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等级划分规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航海用途 ;分幅 ;命名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 of electronicchart subdivision requirements, the HPD multi gridplanning ideas, the new coastal electronic chart multi griddivision method and naming,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grid of ENC range Chinese coastal existing navigation purpose layer and naming rules,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ideas for using HPD system in the production ofChinese coastal grid electronic chart planning.
[keyword] electronic chart navigation multi grid;application; framing; naming
中图分类号:U675.81
1 引言
中国海事自90年代初着手生产电子海图,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目前公开发行的电子海图已达418幅,引起了国内外用户的广泛关注。
电子海图的要求与纸海图有所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事的电子海图目录与纸海图的目录完全一致。纸海图受到海图纸张的限制和方便使用的要求,只能分幅表示,且要考虑用途、海区的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而电子海图的图幅不受大小限制,理论上可用一幅电子海图表示出同一航海用途的全覆盖区域。
随着航海信息量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气象、水文等因素将被融入ECDIS,这样就会增大电子海图数据的数据量。而空间多级网格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以实现对电子海图数据的切割,解决数据量过大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实现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全覆盖,我们利用“空间多级网格”的思想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国海事电子海图图幅的重新规划提供一些思路。
2 电子海图分幅要求
电子海图分幅作为电子海图图幅的一种规划思路,应参照官方电子海图ENC(Electronic Nautical Chart)所遵循的S-57标准,遵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2.1 同一航海用途内数据不能重叠
为了便于有效处理ENC数据,给定电子海图单元(幅)必须是矩形的(由两条经线和两条纬线定界),在IHO S57中明确规定了同一航海用途单元里的数据必须不重叠。
2.2 电子海图实际使用效能
单幅电子海图的数据量应小于5兆,以满足绝大多数的ECDIS和ECS的硬件设备的最低配置要求。
2.3 命名规则符合IHO标准
多级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命名应符合IHO S57的标准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符合S57附录B1 5.6的文件命名规则(见图1)。
图1
3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多级网格划分即按一定的规则将电子海图空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空间区域(单元网格),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将全国海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实现对全国海域分层、分级、全区域的无缝多级网格化管理[3]。多级网格划分是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的基础。
3.1 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
2008年,中国海事局参考了日本、加拿大、香港的海事生产模式后,结合中国纸海图和电子海图生产的实际需求,在同年召开的第九次HPD生产研讨会上通过了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该方案参考了中国地形图分幅原则、根据全国沿海海域的水域特性和产品覆盖情况,以百万网格为基础,将全国海域划分为10万、5万、2.5万、1万四个等级网格(见表1)。
表1
该方案首次提出中国沿海多级网格划分的规则,网格编号为:CN+网格等级(1位)+百万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
3.2 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团队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海图的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见表2)
表2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
这一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原则充分利用了航海用途6的富余空间,将图幅最为集中的1:22000~1:44999和1:45000~1:89999分开,解决了航海用途4、5可用编辑比例尺过多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航海用途划分所造成的同一航海用途单元数据重叠的问题。
3.3 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
笔者团队在HPD多级网格划分及新的航海用途划分基础上,重新划分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
首先,根据中国沿海海域的基本情况,以6°×4°大小的范围,在东经102°~126°、北纬8°~44°之间的区域内,划分了25个初级网格。编号采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即A~Y,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依次排列(见图2)。
图2 中国沿海初级网格覆盖范围及编号
然后,在初级网格的基础上划分五个等级的网格,见表3。
表3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
网格编号依然采用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中提出的方案,具体为:CN+网格等级(1位)+初级网格编号(1位)+行号(2位)+列号(2位)(共8位),详见图3。
图3
由于采用了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网格等级与电子海图的航海用途一致,一个HPD网格恰好对应一幅电子海图,较好解决了已有HPD多级网格测绘工程规划方案中未能解决的电子海图命名问题。
4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
4.1 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一般原则
根据2013年版《中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目录》,笔者团队基于下列原则确定了现有的各航海用途层的网格电子海图单元。
(1)符合IHO关于电子海图的相关要求,如2所述。
(2)所有图幅按照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确定航海用途。
(3)根据航海用途,按照4中所述选择对应的网格等级,网格等级即为航海用途,网格编号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名称。根据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划分方案,未来网格电子海图文件名正好与网格编号保持一致。
(4)如果网格内所包含的数据全部为陆地区域或仅有一小片水域且水域内的数据与更小一级航海用途单元数据基本一致,该网格不制作电子海图。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现截取东海航海用途层3的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示意如下(见图4)。蓝线范围为网格电子海图的分幅范围,粉色区域为网格电子海图的有效数据覆盖范围。
图4航海用途层3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图
4.2 同一航海用途层中网格电子海图重叠的处理原则
从3.2中新的航海用途划分规则(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航海用途中仍然存在某些电子海图数据重叠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遵循如下处理原则。
(1)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且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完全重叠。此时,可以采用选取一个主比例尺数据制作电子海图,另一个比例尺数据不做电子海图的方式。
