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旅游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长。据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我国设置旅游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为252所,在校生7.35万人,而到2009年末,全国设置旅游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已有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338%和677.5%。旅游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其本科教学必然要设置西方经济学课程,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使学生了解现实的经济社会,以及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各本科高校旅游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表现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经典理论与前沿动态理论相脱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不平衡等。如何提高本科高校旅游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本科旅游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数理化趋势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旅游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较弱,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对数理推导、公式和图表则感到害怕甚至回避。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当老师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以及经济理论案例时,学生的兴趣较浓厚,但是当老师讲到复杂的经济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降低。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希望老师能把复杂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转化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然而现实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经济定理的推导和数学模型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讲解较少,这导致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其次,旅游专业的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而数理知识储备方面比较不足,然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借助数理模型来解释现实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充满大量的数学公式、图形和表格,它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这加大了旅游专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

1.2 旅游专业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偏理论化的矛盾

旅游专业是我国本科高校近十几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高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而非进入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然而西方经济学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从边际成本理论、完全竞争理论、供给理论和凯恩斯理论,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上,这使西方经济学显得高深复杂,这对于偏感性思维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利的。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所提示的经济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间接的,因此,给大多数学生造成的印象是西方经济学离现实生活很遥远,难以利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其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也使它不能适应旅游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降低了它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3 旅游专业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目标与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与时代脱节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即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能在旅游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我国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微观部分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主,宏观部分以凯恩斯国民经济的论为主,这两大理论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当初适合这两大经济理论的社会环境早已改变,现代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如果我们还用十年前的理论来解释现代社会经济,那显然是不合时宜。经典理论的学习虽然能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但经典理论与现实前沿问题的脱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崭新的理论不断丰富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比如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博弈论、当代国际贸易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等,这些最新的理论体现了学者们对于现实世界更深的思考,使得西方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进一步强,但是这些前沿的理论却很少在旅游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体现,结果进一步拉开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使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与时代脱节。

2 建议与措施

2.1 加强教材建设,使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适应旅游专业的特点

旅游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树立基本的经济观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经济知识,以及初具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首先,为了适应新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旅游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课时一般较少,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地删减,突出重点,又要详略得当,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从而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其次,西方经济学教材应包含当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前沿研究理论,在内容上不断吐故纳新,选用适合旅游专业自身特点、新版的、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教材除了包含经典经济学思想以外,还应该包含其他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比如博弈论、逆向选择、不对称信息等问题,补充其它学派的理论,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观点以及思想,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2]。

2.2 使用适合旅游专业特点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很多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并且包含不少的数学公式和图表,使学生特别是文科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大量生动和形象的案例对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解析[3]。案例教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20世纪初最初应用于法学与医学专业,后来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平时注意多点从报纸、网络和新闻中搜集整理相关案例,建立丰富多彩的的案例库。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要遵循以下二个原则:第一,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特点。比如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时,可以结合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量涌现的,属于较高层级的精神需求。在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时,以酒店客房的定价为例,分析什么时候酒店应当涨价,什么时候酒店应该降价,价格的变动对酒店总收益的影响。在讲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可以联系我国目前银行准备金率和银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调的情况,并且让学生把我国目前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凯恩斯赤字财政政策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案例的选择要使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当前经济现状的实际较好地结合起来。如果选取的案例过于陈旧,就会让学生觉得经济学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和问题,比如,我国目前发生热点经济问题,房产政策的调整和银行利率的变化,使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弱化其理论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有切身体会和理解。

2.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性

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灌输式、讲解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论,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要想解决以上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多媒体以及开放互动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能动性[4]。首先,教学通过开展大量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启发学生对经济学的思考,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的提问,比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你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这样简单又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的问题,通过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的习惯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还营造了民主的学术氛围。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不仅缩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积极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选择与旅游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案例来开展课堂讨论,比如利率的调整对我国酒店业的影响?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市场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对经济学主动思考[5]。

2.4 结合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增强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西方经济学授课内容只有不断随社会变化而改新,及时吸收前沿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最新问题和最新动向,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使学生对它产生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讲授经济原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前沿的理论及案例一般不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不加选择就全盘接受,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追踪最前沿的理论及实践、政策热点,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将研究成果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9):30-34.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曼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改革[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7):197-198.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计量经济学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是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不合理,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较一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上机实习,增强对计量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检验和应用。但是,在独立学院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不够明确

