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数学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内涵
前言
高中数学在高考中的分值比较高,所以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为了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关注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加强。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教学观念以及方法的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需要依据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持续的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有效教学的特征和内涵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指的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以及学生的数学发展,进而获得一定的教学效益,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师生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来说,首先需要关注教学目标和课程理念的落实。这两者是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第一,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实际教学的效益和效果越是符合课程标准,就具有越良好的效果。第二,有效教学可以说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必要途径,实际的教学效果越好,就会获得越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有效教学的应用,可促进数学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落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实施有效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将低效教学转化成高效教学。因为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当前的数学教学仍然是无效、低效或者是负效的状况,所以有效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中学生处在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主导,学生和教师都有各自的目的,学生为了取得良好的高考分数,而教师为了提升升学率,在不正确的学习和教学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且应用多元的方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同时,教师需要良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科学的归纳和综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比如,已知条件sin(-x)=5/13,并且已知x∈(0,),求解cos2x/cos(-x)的结果。学生在解决这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比较吃力,所以教师需要应用发散思维训练。首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使用“二倍角公式”来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需要关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二)重视教学设计环节
评价一节数学课的成效,需要看是否根据预期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班级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有没有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所以,教师需要首先拟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而后应用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促进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在线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高中数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必要性,比如在讲解愣住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相应的图形,在转换空间图形方面遇到了难题。教师可以以著名城市的建筑物立体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棱柱几何方面的性质。通过对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想象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相对抽象的立体形象。教师需要根据课前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能够加深对于棱柱性质的理解。
(三)应用情境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前单一的教学背景下,很容易出现学生有一大堆问题,但是全都一言不发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法僵化,传统的牵引式的教学方法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如此以来,课堂的教学气氛会十分沉闷,这都不利于有效教学的落实和实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征,利用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其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比如,对于这个题目:已知条件tana=1/7,tanb=1/3,其中a,b角都是锐角,求解a+2b的数值。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发现a b不是特殊的角,所以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情境,首先分析相应的情境,而后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探究解决方法。学生很快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于y=tanx以及T(a+b)单调性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求解a+2b的正切值,而后根据条件得出,a、b是锐角,进而确定a+2b的范围,求解出a+2b的具体数值。教师需要应用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并且善于创新相应的教学情况,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和点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教学效益、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使其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辨识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15):89-90
[2]徐兆娟.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66-67
研究性学习内容不再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框架,而是来源于学生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主要目的是发现、研究、解决某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涉及内容广泛、贴近生活.它既可能偏向于某一学科,也可能是多门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同一个课题,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侧重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手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计研究过程.很显然,这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性.数学中常见的命题有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综合开放等多种形式.学生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古今中外均可进行研究.开放性渠道:上网查找、图书馆查阅、询问相关专家教授、聆听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命题的研究上,命题者最好选择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增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性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在认识数学本质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独一无二的科学性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应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欲望.某人卖马一匹,得钱156卢布.但是买主买到马以后又懊悔了,要把马退还给卖主,他说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于是卖主向买主提出了另一种计算马价的方案,如果你嫌马太贵了,那么就只买马蹄上的钉子好了,马就算白送给你.每个马蹄铁上有6枚钉子,第一枚钉子只卖1个戈比(1卢布等于100戈比),第二枚卖2个戈比,第三枚4个戈比,后面每个钉子价格依此类推.买主认为钉子的价值总共也花不了10个卢布,还能白得一匹好马,于是就欣然同意,结果买主算账后才明白上当.听到这里,学生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什么买这么便宜的钉子还上当了呢?学生纷纷讨论,研究.通过学生的研究,不一会,就有学生通过以前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列出了1+21+22+23+24+……这样的式子.可是学生没有学过等比数列,不知道这个式子的算法,于是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教学内容———等比数列.这种趣味性的教学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实践性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强调了理论学习与生活、社会、自然的关系,关注时代所关注,尤其是自然环境、科学进步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加了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这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亲身体验研究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养成大胆质疑、善于立新、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学习态度.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有用处,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在适当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始于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发问,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养成善于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好习惯,熟练掌握网上检索资料的技能.