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经济情况自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经济情况自述

篇(1)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困难认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重要项目之一。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形成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资助、普通高中教育资助、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以及高等教育资助为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不同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全覆盖。

从2011年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发放与学费减免;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形式资助的高校助困体系,这一系列资助政策都是为了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在国家学生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困难学生认定的模糊化和多元化,都直接影响困难学生资助认定的准确性,制约国家学生资助体系持续良好发展。

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与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中的解释,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收入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然而由于经济困难程度受地域、家庭成员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变得模糊而不确定。

1、家庭经济情况调查

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或政府、街道、社区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据此作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用于申请相关资助的依据。

2、学校调查认定

学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通常会有几个参考标准。如:低保家庭、孤儿、单亲、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庭多子女等等,同时通过了解学生日常消费习惯等情况,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认定。

二、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管理混乱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主要依据是由学生生源地民政、乡镇,街道等地方政府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即学生贫困证明。按照属地原则,学生家庭所在地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因此这一纸证明一直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资助政策条件的必要材料,也是唯一确定的困难认定标准之一。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学生诚信缺失,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少报收入夸大困难程度,致使地方政府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开具随意,贫困证明管理混乱,大大降低了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既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不能帮助学生资助工作困难认定。

2、困难认定标准缺乏科学依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确定资助对象的主要依据,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各地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不一。目前,我国缺少一套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学生的困难情况千差万别,而认定的条件又过于宽泛、笼统,按照一定比例统计确定困难生、或单纯地通过对学生穿着打扮、消费水平来判定学生是否困难都是不科学的。困难程度高低是相对而言,学生消费是否必要,生活是否奢侈,这更加难以公断。

3、困难认定程序不规范合理

在资助资源、资助名额有限的情况,为了确保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也为了使困难认定更公平、公正,学校会在贫困学生之间进行评议和选举。学生自述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装贫困、争贫困、相互比困难程度,然后组织其他学生投票选出更困难的学生。评议过程凭印象、靠人气,无偿性资助越多,虚假谎报现象越多,不合理资助比例就越大。表面看这种公开选举困难生的方式很透明,然而这无形中伤害了困难学生的个人隐私,给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更是破坏了学生资助工作帮困、助学、育人的实际意义。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对策的思考

1、加强规范地方政府部门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管理

随着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心的焦点,提高相关地方政府部门政策认识,规范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管理也成为资助政策有效执行的保障。明确相关政府部门贫困认定工作人员职责要求,对出具虚假经济困难证明追究相关责任,形成约束处罚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审批部门工作责任心,建立多级交叉审批和实效监督制度,保证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真实可靠地反映学生家庭实际情况,为资助工作提供直接有利的依据。

2、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科学化

科学统一的认定标准是解决困难学生认定难的关键,针对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中主观认定多,客观依据少的情况,应该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认定机制。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特征、参考地区居民平均收入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确定经济困难标准线。同时再将学生家庭性质、家庭人员情况(年龄、职业、身体健康等)、财产情况(收入、债务等)、学生本人专业、个人消费(生活、娱乐、学习支出)以及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能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因素,按照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进行定量认定分析,结合同学、老师的意见进行定性认定分析,尽量使考评认定结果趋于客观,正确认定。

3、建立困难认定动态监督机制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困难学生认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被认定困难成为重点资助对象后,应当建立学生资助档案,保存学生困难证明材料,并定期与学生家庭成员联系沟通,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动态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使国家资助惠及更多真正困难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邦焱,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国教育报,2008

篇(2)

Abstract: Impoverished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supporting impoverished students. Although a system to identify impoverished students has been formed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the result is not ideal;identification work of impoverishe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still a difficulty perplexing th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cientifically determine the monetization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standard",strictly standardize approval procedures,establish the truth file and mental file of poor students,establish supervision and reporting system,etc.,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ork to identify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39-02

0引言

为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从1994年起,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和制度、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等因素,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一直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上,这也是困扰各高校贫困生工作的一道难题。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比较困难。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是一项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由于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极为复杂,核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也十分复杂。

1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认定模式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

目前,各高校大都根据学校和学生家庭实际,通过实地调查、学生推荐等方式核定经济困难学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适当的指标体系来准确表达,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申请资助往往只凭单一的一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表,或者按“学生说-教师定-学校批”这种长期以来资助工作的模式将资助工作做简单化和随意性地处理,从而使得在资助工作中操作有较大随意性,工作过程透明度不高,申请资助人造假的可能性提高,导致真正贫困生的学生得不到任何资助。