在计量经济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常常被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脱节,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是薄弱环节,未能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完各种估计和检验的方法,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或者对计算检验结果无法做出清楚、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未能有效提高。

(二)实验教学形式设置不够合理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模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验证某种理论认识或者假说是否合理、正确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缺点在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性实验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今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过度重视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索性实验的问题。这样造成学生学习完课程,依然不会独立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缺乏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过多,范围过大。实验的内容即包括经典的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等内容,还包括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内容。而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独立学院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理论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很多理解不透的方面,实验课学习的时候更加是无从下手。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计量经济软件是首次接触,而广泛使用的Eviews、R语言等都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再加上本科学生的统计学专业英文词汇欠缺,造成学生读不懂软件分析过程和结果,甚至读不懂联机帮助内容。

(四)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不够完善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考核主要是课堂考勤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在实验授课时主要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没有足够的精力监控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验内容;其次由于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有些实验报告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在课后另花时间完成,这也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后抄袭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因此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五)实验学时设置不够充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计量经济学总共设置48个学时,理论教学学时40个,实验教学学时8个。这种学时的安排严重的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安排的内容,往往在不少学生还没有练习、掌握好一个操作就进入下个实验操作,这样造成不少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计量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过程中注重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等一系列的流程。

(二)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形式

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动性不足的特点,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后,拓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回归分析内容为主,包括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软件的使用上,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的EVIEWS软件。

(四)完善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计量经济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实验课堂作业三部分组成。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结构要完整,包括四个部分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分析。实验报告的内容丰富,实验的结果准确、合理。同时为了减少偷懒、抄袭的现象,对学生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布置实验作业,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并随机抽出书本上的一条习题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讲解整个实验流程,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

(五)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学时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较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个,实验学时16个。这样实验学时较充分,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每一个软件操作和实验项目,这样整体的实验教学效果将能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庞浩主编.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4.

[2]胡荣才,许涤龙.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J].统计教育,2008(3).

[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

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金融实践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姜丽丽(2011)站在经济学科的立场讨论了计量经济学和相应的计量软件(主要是Eviews)的结合;李劫(2014)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张卫东,黎实(2016)讨论了博士阶段的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但是,由于金融数学是新兴专业的原因,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尚缺乏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探讨。本文重点针对金融数学专业剖析计量经济学中金融理论及实践结合不紧密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减少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与金融学、投资学理论的结合更是几乎没有。这使学生在学习时很难理清计量经济学课程与金融理论、金融问题间的关系,而且学习完成后也难以应用该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们以如下两个例子为例。

第一,以消费—收入案例作为经典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当前众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完经典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相关理论后,为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往往引入一个实例进行分析。由于当前教材大多以经济学或金融学学生为授课对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经济学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关系。如此导致金融数学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只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在金融上应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费习惯作为经典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对多元线性回归案例的选择时,仍然是主要以经济学、金融学的学生为考虑对象,通过引入消费习惯(上一年的消费)进一步加深消费—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案例。然而这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误会,如此导致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上没有应用。可见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传统的经济模型作为分析,考虑的往往是消费—收入等这些经济现象,没有体现出计量经济学在金融的应用。这显然不足以让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金融学、投资学中的应用,学生亦难以将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应用于指导金融实践。事实上,金融学、投资学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三因子定价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计量经济学中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这些金融模型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引入必然将对金融数学的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论及实践与计量经济的教学进行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金融数学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好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的同时,把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现实金融市场,以指导金融实践。因此,针对上述数学推导的设置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在介绍完计量经济学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学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丽丽.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3]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为案例引入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国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为市场收益(例如上证综指的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例如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APM在计量经济学的视角下其实就是做一个简单的一元回归。因此,通过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实证分析,能加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计量经济学与投资学间的关系,提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将研究性学习整合到计量经济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它突破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传统,将教学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通过教学和研究的完美结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知识丰富和素质良好的教师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所具有的知识优势将不复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索性,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予以合理的指导。因此,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不断继续学习,拓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关注研究前沿,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2.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倾听、接受和记忆即可,不必独立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因此学习过程相对便捷容易。而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他们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分析思考。对于长期来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尽快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甚至言传身教以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内容众多且仍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又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统一的学科,而本科层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讲授学科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讲授内容以经典为主,兼顾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正处在快速发展中,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做到“为中材提供规范,给天才预留空间”。为达到此目标,课堂教学在介绍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增加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估计、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等非经典方法,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当然,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追求全面性,也不必借助数学推导,而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让学生把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其余内容鼓励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补充。

