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篇(2)

>>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福建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研究 甘肃旱作农业区大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高海拔旱作农业区农田毒饵防鼠技术 浅谈甘肃灌溉农业区马铃薯垄膜沟灌高效节水技术 气候变暖对甘肃陇中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甘肃中部农业区舍饲羊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旱作农业技术对策 丘陵山地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措施的探讨 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陇南旱作农业区一膜两用冬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彭阳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 浅析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浅析农业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抗春旱农业技术措施 果园防治病虫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初探 浅论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农业区的应用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EB/OL].(2012-05-08)[2016-10-20]..

[3] 吴景社.国外节水农业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1994(1):36-38.

[4] 邢杰.内蒙古旱作农业区应加强对免耕和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2):33-35.

[5] 张晓燕.门头沟区农业节水灌溉中供水方式综述[J].北京水务,2008(4):48-50.

[6] 李福,李城德.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9):3-5.

[7] 高宇,张晓霞,李彬,等.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16(1):102-108.

[8] 张建华,庞良玉,高永才.节水农业技术的现状[J].西南农业学报,2001(增刊1):113-116.

[9] 周维海,李卫民.唐山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浅述[J].河北水利,2004(10):42.

[10] 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11] 苏荟.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篇(3)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徐健 单位:兴义市猪场坪乡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篇(4)

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和创新,首先要推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要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措施,要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效益转变;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需要从为农业生产服务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

一、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正逐渐地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可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对象。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因此,要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另外,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有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这样便导致许多推广工作仅仅局限在表面现象,不能让农民满意。所以,要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必须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实施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三、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组织创新

农业推广体系有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如果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进行组织创新,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参与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那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要先创新农业的推广体系,发挥农业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需要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

篇(5)

一、集成农业的内涵

集成农业的内涵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普及规律的深刻阐释,是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现代农业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精确概括。集成农业的内涵在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纷繁复杂的农业技术成果如何辨别真伪的问题,探讨许多被实践证明有综合效益的集成农业技术得不到快速推广、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源,揭示集成农业技术单元功能设施的产业化规律,阐明采取推广农业集成设施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这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一)集成农业是系统化成熟化农业技术装备设施普遍运用的现代农业

集成农业中的集成一词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集成光学和集成电器的设施产品概念,因此,可以直接借助集成电器概念来阐明集成农业的基本内涵。集成农业与集成电器相似。它首先把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所需的物质基础,制作成一个集成农业装备元件,再按照农业生产消费的需要把一个个农业装备元件组装起来,接着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或农业科技园中测试应用,试验到最佳状态,然后大规模生产这种装备,在一定区域内普及这种装备设施,从而使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升。这时,每项农业技术对应的农业装备元件就组成了农业集成设备的一个套件。因此,集成农业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集成农业是成熟化的技术装备农业,其中所有集成农业装备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套件;其二,集成农业中每一个套件都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因而,从集成于农业装备中的技术角度而言,集成农业有诸多优势:

(1)集成农业技术密集。在农业设施装备上集成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集成了大量的制造技术,在普及过程中集成了大量的施工技术。

(2)占有空间小,效率高,适宜性强。集成农业在现实中,把主要元件或单元合理地设计在一个空间内,技术上不允许超过设定的距离。这样,功能单元之间连接紧密,整体功能强大,农业生产效率高,适应于农业劳动者操作和管理。

(3)生态与生存效益高。集成农业由于其设备的高效性,通常是使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例如,荷兰的温室集成农业模式,使生产资源和农业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4%的劳动力创造了25%的外汇,形成了著名的创汇农业;以色列的节水集成农业模式,使水肥等生产资料随滴灌管道智能化精准化供给农作物,往往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多少就供给多少,达到100%全部为农作物吸收利用,几乎没有浪费损耗;同时农业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96%以上,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沙漠滴灌农业。特别是我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业劳动力)循环利用,例如猪-沼-果(种植业)-猪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创造了生产生活能源之间相互循环的现代农业形式,在设施确定范围内,农业生产、农民生存得以和谐运行,形成了天人和一的大和谐生态环境,生态与生存效益极大提高。

