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1:5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优势
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灵活性。首先,从经营活动来看,大多数中小型货代企业内部没有规范一定的操作模式和要求,所以在处理一些特殊业务情况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现实条件及要求及时对习惯性操作模式加以调整,而无需层层审批,这是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其次,从人员聘任的选择来看,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在人员选聘中通常都是按需招聘,这就摆脱了大型企业招聘中的学历等标准限制,可以只招聘适合本企业岗位需求的人员,降低招聘要求,缩减工资成本。
1.2劣势
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相应的配套设施、经营范围及关系网络等都无法与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及物流公司进行对等的竞争。配套设施不健全,使得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在现场操作中必须借用甚至租用他人设备,无形中便拖慢了装卸、搬运等环节的操作速度,还增加了相应的经营成本。经营范围的限制,使得中小型货代企业在揽货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高利润的业务活动,货量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关系网络的范围狭小,必然在具体操作中暴露出企业能力的有限,进而影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及长远合作。
1.3机遇
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整个国际贸易行业呈现了出萎靡之象,但大局的动荡必然伴随着新机遇的萌生。首先,动荡的贸易局势必然导致行业内部部分企业的转型甚至倒闭。那么这些企业原有的资源必将被重新分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应该及时抓住机遇,适时地利用分流资源扩展自身业务。同时,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地方政府也会适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利用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发展本地区经济。各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也可以通过关注政府政策导向,抓住政策扶植机遇,从而准确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挑战
目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国际贸易总量的大幅波动,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量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量的不稳定。无论是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还是中小型货代企业都面临着间断性的业务量不足,入不敷出的境况。所以,一些鸡肋业务、芝麻业务,原本一些大型企业弃之不接的业务,从前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到手的业务,现在也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拿到。
2对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的建议
2.1充分发挥灵活优势
虽然大部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内部存在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缺乏规范等管理漏洞,且这些漏洞按照常规企业管理思路,应该逐步加以完善。但是,恰恰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灵活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并充分发挥此灵活性。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赋予操作人员一定的自,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变。
2.2尽量弥补规模劣势
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劣势从设备和经营范围等硬件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进,但是却可以从关系网络等软件条件上努力弥补。虽然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上游、下游甚至行业内等关系网络范围,但关系网络的广度和特点反过来也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纬度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深度挖掘利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关系网;同时,以现有外部资源为中心,积极拓展相关网络资源,利用关系网络资源来弥补现有规模劣势。
2.3努力抓住时代机遇
现阶段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时代机遇,主要是资源分流和重组及地方政府的各项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对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来说,要抓住时代机遇就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行业内部动态,及时争夺分流资源以支撑企业的生存发展;二是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企业定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加以规划。
2.4正视迎接竞争挑战
本公司是监理企业,所以理当将监理放在第一位,以监理业务为主。同时公司所有人员都是长年在进行监理工作,操作起来轻车熟路,但监理业务的市场有很多种,包括:房屋建筑、装饰装璜、市政、桥梁、绿化等。
1.1把握现有市场,开拓边缘市场
首先,我们公司的现在企业的资质范围是房屋建筑乙级,所以我们要以房屋建筑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进行开拓,把主要精力放在房屋建筑监理市场上,我们公司现在的业务85%以上都是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在做房屋建筑市场的监理,所以对这个市场,公司所有的人员都是比较熟悉的,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这几年下来,公司也有了一定的客户群,有些客户要继续造工程,通常首先会想到我们公司,也有一些客户,虽然自己不再造工程,但是朋友要造工程了,也会想到我们公司,把我们推荐给朋友,当然这是建立在我们在对他的工程监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他严格把关的前提下。其次,可以顺便开拓一下边缘市场,包括绿化装饰装璜的监理市场,这部分市场的资质准入还不是很严,房屋建筑资质也可以进行监理,所以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问题。而且这部份市场参与竞争的对手相对于房屋建筑来说要小一些,并且风险要小一些,而利润却要相对高一些。我们公司去年绿化、装饰装璜监理工程的业务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包括环太湖景观工程、苏州市吴中区行政服务中心、苏州建行吴中支行、苏州吴中人民医院等的绿化装饰工程,并且装饰装璜及绿化的造价相当高,同样的比例收费就高,所以从产出率来算比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产出率高很多,所以这个市场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同时,现在不管政府,还是企业,都相当重视生态环境,所以绿化工程相当多,也就是我们对绿化的监理业务也相应增加;另外,许多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的装饰使用年限已差不多了,都需进行重新装修了,对我们装饰装璜监理市场而言又增加了市场,例如我公司这次承监的吴中区财政局、检察院、行政中心的装饰改建工程监理,就属于此性质。
1.2提升企业资质,开拓新市场
引进人才,内部挖潜,把公司的企业资质范围扩大、提高,现在具有市政工程资质的监理企业还不是很多,假如我们企业把建筑升到甲级,并有市政乙级的话,那我们的监理范围就宽广很多了,涉及的面也广了;资质升上后,选择的机会就多了,同时投标时你的得分就高,中标的机会就高。同时,市政工程项目是监理行业中产出率最高的工程,由于它的工程造价高,工期短,同样的人才、物力,产出就会比房屋建筑许多。现在道路的造价相当高,几公里的道路,往往要几千万的造价,而且现在道路施工都是机械化施工,工期相当短,所以监理的成本也就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同时,由于现在国家正处在大发展的阶段,所有发展市政先行,每年政府在市政上的投入,数以亿计。所以市场份额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监理公司都有市政资质的,市场竞争总的来说比房屋建筑小一点。我们只要稍微分一杯羹,就是不小的业务量了。
1.3与国际接轨,进入设备监理市场
随着国家和地方基建、技改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项目越来越多,设备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也逐年攀升。仅上海市2004年完成工程项目的总投资1404亿元中,设备投资额就达到50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5%.因此,巨大的社会需求决定了设备监理有市场,并且市场潜力巨大。
