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时间:2023-09-18 17:0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文化价值;现实向度
一、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一)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绚烂的瑰宝。泱泱古国,历史悠久,拥有灿若星辰的诗人、词人。如椽巨笔,历史的盛衰变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斗转星移,诗人、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洞悟穿越时空依然引发回响。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学习古典诗词从个人方面而言,可以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增强社会的文化底蕴,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选文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选文在语文教材编纂中的重要价值
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文标准,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这便是以选文为主体的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按学期分册,以不同的文体为依据,划分出相应的单元,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组合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部分,语文教材的编纂经过实践检验,逐渐加入了导学、作业等环节,但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主体地位从未被撼动过,足以证明选文在语文教科书编纂中的重要价值,选文质量也成为决定语文教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2、选文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宋文翰在《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一文中说:“教材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其选择标准,应以儿童是否有兴趣与需要为定;因为兴趣与需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增加教学的效能。”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确定选文。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强调要从成人立场走向学生立场,从学生的心理、趣味以及发展角度思考教材的选文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一般而言是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语文教学的任务则主要通过对教科书中选文的教学来实现。高质量的教科书是以学生为立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古典诗词选文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古典诗词选文数量、时代、单元排列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加透彻的了解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部分,用以指导学生提高古典诗词欣赏水平,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继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分布情况
(一)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状况
必修一共有12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必修二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三共有14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诗词;必修四共有13篇课文,古典诗词安排在第二单元,共4篇,包含8首古典诗词;必修五共有13篇课文,没有安排古典诗词单元。我们可以看出袁行霈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主要集中于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这3本教材,以下将着重从这三本教材入手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三、四中古典诗词选文的时代分布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按时代先后来安排古典诗词在各册中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选入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必修三第二单元进行的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必修四第二单元选入的皆是宋词。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诗词选文基本向度
(一)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
叶圣陶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有着七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他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1962年叶圣陶先生在写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书面指示中提到:“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至此“文质兼美”便成为了当代语文教材选文中一以贯之的标准。
叶圣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是要实现教材的“文质兼美,贴近对象”,好的教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实现“和谐互动,万物皆书”的教学理想,进而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变死教材为活教材,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二)古典诗词选文的基本特点
1、文学性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中“文学性”要求是指,语文教材选入的古典诗词应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文学美、人文美。
(1)文学美。古典诗词选文时注意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诗词,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了文学美的古典诗词选文教材才能够滋养学生的肌肉与骨骼,充盈学生的灵魂与血液,成为联系学生与教学环节的纽带。
(2)人文美。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语言教学的重任,更是学生获得人生观、价值观启示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编纂者旨在通过所选的古典诗词让学生领略关怀民生、忧国思家的情怀,体会至真至情、至爱至美的人性,收获解读人生、品味生活的哲理顿悟,感受坚忍顽强、浩然坦荡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那一道道超越时空、沟通心灵的人文景观,为学生勾画出一道生命的底线。
2、典范性
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可以看出所选诗词皆具有典范性。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古典诗词,或是在所处时代中具有恒久的示范性,亦或是知名诗人、词人作品中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无论是美学价值、审美意蕴,还是思想内核、文化内涵、情感精神都能历经时间检验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共时性、恒常性和耐读性,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3、渐进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文的编排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古典诗词选文的难度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慢慢从易过渡到难。顾黄初先生说:“教材教材,是用来教学生的材料,而‘教’的规律是离不开教学双方的心理规律的,就以课文的选择为例,课文不仅是‘范例’,而且还应该是‘适例’,也就是说适宜于某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选文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是顺应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关照了学生不同年级的理解程度,如此分布与编排可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望和情感以及审美的期待,让学生减轻对教材的畏惧,产生出亲切感。
四、古典诗词部分教与考的联系
(一)古典诗词填空题
古典诗词填空题在高考试卷中表现为古典诗词中名篇名句默写,分析近年来的此类题型,高考对于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形式稳定,以填空题为主。考试大纲将其考核目标定位为“A.识记”。试题选句有以下的四种情况:第一:揭示人类社会或其他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第二:抒发爱国情怀、壮志理想的句子。第三:意境优美、艺术性强的句子。第四:宣扬传统美德的句子。
