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任何一种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核心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学科做基础。步入大学行列的小学教育专业,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在专业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重大缺陷,即缺乏支撑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这必将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围绕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核心问题、关键所在作一初步思考。
一、明确学科建设价值: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重视与加强学科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在目前的初等教育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学科建设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术界也难以听到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声音。这样,明确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就成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
(一)有助于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角度看,专业是以学科为背景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分类方式,专业建设需要学科建设支撑。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十年建设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支持,这样,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深层的理论问题。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学复合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分科选修的“2+2”培养模式;二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基点,为21世纪的小学培养高层次优质、合格的科研型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以“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特色鲜明”为培养目标的“分方向”培养模式;四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小学师资”为目标的“2+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
一定意义上讲,这四种培养模式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现实的小学教育需要、办学机构自身的现有优势与经验,相比而言,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审视这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达不难发现,定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并不明晰。初等教育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是建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不仅如此,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其他主要方面,如专业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也都需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支持。
(二)有助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与师范大学合并形成的,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大学的转化,但在文化层面上还主要为中师文化,如教师注重教学技法、教学操作,缺乏学术意识、科研意识与能力,学术氛围淡薄,等等。这种状况难以胜任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文化的改造,使之大学化。
初等教育学院文化的大学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有效的措施与长期的努力。在文化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师文化的精髓,又要突破中师文化的限制,其重点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而学科建设恰恰是大学文化精神集中而具体的体现,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因而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将促进与加快初等教育学院的大学化进程。
(三)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并不是教育学中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那么初等教育学科能否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呢?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性论证。如谢维和教授从学科涵义的角度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
他认为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部具有一整套概念、范畴、原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学科;另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一领域作为其学科基础,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于该领域,并形成稳定的联系,具有其核心价值、核心信念、核心理论的学科,如环境、教育、生命、海洋等学科。从这个意义上看,初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学者从历史、现实和学科自身发展三方面求证了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
初等教育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不仅取决于逻辑的论证,而且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建设。由于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仅有短短的十年,这期间集中探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问题,学术论文相对较多地集中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有关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却屈指可数。因此,要通过重视与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其独立为二级学科的进程。
二、建立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
建立初等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所在。其中,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着力研究这些基本问题。
(一)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立的标志之一。初等教育学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小学教育是对小学儿童简单的读写算基本技能、生活经验和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小学教育的特性主要在于“奠基性”与“方向性”,即为人的发展奠基,为人的发展确定方向。
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小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进行的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是为社会所有行业培养人才打基础。它的知识、技能不是为了选拔、升学、择业,而是尽可能为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谢维和教授认为,教育的两大功能,一是让孩子转变,从一个不成熟的孩子转
变成成熟的人,适应社会的人;二是把握好转变的方向。在中学、大学阶段,方向性体现在转变过程,而小学阶段的转变性体现在方向性上。可见,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
小学儿童与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点。小学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小学儿童的生命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小学教育要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并实施他们可接受的教育,确保他们成长的方向性,这是小学教育的特性所在,应建立与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理论。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主体,是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直接影响者。
一定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小学教育是不同于中学分科教育的综合教育,小学教师专业特性也就体现为综合性,因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以综合为主,并有侧重。从现实情况看,制约小学教育的关键不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与观念,所以培养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
(二)研究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它同时也是一门学科是否独立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论上讲,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定位。
所谓纵向定位是指将这门学科作为其上位学科的分支之一所具有的性质;横向定位是指在本门学科的学科群中所处的位置。据此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来定位。初等教育学既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初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到底是怎样的,还需要初等教育学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和遗产。从教育史上看,近代以来许多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大都始于对小学教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教育学理论。顾明远教授认为,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初等教育学科大部分基础理论来自于教育学,但还必须要认清小学生的特点。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要依据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探索自身的规律。
朱小蔓教授指出,小学教育是以问题为本,以工作对象为基础,回到问题的整合性去解决问题。因此,初等教育学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探索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学科独立、成熟的重要标志。学科体系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潘懋元教授曾指出,高等教育学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如此。其中,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基础理论研究是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初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建立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谢维和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有三个立足点,一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科基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都应建立在此基础上;二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建立学生理论;三是养成教育理论,小学阶段主要把握儿童转变的方向性,把转变体现在德育、养成教育中。这三点构成整个初等教育学科的支撑与核心理论、核心信念、核心价值观念,要在这三个基础上整合建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
关于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或学科群的确立,借助教育学学科体系或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小学教育的自身性质而言,主要内容有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社会学、小学德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体育学、小学艺术教育学、小学管理学,等等。
构建初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视角可以是多方位的,其中,立足小学教育自身发展逻辑,直面小学教育实践是两个基本方面。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应克服简单移植普通教育学的框架、模式或其他学科结构体系而缺乏自身独特性的研究思路与做法,而应积极探寻初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边界等,形成本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与独特学科体系。
