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3-09-18 17:0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 就业管理 顶岗实习管理
学生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学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对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查阅几本职业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时都会提到学习、学生发展规律、德育等内容。黄尧在《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中包含招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就业管理四大方面;李向东、卢双盈在《职业教育学新编》一书中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内容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组织管理、学习管理。本文依据前者的观点,总结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现状。
二、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张爱滨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一文中指出学生管理的原则是平等尊重、理解支持、真诚温暖,常用的方法有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等。瞿懿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摆脱传统科层制度束缚;鼓励学生民主自治和自我管理;做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和谐互动等建议。
三、具体方面的学生管理研究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智育(学业方面)、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等方面。
1.智育(学业)方面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智育(学业)方面的管理,大多数研究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职业院校(中职和高职)学生状态总体欠佳、学习动力不强。如王杨丽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中指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情绪体验差;李娟在《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总体上高职学生的学习计划性较差,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陈丹辉、陈丹在《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中职生的调查指出职校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强、自信心不足、总体状态欠佳。
一些研究者探究了原因,其中庄西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动觉型学生在职业中学中分布比较多,导致他们初中学业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初中阶段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他们的感觉通道类型不匹配。为此他建议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实验和探索,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重视实验实习教室的建设;活跃课堂氛围,多安排一些活动,少一些讲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概念水平。除此之外,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在《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师可以对学生倾注爱、关注、信任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等激活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复原力(主要指个体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另外,也要用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迫切需求,也就是贯彻实际联系理论的“做中学”教学原则,增强整体学习效果。此外,还要运用掌握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即教师应随时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德育方面
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如叶章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和对策》中指出社会转型期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主要有:学校德育缺乏说服力,脱离社会实际;学校德育内容重道理说教、抽象空洞,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德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冲突;教师群体对德育不严肃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刘振汉在《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把德育作为文化知识传授的偏向;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德育出现盲区。姜珊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高职德育缺乏特色、德育目标大而泛、德育内容空泛、德育考评引导不力、德育队伍建设滞后。孙德魁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不足及改善对策探究》一文中通过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不强、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普遍薄弱、部分学校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强化等问题。
大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柳臻在《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一文中提出反思型德育教育模式;孙其君在《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一文中提出德育要人文化、自主化、快乐化、开放化;刘根华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中提出团体学习、与社区教育相融合,谋求点、线、面的结合,即学校建立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大德育工作体系、践行维度的有效评估。当然,还有不少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研究。
3.心理健康方面
研究者的普遍共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自卑、面临的困惑与压力较普通学校更大。如赵富才、刘敏在《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抑郁障碍水平比普通学校学生明显要高。
(二)就业管理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准备、就业质量的{查研究及对学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研究等方面。高臣、陈强、刘媛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理念欠缺、管理结构失衡,并提出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与各院系捆绑、各院系主任与书记捆绑、专业主任与专业捆绑等五级捆绑法的建议。吴琼在《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寿光市为例》一文中提出学校应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和引导中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建议。
(三)顶岗实习管理
关于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实践基础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玲在《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一文中指出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困难:校企合作基础不稳、缺乏政府、政策的指引和保障,如用人单位缺乏动力、用人单位、学校、实习学生权责关系不明确等。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如实习管理难度增大、实习生个人问题增多。针对问题,研究者提出对策:学校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的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搞好校企合作、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对口管理,加强学校与实习学生的沟通,关注实习学生的工作状况,加强协调和管理工作;做好评估和总结。李存、林淑玲在《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顶岗实习管理内容,包括:宏观政策体系管理即国家和政府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微观政策体系管理即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及顶岗实习资源管理、顶岗实习教学业务管理、顶岗实习生产业务管理、思想和安全教育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实施。
四、结语
学生管理包含几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和就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较丰富,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研究较贫乏。此外,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有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有的与心理学结合从理论上认识问题的现状成因,发现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尽管如此,相信研究可以更加细致深入,还可以取得突破。关于职业院校德育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多是经验的总结,有利于人们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理论性不强,以后研究或许还可以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关于招生管理的研究甚少,大多数是对招生困境的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为少,人们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较少。
参考文献:
[1]黄尧,主编.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向东,卢双盈,主编.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爱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191-193.
[4]王杨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7):54-55.
[5][11]《业学校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子课题组,陈丹辉,陈丹.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38-43.
[6]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8(02):31-34.
[7]刘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和管理建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95-97.