2、试题内容涉及广泛,重点选句。考查兼顾初中、高中篇目,其中《诗经》、唐诗、宋词,为名篇名句考查的重中之重。
本题型难度较低,学生在备考时需注意:
1、记忆问题。(1)学生在记忆此类知识点时应回归课本,课本作为最权威的版本,可以避免错漏。(2)注意篇、段、层、句的关系,在前后联系中背诵,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诗词,避免死记硬背。(3)理解句意、文意,先理解后背诵。(4)化整为零,分散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古典诗词背诵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诗词经验。
2、书写问题。(1)注意生僻难写字。在备考时学生应加强对生僻难写字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2)注意同音异义和同义异形词。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即同音异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幽”常常会被望文生义的写成“忧”;意义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即同义异性,《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长”容易误写成“常”。这两类词是高考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备考时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该类型的重视性。(3)注意通假字。(4)留意虚词等细微处。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
分析近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表现出如下的特点:1.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多源于很少有争议且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多为名家诗歌。2.选材形式多为唐诗,间或少量宋词。3.设置的考点为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着各地自主命题的增多,高考试题的命题也随之出现了新变化:1.考题的选材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也在各地的试题中出现。2.命题的角度翻样出新,诗歌的比较阅读也不断的出现。3.诗歌答题过程中,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往往被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
一.高中语文教学轻“文”重“感”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考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杠杆,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离素质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具体表现为:
1.忽视文本,倾向感官体验。
当代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很丰富,如音乐营造氛围、视频资料补充、课外素材链接等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时,常常会忽略所学课文本身、忽略对文本的“读”和“思”。
“读”是“悟”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不读,不能内化语言文字。而在教学中的另一个极端,是反复读,过度读,缺乏层次与指导,也会导致语文新授课教学无法脚踏实地,飘离文本、文字,无法落实。
2.忽视文字,注重情感感受。
苏教版课文的编排,每个专题都有标题,如“月是故乡明”等。不同时期、作者及背景的文章被收纳在同一专题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教学中,对同一主题的情感挖掘无形中会左右任课教师,在不同文本中挖掘同一专题核心是专题教学的一个显性要求,同时,价值观的教育更多依靠从文本中引申出来。课堂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也常常会不深究,稍加区别就对学生发表的看法加以肯定。而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还处于养成阶段,需要在多元引导的基础上培养其主流价值观,这样从文本而来的引申,反而局限了学生的认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字敏感的必要性。
1.高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高中语文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连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点的深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在纵深方面的扩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灵敏度的塑造,这就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和吸收汉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使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和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为个性化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目标成果的要求。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就会在接触语言文字时迅速、直接且准确地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涵义,在接触的语言文字时快速、准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比如,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能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语言能力达到敏感的程度,更能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在写作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都是语言敏感度高促成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拥有语言敏感力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因此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高中语文新授课教学培养文字敏感的策略。
1.多看一点,关注“不起眼”的文字。
体会文本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不易引起读者注意,且不易触摸。这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表现明显:“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段容易注意到的是后面的感悟,而对前面的交代往往忽略。“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只要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两句话不同寻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用好几去年想关于死和生的问题,这不合生活常理,哪一个健全的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想关于死的事、追问为什么要出生,并不是什么让人好受的事。关注“普遍关注点”以外的一点,增加对“非普遍关注点”的关注,增加这样的体验,就会提高对文本的敏感程度。
2.多问一句,追问“说得不够”的地方。
对学生语言敏感的培养,不仅要有对语言文字基本的敏锐感知能力,更要有理解语言文字的敏锐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敏感度,是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会、深入地理解,正确地使用和准确地传播优秀的汉语言文字。要提升文本的理解力,就要语言文字敏感度,就要能敏锐地观察本文的“少”,即文本中“说得不够”的地方。
比如的《我的母亲》,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但开篇的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那么,前三段写的内容是不是与标题无关呢?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呢?对全文而言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比对文本的标题,找出文章中“说得不够”的地方,就找到了文本的深入解读点,久之,就自然形成了对文字的敏感力,就会提高阅读水平。有了这样的敏感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追问,何止追问一句,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往深入去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正如新闻从业者需要新闻敏感、商业经营者需要市场敏感、演员需要表演敏感一样,语文教师需要语言敏感。从一定程度上说,语言敏感就是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它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而将这种语言敏感传递给学生,不仅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海灵.试谈学生对语言敏感度的教学策略[J].金色年华(下半月),2009.