(2)当同一区域的同一航海用途中有多个比例尺电子海图时,但各比例尺电子海图数据有部分重叠。此时,建议将大比例尺图数据放入小比例尺图数据所在的HPD层中,一起制作电子海图。
(3)航海用途层3中电子海图重叠的特殊情况处理
航海用途3中数据重叠的问题,即HPD中C1层(1:90000~1:179999)和C2层(小于1:179999)数据重叠,网格电子海图无法制作。分析2013年港口航道图目录发现受影响的是16幅1:30万海图、1幅1:40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18万)与50幅1:10万—1:18万海图(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为1:9万)数据重叠。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将16幅1:30万海图对应的网格电子海图设置为1:35万,航海用途变为2,虽然这与现行的电子海图编辑比例尺确定规则不符,但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a.可以解决航海用途层3中因数据重叠而无法制作网格电子海图的问题,并且使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的层次更丰富;
b.解决了16幅1:30万海图与同系列1幅1:40万海图的拼接问题,调整之后1:30万海图与1:40万海图属同一航海用途2,可以统一制作网格电子海图;
c.电子海图中编辑比例尺主要用于最小比例尺的设置,1:30万与1:35万更为接近,这样设置并不影响电子海图的质量。
4.3 入海江河网格电子海图单元分幅及命名原则
现有港口航道图目录中覆盖入海江河的海图,如海河、黄浦江、珠江,单元范围不按照4中所述方案划分网格,而是根据纸海图范围划分为连续不重叠矩形,单元名称为:CN6R+河流名称缩写(2位)+顺序号(2位),如黄浦江第一幅电子海图(最接近入海口的图)文件名为CN6RHP01,示例见图5。
图5 入海江河分幅示例(上海港黄浦江)
5结语
本文笔者团队针对电子海图分幅原则的要求,对解决同一航海用途层的单元数据重叠提出建议,进而在新的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航海用途划分规则下,重新划分中国沿海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并最终确定了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分幅及命名。这对网格电子海图的下一步发展做了基础性铺垫,为实现中国沿海网格电子海图全覆盖的蓝图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电子海图分幅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
[2]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 IHO 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3.1, 2009
[3] 张岳 王昭 李辉 邢攸姿 石金榜. 电子海图多级网格化管理的设计与实现,2009
[4] 文琳. 基于网格下的HPD源数据生产流程探讨,2009
作者简介
1.刘莉雯(1981- ),女,湖北红安人,工程师,硕士,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现从事海图制图及质检工作。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面临的困境
如何体现等值传导,确保分行对总行的战略传导并兼顾各分支行的差异化性。由于种种原因,各商业银行的二级支行,特别是发展历史较长的国有商业银行,地域差异和业务优势各不相同,如果按统一绩效指标和规则进行考核,虽然对保证分行战略落实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在支行之间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如何体现贡献度和进步率,即存量和增量的问题,使分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一般情况下,存量越大进步的难度越大,存量越小进步就容易,而且存量大的支行,其进步或退步对分行的影响也较大,如何兼顾“大行”和“小行”,确保考核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同时,又能保证全行整体的绩效目标不落空。
如何体现“简单清晰”与“科学合理”。随着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也在不断改进和更加科学,如何使支行管理者领会上级行的战略导向,直接通过考核指标、权重设置、计分规则掌握分行的经营意图。
如何体现商业银行支行发展的极限问题。面对商业银行支行发展参差不齐,有些行在当地已处于绝对优势,市场份额排位第一,份额绝对值较高,同业竞争激励,提升空间有限,要求继续进步不现实,必然要考虑发展极限问题。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的策略和方法
目标管理与标杆超越是使企业目标螺旋式上升的动力。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是发现新目标以及寻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标杆管理是在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差异化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是主要改进之处。一是改变以往多数指标根据排名确定相对分值的做法,使各行的考核得分均可根据本行业绩计算得出,不再取决于其他行的得分;二是消除了“分组赛马”机制下同组行先天差异对考核得分的影响,引导各行将目光由盯住组内各行转向盯住市场、盯住先进标杆和发展目标;三是有利于各行及时分析绩效差距,制订并实施绩效改进计划。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更切实际,更能体现差异化。实施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主要是结合实际设置多级标杆,鼓励各行逐步提升绩效(如:选择同业先进水平、全行长期战略目标作为优秀标杆,选择同业平均水平、全行平均水平作为合格标杆,鼓励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各行逐步提升绩效,最终达到先进水平),同时适当缩小各档之间得分差异,减少历史经营情况对各行绩效的影响。
考核指标及计分标杆的设置
考核指标是分行实现战略意图的风向标,分行围绕战略落实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要求,在设置支行绩效考核指标中,适当提高战略性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突出业务和产品战略,通过指标设置侧重点、标杆设定多层级、考核角度的多维度、计分方法的差异化,以达到总行意图与分行的战略导向及各二级支行的实际情况基本对接,并为不同规模、不同基础的支行搭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各项指标内外部标杆的设置和选取上坚持以下原则,力争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客观性。
(1)通过不同区间划分、差异化设置、地区系数调节,使支行之间的绩效目标在难度上具有可比性。
(2)根据支行存量贡献大小,划分多层级区间,贡献越小,获得满分所需要的进步率(或增长率)越大。
(3)市场份额和资产质量评价时适当考虑支行发展极限问题。
(4)合理设置单项指标得分上下限,使总体评价结果符合各指标权重设置。对于管理相对成熟、预算准确度相对较高的指标,以及市场份额类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适当设大一些(如利润、存款、市场份额等指标);其他指标得分上下限幅度相对设定小一些。
考核计分规则的创新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形成公正的价值认同。建立以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组成的二维评价体系,横向标杆主要体现规模、份额、不良率等,鼓励区间进位,扩大规模,争取话语权;纵向标杆主要体现指标进步或增长的优秀水平、平均水平,鼓励实现超越。
具体原理是:将支行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评价,既兼顾大支行对分行的整体贡献,又鼓励小支行进步,按照各支行该指标对分行的“贡献”和各支行该指标的“进步”,逐级分层排列,设置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别对应该考核指标标准分值的基本得分位。
记分规则以码表形式速查,简单易懂。在计分规则上,引入“基本分位”概念,按照横坐标区间(规模、份额、不良率)和纵坐标标杆(进步率、增长率)共同确定某行该指标的得分“分位”。规则更加清晰、明了,能让管理层一眼看出干到什么程度就能大体得到多少分值,具体的算法可以交由后台经办人员。并根据以上原理,以经济价值增加值(EVA)指标举例,建立以EVA贡献度和进步率分别为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的二维评价体系,各管辖行EVA指标的绩效表现纳入二维空间进行对应评价,计算各行该指标考核得分。
在基本分位基础上,为进一步体现区间内的差异和各区间得分的平滑度,避免跳跃式得分,在区间内达到下限标杆得到基本分位的基础上,增加超越得分,即进步率超过所在区间下限标杆加相应的超越分位。
指标得分=[基本分位]+[超越分位]
相应的分位=[(实际进步率-本期区间进步率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最小值-本区间最小值)]×(进步率上一区间基本分位-本区间基本分位)
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机制未来方向的思考
