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高效学习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辅导学习方法数学成绩
初中毕业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究其原因不外乎被动学习、学不得法、不重视基础等,那么,怎样才能学得会、学得好呢?我认为,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加强指导,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研究特点,寻找方法
四超级学习法:超级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它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用,成为世界十分优秀的学习方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并将它称为学习的革命。超级学习法可以用来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尤其对于学习基础课特别有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所要记的一切。超级学习法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把精神引导到松驰状态,使学习者在呈α波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二是为了在这种状态下按着一定的节奏进行学习,想法设法将教材编写成可操作的模式。超级学习法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学习前的准备工作:⑴消除身心紧张(其方法有呼吸法、身体松驰法、心理松驰法三种);⑵从松驰状态进入α波状态(其方法有感受平静反应,视觉映象α波强化法,靠意念进入α波状态,追忆往日的成功四种)。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则进入学习过程,如记忆定理和公式,可通过朗读与深呼吸交替进行,甚至播放一种特别的音乐节奏,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快速学习法:快速学习法是日本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恐怕这个经验教师最有体会,教师讲课时,为了向学生说明白,脑筋在紧张地活动,所讲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强化,并得到了整理,使其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要求完全理解,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目录和提示,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测性地作“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第一次通读可以检验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讲授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比第一次比较准确有条理。接着再通读第二次,这次通读会获得更深的感受。当你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你会讲得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起来,最后再来一次通读,可快速浏览,作一系统总结,感到知识都已清楚地反映在大脑之中。经过三到四个回合的“自我讲授、通读、精读、粗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另外,对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之前最好能够首先预习一下,否则上课时有一个知识点没有跟上老师的步骤,下面的就不知所以然了,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开始厌烦数学,对学习来说兴趣是很重要的。课后针对性的练习题一定要认真做,不能偷懒,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毕竟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在进行题目的演算和讲解,学生在听,这是一个比较机械、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也许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实际上你对于解题方法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程度,并且非常容易忽视一些真正的解题过程中必定遇到的难点。“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对于数理化题目的解法,光靠脑子里的大致想法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周密的笔头计算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难点并且掌握化解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举个具体的例子:高一代数的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但是把它们对比着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无论哪种函数,我们需要掌握的都是它的表达式、图像形状、奇偶性、增减性和对称性。那么你可以将这些函数的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着进行理解记忆。在解题时注意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必定会收到好得多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加强课后练习,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使你的解题速度越来越快。
最后,我以我的老师的体会作为结束语。
我是一名在校数学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对于您说的情况,我非常了解,因为我历年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
究其原因,以一位多年的教师经验来说,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最关键的点是两个:1、您的孩子没有意识到初中学习方法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也就是说他还没有适应高中学习阶段;2、现在,我对我每位学生都这么说,高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才是关键,才是王道。对于这点,也是我今年才突然有的感悟,可以这么说,我已经找到了高中学习高分秘诀,那就是怎么样的高中学习方法。
也许您的孩子会觉得,初中时候学数学那么简单,只要随便学学就能考个好分数。可是那种学习方法到高中就不行了。我估计您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其实,是他们不知道,高中数学这一门学科,是非常系统的,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一步步的学,才能堆积出更扎实的基础。包括预习、上课听讲、复习,都讲究一个方法,如果仅仅知道该这么做,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正确的做,也是没有用的。
我现在很多的学生都在我的教导下高中数学科目必是次次考的高分,这都是因为我告诉了他们最有效的高中学习方法。很多老师是不会去给你细致的讲到底怎么怎么学,到底怎样才最有效率。他们只会顾着自己讲完课,然后拿钱走人;或者是给同学们讲了学习的方法,但是都是不切实际的,没有效率的。您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指导之下,能够考出好成绩吗?
>> 高效课堂,我与你并肩同行 我和“高效课堂” 我看“高效课堂” 我的高效课堂 合作创新与高效课堂之我见 我对生本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 高效课堂之我见 我的政治高效课堂 我心中的高效课堂 我眼中的高效课堂 浅谈我的“高效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我与高效课堂 我与高效课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这预示着语文课堂一改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有效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有效的课堂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开拓学生思维,使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并体验成就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最完美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肤浅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课前演讲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为了演讲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演讲内容新颖,学生们爱讲、爱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就逐步增强。
2、多样导入引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它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观舞记》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印度舞视频,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习《三峡》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 “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3、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好”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使学生产生“好”这种兴趣的动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幽默恰是有效的诱发这种学习动因的重要的要素之一。兴趣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便会相应的增强。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传唱千古的诗词美文,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可通过介绍文学家的一些趣闻轶事。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先讲这样一个典故:一日,欧阳修出游,碰上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诗人”李黑,李黑见到路边有一棵树,诗兴大发,吟道:“路边一棵树,两个大丫杈。”一时没了下文。欧阳修听后,便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李黑一听连连叫好。一会儿又看到河边跑来一群鹅,又诗兴大发,吟道:“远处一群鹅,扑通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一笑,见他又没了下文,不由随口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黑听后大喜:“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听了,不等他苦思,忙接上两句:“修(羞)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这样一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气氛,学生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怀着对古典文学浓郁的兴趣去学习了。
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寓教于乐,调动学生情绪 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英语;学科价值;工具性;人文性;交际能力;跨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65-04
【作者简介】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一、听课感受:一次学科价值的精彩呈现
在2015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来自洪泽外国语中学的杨华老师,围绕“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一主题,采取了“与学生一起创生课程”的思路,使课堂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只是把教学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而没有触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教学究竟应该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呢?杨老师的展示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如何使教材给定的内容,通过自身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一个让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
在杨华老师执教的《牛津初中英语》8B第五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中,我们不仅看到杨老师是如何通过这个板块的图片以及卡通漫画中可爱的Eddie和Hobo之间有趣的对话来激活学生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已有知识,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阅读课的学习做热身准备,我们还看到了杨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总结概括礼仪知识、行为习惯、文明举止,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杨老师看来,与其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如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边评价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边完善自己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这种做法不能不称之为高明,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它将“死板的”教条活化为“生动的”再现,将“碎片式”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课堂的呈现。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杨老师设计了由点(关于礼仪的词组)到面(学生分角色表演)、由表(以杨老师女儿Maggie为线索)及里(教师点拨后学生总结)、由反馈(学生课堂表现)到评价(通过视频,随堂检验)等教学步骤,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凸显出他们自由的天性,展现出他们多彩的自我。