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程进度强度高,工程协调与控制管理极为复杂,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者或业主往往不具备适应上述情形的管理控制能力,需要通过市场采购技术、管理控制等咨询服务。因此,国家以及其他投资方迫切需要一支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单位,建设单位也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单位对其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管理,以避免盲目建设和组织管理不当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减少工程质量隐患。
在发达国家,设备工程监理市场的主体往往由设备监理单位与业主、承包商共同组成。与此同时,设备工程监理市场体系还包括其它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仲裁机构、招投标公司等。
在建立和推行设备监理制度的进程中,除了需要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精心培育设备工程市场,确立设备监理单位在该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以外,还必须完善监理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能具备匹配主体的水平,为设备监理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共同培育设备工程监理这一新兴、前景美好的市场。设备工程监理事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培育设备工程监理市场是建立和推行设备工程监理制度的核心基础与关键环节,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如果培育不起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就无从谈起设备工程监理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2001年,上海设备监理招标投标中心试运行,设备监理市场特别是项目业主的行为得以规范,设备监理机构的服务得到了各方肯定。同时,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挥技术管理优势,建立了全市首家设备监理招标投标评标专家库。2002年上海工程设备监理招标投标(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设备监理招标中心业务量比最初成立时翻了几番,承接的项目业务量超过80亿元,招标的范围也由最初的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现在的轨道交通、电力、水务、冶金、化工等众多领域,前景非常广泛。截止2004年12月底,上海市共批准工程设备监理机构68家,从事工程设备监理工作的人员总数已经达到7000多人;批准工程设备监理招标投标机构26家,从业人员500多名。
所以从上海设备工程监理市场的形势就可以看出,设备工程监理有着广阔的市场。
西方国家的监理市场比较规范,大型项目中银行也往往都在贷款条件中明确要求业主采用监理、保险等手段防范风险,以使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尤其像世界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一般聘请国际知名的监理公司,参与项目建设。由于监理要求严格,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也确保了信贷资产的安全。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外银行业的进入,国内设备工程市场也必将监理作为一个贷款附带条件。
当然,工程设备监理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得项目业主的认可和共识。只有项目业主认识到了工程设备监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才能积极开展工程设备监理。
从目前实际建筑工程及设备工程的投建运作情况看,业主的一般作法是将建设前期投资决策咨询工作交由行业设计院来完成,且投资咨询着重于工程经济,主要是看投资周期的回报率。接下来的设计阶段也就自然顺理成章地由行业设计院承担,业主认为,如果再请监理单位进行设计监理意义不大,理由为额外增加费用,信任度不够,对监理企业业务素质和能力是否比设计院强也持有疑虑。设备监理的内容包括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业主,其要求不一样。对于标准通用设备、长线设备,业主不一定要求监造;有些企业的仓储管理能力较强,他们不要求储运监理。因此,市场的需求可能是委托全过程设备监理,也可能是某一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设备监理。结合市场和目前设备工程监理单位的整体现状,在目前一定阶段,可将设备工程监理范围定位在设备采购阶段开始到安装调试阶段比较恰当,有计划、有节奏地在这些范围内精心培育设备工程监理市场,待时机成熟时,有条件的设备工程监理单位联合设计单位组建项目管理公司,为实现设备工程监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现在不仅国有企业意识到要在投资项目中开展设备监理,通过地方监理部门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外资乃至民营企业在了解其重要性后,也纷纷主动要求监理中介机构向其提供服务。”设备监理协会理事长于献忠说。
规范设备工程监理市场的准入与控制市场供需平衡,是确保设备工程监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设备工程监理市场的不断培育与成效的显现,设备工程监理市场会在几年内迅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希望加入这一新兴行业。所以,我们要抢先进入设备工程监理市场,才能走在其它企业前列。
2、瞄准关联市场,多角化经营
在建筑市场中,招标,造价咨询设计,勘探企业与监理企业一样,同样也是属于服务性行业,而招标,造价咨询的工作与监理工作的很多内容也是相同的,监理企业的很多人员都具有全国注册造价师与预决算证书,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开拓招标,造价咨询的市场,同时,这些业务的开展,不仅可以扩大本企业的市场,同时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从最简单的一点来说,原来我请客户吃一次饭,只可以谈监理一个业务,而现在可以谈招标,造价咨询,监理三项业务,成功的机会也增大了,同时,公司技术人员可以身兼几职,像招标部门除了负责招标事项外,还包括负责监理工程的投标工作;一些双注册的高级人才,监理业务忙时可以担任总监,空的时候可以到公司负责造价咨询,这样多方利用也降低了成本。我去年考察了常州安厦监理公司,它已率先发展了这种模式,从安厦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来看,它现在已是三分天下了,但是从利润率来计算,它的招标部、造价咨询部的利润率要比监理部的利润率高得多,所以他们老总说,他都觉得监理变成第三产业了。
3、与国际接轨,发展成为顾问公司模式
监理,从国际通行叫法就是management,也就是管理的意思,所以国外大多采用项目管理公司,也就是顾问公司的模式,自从中国改期开放以来,也涌入了很多,国外的、港台的顾问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包括前期项目策划、设计、报建、招标、施工阶段管理,直至工程全部完工交至业主使用为主。我国推行工程监理制其本意就是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是对业主委托的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策划、管理、监督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虽然监理事业规模越来越大,制度越来越完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涌现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监理企业,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尚有较大差距
我们国内的监理公司要发展,也就必须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大量国外顾问公司的涌入,竞争必将空前激烈,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在国内,前几年监理工作刚起步的时候,由于专业监理人员缺乏,所以还不可能考虑顾问公司的模式,随着监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培养及涌现,发展顾问公司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随着大量外资、台资企业的进入,由于他们对国内建筑市场不熟悉,而且厂房建造又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所以他们更愿意由顾问公司来帮他们规划、设计、建造厂房。
建设监理公司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发展成为项目管理公司:虽然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业主方将工程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管理交由项目管理公司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上述对项目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的讨论可以看出,项目管理公司是我国比较有实力的建设监理公司的发展方向,各公司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
3.1人才建设:作为一个项目管理公司,其业务范围远比目前的建设监理公司宽广,这就要求公司在人才建设上下大功夫,公司应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计划:一方面下决心培育本公司人才,按照对人才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要求,着重在人才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培育本公司的骨干,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多方引进人才,为了迎接设计/建造及EPC交钥匙这一类大型项目的管理,首先要引进一些既有设计能力又懂管理的人才,同时要引进一些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或国际工程承包经验的人才。外语水平的提高也十分重要。