展望绩效考核评价发展方向,实施“目标管理+标杆超越”的差异化管理和考核,进一步改进考核技术方法,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对绩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考核指标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关注目标和标杆,建立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和标杆超越,最终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一行一策,一行一标”的差异化考核。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地铁安全,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X913.4;F56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58-02
1 概 述
城市轨道交通中,轻轨和地铁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层次分析法(也称为AHP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发明的,是一种集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综合决策方法,本研究中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对地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有关层次分析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的例子较为广泛,其中外国学者Wedding等[1]通过对建筑评价中的40个指标分类,构造成4类主要判断指标,以AHP法对其权重进行了定量研究。
国内学者丛娜等[2]利用AHP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判定,也较早地将AHP法应用在我国的工程实例中。陈华[3]较早地对地铁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进行了研究,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论证了该方法对地铁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可行性。
因此,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家颁布的规范性文本,有针对性的选择地铁安全性评价指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4-5]。
2 选取评价指标
研究中以地铁施工过程中为例,对盾构机顶进过程中可能的风险进行分析,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研究中选择人员、机器、施工环境等三要素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内部进行细化,划分为其他若干安全性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3 地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指标的属性可知上述评价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本文借鉴德尔菲法中的评分规则,通过邀请若干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对评分结果按定量方法进行权重计算,评分规则,见表1。
通过获取专家的实际数据,构建判断矩阵,通过求解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安全性评估。主要过程如下。
3.1 计算指标权重
已知n阶判断矩阵B,根据相关数学公式可计算出指标权重。
其中,一致性指标CI,需要满足。一致性比率RI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用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于不同阶判断矩阵的RI取值不同,现列举1-9阶判断矩阵的RI取值,见表2。
3.2 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评价模型
在取得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后,需对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对该居住建筑的评分,以此判定该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状况。
有关地铁施工中的安全性评价按如下公式,而指标评分、总评分与安全性等级对应情况,见表3。
4 案例分析
某市地铁施工中,对该地铁线路的一标段进行施工安全性评价。通过实地勘察现场,对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统计,对现场的施工机械进行检查,对现场的环境进行拍照记录。
结合以上信息,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对现场情况的客观描绘,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问询的方式对1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该项目中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环境进行打分,评分规则。
由于计算结果得到综合评分为L=5.367,表明该地铁施工过程的安全状况为“中”,仍有部分地方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实际项目中,该项目发生过2次轻微事故,主要由安全设施配备不全导致,与实证分析结果趋于一致。
5 结 语
针对地铁建设中安全性指标权重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本文通过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铁建设中安全性指标权重的求解过程。通过对同一对象的多组取值,使最终的指标权重结果一方面体现数据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体现指标的实际安全效果。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权重模型求解指标权重,其次通过针对实际的工程项目调研,通过现场数据,运用到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中,得到最终的地铁项目的安全评价值;最后的实证分析中,将本研究中所建立的安全性评价模型运用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取得了较准确的效果,该方法也为后续有关地铁建设中安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Wedding GC,Crawford-Brown D. Measuring site-level success in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s:A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building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2):
483-495.
[2] 丛娜,吴成东,丁君德.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智能建筑,2007,
(85):47-50.
[3] 陈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铁安全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90.
[4] 刘永健,李新辉,张雪姣.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节能,
2010,34(10):25-30.
制胜因素是在比赛中获取胜利的要素。制胜因素是个“群”,由于因素群中各因素对专项制胜能力的贡献量是不同的,因此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组合方式。当竞赛规则发生变化时,各制胜因素的贡献量有可能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居于主导地位的制胜因素,可能因条件的变化而上升至主导地位[1],各因素间的关系和组合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并由此对训练过程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2004年奥运会后,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修改后的规则必定使制胜因素群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生新的微妙变化,并对训练活动产生影响。
2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变化
