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药品市场需求

医药品市场需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品市场需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药品市场需求

篇(1)

医改进程对我国医药营销渠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我国医药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了优缺点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创新优化医药营销渠道的建议对策,对于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医药;营销渠道;现状;创新

一、背景前言

医药产业和国家政策之间一直保持很高的关联度,近些年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更是对我国的医药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家在医改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开始着重管控医药用品的市场价格,对医药用品的采购实行集中招标模式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使得医药行业的市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医药用品的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改变革新。众所周知,医药用品的营销渠道是紧密联系医药厂商和医药消费者的重要桥梁,医药营销渠道选择是否准确合适关乎整个医药市场的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各个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医药营销渠道可以说是医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正确的医药营销渠道可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保持持久且强劲的竞争优势,更能为整个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红利。国家进行中的医改打破了以往医药营销渠道的固有营销体系,突出了往常的营销模式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时刻变化着的医药市场格局的弊端。医改对各医药企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医药企业要想在医改过程中不被淘汰,只有积极面对挑战、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落后不适应的战略及营销模式进行调整转型,合理规划医药营销方式,降低甚至规避市场风险,稳定推进企业健康运行。

二、研究目的

营销渠道的正确选择是当前各医药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一个重要资源。营销渠道的效率高低、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能力以及医药生产厂商和销售企业之间的适应匹配性是决定医药企业选取何种营销模式的关键要素。因此目前很多医药企业逐渐改变自身原有的营销模式,试图降低医药市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未知风险,并以期壮大企业实力增加销售量及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普及率。本文主要基于对市场营销和营销渠道多年的学习知识,结合目前新医改的背景环境,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医药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分析,对医药营销模式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如何紧密融合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找到一个高效稳定及可持续的创新型医药营销模式。

三、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的现状

我国目前存在的医药营销渠道主要是三大类,分别是总经销模式、制和自身直销制。以下分别分析:

(一)总经销模式

总经销模式就是药品的生产企业在营销管理系统中,选择授权一个或几个医药中间商成为自己企业生产的药品在全国或某一特定区域的总经销商(大客户),使其成为本企业产品在全国或特定区域销售的最终配送商。在该种营销模式中,药品生产企业和总经销商之间的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制药企业负责对全国或特定区域内的营销渠道进行兴建和定期维护,而医药产品的总经销商则负责对产品的中前期宣传推广开发以及完善医药产品的贷款支付流程。这样药企和经销商各司其职,制药企业集中资源及精力专心于产品的研发,更能保证医药产品的安全生产,而总经销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全权推广产品也有利于产品的广泛推行。目前我国采用这种营销模式的药企主要是中外合资的药厂、进口的药品以及新型制造企业。采用这种营销模式的优点在于:

(1)我国医药品经营需要具备药品经营资格,只有取得医药品经营许可证才能向医院或药店等销售产品。采用总经销模式可以利用总经销商已取得的经营资格,节约制药企业在药品流通层面的投入,降低产品的运营费用,集中力度专注于产品研发。

(2)有利于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及假冒伪劣药品的情况,很好的维护市场形象。并且采用总经销模式,可以加强巩固制药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及时得到消费者对药品的市场反馈,及时修正企业战略,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采用总经销模式的缺点在于制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由于总经销模式是制药企业将产品委托给一个或几个经销商,如果经销商对药品进行了虚假宣传,而且制药企业很难对经销商的营销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将会大大损害制药企业的市场形象。同时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较小,对产品的营销积极性不及自身营销高。

(二)制

医药营销的制模式是指制药企业生产出药品之后,通过公开招标招商的形式来选择自己产品的经销商,并委托经销商对自身产品在一定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和营销管理工作一种营销模式。一般商可以分为独家商和多家商,多家是指在特定区域获全国范围内制药企业可以选取多家药品经营商作为自己的产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制的优点在于商拥有丰富的在区域内开发市场的资源网络,制药企业可以与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而且该模式可以使得药品在区域内能快速打开市场,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营销效率。制的缺点在于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一旦某个商发生较大产品问题后,制药企业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区域的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再次进入这个区域市场面临着比初次进入更高的门槛压力。而且制药企业由于对市场的掌控性不高,不能及时收到市场信息反馈,同时商可能专注于自身利益,不去用心维护制药企业的品牌口碑,做出有损制药企业品牌形象的举动。

