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对本专业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要。学校在长期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一)交通工程专业特点交通工程涉及到多门相关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有理论分析,也离不开一定的工程经验。交通工程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大量的现场外业调查,也有大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研究报告)也有专业图纸。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在交通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交通工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其重点教学内容是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使学生形成对交通工程的感性认识,难以培养起学生初步的工程概念和交通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立足于交通工程特点,在一系列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参加实际工程或科研项目,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交通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工程研究中进行观察、认识、思考、分析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加深对交通工程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以及仿真、模拟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掌握工程设计能力,能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简单交通工程设计,能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较强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交通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侧重于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交通工程学科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仅仅记住了概念的解释或只了解基础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步骤,在交通工程实际中根本无法进行应用。例如:对于日变系数、月变系数、高峰小时系数等一系列概念,不能懂得如何在实际中获取用于计算的交通数据、不懂得如何将这些基本概念用于实际交通现象的评价分析,就不能掌握交通变化规律。又如,只明白交通调查的移动车调查法的方法,但不能应用调查结果的数据应用到道路交通时速、密度分析,就不能对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评价,对改善交通无法决策。对于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参与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学懂弄透,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十年来,不断探索学科发展方向,结合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80%以上学生在施工单位任职,经过多次培养方案修订,明确了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划分为二个方向,一是交通土建方向,二是交通设计方向,近几年选修交通土建方向的学生趋多。对交通土建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体系。在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和实验教学体系从四个层次划分: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架(图略)
(一)专业基础实验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及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后,进行的专业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如:公路工程地质实习、交通工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等。
(二)专业技能实验学生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专业技能提高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生产实习、汽车驾驶与检测实习、道路建筑材料及实验等。
(三)综合设计实验如公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创新研究、开放实验实验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杨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增加了与书本学习的结合,调动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掌握交通工程专业各实验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强化学生自主研学和个性发展,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交通生产实践与科技发展前沿,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驱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创新;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6-03
一、引言
1.国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国际间学术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ule,简称FH)培养工程师—高层技术人才的做法是延长实习学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日本Kanaz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EDⅠ)和工程设计Ⅱ(EDⅡ);训练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对比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科和专业方向瞄准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以适应上海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创新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原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上,表现出与既有的铁路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雷同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专业建设方向的深化与质量提升,建设成效不明显,无法彰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理论教学,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提升。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上,课程体系较大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性、臆断性与刻板性,导致了学生学习中出现被动、消极与盲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体系在课程大纲和内容上的约束,偏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方法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较难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创新氛围不浓,因此,也导致了课程、教材、实验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瓶颈。
三、基于驱动创新的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重构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与其他高校差异化竞争特征和鲜明的专业特色,重视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在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构建和支撑上,创新性地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知识,突显了特色。本校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15门特色专业课程,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基础支撑。在实践环节上,突出专业关键技术知识点,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等4门校内综合实验课程;创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4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认识、生产、岗位等特色专业实习环节。形成了独特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综合训练、生产现场应用实践的“三位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培养模式。
2.全面建设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践环节。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5内涵建设为契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积极开展校内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建设,快速推动和实施了双赢式的校企实践环节及基地建设。①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关键技术的校内综合实验项目的创建,相对于传统的铁道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其鲜明的理论和技术特征体现在车辆的牵引、制动、控制和维护保障技术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车辆安全保障技术相关的车辆转向架实训平台、车辆电力电子实训平台、列车控制回路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这些综合实验集理论分析和动手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主观性和刻板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校外实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建设也得到上海市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开展了全面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维护保障中心车辆公司深入合作,企业导师联合开发系列内涵特色鲜明、与企业现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校外实习项目,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3门课程综合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岗位实习3门特色专业实习内容;把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大力建设龙阳路“两站一区间”的培训基地的建设机会,积极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建设。通过上海地铁电动列车改造项目和集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上海轨道交通952列车平台建设,开展了车辆多种形式的车门、转向架、电气设备等关键部件的结构、电气原理方面的系统性认知实训设计,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起到重点的支撑作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自主研发了实验实训设备,使得校外实习基地能够紧跟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方向划分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3.重点实施卓有成效的专业实践保障措施。①构建了校企共同管理的实践环节保障体系,为了更有成效推动和保障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地铁维护保障中心、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签署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结合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立,实质性建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实践教育理事会,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工作的决策。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其工作直接向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设立了中心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技术委员会是中心的技术咨询、评价和监督机构,其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校方教师和企业界专家组成,由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施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包括机械类课程、电气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的协作组,负责研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实践教育方面的工作。②基于现场工程案例,深化理论与实际对接,实现师资队伍工程素养的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成立在全国尚属首例,专业缺乏符合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通过立项方式,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进行不低于一年的挂职锻炼学习,同时鼓励已有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结合新的科研或教学项目继续进入企业深化挂职锻炼。教师深入现场一线采集案例信息,编写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特色的贴合工程实际的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等6门教材,并已与中国铁道出版社签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5门教材的出版合同,目前教材已完成了编写工作。这些教材有效填补了专业知识结构中的空白,深化了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基于对现场案例的分析,专业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于车辆维护保障现场技术难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攻关项目5项,解决了现场技术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工程素养。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凝练了学科增长点,获批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8项。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课堂和实验教学。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驱动,搭建创新活动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配置专用教室,购置系列单片机、微机原理、电子技术等开发平台。多方位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自发、自愿的组队原则,成立了电子技术协会、新锐科创团队、数学建模团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为每个学生科创团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能实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专业教师共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20余项,20余人在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市级以上奖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本文以驱动创新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载体,从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宽性的原则出发,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通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车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7.
