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媒介经营与管理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体验式服务;口碑营销
一、互联网思维的起源与内涵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时任百度集团董事长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讲话过程中引出此词。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不断升温,“互联网思维”的词条热度也不短上涨,当前国内业界主要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代表在互联网及拓展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从互联网角度出发,对产业链、价值链、客户群体的重新分析、思考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普及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互联网思维”所能运用的行业不仅包括了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传统商业行业也在此环境中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寻求发展机会。华东地区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地区,更需要在互联网浪潮中积极把握机会,寻求突破,在保持原有经济地位的同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先驱者。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日,部分传统企业紧紧把握住了机会,如国美、苏宁等企业通过开展自经营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了业务发展上的突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更多的企业却受限于本身资产水平,很难建立起成规模的自用电子商务平台,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企业,经营范围不断缩小。因此,我国传统商业企业面对互联网经济的态度通常较为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商业的态度好坏都不能完全阻断互联网业的发展变革。因此传统商业智能积极寻找机会,寻求自身的突破,以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方式开展自身业务。
二、传统商企转型策略
1.拒绝价格战、注重客户体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步入“红海市场”,众多商家为了扩大本身经营范围,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将降价当成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一旦展开,在削弱对手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自家产品的利润。面对电商的价格战,传统商业应当清楚认识到自身行业优势,才能迸发出更强的商业竞争力。
电商企业由于本身的营销模式,相较于传统行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水平促销自身产品。然而在此中营销模式中,产品通常从商家直接到客户手中,消费群体只能通过产品的图文介绍来获取产品的初步印象,为了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通常还会过度美化产品信息,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电商商品的信任度。传统商业通常保有实体店,相较之下,能够将产品更为真实客观的展现给消费者,这种商品购买体验能够极大的提高客户对商品的信任度,尤其是在奢饰品以及高价值商品等产品上,有着电商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商企应当把握好这一优势,提高本身服务质量,将更好的购物体验提供给客户,发挥客户服务优势,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降低退/换货物率,以此换取收益。保持产品处于较高利润点,而不是盲目以价格战的形式与电商进行对抗。
2.精准定位客户、服务精细化
电商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上,而传统商家的服务人群大多为中老年人群,相较年轻消费者,中老年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次数以及消费种类上均保持在较低水平,然而中老年消费者往往拥有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对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力尤其突出。网络商业兴起时间段,一时之间中老年消费者由于本身消费习惯还不能很好的接受网络商业的消费模式,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传统实体店购买商品。传统商企针对这一特点应当精准定位自身商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提供高质高价的传统、大宗商品,以此应对电商快速更新的产品。
3.减少广告投入、发展口碑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网络媒介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当前媒体广告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已经严重阻碍到传统商企的发展。应对这一问题,传统商企能够从互联网思维中的口碑营销中寻找解决策略,给与消费群体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产品体验,从细节抓起,从总体控制,使客户能够感受到产品的优越性,客户就会自发的通过本身关系网对产品进行口碑传播。将资金从广告转移到产品上,节省出的资金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产品的研发升级以及服务当中。让顾客从传统商企的产品与服务中满足消费需求,自发的传播企业产品信息,打造企业口碑品牌。
4.发展建设网络平台
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传统商企能够建立自有的网络平台,打开企业本身的线上销售市场,弥补销售市场的空白点。中小商企也能够与营销类网络企业进行合作,借用成熟的网络平台开拓本身的销售市场。利用网络平台,传统商企能够有效拓展本身的经营范围,并实现业绩的增长。
三、传统商企变革的必要条件
1.精通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呈现大爆炸态势。大数据时代,只有有效整合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才能牢牢把握到时展契机。传统商企若想实现业务突破,就必然培养、引纳数据管理分析专业人才,精准寻找客户消费点与需求点。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发展走向,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经营商的突破。
2.建立起数据处理系统
若想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分析,就需要先就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建立先进高效的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外包给专业公司进行运营,从传统商企的实际发展角度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归纳,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查找并运用到相关数据。该系统不仅要包含收集作用,同时应能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建模,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制定发展策略。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优化企业内工作流程
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未来商界的战略决策将以数据驱动为主要决策方向。合理的激励机制、工作流程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率,传统商企应积极建立起适用于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抢占市场先机,使企业能够在时展中先人一步。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思维会成为时代主流思维方向,传统商企应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展,实现企业转型,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蕾.“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08).
[2]赵月梅.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现代商业,2016(23).
