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4]胡宜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J].科技信息,2007(6);

篇(2)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择兰炼一中,兰炼二中,师大附中3所高中院校,涉及3个年级,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络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等,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高中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研究结果与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男女生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男生93份,女生61份,问卷有效率为77%。1.2.3数据统计法通过Excel对所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兰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男生占7%,女生占14%;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2h以上以男生居多,女生大多集中在1~1.5h;球类体育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74%,女生占39%;其他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20%,女生占37%;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男生占73%,女生占46%;在有无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调查中,男生占81%,女生占65%。

2.2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如表1)

2.2.1学生方面

就学生而言,自己本身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家长老师对其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强度。13%的同学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其主观态度上对体育锻炼持排斥意见,将严重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状况。14%的同学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因素,远离课外体育锻炼,这其实也是其主观认识上对体育锻炼的误区。此外,学生的课外锻炼动机不同,同样会导致其课外体育锻炼结果不同。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经调查显示,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占比中,增强体质占65%,考试达标占57%,休闲娱乐占25%,体育求知占14%,缓解压力占28%。不难看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增强体质与考试达标排名前两位,说明高中生认识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成绩关系到评优,毕业等。因此,学生特别在意这一点,这也说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忽视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意义。

2.2.2学校方面

学校运动场地的局限性,运动项目的局限性,重智轻体及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都影响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物质保证。学习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由于学校场地的局限性,导致运动项目种类单一,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对体育锻炼丧失积极性,调查显示,48%的学生认为运动场地的局限性有碍于其课外体育锻炼,46%的学生认为由于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因此,这两个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为提高学生升学率,对文化课要求严格,轻视体育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校体育课工作开展不到位,文化课课时侵占体育课课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氛围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氛围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直接影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高中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其缺乏老师运动技能的指导有一定的原因。缺乏运动技能理论方面的指导,实践将会盲目没有目的。现行高中生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课的课时很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时间实践,学生体会不到锻炼的成果和乐趣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兰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有待改善。影响兰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场地设施条件有限,学习压力,家长与老师的支持态度及学校组织活动偏少等因素。

3.2建议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生活方式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及其机能正逐步达到成熟的水平,是身体发展的定型期。就高中生体质监测数据来看,现阶段,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中学生生活方式方面,高中生的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直接威胁他们的身心健康。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中生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影响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指人们生活活动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良的生活方式则会使人的生活枯燥消极,身体和心理出现疾病。

2.2 现状与分析

2.2.1 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表1结果显示:96%的学生起床时间集中在7点之前, 47.2%的学生起床时间集中在6点之前,46.1%的学生起床时间集中在6~7点,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起床时间集中在6点之前的学生比例升高,起床时间集中在6~7点的学生比例降低。

高中生上学交通方式的统计结果显示:乘车上学的学生比例占67.2%,步行和骑车上学的学生比例仅占32.8%,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前者比例升高,后者比例降低。

高中生晚上做作业时间长短统计结果显示:晚上做作业在1h以内的学生占7.5%,在2h以内的学生占50.3%,在3h以内的学生占34.7%,还有7.5%的学生做作业时间在3h以上。且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做作业的时间逐渐延长。

2.2.2 饮食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学生偶尔不吃早餐,6%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吃早餐的时间相对集中在6~7点,早餐地点相对集中在家里,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中有50%是在骑车路上,部分学生在公交车或学校里。晚餐的时间集中在19~20点。有60%的学生在饮食中会注重营养,但在一日三餐中,能够真正做到营养均衡的学生占4%,女生比例相对较高。

2.2.3 睡眠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生晚上睡觉时间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3%的学生在21点之前睡觉,50.8%的学生在21~22点睡觉,高达38.6%的学生在22~23点睡觉,还有7.3%的学生在23点之后睡觉,在22点之后睡觉的学生中,高三学生占很大比例,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压力加大,睡觉时间延后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中生平均每晚睡眠时间长短统计结果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在8h上的学生比例占17.3%,6h~8h的占51.9%, 6h以下的占30.8%。8h以下的学生中高三学生占83.3%,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睡眠时间逐渐缩短,睡眠质量逐渐降低。调查显示,5%的学生经常熬夜,10%的学生偶尔熬夜,当考试临近时,30%的学生出现失眠的症状。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睡眠时间应保持在8h以上,综上,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已使学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4 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生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有强烈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欲望。调查显示,70%的学生喜欢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每周安排三次体育课,没有一节课都不上的学生;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进行统计: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占71.7%,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3次的学生比例占43.6%,每次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占52.8%,剩下47.2%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下。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缩短。高中生现在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明显满足不了学生本身的需求。