杨华老师以女儿Maggie为主线,有效设置情境,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一个个真实而有效的画面,让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词汇、短语及句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口语和应用能力,学生快乐地学习,也在学习与成功中享受快乐。
杨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打独斗、单项传授”,而是“师生共同生成课堂”。
英语课与其他课最大的不同是,教师本人并非用自己擅长的母语组织教学。可是我们却看到杨华老师整堂课激情四射,学生积极兴奋,体现了水融的学习气场,使得教学主题突出,层次丰富,活泼高效,趣味盎然,给人印象至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正是教师本人思维开放,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单元的束缚、课本的限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才使得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两“性”统一:英语学科价值的更高追求
英语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历经新课改以来的教育实践,英语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已逐步明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作了深入的阐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学科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更侧重于工具性价值的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着眼于从语言知识的掌握到语言技能的提高,进而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仅仅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因而,以往那种侧重工具性的英语学科价值的追求逐渐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英语学科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因为人文精神是学科知识的升华,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科知识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站在英语学科人文性的高度之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在实践层面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交际能力: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关键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传授语言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英语以及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普遍存在,尽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有的甚至更早),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远远低于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但就目前的状态,“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还是在所难免的。大班式的教学、课堂缺失语境、课外缺乏实践、中高考指挥棒对阅读和写作的偏重、高等师范教育的局限……这些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流畅、成熟。因此,只要能表达意思,即使有错误也可以忽略不计。要改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现状,教师一是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与人交流。二是要组织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操练英语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学生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锻炼口语,朗读、背诵、复述、对话、角色扮演……这些活动都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课后可以通过视频、看英语新闻和录像、欣赏英美电影来增加说英语的机会,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接待家庭或境外修学旅行,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只要坚持,必有成果。
其次,营造“开口学英语”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觉得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热情、善模仿、记得住,无论教什么都能照单全收。因此,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性效应,即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提高交际能力。初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合成五人以上的小组集体背书,这一活动只要坚持,必有成效,因为,小组背书不仅省时,而且还凸显了团队精神,大家要想背得整齐,就要反复操练,只有反复操练,才能将所学内容平时记得牢,关键时刻用得上。用真实情景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如学了“打电话”这个单元,就让每个学生用英语给老师打个电话,通过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能力。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输入是为了更好的输出。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导师。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之师”成长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能帮助并引领指导学生成长的“引导之师”,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改强调英语交际,交际就需要我们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在互动、开放、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要扩大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事实上,碰撞、挑战、激励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更加适应自己的工作。
工作方式的变化。新课改强调语言的运用功能,把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呈动态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和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资源的合作,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是趋势,合作能带来超乎想象的成效。
评价手段的变化。传统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淡化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考试的结果,淡化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卷卷面分数不再占支配地位。
四、跨文化理解:综合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
英语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强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李力教授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当前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思维仍停留在把英语当成一个工具来教,而不是真正地把英语当作课程来教学的。如果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教,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在全国进行英语教学,因为走上社会后需要使用英语的人不超过20%,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牺牲另外80%的人的利益为这不到20%的人服务呢?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等等,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我们处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李力教授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学法在课程中只占一小部分、很小的一部分,而具体目标的实施、课程的结构、内容的规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才是课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顽固思想,以及解放后我们在教育上追随苏联使得我们在“太长”(注意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只注意到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对外文化鉴赏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
英汉两种语言因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沐浴着不同的民族风情,秉承不同的社会传统,在语言交际中自然也表征着两相殊异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所以学生在交际中具体接触英语文化时,就很容易潜意识地把强烈的汉语习惯和交际模式迁移至不熟悉的英语文化中去,从而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及交际受阻。只有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意识的学习,才能减少误区,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1.课堂融入法。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答问形式做初步判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误解和欠缺,从而在心理上准备好通过课堂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2.专题讲解法。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介绍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
3.对比讲解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传授文化知识,这是实用而行之有效的文化导入法。如,对比两种文化对赞美的不同反应,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选择话题的差异等。
4.直观演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图片、实物或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说明、解释某一种“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5.游戏学习法。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对英美人和中国人来讲所产生的词的联想意义和词的文化内涵不同,这是造成学生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法给学生讲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加深对这类文化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介绍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播放关于西方文化的影片、电视节目等,让学生体会英美社会丰富的文化材料。通过阅读英语原著、英文报刊等,积累文化背景、了解社会习俗,不断拓展视野。
二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水平和能力。
如果一个人使用同一文化的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则能传递正确的信息。换句话说,如果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和汉语表达方式,就能够传达正确的信息,同样,如果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方式,也能够传达正确的信息。但是,假如使用的模式是汉语的,而表达的语言是英语,则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反之亦然。而要克服这种混用,就必须同时提高对两种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忘强调本国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展时,还应提供机会让他们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克服本国文化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负迁移,增强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及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而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