证券电子商务的概念
证券电子商务是证券行业以互联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它是一种信息无偿、交易有偿的网络服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证券电子商务能为企业及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的全方位服务;2.证券电子商务所需条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货币电子化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微观、宏观)等。证券电子商务比其它行业电子商务少了电子商务三大要素之一的物流,因此证券电子商务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3.证券电子商务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国际经济分析、政府政策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证券板论文块分析、证券静态动态分析等方面的服务;4.证券电子商务能够以每日国内外经济信息、证券行情、证券买卖、投资咨询、服务对象的辅助决策分析及提供特别专题报告等方式来为投资者服务;同时也提供外汇、期货等方面的辅助服务方式。
特点与典型模式
证券电子商务就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证券公司原有业务体系中的各类资源及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用户与内部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或电话语音就可开展业务与提供服务。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虚拟性:所有的交易与服务均通过WEB或电话呼叫中心自动进行,不许借助店面或工作人员的帮助;由于是虚拟的,服务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个性化:所有服务可精确的按照每个用户的需要进行。服务方式可以是主动服务,也可是被动服务。
3、成本低:由于服务的虚拟性,对原有事务性工作的场地及人工不再有要求,加上技术进步对信息处理效率的极大改进,因而有效降低了证券公司的基础运营成本。
4、优质服务更为重要:由于硬件不再重要,网络的竞争只能依靠软性的服务。并且网络跨越时空的能力会将这种优势服务的能力无限制放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网络经济模式下更是一条不变的规律。
5、创新是竞争的要素:由于网络缩小了时空的概念,因此任何一种新的业务思想或技术很快能被对手效仿,为始终保持领先,企业只有依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竞争的优势,否则会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
6、技术是核心资源:在证券电子商务中,技术构成了服务与业务的基础平台。因此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还是核心的资源。技术的创新便可意味着服务与业务的创新。
证券电子商务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E——Trade模式:完全以WEB方式提供纯虚拟的投资与服务,其特点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折扣吸引对价格在意而对服务要求不高的自助投资者。价格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竞争模式。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E——Trade,Ameritrade等。
2,Schwab模式:同时以店面,电话,WEB向投资者提供服务,客户可自己选择需要的服务模式。注重通过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降低成本,进而降低服务价格,不会以牺牲服务为代价。通过有效利用技术来降低成本,改进服务,提供创新的业务模式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经营特色。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Schwab,TDWaterhouse等。
3,MerrillLynch模式:美林证券是美国乃至全球的著名品牌。由于有庞大的客户托管资产作为后盾,美林对于90年代兴起的网上经纪浪潮反应迟钝,迟至99年六月一日才其在线交易系统。
问题和应对策略
1、证券投资主体不合理。我国目前证券投资不是以投资基金和投资经纪为主,而是民众广泛介入,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这是不可取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投资的主要操作者应该是基金管理者、证券经纪人、投资银行管理者等,证券营业部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也将有较大的改变。随着证券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证券电子商务前景将更加明朗。
2、证券电子商务成本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证券电子商务有两方面成本:计算机成本和通讯成本。对于目前我国国民的消费状况,要付出5000元以上的计算机购置费和电话初装费、月租费、通话费,以及网络运行费等等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从证券商角度来看,证券电子商务有三方面成本:网络设备成本、通讯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对于证券商来说,发展电子商务并不增加太多的投入,与现在的交易方式来比有增有减。因为互联网在线交易多了,证券营业部的数量、经营面积、计算机LAN工作站数量、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数量都将减少,服务器容量和性能将要增加和提高,通讯带宽、稳定性等方面要有大的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减少,高层次的投资咨询顾问人员将增加。
3、证券电子商务的网络问题。证券电子商务有三方面的网络问题:互联网的安全、网络稳定可靠性、网络速度。互联网的安全不仅是证券电子商务所关心的,它更是整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象金融证券业这类国家支柱产业的互联网络,更要严格使用国产关键技术,以确保安全性。所幸的是,最近中科院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获重要进展,该项目包括:实用非否认协议、智能卡软件安全规范、智能卡安全集成平台、Internet安全集成系统、Internet网络安全监视器、防火墙系列产品、计算机网络安全产品评测、″黑客″入侵防范软件、安全引擎工具包、网络安全教育等。网络稳定可靠性和网络速度问题有赖于我国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提高,我国证券交易多次发生过交易笔数太大导致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计算机及通信系统阻塞事件。
关键词:图书出版发行企业 业务流程 内控 关键点
一、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业务流程的特点