3 结论

(1)不科学的饮食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导致了高中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影响了高中生身体生长发育。(2)体育锻炼时间和频度的较低,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的出现。(3)高中生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上升,精神高度紧张,心情焦虑不安。(4)高中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睡眠质量不高;上学交通方式以乘车为主,且比例不断加大。(5)眼睛长期处于视疲劳状态,近视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眼镜度数不断增高。

参考文献

[1] 孟涛,叶文博,黄敏.高中生颈椎病发病率的调查[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3).

[2] 蒋丽娟.深圳市1998-2002年学生常见病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6(4):301.

[3] 孙扬.青少年体质健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人文论坛,2008.16(9):88-89.

[4] 蒋斌,何江.344名重点校高中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8):384-387.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格特征;体育锻炼;身心发展

论文摘要:时高中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人格状况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时比分析,探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高考压力,而且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出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转为当前的素质型,这就给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考增加了更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学生争取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同样是优胜劣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他们寄予厚望,高考竞争必然使高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压力下他们的人格现状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怎样?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可深化对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人格特性的认识,压力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取消,就应该认识它、分析它,探讨应付的办法;第二,教师、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人格现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以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YG.WR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性的关系。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2002年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

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3.2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男、女不同性别人格特性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高中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等因子中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证明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3项因子上的人格品质明显低于男生。

篇(5)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64—01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市部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供策略。

文章就山东省寿光第一中学、寿光市第二中学、寿光市现代中学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析比较法进行研究。

从表1中显示,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个性为主要目的,同时也与调剂生活相联系。从表2中显示,有56.77%和32.8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统计数据表明: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有30.20%和51.04%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不感兴趣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之所以女生不感兴趣是由于女生喜静、怕羞、爱美、不喜欢有身体对抗及项目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更喜爱具有娱乐性特点的项目。如果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与她们主观愿望出现差距,她们希望的锻炼条件没有得到主观满足,那么她们思想中的主观思想倾向可能转入消极状态,就会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

分析表明淮坊市高中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学生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不够。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学习压力大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在紧张的期末期中阶段的时候,有36.24%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另外56.35%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虽说有的学校也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但大多都是徒有虚名,基本上成了考试科目的辅导课. 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受到家长严格监督,学生必须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即使双休日也不例外. 不是看书就是参加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补习班,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聘请了家庭教师,高中生的课余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他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 另一方面,缺乏场地器材也是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校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多数处于漠不关心态度 ,导致学生受学校教导影响,认为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缺乏同时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它主要指的是对体育有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水平,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学生身体方面的内容而却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内容,造成他们对体育意识的淡薄。

学校体育是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全面优化就要强化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 建立有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各学校要将课外体育锻炼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高对体育锻炼组织领导. 严保勤人数、严保锻炼质量,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值“岗”到位. 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考核与奖罚办法.

二、鼓励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缺乏对体育运动参与意识而常常被动的,受支配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在体育活动中是很难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的抵触的情绪而渐渐的对其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学要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结合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引导,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使他们去关心体育,逐步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让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运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篇(6)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态度 体育行为 徐州地区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现在已经过去5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高中生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影响因素,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态度概念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一旦掌握就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2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2.2.1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分析

参照许多学者的《锻炼态度量表》,依据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体育态度的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制定三个(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总体量化分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总体体育态度分值表

认知评价均值第一,且占认知评价总分值的86.6%。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均值相近,情感体验均值占情感体验总分值的75.4%。行为倾向均值占行为倾向总分值的73.5%。表明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处于优良水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处于良好水平,所以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2.2.2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分值检验表

男、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P

2.2.3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析

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量化分进行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分值检验表

高一与高二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0.05),差异不显著;在情感体验上P0.05,行为倾向上P>0.05,差异都不显著。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上P