1.2 认定贫困的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动态性

国家和各省市都制定有区分贫困生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学校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无法准确掌握贫困生的真实情况。从贫困生认定标准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认定贫困生是根据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交纳学费能力情况来进行综合考核评定的。比如以云南省某高校为例:学校将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900元,作为评定贫困生的硬性标准之一,特困生则定在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700元。但由于学生生源所在地、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存在差异,标准有所不同,而且贫困的标准也是动态调整的,因此仅以此来比较评定并不科学。

从贫困生认定过程来看也缺乏科学性。该校认定贫困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是学生家庭所在的贫困证明,辅以学生的自述和来自同学的意见来确定贫困生名单。一方面,学生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据的“贫困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真伪难以区分;另一方学生因生源地贫困标准不同而使得学生的贫困不具可比性;此外,很难排除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因为自卑、爱面子,羞于表达而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却让一些“假贫困生”乘虚而入,导致贫困生工作的不公平。

1.3 认定人数按比例分配缺乏适应性

从贫困生评定人数规模上看,由于学校资助资金和资助能力有限,学校对贫困生评定的人数一般有一定限制。如:学校通常要求贫困生认定人数尽量控制在在校生总人数的20%以内,特困生则不超过5%。学校也是按照该比例要求下达贫困生人数指标到各个班级的。然而每个班级生源构成存在差异,贫困比例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按统一比例上报各班贫困生评定名单的做法就会导致有些班级真正贫困的同学由于名额限制不能获得贫困资助,有些班级名额多余使不是真正贫困的学生称为学校资助对象。

2关于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措施

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是做好贫困生资助的前提与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确定经济困难学生范围,实现分层次认定管理,贫困学生信息的档案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将有限的资助资源落实在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身上。

2.1 科学认定经济困难学生范围是前提

贫困生的界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为了将资助用于帮助真正需要的学生,各高校对贫困生认定都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来做。在我国,贫困生认定没有统一标准,由各高校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和生源地构成情况确定各自的认定标准,事实上,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也不可能做到统一,只要能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的影响而辍学,达到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就行。因此,贫困生的界定通常以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本校贫困生的标准。如前述所,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还是依循“证明+老师意见”的传统认证程序,这使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为提高高校对贫困生进行界定的真实性、科学性,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全新的贫困生认证工作程序。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75

本文收治1例双胎妊娠,第1胎分娩24小时后,第2胎正常分娩,胎儿存活无窒息,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孕妇,女,37岁,藏族。因“停经36+4周,产后23小时胎盘未娩出”于2010年12月23日11:00以“胎盘滞留”收住入院。既往月经规律,15 3~5/28~30天,量中,色暗红,末次月经:2010年4月10日,预产期:2011年1月17日。孕妇,文盲在孕期未做过任何产前检查,自述妊娠经过顺利。于2010年12月22日11:37分在家自娩一男性活婴,哭声好,体重不详,羊水颜色不详,胎盘未娩出,自述产后出血不多,于2010年12月23日5:00,胎盘仍未娩出,故步行来到乡卫生院,由乡卫生院转入我站就诊。产妇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17岁结婚,丈夫体健,于1997年4月在家足月分娩一女性活婴,现13岁,体健,此后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及各种检查。入院后体查:T 36.7℃,P 80次/分,R 20/次分,BP 110/80mmHg,神志清楚,面容正常,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心肺无异常,腹软,右隆,肝脾未及,双下肢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产科检查:宫底高:脐上4指,可扪及胎儿肢体,可闻及胎心:140次/分;消毒内诊:可见脐带1根暴露于阴道外口,长约20cm,外端用羊毛线结扎,会阴正中Ⅰ度裂伤,阴道畅通,内有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管展平,软,宫口开大3cm,羊膜囊略突,顶先露,S=-2,骨软产道无异常。入院后辅助检查:腹壁B超检查:宫内可见一胎儿,头位,双顶径87.0mm,股骨长68mm,胎心胎动可见,胎盘位于宫底部及前壁,胎盘功能Ⅱ级,羊水最大暗区35mm,提示:宫内单活胎,顶先露。血常规:WBC 9.8×109/L,RBC 3.58×1012/L,N 80%,HGB 100g/L,PLT 120×109/L,凝血四项,肝肾功及传染病系列均正常。入院诊断:①孕36+4周,孕2产2;②双胎,1胎滞留。

