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3-09-18 17:07: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问题;浙江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小城镇建设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小城镇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以及生存质量的下降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循环经济及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研究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和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浙江省经济依托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所引起的资源问题、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阻碍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1、土壤污染
因为城市污染的转移和农村自身所造成的污染,使土地受污染面积不断增大,白色污染是因为农用地膜和一次性塑料袋的广泛采用,又没有科学的回收利用措施造成的,塑料垃圾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结构和通透性,对植物生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用填埋法对垃圾进行处理,对土地资源在占有的同时造成极大破坏,填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对土质造成严重影响,对地下水也造成污染。此外,土地资源受污染的另一个原因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生态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2、水资源短缺、水污染
水资源是否充足与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浙江全省各水系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较为严重的是近岸海域环境的水质,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的水质保护不达标。
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阻碍。浙江省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使用水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安全一上限。
4、乡镇企业污染
在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剧增。水环境质量更加恶化,浙江的某些乡镇企业的固体有害废弃物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近堆放在田间地头,这些有害的废弃物在雨水的冲淋下,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前,浙江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规划不够完善、不重视规划延续性的问题,编制的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存在重复建设,小城镇的内部工业、商业等功能区分布混杂:各功能区发展不够协调,资源的开发不合理,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小城镇总体布局分散,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无法形成集聚效益。
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有些领导或部门没有正确认识和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只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三废”治理,另外,由于小城镇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改善过程。
3、环保投入低,治理资金不足
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污水处理、收集能力相对较差,大多就近流入河道;小城镇垃圾收集能力较差。环保投入少.投资渠道也不畅通,排污收费不足,技改资金用于环保比例约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半。
4、乡镇企业粗放型发展
乡镇企业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点办厂,其特点是“小而全,多而散”,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行政管辖区的多种限制,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格局,大多是各镇为政、各村为政,这就使相对集中的污染源,变成了交叉性面积污染。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发展对策
(一)优化小城镇建设规划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小城镇建设规划思想滞后。要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实现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就要首先优化小城镇建设规划,强调小城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一)人口规模规划。即根据小城镇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科学预测小城镇人口规模,并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之与小城镇环境容量相适应;二)土地利用规划。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多地少,浙江省也不例外,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并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因而政府应结合小城镇面积、规模、地形、水文特征等合理利用土地和规划建设,避免浪费土地资源;三)环境污染防治规划。要立足于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小城镇性质为依据,以生态规划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结合当地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实际,综合防治,似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除此之外,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还应做好生态功能分区、绿地系统规划、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防灾规划等,力求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区域性、高效性、整体性。
(二)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背景下,小城镇应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优化产业布局。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小城镇环境造成的污染,应大力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情况严重的勒令搬迁或停办,通过合理的建设规划引导乡镇企业向着集中化、连片化形式发展,一方面形成良好的聚集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工业污染的几种治理;二)发展环保工业。对新工业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适当淘汰低产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倡清洁生产、环保生产。建立和健全工业污染管理规定、防治办法和工业污染评价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以鞭策乡镇企业不断向生态型企业发展。三)发展环保农业。增加农业发展投入,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农业生态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生态农业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积极研究和宣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土地污染。
(三)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只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解决。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做到以下两点:一)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污水处理厂,以及太阳能装置、沼气池等利用清洁能源的设施和设备的配置。扩大城镇绿化面积,提高小城镇居民人均绿化面积;二)健全小城镇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小城镇政府功能,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完善城镇用地制度,研究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