相比于一般的行业,图书发行企业的产品是书籍与电子出版物等。这些都属于精神产品,是需要艺术与思想性才能具有出版发行价值的商品。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图书出版行业主要是把传播文化,完成知识传播等内容,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其自身的商业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图书发行企业的产品既是知识的传播,又是在进行媒介的传播。从其业务流程来看,图书发行企业的策划选题,再到发行都需要有一系列管理内容。根据其业务特点,编辑、出版、印刷、发行阶段是其主要的流程内容。其中,发行流程中最重要的是编辑。而出版则是进行图文生产。出版阶段需要进行设计,发排校对和出片。这里涉及到的技术性事务相对较多。而印刷则是最后一道业务流程,主要内容是把文稿进行复制。图书发行企业在印刷过程中,需要进行制版,印刷与装订,还要完成后期的包装等工作。市场阶段里发行很重要,书籍音像制品通过批发,零售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打入市场,通过销售完成图书发行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管理水平方面
不同于其它的行业,图书发行企业的产品特殊性决定了其品种不同,数量金额不同。不同的书籍,不同的内容都有着不同的价格。图书发行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管理,在提升图书内容和质量方面下功夫。比如说从业务,技术与人员方面进行提升,对下属的公司进行管理,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效率优化,这些都有利于图书发行企业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图书发行企业需要拥有一套内部的科学管理方案,从控制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流程入手,从企业的各个层面进行细化管理。比如说在图书发行企业的投资筹资方面,要进行财务方面的专项内控。对于图书发行的会计核算方面,要进行岗位监督制度,把内部风险降到最小。当然,还有内部控制与监督,这一内容是整个图书发行企业的内控重点,只有做好了内部监督,才有可能防范于未然,才有可能把内部管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这些方面的管理成效都影响着图书出版发行企业最终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二)企业风险方面
就目前来说,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再加上国际化大趋势的影响。图书发行企业在业务流程中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来自于国际与网络方面的冲击。图书市场越发竞争激烈,而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在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有着新时代背景下带来的新的风险。比如说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教材出版的改革,以及越来越完善的知识产权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当下图书发行企业必然要面对的风险。为了防范知识产权侵害造成的市场损失,图书发行企业应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准备与识别,通过建立起量化风险机制,通过建立起实时监控机制,让企业的每位员工的权责都落实到实处,落到细处,才能真正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各方利益
对于图书出版发行来说,来自于各方面的投资者都有其自身关注的利益点。因此图书发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效还关系着图书出版企业作者、员工、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如果图书发行企业做好了内部控制管理,那么就可以得到最为真实的会计信息,各方面的利益代表都能对图书发行企业的经营进行理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健。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状态下,员工可以安心工作,取得相应的报酬。而投资方也能拿到其应得的利益。
三、图书发行企业业务流程内控关键点
首先要关注到,现在的图书发行企业面临的市场变化了,那么其业务流程内控的关键点也相应变化了。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率依然是处于低水平,图书销售长期得不到提升,甚至还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再加上目前的图书出版并没有完全地贴合读者的心意,图书市场里每年增加的大量读物并没有完全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图书销售量未能得到提升。再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书店崛起,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城镇图书网点被市场的所淘汰。这样一来,不仅图书发行企业失去了发行的网点,那些书店被淘汰区域也没有了一个展示性文化场所。这些因素都给图书发行企业的宣传与销售带来了负面影响。
基于此,在这样的情势下,为了做好图书发行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内控,关键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岗位责任制度
要通过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实现岗位的职责分明目标,对不相容的岗位实行监督制度。比如说销售部门与收款部门应该完全在业务上实现隔离与互相制约,这样一来就能实现良好的内部管理基础。而财务方面,要从结算中心的职责做起。通过细化结算中心的职责,比如说记录货款、结算图书销售款、监督和管理好货款、按时足额的收回货款等。对每一个业务流程引入监督制度,更好地提升内部控制效力。而在发行部,由于其业务内部主要是开拓和开发市场、处理新老客户的业务订单、签订销售合同书等。所以要根据其业务内部进行上下游业务的制约与监督。而仓储部负责的图书入库、保管、出库的工作,要求其对图书销售发货单据进行审核,安排发货以及确认对方收货的具体事宜。企业要明文规定确保至少一年一次的仓库盘点,盘点时要有几方代表同时监督,并且要做到账实相符。
(二)品种控制
对于图书发行企业来说,出版的图书品种决定了其每年的经营收益。针对这种情况,图书发行企业要把每年最好销售的那些图书品种进行汇总分析,排出最佳销售类,在此基础上实行精品图书制度,把最好的资源与途径都留给这些精品书籍。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精品书籍的重点控制将取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在管理过程中也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三)业务流程控制
采编工作里最重要的就是稿费的支付,考虑到会计核算的严谨性,采编业务里要对稿费进行核算与复审,并对稿费的支付进行监督,对其支付方式也要进行控制与规定。发行业务中,重点是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里要把每一个发行环节里产生的费用都计算进去,实现精打细算。还有一点就是要完成货款的收回,要保证财务核算与发行部门报上来的金额一致。在这方面,要尤其注意赠阅与零售业务中产生的各种管理细节问题,做好统筹安排,防止百密一疏。另外,由于发行过程中是最贴近读者的时候,所以营销与编辑要收集市场信息,把这些信息与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类,方便后来的管理中进行调整与完善。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发行的质量,改进图书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提高图书的质量。市场信息的反馈还能有效地为图书选题指引方向,对阅读人群进行分析,做好市场调研与预算工作,减少图书发行的成本与风险,提高图书发行企业的管理效率与内控针对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文化类产品的经营发行,图书发行企业不同于其它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中更为重视各环节的细化,要立足于图书发行的特点,做好管理上的重点,不断健全管理上的科学性,从财务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从业务流程上与时俱进适应好时代的需求。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时刻关注读者群体,做好选题工作,做好市场反馈工作,把图书发行的质量提升上去,把图书内容的水平提升上去,把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社会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冰.浅谈图书发行企业的财务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5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模式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其适用性