各制胜因素对本项目制胜能力贡献率的大小,即为制胜因素的主次关系。早年,“美”因为能最为充分表现艺术体操项目特点和艺术特征,一直占据着制胜因素的主导地位。随着规则修改后难度等级体系的逐步完善,“难”在制胜因素群中被推动着快速地发展,动作技术也进入较高的层次。具体表现为难度数量的大幅增加,难度等级的清晰和难度结构的复杂。难度数量的增加,一是规则中难度数量由早年的109个增加到2003年的437个,这次又增加至516个;二是高级别难度动作的数量增幅较大。从难度总量的增加数量看,虽然新近的这次难度数量增幅不很大,但是E级别以上的难度由2003年的51个上升到161个。从另外两个方面看,难度级别的等级与难度结构的复杂体现在规则和技术两个层面。从规则层面看,难度级别由早年的A-E5个级别,发展到A-J10个级别,并且首次出现了1.0以上分值的难度动作。尽管目前难度级别尚未继续升级,但是规则鼓励冲击高级别的超难动作的导向是非常清楚的。从技术层面剖析,高级别的难度动作其结构必然是复杂的。早年的高难度动作结构主要是简单难度动作的合成,形式上表现为由低难度动作的叠加而构成的复合难度。而今高级别的难度动作中出现了单个的难度动作,这类动作在一次发力中需要完成包含有多个技术因素的动作,其动作结构是多种技术能力的综合,复杂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对“Unit”的重新界定,更有力地说明规则鼓励创造和发展动作结构复杂的单个难度动作。“难”的突前发展、规则对创新的鼓励,又带动了“新”的跟进和发展,创造衍生出大量的新动作、新技术、新连接以及器械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而器械技术在难、新技术发展的潮流驱动下,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器械的手持、自然摆动等装饰性技术完全被实质性的器械技术所取代。器械特性和多样性的展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则修改后,难、新快速发展的趋向,使得对“美”的理解也发生深刻变化。“美”不再单纯是形态、造型、姿态的表现,“美”必须稳定完美多样地展现高超的身体与器械的技术能力和技巧。因此,规则修改后某单一因素为绝对主导制胜因素的局面不再存在。“难、新、美”各制胜因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3影响
规则的修改,致使艺术体操的竞技性特征愈加明显,“难、新、美”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也由此发生改变。这一改变不仅对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必将对训练过程产生的一切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3•1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
各制胜因素间的关系变化,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最为直接。“难”因素的突前发展,调整或改变了难度数量、级别、结构、器械使用等因素。与先前相比,运动员必须在相同的成套动作单位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更多数量、更高级别的难度动作,并要表现人与器械的高度统一。这种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大容量、高难度动作的发展导向,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比从前更高、更强的技术能力,对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无疑也是一种挑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是其表现技术能力的前提。出色的技术能力必须经由良好的机能水平才能得以展现。有研究表明:艺术体操运动员大部分难度动作是在成套开始后40s—90s之间在高强度无氧耐力中完成。最高脉搏可达180次/min以上[2]。因此提高运动员机能水平,增加机能储备在未来艺术体操的训练中将倍受重视。与此同时技术能力发展的综合性和平衡性,又要求运动员的身体技术能力和器械技术能力发展的均衡。技术的高速发展还要求运动员的心智水平与技能、体能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这些竞技能力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将使艺术体操的选材和训练产生许多新的思路和具体要求。
3•2选材
早年艺术体操淡化竞技性,强调艺术性和观赏价值,“美”在艺术体操比赛制胜因素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早、中期选材尤为注重优美的形态。随着艺术体操技术难度的大发展,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的形态优美型选材模式,已不能成为艺术体操唯一的选材模式。身体素质、超常身体素质作为主要选材依据将补充到形态优美型的选材模式中,形成新的选材模式。超常身体素质作为选材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先天拥有某些超常能力的人才很容易在训练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个人特征。这种能力的优越性可以帮助她们在训练中轻松自如地掌握和完成别人所无法完成的技术动作,从而在比赛中获得成功。这样选材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如:俄罗斯选手卡巴耶娃,她出众的柔韧性在比赛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她完成的那些别人无法完成的柔韧动作则变成为了她的标志性动作,这些由她带来的新动作、新技术或新连接,不仅把柔韧动作的技术使用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又使其在一段时间里具有先进性,只有少数人能与之竞争,进而帮助她在比赛中获胜。固然这些动作的完成和高质量的训练分不开,但是优越的先天柔韧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艺术体操的研究者在对2003版规则的研究中发现:跳跃和柔韧组动作的难度价值有所提高[3]。这一方面说明了跳跃和柔韧难度更能体现艺术体操的特性,同时也表明了比赛对那些具备超常或较强弹跳、柔韧素质的运动员更为有利。此外,新规则在2003版规则的基础上,新发展了大量的跳组的难度动作,使得跳组难度动作数量位居身体难度动作组的首位。因此,未来几年出众的跳跃能力将会成为艺术体操选材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与柔韧能力构成艺术体操选材中两项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依据。
3•3训练理念与方法
3•3•1重视体质、体能及专项技术等各种专门能力的训练艺术体操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在艺术体操发展的初期,规则主要规范身体和器械动作,难度数量少,级别模糊,美是艺术体操成功参赛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重视形体、姿态和柔韧的训练,对体质、体能及专项技术必备的各种专门能力的训练不太注意。在过去艺术体操被认为是只需要拥有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即可的运动项目,力量与体重3:1的增加比,也加重了这个份外重视形体美的运动项目对力量训练的顾虑。由于大量的动作需要在提踵状态下完成、追求跳跃动作的轻盈,过往的训练,仅将发展踝关节部位的力量作为力量训练的重点。而今规则鼓励的难与创新,使身体动作难度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跳跃必须的快速力量、弹跳;技巧和近似技巧的支撑力量;平衡所要求的腰腹、背的力量;转体类动作以及各种连接与转换间身体重心的控制与平衡,无一不需要力量的支持。尤其是修改后的规则,转体类的难度类型最为丰富,高级别转体难度动作的数量也在身体难度动作中位居首位,而转体类的动作完成又特别需要速度、平衡、以及力的集中。技术发展后高难度动作结构的日益复杂,致使大量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需要在快速中体现柔韧,在柔韧中表现力量,在多种动作的转换中体现控制。而多种技术因素在某一动作中的集中体现,就更需要众多小肌肉群的协同用力。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难度发展的不断深化,小肌肉群力量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力量练习的重点。从宏观的角度看,规则修改后制胜因素间关系发生改变的状况,将使力量训练以及其他专项技术必备的各种训练一改过去被忽略的局面,在训练课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并且随着各种体质、体能训练的实践,也必将产生许多新的、极具项目特点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3•3•2加强剖面技术训练法在技能训练中的使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竞技体操就提出了骨干动作体系的训练理念与方法(现也被称为剖面技术训练法),即,找出那些具有典型项目特点和内在技术规律一致或相似的核心技术动作,如:筋斗技术、摆动技术等,进行重点的训练。这一训练法为快速掌握、发展、创新技术难度提供了可能,在竞技体操高难度技术动作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今艺术体操,也是以难度动作为载体表现高、强的技术能力和美。技术快速的发展创新,与运动员有限训练年限内掌握大量超难技术动作的要求,仿佛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事实上艺术体操也同样可以采用剖面训练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因为,艺术体操与体操同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从技术上分析本身也有许多的核心技术动作。如:后屈、节环是较为典型的身体动作,无论跳、转、平衡还是柔韧、技巧动作都包含了这个技术动作;再如,跳的难度动作多数是单脚起跳,显然单脚起跳的技术也是跳步动作中最为关键的技术。还有,比较典型的踹燕动作,有跪、站、顶踹,转体等各种状态下完成的。