(4)操作简单,便于普及。集成农业依存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设施,尽管其含有复杂多样的技术,却能够根据劳动者能力设计操作技巧,对劳动者而言操作也十分简单。农业劳动者在学习操作过程中便掌握了其所包含的大量农业技术,因而农业技术普及成本大大降低,普及效率大大提高,使“干中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5)检验农业技术的适用、真伪性。对于那些大量实验室农业技术或专家鉴定的农业技术是否能够转化为集成农业装备,根据农业装备的研制结果就可以基本检验出来,能够判断这些技术的真伪性或实用性。这又为农业技术产业化和农业技术的应用开拓出新的途径。

(二)集成农业是对现代农业一种特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现代农业是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特定产品生产和特定生产环境的农业。特定的生产方式有的表现为节约水肥等生产资料,有的表现为注重节约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特定产品生产往往表现为特色产品、特种营养成分的农业产品生产;特定生产环境主要为某种生产目的而人为地制造生物成长环境,如温室、大棚、沼气发酵装置等。其发展规律总的来说,越是现代农业其技术的密集程度越高。但对于越来越密集的农业技术如何快速有效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都尽力研究,加以解决。这样就发现了一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农业技术普及办法,即不是把大量农业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是通过农业设施装备凝聚起农业技术,再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而且这一发展趋势正在随着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加速进行。例如,我国进行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以色列的节水农业、荷兰的温室大棚农业、美国的转基因农业等。特别是我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核心的节能型现代农业形式,其发展而成的集成农业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吸取了其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最宝贵的和谐发展成果。生态家园的各种模式标志着现代农业的本质,它们把现代农业发展到了最高成就,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先进农业技术,而且包含了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的最新技术,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成功实践。

(三)集成农业是对现代农业活动实践成功经验的精确概括

现代农业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正确处理农业技术研究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关系。现代农业依赖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但很多以农业技术名义存在的科技成果难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用并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些科技成果尽管是以农业技术的名义进行研究,并且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也经过专家鉴定,但面对实践的检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何种形式体现、如何应用普及就发生了困难。更有甚者,有相当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不可能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实践活动还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正确处理农业技术研究与农业设备设施研究的关系。在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研究人员只注重农业技术研究,而不研究适宜于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造成农业技术脱离实际的物质条件而孤零零的存在。我国宏观上忽视集成农业,对农业活动产生了深刻教训。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注重专家鉴定和实验室试验,致使其应用率仅有5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95%的水平,可能由于农业推广普及力度不够,但与以农业科技的名义盲目地进行脱离农业生产活动的研究具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还存在着非常成熟的现代农业配套集成技术得不到应有推广普及的现象,如我国农村沼气能源技术、生态家园技术。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推进集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四)开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途径

发展集成农业能够根本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集成农业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生产资料污染治理。集成农业要求用集成农业生产方式取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防止农业生产资料污染。集成农业生产方式投入的化学生产资料仅限于动植物生长所需的定额量。同时,集成农业在一定生产方式如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下,根本不需要投入化学农业生产资料,根本杜绝了生产过程的化学污染。第二,农产品生产污染治理。农产品生产目标的单一性或生产目的的单一性,导致农产品生产性污染。农产品生产性污染即是与目标农产品同时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子实胞衣、粪便污水等副产品不正确处理(焚烧、堆放等)形成的污染。集成农业生产目标的多样性,致使其对农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多样性利用,如秸秆、胞衣等发展养殖业、可再生能源业、有机肥业,粪便、茎梗用于制沼气或发酵其他产品,根本消灭了农业全过程立体污染。第三,基因污染治理。基因污染主要是转基因农产品对消费者健康形成的潜在或未知的损害。如我国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不仅严重损害我国农民和大豆产业,更使我国居民遭受基因污染,形成潜在的健康危害。集成农业首先是高质量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完全是有机和无公害的,拒绝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会根本杜绝转基因大豆油料等转基因农产品,从而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经过普及集成农业,就必然在整个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过程自然形成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集成农业的基本模式

集成农业由集成技术、集成试验、集成制造和集成运用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集成不同的要素,使该环节达到最优,这一过程被称为横向集成模式。集成农业的每个环节相互联系,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条件和基础,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结果和延伸,这种联系将一项具体集成农业创造为最优化的集成链条,被称为纵向集成模式。因此,集成农业的基本模式有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两种。

(一)横向集成模式

横向集成模式是集成农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包括集成技术模式、集成试验模式、集成制造模式、集成运用模式,构成集成农业发展体系的基本要素。