三、总结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中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镇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在充分结合小城镇规模、性质、功能及其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优化建设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政府管理等方面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并逐渐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红、王新益.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9):255
[2]邱清华、邓绍云.小城镇建设的作用与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55-57
[3]宋丽华、张翔.怎样解决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3):67-70
[4]陈振兴.浅谈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12):293
作者简介:
宝鸡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经济协调度的影响研究
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北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山西平朔煤矿造林碳汇研究
成都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
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国内出游率趋势探析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地区资金外流对新疆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上海现阶段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
民营经济增长中的发展逻辑与金融制度安排
影响农民转出个人土地的因素的调查——基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未央区的研究
许昌市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的实践与思考——以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为例
中原城市群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及优化配置研究
基于耕地保护模式的博弈分析
论西南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保护土地资源习惯法
基于能值相图的金昌市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市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生态伦理观在公共经济政策中的培育与运用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武夷山市绿色GDP核算研究
四川省宝兴县产业结构变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紫金县城镇化水平预测分析
海南中部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社会保障支出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研究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基于DPS的右江流域乡镇尺度生态经济区划探讨——以右江流域典型区域为例
节能减排数据统计研究——以广东公路运输行业为例
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完善环境工程项目审计中对环境绩效的审计——以宁波市内河治理工程为例
快速城市化下的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论朝鲜族农村空壳化的生态隐患——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现代社区变迁
南京新农村示范中心科学发展规划定位探索
金融生态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资产管理方法初探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再思考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以江苏为例
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熵的区域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功能分析
黄河水保工程清涧河项目区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分析
农地转非中如何合理补偿农民?——兼评两种代表性征地补偿观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保险保障制度现状评价与政策建议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分析——对武陵源景区的调查研究
基于RS&GIS的西双版纳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问题与出路
生态哲学: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光
欧盟环境政策体系与其实施机制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特大型工程项目和谐管理的激励合同设计
环境资源会计核算体系探讨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充分发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
排污权价格形成机制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排污权初始分配和交易的证券化设想
以政府为主体的水污染减排体制构建
再生资源价格动态的R/S分析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计算杭州市资源水价
【关键词】 梯级开发 流域综合规划 规划评价 环境容量 水库
我省山多谷深,河网密布,河流(除汀江外)基本上都是在我省发育并独流入海。由于降水量充沛,因此,河流湍急,水动力条件好,自净能力强。但是近年来,随着水电站的不断开发,我省主要水系都进行了多级梯级开发,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道型水库。单南平市已建、拟建的水电站就有1011座之多。水流从湍急河流,变成了静止的湖面,生态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很大,自净能力减弱。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和省政府《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试行)》,我省的环评单位对福建省各主要流域综合规划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我省22条68个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环评工作已基本完成。
我省河流主要有以下十大功能。即饮用水功能、水能发电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水产养殖功能、旅游景观功能、工业生产用水功能、农业灌溉功能、城市纳污功能、生态功能、防洪排涝等十大功能。因此,作为流域综合开发必要有整体观点,统筹协调地表水的各种功能,实现和谐发展。
流域综合开发具有对环境有利和不利二个方面,例如一个200万KW的水电站与火电站相比可节约原煤5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4万吨、氮氧化物4.4万吨、CO 1150吨、废渣140万吨。因此,水电开发的有利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流域开发又会带来生态破坏和自净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任务是讨论其对环境不利影响及其对策措施,发扬有利影响,减少不利影响。
我省各主要流域综合规划基本内容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水电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城市供水规划、灌溉规划、航运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规划环评针对该流域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重点放在水电规划的环境评价中。
规划环评的重点是流域开发中对累积、二次和间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使流域规划对环境的累积影响最小化。即在时空尺度上累积度最低;在空间上的分布累积区最小,在时间上的分布范围;累积频率最低。根据本次对流域综合评价结果主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我省流域开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1.1我省河流的水电开发程度过高,超过了国内外的控制水平
根据钱正英等“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一文的介绍,国内外对开发程度分类,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完全或基本保持自然状态的河流系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基本上未建具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开发利用程度小于10%,这在我省已基本没有了;
第二类:人工化与自然复合的河流系统: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流域中建有一定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开发利用程度一般在40%以下。这在我省也已很少;
第三类:人工化河流系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工程控制程度较高,天然河流已改建为不同类型的人工河流系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开发利用程度在40%以上,甚至高达70%以上,这涵盖了我省的绝大多数河流;