入院后处理:①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向上一级医师汇报病情;决定缩宫素诱导经阴试产;积极备血;家属同意方案,并签字。②于11:40给予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分钟8滴,每20分钟调1次滴速,诱导宫缩,于11:50宫缩规律,30秒/1~3分,宫缩间歇时给予人工破膜,见羊水Ⅰ度污染,于12:45以ROA自娩2200g女性活婴,清理呼吸道,1分钟APGAR评8分(皮肤,哭声各扣1分),断脐交台下,给患者肌注缩宫素20U后,25分钟后任未见胎盘娩出,消毒外阴,给予徒手剥离胎盘,发现1个胎膜两个胎盘[1,2],1个胎盘成暗红色不完整,徒手清宫后,刮齿清扫宫腔1遍,用卵圆钳夹纱布擦拭宫腔3遍后,阴道流血不多,宫颈完整,会阴Ⅰ度裂伤给予缝合,术闭,产后给予抗炎,止血,促宫缩治疗,产后BP 110/70mmHg,术中血200ml。产后第4天行B超提示:产后子宫,抽血化验血项正常,准予出院,产后10天随访正常。出院诊断:①孕36+4周,孕2产3;②双胎(早产儿1男1女)。

讨论

双胎妊娠一般早孕反应较重,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还容易并发妊高征、羊水过多,胎儿畸形和前置胎盘,妊娠晚期容易发生胎膜早破和早产,分娩期容易发生宫缩乏力,难产和产后大出血。子宫大小明显大于同月份的单胎妊娠,腹部可触及两个胎头或多个小肢体,或胎头较小,与子宫大小不成比例,不同部位可听见两个胎心音,胎心率不一致,或两个胎心音之间隔着一无音区。

有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的双胎妊娠,称双卵双胎,约占双胎妊娠的2/3。因双卵双胎的两个胎儿基因不同,故胎儿性别,血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容貌同兄弟姐妹相似,两个受精卵可形成自己独立的胎盘,胎囊,它们发育时可以紧靠与融合在一起,但两者间血循环并不相通,胎囊间的中隔由两层羊膜及两层绒毛膜组成,两层绒毛膜可融合成一层。

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一般双胎妊娠因考虑胎儿安全现在选剖宫产较多,第1胎的窒息率无差异,而第2胎阴道产组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3],考虑可能与第1胎出生后子宫收缩弱、胎盘血流量减少有关,第2胎宫内滞留时间越长,缺氧越重,越易导致出生时窒息,故在第1胎儿出生后应维持第2胎儿纵产式,并同时对第2胎儿进行监护,若胎儿正常且无脐带先露可适时进行人工破膜,第2胎儿先露较高破膜时需先将先露部分导入阴道以防止脐带脱垂,宫缩乏力时应经静滴缩宫素加强宫缩,若宫颈回缩不易扩张、胎儿窘迫、子宫出现缩窄环、脐带脱垂而胎儿不能在短时间分娩、胎位异常、羊水流尽、经阴道分娩困难,为抢救第2胎应行剖宫产。剖宫产第1、第2胎发生新生儿窒息低于阴道产助产[4]。

1胎滞留时间过长原因;①第二产程继发性宫缩乏力,因子宫膨大,肌纤维过度延伸,易发生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第1胎儿娩出后因宫缩乏力而使第2个胎儿娩出时间延长。②第一产程或潜伏期延长所致。若产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很好进食,又不注意从静脉补充水分及营养,则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使宫缩乏力进一步恶化[5]。

因患者系文盲,牧民,住在偏远牧区,交通不便,家庭经济收入低,无产前保健意识,未作产前检查而造成妊娠双胎自己不知,仍沿袭旧传统习俗在家分娩,旧法接生。

参考文献

1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15.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3 廖文燕,左绪磊,陈涤瑕.双胎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中国应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7(7):433-435.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风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16)01-0115-05

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健康平衡发展。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现状的形成原因,对建立和加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风建设相应制度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促进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专业学生减轻压力、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和学习环境,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照依据。