(三)自身直销制

制药企业自身直销制是指企业避开中间厂商,不选择经销商或者商,而是直接与医院、药店等零售商销售产品的模式。目前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药企业并不不具备营销药品的资格,这里的直销是指制药企业通过成立独立的医药公司并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书等方式,从事自身药品的营销。该种模式可以使得制药企业直接与市场接触,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情况。厂商销售自身产品能够获得全部利润,不必向中间商支出一部分利润。但制药企业自己构建销售渠道需要付出巨额成本,并且需要外派较多的人力去管理各销售点,成本代价较高,因此目前我国的医药自身直销制并不十分普遍。

四、医药营销渠道的模式创新

(一)创新医药产品的定位

优质的产品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做好了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乐于消费,并会被广泛宣传。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利润,需要明确自身产品的定位,并且对产品存在的卖点进行创新型宣传。首先从医药品的原材料选取提炼卖点,好的原材料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基础。然后对药品的生产技术流程进行宣传,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科学流程的应用会加大消费者对医药品的认可程度以及对制药企业品牌的信任度。接着对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行宣传,目前国内医药品的价格偏高,制药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形成医药品的价格优势,利用价格优势去抢占医药市场。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是对医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宣传,只有做成良心药才能真正让企业不被淘汰,企业需要利用自身产品的优质质量,形成自身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二)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创新改革

在传统的分销模式下,制药企业将医药品的经营销售权授予一个或者几个,而这几个就会发展下线,逐渐形成金字塔班的多级经销模式,医药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之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使得产品的流通周期较长,这也是造成医药营销渠道效率低下的原因。针对这一模式存在的缺陷,需要将原本松散亢长的营销流程进行创新型扁平化,舍去其中存在价值不高的中间环节,拉近制药企业、经销商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得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更加迅速且更加透明,在有效提高医药营销渠道运行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获利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三)提升营销渠道的稳定性

企业营销活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行为,而是处于企业综合经营管理运行模式中的一个环节。企业通常将产品的定位策略、产品的价格策略和营销策略融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综合考量,以此来提升营销渠道的稳定程度。企业首先需要加强对核心客户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搜集,加强对核心用户关系的维系以此利用核心用户的“口碑效应”产生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消费用户。然后是要协调好产品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关系,全面分析本产品的独特品质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情况,综合考虑医药品的质量及内外销之间的收入成本的情况,合理的分配内外销的比例,进一步通过增加营销渠道来抢占医药市场并且最大程度的分散营销风险。

五、结论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医药行业充满巨大商机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尽管市场规模巨大但目前仍处于分散割据状态,行业整合在所难免,未来的竞争将从现阶段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利润主导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可持续客户经营模式转化。医药企业之间相互模仿和借鉴对方的成功做法(如超低的生产成本、独特的产品设计、创新的营销手法等),导致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情形并不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国内的医药领域,变故来自于药品不断降价,医药采购回扣专项整治和遏制一药多名。中国的医药企业正面临着大变革、大分化,促使强势企业会越来越强,弱势企业会最终被淘汰出局。其中一个无形的力量正决定着大大小小企业的命运,那就是品牌,不注重品牌培养的企业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品牌应成为企业引导客户识别自己,并使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持久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医药企业品牌建设的意义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arry Light说过:“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即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强势的品牌。”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对于医药企业来讲也一样,提升品牌竞争优势是提高医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品牌建设的意义表现在:

