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特色

农业发展特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特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特色

篇(1)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产业优势。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佛云山辣椒酱、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为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提升了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3垣曲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

形成培育优秀的新型农业主体的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主体的发展;巩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帮助农民培养抵御市场风险的思维和能力。

3.2建设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的建成;充分发掘和利用雄厚的县民营资本,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促使民营工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化开发,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2)

1.1农业总体状况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评价

2010年宁南山区八县地区生产总值共计18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总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3%,26.7%,45.9%。农业在宁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2.3%,但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8hm2,且川地和梯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7%。尽管近几年来决策部门一直在强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但从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数据看,宁南山区的农业格局并未发生很大改变,粮食作物在农业中仍占据主要地位,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但优质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低。如2009年稻谷与小麦等基本粮食作物产量为330260t,仅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2.6%(表1)。此外,粮食作物的产出水平也较低。宁南山区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621kg,其中人均小麦和稻谷产量仅为113kg,远低于宁夏全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作物经营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未来宁南山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提出新思路和突破点。与传统农业相比,特色农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但目前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还比较低,2010年仅约为37%,且经营规模的增长还存在波动(图1)。特色农业在宁南山区的发展同样受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压力的制约,且由于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缺乏足够的经验,使得特色农业经营门槛高、风险大,导致当前特色农业发展缓慢,迫切需要综合稳定的发展模式的指导。未来宁南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很强的紧迫性。

1.2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条件分析

宁南山区生态脆弱,但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作物资源,同宁夏其他地区相比,宁南山区发展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玉米(Zeamays)等特色粮食作物,以大棚蔬菜为特色的设施农业作物,间作经营特色苗木、花卉、药材等特色作物以及以滩羊、肉牛为特色的畜牧业优势显著。目前已经形成了“原州马铃薯”、“西吉西芹”、“彭阳辣椒”、“六盘山珍”、“盐池滩羊”等一批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宁南山区内部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拥有的农业资源也各具特色[7]。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非常适宜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六盘山土石山区降雨相对较多,优质苗木、花卉及黄芪(Leguminosae)、党参(RootofPiloseAsiabell)、甘草(Glycyrrhizae)等药物资源丰富;河谷川道生态经济区拥有良好的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条件;北部干旱区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宜枸杞(Lyciumchinense)、硒砂瓜、红枣(Ziziphuszizy-phus)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甘草等中草药的种植。

1.3特色农业的空间布局

当前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呈现出作物种类多样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趋势,特色农业在不同的县区各具特点。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可以粗略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附图18):一是特色粮食作物种植业,主要有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其中玉米、马铃薯在原州区中部和北部地区及西吉县东北部多采用农业示范基地的经营模式,种植面积大,易于发展规模经营;小杂粮主要分布于盐池县南部地区及彭阳县部分地区。二是特色设施农业,以西芹,西红柿,圆葱等蔬菜作物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同心县西部、海原县东部和原州区中部地区的清水河川道区,西吉县中部的葫芦河川道区以及盐池县西部等地;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要求高,因而多由大规模龙头企业带动。三是特色兼作经济作物种植业,包括苗木、花卉、药材等,主要分布于隆德县和泾源县等降水相对较多的山区,这些作物的经营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四是其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业,包括枸杞、硒砂瓜、圆枣、小茴香,苹果等区域特色经济作物,这类特色作物经营相对分散,如枸杞、硒砂瓜和圆枣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北部的同心县和海原县,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县西安镇等地,苹果等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彭阳县等地。这类作物的经营大多相对分散,但较低的劳动成本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得个体经营的区位优势明显。五是特色畜牧业,包括北部盐池、同心等县的滩羊养殖和南部原州、泾源等区(县)的肉牛养殖。宁南山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发展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品种优势,近年来更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2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1发展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目标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与发展地区的资源禀赋与自身特色相适应[8]。由于宁南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探讨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应当以实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为前提:一是农民增收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农民参与特色农业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才能加快农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保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推进。二是生态恢复目标,宁南山区生态脆弱,对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必须放在发展宁南山区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以获得必要的生态效益,才能够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生活改善目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发展农业的最终目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而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不同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实现的主要效益目标也不同。在对宁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中,需要在综合三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最优发展模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9]。

2.2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特色农业与基础农业之间的关系。目前宁南山区农业经营依然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越是贫困的地区,对基本粮食作物经营的依赖性就越强,而特色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出路,基础农业与特色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使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束缚,同时要保证基本的粮食经营补贴,稳步推进商品粮建设,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特色农业的大跨越、大发展。其次,要与其他生态农业模式协同发展。由于宁南山区特殊的脆弱生态背景,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放在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特色农业模式应当与休闲农业、景观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相结合,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利用六盘山品牌资源,将花卉精品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打造黄土丘陵人造梯田等大景观,将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与景观农业相结合;规模化的特色牧草种植业与草畜业协同发展,以实现产业一体化。最后,要以县域特色农业经济为基础。宁南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不同区县之间特色农业资源差异很大。特色农业资源在区域内部既存在趋同性,又存在竞争性。发展县域经济最容易发挥特色农业的区位优势[10-11]。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确立,需要以县域经济为立足点,同时还要考虑各区县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实现区域优势最大化。