一、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城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风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形式采用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11-14级在校学生,学生总人数为462人,问卷调查共发出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为94.89%。本次问卷设计前,通过对相关学生的开放式访谈、文献查阅、上网调查,结合我系开展学风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本着聚类分析原则,将问卷内容分为基本情况、生源质量、学习现状、教与学的现状、教学秩序的管理、学生毕业意向等几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独立学院学生学费相比一本、二本每年每生要贵一万多元,并且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要求高价格(如配置高的电脑等)或者易耗(如水彩颜料等)的设计工具。我系参与调查的学生,67.68%来自城镇,32.32%来自农村。在“家庭经济能否负担本专业学费及其他学习开支”问题中,来自城镇的学生中30.45%认为勉强能,2.08%的认为很难能;来自农村的学生中29.71%认为勉强能,5.07%的认为很难能。而所有学生因为要补贴学费及其他学习开支而长期会兼职的比例达到11.27%,经常会兼职的达到16.90%。不难看出,不管是来自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的学生群体,有30%左右的学生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这必定会使这些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影响学习状态。另外,这些学生中因为又有接近30%的利用课余时间长期或经常兼职,一定程度上占用自学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二)生源质量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回答“开始学习美术的时间”问题中,高达72.83%的学生是高中期间,在回答“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问题中,高达79.62%的学生选择了“家人期望”、“升学需要”等非兴趣、爱好的原因。这些学生对专业概念认识模糊,对专业学习既没有兴趣又没有天赋(这在学生回答“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问题中选择“自己没有兴趣学”或者“自己学不会”的比例达25.98%中也可以体现)。可见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风建设困难较大。

(三)学习现状

在“对待大学学习的态度”一题中,只有7.74%的学生选择了“随便混混,都无所谓”,不难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端正的。但是43.32%的学生选择了“只求及格,不挂就好”又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不高,读书只是为了获取一个文凭的现实。因国家招生评价体系的倾斜,艺术类考生在报考大学时,文化成绩要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加上社会上繁荣发展的艺术科考前辅导班,流水线的辅导方法,让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应试辅导在短期速成“艺术生”。这类学生不可避免地专业基础薄弱,文化课学习有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高达35.37%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文化课都不满意”;对艺术感兴趣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又因为长期偏重专业学习,轻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个体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所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满意,文化课不满意”;以11、12级为例,11级(大四)截至到目前(大四二学期)的英语过级率(主要是英语三级)达到36.57%,12级(大三)截至到目前(大三二学期)的英语过级率(主要是英语三级)达到35.25%。这与大三、大四学生中有27.85%觉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英语过级和8.86%觉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看个人情况要英语过级的数据基本相符。同时,经过查阅08、09、10级截止到毕业时的英语过级率(08级仅为5.88%,09级为19.59%,10级为27.63%)对比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过级率逐年级增高,一定角度地反映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来越重视文化课尤其是英语学习的趋势。问题“是否会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结果见图1;问题“是否会主动参加各类专业讲座”,结果见图2;问题“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相关的协会、社团”,结果见图3;问题“是否愿意参加专业相关的活动”,结果见图4。以上四个问题学生的选择可以启发我们,其实大部分学生观察力、创作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愿意参与专业竞赛、讲座、专业相关的协会、社团、活动等。这些内容又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风的发展。但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保持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高效的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内容,是我们运用这些载体促进学风建设时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否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自学”,结果见图5;问题“认为有无必要在外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果见图6;问题“是否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结果见图7;问题“是否会主动地去了解和积累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见图8。调查结果反映,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部分学生有一些想法和积极性、主动性,但是欠缺有效的方法或实践途径,没有完善的学习计划,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打游戏、网聊、看电影、睡觉上。因此我们开展学风建设,对学生在这些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是学生最需要的。