小学教育实践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源泉之一。目前小学教育实践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在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挑战,这是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当代研究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回应的问题。所以回到小学教育实践中,了解当代小学,直面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以“问题研究”为一个主要向度,研究现实的小学,总结、提炼小学教育的经验,注重揭示小学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是构建初等教育自身独特学科体系的主要途径。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关键所在。目前,从我国各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教师总体情况看,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弱,这反映了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意识与能力还比较薄弱,也是制约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就成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增强学科意识
对学科建设,学术界有着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解。从学位点建设角度看,主要指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学校的角度看,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简言之,学科建设涉及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是其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比较薄弱。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历史很短,自1997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增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仅仅十年的历史;二是作为大学的初等教育学院主要由中师等一些专科院校升格而形成,虽然在形式上成为了大学的一员,但在实质上还没有完成大学化。三是到目前为止,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缺乏学科意识,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则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因此,初等教育学界应加大学科建设的宣传力度,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与价值,营造学科建设的气氛,增强教师的学科建设意识。
(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梯队
学科带头人是学术梯队的组织者和“领跑者”,选择和造就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又要重视自身的培养。目前而言,还需要吸引有志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教育学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人员投入进来,同时在初等教育科学建设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其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
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组建学术梯队时,需要考虑梯队成员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需要整合院内外、校内外的人力资源优势;需要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力量。
(三)以科研带动,以学位点为平台
初等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以科研来带动。相比而言,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的教学意识比较强。教师比较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教案的写作与规范,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等,这些是中师的良好传统,需要发扬。但作为师范大学的成员,教师的学科意识、科研能力则必须加强。一定意义上讲,将小学教师的学历培养由中师提升为大学,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培养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但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需要通过真实的科研过程才能增强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为此,初等教育学院应制定一系列向科研倾斜的政策,鼓励、支持教师申请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产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设一系列的有效方式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其中初等教育学位点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又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初等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问世。通过学位点的建设,强化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凝练学科方向,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
(四)借力而行,加强横向合作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多种学科建设的经验。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学科,抑或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还是正在起步的学科等,其中,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最为值得借鉴。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过,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不得要领的。当然,学科借鉴不等于简单的知识移植或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借鉴也不能代替自身发展。
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通力合作。虽然已有学者呼吁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但“孤掌难鸣”。初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赢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聘请教育学科著名的专家学者为顾问,建立兼职专家库,不定期地开展专家咨询、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等活动。依托现有的小学教师委员会等学会,将初等教育学界组织起来,制定初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方案、提供条件;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并应持续下去,推动全国性的初等教育学科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院。除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之外,学院还招收“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方向)、“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基本理论、生命发展与德育、儿童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教师教育等方向)和“美术学”(油画、美术史方向)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除此之外,还在全国率先招收“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门为国家培养专业化的少先队辅导员,并在“教师教育研究”二级学科下招收“小学教师教育”博士研究生。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首都师范大学重点专业和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曾连续三届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
初等教育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对小学教育颇有研究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课题。目前,初等教育学院在校本科生1602人,研究生139人,是国内小学教师教育领域中拥有三个办学层次的学院。建院十五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为首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艺术类专业设置:
初等教育学院设有2个艺术类专业:美术学(小学教育)(师范)、音乐学(小学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功底和基本技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育工作者。毕业学生具有主教美术或音乐课程教学专长,同时能够兼任其它课程教学。
美术学(小学教育)(师范)开设的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速写、简笔画、中国画、设计与应用、素描人像人体、油画人像人体、中国人物画、实用美术、电脑美术、中外美术史、小学美术教学论、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等。
音乐学(小学教育)(师范)开设的主要课程:
基本理念
从培养目标看,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小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能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四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为《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尽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变化,但是培养目标始终不变,一直都是: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笔者发现,《培养方案》目标和《标准》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最重要的师德方面,《培养方案》目标上仅仅要求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而没有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纳入其中,而且忽视了终身学习,这是不足之处,但是相比于笔者查阅到的其他19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目标几乎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特别是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已经全面了很多,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的骨干教师。某综合性大学是使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忠诚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科研、管理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更强调师德,加入终身学习,那就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吻合了。(见表一)
从课程设置看,师德、终身学习方面课程有待加强 仔细分析从2009年至2012年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年教育类、心理类以及实践类、专业类课程都占绝大部分,说明已经根据《标准》大力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各种能力,当然,笔者认为,欠缺的还是师德、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当然这个可以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即我们所说的隐性课程,可渗透实施情况究竟怎样,这是很难把握的,所以,适当的加一些这类课程也是有必要的。
基本内容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难发现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赞赏制定者的高瞻远瞩。但是《培养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师德训练方面的课程、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课程比重都不大等。总结建议如下:
加设阅读类课程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就算什么也不培养,也要培养一个会主题阅读的人,所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以培养会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准教师,通过对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猎更多种书籍,通过大量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准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正确、先进,教师修养高,知识储备丰富、人格魅力强,才能更好地学、更好地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前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方面。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标准》要求的小学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增加与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整合其他课程 《标准》中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方面分别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也明确指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针对小学学科教学的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只有一门课: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教学论,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培养方案,多开设学科教学方面课程,比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具制作等,这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科知识突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小学教材所有内容,熟练所有内容的教学设计,面试官有可能淘汰这样的入职老师吗?