1.集成技术模式。集成技术是集成农业的第一环节,是把各种农业技术及其物质条件重新集成为一体的过程和结果。所以,集成技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相互结合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将相互独立但又互补的科技成果进行对接、聚合而产生的创新技术,又是将具有单元功能的农业技术装备重新组装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农业装备的生产过程。例如,东北地区农业节水高效栽培集成技术,集成了抗旱新品种、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座水播种、薄膜覆盖、渗灌或滴灌等十几项新技术,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疆的奶牛业集成管理,将人工授精、全日粮混合饲喂、饲草三贮一化(即饲草青贮、微贮、碱化和秸秆氨化技术)、生产性能测定、分段饲养保健、常见病监测与综合防治、高产种草等标准化管理集成为一体,形成集成标准化管理规范。这种集成技术模式的共同缺陷在于只考虑各种成熟技术的集成运用,而没能对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制及其操作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给予充分关注。它们阻碍着集成技术的普及运用,导致这种集成农业模式有严重缺陷。

2.集成试验模式。集成试验主要由农业设施、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等综合要素构成,具有示范、带动、生产加工和观光等多种功能。其目标是以精量喷洒、微喷滴灌等的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提高化肥、农药等利用水平,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能力。山西省傻瓜型农业集成技术的集成试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该技术2004年由农业专家将品种、肥料、植保、农机、耕作等单项先进技术集为一体,形成集成试验,实现了1+1>2的效应。一是试验区的小麦玉米两季亩产平均比实施集成技术前增产75-100公斤,皮棉亩产增产15-25公斤。二是生产程序简化。三是节约劳动用工投入30%,节约肥料20%,每亩节水40-50立方米、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实现亩增粮棉收入200元的目标。该种模式的共同缺陷是不仅将普通农户排除在试验之外,而且对经试验最优的集成农业技术不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制,因而脱离我国农民实际需要和缺乏适应其能力的物质设备,必然导致技术难以推广和现代农业水平难以提高,使集成试验模式不具备普及性。

3.集成制造模式。集成制造就是某种集成农业模式要求的所有设施均由单一制造厂家或建设公司最优化建造完成。它是在集成试验取得最优农业设施的基础上,大规模制造相关设施,组织建筑施工,形成农业设施设备的生产制造行业和建设行业,这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横向农业集成模式,也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症结。

4.集成运用模式,也称为集成产业化。它将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的组装,与农业活动集成为一体。目前,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于现代种子种苗业、特色农产品基地两个方面。例如,与蔬果花木种苗业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智能化中高档温室、种苗生产全自动流水线、生物实验室,与良种猪生态牧业园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工厂化环保型养殖猪舍、废弃物综合处理大型沼气工程及生物有机肥厂,与食用菌菌种业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食用菌智能化大棚、生产车间、智能化液体发酵系统、菌袋自动生产流水线和无菌接种自动流水线。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是选择特色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按照“五个一”(即一个产业、一个生产标准、一个品牌、一个样板基地、一个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该模式在我国运用极为狭窄,显示我国农业装备设施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大宗农业生产几乎不存在相关集成设施的运用。

(二)纵向集成农业模式

纵向集成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标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必须从本质上认识其特征和优势,认清我国发展集成农业的障碍。

1.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概念。纵向集成模式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集成农业。根据HACCP管理系统而形成的计算机农业似乎更能阐明纵向集成的鲜明特征。种苗企业如果安装苗生管理系统,每份蔬菜或花卉就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其播种、催芽、育苗、质检等整个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均实时记录种苗生产的每一项操作。用户访问时,系统会提示蔬菜种苗的生长时期,并给出应该进行的操作。但该方式在于强调管理的全过程,没有把生产方式和物质装备的全过程考虑进来,因而不是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本质所在。下面以生态家园为例说明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本质。

