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0-01

大学生群体因为聚集性强,群体行为一致性强,因此,高校的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以往的高校管理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在经济、文化理念都在时时更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还需要作出更多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要求。

1.高校管理概述

1.1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

高校管理说到底是对组织进行的管理,进行学校日常的人、财、物、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学校的教学目标完成是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

1.2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管理首先为学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规则,协调学校财务的收支状况、督促学生按照学制规定进行学习,并为学生生活提供保障;高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即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更好的培养人才提供保障。

1.3新形势下探索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教育的根本思想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校是提供“教学服务”的机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有责任,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日趋专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主要趋势。发现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为高校顺应新形势进行改革提供建议,是当下高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达成仍以“违反规则的惩罚”作为主要手段,学生对某门课程的缺席会被扣掉相应的“平时成绩”;学生在寝室熄灯之后仍进行某些活动,会被扣掉相应的“德育分数”;学生违规使用电器会被处以严厉的警告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尽管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为学生的正当的课余生活提供更舒适的空间、利用寒暑假整修寝室的电路或者更换电线,可能会大大减少学生违反校规的情况,但学校管理方面很少从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生活需要方面考虑学生们违反学校纪律的原因,这是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造成的。学生为学校教育支付学费,那么从经济的角度上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生违反校规,可以看成对学校提供的服务不满的表现。而高校在管理理念上,仍不以“提供教育服务”作为出发点,一味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困难。

2.2 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

学生的学校生活包括学习和日常生活两方面,高校教育对学生提供知识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重要性应该是一致的,但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对这两方面的教育制定了不一样的规则。高校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方面的管理已经十分成熟,但对学生的发展教育方面的管理却十分松懈,大多数学校的后勤管理都有漏洞,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管理基本处于不管的状态。由此可见高校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管理工作力度分配不均衡,限制了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

2.3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

前文所述,高校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对财务的管理、对事务的管理三个主要内容,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教学管理都可谓是专业,然而对人和事务的管理,仅在教师管理方面有着国家教师制度的支撑,对学生的管理缺乏专业性。在寝室管理方面,国外高校的寝室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多与保护学生安全,提供生活服务有关,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寝室管理员更像是“门房”,对学生不起到任何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提供服务;以学生社团管理为例,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多数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而内地高校社团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团体,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带领社团发展;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缺失。可见,高校的管理队伍在很多方面是不专业的。

3.针对高校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3.1将“管理”理念转为“服务”理念

管理理念的转化是解决高校管理问题的基础性措施。传统的教育思想对高校管理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如何使高校管理部门意识到“学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是管理理念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建议高校负责各管理部门工作的分管校长和主任们,应该多参加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那些发展较好的高校的管理方式,认真思考高校的社会角色和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从根本上理解“服务型管理”的含义,通过动员全校管理者改善管理方法的形式,推进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化。

3.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在进行高校管理改革时,建议高校应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出发,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目前学校管理体制的缺失,逐步完善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使整个学校管理从管理内容到管理方法都更加完善,从而增强学校管理的效力。

3.3积极建设管理队伍

为了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集体素质,建议高校通过广泛招聘人才、进行管理者培训的方式,积极建设管理队伍。对学生后勤生活的管理,应重视管理者的责任划分,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日常活动的管理,应重视社团管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校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指导;对学校辅导员建立从辅导员职业能力到职业态度的全面考核制度,以保证学生德育教育进行的全面而有效。

综上所述,目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使高校面临着管理方面的改革。现有高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应该首先将管理理念转向“服务”的角度,通过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积极建设管理队伍的方法,使整个学校的各方面管理效能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2]王剑辉,浅谈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才智;2011(10):36-37.