网络营销(0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
在传统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根据营销方式和特点实行的是4P的营销组合策略,即将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变量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四个因素。而在网络营销情况下,针对新的市场条件和消费者需求特点该理论已不适合。以舒尔茨教授为首的营销学者从顾客角度提出新的营销理论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对通过网络运作下的市场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在这一理论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就是顾客和企业的对话,企业在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后,采取相应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策略:这样,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是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网络的即时交互、超越时空等特点即成为这种模式的强大技术依托。
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引发了营销理念、营销流程、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以及营销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营销方式其降低运营成本的方面是显而易见的,零售商通过在线销售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建立一个集中的仓库来代替许多单个的商店)、运送更少的商品(可能从制造商那里直接将商品运送到顾客手里)、加大区域渗透、提高与顾客沟通的效果和效率。但是网络营销也存在消极的一面,零售商可能会感到建立和维护一个让消费者们熟悉的网站需要相当的投资,其中包括时间、金钱以及技术上的投资。另外,一些零售商可能不愿意将产品的价格公布于网上,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可能降低自己的利润。对于制造商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与顾客沟通的方法,从而使实施一对一营销变得更加方便。而且近些年来,渠道权力从制造商转向零售商的现象也促使一些制造商们开始发展直接营销(例如网络销售)来重新获得渠道权力。尽管如此,制造商们依然由于以下一些原因而不愿意在网上直接销售产品:首先,他们可能会面对中间商的报复;其次,大部分制造商由于产品线过窄而不得不通过某些零售商来销售产品;第三,现有渠道之间可能相互挤压(消费者从现在的渠道转向网络渠道)。
现阶段网络营销的发展中,有两类企业应用网络营销的手段较为典型:一类是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公司,其提供的产品质量较高且较有特色,但是仅进行了区域性的市场渗透,这类公司无需对店址进行大规模投资,即可利用互联网吸引新的消费者而快速扩张市场;另一类是那些意欲开拓更大市场的“利基型”公司,因为在利基型市场中,产品或服务是专业而独特的,买卖双方的群体都比较小且所处地域比较分散,而网络可以使这些公司无需大规模的广告投资就能闻名世界。例如,Hothothot.com就是这样一个专业商店,它通过互联网销售的100多种调味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司中,与其他公司相比,那些大而知名度高的公司以及小而专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网络营销的模式和策略组合
网上交易突破了传统的以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有店铺经营方式,电脑网络形成的媒体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由于是在网上进行交易,商业运动过程发生改变,信息流成为商业运动的主要因素,并对商流(商品价值运动)和物流(商品使用价值运动)起媒介和先导作用,购买者之间基本上可以无成本地通过网络迅速进行信息沟通,但交易成功需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承担义务的基础上。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其基本模式应包括:网上的信息收集、网上商业宣传、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广告投放与、网上销售、网上客户支持服务等。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过程应包括以下基本步骤: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界定网络营销的任务;根据营销任务,确定营销活动的内容和营销预算;申请域名,创建全面反映营销活动内容的网页;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发掘信息资源,广泛收集网上信息;树立网上企业形象;开展网上市场调研;在网上推销产品与服务;与客户沟通,通过网络收集订单;将上述信息反馈到企业决策和生产部门;通过网络与分销商联系;促进在线销售;使网络营销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购买者在网上获得供应商的商品信息,并发出购买的信息,供应商在网上获得购买信息后.通过物流企业把商品送到购买者手中,购买者则通过金融企业使资金流入供应厂商。
基于网络营销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的两个目标。因此企业的网络营销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应采取以下营销策略,包括[1]转变营销观念,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网络营销和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2]针对个体消费、爱好的营销策略,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关注每个顾客的终身价值,努力培育顾客的忠诚度。定价策略的制定上,遵循定价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即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愿付出的成本,提供合适的性能价格比给顾客。树立企业网络形象和信誉,企业要利用互联网进行调研,确立恰当的诉求目标、诉求对象和诉求手段。企业网络形象的风格要统一,能够反映企业文化特点,以便于公众识别。产品的研发与定位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出适合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企业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先了解消费者的意向和偏好,然后再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研发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赢得顾客。制定的分销策略,应充分体现直销的优势。但是这些营销方式中,不仅是简单的认为它就是把网络及电子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营销当中去就可以了,只有将网络及电子技术与营销业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带来效益。不这样考虑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字:零库存管理;价值;实施