丰富社团课类别,改变社团课的上课形式 《标准》中多次强调小学教师少先队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切实保证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进而增强我院学生未来在小学教师职业中的竞争实力,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完善和发展既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可是,学院大力着手的社团课的开设情况究竟怎样?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社团怎么组织课?学生到底为什么选这门课?通过这门社团课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发展?笔者对初等教育学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个未上过、正在上、已上过社团课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社团课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应付学分、内容形式单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实用写作,如果内容是通知、邀请函、请柬、文件等写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少,优秀的学生代课没有权威性,不擅长组织,授课有些懈怠,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社团课招收人数太少,不公平选拔;组织纪律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反映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准教师,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实实在在的培养锻炼是必须的,而社团课就是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只要把社团课落到实处,我们培养出的小学准教师能力就会更强。
参考文献
[1]解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11).顾明远详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张巧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
小学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石和起步阶段,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性阶段。探讨了“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内涵,提出了“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小学教育管理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转变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要逐渐从传统管理方法转向教育性管理,转向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管理,即“以人为本”视角下教育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人,尊重人的尊严、需求和价值”,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其个人价值。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主要指小学校中的学生,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还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不断探索创新,真正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
“以人为本”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重要要求。“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必将成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趋势。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其根本内涵在于以人为先、以人为重、以人为尊。“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有他们应有的权利,也有其应得到的尊重,他们应该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关心和帮助下健康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要从原来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引领者。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宽容对待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2.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教育学生不仅仅依靠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这种“显性”教育,教育很大程度上还依靠“隐形”教育,如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等。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主体更自主,方法更开放,目的更含蓄,过程更愉悦。“隐性”教育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重在触动学生的感情和心灵,也重在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营造和美化校园、班级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建设校园文化站、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等,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教育学生。
3.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人格发展过程。除此之外,“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的能力。作为课堂教育者的老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等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讨论、答疑解难的激发者,以及成为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者”。
三、结语
实行“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完善教育理论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因此,这首先就要求小学教育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小学教育管理者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等,使“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得以真正发挥,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宏 单位:哈尔滨市苏宁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曹小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小学教育;精神;人文;现状;前瞻
教育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这也同样是教育最纯粹的使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要造就一个人,即用文化的属性来完整育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小学教育的文化属性,就是稚嫩生命个体的文化启蒙,指引其精神世界走向完整、梳理其人格特征趋于完善。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走向不可背离其文化属性,更不可将功利性混杂其中,否则文化属性将会土崩瓦解、立人的标准也将荡然无存。然而,当前小学教育的功利性在不断蔓延,小学教育的人文前景不容乐观。因此,捍卫小学教育的人文走向、把握小学教育的发展脉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十分紧迫必要的。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本身的和谐统一。受教育是生活的一个片段和环节,即通过学习来更好地认识生活。然而,现实的小学教育却向小学生展现了枯燥的、逻辑的、理性的世界。就像语文课堂上优美的阅读赏析却被知识点架空了课文的完整性,这里没有绝世的语句、没有美丽的愿景、没有可被认知的新世界,只剩下支离破碎的文章、只剩下机械背诵考试重点,语文课堂关上了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过早地套入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同时,课后班大量挤进小学生放学后的自由时间,孩子们不再拥有与自然接触、与外界沟通的渠道,课后时间安排得比成人还要紧张,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从众心理,造成了这种恶性的循环。再者,中学优质资源的稀缺也是左右小学教育趋向的方向标,学校为了增加小学生进入优质中学的升学率,不得不屈从中学教育的模式,培养符合更高标准的竞赛能手、特长生,考试、竞赛、评比压抑着小学生过早地进入到成人化的优胜劣汰,小学生已经承受了年龄与心智超负荷的重力,心理失衡已经普遍存在。同时,在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幼小生命的人文呵护、人性提领被漠视、被孤立,自我人格的树立、懂得对身边人的关爱、了解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反而成为小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抽离了生活的真实与丰富,套上了成人化的枷锁。弱化的生活气息、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小学生在迎合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不到与人交往、与自然对话的灵动,偏颇的教育走向已经使处于小学生无自我空间、无生活能力、无自理能力的境地,严重阻碍了其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何走出小学教育的现实困境,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研究探索的。