2.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分析的传统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除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外,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以有效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验教学穿插理论讲授教学的过程中,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则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某类特定方法讲授完毕,其目的不是要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案例可以是某些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某篇已发表的文献。教学手段上,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理论讲授环节的效率,节省讲授教学的时间;要引进计算软件辅助计算,课堂讲授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基本逻辑和应用情景,而具体的数据处理通过专业计算软件(如SPSS、Eviews、Stata、SAS等)来实现。

3.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统计资料和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可见,计量经济学教学需要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内容为蓝本,以统计软件为工具。时间安排上,应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完成后,紧接着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

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保障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形式广,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若没有一套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案,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明确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相关内容,将研究性教学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分别组织实施,并基于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评价体系考核和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1.明确研究性教学方式相关内容。好的开始即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阐明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方式、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尽快形成研究性学习预期,尽早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反馈和促进作用,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方式。

2.按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实现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最终教学目标,笔者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其中,听是指听课,通过听教师讲授学习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教师应侧重思想与原理的讲解,繁琐乏味的公式推导可交给学生课后阅读和自学;说是指演说,包括课堂提问、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演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通过说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思考过程,锻炼表达其思考和研究成果的能力;读即阅读,指阅读教材、参考书、补充文献等相关资料,通过读的环节给学生以自学的平台和氛围,让其拓展视野,弥补教师课堂讲授的不足;写就是写作,就是让学生写读书报告,总结自学和阅读的心得、体会,并从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研究以实践课堂学习内容,形成研究论文或报告,这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需要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大类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统一整体,都服务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终目标。

3.构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因此其评价也不能套用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核心的体系,而应建立一套以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灵活、方法多样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让学生甚至是专业工作者(若成果参加评奖或公开发表的话)充分参与评判;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的体验、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具体到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活动参与度、读书报告及闭卷考试等方面综合评判。总之,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要求评价要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尤其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且考试内容除了考查学生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推理能力外,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篇(5)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学凭借着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成果,数学的确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看一看最近的优秀经济学理论都是借助于数学得出的结论。在历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也有大量的获奖者都是具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的。在当前的经济学文献中,更是大量使用了计量模型、数学模型。经济学因此也有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分析研究路径:首先第一步,列出一些基本的假设条件,然后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把这些结论用经济学的学科语言表述出来,还原成为一个经济学的成果。这条分析框架非常经典,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成果被通过这种方法得出。所以说数学对经济学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越来越先进的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学成果,解释着经济生活、指导着经济生活、影响着各种经济政策。

虽然说经济学在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的使用下突飞猛进,产生了大量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着经济学对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的使用,学术界也传来了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学者们认为经济学过度依赖数学,虽然数学模型非常严谨精密,但是由于在进行推导之前,要预先设定一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和现实世界不相符合,所以导致了最后的结论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经济学的研究也与现实世界脱钩,最后得出的那些经济学结论也对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很好的解释力。也就是说,经济学对数学的使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进行数学推导之前的那些假设是不完全与现实世界吻合的,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有问题。我们再回顾一下经济学中的各类假设,这种批评也不无道理。比如,经济学中假设人是理性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当人们要处理问题或者是要做出决策时,人们不可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精密的计算出成本和收益,不可能非常精准的权衡利弊,因为在人性中也有感性的一面,而且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复杂的,信息又是不对称的,这就导致了人们做出决策时几乎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不可能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了解的面面俱到,所以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只能是有限理性。再比如说经济学又假设人是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的场景和现象,这些都不符合自利人的假设,所以说这一条假设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假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导致了在假设基础上的结论往往偏离现实世界甚远,甚至完全与现实世界脱钩,所以经济学对数学的使用还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开头的假设不正确,那么不管之后的数学推导有多么严密,都会使得最后的结论不完全符合现实,不能很有效地为经济学研究服务、为经济决策服务。有学者就指出,经济学中的那些数学模型,或者由于假设不够贴切、或者由于模型不够先进,使得最后模型的质量大打折扣。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经济学还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综上可知,经济学在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但是由于假设的不完善和模型的局限性,使得数学对经济学的帮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应该继续发展。

