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科素养;培养;高中地理
1.相关理论概述
地理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包括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通常情况下,地理学科素养可表现为物质、精神、社会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特征,社会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社会属性。若将地理学科素养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技术素养三方面,三者互相包含,构成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机整体,在地理学科素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2.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的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含有丰富的研究方式手段以及综合性的研究内容,由于地理学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其在发展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理学科素养受到自身属性的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征,同时也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共性。
2.1综合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具有综合性。首先,在内容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地理学科不仅涵盖了气候、地形、湿度、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也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等人文要素,与此同时,还包含了存在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起相互间的作用,尤其强调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其次,在要素构成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通过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形成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来实现对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获得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具有一定的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取向。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性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空间性
在对地理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包括对空间分布、地理特征规律等一些具有空间性的地理知识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空间想象力、空间识别能力等诸多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明,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性。
2.3动态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属于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地理知识的教授,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一种发展性的过程,与此同时,地理学科素养与地理学科素质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地理学科素养更加注重相关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方面的养成,属于一种过程性的发展,综上,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2.4现实性
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显示出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的同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
2.5实践性
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可适当的融入户外实践教学活动,对其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作用,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 并获得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及实践经验,加深其对地理学科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能够对诸多问题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3.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对策研究
3.1实施案例教学
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交流评价类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案例中科学有效的数据作为依据,选用典型、真实的案例素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充分的掌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研讨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2创建模拟情景
通过有计划性的模拟情景的创建能够有利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兴趣点在何处,以此作为依据创建模拟情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探究、设计类等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增加这一方面模拟情景的创建,使学生能够进行畅所欲言,教师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3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地理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开阔眼界,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一些自身实地考察过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等内容的讲解,通过之一教学活动过程,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丰富并且在知识层面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结束语
在高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逐步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充分体现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同素质教育改革充分衔接起来,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量得到进一步扩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地理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地理学科素养不断提升,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外作业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1]。在传统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课外作业多数是以参考书上的大量习题为主,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影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诉求,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文章结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探讨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而对于课外作业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趣味点,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价值观,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绿色食品知多少”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接触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之后,对于生活中的绿色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增强课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绿色食品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设计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及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绿色食品的选择情况、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关于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在问卷调查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个课外作业展现出实践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获取的数据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的客观认知,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是关联的,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寻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以实现相关兴趣点的升华。
二、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
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所蕴含的自然风物、生存智慧、文脉习俗、道德精神对于开启民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等方面影响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讲,乡土地理可以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与实践充分融合,而地区性的教学资源必然成为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挖掘,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教学环节,课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视角,教师可将其换成厦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组织教学,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区工业城市化发展的资料和信息。学生收集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上网查询、企业调查、人物访谈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城市设计规划者的身份谈论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全国的情况加以延伸拓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可选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问题的互动交流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可见,倡导课外作业的乡土性,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发展,使学生可以站在区域分析的视角审视和解决问题,随着对于本地区相关问题认知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
传统高中地理课外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落实合作性原则,营造良好的知识交互和应用氛围,以活动促发展,通过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组织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使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训练,并学会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审视世界,使思维能力展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设定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构建对应南水北调的模型,并体现以下程序:“明确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情境—学生展示—讨论评鉴”,该作业需小组成员在相互探讨之后进行展示,并讲述清楚南水北调是如何运作的?南水北调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好让学生制作成PPT,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诸多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要懂得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使课外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习惯,久而久之将此部分成员固定为兴趣小组,进而成为推动课外实践作业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小组长的效能及学生的主体性,要懂得处理不同意见和建议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使学生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和社会调查三个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实现区域认知素质的提升。如在学完工业区位后,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厦门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调查,并设计如下问题:①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饮料的原料有什么?来源于哪里?②其工业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别是多少?其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经济效益如何,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对周边有没污染?有没有搬迁的可能?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公司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多方了解,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深切体验,从而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进行的,大区域和小区域的研究视角是地理要素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高中生地理知识认知的重要路径。如讲完旅游地理后,教师可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小课题探究实践,其实施主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研学前,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区域特色。具体而言,鼓浪屿研学旅行小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课题一:厦门鼓浪屿倾听人文历史。厦门鼓浪屿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演绎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寻历史踪迹、探访名人故居、领略万国建筑、了解海岛人文文化,感受历史文艺之岛的魅力。课题二:厦门鼓浪屿主要景点分布及成因,游览价值。课题三:探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了解风琴种类、风琴珍品的历史渊源、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价值。课题四:鼓浪屿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课题五: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出评价。课题六:对鼓浪屿景区规划设计做出评价(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课题七:设计一次主题游(收集信息,确定目的地,合理选择路线,保证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探讨,寻找课题价值点。第三,地理研学旅行后,学生执笔总结,形成研究小报告。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将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展开讨论,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整个研学旅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作业需科学设计,优化内容及形式,改进课外作业的推进方式,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点,巧妙渗透乡土资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驱动,使高中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高中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7-61.