3.2利用人世的机遇,主动寻找外国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争取在国内的外资项目上与外国项目管理公司或咨询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管理。合作的目的是按照比较严格的项目管理要求,学习外国公司的长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力争以平等的伙伴关系组建联营体,而且在每个部门中都要安排我方外文好的业务骨干,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外方的经验,尽量不要只分包一部分工作去"独立作战".
3.3要重视主动开拓市场,加大对业主方的宣传力度。我国的业主方,不论是政府投资方还是一些私营业主方大都不懂工程项目管理,因而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向业主方介绍项目管理的内容、过程,委托项目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本公司的实力。要主动开拓市场而不能坐等招标,因为业主方可能常常提不出项目管理招标的内容。
3.4主动建立资料信息库。做好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对一个公司的要求是很高的,应落实专人收集研究以下各个方面的资料并建立一个信息库……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及其管理的内容;。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有关合同范本;。国际上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有关项目:管理软件资料;。其他公司有关项目管理的文件、资料、经验总结;。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专著和论文。
有了本公司的资料信息库,才能在接收不同类型的工作时立于主动。
4、注重品牌效应,创建名牌企业
现在的社会,是注重品牌效应的社会,企业要创品牌,创名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监理市场中,鱼目混珠,混水摸鱼的很多,有挂靠的,有承包的,还有些小公司,这些企业人员短缺,实力不足,却把整个市场搞得一团糟,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业主都对监理企业不信任,而我们必须对所承监的每个项目都严格监理热情服务,要做一个项目就给业主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这样,他也会向其他要建造工程的朋友推荐,我们很多项目都是这样承接的,而且这种推荐方式签约的机会比较大,因为推荐的人一般都是比较要好的朋友,相互之间比较信任。
而且,一个企业创出品牌以后,很多大的项目的业主都会把品牌公司作为道选目标,在同等条件下,你中标的机会就会比其他公司大。所以要求以工程形象为标志,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经营开拓为延伸,以企业发展战略为蓝图,努力打造企业品牌。
4.1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公司建立初始,就有意识地开展了树企业品牌的工作,包括企业品牌标识工作,工程形象工作、产品标志工作,不仅仅是具体工作,企业还站在树战略的“大品牌”高度,提出要树立监理产业的品牌,树建筑工程品牌,并通过宣传、教育、管理,深化和强化员工品牌意识。
我们认为品牌是企业生产经营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标志,是企业管理水平、营销水平、科技水平的全面体现,品牌是企业通过服务给予消费者或客户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无形纽带,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权力和商业利润,它被公认为是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已意识到,对建筑监理行业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随着全国资质就位工作深入,中国建筑监理企业品牌化发展已提上了重要议程。品牌已成为建筑业重要的资产,对我们公司来讲,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感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经营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快速变化。公司不仅仅是搞监理,还要积极涉足其他领域,必须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因此重视企业品牌,积极塑造企业品牌,研究制订企业品牌形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对现代建筑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迎接国际化挑战,加快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2打造“双高”品牌工程监理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及工程,精品的工程是企业品牌的最重要的基础,质量的高低决定品牌的价值。高质量、铸精品、出名品已成为建设监理、施工企业市场取胜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现在的市场,时间就是金钱,业主不仅要质量达优,而且十分注重工期。对监理单位来讲,今天的服务,就是明天的市场。质量和进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企业“一抹黑”,信誉扫地,效益受损。更重要的是会使企业在承揽任务和其他工作上陷入非常被动的困境,使拓展市场的百般努力前功尽弃。监理企业要树品牌,就要和建筑企业共同打造“双高”(高速度,高质量)品牌工程。只有“双高”,业主才能满意,只有“双高”,业主和施工单位才能都出效益,达到双赢。
我们公司承监的项目获得了一个扬子杯及五个姑苏杯优质工程奖。
4.3形成创品牌的科技实力企业的品牌是以企业的实力作为支撑的,而这个实力最根本是科技实力。目前建筑市场,特别是规模大的项目,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企业掌握的先进技术越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越主动,竞争力就越强,取胜的机率就越高。现代建筑结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领先竞争就有了资本,有良好品牌的建筑企业,在技术上都有自己的强项。
宏观讲公司品牌的科技支撑是个稳定的“三角形”。主要有三个优势支撑。
一是技术优势支撑。
二是装备优势支撑。
三是人才优势支撑。
4.4深化品牌内涵和开拓外延市场目前,动态的市场合作,各行各业的业主根本无法对企业进行更为详细的了解。同时,建筑工程也不是社会大众消费的固定产品,建筑工程每一个都不一样。另外,工程项目投入大、工期长、风险高。产品可以用一个试试,工程不能先干一个看看。这样一来,要市场迅速认同,企业就要有相应业绩,相应资质。为此必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业务,拓展品牌新的内涵和外延。牌子如何,这就成了建筑市场合作伙伴进行判断和确定是否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重要因素。
5、加快引进人才步伐,注重员工素质培训
《天下无贼》中葛优讲了一句话,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方向是人才培养,特别是专家级的管理团队的培养。
企业核心领导层以及企业各部门领导者组合生产要素的能力、整合能力、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服务性行业尤其如此,像监理公司主要利用人力资源创造效益,有好的人才大家都要抢,没有能耐的人是谁也不要的。监理公司专家级的人才就是全国注册的监理工程师、造价师、咨询师等。我们需要专家级的人才,也需要能在工程上老老实实做资料的人,所以,各种人才要兼顾。同时在公司内部也要实行优胜劣汰,好的人才要重点培养,予以嘉奖,而那些没有才能,有时又自以为是的,要坚决清除,不能留有害群之马,因为监理这个行业有可能做坏一个工程变失去一大片市场,公司以前也曾碰到过这些情况,而失去以后要打进去是相当困难的。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不曾忘了公司内部人的挖潜,有些公司职员,既有监理工程师上岗证,又有造价工程师及预决算员上岗证,这也是一种资源,要充分利用,为企业创造效益。
同时,我们要考虑的是员工素质的培训内容。一个好的企业犹如一艘在波浪中前行的轮船,决策者就是船长,而员工则是各岗位的船员,只有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船员,才能在船长的带领下抗争汹涌澎湃的海浪,到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我们要重视起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它包含着:对员工技术知识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职业交往的培训、综合素质的培训等实质性的内容。
5.1技术知识是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从事监理工作的技术人员,也应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楼宇智能化施工等新兴的技术发展,要有充足的学习准备和扎实的监理经验,这样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监理到位把好质量关。所以一个企业应该积极的搜寻在建筑市场上的新兴的设备、工艺、材料和建设方案,对工程监理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把这种考核的成绩和个人的工作岗位、收入进行密切的挂钩,以保证技术知识培训的有效性。
5.2思想道德培训对员工也是为督促员工有着良好的思想境界和法律意识,而设立的培训内容,它包括建筑法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几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培训,使员工在市场竞争中合理的使用竞争手段,避免做出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技术人员在驻地项目监理上,要时刻以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建设单位的利益为第一,在施工监理中以廉洁奉公、严格行使监理权为使命,不能因小失大损害了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荣誉和利益。员工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关系到监理企业在驻地项目上的企业形象。在工地巡视和监理工作上,要处处尊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在工作上要以谦让虚心,积极的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服务好。不能消极怠工、耍派头、监理松懈、设卡刁难、吃喝索要财物等不良的职业行为,都要时刻以一个高素质监理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这不仅是对员工自身一个必要的修养,也关系到企业文化中员工的敬业精神面貌。