生态家园是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工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建设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的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生态家园纵向模式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实现“三化”:(1)家居温暖清洁化,即集成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省柴节煤炉灶及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由此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对林、草等生物质能的消耗;(2)庭院经济高效化即集成五配套、四位一体和三位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设施,由此实现农民家庭内部农牧结合,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农业生产无害化,即集成沼液、沼渣等高效有机肥的施用和相关生态农业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带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二是具备“五优”。作为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生态家园具备五个显著的优势:(1)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的家园建设人手,重视改变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人的需求,为了人的利益,实现人的发展;(2)强化综合,通过对农户家园沼气池、畜禽舍、日光温室等多项能源技术和种植、养殖技术的优化组合,综合开发,实现集约化发展;(3)循环再生,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形成种植业生产、养殖业消费、微生物分解的生态循环,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协调;(4)注重实效,通过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成熟技术,通过典型带动、效益吸引,增强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主动性;(5)着眼大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微观系统的良性循环来促进宏观系统的环境改善,兼顾国家生态利益和农民长久生计。三是生态责任和生存方式的统一。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通过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用综合效益吸引农民,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一方面把生态建设任务分解到农户,集千家万户的力量和效益于一体;另一方面,通过解决燃料和生计问题及增加农民收入来引发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是能源建设资金直补。生态家园建设把国家的投人直接补贴给农民。以沼气建设为例,国家一份项目拨款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政府直接把项目款下拨给农户,确保中央投入直接补助到农民身上,更好地发挥了投资效益,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老百姓的悉心关怀,拉近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五是集成技术。生态家园建设把最适用的技术打捆送给农民。如沼气综合利用中的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改变了过去单独建沼气池的做法。在生态家园建设过程中,注重适用技术的整合,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池到使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生态种植、养殖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适用技术,同时采取区域性连片规划,注重建设规模,突出重点建设区域。六是生态家园产品设施最优。生态家园建设旨在把最好的产品送给农民。对生态家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化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对农村户用沼气及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关键配件等实行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让农民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初步探索了项目的科学化、集约化管理方式。

2.我国纵向集成农业主要模式。根据纵向集成农业的本质特征可以确定我国纵向集成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它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果园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三结合,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基本要素: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其基本运作方式是: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鱼塘淡水养殖和饲料添加剂来喂养生猪,果园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可满足庭院畜禽养殖的饲料需求。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羊、养鸡等庭院养殖业;除与果业结合外,还可以与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相结合,构成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稻等多种模式。二是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它是在农户庭院内建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端地下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猪圈和厕所,温室内种植蔬菜或水果。这种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譬如,以200-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为基本生产单元,在温室内部西侧、东侧或北侧,建1座20平方米的太阳能畜禽舍和1个2平方米的厕所,畜禽舍下部为1个6~1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性能、阻散性能以及复合保温墙体结构,将日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从而解决了反季节果蔬生产、畜禽和沼气池安全越冬的问题。温室内饲养的畜禽可以为日光温室增温,并为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又能增加畜禽舍内的氧气含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可用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四位一体模式的效益:(1)以庭院为基础,充分利用空间,搞地下、地上、空中立体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高度利用时间,生产不受季节、气候限制,改变了北方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局面,使冬季农闲变农忙。(3)高度利用劳动力资源。北方模式是以自家庭院为生产基地,家庭妇女、闲散劳力、男女老少都可从事生产。(4)缩短养殖、种植时间。一般每户每年可养猪20头,种植蔬菜150平方米,年纯收入为5000元,提高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经济效益。(5)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鲜肉和鲜菜,繁荣了市场,发展了经济。三是西北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该模式是由沼气池、厕所、太阳能暖圈、水窖、果园灌溉设施等五个部分配套建设而成。在果园或农户住宅前后建1个8立方米的高效沼气池,既可解决点灯、做饭所需燃料,又可解决人畜粪便随地排放造成的不卫生状况。同时,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果树叶面喷肥、打药、喂猪,沼渣可用于果园施肥。采用太阳能暖圈养猪,解决了猪冬季生长慢和沼气池的越冬问题,提高了猪的生长率和沼气池的产气率。地表径流雨、雪等水资源的集水设施除供沼气池、园内喷药及人畜生活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滴灌、穴灌用水,防止关键时期缺水对果树生长的影响。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将水窖中蓄积的雨水通过水泵增压提水,经输水管道输送、分配到滴灌管滴头,结合灌水可使沼气发酵系统产生的沼液随灌水以水滴或细小射流的方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果树根部附近,使果树根系区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按西北五配套模式建1口8立方米的旋流布料沼气池,存栏生猪5头,全年产沼气380~450立方米;用沼气照明,全年能节约照明用电200千瓦时以上,折合人民币100余元;用沼气作燃料,全年节约煤炭2000公斤,折合人民币300余元;年产沼肥20吨左右,可满足6亩果园的生产用肥,节约化肥费用折合人民币1000元;用沼液喷施果树,能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发生,年减少农药用量20%,6亩果园用药节约人民币200元。利用沼肥种果,可使果品品质和商品率提高,增产25%以上。采用该模式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显著提高,保水和持续供肥能力增强,能为建立稳产、高产农田奠定良好的地力基础。人畜粪便及时入池,经过沼气池密封发酵,杀死了虫卵病菌。