1.品牌是市场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是它的安全性与疗效,而消费者并不具备判别药品质量的能力,因此选择品牌是最方便的判别方法,尤其在一个具有众多可替代品种的市场中,品牌形象成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判别指标。在OTC市场上,品牌价值表现更加明显,消费者自行去药店购买药时,越来越多地受到产品品牌的影响。如广为人知的感冒药快克品牌,在感冒药市场确立了其霸主地位,又成为了首个感冒药的全国驰名商标,随后企业又推出了适合孩子的小快克,同样迅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这就是品牌产生的消费者驱动效应。

2.品牌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能显著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差异化特性令对手极难模仿。强有力的品牌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强化消费者对该品牌药品的认知,愿意消费自己接受的品牌,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获得最大的收益。

强势品牌能持续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企业财富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品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一旦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信念,这种信念就能支持他们继续购买该品牌的产品,为企业创造长期利润。

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互动。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他们愿意更多地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品牌建设过程为此提供了方便和可靠的途径,在宣传药物疗效的同时也向消费者传播了疾病治疗方面的知识和医学的进展情况。

3.品牌价值是制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

根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分析报告,《财富》杂志排名前250位的大公司中有近50%的市场价值来自于无形资产,对于一些世界较著名的公司而言,这个比例甚至更高。品牌价值无疑是企业无形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一个有实力的品牌既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可以使股东手中的股票不断升值。

品牌价值是品牌在某一个时点,用类似有形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出来的金额,一般是市场价格。也可以说是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价值理论的多样化,使得品牌价值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品牌价值是品牌客户、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联合行动,能使该品牌产品获得比未取得品牌名称时更大的销量和更多的利益,还能使该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更强劲、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凯文·凯勒,2003)。

二、医药行业的品牌建设问题

1.“一药多名”被禁带来的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有效地遏制了由于药品名称与商标使用混乱造成的“一药多名”现象。《规定》要求除新的化学结构、新的活性成分的药物以及持有化合物专利的药品外,其他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成分相同但剂型或规格不同的,也必须使用同一商品名;药品包装上的通用名称必须显著标示,商品名的单字面积不得大于通用名的二分之一;药品广告宣传中不得单独使用商品名,也不得使用未经批准作为商品名使用的文字商标。

国家整顿一药多名的政策有利于消费者认识药品,但从市场的角度看,医药企业的营销却变得麻烦了,同样成分、同样的通用名,企业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由此,医药企业不得不将企业品牌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像同仁堂、华北制药这样的老字号企业,有比较深厚的企业品牌认知度,影响并不大。对于几乎没有企业品牌积淀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企业要从战略的层面,更深更远地考虑品牌建设。但也不能完全通过企业品牌来带动营销,因为企业品牌无法涵盖和带动所有领域的产品,而是应该建立分支品牌,或者说是产品群品牌。

篇(3)

关键词:辽宁省;健康产业;机遇;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F426.8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将其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辽宁省健康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可以说,辽宁省发展健康产业,既存在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机遇

目前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具体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被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此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8%左右。

生物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务院便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医药列为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又明确地把生物医药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包括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十二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400亿元,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再投入750亿元资金进行扶持。据此计算,“十二五”开始的未来十年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扶持资金总额将近1200亿元[1]。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省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改革政策连续出台,尤其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以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辽宁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医改以来,辽宁省共支持了9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辽宁城镇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120万人,参保率9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5%、70%和70%;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2]。

新医改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行与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辽宁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原动力。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幅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医改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从而拉动健康市场的消费需求。

(三)经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加剧,为辽宁省健康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是一个相对刚性的市场需求,当慢病增加、亚健康蔓延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保健意识、“治未病”观念与养生理念的变化,而且也是医疗需求与保健需求的变化。即一方面,会因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非基本医疗服务,使医药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推动非基本药物器械的加工生产;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拓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给营养保健品业、商业医疗保险业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目前,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39年,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3]。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使健康养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等相关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不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会在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使辽宁省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

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但作为工业大省,依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底蕴,在健康产业发展上,却有着基础较好与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辽宁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健康产业园区,不断搭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从而为辽宁健康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9-2011年的3年间,辽宁医改总投入达到334亿元[2]。巨大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推进全民医保、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方面。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十一五”期间,辽宁省还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投资于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而在健康产业园区建设上,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加快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的推动下,各市地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相继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加大生物医药的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这样,就使辽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与中医药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辽宁健康产业在有利的发展平台上能更健康地发展。

