化,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内部经营业绩核算体系的核心。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企业应当按本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但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简便原则,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目标,但会计核算必须是在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尽量做到直接、简便、清晰;二是内外有别原则,内部管理会计科目一定要有别于对外提供财务资料的会计核算科目,要一目了然,从会计科目上就可直接分辨出科目性质和用途;三是合理分类原则,内部管理会计科目要合理归类,便于汇总合并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对内部业务的抵销,要做到不影响企业整
体会计核算资料的归集和反映。
(三)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设置。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成果的反映,是投资者和管理当局了解、分析经营业绩的窗口,有了内部经营业绩核算,还应有与之配套的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才能使管理者一目了然。由于内部经营业绩的调整是人为的对经营成果进行重分配的一种手段,与考核、被考核主体相关,但与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无关,因此,为便于数据的采集、整理、阅读,在设置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时,最好采用分段式的财务报告,即第一部分反映的内容为不考虑内部经营业绩调整因素的生产经营成果;第二部分反映的内容为内部经营业绩调整因素的生产经营成果或具体事项;第三部分反映内部考核结果,如“损益表”的设置,可以在“利润总额”行次下增设行次,把内部考核损益项目加以列示,再把内部考核利润直接在“损益表”中体现出来。其他财务会计报表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设置。企业整体经营成果可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一部分中取得,内部调整因素可以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二部分中取得,内部经营业绩则可以直接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三部分取得。
(四)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核算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得确认内部考核调整事项的相关依据,即经企业预算委员会批准或有权调整内部考核经营指标的企业负责人签署的文书;二是责任双方都要在财务会计账上体现,以自制凭证方式,通过结算中心进行传递。比如:因电费提价,造成电费成本较大幅度上升,公司所属单位的年度预算因此出现非内部因素的较大偏差,经公司研究决定,电费的提价因素作为公司的责任成本,当月所属单位A发生电费100万元,其中经公司确认的责任成本15万元,
公司本部作:
借:内部损益调整15万元
贷:结算中心存款 15万元
所属单位A作:
1.分配本月电费成本
借:生产成本――电费85万元
生产成本――责任电费 15万元
贷:银行存款 100万元
2.调整电费成本影响的内部损益
借:结算中心存款 15万元
贷:内部损益调整15万元
通过会计处理,公司及时确认了所属单位实际发生的责任损益,所属单位也把责任成本影响本单位的成本情况进行了反映,并且从公司取得了责任成本的补偿,达到了对成本、利润的预算数进行及时调整的效果。
关键词: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编制;财务风险;
一、竣工财务决算的内容与地位
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能够总括反映项目的建设竣工过程和成果,同时还能为施工企业的财务决策等提供资料,有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竣工财务情况说明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应交税金表等,以及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而编制的其他副表部分。其中,竣工财务情况说明书包括概预算情况、招投标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移民及土地征用情况说明、合同执行情况等。
工程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不仅能够汇总统计工程项目的收入支出情况,同时还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来源、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施工效果等进行综合反映与总结。其作用有:积累技术经济资料;考核概预算的执行情况;核定与评价建设成果;为施工企业提供管理、核算、决策的基本依据等。工程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是对施工企业基本建设工程的全面汇总。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过程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与环节。
二、竣工财务决算在工程建设中的功能
施工企业通过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可以有效考核与总结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基本建设项目的概预算情况,同时,还能为施工企业修改概预算的定额资料提供相关依据。在施工企业的竣工决算中,通常会对已竣工项目的投资情况编制“基本建设竣工项目投资分析表”。将概预算费用标准与单位、单项工程项目的费用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以反映竣工项目的真实投资状况。施工企业在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中,基本会注意统一概预算费用标准与单位、单项工程项目费用实际支出的会计核算口径。会计核算是财务上一种专门的核算方法。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遵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而施工企业在单位、单项工程项目费用实际支出的会计核算中,还须执行财政部制定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账簿设置中要严格遵循该制度进行具体规定。致使施工企业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项目概预算与会计科目在口径上产生一定差异,对应关系可能无法满足。因此,施工企业在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中,会对概预算费用标准与单位、单项工程项目费用实际支出的会计核算口径进行统一。
三、竣工财务决算的作用
根据我国建设单位的财务规章,施工企业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必须对项目资产的结构、形成过程、资产的存在状态,以及资产总量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反映。其主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工程项目的移交情况,比如资产移交数额、移交方式、移交的具体内容等情况能够给予清晰的反映;第二,对竣工项目的投资情况,比如投资数额、投资内容等,能够给予及时且详细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具有作为投资核销,以及项目资产形成和移交依据的效力。
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建设项目核对应注意的事项
关于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核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要注意对于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情况和项目工程计划的相关规定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建设资金进行核对时,要注意其资金来源,其资金收拢和支出的相关计划,将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的各项专项拨款,及其时间、种类等绘制成系统的表格,再将该表格与单位的投资计划进行比对。