篇(2)

健全的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而教师参与式的学校管理构建,对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的管理。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都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教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地执行,从而使教师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体现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因此,教育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间的关系。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有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了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不允许教师参与管理,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的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付出的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学校管理仍旧走不出制度管理的怪圈。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教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

三、促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都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教师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就会因为某些人情等置评优树先的标准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计算,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采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会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即使教师广泛地参与决策,意见也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和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对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的方式,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力,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赞成教师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承受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这种参与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形式,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决定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与管理活动。

3.建立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教师成功参与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控制权。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民主的体现,但个别学校却人为误解教师的“参与”,表面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的参与,但却对信息的传输给予限制,导致参与管理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对学校的决策制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参与,对教师而言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参与,实质上是学校组织在推卸责任,通过控制信息而控制教师。因此,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参与管理,必须建立各项信息的共享机制,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参与的渠道,提高参与管理的质量。

4.掌握好参与会议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会议。实际上学校每一项决策的出台,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无数次会议。但是其中有些会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参与教师对此极为不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在参加会议期间,常常会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有时会暂时中断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再参与无效的长时间的无数次会议,其损失可按倍数计算。一是教师参与管理的效率不高;二是教师本身的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参与的有效性,一定要先控制学校召开的各种会议的数量,提高会议的效率,避免教师再做无效的陪伴式劳动,避免加重参与教师的负担。即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各种会议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

5.创新教师参与和管理的形式和途径

除了必要的参与会议外,还要对参与形式和途径进行一些创新,为广大教师的参与提供便利。

一是设立建议箱。这是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的较为便捷的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即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以间接向学校反映真实问题,很受教师的欢迎。教师提供的优秀建议,如果得到学校的采纳,一律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二是设立领导接待日。选取一周固定的时间,让教师随时与学校领导面谈各种管理制度,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学校领导可轮流值班,接待来访的教师,这是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另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参与方式,可以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心理隔阂,促进情感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出现教师在执行学校各种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行为。

三是领导“下访”制度。学校领导在重大决策前,经常性地“下基层”,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走到各科室与教师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可以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获取到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的建议或意见,从而为决策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无意识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为学校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四是召开听证会。当前学校在推出重大的方案或决策,尤其是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前,可以灵活地召开一些听证会,如“教职工考评方案听证会”,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听证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合理的超过半数的建议或意见进行采纳,及时调整原定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决策风险,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与赞同,保证各项方案的执行与落实。

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本管理;对策

一、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基本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人本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有不同的形态,并且这种形态具有层次性。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把人本管理分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情感沟通、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

(一)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是人本管理的最低层次,也是提升到其他层次的基础。在该层次中,管理者与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命令者和命令实施者。管理者和员工有了除工作命令之外的其他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情感上的沟通,比如管理者会了解员工对工作的一些真实想法,或员工在生活上和个人发展上的一些其他需求。在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沟通。情感沟通比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管理强调的是,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民主管理

在这方面,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员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人本管理中“鼓励参与”的管理形式,强调要在保证学校制度和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并培养适合学校民主管理的教育管理者,以保证民主教育和民主社会的顺利实现。

(三)自主管理

随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业务娴熟的员工或知识型的员工可以实行员工自主管理。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所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会很强,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在该阶段,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锻炼。同时在人本管理中,还应该强调教师的培训应注重人性的一面,重视人的发展与人的理想,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人格,为其发挥潜能提供机会;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为其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以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在学生的管理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人才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组织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工作中学习、交流中学习和专业培训。目前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仍带有传统管理的强制性色彩,忽视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情感和理性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的学校规定过细,条条框框过于严密,严重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个性的发挥。比如在教师管理中,学校往往一切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使教师的个性教学风采得不到施展;一切以现有的规章制度为管理模式,使教师的管理创意得不到实践,能力得不到自主发挥.