根据本次评价统计结果,我省主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都在40%以上,有的河流如汀江甚至高达88.2%;在梅溪干流的78.6公里河段中建了20个电站;古田溪的达才溪在约5公里的河段中建了5个电站,其密度之密是少见的。由于河流的梯级开发活动,其自然功能正在或已经退化,如果要求对我省河流基本恢复其原有状态与原有的自然功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从工程设计、统一管理等方面,对各电站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作分类指导,并提出改造和管理的要求,这是这次规划环评的成果。
对电站水库的筛选基本原则有以下几条:低水头(5米以下)的电站;装机容量低(小于500KW)的电站,超过设计时限的电站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的电站水库;对饮用水造成影响的电站水库;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电站水库。对不合格的电站采用行政措施加以解决。
1.2生态环境用水得不到保证
梯级开发引起的大量的脱水段或减水段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汀江脱水段占开发河段的22.72.2%、回水河段占开发河段的69.04%。
如由于大的阻隔,大下游会出现脱水段(或减水段),如古田溪的造成脱水段居民的用水(灌溉等)的困难;在入海河段还会产生海水入侵的问题。由于梯级开发造成了水动力的变化,降低了水体的纳污能力,河流的环境容量降低。如上世纪90年代的三明市的氨污染事件,下游的工厂排污的情况是正常的,但由于上游水库的下泄流量减少,使下游河段污染物积累,造成氨的浓度升高,引起大面积的死鱼。为了维护河道生态用水,必须保持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但大多数电站目前没有保证河流的最小下泄流量,甚至连保证最小下泄流量设施都没有。
因此,流域规划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根据当地生产、生活、生态及景观需水要求,统筹确定合理的生态流量,落实相关工程和管理措施,优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实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调度和运行模式,避免电站运行造成下游河段脱水段(或减水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
1.3对饮用水源的影响日显严重
流域的梯级开发必然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河流由于它的流动特点水生生态系统主要以动水生物为主,梯级开发后水生生物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中生物变成以静水生物为主,因此,在许多水库中藻类和水浮莲等会得到大量繁殖,有的还会有藻毒素产生,既对饮用水造成威胁,又大大影响景观,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的水质和水处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永安的饮用水源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饮用水源处理困难而欲搬迁,三明市的饮用水源也从沙溪河搬迁到支流东芽溪,目前三明市的集中饮用水源地都不在主干流上。
1.4游鱼类的游通道基本隔断
由于大的阻隔,游鱼类、水生生物的通道被隔断,因此鱼类的种群发生了变化。如建溪的胭脂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尤溪的等游鱼类水生生物的通道,对游鱼类有重要作用的河流,但原在大的建设中没有建设过鱼设施、甚至没有考虑过过鱼设施的建设。因此,对游鱼类的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由于水库的建成,水产养殖业虽然得到发展,由此形成的养殖污染是不可忽视的。水产养殖一方面要求有优良的水质,另一方面又会排出很多污染物而污染河道,产生富营养化,成为一对矛盾。
1.5航运规划基本没有实施
梯级开发就其本意来讲是可以提高航运的等级,如沙溪梯级开发时原设计是提高沙溪口到永安的航道吨级。但实际全省除了水口电站有船闸的设施外其它电站都没有过船的设施,非但没有增加至航道吨级,反而连航运都中断了。
1.6存在低温水对灌溉的潜在影响
对有灌溉作用的河段,一要注意其脱水段(减水段)的水量能否满足下游灌溉的要求,二要注意水库的低温水会不会对农作物灌溉造成影响。但我省的高较低,低温水的影响还不明显。
1.7虽然个别的水库侵占的土地不大,但从全省看被侵占耕田林田还是很大的
水库的库容侵占了大量土地、林地和湿地。有的侵占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使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发生变化,形成对生物物种的威胁。耕田的丧失对农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粮食减产。
1.8对淹没区移民产生较大的影响
水库的淹没,引起一部分居民的搬迁。而居民的迁移处理得不好的话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移民的安置地又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1.9防洪排涝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对水利工程来讲,在设计中都有防洪排涝的的功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在防洪地选线时把湿地围在里面作为房地产的开发地,减少了蓄滞洪区,只注意工程防洪,不注意生态防洪,其次是注意防洪对排涝设施没有跟上,第三是业主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不按水利部门的要求调度。
2 水电梯级开发过度的原因
水电梯级过度开发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2.1与部分领导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关,以发展经济为唯一的目标,明知会发生环境问题,但为了有政绩,盲目发展水电站。
2.2水电站的开发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收益是稳定且少风险,因此,在开发者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管开发活动是否合理,都很愿意开发。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员入股更是推波助澜,利用行政的力量,通过环评和立项建设。
2.3开发者为了经济利益,减少投资,不建或少建对一些应有的环保设施,在运行时也不按环评时候提出的要求,如最小下泄流量来进行操作。
2.4造成盲目发展水电站与部分领导和群众的错误观点有关,认为发电站没有排出污染物,所以没有环境问题,或认为对环境是都是有利的。因此,发展得越多越好。不明白水电站的建设存在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加剧了某些环境问题的不利一面。
3 对策建议
3.1对于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的最小下泄流量,要采用立法手段来加以保证,并设立最小下泄流量的监控装置。单靠大部分的业主的自觉性是不的。
3.2应重视本次全省性规划环评的成果,并加以落实;继续开展下一层(小于500平方公里)流域的规划环评,因为更多的小电站是在小于500平方公里流域中开发的,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大。
3.3要解决能减小水库电站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例如,目前大部分电站没有最小下泄流量的设施,应用什么工程措施加以解决;产生的富营养化问题应如何减轻等。
3.4对水电站要确保资金的投入,完善必须设立的环保设施,没有资金的投入,环境保护只是一句空话。
3.5加强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在水电站在给我们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存在的破坏环境的问题,正确合理开发水电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巍,王华东,王淑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环境科学进展,1995,(3):
〔2〕周世良.开展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环境,1999,16(2):2-4
〔3〕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4 〕李巍等.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环境科学进展,1995,(6):
〔5 〕李书绅,陈晓秋,刘予宇.SEA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1998,增刊:73-77
〔6〕陈凯麒,王东胜.大坝建设环境回顾及梯级规划环境评价研究方向.
〔7〕许天金,林国兴.引水式电站大坝最小下泄流量的分析与确定,网易水利
近年来,我国虽在江河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加重,水资源危机正在日益迫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植被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湖泊、水库淤塞、土壤退化、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加剧,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恶化的趋势。
现在水利事业发展方向是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又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1水利工程开发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从水利发展史看,有几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1水资源的利用,从单向走向综合。现代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与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船运、生态与环境等多目标相联系。一水多用,一个工程为多目标服务已成为普遍的论证、决策原则。单项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流域综合开发,形成流域水利整体系统,新疆陆续成立了三个流域开发管理局(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伊犁河),其中塔河治理主要解决生态问题,突出体现了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