5.3综合素质培训,它是根据员工的阅历、爱好、性格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含的内容较多。如社会礼仪、时事政治、企业发展文化、市场分析、文化修养等内容,目的是对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有一个多方面健康的发展,可适时开展对员工的艺术技能培训和比赛、请专家对时事政治的讲座、社会礼仪的培训和户外体育的竞赛。对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对员工进行较为新兴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和员工拓展素质培训等计划,这些新兴的员工素质培训计划,目的是有专业人员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调整,以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员工拓展素质培训是有专门的机构根据企业特点来设计和进行培训,目的是让员工具有挑战精神、相互间的信任和协调能力。无论是那种素质培训都要真抓实干、不能走过场,对员工素质培训的到位,可以使企业的整体水平有着很大的提高,对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的素质水平都是一个良好的保证。
6、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监理公司虽不像一些零售企业,需要做大量广告进行宣传,但适当的广告还是必须的,主要是广告的方式要恰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企业的广告宣传和加强企业公共关系,关系到企业的对外发展规划,也是通过实施企业文化而把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一个途径。把企业介绍到市场中去是开展市场竞争关键的第一步。企业在有效实施了企业宣传后,企业整体上应该有个全新的变化,我们要及时的把这种变化的信号,传输到市场中去、传输到每个建设单位中去。
企业宣传包括企业的画册简介、广告宣传、企业推介等内容,宣传资料要印刷精美、现代感强,内容真实、丰富、详细,避免出现“华而不实”或“平淡俗套”的现象,因为很多客户都是通过宣传资料认识并且对企业有好感的。这些都是一些直观和见效的方法,是把企业通过实施企业文化的成果,通过各种媒介和资料方式向外部介绍、推广的一种方法。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
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若某种产品畅销,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出口企业更是如此,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缺乏品牌长远规划,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寻
一、寻求突破,力助中小企业排解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营销战略的因应调整
中小企业的兴衰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情况息息相关。因其经济规模达不到股市要求,很难上市,也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能力,中国目前又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也不够活跃,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却较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和较大规模的贷款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普遍较强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不平衡的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主要还是融资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阻障多还存在。
首先,有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担保问题,现在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抵押不符合有关条件,有的刚创办的企业甚至没有财产抵押。二是信用风险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三是信息不对称,一些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虚假的报表,隐瞒信息,增加了银行的工作时间和管理难度。
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问题。目前,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上市公司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另外,在社会环境配套方面也存在问题。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因为社会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复杂的手续,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对于习惯进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制约。为适应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银行应适时地转变营销战略.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提高贷款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一个重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确立自己的优势,抢占先机,夺取市场份额。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既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同时又可以扩大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银行效益,可谓是一件借贷双方同发展、共成长的好事。当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也比较大,在操作中必须坚持审慎原则,稳健发展,重点落实风险保障措施,如采取抵押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二)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引导,支持解决融资难
目前全国各地已出台不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人民银行也正引导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一些银行陆续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新界定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标准;实行区域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在一些二级分行实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授权、授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制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信贷掌握标准、建立低风险业务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方式和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推广整贷零偿的还款方式;扩大循环贷款的范围,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够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可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在中小企业选择担保贷款时,可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对一些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证价位高、保值和变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用出租车营运证质押对出租车公司发放贷款;对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固定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无争议的应收账款,还可办理保理业务,即由银行买断企业的应收货款后,及时拨付资金给企业,免除了企业经营中资金难以为续的困境。
笔者以为,上述举措很好,但似应有进一步解决融资难的更好方法。几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针对香港企业中小企业占98%的现实,曾推出50亿元信贷保证计划,让小型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渡过经济难关。而美国等一些国家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由中小企业自筹资金组建银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这些具体措施亦可资我国加以借鉴和利用。
二、着力扶持,加紧地方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