这些核心技术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动作同属一个系列,有很多的共性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因此在找出这些典型的核心技术动作后,找寻其中的内在规律,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技术动作体系,再进行练习。不仅使技术动作快速地由点到面辐射和发展,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个训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器械技术的训练。从规则要求看,器械技术根据器械的特性,分为特征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征技术是各项器械所独有的。器械特征技术器械特征技术绳过绳大跳、小跳、转动圈滚动(身上、地面上)转动、圈中穿过、圈上跳过球拍球、滚动(身上、地面上)棒小绕环、小五花、敲击、不对称动作带蛇形、螺形依2005———2008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器械的共性技术则要求,无论每一器械特性如何不同,都必须完成这些技术。(见表2)因此在器械技术训练时,也可以将特征技术、共性技术进行分类,划分为不同的系列进行训练,加速对各器械特性的掌握,发展并创新器械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表现形式。难度动作的产生是逐年逐级有层次的发展而来,各种难度动作技术也都存在着一定的系列性,难度的创新也总是离不开递增、叠加、组合与移植等主要形式。剖面动作技术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难度前提动作技术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借助技能迁移的规律,使运动员更快速、轻松、准确地掌握更多、更难的新动作。因此在未来的艺术体操技能训练中,加强采用体操早已使用的剖面技术训练法,对于适应艺术体操快速竞技化发展趋势将会十分有效。
3•3•3提高训练中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的融合度多年来,器械技术缓慢的发展进程与身体难度动作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器械技术更多的以手持、摆动等非运用类和共性器械动作展现,抛接技术以外器械技术动作更多的被赋予了装饰的意义。如今有关器械静止具体而量化的新规定,器械共性技术、特征技术的使用,器械技术的超难使用以及使用的熟练性,无一不说明了,器械技术和身体难度动作一样,也朝着难、新的方向快速发展。而难、新在器械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体现人与器械的高度统一。并鼓励复杂化的身体难度结合器械使用的多样化。然而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过去的技术训练中,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别训练。显然,分别训练的方式与修改后的规则要求是相悖的。实际上规则对每一个项目的身体动作都有明确的要求。(见表4)除了圈对身体动作难度的要求是均衡的。其他四个项目对身体动作难度的要求根据项目特点,有不同的分布。如:绳的典型身体难度动作是跳,球更多地要求表现柔韧和波浪,棒要体现平衡的能力,带和转体动作紧密联系。新规则又进一步明确了成套中完成各器械典型身体难度动作的数量要求。如果按照规则对每套难度动作数量的高限18个来计算,也就是说典型的身体难度动作要占到成套难度动作总量的1/3甚至更多。因此今后的技能训练,为了有效提高器械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器械的使用能力,训练中将会提高身体动作和器械技术动作的融合度,将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结合起来练习。如:进行跳步动作的训练,要求结合绳的动作完成。柔韧与平衡动作的训练,要求结合球的八字、绕环、滚动等技术动作完成。以此来加速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的同步发展,提高人与器械的统一性。
开展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心声
为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态度和对实施积分制评价的看法,笔者借助魔灯2.9平台中的Feedback模块设计了10道问卷调查题(均为单选题),旨在了解学生在学习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和态度、自己平时上课的表现、信息技术课中曾采用过的评价方式以及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采用积分制评价的支持情况。笔者在开学时,对执教的9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回收率为97.95%。
在收到的答卷中,91.42%的学生表示自己原来所在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每周仅一课时;65.89%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或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37.12%的学生表示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很大收获;56.15%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但不是很大;99.54%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对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47.80%的学生表示能积极思考,认真回答;49.42%的学生表示能积极思考,但不想回答。认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达到78.42%;在信息技术课提交电子作品后,教师提出改进建议的占47.10%。希望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采用何种评价方案的问卷结果如上页图1所示。
合理规划积分,告知学生计划
本学期,根据学期初在各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学生的学期成绩作了规划(如上页图2),并在开学两周后,通过魔灯平台告知学生。
该规划将学期积分分为三个部分,如下表所示。
这样,在学期伊始,学生对即将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控制权,他们将更有可能为自己而学。
正向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热情
皮格玛利翁效应及教学实践表明,让每位学生都能得高分,都有机会得高分,都能体验积分不断上升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陈江鸿等人在分析“开心农场”网络游戏激励措施,寻找其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启示时,根据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浏览时间、登录频率、学习评价等设计了积分等级划分标准。积分系统在魔灯平台上实施最大的难度是制度的创新,主要难点在于积分规则与学习过程中细节对应的实现规则。积分规则不仅应包括积分的获取规则,还应包括积分的使用规则。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呢?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对历次积分进行累加,形成当前阶段的“积分和”,再把“积分和”根据分数段,转换为类似游戏中的用户等级,让学生的学习如同置身于游戏之中, 积分制评价更直观地反映问题(如图3)。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修改提交的作业来不断晋升等级,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用好互动评价,科学评价作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缺少评价,就是不完整的学习。互动评价是魔灯平台中专门用于评价的活动模块,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它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而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对学生评价的再次评价。
电子作品如Word电子小报的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中的首页设计,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拟主题、自主搜集素材来进行创作设计。在实际课堂当中应用互动评价至少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个活动的准备阶段,主要目标是收集评价量表和作品的上交;第二课时进行互动评价。互评过程也是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互动、互助中直接参与批阅,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角色发生转变,积极性得到发挥。经验表明,有时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对学生自身起到激励作用。同时,科学的评价量表在评价中能尽量降低主观的印象分,使打分更客观全面,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及时反馈结果,创造竞争氛围