[2]朱忠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77.
[3]董晓梅.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3:14-17,28.
[4]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5]赵海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教信息,2012,(36):169.
基金项目:2012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项目(11XK10)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关键词:交通规划;开放型实验教学;建设
一、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简介
交通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部分交通学院引进了交通反正分析软件作为交通规划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从长期的实践教学来看,交通仿真分析软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交通规划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比价高,并且在具体输入的过程中比较抽象,使用方法也比较复杂等等,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较弱的学生来说就无法适应。经过对交通工程系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够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侧重点能够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更好,而目前的实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便。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交通规划教学虚拟实验系统逐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科技技术的支持,很多重要的交通数据得以有效的开发。因此,通过建设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一套分析系统与交通数据相互融合的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将不同的渠道的交通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处理,储存,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专业感性认识实验体系框架、交通规划课程操作实验体系框架以及业务实习体系等等方面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弥补目前交通仿真软件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设计分析
(一)专业感性认识实验体系框架设计
交通规划教学中专业感性实验这个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编制流程、调查流程以及不通过类型交通规划项目的感情认识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交通规划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环节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介绍。学生在学校接受交通规划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将交通工程W科知识构成框架,同时对相关能力进行培养,对就业前景进行规划,从而对岗位进行设置。专业介绍就是要将这些信息有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一个方面,对实习的认识。在学校内部组织学生对交通规划的模拟实验室进行参观,目的是让该专业学生能够对交通岗位规划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职责内容、会计用品用具等等。在校外组织学生到指定的单位,例如:交通指挥中心、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等规划部门、监控中心进行参观,学校还需要组织与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或者邀请交通规划领域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
(二)交通规划课程操作实验体系框架设计
从图1交通规划课程模块来看:第一,道路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这方面需要在交通工程实验室内针对交通规划基本业务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其主要的操作内容是交通调查、交通规划等等方面,以综合模拟操作为主要模式。通过仿真软件将交通规划原始的数据、设计材料等等一些了规划性基础资料展现出来,整个交通规划过程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此项模拟能够提高学生对交通规划的认识,尤其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本技能,使得操作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另外,在模拟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能够深入了解到交通规划设计的具体程序,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使用整体编制的方法。通过在实验室开展要交通规划相关的模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以及手工实验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单项实验、阶段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第二,交通管理课程设计,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然后根据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等方面的训练。例如:交通需求管理、拥挤收费问题、停车管理等等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交通规划项目需求分析、项目经济分析、模拟设计以及交通规划案例分析。通过这类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能力,这是交通规划管理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其实验项目可以根据交通管理与交通实践的需求,设计为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研究型实验、综合实验。第三,交通组织控制课程设计。基于现代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要求现代交通规划工程师要具有交通组织控制方面的知识。因此,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要为学生提供交通组织控制实践的平台。通常交通组织控制类课程设计也是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可以通过模拟交易系统,让学生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交通组织学、交通控制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更好的对交通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优化控制。例如,可以在城市交通现场开展实地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交通组织、交通控制的具体方法。第四,交通信息课程设计。引进国外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信息课程进行设计,以仿真软件为基础构建动态仿真模拟系统,能够加强定量化交通模拟的互动性。学生能够根据各种需求,在各种条件下开展仿真建模。将实际情况中各种交通信息融入到模型当中进行动态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交通规划的认识。
(三)业务实习体系设计
业务实习是学生完成交通规划专业主干课程之后的关键环节。业务实习体系设计要求是让学生能够到与交通规划专业有关的单位去实习,例如: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部门、交通指挥中心等等一线工作岗位。将自身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业务管理知识在岗位上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交通规划与管理的各个细节,进而让学生对交通规划与管理实践有一个系统的对比与认识。学生在了解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些交通规划实际技巧,从而对专业知识更好的进行内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对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的设计已然成为各个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焦点。国家教育部将开放型实验教学系统作为“高等信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交通规划学科专业与信息数据融合的新型产物”。因此,在未来持续推进开放型实验教学建设,能够让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悦尔,欧海锋,边经卫.《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困境与改革探索――以华侨大学为例[J].福建建筑,2017(04):118-120.