2.3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现状及目标,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可按照生产要素和产业化进行分类。按生产要素分类的模式包括区位农业模式、示范农业模式和工程农业模式,产业化分类包括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企业带动模式,将两者相结合进而提出3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3.1区位农业模式与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区位农业模式就是按照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区位条件,进行科学的生产分工和区域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区域生产专业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带[12]。发展区位特色农业,需要打破传统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因而要与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相结合。实践也证明,特色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不在技术和价格方面,关键在于组织模式的选择[13]。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一方面是要结合区域特色逐步引导产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发掘农民自发的创新实践经验。同时,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而是要紧密地依托区域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绝不照搬其他地区即使成功的经验模式,这就需要与区位农业模式相结合。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种农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而自主创造的典型经验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村为基本单位建立,农民是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实行统一经营,利润分配,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模式,在宁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将在宁南山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特色农业的创新组织结构模式中,政府还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组织推动实现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2.3.2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示范农业模式是以实践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为主要目标,引进优质品种和高新农业技术,集中开发和推广示范而形成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基地、种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特色农业对技术和资金要求高,要通过特色农业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的示范农业,通过示范基地的成功实践,引导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大面积推广。但示范农业成本高,效益慢,要实现特色示范农业的可持续,就需要将示范农业同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根据市场行情,制定不同的示范农业推广政策。市场主导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和依托,通过市场辐射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主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市场主导模式要求在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的时候,改变传统农业思维,从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出发,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宁南山区已经建设了原州区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彭阳县长城塬食用菌基地、西吉县吉强西芹标准化生产基地、聂家沟生态小流域示范基地、海原县西安镇标准化生产基地、隆德县观庄乡姚套村百合花卉种植示范基地、盐池县甘草种植示范基地等多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在市场方面,通过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举办“六盘山冷凉蔬菜节”等品牌宣传及招商引资等手段,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已经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并扩大到了港、澳、台地区及马来西亚、韩国、沙特等国家。未来的特色农业发展,应当继续将示范农业模式与市场主导模式相结合,以保证产品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促进特色农业的市场化发展。2.3.3工程农业模式与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工程农业模式是指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支撑,利用独特的生产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业形式,如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精准农业等。企业带动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资本的企业通过内联农户,外拓市场,同时参与技术研发和农业管理而形成的农业一体化发展形式。工程农业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农业的重要表现,水资源缺乏是限制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工程农业模式可有效弥补宁南山区资源性缺水的不足,并且拥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工程农业模式成本很高,必然要求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因而需要同企业带动模式相结合。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以保证资本投入,能够确保工程农业模式的实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必须依赖良好的农业设施基础,工程农业可以带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工程农业与企业带动相结合,才可以取得企业、农户、农村的多方共赢以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实现。目前,宁南山区在河谷川道区发展设施农业,沿黄灌区发展节水农业,水土流失区发展旱作集水农业,在六盘山土石山区发展以林木花卉药材为代表的精准农业,取得了初步的综合效益。同时,这些地区广泛采取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组织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是这种模式的关键。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能力,基地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资源,农户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提供土地与劳动力,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经济要素向特色农业的强力集聚。未来,这种模式还将在宁南山区的特色农业建设中发挥巨大潜力。

3结论

篇(3)

【关键词】北川;羌族自治县;维斯特集团;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B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紧贴市场需求,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目前对特色农业的理论研究较多,而针对特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实践而进行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足。但由于区域不同,农业发展模式也因地而异。针对特定区域开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对于完善特色农业理论体系,指导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山东援建北川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也是北川为发展特色农业引进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主要分析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生产、加工、销售的特色农业模式,以丰富特色农业理论体系,为北川、四川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一、北川羌族自治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西部边缘与高原干热河谷气候交汇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县城曲山,年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827.5毫米。地形复杂,植被多样,物种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二)政策优势

2003年国家提出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特色农业开始,特色农业在我国西部得到了快速发展。北川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久华提出“北川县要同绕‘高山蔬菜、林特多经、特色养殖、园林园艺、乡村旅游’五大产业,重点发展高山缓季节蔬菜、高品质茶叶、魔芋等特色基地,逐步形成规模性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维斯特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一)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维斯特集团在特色农产品的整个生产阶段都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存活率,提升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利润率。

在育苗方面,采用集团工厂化育苗管理方法进行育苗,引进“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sugar-freemicropropaga-tion)”,通过人工控制动态调整优化植物生长环境,为种苗繁殖生长提供最佳的CO2浓度、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苗齐、苗壮。其优势表现在:集约化生产、技术水平先进、商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植株生长健康,存活率高,营养价值高;培育生产成本低,利润率显著提高。