2.3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分析

2.3.1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一次也不或选择一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3次及以上)每周都去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的高中生(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3.2高中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

高中生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能在半小时左右,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4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体育态度与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总合(每周次数×每次时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相关检验表

检验结果如下:高中生体育态度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与高中生体育行为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只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准备,并不能决定体育行为。

3.建议

3.1由于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很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认知评价,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全社会都要重视高中生体育态度认知评价的培养,家庭、学校、社区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策略提高高中生的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

3.2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就相对较少,建议全社会重视高中生的体育生活,切实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把对高中生体育的重视和智育的重视放在同等的位置加以考虑,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其中要考虑体育和高考升学制度的结合,完善高考升学制度,还高中生真正有效和宽松的体育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3.3除了高考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意向外,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学形式单一,课外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态度的行为意向,把学生引导到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苗志刚.辨识体育态度及其在形成过程中的致力点[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4):47-49.

[2]武泉华.太原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J].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2004(6):231-233.

[3]卓威.江苏省新沂市高中学生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篇(7)

【关键词】 现状分析 终身体育意识 有效培养 策略

一、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所以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给予的的引导不够正确,再加上学生也从没想过加深对体育的认识,认为活动或娱乐就是体育,于是我国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普遍肤浅,未能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掌握的体育知识十分有限,自然也就不利于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在体育运用能力、体育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培养通常都比较匮乏。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薄弱,其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升学压力,因此许多高中生都会选择放弃体育锻炼而将此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另外,许多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都是一时兴起,缺乏锻炼恒心,这样便不利于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二、高中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主观上高中学生对终身体育认识程度不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以及锻炼价值认识程度不够,更不懂得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另外怕苦、怕累、意志差也成为当代中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客观上是由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性质决定的。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三、加强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时机。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决定终身体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动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还应大胆放手,使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自觉独立地锻炼身体的能力和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应该力求让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对学生举一反三的启迪。用终身体育观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有全面的理解

2、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这是学生自学和自觉锻炼能力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利用练习时间和强度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而忽视了学生自觉能力和自觉锻炼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怎样练,练什么,这是所有体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知道,终身体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更没有体育课的条件下,根据各方面的条件自主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当在有效的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怎么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怎样去适应环境,学会如何根据年龄特点选择练习项目,怎样去练习、学习,如何自觉独立地从是新项目的锻炼以达到自身的需要,这才是我们对学生独立锻炼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3、加强意志品德的培养,体育意志品德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使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项目,并在确定的目标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做出意志决定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意志水平从盲目性向自觉性、选择性不断发展。当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有赖于自己的健康和必须从是体育锻炼时,就能自觉的克服困难,表现出较高的意志水平。有的学生意志力较差,与他们缺乏自觉而远大的、正确的主导动机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中学生行动动机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时常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表现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意志的稳定性逐渐发展,多边性就逐渐减少。研究表明,高一年级是学生意志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帮助学生认识体育需要,激发动机,加强体育意志力的培养,对体育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自觉性和自制力的培养,果断性与坚强性以及勇敢顽强的意志的培养来实现体育意志品德的养成教育。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我们要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法相结合。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演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形成习惯。

5、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培养娱乐能力,终身与体育为伴。高中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实际,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教师重在技术指导。课堂中切忌为了教动作而一味地教动作,寓教于乐才是最好的方法。有时候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体育的娱乐作用,因此体育运动乐趣中的文化价值的教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快乐体育模式的出现,日益显现出它的生命力。我们的教学要把体验运动乐趣、把握运动特点、创设娱乐情境,作为培养娱乐能力的主要目标,并在运动中寻求乐趣,获得满足。

6、体育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进一步普及和先进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欣赏高水平的运动比赛和体育运动运动项目的表演,日益成为现代中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花样滑冰、艺术体操、体育舞蹈、以及一些户外极限运动等。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的情感体验。因此探讨体育欣赏和鉴赏水平的能力培养是我们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终身体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运动,充分发挥实践课的功效外,扩大锻炼身体和学习的范围,做到课内外结合,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综合能力和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终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树庭.试析影响中学生“终身体育”的因素.中国学校体育.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