评价结果如果不能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的作用就会延迟甚至丧失,学生就会错过及时补救和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例如,本节课要进行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魔灯平台的“测验”活动。魔灯平台的“测验”活动可以设置打乱题目的顺序、随机排列选项的顺序,并且限定答题的时间、次数,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抄袭。而且,学生完成后就能立即看到分数,了解自己错在哪里。同样,当学生提交作品时,教师及时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修改参数,使每位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积分,还能看到班级其他同学的积分情况。这样,学生的日常学习成果就会一览无余,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差多少,这也更容易创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图4所示是部分学生成绩的反馈表。
开发勋章系统,适时奖励成功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教师要刺激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使良好的学习行为持续出现,并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位目标需要具有明确性,青少年更愿意追寻清晰可见的目标。奖励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的积极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积分高的学生要有“糖”吃,“积分”成果应及时得到兑换。当学生都体验到“付出终有回报”,在一定的阶段能激励他们再学习,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更加努力。
[关键词] 学校管理; Excel; 函数和公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80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9- 04
Excel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优秀电子表格软件,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管理、处理能力。Excel使用频率较高的通常是表格的制作。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表格,如教学安排表、课时统计表、成绩汇总表、学籍注册表、报名信息表、班级课程表、质量分析表等等,基本上都是用Excel制作的。其次便是数据统计分析,像名次的排定、等级的划分、平均分计算、分数段人数的统计、课时的汇总等等,应用得也非常普遍。Excel还有很多很细腻、很人性化的功能,在学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拾取几例加以阐释,希望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 用Excel来分班
学校招收新生后,编班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分班要尽可能公平一些,利于各班学生的均衡发展,同时也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传统方法用名次“轮回法”,如表1所示(本文假定分6个班):
由于下一轮最好的名次分到下一班,这样就保证了每个班在六轮中都能分到最好、最差和中间的学生,从而使各班入学起点水平比较接近,名次分布均匀,而且没有显著差异。如再以一班为例,分到1、12、17、22、27、32、37、48等名次的学生,在相邻两名次之间,差距六次中只有1次为11,其余五次为5,波动相对较小,太小的差距也被消除了。
有了这个合理的分班依据,就可以使用Excel的函数组合快速完成了。首先将工作表中的D列按由高分到低分排序,在A2单元格开始填充一个0、1、2……这样一个辅助数据序列,再在“所分班级”列的E2单元格输入分班公式:=MOD(INT(A3/6)+MOD(A3,6),6)+1,按回车得到其结果为1,再向下填充即可得分班序列:1、2、3、4、5、6;2、3、4……如图1所示。
接下来即可用筛选法得到各班学生名单了。若需要分8个班,那么公式更改为MOD(INT(A3/8)+MOD(A3,8),8)+1即可。为使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可以使男、女生分别放在一个工作表中,使用前面的分班方法来分班就可以了。同时,为了不在一个班里出现重名重姓的学生,分班以后,还需要从姓名列中查找重名的学生,再手工与其他班同分值的学生调换。如果分的班级比较多,手工一个一个查找将比较麻烦,可借助Excel的IF、COUNTIF函数来实现,比如在F2单元格中输入:=IF(COUNTIF(B:B,B2)>1,"重复",""),再向下填充即可看到查找结果,若有重名,则对应的单元格中会出现“重复”字样,否则显示空白,一目了然。
2 学生信息的输入
学校管理中,学生信息的输入(如个人情况、报考信息、办证信息、档案信息等等)是经常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工作量大而多是重复性的特点。在这里面,身份证号码总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身份证号的前6位是所属地的省市县的信息,接下来的8位就是出生年月日(15位身份证号为6位,其中年份用2位数表示),第15位到17位是顺序码,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利用Excel自带的函数,就可把身份证号码里蕴含的个人信息提取出来,而避免费时费力的手工输入。如图2所示,先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在C2中输入提取性别的公式:=IF(LEN(B2)=15,IF(MOD(MID(B2,15,1),2)=1,“男”,“女”),IF(MOD(MID(B2,17,1),2)=1,“男”,“女”));在D2中输入提取出生年月的公式:=IF(LEN(B2)=15,CONCATENATE(“19”,MID(B2,7,2),“年”, MID(B2,9,2),“月”, MID(B2,11,2),“日”),CONCATENATE(MID(B2,7,4),“年”, MID(B2,11,2),“月”, MID(B2,13,2),“日”));在E2中输入计算年龄的公式:=IF(B2<>“”,DATEDIF(TEXT((LEN(B2)=15)*19&MID(B2,7,6+(LEN(B2)=18)*2),“#-00-00”),TODAY(),“y”),),这个公式计算出的当前年龄是一个年对年、月对月的年龄,非常方便掌握学生的实际年龄。
3 成绩统计分析
统计和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考试结束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失,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从常规工作来看,很多学校都要求考试结束后教师填写《考试质量分析表》,其实如何填写,主要还是来自统计出的数据。然而,该项工作对于不熟悉数据处理的教师们来说总是个老大难问题,手工处理往往占用很多时间与精力,效率低下,还经常出错,若从网上下载有关工具,却远不如Excel方便灵活。如图3,只要输入语文、英语、数学原始成绩,其他都可以借助Excel有关函数和公式很快计算。为了方便,这里取11个学生的成绩加以介绍。
4 比赛活动评分统计
在学校里,经常要举行各类的大奖赛,如歌曲大赛,演讲诵读大赛,才艺表演大赛等等。一般的评分规则是,选手比赛完毕后,评委给出评分,然后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求平均分。可以这样考虑:先求出总分,再统计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用公式:平均分 = (总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评委总人数。用这种常规方法处理起来不够简洁,操作也较为烦琐,特别是碰到“去除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的评分规则时,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所以有必要探求新的计算方法。如图4,在J2单元格中输入:=TRIMMEAN(B2:I2,2/8),这样在输入评委给选手所打的分数后,就会自动得出评分结果。TRIMMEAN的用途在于返回数据集的内部平均值,当希望在分析中剔除一部分数据的计算时,可以使用此函数,其语法格式是TRIMMEAN(array,percent)。在这里“percent”输入的是2/8,表示从8个得分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共两个,如果需要去除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就可以把其参数改为4/8。
5 小 结
学校管理信息化,Excel来助力。Excel作为一个非常大众化、普及化的软件,已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以上示例不难发现,Excel为高效解决问题提供了便捷之道,打开了方便之门。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对正在使用Excel的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或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1] 纪宏伟. 用Excel求解线性方程组和某些数学问题的方法[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13-14.