由于水利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强,因此,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综述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同样兴建水利工程也是,它主要是以某些自然、社会环境和土地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要考虑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利弊问题,环境问题归纳为两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水文条件的改变,对水域床底形态的冲淤变化,对水质、小气候、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景观和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b)社会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因此,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全面了解其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影响的大小,以便比较方案和提出防治措施。
3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⒈探讨的依据
本文主要谈水利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其周围和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先谈总结的规律:
⑴水库建设规模越大存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
⑵在中、下游修水库比上游高山峡谷建存在的更多的负面影响。
⑶多沙河流建库的负面影响多于少沙河流(例如黄河上的三门峡)。
⑷干流上建水库比支流上存在的更多的负面影响。
⒉存在的主要难题
⑴不可避免(或防止成本太大)的环境影响如水库诱发强烈地震、大面积库岸崩塌、濒危珍惜动植物灭种等。
⑵以避免、减轻的环境影响这类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⑶介于两者之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过大的淹没损失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和造成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修库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如果治理不好则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大的。
所以,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从事水利事业的同时要考虑的问题。
⒊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以上问题谈谈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如何评价,主要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按环境科学观点及其相关的价值取向,就工程项目影响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预断。
⑴工程的价值评价
对于许多属于无价之宝的自然、风光、文物、物种等的影响评价,应明确其价值取向,使之可以定量及定性评价,使本该受到十分重视的问题,给以应有的地位。近年来,三峡库区水生动物天然捕捞产量明显减少。长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中华鲅在鱼业产量中的比重已很少。白暨豚近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另外要对工程价值的时效性进行评价,如现有的工程所具有防洪、发电的功能和价值,几十年后则其功能可能为其上游、支流众多工程所代替,其在流域、区域或全国中的价值地位会相应降低。总之,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
⑵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
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因素加以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引起广泛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对其有利影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不利影响,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恢复到什么样的水平,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确定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力图达到优化的投资效果。
⑶风险分析评价
实际上,每一大型水利工程都存在着某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不冒一定风险的工程是不存在的。工程风险存在的几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后果,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水利工程环境评价的风险分析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⑷长期跟踪评价
关键词:地理学 前言探索 特点问题
一、学术研究的前沿探索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间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二、结合实践的热点问题
1.资源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纲要列出的资源环境“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有: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资源区划、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纲要提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涉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对策为己任的现代地理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城市地理学是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地理学科中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性最强、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点”,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二是把城市作为“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应用角度看,两者均是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发展服务。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和体制创新研究,城市体系与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研究,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3.区域统筹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区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说,全面发展就是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等各种地区都要得到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各种区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关系融洽、区域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区域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是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层面的战略要求。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从区域的层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4.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生态文明及其首要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地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已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注重物质迁移过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人文机理, 物质在多界面转化和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的物质尺度, 对地形发育、径流形成、环境演变、污染物迁移、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地理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20多年,地理学不仅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旭旦.人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J].世界地理集刊,1981(2)