(五)组织文化管理

组织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组织的工作习惯和风格。组织文化的形成需要组织管理的长期积累。组织文化的作用就是建立一种导向,而这种导向必须是大家所认同的。目前在人本管理中,组织文化管理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管理。而教师当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同时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是并没有形成个性鲜明的组织文化,这个问题急需改进。

三、完善教育管理人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师管理作为第一要素,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理念,是21世纪学校管理中最根本的理念。《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管理者应更新管理观念,摒弃原来的“以工作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内化为教师认同的理想,把纪律内化为教师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理想追求的统一。

(二)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管理规范上,在不降低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规范,减少中间环节,给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为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宽广平台。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善于引导学校舆论,树立正气,创造和谐团结的学校氛围。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追求卓越的学校就是追求卓越的学校组织文化,而成功的学校必然依靠成功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需要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创造宽松有制、宽容有限、宽厚有度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管理达到最高管理境界。

篇(4)

关键词:新形势;素质教育;新课改;学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15-01

学校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师生员工,优化学校的教育工作,已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目标和组织活动的有序进行。学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事务,涉及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管理,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小学的管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比如素质教育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新课改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从根本来说,当前的大多农村小学管理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认清农村小学管理存在的弊端,加强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工作,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的操作能力和强健人的身体健康等方面。学校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转变以应试教育为纲的指导思想,确立素质教育观念。要让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先进的管理方法不可缺少,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在小学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贯彻和执行。素质教育对小学培养人才有着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求小学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要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道德、情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根据个人特点辅以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使学生人人“天生我材必有用”。

二、提升个人管理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是行政的领导。校长如果不懂业务,就不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就不可能引领学校健康发展。因此,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精通业务。 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由学校领导亲自抓。一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抓好教学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二是抓好教育科研。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课业负担相对减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教育科研是唯一的出路。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抓好教育科研,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使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改革。因此,作为学校主要领导要从多方面入手扎实开展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政策奖励、名师带动、与城区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推动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办学,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沿着科学、合法、有序的方向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民主平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对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态度要平易近人,要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但也不能纵容不合理行为的发生,杜绝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管理者要以民主作风进行管理,创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和睦共处的氛围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心情愉悦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学校应实行以人为本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将考核制度量化,使工作内容、目标、细节等方面都标准化;要将考核内容全面化、过程透明化和办法公开化,并且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搞好教学质量管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谋求高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要坚决消除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旗帜鲜明地推进素质教育,理直气壮地组织必要的质量检测,科学合理地保持师生必要的负担。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五、结束语

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通盘考虑的工作。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篇幅放入限制,以上只是笔者的几点看法。除上述以外,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我们还要重视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等来加强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副校长是初中学校管理层的中坚力量之一,对分担校长管理负担、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实现管理负担的分担、促进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副校长应当积极推动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建设。针对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的结构、任务、决策做一简单分析,以供各初中学校参考。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效能;新举措;高级管理团队

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有关初中学校管理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诸位管理工作者心间。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有学者提出建设高级管理团队这一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校高级管理团队,如何对高级管理团队建设保持清晰的认识,这都是本文接下来要探究的话题。

一、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的结构

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通常以“两层三级”的形式构成:“两层”指的是整个学校层面和学校部门层面,“三级”指的是校长、科室主任和资深教师。成员之间享有平等发言权,同时承担各不相同的管理职责。

首先,就校长和副校长级别而言,他们在学校部门层面不承担直接职责,而是负责整个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总览课程、召集会议、安置职工、财务预算等工作由校长直接决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经费、教职工人格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内容由副校长负责。

第二,就各科室主任而言,他们在学校部门层面直接承担责任,属于国家课程实施第一阶段的领导级别。教学评估,教学报告,档案保存记录,教学计划制订,语文课、英语课、数学课、体育课等教学需要是科室主任主要的工作内容。

第三,就资深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在学校部门层面直接承担责任,属于国家课程实施的二级阶段领导者。语文课、英语课、数学课、体育课等教学活动的执行,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需要资深教师予以管理。

二、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的任务

高级管理团队的中心任务是依据初中学校办学需要制订长期、短期计划,这些任务包括分担校长工作负担、支援校长、共享管理观点、统计教职员工发展情况、制订管理政策和战略性计划、针对学校管理目标范围内的组织常规提出建议与意见等。