一、单位清查的目的
单位清查的目的,是为了摸清我市境内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的数量、规模、经营活动类别,准确界定普查对象与种类,落实普查登记责任,确保普查表发放种类准确和普查单位的不重不漏,为普查培训、普查表发放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动员等各项经济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二、单位清查的对象
单位清查的对象,是在我市辖区内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
三、单位清查的原则和方法
单位清查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原则。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各级经济普查机构会同同级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单位清查工作。
单位清查实行在地登记原则。市经济普查机构在现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划分普查区(或进一步划分普查小区),对在所辖区域内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进行“地毯式”逐一清查。所有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均填报《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清查表》,同时,多产业法人单位还需填报《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一览表》;个体经营户填报《*省个体经营户清查表》,行政代码编制中类,即编写行业代码前三位。(表式和内容详见附件)
单位清查的组织方法。全省统一制定单位清查方案,采用统一的统计标准,统一进行业务培训、问题解答、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抽查和综合分析,分专业审核评估数据和确定年报单位。
四、单位清查的时间
单位清查工作阶段从20*年9月初开始,至20*年12月上旬结束。单位清查登记的时点数据为20*年9月30日数据,时期数据为20*年预计数。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与聘用应于8月28日前完成,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培训工作应于10月15日前完成。各镇乡、街道经济普查机构于9月15日前完成普查区(小区)的划分和绘图;小区图留乡镇、街道、开发区备查;10月15日前上报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名单电子版;11月15日前,将清查数据上报市经普办。市经普办于20*年10月20日前上报小区编码电子版;20*年11月30日前上报单位清查初步基层数据及跨省产业活动单位清查数据,于20*年12月31日前上报正式的单位清查基层数据、综合数据,以及清查结果与部门行政登记资料之间的差异分析报告。
五、单位清查的标准
单位清查采用国家规定的统计分类标准和目录。具体包括:《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11714-*)》、《统计上使用的行政区划代码结构及编制规则》、《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划分规定》及单位划分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统计上单位划分的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编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
六、单位清查的实施步骤
我市单位清查采用以部门资料为线索,“先清查后比对”的方式进行,即市经济普查机构先把从部门收集上来的单位名录资料,分发到乡镇、街道、开发区,再由乡镇、街道、开发区将下发的单位名录资料分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普查区以此为线索,组织进行“地毯式”清查,然后将“地毯式”清查结果分别与有关部门行政登记资料进行比对,根据比对情况,重点进行查遗补漏。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普查指导员、普查员选调、培训与聘用;划分普查区;收集整理部门资料;清查资料准备;“地毯式”清查;清查表审核、整理与装订;人工审核、编码与数据处理;单位查遗补漏;清查数据比对分析;数据质量抽查验收;编制普查名录和上报单位清查数据等12个步骤。具体如下:
(一)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调、培训与聘用
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调、培训与聘用参见《*省普查单位清查办法》中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细则》。
(二)划分普查区
新增划分普查小区及取名要求。对于包含工商部门批准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普查区,必须划分普查小区,并且市场将整体作为一个或多个普查小区,不得把市场的整体或一部分与非市场混编成一个普查小区。是市场或市场一部分的,普查小区的名称可用市场顺序号命名,如“XX普查区*XX市场普查小区”等。
绘制普查小区图。普查区需细分普查小区的,作为附图,还需进一步细画普查小区图,普查小区示意图内不仅要画出较详细的道路及街巷,还要标明主要单位的位置。普查小区示意图必须用封闭的虚线圈定,标明周边相邻的边界。
普查(小)区编码。普查(小)区编码分两种情况,即为12位或14位混合编码,第一,不再细分的普查区以与之相对应的12位行政区划码为普查区编码,同时,不再增加编码行;第二,细分为普查小区的以与之细分前的普查区相对应的12位行政区划码+小区序号构成14位编码,同时,与之细分前的普查区所对应的行政区划码行不动,根据小区数增加行数;第三,市、乡镇、街道的行政区划码的相对应行不变。
其他划分普查区要求参见《*省普查单位清查办法》中的《普查区划分工作细则》。
(三)收集整理部门资料
单位清查前,先由各级编制、民政、国税、地税、工商、质检以及其他具有单位设立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按统一要求向同级经济普查机构提供单位名录资料。市级以上经济普查机构需将资料按地址逐级分解到县级经济普查机构,再由市经普办分发到镇乡、街道、开发区。
(四)清查资料的准备
单位清查前要准备好开展经济普查的文件、有关法律文书、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行政区划代码本、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编码、普查员工作表、单位清查表、普查区(小区)地图、临时法人代码码段、普查员工作证件、普查员手册、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普查员用品等有关资料,并发放到基层普查工作人员。
(五)“地毯式”清查