[9]赵富才,刘敏.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10603-10606.
[10]柳臻.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90-93.
[12]孙其君.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49.
[13]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36-37.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85-01
一、高校学生管理定义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令,科学地、有计划地组织、指挥、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因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并对其进行预测、计划、实施、反馈、监督等的一门管理科学。
二、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出现新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深刻地变革,比如对学费体制进行改革、办学体制进行调整、就业体制进行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调整实现了新形势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但是,大幅度的教育变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跟不上体制的变革、学分制与班集体管理等等。
(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紧张感加剧、日常生活单一、人际关系复杂化、心理脆弱、惧怕挫折、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情绪不稳定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断加剧,并成为影响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罪魁祸首。
三、新形势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管理科学化
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遵循着客观性的规律,严格按照科学化管理的进程来进行。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其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高水平的科学思想。第二,教育管理的关键在于以理服人,而这里的“理”就体现在科学性上。第三,科学化的工作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二)大学生管理民主化
大学生管理要体现管理双向性,不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逐渐把过去那种强制管理和单项管理淡化,实现大学生管理的民主化。首先要求我们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认真听取关于学生管理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作为今后工作进行和开展的依据。其次就是增加工作管理的透明化,特别是有关学生的各项利益等等,并及时征得学生对工作管理的反馈建议。最后就是将民主化实施的结果集中起来,不能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只讲集中,不讲实施。
(三)大学生管理规范化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有规律必然就有其规范化的要求。平日里的学生教育管理我们讲求创新、讲求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日常管理和教育中的工作。而大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求我们把那些不断重复的工作长期坚持下来,减少不规范化和随意性,逐渐增加计划性和控制性,把大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执行作为基础工作来进行。
四、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
1.创设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下校园管理要求安全、稳定,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导致把学生的行为限制的比较死。学生在这样一个条条框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缺乏创新理念的灌输,个性也得不到施展,这与当下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创设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2.崇尚“以法治校”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普法教育,树立法治理念,教会大学如何运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学校一定不能姑息养奸,一旦发生类似事件,一定要以法律的手段予以裁决。
(二)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顺畅,大学生组织是一个按照一定规章和程序组建的具有共同目标及任务的群体组织。实现对各组织间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提高大学生组织觉悟,规范大学生的组织行为,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0-01
大学生群体因为聚集性强,群体行为一致性强,因此,高校的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以往的高校管理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在经济、文化理念都在时时更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还需要作出更多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要求。
1.高校管理概述
1.1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
高校管理说到底是对组织进行的管理,进行学校日常的人、财、物、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学校的教学目标完成是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
1.2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高校管理首先为学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规则,协调学校财务的收支状况、督促学生按照学制规定进行学习,并为学生生活提供保障;高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即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更好的培养人才提供保障。
1.3新形势下探索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教育的根本思想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校是提供“教学服务”的机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有责任,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日趋专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主要趋势。发现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为高校顺应新形势进行改革提供建议,是当下高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不符合时代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达成仍以“违反规则的惩罚”作为主要手段,学生对某门课程的缺席会被扣掉相应的“平时成绩”;学生在寝室熄灯之后仍进行某些活动,会被扣掉相应的“德育分数”;学生违规使用电器会被处以严厉的警告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尽管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为学生的正当的课余生活提供更舒适的空间、利用寒暑假整修寝室的电路或者更换电线,可能会大大减少学生违反校规的情况,但学校管理方面很少从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生活需要方面考虑学生们违反学校纪律的原因,这是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造成的。学生为学校教育支付学费,那么从经济的角度上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生违反校规,可以看成对学校提供的服务不满的表现。而高校在管理理念上,仍不以“提供教育服务”作为出发点,一味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困难。
2.2 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
学生的学校生活包括学习和日常生活两方面,高校教育对学生提供知识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人生发展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重要性应该是一致的,但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对这两方面的教育制定了不一样的规则。高校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方面的管理已经十分成熟,但对学生的发展教育方面的管理却十分松懈,大多数学校的后勤管理都有漏洞,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管理基本处于不管的状态。由此可见高校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管理工作力度分配不均衡,限制了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
2.3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