其次,要注意对于建设项目的实地核查。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还要重视对于现场的核查,这对于所有的事务所审计项目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场的核查都包括:对于设备、建筑物的数量盘点;核查其新旧程度如何,是否还处于可使用状态;核查设备的具体型号是否与账面记账相一致;核查建筑物的状态、结构是否与建设项目施工图纸相一致;核查是否存在刻意提高配置标准的现象等。
再次,要注意项目竣工完成的核查情况。会计师在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中,一定要考核项目完工情况,具体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考察账面支出的工程款项是够与工程概算相一致,如有出入算出差额并查找出原因;考核项目中完场的设备及建筑物的数量是否与工程概算相一致,找出差额;考核项目中是否存在未完成工程现象,在审计底稿中详细标明;考核项目竣工的共工程及费用支出是否超于概算数额,如超出,查找出原因;考核账面的工程尾款的支付情况,看是否已明确注明,尾款金额是否与合同规定相一致等。
(二)关于资产交付和工程收尾的相关注意事项
施工企业在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过程中,会面临固定资产分类的问题。通常,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分类在财务决算中,应按照资产使用单位或者是资产移交单位的分类标准予以确定。在我国,行政事业类单位与生产经营性企业的固定资产计价标准与分类标准都是不同的。施工企业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时,应对资产移交或者资产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分类目录有所了解,对每一项交付使用的资产都应进行详细列示。
另外,所有施工建设项目并非全部都能与主体建设同步完成。其中,对不影响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项目通常作为“收尾工程”予以预留。根据我国财政部的相关规定(财政部财建[2003]724号文件):“收尾工程”的投资额不能超出项目投资总概算的5%。否则,对该部分超出概预算的工程项目不予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收尾工程”投资额的确定方式分为以下几类:针对已通过招投标的项目,在具体的竣工决算中,依据中标合同中的价格,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计算;针对施工图已齐备,但是没有通过招投标的项目,根据具体的施工图纸对“收尾工程”的投资额进行计算确定;倘若不仅没有通过招投标,而且项目的施工图尚未设计,则可将“收尾工程”的投资额定为项目概预算的金额。
(三)关于费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关于建设项目的相关费用,我们主要注意建设单位管理费以及设备基础安装费的相关处理:首先,关于建设单位管理费我们要注意其费用实际发生的相关情况,是否含有单位建设项目之外的管理性质的费用混杂其中,在竣工节点的前后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归集到正确的区间,业务招待费用是否超出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的百分之十以上,超出部分是否进行了调整等等;其次,要严格界定好设备的基础价值量及建筑安装费用。在竣工决算审计过程中,设备的购入价值的计算往往较为简单,但其基础价值的核算过程则较为复杂。会计师在审计设备基础价值时,要多搜集设备的相关资料,计算设备的具体工程量,确定其基础的价值;另外,要注意设备安装费用的核算,若是由设备供应商提供安装的,安装费用是够在合同中进行了体现,如没有体现,找出确定的真实金额和计算方式;若是由单位自行安装的,确定安装的工程量和所耗费的相关费用,以确定真实可靠的安装费用。
(四)关于借款利息的相关注意事项
工程项目在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过程中,还应对借款利息问题给予充分关注。相关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详见表4-1。
1、借款利息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倘若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金额充足的情况下,而采取集体集资等方式筹得资金,并对此资金支付超出银行利率的利息;或者由于本应由项目投资方承担的资金没有即时到帐,导致企业不得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由此所产生了相关利息;以上两部分利息费用不计入基建项目投资成本。企业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时,应将该部分费用刨除在外。
2、借款利息的属性划分和范围问题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工程项目的资金占用费用和借款利息倘若发生于建设期内,则可以计入基本建设投资的借款利息项目;真正投产之后所发生的借款利息不计入基本建设投资。另外,倘若施工企业建设一方由于没有将所借款系用于借款时所规定的建设项目,借款本金和因挪用所产生的罚款以及利息等支出,不应计入基建投资总额。
(五)关于债权债务的相关注意事项
施工企业建设一方,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之前,应安排专人彻底而全面的清理往来帐目。倘若发现存在长期挂帐的应收账款,应向关联企业进行函证,及时催要款项或者积极敦促相关人员办理款项结算事宜。倘若部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确实无法收回和支付,则应将其汇总列明清单,依据清单归类、查找原因,经分析之后出局处理意见,报经管理层。经领导审批之后,严格遵照审批意见,进行帐务处理。(作者单位:南京维施信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 梁慧媛,陈新环,吕劲.建设单位会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2] 时现,朱恒金.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作者单位:温州瓯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3;温州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监督站 浙江温州 325003)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体会 执行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与企业相并列的一种单位类型,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服务,是一种服务性社会组织。包括医院、公园、科研院所等多种类型单位。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财务准则是1997年、1998年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两项制度的颁布,对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进展,无论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还是其自身的业务核算范围,都经历了制度性变革和扩展,对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运而生。
二、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一)会计核算的范围被扩大
老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关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方面并未详细列明会计核算的要求和规定。不仅使这部分的会计发展较为迟缓,而且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统一会计核算。准则和新制度在这些方面做了适当改进,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为全面和规范。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被加强