各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文件,但众多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尚未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对其指导。这样,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力度极其有限。地方应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因为中小企业问题涉及经贸、财政、外经贸、工商、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劳动、税务、人事、教育、国土等多个部门,单靠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制定、推行并协调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这个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包括成立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议事机构,负责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下设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作为中小企业民间联合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意愿和需求,维护和体现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改变原来的多头分散管理,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部门,并完善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管。
(二)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及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使中小企业在法制范围内拓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保护合法经营、合法收入、合法权益;也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法可依。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或推行政策时,主动、积极地考虑有关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三)大力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适度增加注资提高其担保能力;发展各类民问信用担保公司和社区金融互助合作组织,面向市场扩大担保业务;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方式来扩大问接融资的覆盖面。
目前也可以由各级商会牵头,由中小企业筹资组建一批信用社,在国家金融机关调控下,专门为其服务,采取自我供血、自我供氧、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办法,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改制改组、技术进步以及中介机构的扶助。建立市、区、街道办(镇)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一方面通过抓紧培育新型资本市场,为初创期的科技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完善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体系,明确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功能和投资范围,建立配套管理办法。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鉴于当前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信息资讯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应大力扶持提供审汁验资、评估、管理咨询、记账、人才培训等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建立信息中心、检验中心、试验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开展调研;建立专业园区和开发区等,发挥集聚效应;建立共享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
1.较强的创新性。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而且中小企业组织层次少,上下级关系近,对市场反应灵敏,这些优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2.低廉产品成本的优势。
劳动密集和劳动力的廉价,是中小企业在资源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成本比较低,加之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材料配件价格低廉等,这些生产诸要素的优势,构成了产品成本低,售价低廉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以物美价廉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中小型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困境
中小型出口企业在21世纪初呈蓬勃发展之势,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普遍面临较为严峻的出口困境。
1.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虽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也能节约管理费用。但是这个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在随着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企业销售制度、人事招聘管理、人事分工、职工培训、办公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出。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经历,总是一边闯市场,一边凭经验对企业进行管理,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强调利润最大化,忽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2.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成本攀升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攀升和原材料以及能源价格上涨等方面。金融危机后,企业综合经营成本普遍上升,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由于受到东南亚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竞争,只有少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将部分成本转嫁到客户身上,而且提价的幅度很低。近几年,企业工人工资水平上升较快。即便如此,工人流转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工缺口明显。随着市场环境逐步回暖,企业生产订单增加,同类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且,近几年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但不同行业原材料短缺情况不同,价格上涨幅度也有所差别。受国家能源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国多个地方出现限电情况,能源供应趋紧已成为制约企业生产扩大的重要因素。
3.品牌竞争力普遍不高。
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加上中小企业的产品可替代性强,面对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缺乏产品定价的话语权,以至利润被一再压低,部分出口型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4.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难以良好发展的主要外部原因。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进出口受限,市场需求下滑。虽然我国经济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让许多企业受到的波及不大,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出口企业却难以置身事外。大量的外向型外贸企业利润严重下降,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因为订单不足导致企业倒闭。与此同时,金融风暴导致我国对国际市场投资基金下滑,这也让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增加。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国内人民可以用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许多国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对我国低廉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的产品的购买量就严重下降,这无疑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市场占有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这也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