学生要学会使用多种手段技巧获取自己所需资料,并对自己获取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要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合作和分享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做到资源信息成果共享,更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探究性课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要求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借助教师引导性作用的正确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意识和数学探究思维,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结合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归纳迁移能力的生成,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必要性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取的都是单向、统一化的施教方式,“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同时,随着高中数学教学效能低下上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高效的探究性课堂需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为主,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内化为一种数学思维和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尽快实现自身角色的积极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高中生认知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更具吸引力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为学生的数学探究创造更多的问题情境,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传授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如在高中数学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的教学中,教师会采取“一个定义,两项注意,三个例题”的传统教学方法,此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无法准确把握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准备细线、图钉、纸和铅笔等画椭圆的教具,然后传授画椭圆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想画出一个规则的椭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②随着画椭圆中图钉支点的变化,椭圆的形状会怎样变化?③通过以上实验,可以总结出椭圆有怎样的特征?在几个探究问题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与探究的兴趣点,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相应的进步与提高。对此,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让每个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例题:点 A,B的坐标分别是(-2,0),(2,0),直线 AN,BN 相交于点N,且直线 AN 斜率与直线 BN 的斜率的商是2,请指出点N的轨迹及其原因。对于此问题的答案比较简单,班级内的学生基本都可以解答,可以满足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需求,但对于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而言,则可能丧失探究学习的好机会,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探究需求,再设计变式探究问题:当直线AN与BN斜率的斜率发生变化,是正数或复数时点N的轨迹会分别怎样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在高中数学上的探究需求。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探究技能
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学生对探究方法和学习要领的掌握水平将是很好的试金石。很多教师通过“题海”战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解答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路数”,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能“切中要点”,这远比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重要。
(四)发掘生活化特征,增强探究效能
高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不是自发形成的,学生探究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效。高中生由于学习繁重,又面临着高考,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学习的动机是相对复杂的,很多学生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忽略了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特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实际出发,将高中数学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这就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高中概率、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情感,体会出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三、结语
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总结新课改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加强对新课改思想与精神的理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将课堂教学成功演绎成学生对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环环. 高中数学探究性兴趣小组研究――以静海一中为例[J]. 知识经济,2010(23).
1.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微积分方法的应用
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分支,微积分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上的.微积分是一种数学思想,简单说“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无限就是极限思想,并用“以直代曲”的理念解决实际问题.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他是用一种运动的思想考察问题.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要充分应用上述微积分的思想、理念贯穿平时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微积分的思维的理念.
(2)极限思想方法的应用
极限的思想是近代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数学分析就是以极限概念为基础、极限理论(包括级数)为主要工具来研究函数的一门学科.所谓极限的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用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对于被考察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最后用极限计算来得到这结果.
在高中数学中极限思想方法典型的应用有:球的表面积公式推导,经过(1)分割,(2)求近似和,(3)用极限推得准确和.而双曲线的渐近线,也是极限思想的具体应用.教学可以利用高中数学中这些相关内容很好的在教学中贯穿极限的思想.
(3)向量方法的应用
向量是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内容之一,向量法在代数方面的应用就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通过建立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与坐标对应起来,把几何中的图形化为代数方程,用代数运算来发现各种几何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由代数方法来认识对应的几何图形的几何形态,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几何学的解析方法.向量法在平面几何上的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在高考命题中常常会见到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结合的相关试题,如夹角、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的处理.
向量作为近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他的理论及应用,是近代数学的基础知识.给高中生培养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思维就显得有实际意义.
2.高等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1)脱节问题
在现实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在大学数学中作为基础的知识,在高考的考纲中没有重点明确要求,这就使较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些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出现知识理解障碍.
如在高数的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y"+py'+qy=0中,需先求出其特征方程r2+pr+q=0的根,后根据特征方程根的情况,写出原微分方程方程的通解.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r2+pr+q=0主要思维固化在Δ=p2-4q≥0有实数解,Δ=p2-4q<0无实数解的认知水平上.从而为微分方程课程的学习设下误区.
(2)逻辑严密性问题
高度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性特点.高中数学课程在有些知识点上面逻辑性就显得有点缺乏.如在高中教材中没有给出极限的定义,只是一种描述性表述,但在涉及导数的概念时又利用了极限的概念.高中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会在课堂上对极限作直观的介绍,造成学生对极限的理解较模糊甚或是错误的认识,没有从极限的本质上得到认识.由于缺乏逻辑严密性,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完全就停留在表面及依葫芦画瓢的层面上,给高数的学与教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快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教材改革
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基础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关注与了解,做到基础与高教的系统联系,高数教师深入中学课程中,这样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另在高中教学材料内容的选择与内容结构的安排,需要精心考虑与规划,做好高中数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高中数学内容与高数有机的衔接.