xxx年x月xx日上午8点整,在综和楼前,施成华老师给我们做了实习动员,着重给我们强调了一下几点:
1安全第一,要处处注意安全;
2严肃对待实习,要端正态度,每个人到要参加,不可以随便缺勤;
3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要擅自独立行动;4在实习中可以帮助我们这些大一新生对土木工程有个感性的基础的认识,为将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之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介绍了一下隧道与地下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概论的主要内容:
一、隧道工程的基本概念
1、广义定义:最终使用于地表面以下,不论以何种方式建造的所需形状和尺寸的空洞,内部净空面积在2平方米以上者。
2、狭义定义:是一种修建在地下的工程建筑物,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入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过的通道。
二、隧道工程的沿革与发展
(一)发展目标:20世纪:高层建筑;21世纪:地下空间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社预测21世纪将有1/3的人口生活于地下。在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始于60 年代,主要是地铁与人防工程,65年修建北京地铁;70年代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经改造利用,成了地下商业街、地下工厂、仓库和招待所,较好地发挥了经济效益。
(二) 历史发展
1.国际上
(1)古代:公元前180~2160年前后,在古巴比伦城幼发拉底河下修筑的人行隧道,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为砖砌构构造物。
(2)现代:现代隧道开挖技术的产生是在火药的发明和19世纪的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尤其是铁路的出现对交通隧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交通隧道:山岭铁路隧道:日本的大清水隧;交通隧道:日本的青函隧道,英法海峡隧道;公路隧道:瑞士的圣哥达隧道。
2.国内
(1)古代:1、春秋时代《左传》就有“隧而相见”的记载2、三国时期的“官度之战”,曹操掘地道…3、封建时期各个朝代的帝王坟墓陵寝均修在地下
【关键词】交通运输 大类招生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日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交通运输的智能化、高速化、人性化及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主题;交通运输研究与工程设计所涉猎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1]原有交通运输领域的“专才”、“精英”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通运输领域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宽口径的交通运输大类人才以及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2]
一、交通运输类人才专业素质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
交通运输类专业属工科类,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具体实际问题。因此,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必须满通运输系统各个环节的需要,具备深厚的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厚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工程实践的进程。交通运输类人才需要掌握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基础知识是机械学、电子学、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知识包括交通工程学、运输组织学、汽车性能、汽车构造等。
2.合理的实践结构和创新能力
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关调研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就业影响最为直接,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熟悉商品流通的基本过程,能对物流进行科学管理;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及相关市场的运作规则;熟悉交通运输法规和执法机构及实施办法;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能对交通运输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和预防;能对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汽车消耗和辅助材料的质量进行鉴定;能对汽车维修工时、汽车配件、汽车耗材、二手汽车等进行初步估价;能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诊断,制定出正确的维修方案并组织实施;能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获取、分析、、交流信息。为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应鼓励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参加汽车驾驶、汽车修理、估价师、保险从业人员等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
3.高尚的人文素质结构
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强健的体格、充沛的精力也必不可少。
总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这也是高等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出发点。
二、交通运输大类招生模式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在学校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本着“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则,采取“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不分专业地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大类进行工科基础课教学,后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根据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室条件,设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可供学生选择。交通运输大类招生模式的年度计划见表1。
三、交通运输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规划”的作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3]根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建立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具有统一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该平台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科门类统一规定,专业课程的体系则按“交通运输类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主修课+选修课”的综合体系来设置。
1.通识教育课
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基础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基础生命科学等9门课程,总计708学时,38.5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26.74%。
2.学科基础课
包括高等数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实验A、工程制图(机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与设计等11门课程,总计984学时,56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38.89%。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指交通运输类各专业方向学生均需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概论、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交通工程学、交通运筹学等5门课程,总计232学时,13.5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9.37%。
4.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指交通运输类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选修的专业课,共54门。学院规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主修课程,即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需选修物流技术、汽车运用工程学、运输技术经济学;交通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路基路面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汽车检测与诊断。学生按专业方向选修主修课程后,其他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任选(含其他方向的主修课程)。总计576学时,36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25%。