5.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难,限制了中小型出口企业经营发展和出口规模。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1)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2)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它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而在出口业务中,中小企业缺乏进出口信贷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险,限制了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并且使出口业务的风险缺乏防范措施。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利润留存来满足企业资金运作需求。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需要从银行间接融资,考虑到中小企业信誉及偿还能力,许多国有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这就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缺乏国家或银行的进出口信贷支持,使得中小企业出口规模受到了限制,而且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6.制约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外贸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消减。
三、提高中小型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2.加强成本和费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中小型出口企业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采购、生产、销售、资金运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费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是通过外贸公司出口的,进入国际市场的中间环节较多,企业出口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与国外客户的联系或在国外设立销售公司,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高经营效益。
3.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所以,我国企业应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品更新,让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改变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思想,而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及创新为企业灵魂,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4.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同时扩大国内市场。
以欧美为出口对象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市场明显萎缩,此时,应开拓多元化的市场,来分散出口风险。同时,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出口型中小企业可以开拓国内市场。
5.依托电子商务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路径。
在电子商务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开始入驻互联网,其已成为企业拓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之一。对于中小型出口企业自身来说,电子商务可以节省经费、增加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了依靠中间商带来的约束。对于海外买家,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进而更加依赖电子商务的采购,网络经济下的电子商务能够使中小型出口企业以更便捷的方式发展对外贸易,拓宽中小型出口企业的销售渠道。这是由互联网的特性所决定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联接企业和消费者,并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
6.加强汇率机制研究,规避汇率风险。
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将外贸出口企业直接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下,使得当前出口贸易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汇率风险束缚了外贸企业的出易。为了有效防范汇率风险:一方面中小型出口企业应通过引进外汇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外汇保值套利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外汇买卖来套期保值,降低外汇汇率变动的风险,减少因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深化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符合当前出口贸易需要的避险工具与解决方案,以减轻汇率风险对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7.发挥监管服务功能,推进中小型出口企业金融服务。
银行监管部门继续发挥监管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中小型出口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引导银行业探索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出口型企业的经营特点:(1)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议抵押物评估、登记部门适当降低贷款抵押物的评估和登记费用,并适当延长抵押物登记有效期限。(2)建议由政府牵头,组建灵活多样的信贷担保机构,为出口企业取得信贷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缓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不足的问题。(3)引导银行业创新信贷方式,如对优质抵押物可以适当提高抵押率,对经营效益较好、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发展前景稳定的企业,可以适当延长抵押贷款的期限。
8.为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型出口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另外,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是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约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四、结语
企业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充满矛盾,一是由于企业组织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包含了各种矛盾的成分在内;二是由于企业内外均存在变化着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力量。矛盾冲突是企业发展过程的常态。
(一)企业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
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要集合个人的力量,形成有目的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种特殊的性质和位置,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企业面临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要求与组织内部要求之间的矛盾。从变动着的市场环境看革新、竞争、多样化、灵活是基本要求。然而,从企业组织内部作为一个长期的协作团体的性质分析,又要求安全、稳定、连续、协调。革新与稳定之间、灵活与连续之间、竞争与安全之间、多样化与协调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
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有其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是根据环境提供的可能、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确定的,不以个人的目标为转移。但是,参与组织协作的个人又都有其个人目标的追求,个人的目标和追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甚至退出企业组织。如何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3.科学、理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要获得经济利益,要生存发展,就要讲究科学,依靠理性,提高效率,要尽可能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按科学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存在,不是一架理性的机器。其间的矛盾是组织本身就有的。
(二)环境变化与企业发展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现的,而且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刻处在变动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打破企业原来形成的均衡状态,使企业面临一种新的局面。其中,竞争、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例如电子技术进步给办公用品市场带来的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方式变化给零售商业业态带来的变革,都属于这种情况。企业发展是带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发展带来企业与环境均衡的破坏。具体情况众多,例如,原有市场领域由于企业成功经营而趋于饱和;过去只有一部分人消费得起的产品,由于企业大幅度降低成本而成为一般消费品。这些情况都使得企业原来制定的战略不再有意义。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由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不平衡。