经济学在日后应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应该在数学模型之外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其他方法,因为经济学毕竟是属于社会科学的,所以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比如历史、政治、哲学也有一定的共通点和交集,都是研究社会、研究人的,其他学科对于人性也有其独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经济学可以拿过来参考借鉴一下。所以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应该借鉴这些合理的成果,在社会科学这个大的框架背景下经济学要吸收其他社会学科的精华,为己所用,并且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相互进步,共同发展。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 产品; 定价; 期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40-04

Research on Pric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PANG Jian-gang1, 3, ZHOU in2, LIU Zhi-yi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2. 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3.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 Hefei 230026)

A stract: 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marginal pricing model analysis, com ining th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attri ut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icing model ased o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and calculates the model y applying option pricing metho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egmented pricing strategy considering time series.

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pricing; option

一、前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各省也相继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强国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将依托于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品价格机制。

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问题,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将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文化创意产品定价研究方面,概括起来有下列两个方面:

一是从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成本角度来进行分析,寻求合理的定价策略。该类研究均以文化创意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MC=0)为依据,对古典经济学的定价理论P=MC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同时提出了在MC=0的条件下,价格歧视不是厂商最优策略,因此厂商需要采用单一化定价策略。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如 梅尔[1]、琼斯[2]、考赛维[3]、N.S.噢特坎若威[4]、甘维-凯梁[5]。

二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策略,认为在垄断市场上,价格歧视是有效的策略。据此提出基于产品细分和顾客细分的捆绑定价、个性化定价、群体定价、版本定价、多重定价和地区定价等定价策略。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如吕新阳等[6]、钱云光[7]、刘汀[8]、臧翰芬[9]、裘立波[10]。

通过上述两类研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价,由于分析思路的不一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定价策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经典经济学的边际定价模型出发,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属性特征,提出基于消费者认知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定价模型,并运用期权定价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测算,提出文化创意产品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段式定价策略。

二、文化创意产品边际成本定价悖论

(一)文化创意产品边际成本特殊性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定价的目的就是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即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产品或者购买产品带来总成本的增量)时利润才能最大化,市场才是有效率的①

。在此基础上提出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1)必要条件:MR=MC=P(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P为产品价格);(2)充分条件:MR变化率

设TR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总收益、TC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总成本、F为文化创意产品初创成本、U为产品复制传播成本、R为产品利润、P为价格、Q为产量(销售量)、AC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平均成本、MC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边际成本。则有:

TR=PQ(1)

TC=F+UQ(2)

计算可得:

AC=TC/Q=(F+UQ)/Q=F/Q+U(3)

MC=TC′=U(4)

篇(7)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的解释。它的大量经济理论与模型能够在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西方经济学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即经济问题在先,经济理论在后,而建构主义则侧重于问题导向,符合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质,这就为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建构主义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复杂的经济理论推导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学科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关。与传统直接教学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灵活、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多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而建构主义教学具有生动、灵活、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顺应了学生对教学方式选择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目前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念占主导。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解决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接地气”,必须“走出去”,也就是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限制。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是希望老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头到尾“灌”给他们,而他们只管“听”就行了,不愿独立思考,更不愿创新思考。时间一长,最初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的惯性循环、思维定式,而培养学生能独立、创新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限制了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54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导入式教学。经济学来源于经济现实,反过来又可以解释经济现实,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讲授基本理论,而且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努力构建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观点、让学生的观点得以碰撞、智慧得以迸发,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让学生感觉经济理论不是那么抽象。在问题导入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要突出“专”的特点,不能搞“小而全”;其次导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二)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认识实践,如安排学生“走出去”,也就是到企业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成本状况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现在学校为各类精品课开通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是学生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极其便利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线教程、习题、案例及其他参考资料都在平台上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在上面为学生留作业、进行测试、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等。这个平台给学生无限时间和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这样课堂学习小组在课下通过BB平台仍然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沟通和讨论,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水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王紫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2011(11). 

[4]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