[2]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4-15.
全面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基本标准,将素质教育渗透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是尤为关键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有效实现的,全面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主要是每一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就像是一面镜子,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会有直接性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以专业性的规范严格约束自己,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忠诚于教育事业,用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来实现的。有部分高中教师的专业性业务水平较差,进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够有效的调动课堂氛围,教学环境较为沉闷,这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高效性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学习者素质的提高。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以及综合性的知识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进行提升,进而有效地胜任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
(三)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效的高中地理课程通常与教师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自身素养具有直接的关联性。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性的掌握,还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互性,如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进而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性需求。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一种教育现象。在时展中,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内容需要及时地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改进与完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具有直接的关系。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树立与新时期时展需求相适应的地理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对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适当地改善教育方式,将素质教育融入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需要及时的调整与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时期需要通过启发式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专业素质。
在当前这种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高中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特征,单一地通过文字难以对具体地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表述,学生难以对抽象性的知识进行科学地理解。通过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位学习者营造科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素质教育融入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这会对于学生知识学习、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推动性作用,符合新时期时展的需要。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自然地理;高中地理;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用来研究地球表层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地球表层的相关知识。地球表层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特殊圈层,涉及的范围较广,它涵盖了原生态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人类活动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好的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可以让人类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从而指导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活动。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而且对人们以后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范围的自然地理知识,且高中自然地理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方面的知识。它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相对的知识系统。高中地理是一门偏理科性的学科,即是文科中的理科,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人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人类的素质和地理修养。它的内容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地理性,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种性质也在不断增强,教学内容从原来零散的地理知识向系统性强的地理知识发展,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从环境保护出发,讲述了大量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其中涵盖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知识。如此一来,人文地理知识得到了加强,而人文地理内容是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为切入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在这种基础上,展开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个学科的特殊学科,它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分布较为合理。
1.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分布具有层次性
自然地理内容贯穿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分布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总体来说,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地理知识关系密切。
2.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比例大
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介绍自然地理知识,较少介绍人文地理内容和大气环境保护。除了介绍我国三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合理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
三、结语
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开始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内容分布广泛,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加上自然地理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学习其他地理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自然地理知识逐步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相符合,指导人类在社会中稳步发展,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发展潮流。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议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有效使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8(05):16-17
[2]周亚秋.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的处理技巧[J].中学课程资源,2011,11(09):20-21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索性,趣味性,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更多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这门学科,带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这门学科。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做出更多创新的调整。在高中阶段,教师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扎实学生们的地理理论知识,更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为所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要真正为学生们着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之下,高效而满意地学习高中地理所有的学科知识,让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学科素质。所以,兴趣是所有一切的开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一、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
学习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抽象地理解,难度比较大,印象也不够深刻,但如果教师能够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巧妙,能够诱发他们思考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带着强烈的兴趣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把知识扎实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在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弟弟的生日怎么会比哥哥的大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一开始感到非常的疑惑,后来联想到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内容以后,他们似乎有所理解,不过至于具体的原因还是不清楚。因此,教师接下来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把相应的规则向学生讲解清楚。所以,精心设计的好问题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去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的提升,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伴随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会有强劲的学习动力,在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也能够表现得更加坚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刚开始学习地理时,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着地理学科给学生展示出的一幅幅奇妙的地理画卷,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更加直观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相对比较直观地认识地理学科的现象,进而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们可以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去构建自己较为扎实而完备的地理学科知识系统体系。这对于学生高效地完成一系列的地理探究任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并且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分析很多的地理学的规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和规律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地唤起他们更多的探究欲望。总体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地理学科的教学也要将这些生活经验高效地利用起来。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教师要从调动他们学生兴趣的角度,从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人生理想目标建构的角度,激发他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真正喜爱地理,带着一种使命感去学习和研究地理。