旧准则和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进行原值核算,不进行折旧处理,而是选择计提修购基金。这种方法下,固定资产的净值难以被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容易被虚增。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新准则和新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并且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比如增加了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对专门借款利息的核算。对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更加公正和客观。此外,新准则和新制度中还共同增加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计算,并且选择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来替代其净值,完善了固定资产的计价。
(三)存货管理得到改善
旧准则和制度对事业单位材料物资的采购、领用、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对单位物资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剧,旧准则和制度已不再适应事业单位对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不同标准的划分。针对这一点,新制度将它们全部作为存货处理,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四)加强对基建账的管理工作
旧准则和制度中规定,将隶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资产、负债和收支项目列入基建账,并独立于会计总账管理核算。新制度对原基建账管理做出了改进,规定事业单位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但要定期将基建账数据并入会计总账中核算。这样不但加强了单位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还有效降低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五)其他方面
除了以上几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在结余的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的分配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对资产的入账管理工作重新进行了规范,强化了资产的计量工作;对原有的会计科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科目的设定更为系统和科学;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实行优化原则,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的亮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执行至今,过程中不乏很多亮点。经笔者归纳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新制度和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它不仅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有机接轨,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能够紧跟世界会计发展的步伐。
第二,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新制度和准则要求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严格进行会计核算,使单位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第三,方便了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财政信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提供方面,一改过去只方便内部人员使用的情况,强化了财务信息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将更广泛的信息使用者都纳入其中。
第四,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对过去的财务报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设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使报表系统更加趋于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五,加强了资产的管理。新准则要求严格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包括对受赠资产也要进行严格的计量,并在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近一年。凡是不具有行业制度/规范的事业单位都需执行这两项规定。在新准则和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为保障其平稳过渡,顺利执行,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年初对外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但是,在新准则和新制度的执行中,仍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把握。
(一)做好新制度和新准则执行前后的过渡工作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2012年底,根据原账目编制“科目余额表”。其次,于2013年初根据新制度和新准则成立新账,并对原账目和科目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编制新的科目余额表。同时,将科目余额表的每一项余额作为新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然后,各事业单位根据2013年1月1日各新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编制2013年期初的资产负债表。最后,各事业单位按照新制度和新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过渡结果,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总之,各事业单位应做好新制度与新准则执行前后的过渡工作,以保障新制度的顺利执行。
(二)财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保证新准则与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是财政部门,但财政部门同时还是事业单位对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管方。因此,可以说,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成为新准则与新制度顺利过渡和真正推行的关键。所以,财政部门应做好新准则和新制度的领导和引导工作,继续做好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培训与宣传。虽然新准则与新制度已正式实施,但是依旧不能放松相关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制度实施前的宣传,是针对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使其充分认识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实施必要性与优越性,并帮助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而制度实施后的宣传,宣传单位为各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对此,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如报纸、杂志、网络等,向广大利益相关者宣传新准则与新制度的实施好处,从而减小实施过程中的阻碍。此外,财政部门还应注重新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技能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三)强调员工思想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对于财务会计方面的改革,单位的老员工往往会存在抵触情绪。第一,应端正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对制度改革的态度,通过不定期的宣传和培训使员工们认识到改革带来的正面作用;第二,通过变相的施行一定的奖惩措施,逐渐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例如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改革之中,加强对新制度和准则的了解,弱化敌对情绪。