2.立于高等数学的高度,拓宽解题视角
在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处,高中教师应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上,把高数中的思维理念的处理方法,融入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拓宽学生解解决问题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高等数学功底,站在高处,对学生高效的教学,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进入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纵横联系、融会贯通
以高等教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高中数学的教学,可以加强对高中数学的体系管理,对高中数学问题系统的加以阐述,在思想上加以提炼,同时以高等数学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总结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帮组学生改变综合复习中多、杂、难的“题海战术”,做到科学有效的提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认知网络,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
三、结语
一、新课标下初中与高中数学脱节问题分析
1.初高中数学教学点的脱节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数学不论是在容量还是在难度上都非常大,以此导致着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很多教学点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例如,初中数学中,其对二次函数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此时学生只要对二次函数有个了解即可,但是二次函数却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求值域、单调区间的判断、最大值与最小值等,都是高中数学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题型.同时,在初中数学所取消的立方差、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点中,高中数学都囊括其中,这样,初中学生在进入到高中阶段时,因为两个阶段教学点的差距,以此导致着教学的脱节.
2.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与要求的脱节
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和要求出发,初中数学教材多为常量、数字方面的内容,题型不仅少而且简单,但是在高中数学中,其内容抽象,对变量和字母之间的研究非常深入,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题目的计算过程,还要注重题目的分析过程.虽然,新课标下对近些年来初中与高中的数学教材内容都做了调整,难度系数也都有降低,但是,因为高考的限制,初中难度降低的系数是比较大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却不敢降低.从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的的难度减低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难度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存在着加大的现象,以此导致着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无法得到良好的衔接.
3.初高中数学内容量的脱节
初中阶段,由于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少,时间比较充足,题型也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可以对初中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强调,而教师因为课时的充足也能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讲解,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下进行巩固.但是,在高中阶段,随着高中数学知识点和知识难度的增加,课时的容量和进度也随之增加、加快,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很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就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很多题型也无法得到全面而又详细的讲解,而学生也没有时间对各种题型进行巩固.此时,高一新生因为对高中学习的不适应,就导致了成绩下降的情况.
二、新课标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策略分析
1.注重对初中数学的温习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虽然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但是不可否认,高一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的,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对初中数学教材的连接,复习过程中注重对新内容的巩固,进而提升与升华.以贯穿初中与高中数学始终的函数为例,数形结合中函数图象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那么,在这方面内容的复习上就可以从初中数学中所提到的函数解析式、画函数示意图、图象特征等方面着手,进而引导学生对画图象的基本方法、不同开口变化时系数取值范围等知识点的巩固,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进行了巩固,还让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方面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查缺补漏
受义务教育的影响和需要,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做了大量的削减,此时,为了让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更好地衔接,在高一阶段,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初中数学被削减的有用部分进行补充,并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目前,针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是从教材的处理进行的,将初中被削减的部分知识插入到高一数学教材中,但是因为相关的配套练习册、课外书还没有跟上,所实现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此时,可以先在教学课堂中将初中和高中数学中需要衔接的点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够弥补新旧教材交替中的脱节现象,还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改变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 融合式教学 理化学科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有效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便成为目前热烈讨论的议题。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在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讨论,一系列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渐涌现。诸如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经过同行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提炼了出来。将这一系列涌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发现上述创新,在优化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同时,仍未能改善数学因抽象、纯粹的特质,所引起的知识在传授与接理解的障碍。由此可见,目前,若将高中数学教学作为议题,就应该把如何改善数学,因自身特质所形成的教学障碍,纳入讨论范围。
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高中数学,需与其它理化学科开展融合式教学。即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基本事件,作为高中数学知识传递的载体;通过其它理化学科内容的铺垫,将有效降低高中数学知识的难度及在传授与理解上的难度。
一、高中数学与其它理化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
新课程改革目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则强调学生对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要求:(1)基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能够灵活、准备的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2)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回答。对于第二个方面,仅就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与应用,将无法实现该项能力。因此,现实生活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客观事件。一系列事件在有机结合的同时,又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社会现象,而外在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高中数学与其它理化学科开展的融合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目标导向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数学具有抽象性、纯粹性等特质。该特质实现了数学学科的精确性与逻辑性。也正因为如此,数学被喻为自然科学中的皇冠。然而,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将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化学科后,就能使高中数学讨论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由此,目的自然就决定着教学手段。由此可见,高中数学与其它理化学科开展的融合式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尽管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然而,关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仍然明显。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便在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数感。数感的培养,又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数感的培养,需要引入具体的自然要素;其中,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事件,则成为培养学生数感的载体。由此可见,高中数学与其它理化学科开展的融合式教学,是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在要求。
二、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在构建融合式教学模式时,应明确几个方面的问题:
(1)融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理化学科的内容作为铺垫。
(2)融合式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来实现。