前文所述,高校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对财务的管理、对事务的管理三个主要内容,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教学管理都可谓是专业,然而对人和事务的管理,仅在教师管理方面有着国家教师制度的支撑,对学生的管理缺乏专业性。在寝室管理方面,国外高校的寝室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多与保护学生安全,提供生活服务有关,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寝室管理员更像是“门房”,对学生不起到任何的保护作用,更谈不上提供服务;以学生社团管理为例,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多数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而内地高校社团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团体,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带领社团发展;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我国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有缺失。可见,高校的管理队伍在很多方面是不专业的。
3.针对高校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3.1将“管理”理念转为“服务”理念
管理理念的转化是解决高校管理问题的基础性措施。传统的教育思想对高校管理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如何使高校管理部门意识到“学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是管理理念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建议高校负责各管理部门工作的分管校长和主任们,应该多参加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那些发展较好的高校的管理方式,认真思考高校的社会角色和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从根本上理解“服务型管理”的含义,通过动员全校管理者改善管理方法的形式,推进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化。
3.2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在进行高校管理改革时,建议高校应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出发,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目前学校管理体制的缺失,逐步完善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使整个学校管理从管理内容到管理方法都更加完善,从而增强学校管理的效力。
3.3积极建设管理队伍
为了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集体素质,建议高校通过广泛招聘人才、进行管理者培训的方式,积极建设管理队伍。对学生后勤生活的管理,应重视管理者的责任划分,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日常活动的管理,应重视社团管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校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指导;对学校辅导员建立从辅导员职业能力到职业态度的全面考核制度,以保证学生德育教育进行的全面而有效。
综上所述,目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使高校面临着管理方面的改革。现有高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应该首先将管理理念转向“服务”的角度,通过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积极建设管理队伍的方法,使整个学校的各方面管理效能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2]王剑辉,浅谈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才智;2011(10):36-37.
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追求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独立自主意识表现在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他们会积极参加与兴趣相投的学生社团充分表现自我,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同时,这种独立自主意识也表现为独立思考、发表建议和意见,这就导致了他们会对班级、系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出赞成或反对的评价,会对学校给予学生的处罚做出依从或抵制的反应。近年来,多个高校发生的学生对学校处分不服进而状告学校的案例,究其根源就在于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没有从法治化的观点出发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国家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公民民主平等权利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公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了,依法治国在各行各业得到逐渐贯彻落实。但客观说,目前在中国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人治往往超过了法治,依法治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得以实行,因此依法治国在我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而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其中大学生是一个主要群体。我们认为高校实行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实行法治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让学生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促使学生权利意识的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客观宣传了法律知识,让学生学法、懂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为依法治国培养众多合格的信仰者和实施者,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学生培养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应用性等特点,能直接为国家各行业输送大量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学生管理是否做到法治化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这些因素最终会对其社会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规范化、法治化,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实施较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众多违反法治化的做法,我们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管理层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身份的主体
高校学生管理实现法治化的首要条件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的身份平等,而在高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是上级,学生是下级,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管理,没能用平等身份主体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最终造成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管理者和学生不平等身份观念的最主要因素是高校内部行政化观念浓厚。这种高校的行政化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化大体相同,其部门的设置、级别、待遇完全仿照政府部门来实行运作,造成了高校内部等级森严,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局面。这种绝对服从的观念一方面客观助长了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不透明、权力滥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者会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管理。
2.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做出处罚时轻视程序
程序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法律执行部门做出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方式、步骤和过程。法律程序主要包含执行程序和申诉程序,具体包括送达与告知、说明理由和听证制度以及仲裁、复议和诉讼等。高校学生管理要做到法治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而目前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对学生做出处分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做出处分时没有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当学生不服处分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申诉权。
3.高校学生管理忽视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监督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是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又一保障条件。高校的管理工作只有置于学生的广泛监督之下,才能做到公正、透明。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组织设立专门的学生机构来监督自己的管理工作,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对学生的处分都是在没有学生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很容易导致主观行事、侵犯学生利益。学生的自我管理大有助于高校推行法治化。学生对由自己组织起来的学生管理机构往往会更有亲切感,对其管理更容易信服。而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轻视学生的这种自我管理,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会更加倾向于学生,会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混乱。