一、供应链基础上零库存管理概述
1.零库存管理概述
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产品从供应商(上游)至销售商(下游)的一种物流网络,其关节点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配送中心、仓库、分销商等。我国处于供应链管理的初级时期,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使用供应链能明确企业关键项目流程,减少不必要浪费,提高工作效率。据相关数据显示,库存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比四分之一,占流动资产的一半以上,在供应链中库存以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及成品形式存在,因此,关注库存管理对发挥供应链作用至关重要。零库存管理便是近年来最常见的一种库存管理办法,在日本与欧洲国家企业管理中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我国学习零库存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控制企业库存量为最佳数额,用最合适的人财资源管理库存,保持供给水平的稳定,这实际上就是零库存管理的思想衍生,是当前企业普遍对库存管理的认知。
具体来说,零库存并不是一种数的概念,而是一种理想的库存概念。它是企业利用库存管理策略与手段来控制库存额为最小量,但不等同于不要库存或商品储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物质零库存管理,它是通过相应的库存管理策略与手段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库存量为最优量,不是要求每个节点的库存量为零,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优,效率最高。零库存思想的产生给企业库存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降低库存商品保存成本,免去仓库建设、搬运、装卸、存货保管等一系列费用。
2.全面看待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管理作为新型管理方式之一,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获得良好成效,但依然存在相应的隐患,我们应该全面看待零库存管理。首先,实行零库存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减少大量库存的保管、装卸、仓库建设等费用,降低库存成本占比,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性建设水平。其次,库存的作用是稳定与调节,零库存的管理模式压缩企业库存总量,一旦企业或市场发生变化,零库存模式供应不上,易产生销售量流失等问题,最后,目前的零库存管理尽管存在不足,但它可以存在于供应链的局部节点,保证成本降低,同时发现低库存下的企业问题,对其进行改进后再降低库存,再次发现问题并不断更新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二、零库存管理价值
1.实行零库存管理的意义
零库存是企业将库存量控制在最优量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目标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基础是库存产品的质量保证,工作对象是全体员工。零库存管理自从引入中国,在大中型企业中取得良好成效,这主要归功于其实施意义,有以下5个方面:
(1)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使用零库存管理办法来减少库存储备量,能降低库存购置费用、管理费用、库房建设费用、库存产品搬运费用、维护费用等,减少企业当期在库存费用上的支出,降低企业总体成本,用更多的投资建设服务,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以钢铁企业为例,钢铁生产所需辅助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建材、石油、三类寄点等,其运输管理过程复杂,耗费大量成本,一般钢铁企业购置相关辅助材料的成本高达数千万,实行零库存的管理办法,钢铁公司可以缩减库存管理的开支,减少库房建设、装卸搬运、存货看顾等费用,降低存货丢失、老化、损耗带来的成本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优化管理水平
迎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经营计划是企业立足于竞争时代的必胜法宝,大量囤积库存商品,会降低企业调整速度,削弱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企业要想迎合市场需求变动就必须减少库存囤积量,防止库存积压造成的危害。同时,实施零库存模式对企业的采购、运输、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减少经营风险
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产业转型、价格变动,企业产品的需求时刻发生着改变,企业产品需求不仅与产品供需关系相关,同时也与价格因素、资金流通因素、金融市场情况等紧密相关,波动的经济环境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为更好规避风险,转移相关的金融风险,企业应当减少库存,保持最佳的库存量,防止以囤积库存导致企业变现困难,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4)提高服务水平
零库存模式的运行,减少库存商品管理、运输成本,使购置成本占比下降,企业拥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来提高总体服务水平,并且,零库存模式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成本浪费,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提供给消费者最优的服务。
(5)明确关键流程
基于供应链基础的零库存模式,不仅能够减少企业库存成本,同时还明确企业经营的关键流程。重视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基础作用,分析其重要性,根据其重要性配置库存储备量,减少囤积成本,明确关键流程,把握企业关键产业发展倾向。
2.实行零库存管理的目的
企业使用零库存量这一运行模式,时刻关注库存量的变动情况,减少企业成本的浪费。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益,使自身不断发展,实行零库存管理正是企业出于发展自身的需求出现的。通过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减少购置与保管库存商品的成本,腾出更多的金钱和空间进行企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高整体效益,获取更大的收入,从而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以近年火爆的电商行业为例,部分电商不需大量的库存商品,根据消费者的订单进行生产,减少销售、店面管理、库存维护的费用,凭借虚拟网络媒介销售产品,减少因库房维护带来的成本,提高整体效益,促进自身发展。