二、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辽宁省健康产业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国际健康产业市场竞争的外部挑战

健康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5%[5]。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产品研发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严重威胁中国的健康产业安全。目前,“国外健康产品在中国市场以7%的品种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5]。从辽宁健康产业市场看,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物制药业与医疗器械业两大产业领域。

在生物制药产业领域,辽宁医药市场面临跨国药企的激烈竞争。近年来,辽宁医药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难,而老产品市场则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辽宁省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逐渐萎缩的态势。一方面是医药创新成果适应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买不起国外药物研发技术,买了转化成产品也难。现在,省内各开发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厂房,搞GMP改造,但却面临着可投产的品种太少和企业开工不足的危险[6]。

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基本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家跨国企业垄断,因而,虽然辽宁有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科技研发优势,但目前辽宁医疗器械仍然主要以进口为主,进口医疗设备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基本为高端医疗设备。而出口企业多是为国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和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设备,自主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不强[7]。2012年,辽宁医疗器械出口持续负增长,全年完成出货值21.8亿元,同比下降0.5%[8]。

(二)来自国内健康产业市场的省际竞争挑战

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后,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把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或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引导,辽宁省健康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省际间的竞争压力。

虽然,辽宁省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医药产业总量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发展的相对速度却逐年下降,落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际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发展形势十分紧迫。

2011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医药产业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以上。山东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61家,17家进入全国医药百强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691亿元,2015年目标为3800亿元。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资企业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而辽宁省医药产业在2011年,销售收入仅为680亿元,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5%。近年来,辽宁省医药工业在全国排名第10位,与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6]。

(三)来自辽宁省健康产业竞争劣势的内部挑战

辽宁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有诸多不利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康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竞争力较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

目前,在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就全行业来讲,进入全国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且比较靠后;号称百亿集团企业仅有1家,而且经济形势还不太景气;超10亿元内资企业只有9家,其中包括较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5家[6]。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也导致辽宁医药市场缺乏优秀名牌产品,极大地影响了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辽宁省乳癖消、沈阳红药、木鸡冲剂等大宗中药产品,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尚未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辽宁医药市场的一批老品种,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而且甚至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险。

如何科学地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尽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辽宁医药品牌,不仅是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来自于自身的挑战,而且也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主要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发展理念

目前,辽宁省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延续,第二产业仍为带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首先转变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只有顺应时势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科学的应对举措。

(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需要辽宁省偏重投资的需求结构必须优化调整,但改变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摆脱所谓投资“依赖症”,则不能失去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即在保持辽宁经济发展特色前提下,仿效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依靠第三产业,来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健康产业兼跨第二、第三产业,并且辽宁健康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其自身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未来的健康市场需求前景也极为可观。因此,发展辽宁健康产业,必须依托发挥辽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走特色发展道路为引领,不断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需求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相对刚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近年来,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持续增长,而经济条件改善下所产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已经形成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并且,辽宁省自1995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必然带来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家庭健康护理等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健康产业对拉动辽宁健康市场消费需求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关键是如何释放健康消费需求。释放健康需求以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释放拉动相对刚性的健康市场消费需求。

(四)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

健康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万亿市场,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才能在严格规范与科学引导下,不断永续健康发展。从辽宁保健品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行业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错位等方面。例如在沈阳,经营保健品店只要在食药监局备案登记、到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即可,而不再需要卫生局负责审批的养生保健行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经营保健酒类产品,则更是处于监管盲区。可以说,辽宁保健品行业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落后。同时也表明,加强科学引导、进行立法规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已成为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十二五400亿十三五750亿 国家投重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N].中国证券报,2012-06-29.

[2]一轩.辽宁医改:三年投入334亿 公共卫生服务“不差钱”[EB/OL]. (2012-03-22).http://.

[3]史楠,刘柏霞.健康老龄化与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9 (12).