(四)教与学的现状

学风不仅是学生的学风,还包括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从专业方向设置上看(见表1),我校城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总是在改动,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11、12级是根据专业课和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排名选专业方向。有些综合成绩不高但专业课成绩较突出的同学往往被迫调剂到第二、第三志愿自己不太感兴趣或者不太擅长的专业方向中学习。学校的艺术学院在云塘校区,而城南学院的设计艺术系在金盆岭校区。两个校区的分化,凸显的问题是金盆岭校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从08级大三开始各班才有自己的专业教室,学生才不再抱着一堆的材料东奔西跑地到不同楼栋、不同教室上课。但目前仍旧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室过小、教学硬件设备滞后、诸多教学材料空白得不到解决等问题,非常影响学风建设开展的效果。一直以来,学校统一订购的教材,大量的过时或者不实用,更有任课老师讲此教材没有用处,或者学生可以7.5折自己到书市买到。目前每个年级的学生对教材问题意见非常大,对学校开展学风建设不解决学生切身问题非常不满。根据调查结果,高达59.7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专业课堂上只有少数课能或者不能学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4.03%的学生在“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问题中选择了“老师教得不够好”、“老师水平有限”和“老师责任心不强”。根据平时学生的反馈,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无任何意义;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专业强的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上,开公司、开工作室等,本职的教学工作却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迟到、早退,学校的上课安排让学生在课堂自习或者要学生不用来上课(美其名曰让学生在寝室学习,但是老师不会到寝室去辅导)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些师德、师风不高的老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跟学校大力开展学风建设的主流背道而驰。

(五)教学秩序的管理

问题“我系开展的学风督察上课签到有无必要”中,46.37%的学生认为“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8.1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从这一组数据结合“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问题有53.40%的学生选择“学习氛围不够好”或“课堂纪律不够好”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学的学习中有一个有力的督促和管理,有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这是符合“‘90’后大学生成为当今大学学生的主流群体后,强调个性,但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差,责任感不强”的总体特征的。而针对我系学生的课堂管理,42.39%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课堂管理者是任课老师,44.96%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课堂管理者是辅导员。这个答案可以启发我们,在课堂管理促学风方面,任课老师与辅导员能有效配合工作的话,效果会非常地好。

(六)学生毕业意向

在问题“毕业以后是否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中,仅37%的学生选择了“是的”,达到23.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的”;在问题“你毕业以后是否会选择考研、出国等继续深造”,10.54%的学生选择了“是的”,48.25%的学生选择了“不是的”。根据了解,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对专业不感兴趣,在校期间只要能够毕业,以后将选择其他岗位,从而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主动性,这种思想会影响到班级的其他迷茫同学;根据对往届毕业生情况的追踪,毕业后转岗的学生达到60%以上,这些状况会一定程度地传递给在校学生,对学风产生冲击;今年开始学校开设艺术专业的专硕,这个利好的形势激励了我系相当一部分学生确立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目标,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认真学习,促进优良学风。

三、对策思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风建设,我们不仅要有学风建设的常规措施,更要根据其特殊性和调查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尽最大“作为”,减轻家困生压力

一方面,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自述”等材料、班级同学对家困生在校勤俭情况投票、与家长电话沟通等形式,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每一名家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实际情况和在校衣食住行的生活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家、校院等的助学政策,帮助家困生通过有效途径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压力。并且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展好学生兼职教育,请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协调好学习和兼职的关系,帮助低年级学生找到合适的兼职;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缓解经济压力,及早熟悉社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总之,尽可能地让家困生同学在学习专业时不会因为家庭经济问题产生太大压力,进而影响学习,影响开展学风建设的步伐。

(二)分年级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促进优良学风

一方面,新生军训结束后,就安排一系列高年级学生评价高的专业知识讲座,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培养学生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联系校友、外校学生交流、举办画展、参加设计竞赛等方式,加强专业的学习;鼓励学生到工作室实习,从中得到锻炼和培养。要以这些为切入点,发掘自身教育资源与邀请高水平专家双管齐下,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分年级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优良学风。

(三)“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有组织地、有老师指导地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省市级的设计比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竞争中发现与弥补自身缺陷,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心;由专业老师和学工办老师带队,成立专业协会、社团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为学风建设服务;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很难自己顺利找到合适的专业实习、实践的问题;由任课老师带队或系学工办组织我系学生去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做出好的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帮助他们对市场情况、客户需求、实际空间深入了解;积极为他们搭建各类特色活动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管理制度

通过培养方案更新与制度改革,和谐促学风。科学设置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保持一定年限的稳定性,做到“为改而变”、“变中求稳”;在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条件上,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合理合情”的设置;客观实在地对金盆岭校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情况开展调研,责任明确、力所能及地解决目前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从学校的层面统筹教材科购置教材与老师、学生实际需求教材的关系,做好老师、学生的服务工作,避免因为这些因素“因小失大”影响学风建设的效果;从学校的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学风建设全面化。教师队伍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示范功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大教学创新力度,建设学生乐于接受的精品课程,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和知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风转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科内容前沿化等标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促进学风建设。