三、零库存管理的实施
1.零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要想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弄清核心产品的上游与下游,供应链中上游与上游协同合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便捷的物流与信息化水平。但我国在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5方面的问题:
(1)企业缺乏供应链认识,协调能力差
实施零库存的基础是协调运作的供应链,现今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认识不足,并不能发挥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大多企业只看重企业利益最大化,忽略协调合作和关键供应链的供应效果,都采用囤积大量库存商品来应对风险,不会向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分销商寻求帮助,整体协调能力差,缺乏对供应链作用的认识。
(2)信息化水平低,缺乏信息传递能力
企业的生产必须及时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这便需要大量信息传递与分析,但当前供应链节点的企业并不能快速组织信息交流,产品需求滞后,导致企业不能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又产生库存囤积与浪费问题,增大企业开支。整个供应链信息化水平低,缺乏信息传递能力造成零库存模式实行的困难。
(3)库存管理策略粗放单一
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及时分析市场需求,结合相应库存数额进行库存分析,但现在企业库存管理策略较为单一,依然保持“生产――销售――拿钱走人”粗放型模式,企业并不关注库存管理,只重视利益所得,整体库存管理缺乏策略性,这对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是个不小的挑战。
(4)企业绩效标准不统一
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绩效标准,整条供应链节点企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各企业以自己的标准进行管理工作。库存周转率是部分企业的绩效指标,此类企业在强调库存周转率的同时,忽略了整条供应链的配合,单纯追求库存周转数量的最大值,忽略库存管理、运输、保管过程带来的成本耗费。这种企业绩效标准不统一的现状,给整个供应链发展带来挑战。
(5)物流周转迟钝,运输缓慢
物流速度与物流质量是库存周转的必要条件,现今物流速度较慢,丢件、设备老旧、运转缓慢都加剧了产品周转的成本,导致产品囤积现状。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较为缓慢,大件商品运输困难,不同物流承包商标准不一,行业标准并不统一,阻碍物流运输的畅通性,致使企业产品销售周期长。
2.零库存管理的实施原则
为更好地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应该关注关键供应链的整个流程,重视起上下游的协调配合,同时密切注视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库存调整。零库存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下原则:
首先,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质量优先原则。库存管理应重视库存商品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供应质量、运输质量等各方面内容,注重库存商品质量来进行管理工作,缺乏对商品质量的考察,将会让零库存管理成为真正的“零”库存,没有优质的产品,产品便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库存商品对企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系统化原则。实行零库存意图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企业成本损耗,成本的衡量指标不只是企业库存数量,还应减少整个企业的综合成本。企业内部单个组织部门成本的降低并不代表综合成本总量最低,应重视企业内部组织系统化统一,降低整体成本,从而保证真正的零库存管理。
再者,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供应链协调原则。要想实现零库存管理,企业内部要重视组织的系统化原则,对于企业供应商与分销商而言,应重视整体供应链作用,关注供应链的协调合作,遵守相关的绩效标准,保证零库存的正确实施。
接着,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利益分配原则。尽管为了全体利益牺牲小我利益使最理想的利益分配方式,但这种分配方式在现实经济中只是理想,整条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渴望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要让各节点企业为了整体牺牲自我利益是不现实的。因此,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利益分配原则,按规定的利益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促进整体发展。
最后,实行零库存管理要遵守市场需求原则。企业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及时改变经营决策,坚持零库存理论,减少企业库存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3.实施零库存管理的注意事项
实施零库存管理应在产品质量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关注整体的系统化、利益分配、市场需求等各种前提,但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3方面问题:
(1)不能片面将零库存等同于库存为零
零库存指企业采用适当管理策略与手段保持企业库存最优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保持库存总数为零。库存总数为零的企业不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产品供给不足,这将导致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难题。因此,实施零库存管理应将其与库存为零进行区分。
(2)不能追求库存资金账面值为零
零库存理论不等于购买库存资金账面金额为零,企业应当且必须留下相应储备资金进行产品后期补充、管理、购进等,倘若企业库存资金账面金额为零,企业后续购买库存,保存库存的能力就会下降,企业难以迎合市场,就容易导致销售问题。
(3)不能让供应商承担全部库存成本
临时追加的产品订单会影响企业供应商原定计划和安排,加大供应商成本支出,关注供应链协调合作,不能让供应商承担全部库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行业的平稳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调合作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整体效率,把握关键供应链作用,研究企业关键环节流程,带动企业供应协调合作,同时将零库存管理融入供应链理论,把握最佳库存量,降低库房建设、运输、装卸、管理与维护费用,提高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减少不必要成本损耗和资源浪费,从而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支修建.基于供应链思维的零库存管理分析及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4):36-38.