[4] 科技部网站.辽宁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EB/OL]. (2007-07-24).http://.

[5] 中国食品科技网.中国健康产业现状分析[EB/OL]. (2013-01-15).http://.

[6]陈明山.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EB/OL].(2013-01-15).http://.

篇(4)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海洋中的狂风巨浪制造了无数悲剧,使今天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商海中的诡谲多变,酿成一件件商海悲剧,令当今的人们闻之胆颤。市场的难以预测,竞争对手的精明强干,“上帝”的不断变化,形形的陷阱与圈套,淘汰着一批有一批失意者,他们就像猛然间遇到没有预测到的暴风雨一样,被无情地吞噬进黑沉沉的海底,而大海却如同往常一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海毕竟有海的魅力,蓝色的诱惑和彼岸的神秘吸引着无数不甘平凡的人,他们毫不犹豫地纵身海洋,想到里面探个究竟。营销风险从人们投进商海的一刹那,就紧紧盯上了人们,尤其是近年来市场营销风险与日俱增,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困扰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对营销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变得尤为重要。营销风险的大小本质上决定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蒙受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既然营销风险有可能带来损失,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崇尚拥抱这种风险呢?这充分说明在营销风险表现为损失不确定性这个特性后面,还隐藏着获得巨大利益的可能性。并且,所承担的营销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风险价值就越大。

一、市场营销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已经由数量型需求转变为质量型需求,并且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我国经济二十多年来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快速变化中,并继续快速变化着。中国业已成功加入WTO。所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如果再考虑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那这种影响变化将更大。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国网络营销还处在起步阶段,但200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2600多亿美元。可以这么说,不懂网络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5.法律风险。在我国涉及企业营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量法、包装法、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自觉或不自觉的违反,风险就会降临。除了以上法律法规的约束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外,还有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名产品或品牌被不法商家假冒。但由于多种原因,假货却屡打不绝。假货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更主要的是假货的质量无法保障,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消费者就会归罪于企业,影响企业品牌声誉。这种风险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企业规避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格,管理出现漏洞。

7.市场营销人员缺乏分析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销售工作依靠关系、熟人、机会等,具有随意性和非连贯性。

8.企业市场营销风险防范措施不力,造成不良账款的隐患。

9.营销行为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重销售轻回款,放松了对客户资信的管理,致使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应收账款日积月累逐年增长,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营销风险控制

营销风险控制是指在营销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营销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营销风险因素或减少营销风险因素的危险性。营销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可归纳为:营销风险避免、营销损失控制、营销风险转移和营销风险自留。

1.营销风险避免

营销风险避免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作为控制方法来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营销风险避免使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亦较为消极的一种。

营销风险避免的常用形态有两种:第一,将特定的风险单位予以根本的免除。如企业决定不进行某项营销活动则可以完全免除该项活动可能导致的损失。第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如医药品经销商在经销某种药品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品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多方面的副作用,于是决定中止该营销活动,以免引致该药品责任索赔案。虽然这两种方法均可以达到避免风险的效果,但其实用性受多方面的限制。如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要壮大发展,不可能为了避免呆账而拒绝在任何情况下的赊销行为2.营销损失控制

营销损失控制是指企业对不愿意放弃也不愿转移的营销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各种控制技术或方法。营销损失的目的在于积极改善营销风险单位的特性,使其能为企业所接受,从而使企业不丧失获利机会。营销损失控制是营销风险控制法中最为适用的一种。

营销损失控制措施可以划分为营销损失预防和营销损失抑制两类。营销损失预防,是指在营销损失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即消除或减少营销风险因素。所谓营销损失抑制,是指营销风险事故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发生范围或损失程度的行为。前者以降低损失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损失程度为目的。

3.营销风险转移

营销风险的转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保险;二是营销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三是营销风险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由于营销风险的保险多数是对静态资产的保险,而营销中更多的是动态的风险,因而在营销活动中主要应用营销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和营销风险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