所以,兴趣是动力,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真正扎实地将地理这门学科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三、运用合作与竞争的机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同样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引入竞争机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中,通过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知识传递和深入探究之中。通过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之中。而且围绕着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的竞赛可以在班级之内有效的开展。根据竞赛内容的不同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出更加灵活多样的竞赛形式,例如,关于地图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拼图游戏,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个组最先把一幅世界地图拼接完整。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一般在课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类似这样的竞赛性质的游戏活动也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为了让学生高效地学习高中地理这样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学科,能够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价值感,有效地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愈加丰富,这也拓宽了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之路。其也利于加深学生社会地理环境友好发展的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展开地理学上的实践探究学习及增强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1.提高学生参与,加强网络环境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交流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中所含有的大量知识资源信息,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检索、搜索、下载、编辑等。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渐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需重视网络交流教学与使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地理学习加大重视度,进一步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教师需引导学生顺利地理解网络资源交流中的关键地理知识及信息,使学生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受益。学生应扩充相应的地理背景文化知识,把握好高中阶段的地理网络化教学的良机,全面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关键点。教师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搜集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自身对所学加以整合,提升其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能力。教师还需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拓展地理知识的知识面,由于在运用网络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沟通方式的扩展与普及,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需擅于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及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进而充分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及应用。教师需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先进性,结合网络互动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自身提高擅于借助多媒体及多种交互式平台网络的优势之处,使高中学生积累对于地理学科的情感与素材,从而直观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检索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擅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网络形式,进一步改进及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网络资源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检索信息的趣味性和成效性,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及思维交流能力。教师还可巧妙地运用一些地理知识经典讨论实例,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例如,在网络环境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论坛或者新浪博客,以此为交流契机,让学们广泛参与到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来。教师可将BBS论坛中的资源设置由群体所共享,如在高中二年级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在“人口环境问题”课程即将讲授之前,可在论坛上提前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限度”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并在论坛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后的相关资料。这也可作为学生真正接触所学课程的预习阶段,待教师开始讲授课程时,学生已经过前期充分的网络搜集资料的准备与交流阶段,使其由此对已学知识具有更深的了解程度。
2.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融合类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纷纷开始将各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极大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致使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课时的知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和考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思考和获取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方法不当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他们对地理知识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会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对“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少会有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面对大量地形图判读知识时,部分学生会难以消化,进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教师教学效率未能提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授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应试技能,但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地理知识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教师需要不断重复的之前所教内容,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等知识点讲解完后,就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以此来应对考试。但随着考试的结束,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重复为学生讲解,进而影响到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高中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有限,教师只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而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3)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地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由虚变实、化繁为简,进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和拓展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
(1)地理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注(2017版)》中明确提出“在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应纳入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数字化生存四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字化生存的技能,并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深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对《辨别地理方向》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将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辨别方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GPS辨别方向和导航的实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GPS的应用方式,让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GPS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2)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在对这些概念学习和理解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和工具有限,不能很好的将抽象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呈现出来,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进行融合,共同辅助教学,增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现地理现象、实时观测地理数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地球的自传和公转”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授课时,由于这一地理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球自传和公转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场景,然后再借助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这种直挂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3)利用学习软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解过于片面,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和优化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替代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层面。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相融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目前有很多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都具备监测地理数据的功能,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数据就真实的地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例如,Earth、Living等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气象要素和地理数据,如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应的工具,实时捕捉校园的气温数据、风向数据和降水量数据等,并与这些地理信息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融合并不是一种固定形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辩证的看待不同融合类型,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孔德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类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4).
[2]韩玉红.试论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2020(42).
[3]李金珍.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