(五)任课老师、辅导员形成合力,发挥教学管理促进学风功效

课堂质量(氛围、纪律等)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两者要增加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把通过教学管理促进学风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六)以就业教育为抓手,减少学习迷茫

通过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增强学习自主性,减少盲目性;适当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帮助学生将学习动力建立在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深造需求上,减少迷茫;考虑到学生毕业就业方向有所改变,从事非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较大,鼓励、指导学生在校考取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会计资格证等,帮助学生增强在大环境中的竞争力;组织督促文化课较好的学生加强对外语的学习,提高三级、四级、六级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武莹.高校艺术生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音乐大观,2014,(1):96.

[2]刘敏.新时期影响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中改革与开放,2014,(2):67-68.

[3]谭娇艳.如何加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学风建设[J].华章,2014,(27):137.

[4]杨江龙.艺术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以华侨大学美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202-203.

[5]高姝佳.关于新建民办高校中艺术生学风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才智,2013,(27):136,147.

[6]蔡相国.高校艺术专业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12,(11):105-107.

[7]周于莞.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类专业学院学风建设工作[J].中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1):289-290.

篇(5)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及其发展

我国历来有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传统,古代对学生的资助大多实行“教养合一”的模式;在近代,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和民国时期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官方文件都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进行了相应的要求。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我国高校目前建立的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助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学生贷款制度、勤工俭学制度以及其他配套制度,其中助学金制度是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建国初期,为解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问题,在1952年,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在1953年至1965年,国家对高校的助学金制度进行了调整,主要涉及助学金的享受范围、享受比例以及享受标准;在1966年至1982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处于停滞的状态。在1983年至1992年,人民助学金历经改革甚至取消,1993年起,我国逐渐恢复了高校助学金制度,2007年,国家助学金产生,我国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以及“绿色通道”多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资助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倾向于“奖”、“贷”两种方式,其他四种方式受资助的名额与金额都较小。由于助学金的名额少,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由于上述六种资助方式都属于常规性资助,对于学生出现的临时困难情况则不能够及时解决,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贫困生心理影响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在贫困生资助中,现有资助方式多以无偿给予的方式进行,没有规定贫困生接受资助的相应义务,学生接受资助较为被动。这种资助方式会强化贫困生的弱势意识,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无偿发放式的资助可能导致贫困生只知索取而不懂感恩,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精神贫困。

3、贫困生之间日益分化

现有资助体系中,由于资助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够享受上述六种资助,比如奖学金的评选,就要求学生成绩进入全班前30%,有些高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获得一次助学金的资助,这都限制了部分绝对贫困的学生获得更多资助的权力;相应地,学习好且贫困的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资助要比学习差且贫困的学生多很多。

4、助学金的评定难以完全公平

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名额少,且对学习成绩、综合成绩有严格的限制,奖励面小,更多的贫困生将目光聚集在助学金上。国家助学金通常为2000元/生/年,受助面较大,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每到助学金评选之时,班上学生会明争暗斗,拉帮结派,忽视同学情谊。由于助学金的评选原则、评选方式具有很大的弹性,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标准,在评选中难以确保公平;比如有些班级是班级成员投票选出贫困生,结果选出来的是人缘好的学生而不是真正的贫困生。

5、高校间贫困生资助力度不一

我国高校主管单位多样,高校类型、层次多样,这导致各高校获得的投资难以均等,往往高校的社会声望、主管单位层级越高,获得的投资也越高,以湖北高校为例,部属高校本科生生均教育财政拨款8200元,省属高校生均教育财政拨款2000元。财政投入的差异导致地方院校的贫困生能够得到的资助更少。

6、贫困生认定困难

贫困生要获得资助,被认定为贫困生是基本的前提,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多数高校以学生入学时上报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基本条件;但这往往涉及几个问题:学生入学时是否如实上报家庭收入、学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全国各省市是否是同样的贫困。很明显,上述几个条件都存在若干变量,以学生自述的家庭条件为依据评选奖学金,会出现偏差。另外,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难以量化,贫困生的认定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学生对于认定结果的认同率不高。

三、规范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1、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加大学生资助力度

高校现阶段发放的奖学金、助学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社会渠道对学生的资助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准确把握相关政策,发挥自身与地方的紧密联系,争取社会资金,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助学金。