[关键词]三网融合;电视;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9.2-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88-01
一、三网融合概述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将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号编译成统一的数码进行传输、交换和分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传输质量和低成本。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通过软件变更,最终可以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利用同种网络开展多种业务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不仅仅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更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在国外,“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欧美各国纷纷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广电业务与通信业互相渗透。可以说,“三网融合”已经打破行业的平静: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尝试提供网络电话VoIP业务;电信运营商用IP视频业务反击。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必然面临创新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挑战。
二、三网融合下电视运营突破的必要性
在现今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传媒的产业创新融合,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明晰的产权分配。同时,在媒体内容的数量及质量方面,均要不断转变以适应多变的媒体融合要求,促使技术服务方面达到人性化,媒介内容服务做到人性化。另外,媒体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对电视传媒服务的二次营销,是为了使影像传媒资料得到足够的利用与再利用,使媒介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环保,并利用有效手段使资料鲜活起来,且以新的姿态成长面众。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内容是电视传媒方面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任何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其衍化中应当借鉴相关的新媒体运作形式,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媒介推广形式,促使传媒产品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及品牌影响力。对媒体内容的大力整合,是传媒市场产业开发的基础,应当足够充分地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及生产力度。首先应当就节目的形式做好创新,构建一体化的系统研发体系,深化内容制作,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同时将内容推进市场倾注资本进行运作,也成为电视媒体在发展中所需进行改革转型的关键。只有做好市场化转型工作,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行内容方面的生产制作。其次有效地做好电视传媒业的现实开发,加强对各类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与新媒体的工作对接,能够促进电视传媒的立体化品牌传播,增强电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度。
三、三网融合下电视运营模式探究
1.多通道的媒体内容运营平台
加强媒体内容的研究开发,建立多形式多通道的内容开放运营平台,满足音视频产品多终端的渠道内容需求,已成为当前三网融合中广播电视行业必然的改革要求。三网融合,不仅充分对运营商播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同时还大大满足了交互式网络电视播送及互联网与移动电视等各类媒体内容的播送需求。通过业务统一分发平台,运营商能够有效地避免自身多发平台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十分便捷地将所获媒体内容在业务分发的平台中做出分散下发。这一平台操作简洁,便于管理。
2.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合作
当前,有线网络全面深入的双向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互动业务的滋长,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家庭用户,使互联网内容在发展中全面充分地进入到了有线网络中,实现了有线网络媒体和媒体内容提供商间的合作交流。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间的模式结合,主要运用于互联网媒体视频方面。此模式对于节目播放的渠道进行了有效的拓宽,能够从根本上增加节目收视,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电视中心改革发展中,应当主动把握这一优势条件,将传统电视媒体掌握不了的剩余消费者,进行最大可能的把握实现,促进价值利润的最大化,构建广告价值为主,用户费用为辅的模式。网络电视台虽有显著优势,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挑战,诸如在当前存在着诸类网络视频媒体,如何有效地做到同此类媒体正面攫取用户资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沉淀来完成。
3.与手机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既为媒体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者特性,例如短信及视频的传播。这样一来,受众主体特性及自身选择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手机媒体的运营并不仅仅是为了受众群体单方面的内容需求,而是需要大批的手机信息用户群体所存在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便要求手机媒体供应商必须就内容方面进行多元差异化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手机电视内容是通过对传统的电视传媒内容进行压缩编码,进而同步播放的过程。这对广大手机用户所追寻的媒体信息个性化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因此在当前的电视媒体发展中,必然计划好新媒体战略转型,构建针对手机用户媒体信息内容生产的精英团队,将三网融合的视角从运营商方面转向用户方面,以手机屏幕作为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实现电脑屏与电视屏和手机屏的三屏无缝对接,随时随地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个性内容。
4.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自身的消费选择权利也相应的多元化。无论是广电媒体或者电信媒体,用户均可以依据选择而获取服务,不会因为行业及区域等因素,对用户的服务选择带来障碍。而对于网络电视的提供者来讲,只有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及质量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用户,同时,高质量的内容也是收入与利润的保障。数字版权管理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营销体系及数字内容的管理形式,它有效地打破了一次购买终身受用的传统内容购置模式,将具备高价值的数字内容细化为多梯层次的定制购买形式,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定向营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能够良性地将内容数据业务的生命周期控制在内容运营商的手中,从而增强业务运营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组成个体间必须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做到技术与内容方面的调整与磨合,在共同的努力协作中找准定位,协调分配好利益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互赢,促进电视传媒运营机制新模式的形成。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电视运营也将朝着更加全面,促进我国繁荣昌盛的正确方向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尚光亮:三网融合下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一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竞争,赋予了成本管理全新的含义,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直接动因所决定了,而是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这一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从宏观方面来说,它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说,它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为了弥补自身缺陷、自身变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企业努力去迅速获取各种市场信息,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挖掘数据信息来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整合就出现了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智能(BI)等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企业顾客的需求。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为顾客能接受的企业产品价格减去为生产该产品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付出的总费用即总供应链成本。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合作更密切,从而那些具有相同客户群的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也就变得更加激烈。