[2]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我国环境岩土工程包括较多内容与学科,并且涉及到了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以及环境工程等的环境问题。而在环境岩土工程中还常见很多问题,以下就对这些问题进行防治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环境岩土;常见问题;防治
1引言
环境岩土工程是多门学科交叉得到的科学,其中包括有岩石、岩土以及对各种地球微生物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的互相作用。环境岩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多问题,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问题的发生具有现实价值意义。
2环境岩土的相关概述
人们对环境岩土工程的认知不同,而综合来看,环境岩土工程就是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岩石与土壤之间的作用情况以及地球的各个环境圈。另外环境岩土工程也研究人为与自然环境问题的措施防治,研究分析岩土性质的新方法,以便解决岩土工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环境岩土工程就是应用岩土工程的相关手段、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等来防止人类与自然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破坏与恶化,并评价与分析各类岩土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影响与作用,以便最大限度的改善人类环境的生活与运行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导致岩土工程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岩土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农田污水灌溉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农药使用、农业化肥;工矿与城市废弃的沉降与排放;工业与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固体废物的滥扔堆积;岩土施工对地下水与岩土体的污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牧、滥垦、滥伐导致的沙漠化与水土流失;能源工业的建设开发;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
4环境岩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环境岩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近些年的高速经济建设影响下,我国任意耕地挖坡、滥砍滥伐以及大规模建设活动等极大的破坏了植被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海砂超多了七亿吨,尽管我国重视对水土保持的工作,但是水土流失现象依旧比较严重。
(2)环境岩土的海水入侵问题:导致海水入侵的原因就是我国沿海区域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水位下降,海平面地下水位高于下降后的地下水水位,因此就会引发海水入侵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沿海城市的生活与工业水源,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环境岩土的地面沉降问题:地下水的过量与大面积抽取导致很多地表发生了下陷沉降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过度开采天然气、石油以及固体矿产物质带来的地表塌陷与沉降问题也比较严重。
(4)环境岩土的土地沙化与盐碱化问题:我国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地下水自下往上的涌流导致地表水源的补充不足,过度盐分的堆积导致土地盐碱化现象比较严重。过高的河流水面以及河床淤积等问题也增加了地表的盐碱化程度。另外雨量较少的干旱区域由于没有及时的补充水源也导致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增加。新时期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就是防止与治理土地盐碱化。
(5)环境岩土的山崩与滑坡问题:山崩与滑坡会引发较大的财产与生命安全。而引发滑坡的原因除了自然生态活动之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地下排水设施的施工等,这些都改变了岩土的形状,导致滑坡问题频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6)环境岩土的城市垃圾问题:新时期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城市垃圾问题比较严重,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7)环境岩土的核废料问题:如今核电站的建设是为了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核废料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环境岩土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核废料会产生放热效应,岩体会与这种温度变化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裂隙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核废料的科学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8)环境岩土的填海造地问题:随着沿海区域工业的发展与建设,使得填海造地现象比较常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问题,但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填海造地之前要做好对生态环境作用与影响的评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
(9)环境岩土的新问题:如今随着我国生活与生产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导致工程可选择的场址不断缩小,此外还有很多不利于工程建设与人类居住的土地也被广泛的利用与开发,较多企业重视工程的建设,却忽略了对岩土环境的保护,极大的增加了工程岩土体的复杂性,导致其面临着怎样改造、整治与评价等问题。另外岩土体在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的影响作用下,其性质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环境岩土面临着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的岩土体工程性质对其工程影响的评价问题。
5防治环境岩土问题的措施分析
(1)强化对环境相关理论与学科的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学牵涉到的学科比较多,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其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环境岩土的研究对象、内容、科学性质、研究内涵,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学与环境岩土工程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探讨环境与土壤,污染物、水与环境岩土体等的作用机理。
(2)研究岩土污染、失稳与变形机理:环境岩土工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污染与变形问题,例如基坑隆起规律与深基坑开挖导致的结构变形,地震震动、开挖爆破对岩质高边坡造成的稳定性问题,大高度尾矿坝与低密度、高温的以及大高度特点的火电厂灰坝在地震影响下的稳定性评估问题,环境与土壤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土体污染的特征与识别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课题。
(3)做好环境岩土工程的设计规划:环境岩土的工程学包括有环境学科以及岩土工程相关学科,也是为了研究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岩土工程相关方法、技术以及观点等。因此在开展岩土工程的设计与规划时,要基于环境保护的原则,严格考虑到结构的安全与稳定问题,防备好岩土工程施工引发的环境问题与变化,从而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与规划。
(4)应用环境保护作用下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岩土工程的建设活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比如打桩施工的噪声污染以及其挤土效应与土体振动效应、隧道挖掘前进时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以及深基坑开挖导致的边坡安全与稳定性问题等,这些都是岩土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与影响。因此在对岩土工程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对环境的防护与保护工作,以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避免其对环境造成过大破坏。