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较为简单,所以单位对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并不高,准入门槛也较低,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甚理想。由于新制度和准则的实行,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但从总体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依然偏低。这需要事业单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以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第一,提高准入门槛,在财务人员招聘考试中,修改过去事业单位考试的固有模式,加强对于财务专业相关知识的考察力度,严把人员素质关;第二,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专业机构来单位授课,及时使财务人员了解财务方面的新知识、新变化,并要求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使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丽香.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启示[J].国际商务财会,2012
[2]彭欣,胡志勇.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
[3]王文汉.新旧会计制度执行问题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
[4]万昂旦措.基层人民银行执行新会计制度存在问题探讨[J].青海金融,2008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全体财务人员正是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始终牢记全院工作一盘棋,以本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为中心,通过群策群力,全体财务人员拎成一股绳,发挥财务人员的整体力量。2004年在学院财务人员较少、财务人员和财务核算体系较大调整的情况下,财务处全体人员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压力与困难,在院领导和上级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帮助下,全面完成了年度部门既定的工作目标,并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告、内外联系等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绩,受到学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2004年学院财务处总体工作总结如下,不足之处还望领导和相关人员在多多包涵的基础上不吝指正。
一、财务会计核算方面
(一)、精心设计会计核算体系,全面、真实、及时的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领导决策等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凡事预则立”,2004年学院全体财务人员在学院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总结了以前年度会计核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和年度财务工作目标,通过会议研讨、日常交流、向专家请教、向兄弟单位学习和再实践再总结等多种形式,事先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手段,精心组织、设计学院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报告系统。在符合国家正常财务核算对财务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电算化手段设置了分部门、分项目的财务核算体系,为领导的决策,上级主管部门、财政、税务监督,内部各部门控制使用资金等多方面及时提供了大量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
2004年全体财务人员紧紧围绕学院的财务工作目标,特别是学院规定每月5日必须提供内部分部门、分项目年度经费计划执行情况统计信息的情况下,即使国家法定休息日没有完整的休息过。全体财务人员就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准确、及时的提供财务核算信息。通过全体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年度会计核算目标,每月按时、准确、完整的提供了财务核算资料并发放到每个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手中,为领导的决策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大量真实、完整、及时、有用的财务会计核算信息。通过财务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学院财务处的工作成绩,受到学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坚持会计创新,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压力与困难,在会计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办理了大量的历史遗留事项,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绩
由于学院的财务基础工作一向比较薄弱,历史遗留的未达账项、未完工程项目的结算、以前年度相关税务事宜、驾驶培训业务单独核算后遗留下来的大量的往来清算、资金结算、历史遗留税务事宜等工作都比较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学院开辟新的办学途径,学院采用新的核算体系,会计人员相对较少,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变动较大等等,引起的学院财务工作压力日易显现。大量的历史遗留事项需要我们在本来日常工作就比较紧的情况下利用加班加点的时间来完成,全体财务人员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2004年清理了大量历史遗留的未达账项,清理了大量的未付工程款项等等。
为适应财政、物价、工商、税务体系的要求,全面维护学院的整体利益,确保学院的利益最大化,在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一项资产的购置支出不得两次进入成本。院财务处在相关领导与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原来学院统一按照的核算模式进行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分别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即将学院经营支出的资产购置采用经营核算的模式,分次计提折旧的方式进入成本,为学院节省大量的资金流出,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财务基础。
二、财务会计监督方面
财务处全体人员坚持从细微处入手,按国家财务规定对每一笔收支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控制现金的支出,对超过现金限额的支出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现金的使用。加强财务印章的管理和使用,定期进行银企资金的核对。确保学院资金的安全、完整。进一步加强资产和财务票据的管理,采取专人负责,日常工作中做好各种财政、税务和内部印制的票据的领用、核销、库存等的台账登记工作,每次都向领用人书面交待清楚各种票据的使用规定、注意事项等相关的事宜,及时核销各种票据以确保学院的所有收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坚持财务“收支两条线”,严格实物资产的入库手续,从源头做好学院的财务监督工作。
财务“收支两条线”就是所有的财务收入都必须入学院统一的财务账务,所有的支出都必须按学院事先规定的用款手续办理用款,涉及到财政性资金收支内容的还必须按国家财政性资金收支的规定办理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交存、返还和资产购置、日常大宗消耗的政府采购。财务“收支两条线”是学院所有财务工作都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的财务纪律。做好学院的财务票据管理工作就是做好了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源头控制工作,财务处正是从这一关键的源头控制入手,严格区分学院的收支,做到全年财务收支无差错。受到学院领导和有关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