[2]杨慧莲.语言敏感: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J].语文建设,2011,(03)[3]
[3]黄秋根.浅谈高中语文互动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4]卫灿金.语文思维学.语文出版社 1997(2)
[5]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技出版社
[6]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教育现状,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一、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二、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①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这种“唯科学化教学模式”使最具人文性、人情味、人性美的语文教育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四、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著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②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五、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
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要有个性,先要摆脱“应试”教学的桎梏,从但一旦以、刻板的教学藩篱中走出来,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以上的种种缺憾,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而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育、日臻完善、自我意识无比强烈、对个人价值有被认同的渴望、并希望在集体中彰显个性。这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高中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也使高中时期成为给学生一生奠定一个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论文摘 要: 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爱好及审美能力的课程.本文将通过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该课程的优势特色。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已近五年了,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五个语文必修模块课程外,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选修课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应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语言文字应用》就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充实学生语言精神世界的课程。本人以《语言文字应用》这一课程为例,结合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简单的阐释,并分析该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课程设置的目的,内容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与讨论。
一、课程目的
所谓课程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要到达的状态,它是预期的教学意图。《语言文字应用》这一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构建语文的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即让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汉字的使用情况把握的更好,对中国汉字的审美特征进行自我鉴赏和审美,达到知、情、意三要素合一的境界。同时,为了配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师生的主观认识,该课程要让学生五个方面的达标:积累,鉴赏,思考,应用,发现。这些目标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能达到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和谐一致。以课程的第一课为例。讲述“走进汉语的世界”,通过三节内容让同学们逐步积累汉语常识,鉴赏世界语言的魅力,思考汉语言发展的历程,发现普通话与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方面的差异。深入体现了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了解汉语言文字,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爱好,光大中国语言魅力之神。
二、课程的内容及组织
课程设置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课程内容及组织。语文教育的内容应本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语言文字应用》这一门课程,教材设置的内容有:“走进汉语世界”,“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语言的艺术”,这六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下设的子内容标题同样活泼风趣,体现了语言文字的活力。通过对汉语总介,然后由音,字,词,话等要素串联起来说明语言文字的构成,内容具有了整体性。通过这六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对语言、文字会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翻书细究内容,还可发现,课程中引入了部分有趣的歌谣,语言中的幽默笑话,经典小品词以及一些充满稚趣的图画,这些内容的设计,不仅符合语言学习应避免枯燥的解决策略,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课程的实施就是把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付诸实践,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说来,课程计划的越好,实践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鉴于《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灵活性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实施。例如,语音部分,可以让同学们一一发声训练,小品语段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表演,古诗歌谣可以让同学诵读品味,方法多种多样。在围绕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在风趣幽默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也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三、评价及讨论
课程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它是应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进行各种客观评价。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我认为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测试法。根据《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性质,测试应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口试占30%,笔试占70%,评价过程可以这样:第一步,出试题,并分析试题的难度,区分度,这是为了保证测试本身具有可靠性。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细心观察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步,分析测试结果,按照相应的比例核算最终成绩后,既要分析口语分数,笔试分数,还要分析综合分数,然后得出结论,分析其缘由。测试的内容应有侧重点,但必须涉及每一章节的内容。例如语音部分是重点考核的内容,测试时,口语可以设置20个单音节和10个多音节词或词组由同学朗读,根据其发音状况了解语音理论的具体应用。而笔试部分可以是给加点字注音,可以选择音标,也可以考核律诗的押韵问题。这种考试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讲具有激励与改进的作用,对老师来讲也有反思与改进的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以上我们就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它表现出如下特色:
1.内容的集中性。这本书只就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展开来讲,不涉及修辞,文学等方面,专攻性强,内容全面,具有系统性,迎合学生获取知识全面性的心理。
2.语言的风趣性。它一改课改前的话语,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迷幻陷井——‘误读’与‘易读’。
3.结构的合理性。该课程由理论到实践,设置“小试身手”一栏,强化学习成果。
4.引料的开阔性。该课程的材料应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小故事,古诗文,幽默的小段子,古书子集,新闻报纸等等材料填充教材,开阔而充实,且新颖。
这是一本对学生发展特别有益的教材,可是,教材的内容设置上有些也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明白的。比如语音部分,既有上古注音也有近现代汉语注音,学生往往无法一时理解它的系统性,云里雾里就结束了这门课程。针对这一缺点,本人认为,应该根据区域特色,适当的结合学校状况来完成教学,发掘校本教材,以此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
当然,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也是一项逐步摸索的过程,其完整性及可实施性都是要随着具体的实施进行修改与完善。但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兼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