营销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其损失幅度的目的。它与营销风险避免和营销风险控制不同的事,营销风险转移不是通过回避抛弃的方法去中止与存在的营销风险的联系,而是将存在的营销风险转移到其他地方。因此,营销风险转移只是间接的达到了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的目的。

营销风险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就是用经济方法来处理营销风险损失。实践应用中,在识别和衡量自己所面临的营销风险之后,企业总是先考虑风险能否用控制型的技术来处理,如若不能控制或不能全部控制,则须结合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方能实现风险管理之目标。

4.营销风险自留

营销风险自留又叫营销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己承担由营销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型营销风险处理手段,其实质在于,当营销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企业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与其它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一样,他实在损失后提供财务保险,但这并不是把营销风险转移给别的经济单位,而是留给自己承担。营销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措施,故有人谓之残余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唯一可行的营销风险对策。前文已论述,任何风险处理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有时,对于某种营销风险预防不能,回避不得,且又无处可转移,企业别无选择,只有自留风险。

营销风险自留是处理营销风险的最普通的方法,主要计划性营销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营销风险自留。

篇(5)

COSMAX在韩国

COSMAX成立于1992年11月12日,是韩国最大的化妆品研发和制造商(ODM&OEM)。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以正直的企业、编织美丽世界的企业、钻研的企业作为企业理念,专业致力于化妆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1998年,COSMAX通过韩国FDA的CGMP(优秀化妆品制造及质量管理标准)认证;2002年,COSMAX股票在KOSDAQ上市;2003年,COSMAX被韩国政府选定为INNO-BIZ(技术导向型企业);2006年初,COSMAX获得澳大利亚医药品管理局(TGA)的GMP认证,其功效型化妆品已出口到澳洲、欧盟及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目前,COSMAX年生产成品数量达60,000,000个,防紫外线、美白与抗皱等功效型产品在韩国获许可证420多个,居韩国各化妆品公司之首。

COSMAX在上海

2004年10月,韩国汉城,COSMAX管理层欢聚一堂,庆祝COSMAX(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成立;2005年3月,中国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内,COSMAX(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始正式运营。

崔京先生,COSMAX(上海)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幽默风趣、谦虚睿智,对上海分公司的创建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与自信。

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崔京先生已经访问过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全面调查了中国市场。他了解到,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欧莱雅、玉兰油、美宝莲这些品牌雄踞市场却均非本土生长。中国国内少有特别突出的强势品牌,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像日本有资生堂,韩国有爱茉莉,均是本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最高。能不能用COSMAX的技术实力为中国品牌做技术后盾,扶助他们崛起?COSMAX的高层在思索……

同时,崔京先生也觉察到,中国很多OEM公司要么护肤是强项,要么彩妆代工有优势,很少有两者兼具,而COSMAX则是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只要找到我们一家,就可以享受一条龙式完整的服务,因为我们是韩国最大的集化妆品研究、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公司,还拥有全球包装材料采购网络。"

事实证明,崔京总经理的判断是正确的。自成立以来,COSMAX上海客户量日益增加,他们主要来自于中国各地(其中包括香港)。对上海公司,COSMAX有一个"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在上海租用生产车间,以尽快适应本土化的需要,熟悉本地化妆品公司的需求;第二步,在上海购地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目前,公司已在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内购地建厂,成功迈出了COSMAX在上海的第二步,现代化的化妆品生产工厂预计于明年年底投入使用。第三步,如果市场需求超过COSMAX上海公司的供给能力,公司将选择扩大产品线甚至再建造一个生产工厂。面对订单急剧上升的市场信号,COSMAX扎根中国,走向国际的号角已经吹响……

服务第一,不持有自己的品牌

服务一直是COSMAX坚持的第一原则。一旦与客户合作关系建立,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开发到完成品包装等一整套的服务。不仅如此,COSMAX还把代工品质和对客户的软看得很重,因为只有品质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另外,本着顾客利益至上原则,COSMAX坚持不创立自己的品牌。"一旦拥有自己的品牌,一方面,公司精力太过分散,势必会影响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势必会与客户形成市场竞争关系,如果新研发出一项技术,必定会先自行投入使用,等到市场成熟了才给客户,不利于客户的成功"。COSMAX的宗旨是:"顾客的成功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使命!" 源于此,崔总经理强调:"我们绝不会持有自己的品牌!不仅在韩国总公司如此,在中国业务扩大发展了也将一直秉持这一原则。"