2.企业发展带来企业内部均衡的破坏。由于企业的成功和发展,规模扩大或者分支机构增加,原来适宜、稳定的管理体系和操作变得不适应,需要作出调整和修正。例如,随着企业发展,分支机构增加,组织结构或股份需要调整上层决策机构的情况,都属于这一范围。
3.企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弊病。除了两个大的方面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滋生一些与成功和发展相伴随的弊病,如机构官僚化、办事拖拉、文牍主义、自满、大意等。这些弊病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失去在环境变化方面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企业发展惯性探析
企业发展过程还是一种打破常规、与各种保守力量斗争、克服惯性的过程。不论是为了适应环境,还是为了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企业都需要在新情况下谋求新的平衡,因此,必要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就是发展过程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换言之,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新思维、新技术、新战略、新市场、新人事等许多方面,都是企业需要探索的。探索新的东西往往同时意味着要抛弃一些旧的东西,要开创性地尝试解决新的问题。然而,探索和开创会遇到来自惯性的阻碍。工作程序也好,沟通过程也好,思维方式也好,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原已熟悉了的或习惯了的方式方法,排斥生疏的、不熟悉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旧的体系方法当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产生或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因此,企业发展过程还必须解决与惯性之间的矛盾。
企业发展中的惯性,从大的方面划分,可分为体系惯性和个人惯性。体系惯性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整体意义上形成的固定、僵化的体系和程序。个人惯性指个人在长期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的观念、准则和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
(一)体系惯性
1.业务活动层面。企业在以往的探索、尝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成熟的操作规程,各部分、各环节之间,有了密切协调的配合关系,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操作规程。这种情况对于原有条件而言,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但同时有不易革除的弊病。改变其中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同改变整个过程一样,都是非常困难的。
2.管理体系层面。如组织结构体系、计划与控制体系、制度体系,建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稳定下来以后,都有不易改变、自身维持原习惯做法的倾向,因而都有在面临新情况时不易调整的一面。
(二)个人习惯
个人习惯也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思维方面的,一个是情感方面的。一个人思维方式越是固定成熟,越是不能发现与其价值观念不一致的新问题,对变化的反应越是迟滞、麻木。思维方式僵化的人不易发现和接受新事物,对变革持消极抵抗态度。情感方面的惯性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一部分人长期在一个团体中工作,会在相互之间的感情、作风、习惯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这种状态包含许多非理性的成分在内。当新事物与这部分人情感方面的习惯不吻合时,就会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上述两个方面的惯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益的状态。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有意无意地形成的消除或缓解矛盾的状态。这种惯性在一定程度以内是有益的,它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内耗,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会成为发展变化的阻力。因为它消除了矛盾,使企业处于某种稳定不变的状态,缺少发展所需的创造性,缺少比较、竞争和刺激,缺少活力,不利于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惯性的度,以利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企业发展中的模式转换策略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国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分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成功地进行模式转换,即企业中的一部分率先变革,随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模式转换。模式转换包含了企业组织在技术、市场、制度、管理方式等几乎所有的主要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有关市场战略、市场经营方面。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成熟化与革新,更具有一般性。
所谓成熟,也可称为饱和,即企业在目标市场领域内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项目失去发展能力,需要考虑重新调整主营方向或经营战略的状况。重新调整的过程,就是革新的过程,由成熟而革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形态。由成熟而革新,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开发新领域、新行业,转换主营结构;另一个方向是通过更新换代在原市场范围内开拓发展道路。这两个方向之间并不互相排斥,企业可选择其一,也可双管齐下,全面开拓。无论选择什么方向,革新都要经历模式转换过程。立足于原领域,原主营产品形成的经营体制、管理体系和思维方式、观念、视野,都需要根据新选择的发展战略经历一个变革和转换的过程。没有模式转换过程,革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企业的模式转换过程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战略决策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经营思想,如何安排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如何理顺内部经营机制,以战略目标为核心把企业各方面组织成为一个特定结构、目标和功能的系统过程,即新的发展模式过程。
企业发展中实现均衡的管理策略
从前述分析之中可以看出,稳定不变不是企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对矛盾、差异、对立不加调整,顺其自然,也不是理想状态。企业发展既需要稳定,也需要变革;既不能没有矛盾,也不能任矛盾发展。因此,管理者不能用一套固定的、不变的体系和方法对待企业发展,而是要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某种均衡,要随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在动态中协调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关系,把握某种“中庸之道”。
(一)权变思想
管理上的权变观点认为,不存在一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环境、竞争对手、技术、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处在变动之中,不可能找到一剂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当然,管理也不是没有基本的原理和手段,可以对每一种情况找到一种特殊的方法。在一般的管理原理、体系和具体情况下的特殊方法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可供管理者选择的体系方法。权变观点强调的是在变动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的方法,它所强调的基本点,一是变化,即一切要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把握问题,条件变了,管理的体系方法也要相应调整;二是管理体系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即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学会灵活巧妙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既讲“经”也讲“权”。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经”与“权”相结合,就是权变管理思想的要旨。
(二)中庸之道
矛盾与发展过程管理的一个基本精神是讲究中庸之道,因为在矛盾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左右为难,每种做法各有利弊,偏于哪一个方面都不适宜,必须寻求某种矛盾中的平衡和动态中的平衡,利用矛盾和不平衡谋求企业发展。所谓中庸之道,既不是不偏不依,也不是调和、妥协,而是能动地利用矛盾和冲突,调动两方面的力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促进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运用权变的管理思想,把握中庸之道的方法,努力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宝山.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升高,传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以及环境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取得了骄人成绩,涌现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一大批优秀太阳能光伏企业。但中国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却并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链;现状与问题