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是适者生存,企业不能将产品变现就意味着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在市场中对企业产品竞争力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有产品质量、价格、服务、品牌等等,而竞争力的提高与总供应链成本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核心企业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整个供应链来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降低物流成本的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扩大化、共享化,企业通过降低物料消耗和降低劳动力消耗取得利润的潜力越来越小。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因此,企业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取得利润的潜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把降低物流领域费用称作为“第三利润源”,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进一步发展到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企业各种流程的再造、供应链体系的设计来降低成本。美国运输经济学家R桑普森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研究表明:美国物资消耗的每1美元中,有41美分是生产成本(原料消耗和劳动消耗),有29美分是商流成本,30美分是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30%。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物流成本的比重上升到产品总成本的30%~40%。物流贯穿了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物流成本成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品种、需求数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要求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同客户满意程度的判别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客户要求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产品的价格要低廉。企业要真正满足用户这些的需求和期望,就必须在整个供应链上与供货商、分销商、物流公司、零售商、广告公司和客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从开发某种产品到产品变现该产品所负担的总供应链成本是多少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是无法实现的,不能准确估算产品的总供应链成本意味着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增大。
二国内外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的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工商界和学术界就已经关注供应链成本问题,并开始对分销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11]。许多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学者如,EUram;Bowersox^CLOSSLaloruie&Pchlen;Christcpher;Manunen—致认为成本是供应链最重要的性能,需要不断的分析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需求。Beaman;Sohultz;SclvangDeng&oUstandas(2000)认为改进
供应链成本性能需要对成本进行计量。
Lalonde&Pohlen提到成本计量在利润分配和分担费用方面也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虽然供应链成本计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但在此方面的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供应链成本视同后勤成本(Logisticscost)少数学者直接谈到供应链成本问题,例如Ellram.Lalonde&Pohlen和Lin.Collins&Su.但他们研究的着眼点在供应链成本计量的技术上。他们中他们研究的着眼点在供应链成本计量的技术上。他们中无人对“供应链成本”的内涵及外延给出确切定义12。Handfield,Nichols认为供应链成本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及相关的物资和信息管理,二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管理13|。StefanSeuiirg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传统划分及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将供应链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和机器成本)、作业成本(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客户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41cStefanSeuring(2001)首先把供应链成本管理(SupplyChainCostManagement,SCCM)定义为“供应链成本管理就是分析和控制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和概念。15”PeterKajuter提出了一个前瞻式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借助这一框架可以把握如何为满足特定任务和协调各种活动而构建成本管理系统。HinesSilviBartoliniRaschi结合战略和经营两个层次来理解客户和流程,并增加客户价值,整合了精益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提出精益管理会计(LeanManagementAccountingLe.M.A.)Slagmulder着眼于采购者一供应商的相互作用,提出的跨组织成本管理理论。Goldbach提出的组织设置概念,认为成本管理包括职能和制度两个角度,供应链的组织与运作状况会影响成本,委托关系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在阐述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时,一般采用国外学者StefanSeming的定义,也有极少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已有的概念作了一定的整合和提升。纪作哲对供应链成本进行了界定:供应链成本包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17。索晨霞,邓子琼利用流程环节法,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供应链成本构成,并定义了供应链成本概念:供应链成本是指在供应链运转过程中由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动所引起的成本以及供应链整合过程的机会成本和整合成本1
从国内外对供应链成本管理概念的研究可看出,供应链成本的发展历程:分销成本—后勤成本(物流成本)—供应链成本。对供应链成本所包含的范围逐渐在扩大,笔者认为:从商业生态系统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广义的供应链成本概念还应该考虑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二)成本管理方法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常规的成本管理一般局限于单个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将成本管理的方法应用于整个供应链,即将这种方法拓展到组织的界限之外。Seuring运用目标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工具,整合了供应链成本核算的三个成本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分析和缩减供应链总成本。Rbitzer以生命周期评估为基础,将成本整合进这一框架,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Costing.LCC)的概念来评估生产、使用和废弃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生产规划和设计中的成本估计。转移定价系统是管理企业内部贸易的重要工具,Mehafdi提出转移定价法应当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中的焦点,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的联系,为确保企业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能够有助于为各参与方创造价值,作者还整合了平衡记分卡。Stemmler利用金融媒介来提高供应链绩效,特别是降低库存水平,并通过实例计算来证明。Teich,FischerKaschel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协助订单履行和成本管理,地区性生产网络可以按照虚拟企业思想进行有效组织。在同一问题上,BhuttaHuy.Maubourgeut应用EDI(ElectmnicData)ABC等技术来有效实施ECRBahrami则认为配送网络的水平合作能够通过重构配送网络来降低成本。Kotzab,Teller通过一项奥地利中小零售企业的“物流成本数据利用”调研,发现成本管理仍是一项被忽视的职能。
国内对成本管理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并不深入。桂良军,薛恒新,黄作明在《供应链成本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了供应链作业成本和目标成本,在信任、合作、信息共享基础上,提出了将供应链成本内容和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集成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去的观点。
3. 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型研究
Schneidereit建立了供应商契约和交易成本管理模型,主要对供应商契约进行分类和建立供应链计划参考模型,并运用博弈论建立权力分散决定分析模型;Kaczmarek,Stul-lenbe!g建立了流程链模型,利用仿真对供应链库存成本及评价和改善供应链绩效的措施进行建模;Perona建立了计算失销成本模型,利用一个三阶段供应链对各个阶段失销的影响进行建模;Kiiger建立了物流总成本模型,运用重量、体积和运输费用阐明运输成本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制定相关的物流成本标准来减少物流成本从而增强全球供应链效率;Abdel—MalekValentini,Zavandla对不确定情况下的供应链库存进行建模;Skommokhov认为加工车间时序安排问题在能力平衡方面的作用可以用于通过构建模型实现供应链优化;SpinlerHuchzermeier,Kleindorfer构建了交易期权模型,用于改善采购者和供应商在处理易腐蚀产品时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