2、完善贫困生贷款制度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商业银行出资的信用贷款,以学生个人信用为保障,学生一般在生源地贷款。国家要加大对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防范银行风险,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贷款的资助。

3、规范勤工俭学活动

高校勤工俭学岗位及名额的分配要优先特困学生,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高校要加大勤工助学资金支持,提高贫困生待遇,保障校内勤工俭学学生的权益。

4、规范各项资助工作

高校助学金的评选要形成统一的制度与规范,合理地制定评选规则,评选过程要尽可能地民主、公平、公开、公正。

5、增强资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客观对待自己的处境;高校及社会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心理建档、关注高危群体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刘华.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郭昕.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赵姝.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初步探索[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

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我国目前的现状,西部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由于这些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较低,他们的生活状态、质量影响其子女的心理发展。在对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学生的调查中,主要是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居多,发现他们呈现的心理问题较大,为了使西部弱势群体子女能健康、和谐发展,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应合力建成防御机制。以下便是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建立防御机制粗浅的认识。

一、西部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

(1)亲子关系淡漠。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缺乏依恋的情感,根据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认为儿童在出生到两周岁的婴儿前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最好时间,在这一期间若没有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就会产生怀疑感,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没有安全型的依恋,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家长经常忽视、冷酷对待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没有得到积极性的应答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胆小、自卑、孤独,不愿探索新鲜事物,不愿与别人接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信任别人,当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大量事实充分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自卑感较强。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在衣食住行的不便和学习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阅读、写作、计算、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为此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自信也受到冲击。学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同学面前,感觉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些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自我效能感较差,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3)心理退缩。在调查中发现,在弱势群体的家庭,有的家庭不和谐,家长性格本身有缺陷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孤僻、不善交际、冷漠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长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制止,孩子会形成拘谨、胆怯等性格。这些学生与人交往时,因为认识上的心理偏见,会导致对客体形象的严重歪曲,他们对人不信任、胆小、孤独,不愿参加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他人正常的行为也会被看成有竞争性的、不怀好意的举动;同时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作为对等的回报,这样无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

(一)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教育、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质量都有着“边缘化”危机,他们处于“先天不利”位置,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危机必须通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而“精英教育”会使弱势群体的子女产生不平等,因而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化,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学生学习权利的平等。

(二)大力发展专业助人活动

培养这种助人活动就是使其走向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从事助人活动的人必须要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

(1)有效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的成长方向和家长及其有关,都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对孩子影响太大,特别是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有的甚至比较粗暴,父母和孩子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落后地区有的地方没有家长学校,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实的,基本上没开展什么活动,我们要在落后地区建家长学校,让我们弱势群体走进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在中小学校建立也可在大的社区建立。要有计划、有章程、有组织、有专人负责管理,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要多的宣传家长学校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学校该做些什么,开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自身和孩子有什么影响。要在教育内容新颖、教育方法灵活的基础下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社区里办有学后管理站。社区提供弱势群体子女放学后这段时间的活动场所,一部分弱势群体由于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习得不良行为,提供这样的场所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经济落后地区,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比如,故事讨论、问题情境设置、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自评自述等活动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矫正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格品质得以重塑,自觉接受感染与锻炼,有机会倾诉自己、表现自己;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处理各种冲突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自我调试的能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

(2)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防患于未然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时间最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生才能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能力。

(4)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5.25”系列活动宣传好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发泄心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丽;丰铁梅. 儿童退缩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理论界,2003,(3)

[2] 沈洪满. 对弱势群体问题是思考与分析. 中学文科,2004,(9)

[3] 孙红;任霞. 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5).

[4] 齐朝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职业与健康,2007(4)

[5] 李辉. 浅谈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服务对策. 管理学家,2011,(6)

篇(7)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75-02

一个刚考上研究生的漂亮女学生,因考研和现实的原因与在异地的男朋友分手,半年后仍走不出失恋后的情绪低落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通过四次咨询,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进行了解与分析,采用认知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帮助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改善了情绪状态。

1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患者,女,22岁,未婚,研一学生,城市人口,家庭经济一般。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2求助者自述