因此,在上文提出的内在要求下,具体的构建途径如下:
1.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融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般按照:给出概念、进行定义、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训练等环节,来开展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在程式化的学习过程中,被动的习得有关数学知识,而缺少对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作用的理解。尽管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具体内容来充实教学,但仍显生硬。
因此,本文指出,若要实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在学科间的真正融合,就需要将高中数学的知识讲授,建立在上述学科的基础之上。诸如在导课过程中,通过引进一项物理常识,在该常识的基础上来建构相应的教学内容。
2.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主体性方面的培养,就在于引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兴趣。这既是新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即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层面,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来完成教学。这种“主体性”教育方法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高中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形成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知识点更具现实性。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通过问题的具体化,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三、融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设计出一道生活中的物理问题: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假设他们都保持匀速行驶,则他们各自到A地的距离S(千米)都是骑车时间t(时)的一次函数。1小时后乙距离A地80千米;2小时后甲距离A地30千米.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将相遇?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将数学与其他理化科目形成有机的联系,这就对数学的抽象运算附加了一件美丽的外衣。在具体、生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间进行比较,体会作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各自的特点,为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做好了铺垫。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的表示数学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数学新课改问题的争鸣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校中的持续推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了;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新教材自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新教材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探讨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对如何使用新教材给出建议两个方面。
一、探讨新教材特点的文献研究
关于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的研究,是在关于新教材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教材逻辑结构清晰,内容设计合理
王海洋(2008)认为:“高中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方面更加合乎逻辑,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陈子杏(2009)也在其研究中表示新教材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人生规划的思考。”刘海香(2010)总结出了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诸多特点,并认为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王亚光(2011)则从通过函数与之后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论证了教材内容编写逻辑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二)新教材举例贴切生活实际,新增内容丰富有趣
几乎所有关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对于新教材中例题变化的探讨。陈子杏(2009)在其研究中表示“新教材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刘海香(2010)则分别分析了教材章前图、章前引言、阅读材料以及课后习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王亚光(2011)亦在其研究中研讨了新教材例题和高考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新教材适当减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王海洋(2008)认为高中数学新教材更加要求尊重学生,“新教材删减了一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刘海香(2010)在其研究中表示新教材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王亚光(2011)亦在其研究中说明:“高中数学新教材一大特色,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删减了旧教材中一些难度较高、次要的并且用处不大的的内容,适当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对新教材使用建议的文献研究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改革目的就是希望教材的使用主体,尤其是教师能够游刃有余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关于新教材的研究中,不乏对使用新教材的诸多建议。
(一)吃透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功能
郎茂常(2011)在其研究中讲到:“认真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他认为对新教材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张国民(2011)则强调了新旧大纲的对比,他建议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对我们教学内容的要求,切不可被老教材的要求所束缚,仍旧采用老一套的教法,总觉得放弃原来的一些精彩内容感到可惜。”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和高中数学新教材在全国的普遍使用,课堂的填鸭式灌输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王亮(2011)认为“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古芳(2011)认为:“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前或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还可以发挥课本规范使用文字、符号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情况再现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信息技术在新教材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理念。张权(2011)在其研究中通过新教材中的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例子说明新教材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张国民(2011)认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展示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实物,抽象出空间几何体及其结构特征。”
三、结论与展望
经过文献回顾,研究者发现对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讨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对如何使用新教材给出建议两个方面。研究的来源多数来自于教师的经验观察和感性认知,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此外,研究者发现,对于新教材的实证研究几乎为零,只有少量关于新教材引言的实证研究文献(刘慈华、苏洪雨、金石、蒋秀华,2007)。因此,对新教材的整体内容和使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了解新教材使用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情况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慈华、苏洪雨、金石、蒋秀华,高中数学新教材引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数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王亮,如何正确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坛聚焦――课程改革》2011年第1期.
[3]王海洋,试析对高中数学使用新教材教学的作用,《华章》2008年8月.
[4]陈子杏,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体会与思考,《新课程》2009年10月.
[5]刘兆红,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教法探究》2009年第9、10期.
[6]王刚,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化使用,《课改前沿》2011年第1期.
[7]刘海香,科学合理地使用好高中数学新教材,《创新教育》2010年第3期.
[8]邓学雅,浅议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数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51期.
[9]古芳,科学地用好高中数学新教材,《智育广角》2011年第3期.
[10]郎茂常,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一点认识,《中华少年》2011年9月.
[11]张运铃,高中数学利用新教材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察》2011年第5期.
[12]王亚光,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思想与改革的认识,《科教导刊》2011年2月下.
[13]杨南强,掌握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教新时代》2011年6月.
[14]张权,浅谈课改下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使用,《基础教育论坛》2011年6月.
[15]张国民,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初探,《考试・教研》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