学院国有资历本的保值增值是学院全部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结果,纵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几个方面:收支节余和实物投资形成的一般基金、专款专用的专用基金结余、实物购置形成的固定基金增长。在上述几项保证国有资本值增值的内容中,保证固定资产的购置形成的固定基金的增长是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财务处全体人员正是从这个重要方面入手,在日常的财务报销、财务管理过程中一丝不苟的做好的每项实物资产购置的入库验收手续的审核工作,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住了学院实物资产的真实、完整。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三、资金筹措、内外协调方面
资金是学院正常教学活动和学院发展的血液,2004年由于学院银行还贷款的巨大压力,从年初开始学院就面临着银行转贷款难等资金压力,具体原因为:第一、国家为控制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率,全面压缩、限制银行贷款;第二、学院不能提供银行贷款认可的担保单位和担保资产。学院事业性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资产,又不能与其他单位进行互相担保。第三、学院的经营性收支单独核算后,事业性收支的资金进出量相对减少,现有的财务收支情况也限制了转贷款和新增加银行贷款。第四、由于学院日均银行存款余额较少,不能满足银行提出的存款与贷款的余额比例关系等等。2004年在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局财务处的直接协调下,通过向市交通局和其他单位借款等形式共偿还银行到期贷款2400万元,新办理银行贷款1500万元,较大的绥解了学院的资金压力,保证了学院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对外联系方面,学院财务处在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联系的主要部门有:财政、物价、银行、税务、审计及交通局主管处室等部门。在对外联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始终把学院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维护学院的整体形象。以年初计划安排的有限的部门经费为限,尽力使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有回报为基本准绳,通过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全体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2004年办理大通达公司税收减免近20万元,学院教学用车辆减免车船税4万元,减免物价年审收费8万元,银行贷款利息减收8万元,力争年底前取得财政追加财政拨款50万元,同时还办理了对社会继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的核定,社会培训发票的领用等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处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时时不忘宣传学院,2004年利用工作的便利为学院招收驾驶培训学院200多人,为学院整体发展尽本部门的最大努力。
四、2005年工作设想及需要改进方面
2004年学院财务处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帮助、指导、协调下,尽管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告、内外联系等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绩,受到学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但不足之处也有很多,现结合学院2004年财务工作将2005年学院财务处工作设想如下:
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会计人员1至2人,增强学院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力量,进一步加强学院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将学院的财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实。
第二、增强财务计划的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与控制,加强财务事先参与决策工作,从源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第三、进一步加强财务日常监督工作,从学院的每笔收支入手,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政策,保证学院财务工作的真实、完整,维护学院的整体利益。
第四、进一步加强与银行及其他相关的沟通、交往,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局财务处的关心、帮助下,力争办理完毕2000万元到期银行贷款的转贷款手续,并力争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学院正常教学工作的资金需要。
第五、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税务、物价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学院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学院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力争学院利益最大。
第六、坚持“财务收支两线”,力争做到财务票据计算机管理,从源头加强收入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支出的审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按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支略有节余的原则控制、使用好学院有限的资金,使学院的每一分资金都发挥最大的财务效益。
第七、进一步加强内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严格按部门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发挥财务部门应有的作用,为领导分忧、解难。
第八、象财务人员学习、运用公文写作知识一样做好财务知识在全院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人员既当家又理财的财务意识,推动学院整体财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项集服务、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不仅能深化财产收支改革、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操作、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还对公共资产的调控影响重大.但就目前而言,实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中心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完善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项集三位于一体的财产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却依然存在着问题,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都是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在实务操作中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1.1人员上的问题