4.高校学生管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管理的互动关系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社会安定有序的两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历史经验证明,只强调其中的一点不但会阻碍另一点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本身的发展。国内高校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如何做到法制化,而大大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法治化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者一方面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认为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想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另一方面认为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和作用。
5.高校学生管理存在过分宽容、不讲原则的现象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强调的是在学生管理中要严格按章办事,管理的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和透明。而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学生的管理过分宽容、不讲原则,学生管理的法治化不能得到落实和实施。对长期无故逃课的、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致使教学无法进行的、辱骂老师侵犯教师权益的、打架斗殴经教育不改者等等,很多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或采取不管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进行轻描淡写的说服教育,或进行暗箱操作不予做出处分决定等等,这些做法都严重违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原则,最终将导致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混乱。
三、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弊端的路径
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是整个国家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客观上其发展进程受到依法治国发展进程的制约,但高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校、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方面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高校的管理者及广大教师要开展深入研究,克服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弊端,开创逐步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新路径。
1.逐步去除浓厚的高校行政化观念,实现学生平等身份主体地位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管理者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就管理者而言要逐步去除其浓厚的行政命令观念,把学生当做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就学生而言要增强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实现与管理者平等身份主体的地位。而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下面两点。第一,改革高校的组织管理架构,逐步去除高校的行政化高校的工作目标是科研和教学,工作对象是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其精神追求应是自由、民主。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应区别于其他行政机构,工作方式应有其特殊性。但目前高校日益推崇和强化的行政化是有悖于高校的工作目标和精神追求的,这一点越来越得到广大高校教师与社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赞同,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是最为有力的证明。因此,从国家层面上讲需要考虑如何改革高校的组织管理架构,大力弘扬大学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鼓励创新和学术争鸣,推崇教师至上和教授治学理念,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目标,改变高校管理者以领导和上级的身份来管理学生的现实,实现管理者和学生身份平等的目标。第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平等意识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础条件是让管理者和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只有如此才能让管理者依法行事,让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因此,高校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可以举办法律讲座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可以在网站上开辟法律专栏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或模拟法庭等,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增强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平等意识,为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处分学生要做到重程序,讲步骤,维护学生权益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看其在处分学生时是否重视程序,是否严格按程序办事。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处分学生轻程序的现象,我们认为应当重视下列环节。首先,要送达并告知学生。当高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处分时,要派专人向学生送达处分的书面报告,并向学生说明处分的理由、依据、生效时间等,以此保证学生对处分的知情权。其次,要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申辩。当学生对处分决定的部分内容有异议时,高校管理者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申辩,做好记录并进行核实,以此作为对处分进行适当调整的依据。第三,要保障学生的申诉权。当学生完全不服处分决定时,学校要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学生的申诉权可通过学生申诉委员会这个中介完成,委员会成员应由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组织能力强、真正愿意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干部或学生代表组成,其职责是代表受处分学生向学校管理部门进行申诉,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加强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监督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把管理工作完全置于学生监督之下。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学生监督机构,其成员应包括学生会成员、社团代表、各系部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等。他们要尽可能地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比如制定或修改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召集学生监督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进行处分时要让学生监督员讨论处分是否合理、合适;对学生的申诉要监督学生管理部门是否认真受理申诉并进行重新调查、论证。
4.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加强,完全具备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学生,指导、组织学生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以对校园内学生的不良进行监督、纠正,对屡次违反学校纪律者进行教育、帮扶,组织、举办各种法律讲座或竞赛等,这些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法治管理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5.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对法治管理的促进作用
鉴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制约、影响和促进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者在推进法治管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活动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其次,要利用学校的橱窗、板报、网站、广播等多种手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第三,要充分重视教师、辅导员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第四,要加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化功能和指导意义。
6.严格依法管理,杜绝过分宽容学生现象
1、管理体制复杂,机构职能重叠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大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我国高校一般设立学生会、团委会、教务处、后勤处、工会等部门机构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些部门机构分工不明,职能相互重叠,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管理效率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问题得不到解决,双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不利于学生工作思想的统一和工作的协调。此外,各个院系办公室承担的事务比较宽泛,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才能胜任此工作,而基层办公人员大多是学生,由于工作和学习时间相互冲突,办事效率不高。