(5)研究应对环境岩土问题的新控制技术:由于环境岩土工程面临着污染、失稳以及变形等问题,因此其对环境的破坏力比较强大,对社会经济以及工程建设也会带来较大危害与损失。因此在开展岩土工程活动的同时要不断研究应对新问题的控制技术,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采用加筋、胶结、挤密、夯实、预压、堆载等地基施工新技术来加固地基;采用焚烧法、堆肥法以及填埋法来处理城市垃圾;采用板桩墙以及挡土墙等支挡结构来辅助深基坑的开挖。这些新技术都可以有效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导致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不断提高,因此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岩土中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防治,从而在建设工程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者:高玉祥 单位:阜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谢韬,章光.矿山环境岩土工程所涉及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01(8):19~20.
[2]誉志成,梁德荣.环境岩土工程常见问题与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2,06(4):13~14.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措施
土地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摇篮,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以它为载体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土地的规划利用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价更是给予极大的重视。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在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中,要注重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做好生态建设。
一、土地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面临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没有考虑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土地规划时规划过程和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要密切的配合,经过探析得出有利或是不利的影响。对土地进行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以及其用途的组织再利用,这样就会打破其固有的状态,对环境必然产生有利或是无力的影响,进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是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土地在规划利用前要采用科学的依据,全面、理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使土地规划和环境协调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它对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且也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是不计环境破坏后果的,很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甚至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也容易引发水资源的枯竭。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科学性为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往往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积极的影响。
2.土地规划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2)土地干旱严重,沙漠化现象不断扩展;(3)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等。
二、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只是着重于小区域范围内的对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主要考虑的是土地建设对当地的土壤、地质酸碱度以及水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是很小范围内的影响,所以,仅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难对其影响进行大范围的研究。
2.对于负面影响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保护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预测评估,对不同的土地规划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评价结果中,缺少对实际解决措施的专门研究。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且深层次的探究土地规划给环境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比如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综合分析。
3.目前的情况是,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人们对此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所以,这就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规划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因素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在国内外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做法,就是综合评价前需要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有效的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举例子来说:回归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灰色预测、有无对比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以及敏感性分析等。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依据区域范围的大小,把图形叠置法和指标法紧密结合的方式。图形叠置法主要反映的是土地规划的空间布局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指标法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结构数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家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着重采用指标法。
四、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的类别
土地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项目规划。根据以上类别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相应的也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居于最高位,是其他两项规划的主要依据;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便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这两项规划,这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
五、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指标数据的定量化和难获取性以及我国土地规划指标自身的综合性这两大方面。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1.建立相对完善的土地规划利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有四大类型,即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土地规划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
2.对于土地规划环境评价的应用基础要强化研究。土地规划环境评价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而基础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这三大方面是评价效果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对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方法研究都极其重要,因此,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进一步加强。
3.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的,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多学科人才,多学科知识,多学科的力法的结合才能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使用主体要积极的参与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中来,这就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4.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土地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也比较宏观,所以导致很多定量指标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案例的研究探讨规划的方法,然后在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适用性的基础上加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