研发为先,走向国际

COSMAX走向国际化是以不断发展高科技为基础的,其年均科研投资额近总销售额的10%。1996年11月COSMAX和日本ITC达成技术合作(2000年合作建厂);1997年3月建立COSMAX研发中心,分设护肤品、彩妆品、发用体用品等研究室,拥有研究员50多名;1999年,COSMAX相继与日本Milott和美国Nattera达成技术合作;2000年,COSMAX成为韩国第一家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的化妆品OEM企业。

篇(6)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中医药知识作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是广大人民智力成果的体现,但是随着西药的不断引进,传统中医药的地位受到威胁。由于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联系密切,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从古至今,传统中医药一直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付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西医药技术进步神速,但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中医药,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例如许多西药对人体有副作用,可能引起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多用西药还可能产生耐药性,降低其疗效,甚至根本没有效果。而中医药在这些方面就比西药优越的多。因此,对中医药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其发展和创新,将使广大民众得到更多更好的物美价廉的中医药的服务,也更有利于维护其生存权和健康权。

(二)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医疗模式的不断变化,中医药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等优势相比西医药在治病养生保健方面更具比较优势,也将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空间。其中作为中医药知识精髓的中药复方,由于年代久远且多数已被文献化,被他国无偿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已经被其他国家占有和使用,为其带来了巨额商业利益。我国不仅未能得到任何知识产权上的补偿,相反国内市场还受到“洋中药”的巨大威胁。因此,保护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实现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利益,关系到我国传统中医药科技和中医药产业的生死存亡。

二、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中医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专利保护是药品保护中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我国传统中医药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专利保护审批周期长、保护期限相对于一级中药保护较短、审查严格、缴纳的费用较高、中药专利的科技含量较低、侵权认定困难等;另外,专利权中要求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为大量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对公众公开的状态,很难符合新颖性的要求 。

(二)传统中医药商标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商标制度虽然在中医药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量不足、企业商标意识淡薄、名牌流失严重、中药表达习惯和商标法的冲突等。

(三)传统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前面对商业秘密保护现状中就提出,由于当年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所以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而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所以这些法律条文就难以在内容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目前我国关于中医药的配方散见于各种书籍,在国际商业贸易中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而又为表现诚意难免会出现泄密的问题。

(四)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目前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开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我国目前中医药发明专利申请主要以非职务发明为主,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过小。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医药企业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利用专利这一有效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宁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产品推销、投入巨资利用各种媒体广告,也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保护。之前由于我国对药品不实施专利保护,致使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另外,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对于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使得一些宝贵的疗法和技术得不到推广,甚至有可能失传,这样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加强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不断完善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不断加强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专利保护。考虑到中医药专利审批时间过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审批速度,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在专利申请时要指出中医药的来源,这样可以提高专利申请的透明度,尊重持有人的利益;另外,由于传统中医药不同于西药,它集中体现了诊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对于专利申请中要求的三性,在对中医药进行判断的时候不应该僵化,而应转变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充分完善商标法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医药存在着中药商标与通用名混淆的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中医药商品名称的注册采取特殊政策,允许中药商品名称可以采取规范的方式表示其成分、功能或用途,以便于中医药产品创名牌,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同时我国国内有潜力的品牌和驰名商标应进行国外注册,以保护百年老字号的中医药品牌。另外,中草药的药性药力与药材源产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地理特性对消费者而言可以产生一种天然的信赖优势,地理标识显示了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或特性与其原产地或来源地自然环境、地域、人文环境地密切关系,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受到法律地保护。