除中心任务之外,高级管理团队所承担的子任务有:与家长和政府等学校外部力量沟通、在校内传播管理信息、监督教职人员工作、商讨日常决策、通报校长等。这些子任务的连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主动性的连接,例如团队成员征询其他员工有关管理决策的建议;第二种是回应性的连接,例如其他成员主动表达自己对参与政策的顾虑。

高级管理团队所承担的任务,既需要强调从上到下的管理导向,也需要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导向。在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校长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分配过程中,上层成员直接拥有最大管理主动权,下层成员所提出的问题也应当获得反应。

三、初中学校管理团队的决策

高级管理团队为完成任务而形成的决策一般遵循少捣从多数,三分之二成员形成一致意见即为通过的原则。正常情况下,团队会议每周召开一次,时间多选在周一,以便对上周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同时对本周工作进行细致安排。会议上需要对本周学校发展计划、教职工安排、课程教学目标等学校部门层面的问题做出具体决策。对于那些需要利用时间较长的战略性会议,不应当频繁召开,每隔几个星期或者半学期会面一次较为科学。主流管理理念认为:由于高级管理团队是在代表其他员工做出决策,因此正式决策会议结束之后,团队应当经历一个与其他员工进行协商的过程。

决策程序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议题的发动与确定,例如商讨期中考试安排决策会议,第一阶段可确定议题为期中考试安排;第二阶段是形成某个提议,比如对考场安排的初步建议、监考教师的初步安排、考试时间的初步安排等;第三阶段是与没有参与直接决策过程的员工进行商讨,譬如安排七年级英语教师布置考场,需要与英语教研组各教师进行商讨,了解教师课程安排情况、是否有时间参与考场布置;第四阶段是做出最终

决策。

校长、副校长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决策成果的最大效益化,这要求决策者尽可能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以做出最高质量的决策;2.决策执行疲劳度的最小化,即在保证决策一定满意度的前提之下,决策所消耗的时间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3.决策参与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化调动,领导者授予高级管理团队其他成员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应当对激发员工参与管理工作积极性具有促进意义。

现阶段我国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建设依旧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制度,做好制度化管理。此外,还需要提升教职工职业素质,细化内部培训与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管理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学校管理;运用探究

一、人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论始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拓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对当时的心理学、管理学产生了巨大冲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管理理论风靡全球,众多行业纷纷开始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人本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研究,重视充分运用动机激励手段以达到个人潜能与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的最终目的。该理念将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也将人看作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本管理实践的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持续深入。人本管理理论可以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五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揭示了管理活动中人与其他多种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对人本管理在学校的运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的价值

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中,对激发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环境及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激发。在学校管理中,只有激发师生的积极情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度。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职工为本”,它能够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关爱,促使教师优质高效地完成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第二,有利于良好环境的营造。无论是实体形态的校园硬件环境,还是精神形态的校园软件环境,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育人环境的营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可以营造出润物细无声、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学校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学校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主流趋势,各级各类学校无不将内涵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优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思路。将人本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有机结合,无疑可以使学校管理更具科学性、民主性,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理念先行。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将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的前提。在学校管理中,不能采取校长或者领导管理教师、教师管理学生的单线管理模式,而应该采取互相商量、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将学校管理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切实把教职工和学生看作学校管理事务的主人翁,鼓励师生针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育目标的制订、学校环境的建设、教学任务的分配等都要体现出对师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成长进步。

2.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需要规章制度来保驾护航。但是,只有规矩,也不能成方圆,倘若规矩过严、过死,那么对学校管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要将“以人为本”与管理制度有机结合,使管理制度体现人文关怀情怀。学校在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明确制度的制订并不是为了“治”老师,而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去考量、修订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在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改正错误,实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望及办学前景。本文就现在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籍此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制度教学完善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评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