现如今,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会计核算中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与运行模式一无所知,甚至只重视业务范围的扩大,强调经费使用的审核,而忽视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管理,这些因思想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偏颇行为直接阻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除了管理层之外,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均衡也是导致会计核算中心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人才是工作成功的根本与关键,这一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高业务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对保障财产支出的安全负有全责.然而,现在的财务工作者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在职业道德上,不少会计目无法纪,为了自身利益对账目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核算中心的内控监督难以进行.在实务工作中,将工作重点仅局限于形式的规范上,对支出票据的完整填写、审批程序的合理合法、支出标准符合规定过度重视,却忽视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有时即使发现内容不合规的异常票据也因担心工作繁琐而故意放任,这都导致了财务工作中不合理规的现象发生,白白造成了单位财产的流失.
1.2操作中的问题
除了财务工作者的认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人员问题外,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在实务操作中也问题不断.不少事业单位在核算移交后便松懈了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甚至连材料明细单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和固定资产的台账备录等工作也相继取消,为集体财产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在实务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常常身兼多职,既要处理报账与审核凭证,还要进行记账、结算等核算工作,并随时监控审核流程,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工作程序的繁多与严重不合理造成了财务人员工作上的疏忽,比如结算单位送来的会计报表本应进行相应的时间复核,却常常因工作时间太紧而被疏忽.而一人多职的混乱现象不仅降低了工作者的办事效率,还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缺乏,极容易导致财务工作出现漏洞.此外,在执行部门预算中,会计核算中心仅仅控制总额,而未对款、项、目、节等进行分类细控,也是实务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基于指标情况对项目支出与账务处理的总额进行控制管理,却忽视了与单位预算项目的衔接,造成了支出分类指标形同虚设,直接导致了经费混用、不合理费用报销、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频繁发生.
2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上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正确认识,不能因出现问题就裹足不前,而应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查报账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性质特殊,不但关系到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还关乎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制度除了必须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法则外,还必须完善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查报账系统.对审核凭证进行抽查的传统制度造成了很多问题账务的遗漏,严重影响了会计审核部门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建立全面的复核制度不但能有效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还能避免传统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不合理监督方式,在确保财产资料真实准确的情况下,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管齐下.基于财务人员工作任务的繁重复杂,施行定期的轮岗制度既有益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保障岗位不会被空置,又有益于会计人员熟悉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状况和操作技能,在提升了财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同时,避免了从业人员受金钱诱惑从而腐蚀堕落的现象发生,从而优化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了整体的内控水平.另外,在电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不仅能建立高效地工作运营机制,还能通过设置操作密码与权限,明确岗位职责,防止越级操作的现象发生.
2.2加强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正常施行的前提条件,而内控意识的增强与工作素质的提升与领导部门的宣传和专业性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财会部门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而加强专业性培训不仅能巩固工作人员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知识,还能熟练其操作技巧,提高业务工作水平.要加强专业性培训,除了要定期展开学术知识讲座外,还要在实践中随时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从业人员的能力得要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讲座中,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其中,加强交流联系.讲座内容应涉及到核算中心内控工作的各项注意事项,而主讲人员可以是财务科的领导工作者,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讲座结束后,还可以组织讨论与交流,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工作经验与培训体会,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在平常实践工作中对财务科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任务.部门内部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评比,使工作人员随时警惕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审核工作的规范性,严格监控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以便将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配合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还可成立监督小组,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组长,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按时进行监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解决问题,以便纠正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通过统管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收支的相互监督,检查票据、备用金与固定资产及材料的实地情况等及时了解资金的入库情况,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信息的真实安全.而想加强监督机制,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关键.会计核算中心对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进行的,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果,良好的内控环境除了整体工作氛围的融洽外,还包括公正廉洁的财务工作作风.