主诉:自己在外地(B城)读大学,因为要回来照顾母亲和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决定考研,考回自己长大的A城,而男友是家中的独子,不可能跟她到A城。考研成功后,两人分手,自己很难过。刚分手的两个月自己天天以泪洗面,而且因为怕母亲知道会心情不好,都只能偷偷地哭。现在好一些,不再哭了,可每每想起他,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都会难过。现在别人提起以前和男友在一起的城市,或者稍微有一点关系的事情、图片或新闻,心里都会很难过,觉得自己很难从这种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

3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是低着头,显得有些拘谨,但情绪稳定,待人接物比较有礼貌。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暗淡,显得有些紧张。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咨询,改变现状的要求。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抑郁因子2.5分,其余各因子均小于2分,提示抑郁方面有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0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5病因分析

5.1生理原因

来访者为女性,22岁,正处在青年期与异性建立亲密感的阶段,易受恋爱的影响。

5.2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包括: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与男朋友分手是直接原因。②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③14岁时父亲病逝。④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⑤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5.3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包括:①存在认知错误。觉得美好的恋情不会属于自己;分手后不能接受其他异性的感情,觉得接受了是对之前两人美好爱情的玷污。②情绪方面,受抑郁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③性格内向,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6咨询过程

6.1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咨询开始时,在充分尊重求助者的前提下,用开放性问题收集一些详细资料,了解到来访者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小学时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当三好生,当时父母带她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的诊断是强迫型人格倾向。自己也觉得有强迫倾向和完美主义。但也没觉得这样不好,觉得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成绩才能一直名列前茅。同时通过倾听、共情等,让其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并完成测验。

6.2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来访者体验和发泄不良情绪,在此过程中让来访者意识到一些更深一层的问题。

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知道自己不应该再难过,道理也分析得很清楚,但就是没办法抑制自己的难过。在整个叙述过程中来访者有强烈情绪(伤心、难过),但都被来访者压抑,觉得难过也没有用。她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感到不难过和不伤心。她说父亲去世后,她变得更乖,更懂事,习惯了把自己的不开心藏起来,不让母亲担心;渐渐的她习惯了不让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看到她不开心。所以她因失恋而引起的伤心和难过都被自己压抑,连哭都不让自己痛快地哭。在咨询师的共情和鼓励下,来访者让自己的伤心和难过得到一点点的宣泄。咨询结束时咨询师建议她学着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在难过的时候去难过,如果当时不能表达,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此时自己是难过的。之后找个安全的环境让自己好好发泄一下。

第三次咨询。

咨询师让来访者试着去感受自己的难过,告诉她这个环境很安全,她可以不用顾忌,想哭就可以哭出来。随后来访者的感情流露变多,伤心处会流泪,说到分手时她特别难过,让她体会在那一刻她特别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她说:“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在带着感情重复这句话时,来访者的情绪有了宣泄。之后她说在她觉得以后再也找不到那么适合她的人了,也找不到那么好的感觉。两人在一起特别开心,特别放松,很舒服。这种感觉就像以前跟父亲交流时的感觉。但其实在一起的第一天她就知道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两人在一起越开心,心里有一部分就越痛苦,因为两人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她不可能离开妈妈待在B城,而男友也不可能跟她到A城。所以这么美好的感情始终要失去的。就像秋天黄色的落叶注定要离开枝头,它再也回不到那棵树上了。

第四次咨询。

当问来访者,和男友分手时的痛苦感觉,她之前是否有过时,来访者想了想说,那种感觉就像父亲去世离开自己时的痛苦。当问到他父亲去世时她的感受时,她看见14岁的自己很伤心地缩在角落,她很不舍、内疚、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够好,父亲才会去世。而那时的她要装作很坚强,要照顾母亲的感受。这所有的一切感受她没法跟人说,只能一个人扛着。在咨询师的共情和陪伴下,来访者表达了那时自己压抑的情绪,并意识到父亲的去世并不是自己的错。

6.3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咨询。

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来访者觉得经过几次的咨询,自己不那么抑郁,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小了,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成长。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人格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一般人更难走出失恋的阴影;再加上求助者14岁父亲去世时的心理创伤没有解决,与男友的分手勾起了14岁丧父的痛苦回忆,所以求助者很难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当失恋的痛苦得到宣泄,而且求助者意识到这与丧父的感觉相混,且丧父的创伤得到解决时,求助者就能从抑郁中走出来。咨询员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和求助者共同了解到了发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情景和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改变了求助者的负性情绪,并辅助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积极暗示法,使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8-45.

[2]钟又彬.认知领悟疗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179-190.

[3]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