清查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做到;第一,对相邻的普查区按照普查区示意图沿交界处实地勘查,确定区域范围,并明确每个普查员负责的普查区地域范围和界线。第二,熟悉环境,明确各普查员负责区域内的街道名称、门牌起止号码,掌握普查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重点了解写字楼、商住两用楼和各类市场的情况。第三,按地形和道路情况,制定调查路线。
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入户清查时,须持有省级经济普查机构统一印制的《普查指导员证》、《普查员证》,并主动出示证件,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对不配合普查工作的调查对象,普查员依据《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发放法律文书进行督促,情节严重的移交统计执法人员处理。
普查员在清查登记时,应当根据普查区示意图,沿调查路线,逐户进行清查,并记录《*省单位清查普查员工作表》;同时甄别调查对象;通过询问和核对注册登记证书登资料,并按照单位界定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判断其是否属于本次普查的对象,如确认属于普查对象,普查员首先必须向调查对象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信》,然后认真查验调查对象的登记注册证件(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财务帐等材料,并协助调查对象据实逐项填写清查表。
(六)清查表审核、整理与装订
单位清查登记后,普查指导员负责对本普查区的清查表进行人工审核,对漏报的单位、漏报项目及不符合审核条件的项目进行及时核实、更正和补报。人工审核通过后,将普查区清查表按《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清查表》和《*省个体经营户清查表》分别编号、编页码装订(《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一览表》要随其归属的法人单位一同装订),并上报乡(镇、街道、开发区)经济普查办公室。如普查区单位较多,可按表种每百页装订一本。《*省单位清查普查员工作表》待整个单位清查工作结束后,按普查小区装订后报乡(镇、街道、开发区)经济普查办公室。
乡级经济普查办公室收到普查区的单位清查表后,要会同本普查区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一起对该普查区清查表进行人工审核,并及时组织各普查区进行交叉审核,对发现的调查单位漏报重报、调查指标漏填错填等问题尽快核实、更正、补报。全部清查表确认无误后签字上报县级经济普查办公室。
(七)人工审核、编码与数据处理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收到乡级经济普查机构上报的各类清查表后,要责成专人对表中的各项调查信息进行认真审核,若组织机构代码或行业代码未填,必须由经过市级专业培训的编码业务人员进行编码、补填,并对全市清查表册统一编号。
只有通过人工审核、编号后的清查表才能进入计算机数据处理阶段。录入员负责数据的录入、复录,专业人员负责数据的机审,对机审发现的逻辑错误和重名重码等问题要及时核实、剔重、更正。机审通过的数据方可汇总制表。
(八)单位查遗补漏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要及时根据部门提供的新增单位、统计调查发现的新增单位,以及清查数据与部门数据比对中产生的差异等情况,认真组织进行查遗补漏。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须将“地毯式”清查数据与统计部门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和各部门提供的行政登记资料,分别进行比对,对其中基本单位名录库或部门行政登记资料中存在而“地毯式”清查中没有找到的单位,重点进行查遗补漏。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要根据单位清查数据,整理所属下一级的跨区域的产业活动单位数据资料,即产业活动单位与其归属法人单位不在同一区域内的数据资料,并反馈给下一级经济普查机构。下级经济普查机构将上级反馈的数据资料,与本地的《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一览表》进行关联比对,防止普查登记阶段遗漏异地产业活动单位。
(九)清查数据比对分析
1.与部门数据比对分析。要求将清查数据与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对于部门行政登记资料中存在,而清查中没有找到的单位,反馈给负责登记的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协助查找、认定。
2.统计部门内部的数据比对分析。要求将清查数据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和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评估数据质量,分析差别存在的原因。统计部门内部各相关专业人员要对本专业统计年报规模(限额、资质等级)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确认本专业统计年报单位。
对在数据比对分析中发现的清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级经济普查机构要迅速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撰写清查数据上报说明。
(十)数据质量抽查验收
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单位清查工作的始终,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在清查数据第一次上报后,必须尽快组织清查数据质量抽查验收工作。
单位清查数据质量抽查验收工作是对抽查地单位清查工作的全面验收,内容包括:听取汇报、审查普查员选聘资料、普查区划分资料、清查登记资料和分部门比对资料等各种清查工作原始资料。抽查验收的重点是深入其普查区域范围内的繁华城镇、城乡结合部、相邻交界处等调查对象复杂、稠密的地区,逐户核实单位清查数据质量。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负责对所属乡(镇、街道、开发区)的数据质量进行抽查验收。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抽取1个普查区进行检查验收,被抽普查区的单位数量应不低于该乡(镇、街道)单位总数的5%。
市级经济普查机构负责对所属县(市、区)的数据质量进行抽查验收。每县抽取至少2个普查区,被抽普查区的单位数量应不低于该县单位总数的1%。
单位清查数据质量抽查验收时,要对被抽中的普查区内的所有单位重新逐户调查核对。抽查完成后每个普查区要填写一份单位数据质量抽查报告单,以计算抽查地区的数据质量。对数据质量抽查结果不达标的地区要重新返工,限期整改,直到数据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数据质量抽查验收的标准为:⑴漏报率。法人、产业活动单位漏报率低于1%,个体经营户漏报率低于2%。⑵单位界定错误率低于1%。
(十一)编制普查单位名录
县级经济普查机构在单位清查数据质量抽查验收合格后,汇总生成本县(市、区)各专业统计年报范围以内的普查名录和各普查区统计年报范围以外的普查名录。
经济普查机构根据普查单位名录,印制、发放普查表,组织普查培训和后续普查登记工作。
(十二)上报单位清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