尽快完善商业秘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对商业秘密的规定分散,体系不够健全和系统,因此应尽快完善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再者由于中医药的许多临床经验和治疗手段都是中医的传家技艺,因此对其进行商业秘密的保护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同时还要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秘方的保护。

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权保护。作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补充,行政保护措施应充分加以利用:针对中医药的特性,完善中医药保护政策,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有关技术保密审查和管理机构对科研项目加强密级鉴定和确认管理工作等等。

(二)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

随着我国目前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也在随之发展,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注意中医药知识产权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1、改变我国某些医学院注重西医教学的方式,加强对中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使知识产权的教育培训工作纳人学校的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对中医药研究、开发、生产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不管是普通的从业人员还是主要负责人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3、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拓展市场时,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不管是从研发战略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中医药企业最好能够建立自己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注重培养本行业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保护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提供切实的企业支持。

(三)设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

如前所述,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方面较其他学科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在企业由政府帮助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自身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中医药、法律和管理等相关专家和人员组成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会,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和维权工作做好坚实的后盾。除此之外,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前面已经讲到要在医学院开设相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们初步建立保护意识,同时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其既通晓中医药知识又了解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手段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障中医药知识产权职务技术成果完成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更好的将我国的中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妥善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关系,公平合理地解决各种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对外国投资者、合作者的知识产权提供有效保护。在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应该主动向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信息,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杜瑞芳.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篇(7)

一、安徽省外贸竞争力现状分析

1、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它可以反映特定产业或特定产品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强弱。其值在-1至1之间,越接近于1,则表示该产品或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若其值为负,则表示该产品为净进口。其公式为:贸易竞争指数=(X-M)/(X+M),其中,X表示产品的出口额,M表示产品的进口额。

2001年至2005年间,安徽省出口商品中,有四大类产品的TC指数大于0,分别是:食品及活动物、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医药品、塑料制品等)、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杂项制品(家具及其零件、服装及其衣着附件、鞋靴、光学物品等)。其中,杂项制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强,2002年TC指数达到了0.88。食品及活动物曾是安徽省的出口强项,但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TC指数由2001年的0.81下降为2005年的0.52。非食用原料贸易竞争指数为负,为净进口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竞争力较弱,大多数年份TC指数小于0,2005年有所上升,达到了0.17。

2、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或地区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比重越大,则该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国际竞争力越弱。从1996年到2005年十年间,安徽省出口规模从175376万美元上升至519000美元,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除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外,逐年递增,从1996年的0.33‰上升到2005的0.50‰。这说明安徽省外贸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中部地区,安徽省外贸竞争力也居领先地位。但与其他外贸大省比,差距仍然较大。

3、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分析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1979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在80%左右,至1990年,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为4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超过了初级产品。此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持续上升,至2005年,已达到92%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已成为商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的不断提升表明安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二、影响安徽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科技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安徽省出口结构近年来逐步改善,但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大多数产品均属于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低、出口竞争力差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2005年,安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当年全省外贸出口比重的15.9%;而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占当年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为28.6%。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和年增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种出口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2、外贸经营主体相对集中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是安徽外贸的主要力量。从出口所占比重来看,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偏高,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缓慢,对全省出口拉动作用较弱。近几年国有企业出口增长趋缓,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强劲,但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升级的主要拉动力量,出口规模已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而安徽省利用外资水平一直不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对全省出口贡献较小。

3、加工贸易发展滞后

安徽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一直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2000年以来,一般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均在80%以上,加工贸易出口额不足20%,而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均占50%以上,广东省更是高达70%-80%,与之相比,安徽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在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两头在外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附加值低,缺乏高端产品加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升安徽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1、加大引资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目前,安徽省利用外资总体水平还不高,较多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今后,应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安徽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竞争力。同时,对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进行技术调整,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促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转化。

2、加大科技投入,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目前安徽省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整体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而技术水平是衡量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技术的开发和保护,对高新技术的转让有严格限制。要想获得其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较为困难。因此,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政府应及时了解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升安徽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吸引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较高、辐射能力强的加工贸易项目,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带动全省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