2、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学校拨款,还有一小部分的经费来自社会企业的赞助。经费来源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我国高校在宿舍维修方面每年需要一大笔的资金,但是由于资金数量不足,宿舍质量存在着问题。还有学生活动的举办,由于经费欠缺,活动举办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资源,加剧了管理经费紧张的局面。
3、缺乏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人员自己的事,它还涉及社会和学生,需要他们的共同参与。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长期封闭于校园,成为各高校独立工作体系。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较少,不能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利益需求,也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特征。这使得学生管理规定与学生处于对立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感都有不利影响。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健全管理体制,改进规章制度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新时代下我国高校首先要健全管理制度,科学制定相关的规章。学校只有改变思想观念,推动全体员工面向学生服务,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使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服务部门工作重心下移,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2、建设高素质得的管理队伍
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选拔工作人员时要注意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考察,注重应聘人员道德品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考察,及时的调换不合适的人员,提升管理队伍的建设。此外各个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培养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展开学校访问活动,吸取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懂得扬长避短。全国各高校大多采取院系管理学生模式和毕业生留校的方式补充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
3、将学生管理纳入服务领域,解决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障学生利益和维持学校工作稳健运行,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提升管理的服务性水平,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化的维护学生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障碍,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合理配置经费,减少经费的浪费,在国家不能拿出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领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事务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
4、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引向社会
一、抓班级自主管理,打造优秀班集体
班级自主管理,是在充分调动班级师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管理人员要引导全班师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我想强调的是,自主管理不是指专业系对班级不管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考核评比来引导班主任和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一)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为什么抓)。从学校或学生的角度思考,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应该是无论课堂上的教学与管理还是课堂外的活动与管理,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当然,从专业系的角度出发,最终的目的就是让班主任专业而轻松、让学生独立而自主。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做法(怎么抓)。第一、专业系层面需要建立一套考评制度,促使班集体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有必要形成一个《专业系对班集体德育工作考评制度汇编》,特别是《专业系对班集体月考核细则》,我认为这是对班集体一个月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所以考核必须全面,必须要涉及到班集体各项工作,必须能精确到班集体每天发生的事;第二、班级层面有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比如建立并执行《学生操行评定制度》、《教室、宿舍值日制度》等等,有了这些自主管理的、民主的制度,才能促使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第三、班级层面培养一批敢管、会管的学生干部,要建立《班级干部公开选拔任用办法》,要落实《班委会例会制度》、《班级干部工作职责》,在明确工作职责前提下,做到学生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去做(但可以过问);学生干部做不好的事,班主任指导干部去做好。第四、逐步推进:班主任主导、学生参与(建议:中专阶段第1年)学生主导、班主任指导(建议:中专阶段第2年)学生自主管理(建议:中专阶段第3年、五年制第3、4、5年阶段)。自主管理既是集体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又是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通过学生对班集体的自主管理,班级的凝聚力增加,集体荣誉感增加,更加有利于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
二、抓制度建设,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积极性
什么是制度建设,表面上看是立规矩,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调动人做事的积极性。我校专业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完善了三个方面制度: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重点是完善《班主任工作月考核津贴发放细则》,可行的做法是:(1)基本津贴,不同类别不同(如中专班级要高于五年制班级),担任多个班级不同(如第二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基本津贴要翻倍);(2)考核津贴,要根据全系班主任工作被学工处考核结果的不同进行调整。(3)值班津贴,要鼓励班主任参加早、晚自习和住校值班,深入学生。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制度。重点是完善《学生干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评优标准》,可行的做法是:一是根据专业系第二课堂和早晚自习项目化管理工作的需要,系学生会成立专业社团部、公共社团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做到不扯皮;三是每月要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或实绩)两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四是学生干部的考核结果采用积分制。特别是第四点,学生干部考核结果采用积分制
(三)班主任助理制度。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为所有新生班配备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通过这项制度的执行,不但使班主任助理(学生干部或年轻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也使新生班的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等方面更符合专业系的要求,还可以有效减轻了新生班班主任的工作量。
三、抓活动规划,加快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开展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专业系可以开展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利用开展班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战斗力,让班主任专业而轻松每学年开展一次班主任说班集体建设活动,给每位班主任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管理班级方式方法的平台,使各班主任能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每位班主任去思考、去制定本班级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二)开展主题活动。合理规划(制定学生工作行事历),努力确保面向班集体的活动月月都有,努力确保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验式德育),同时鼓励并通过制度促使班主任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三)开展社团活动。利用社团活动推进第二课堂和早、晚自习的项目化管理,不但能有效解决学生工作的难点,还能使普及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技能,更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发展自我,最终让学生寻找并获得实现自己价值的金钥匙。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一下两点:
1.成立专业技能类和公共技能类学生社团,同时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中,确保老师每天按时到场指导活动。
2.有效组织好早、晚自习,实施项目化管理,让社团骨干承担晚自习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要求以专业社团指导为主、公共社团指导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