在生长环境管理方面,采用了智能温室技术对植株进行智能化管理,计算机参与操作大幅度提供高了工作效率实现无人自动操作,同时计算机采集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数据,为专家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在栽培方面,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与传统有土栽培技术相比,无土栽培技术有巨大的优势:使用营养液栽培提高肥料使用率,杜绝了环境污染;无土栽培杜绝了病虫害的滋生;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了空间使用率;根据作物生长情况随时配置合适的营养液保持营养平衡。由于减少了自然灾害、病虫害、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引进先进设备,发展精深加工

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引进精粉机、研磨机等先进魔芋加工设备、采取魔芋深加工技术对魔芋进行深加工,其凭借先进、独特农产品加工模式取得的了巨大经济效益。

首先,对比维斯特特色魔芋产品加工与传统魔芋产品加工可以发现:传统魔芋产品建立在自然经济为主的基础上,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北川维斯特魔芋加工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先进魔芋加工机械,进行批量生产,生产效率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它不断地运用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知识以及新的技术革命成果来改进魔芋加工工艺。将传统的廉价的魔芋加工为魔芋胶、魔芋粉及“东方魔粒”等价格高昂的商品。且掌握和运用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微生物、食品包装、食品保藏及运输等各种专门技术及一系列的现代管理等,促进了北川魔芋加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再者,对比维斯特魔芋产品与普通魔芋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可以看出:普通魔芋产品卖价低廉,市场平均价格为3元/斤,年产量为5000~6000吨/亩,而维斯特经过精加工后的魔芋精粉和魔芋胶,价格高至239~300元/斤,年产量可达800~1300吨/亩。配合先进的魔芋加工技术如精粉细化加工微粉技术、无机溶剂保护加工精粉技术等,每年可生产加工各种魔芋食品1000吨、各等级优质魔芋精粉1500吨、纯化魔芋精粉800吨、魔芋胶800吨。维斯特魔芋加工厂巨大的魔芋需求量直接拉动魔芋种植农户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一8000元,其加工板块年销售净利润可达60~70万,以实践论证了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农业效益的迅速增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运用网络技术,搭建销售平台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经济的不匹配。由于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过剩性等一系列因素,拓展销售渠道成为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约2/3的农民拥有计算机,因农业需要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两小时,而这方面是我国农业销售的短板。网络营销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买卖还可以应用于“市场调查”、“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其他活动。另外运用网络营销可以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以及制定正确的生产决策。传统农业销售信息来源不稳定,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导致生产决策失误。基于网络营销的这些优点,北川维斯特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北川维斯特商品交易所”,实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网上交易。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点击网页,通过网上商城、现货挂牌交易、招标拍卖交易、订单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完成交易,且商品均为标准化分等级商品,杜绝了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建设成为果品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中国西南部最大的电子交易平台。网络的交易方式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得定价更加市场化,交易所中的最低交易单位是一手25公斤,每天大约有20~30万手,总质量在50~75万公斤左右,市场极为活跃。农产品贸易与现代金融的结合,也引导农民选择性的种植农产品,减少市场风险,并且通过远期的交割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损失。

三、农业发展启示

(一)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作者在对北川县周边土地占有量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地农民土地拥有量平均仅为3亩每户,大部分土地的种植、管理仍比较分散,生产面积小,小农经济体现明显。而相比之下,维斯特农业生产基地占地100亩,生产管理集中化,充分利用土地,实现农业集约型发展,是传统农业发展突破的一个表现,给传统农业集中化发展提供一个典范。

(二)提高科技普及率,降低生产风险

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采用智能温室、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农产品生长速度加快,种子的出苗率提高,免受天气变化影响,大大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相比之下,传统农业的菜农种植,种子出苗率大部分在80%以下,极易受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农业产量不稳定,风险高。

建议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加强农村科教培训,将科学技术带人农村,实现大范围的农业生产科技化。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以科技带动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篇(4)

总结了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作者简介]袁珈玲,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林家豪,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处副处长,统计师,广西南宁530022;莫云,广西大学农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05-04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 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稻―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杜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菌一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问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著。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 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

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 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一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糖蜜一酵母、味精―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蔗渣灰―肥料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产品―废弃物―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纤维―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有机肥回田,叶汁―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陕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租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

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 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 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2]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0.“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3]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4]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5]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5).

篇(5)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强化管理,全面培训,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引进、培养目前急需的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作,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防灾减灾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为良种扩繁、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良种覆盖率。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配套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结合优质瓜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开发,积极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五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3抓资金投入,增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方向,科学储备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土地流转,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5抓龙头带动,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环节,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抓质量监管,保障优势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篇(6)

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06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

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篇(7)

***社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社区两委制定了发展目标及规划,紧跟党委、政府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思路,多次召开社区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民大会,宣讲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连片经营的方针政策,高度统一认识,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招商工作中,社区两委紧密团结、分工负责、强力突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几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粮食、大蒜、有机蔬菜、花生、特种动物养殖、生猪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社区建立了益键大蒜专业合作社,腾飞粮食专业合作社,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泰兴花生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现规模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化农业,建成占地贰佰余亩的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社区两委,深入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社区两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始终牢记群众满意为标准,心中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