纵观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是社会这个大背景为教育预设了现实的框架,社会竖起的是精英化、工具化的价值标准,迫使小学教育也以同样的价值尺度去延展刚刚踏入人生起点的生命个体的价值空间。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体系教育,因此教育的目的往往作为指令性的工作方针,导致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保有精英主义、功利主义的严重倾向,始终致力于打造符合政治上有觉悟、技能上较突出、文化上有民族认同感的精英人才后备队伍。但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入门的基础教育,它始终不同于中学教育的学科入门以及大学教育的专业入门,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始终不适于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真正符合发展规律的小学教育应该根植于社会经济走向、科学技术发展、文化传统变迁的终极需求,同时适用于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此也更加需要加大对小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前景的研究与探索,让更多的小学一线教师、制定政策的政府教育职能部门、高校的理论研究学者投身到小学教育问题的研究课题中来。当前小学教育的研究领域仍然不及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优势地位。虽然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助推了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许多师范类学院已经将小学教师培养纳入到了大学的教育体系长达十年之久,这种现状也带动了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由过去的“非专业”向“专业化”转型的幅度在不断增加。本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人数比例较之十年前已有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群体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容。不得不说这是小学教育发展的一次飞跃,教师人才队伍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即便如此小学教师的人员构成结构仍然与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存在差距,不能说小学教育中的知识面浅显就不需要高等人才来壮大队伍,小学教育保有其自身特殊的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基础性,如何使学童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是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探索小学教育、一线教师立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向显然更加重要,这一方向的研究不得不说更加深刻于后续教育中逻辑理性思维的培养、工具性社会性人才的锻造。
许多教育学者曾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缺乏理想信仰,缺少以人为本的生活教育理念与关乎生命的价值追求。诚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既存活于创造未来的终极理想,也存在于现实框架中的每一分钟。但正是这样的现实困境就更应该让教育工作者警惕,小学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应该得到更深维度的延展。只有在既符合生命发展规律、顺应社会时代进步、同时不阻碍个性培养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小学生才能自觉完成丰富自身、友善他人的价值预设,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情景中激活兴趣、陶冶性情、积累智慧。同时,小学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否定用话语霸权建立威信,用沟通、交流的方式建立学生的价值认同。只有幸福的学习生活才是未来终极幸福的前提,而绝非用不堪重负的学习去换取幸福的逻辑。小学教育应该由符合生命发展的方式来开启萌芽中的小小世界观,让幼小的心灵种下人性向善的根苗,让小学生在育化中认知生命是什么、生活又将如何开启。
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传承,而小学教育是一切传承的根基,我们只有在持续研究与实践中纠正问题,才能走出困境、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人之成为人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蕴,[J]教育研究,2008。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康德.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关键词: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教育反思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很多新鲜事物都提前享受了,而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都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将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够将师生的关系拉近,在将小学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学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小学教育时期,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等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能够及时了解,将他们向正确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以便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学校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丰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特性,需要都满足到。教学模式应当灵活多变,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良好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促进,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完成。
作者:沙垒 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地位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No.9205:11-14.
[2]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v.22;No.9306:32-36.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思考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论本科小学教育的专业定位与课程策略 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本科学前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教学模式改革浅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体系初探 对高师本科学前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美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探究本科翻译专业下同声传译课程的设置现状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文学课程设置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对冶金工程本科生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2-16.
[3]红河学院教务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红河学院教学指导书,2014(8):329.
[4]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49.
[5][7]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各专业情况[EB/OL].http:///department/cjweb/onews2.asp?classid=9.
[6][8]云南民族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介绍[EB/OL].http://202.203.144.4/jyxy/show.asp?id=317,2013-06-24.
[11]杜德栎.儿童性: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与综合改革的基础[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4):65.
[12]陈彩燕.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取向还是理论取向[J].学术t望,20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