3.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发展障碍。我国纵向集成农业模式优越却难以推广普及,或者建成的集成农业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集成农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的发展障碍有四个方面:(1)缺乏设施制造体系。集成农业所需设施集成制造产品缺少相关行业和生产厂家,被迫通过许多小厂家生产拼装,因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与集成农业模式相配套的设施装备,更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制造厂家。(2)缺乏专业化施工企业。各种模式所需的农业设施套件由若干厂家购买后拼装成特定模式的设施,接着施工于特定模式,这一系列技术工作均由农民自行完成,就难以保障模式的质量和有效运转。(3)与农业生产的相关产业难以配套。上述几种模式均注重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销售业、运输业和加工业从未进行集成,难以保障模式长效运转。(4)与所在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整体协调。各种模式均以农户或企业为单位,与其相互协调的乡村道路、民居建筑、村庄规划、村镇环境等构成村整体的集成设施问题从未解决,造成农村发展各自为政的杂乱无章现状,阻碍着纵向集成农业的发展。

三、集成农业的推进措施

我国集成农业独具特色,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将集成创新转化为农业物质生产力、完善农业科技集成政策、改变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道路、开辟农业污染治理的集成农业途径、完善现代农业制造制度等系列推进集成农业发展的措施,消除集成农业的发展障碍,推动集成农业的快速发展。

1.推动集成技术转化为农业设施装备或生产力的物质形式。集成农业基本特征是农业技术与其物质状态高度统一。由于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水平往往通过农业装备设施得以体现,因而离开物质条件的技术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农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技术,必须以设施装备进行物化,必须要通过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和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农业装备、温室大棚等)实现。

2.制定完善的农业科技集成政策。我国集成农业政策不系统不完善,对成熟农业技术装备的制造与普及缺乏政策支持。科技部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中涉及到技术集成,作了某些规定,也是了解我国有关集成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是,必须通过完善政策解决发展集成农业的深层次矛盾。第一,资金及其财政金融价格政策。与国家高新区相比,农业科技园区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政府财政投入不多,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足,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艰难,大多数农民收入低,金融政策不配套,价格政策不合理,因而大多数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或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搭建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园区科技集成转化。第二,集成技术转化为农业装备设施。对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活动所需的装备设施和物质条件未做任何政策规定,造成技术推广的产业支持缺失。农业科技园区就不可能推广其先进农业技术。第三,农民、村庄被排除在科技园区以外。集成农业是对农民、村庄、农业科技园区集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农民、村庄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成推广的最终对象和基本要素,应当以此为基点综合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民、村庄结合起来,而不应对其划出政策界限。第四,生态家园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统一管理。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区应具有与农业科技园区相同的科技集成政策优惠,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制生态家园集成设施,形成农业设施制造体系。

3.改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道路。走推广普及集成农业科技设施的技术推广路线、根本改变传统普及农业技术的道路是我国发展集成农业的重要措施。集成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以设施装备为物质条件施行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普及。因此,集成农业首先要从农业科研院所做起,即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将实验室、工厂、田野、餐桌集成为一体,使集成创新形成的农业设施用于农业,并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稳定提升集成农业设施性能和质量。当集成农业设施的性能和质量达到优良化时便大批量生产制造,推广普及这些农业设施以及相关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集成提升为创新活动是当前集成农业技术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在原始创新的科研活动面临着应用困境的时候,对集成创新的科学地位的确定必将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创造新的途径和条件,为农业技术在农业活动中广泛运用,物化为农业生产力装备带来极大便利。

4.建立和完善现代集成农业制造业制度体系。集成农业制度将把我国现代农业设施制造制度推进到最先进水平,设施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现代农业中最薄弱的行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促进其大力发展。建立并完善一品发展、多业并举的设施制造制度。