1产业链构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除了硅原料产量比较小外,从硅片—电池—组件—应用都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光伏产业成为投资的宠儿,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开始涉足,原先呈倒金字塔形的产业链结构正回复平衡。
2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
2.1产业链上游,晶体硅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硅材料是光伏产业的最基础的原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它投资大、耗能高、制造复杂,再加上主要生产商的技术垄断,在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硅材料已成为严重的制约瓶颈,曾被业内称为“得硅者得天下”、“拥硅为王”。硅材料的价格从2004年的每千克24美元飙升到2007年底的460美元,而且常常是有价无市。受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除原有厂商加速扩产外,许多新企业也纷纷投资硅材料。截止2009年3月,国内硅材料项目多达50多家,已公告的投资额近60亿元,规划总投资额达300亿元,年产能力在7万吨以上。上市公司如南玻集团、天威保变、川投能源、乐山电力、岷江水电、通威股份、东方电气、特变电工和江西赛维等纷纷介入了硅材料项目。目前乐山新光、洛阳中硅、江苏大全和峨嵋半导体等10余家企业已经投产。
2.2产业链中游,硅片供应趋于平缓
太阳级硅锭、硅棒、硅片制造是光伏产业链的第二个环节。线切割能力和原料供应是硅片生产的关键。硅片生产的第一步骤根据所用原料的不同而分为铸锭或者拉单晶,之后抛光、切片,铸锭炉(单晶炉)和线切割设备为这一过程的关键设备。过去几年里,由于线切割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只能将单晶硅棒出口日本,由中国承担了污染最重、能耗最高的环节,将很大一部分利润拱手让与日本人。近几年来在光伏市场驱动下,太阳级硅锭、硅棒、硅片制造业与时俱进,同样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硅锭、硅棒、硅片生产厂家超过70家,全国单晶硅拉晶炉3100台,总生产能力每年约18000吨,拥有多晶硅铸晶炉360台,合计能力约年产10500吨。
2.3产业链中下游,电池发展日新月异
世界光伏电池最近10年以33%的年均增长率发展,最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3%以上,去年全球产量达到6.85GW,这是其它企业难以企及的。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从事光伏电池生产的企业达到60余家,年产能力突破3200MWp,其中非晶硅薄膜电池约100MWp。目前,单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6%提高目前的24.7%。多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也达到了20.3%。薄膜电池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大成功,非晶硅薄膜电池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了13%、碲化镉实验室稳定效率达到16.4%、铜铟硒的实验室效率达到19.5%以上。
2.4产业链下游组件规模迅速膨胀
光伏组件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它由光伏电池和金属框架、玻璃盖片、电缆引线还有粘结剂等封装而成。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由于组件制造投资门槛低、建设周期短、技术最成熟和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等原因,吸引了大批投资创业者,而成为光伏产业企业最多,扩产最快,产量最大的一个重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共计200多家,组件产量达到1717MWp,比上年增长138%,生产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在发展前景和投资利润的诱发下,到2008年年底企业个数猛增至400多家,年封装力总计达到2.5GW。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光伏组件的价格大幅度回落,已从去年7月份的每瓦27元降到现在的16元,平均下降了36%以上。春节前后约有200多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随着各国政策加大,光伏市场逐步回暖,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恢复生产,并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3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从产业链整体看,中国太阳能产业集中在中部,两端在外,整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在整个产业链中,组件这一环条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竞争激烈,且盈利能力较低,而且,处于这一链条上的小企业也相对较多。最近两年,中国的光伏投资迅速升温,一大批具有国际主流生产规模的企业和生产线相继建成或者正在建设,在产能规模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日德的世界第三大光伏制造国。但是,光伏产业发展整体上还是处于“两头在外”的状况:首先,多晶硅材料的生产企业数量少,生产量低,近90%需要进口,抬高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其次,95%以上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市场的变化、汇率的变动尤其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始终存在,国内市场没有政策的支持而迟迟不能打开,如果再加上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就是“三头在外”,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体规模化程度不高。
(2)我国硅原料严重短缺,大部分要靠进口。
多晶硅材料生产属于技术密集、能耗密集和对环境敏感的产业,生产技术主要由美、日、德3国的7家公司所垄断,我国试图引进始终未果。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术,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纯多晶硅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来满足半导体和光伏等行业的应用需要,形成了产业链的断裂。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介入光伏产业上游的投资,但目前国内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且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较高。硅原材料是生产光伏产品的基础和命脉,如果掌握不了硅原料的提炼技术,那么我国的光伏产业将要受制于人。高品质硅材料、生产节能和清洁生产是多晶硅材料产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多晶硅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3)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企业不具备自我创新能力。
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产业淘金,缺乏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颓势将随着市场的波动而逐步显现。除国家层面的鼓励补贴政策之外,产品技术的提升、质量的控制、成本的管理是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真正静下心来,建设特色技术及服务体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精细化成本管理,克服短期行为,建百年老店、树自身品牌。
(4)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发展缺少统筹安排,呈现无序竞争状态。
随着光伏产业的扩张,许多企业也看到了这项朝阳产业,纷纷涉足。然而,我国目前企业巨资投入大都是中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扩产过快,原料供应不足导致短期产能过剩。中下游企业技术含量低,利润少,市场有限,还被上游企业扼着发展的脉搏,此外,我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基本处于卖方市场,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又居高不下,原料价格上涨、供应不稳定是国内企业所必需共同面临的困难。迫于成本压力或为获取高额利润,少数生产企业在生产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硅片、电池片、组件质量参差不齐,最终产品质量控制不严且出口国外,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影响生产总量占据世界第一的中国光伏产品信誉的隐患。如何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德仁.太阳电池用多晶硅材料的现状和发展[J].阳光能源,2007,(1):3639.
[2]蒋荣华,邓良平,冯地直,等.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新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8,(2):3945.
[3]马文会,戴永年,杨斌,等.太阳能级硅制备新技术研究进展[J].新材料产业,2006,(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