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教学学分分配见表2。
5.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设置了39.5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技能实践,即军事理论及训练、公益劳动、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实践,即专业认识实习、机制基础实习、汽车构造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综合能力实践,即形势与政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多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了发展性教育理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等,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设备的采用,使传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精简,学生在获取知识手段和思维模式方面产生了新的变革,特别是采用CAI教学软件,既可以进行智能的辅导,又可模拟仿真工程课程的有关实验内容,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提升师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学院每个学期均派出年轻教师到高水平院校交流学习,建设了合理的教学团队和教学梯队,每个学期派两名教师参加外语培训,鼓励双语教学。学院每个教研室张贴有教师工作规范,并有严格三级教学质量评价程序,限制低职称教师的主讲课程,控制高职称教师的最低教学工作量。
3.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依托于交通运输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和汽车服务工程实验室,各实验室每天下午设置开放时间,专职实验教师可对学生辅导。学院重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现已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共8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基地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玉梅等.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公司和领导提供这次竞聘的机会,使我能够将这些年对工作的总结和认识向各位领导进行简单的汇报,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竞聘锻炼,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请容许我简单地介绍下自己。本人***,1987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进入轨道交通集团就职,入职以来先后参与了轻轨三期4号线、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的建设,分别担任过电力排迁、临时电源、站台门系统、供电系统等专业的业主代表。
我这次竞聘的职位是技术部副经理,下面我从对技术部职能的认识和理解、技术部工作的设想以及自身竞聘优势三方面进行我的演讲。
一、技术部职能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技术部部门职能的解读,我认为技术部职能主要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组织设计方案审查、组织提报用户需求书、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组织编写设计变更方案、接口管理、组织设计现场巡查、新技术推广与新员工培训、勘探及测量单位的委托与管理。
从职能可以看出技术部既是个技术部门也是个管理部门,从技术角度讲技术部需要对各专业的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接口内容以及初步设计总体的原则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管理角度讲,技术部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及公司各部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组织现场巡查、组织设计变更提报以及对勘探及测量单位进行管理。是一个既需要技术能力也需要组织协调能力的部门。
我认为工程施工七分准备三分实干,如果准备充分后续各项工作将会事半功倍。我在从事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前期设计未考虑全面而导致后期施工相当困难的情况,我觉得技术部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各专业工程进行前期技术与接口准备,尽量将前期设计内容考虑全面,减少设计变更的出现。这也是我竞聘技术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设计变更不可怕,俗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更何况庞大的轨道交通工程,变更在所难免,但我认为通过专业的技术管理,设计变更应该是会越来越少的。
二、对技术部工作的几点设想
1、梳理制度流程,明确责任分工
因为技术部是新成立的部门,所以确定制度流程是首要工作。我认为制度流程分两方面,首先是技术部内部责任分工,根据部门职能划分独立的专业组,专业组之间要责任明确、分工到位。二是明确与事业总部相关部门间的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流程,要形成流水式作业,最大限度发挥部门作用,减少其他部门业务负担,提高部门整体运行效率。
2、做好前期设计管理,有序组织技术评审
技术部负责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及机电用户需求书的提报工作,针对这两项职责我认为在做好正常技术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设计范围是否全面,前期应该将所有需要发生的工程考虑在内,避免以后出现概算以外的工程。二是用户需求书报审顺序应结合整体工期有计划性进行,例如动照专业需各专业提出用电需求后方可进行400V柜的设计,400V柜子设计又制约供电专业出图,这些问题应该统筹考虑,需要有序及进行,打好提前量。
3、严抓设计巡查,及时整改纠偏
好的设计是好的施工的基础,在工程实施阶段组织设计对现场及进行巡查十分必要,改变设计不了解现场的现状,使设计意图在工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对现场不符合设计的要求的问题及时向工程项目部反应,督促整改。同时,通过对现场的巡查也能够发现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形成的相互促进的正反馈。
4、明确委托流程,做好前期服务
地勘和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委托地勘和测量单位也是技术部的重要职责,明确地勘和测量单位委托流程十分重要,确保前期数据准确及时。
5、紧跟技术前沿,定期参观交流
作为技术部应时刻了解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探索BIM在工程上的应用,我了解到有些施工单位会开一些现场会,以某个样板工程为模板,参观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上的实体应用,我认为定期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其他城市的地铁公司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去先进地区和优质工程参观,这样可以更直观的看见好工程是什么样,自身还有那些不足。
三、自身竞聘优势
竞聘技术部副经理,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做事先做人,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能够做到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领导布置的工作总是想方设法去完成。
2、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有8年,8年来先后参与了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参与过两条线路的试运营评估,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对轨道交通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评估运营的要求有比较全局性的认识,所有的这些都能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
3、虚心好学、对工作具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热爱轨道交通事业,喜欢技术钻研,平时在工作之余经常翻阅自身专业书籍,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我的职业理想就是有一天能够成为自身专业领域的专家。
4、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多年的工作经历培养了我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从事电力排迁工程中与供电部门、规划部门、市政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在从事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与公司各部门及工程部各专业进行良好协调配合,积累的大量经验,相信这些经历也会为我在技术部开展相关协调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竞聘技术部副经理的一些想法,同时我也清楚自己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我相信有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的帮助、支持和配合,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