四、结论

1.集成农业是一种创新的现代农业,以集成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就是简化的易成的农业设施武装起来的农业。集成农业没有统一的功能,集成农业的功能取决于一定的集成农业模式。集成农业与传统农业、设施农业的功能根本不同,后者追求高能、高耗、高收益,前者追求低耗、低能、高效益。

篇(6)

农业信息学是用系统分析的原理研究农业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产生、存储、加工、输出和综合运用。农业信息化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性、粗放性、局限性和低效率等落后现状,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定量化、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有重大意义。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石河子大学是诞生于新疆兵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农学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规模化集约生产条件下,始终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兵团六大精准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节水示范基地的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新疆兵团大规模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兵团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求,急需为兵团培养大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围绕我校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方针,学校面向农学、植保、园艺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信息采集、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分析、农业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因此在石河子大学开设《农业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满足兵团和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农学、园艺、农业机械工程和信息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少、精、宽、新”的方式阐述绪论、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GPS系统原理和应用、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曹卫星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学》,教学参考书为李军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由于这门课教学章节多,教学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相关专业知识更新快,要求教师授课注重基本原理和新技术应用,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分析、总结,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求知、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制作内容丰富、效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展示基本原理,信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使得课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在实验课中,需要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上机实践,会使用硬件仪器进行数据测量及数据下载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信息农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 高职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85-02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不仅是改变农业与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随着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大力推进,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使湖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

作为全省农业类专业最多、学生规模最大、农业办学特色最明显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深思。

1 湖南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正在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培训新型农民50万、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5万人、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等2.5万人;到2015年,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7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00万人;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1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万人。

要达到这些规划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担当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责无旁贷。据统计,湖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人才36.7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2.9%,每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农业科技人才仅有97人。这里的农业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离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相距甚远,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2 湖南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优势

2.1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学科优势

农业高职教育在学科设置中始终以农学为依托,虽然许多农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但涉农专业在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方面还占很大优势。

目前,湖南68所高职院校中,有涉农专业的只有10所,传统涉农专业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是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或湖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专业,服务“三农”优势明显。

2.2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人才队伍优势

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的不少教师长期服务农业、农村,他们既是专家、教授,又是农艺师、园艺师、畜牧兽医师,通过多年实践锻炼,已自然形成一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的人才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三湘四水”,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是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2.3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培训农业应用技术的实践条件优势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拥有省内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发改委立项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农业部立项投资300万元建立了“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立项投资500万元攻克“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成功运作,为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关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高职教育思考

作为全省办学历史最长、专业门类最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国际形势,科学研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3.1 明确农业职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农业高职教育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学校办学发展方向,避免一味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简单突出综合性,忽视专业性,走进千校一面的死胡同,引发从生源危机逐步演变为生存危机的潜在风险。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必须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必须与专业服务的经济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需求相适应。作为具有鲜明农业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准确定位,面向现代农业培养人才,首先将现代农业人才能力要素纳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人农业、农村、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深度分析,掌握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及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保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对准湖南现代农业需求。

3.2 对接湖南现代农业,深化专业改革

学院应在深入调查湖南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涉农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层类,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紧围绕湖南农业产业链和区域发展需求,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带动其他,全面发展”的专业改革思路,培育与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同时,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3 重视现代农业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必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实验实习资金、设备、师资、场地等投入,加强实验基础条件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完善实验室设施,满足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研或有偿技术服务,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组织管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服务湖南现代农业的专业教师队伍

(1)建立和完善农业专家型教师培训机制。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学院的政策导向,要依托师资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教学任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特点,合理利用假期和参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岗位职称评定,要使教师既有讲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又有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假以时日便可成为深受欢迎的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型教师。

(2)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工作。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工作,能够更多地接触行业、企业方面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经营人员等,更多地了解农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协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3)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深化学院“六个一”建设,招聘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能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农业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3.5 加强交流合作和创业教育,培养湖南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国际、国内、校际、校所、校企交流合作,充分挖掘农业高职教育与台港澳及国外高职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校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合作方优质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涉农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业的低成本与可操作性,面向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学生创业的可能性优于其他行业。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创业人才首先要具备就业能力,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懂政策、懂市场、会经营,获取信息能力强。因此,我院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之中,使学生不断获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知识与经历,增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3.6 重视职业培训,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方法手段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转业与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应该在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高技能岗位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模式转变,注重“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与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等,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在职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打造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0TD01)资助)

参考文献:

[1] 黄佩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发展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