3结束语
就现今情况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虽仍有诸多问题存在,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和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能够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水平,为促进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36G137.
[2]苑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249,253.
[3]宋丽娟,李晓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249.
在实践中,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存在着差异,需要专门的所得税会计,以正确计算课税所得。
会计所得系指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和规定,用财务会计的专门方法计算出来的税前纯益或纯损。应税所得是指以会计所得为基础,依税法规定调整后之数额,是计算所得税的直接依据。
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永久性差异。即本期发生的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在以后年度不会抵销。如有些会计所得可以免税,并非应税所得;有些在会计上并非收益,但在税法上作收益课税;有些会计费用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不予承认等等。
第二,时间性差异。即会计上与税法上承认收益或费用的时间不在同一年度而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以后年度可以抵销。包括收入认定时间差异、费用认定时间差异、资本支出与费用支出划分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因提列各项准备而发生的差异等。
第三,年度间盈亏互抵而发生的差异,根据税法规定,某一年发生的亏损可在其以后若干年度的利润中抵补。此一抵补,仅在计算以后年度的应税所得时适用,因而计算会计所得时并不适用。
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体现不同的要求,差异自不可避免。在我国服从于财政、税收管理的传统会计制度下,这些差异就已经存在。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和企业处理会计事项自主权的扩大将更显突出。故在计算所得税时,不可能直接以会计所得为依据,而要依所得税法规定对会计所得进行调整后,才能正确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这一复杂的调整过程需借助专门的所得税会计来完成。
具体讲,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会计核算中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一)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也就是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余额里。
二、正确分析,合理运用
(一)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1.采用应付税款法时,不确认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本期应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需要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2.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对永久差异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即永久性差异确认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本期所得税费用。3.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在不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某些特殊情况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是按会计制度计算的本期税前会计利润所应承担的所得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即一定时期的收益与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相配比。
(二)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运用债务法时,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需要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相应的调整,而递延法则不需要对此进行调整。递延法更注重利润表,即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与其相关期间税前会计利润的配比;债务法更注重资产负债表,即债务法计算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负债或资产的定义。
三、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企业在只发生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只能选用应付税款法核算,而不能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二)企业在只发生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可以任选其一。为了谨慎起见,如果本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预计能在未来转回时期内产生足够的应税所得,这一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所得税资产反映在资产负载表上;否则,不能确认为一项递延借项或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于发生当期视同永久性差异处理。
(三)企业在既有永久性差异,又有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即对永久性差异使用应付税款法,时间性差异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也可以只使用应付税款一种方法,但不可单独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四)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其结果相同;但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则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五)虽然采用应付税款法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核算基础不同,应付税款法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进行的会计处理,而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进行的会计处理。
(六)所得税会计对会计所得的调整,是一种账外调整,即仅需在所得税结算申报表中将金额进行调整即可,无须再作分录和登记账簿。正如前述,由于企业的交易事项,是依据会计原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入账的,而税法规定与会计有关规定又有不同之处。故在申报所得税时,应依税法规定对会计所得进行调整。
所得税会计对会计所得的调整,是一种一次性的调整,即仅需在结算所得税时进行调整。平时的所得税可按会计所得暂交。当然为了结算调账的需要,从事所得税会计工作的人员平时要注意记录、整理、分类、汇总有关资料。
为适应所得税会计账外调账的需要,所得税结算中报表必须将各项均分为“账载金额”和“依法自行调整后金额”两栏。同时,预留一定空白供必要的调整说明之用。申报表中,“账载金额”栏登记依会计制度入账的各项目的账载金额,“依法自行调整后金额”栏记载依税法进行调增或调减后的金额。
所得税会计对会计所得的调整,由企业所得税会计人员自行调整,经税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审核认可后作为结算所得税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喻长庚.建立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几点思考[J].湖南税专学报,2000,(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