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管理成效

风险管理成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成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险管理成效

篇(1)

由于各个领域对于风险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关于风险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风险可以看做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1]。所谓预期结果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基于人类趋利避害本能上的,即人类心中所期望的结果;另一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结果,如统计学。所谓偏离是指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可能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偏离的方向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偏离方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风险是指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校企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它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因素引起的预期目标偏离的可能变动,且无法通过管理进行分散和规避,主要指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个别的、具体的因素而引起的预期目标偏离的可能变动,主要指内部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等,可以通过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管理进行分散、转移和消除。

概括来说,校企合作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客观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社会的发展性和学校与企业等主体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校企合作风险的许多因素都是相对于风险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使得风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对校企合作风险的管理应以承认其客观性为基本前提,从而加强对风险因素的系统性管理,统筹兼顾,以最大化地消除风险。第二,不确定性。源于校企合作双方内部或外部的某一事件的发生具有可能性即不确定性,该事件会影响校企合作目标的达成程度,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或两者兼有。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使得风险主体无法准确预期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未来以及校企合作的成效。第三,相对性。校企合作风险的大小是针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风险主体而言的。对不同的校企双方来说,完全相同的风险因素产生的风险大小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

因此,校企双方应具体地结合自身状况和客观环境综合分析,完善管理策略和应对机制,这是进行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的基础。第四,对称性。风险和收益对于校企合作主体来说同时存在,一般来说,所面临的风险越高,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即收益就越高。承担风险是取得收益的必要代价,所得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在校企合作中,应把握适度原则,只有适当的风险对校企合作才最有利,它有助于激发校企双方潜能,使双方在各展所长中进行优势互补,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最大收益。风险过高或过低对校企合作都是不利的,低风险通常意味着低回报,对校企双方,尤其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动力的缺乏容易导致合作停滞不前、难以维系;虽然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但也蕴含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一旦风险由可能变成现实,不仅会导致校企合作的破裂,还可能会对校企合作的双方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二、校企合作风险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校企合作的双方或一方未能履行合作协议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校企合作双方或一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高校和企业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校企合作中,而企业是引发信用风险的主要方面。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人才培养需要长期投资教育,投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教育效果的时滞现象,使得企业的短期内投入远大于产出。此外,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其比较注重短期既得利益,故而多数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为达到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惜以降低校企合作质量为代价。

2.产权争议风险

由校企合作双方在投入方式上的差异及投入的难以量化导致的在产权保护和产权归属上产生冲突的风险[2]。在校企合作前期,产权争议主要受到利益预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期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内部环境、成本控制等,后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权的归属和利润的分配。同时,合作协议模糊不明及合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也是产权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争议,校企双方没有明确可依的合作协议和事前的相关文件、解决方案等,使得分歧难以化解,甚或矛盾加剧乃至诉诸法律。

3.共同利益风险

在校企合作的中,由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风险,常与信用风险交织并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3]。共同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只有校企双方的需求都能在一定程度得到满足,其合作才能延续和发展。一般来说,企业希望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下述几方面的需求: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合作科研开发和赢得社会声誉等[4]。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希望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和引进企业高级人才来校讲学等途径,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等。在合作中,如果双方的需求无法满足,则合作将难以维系,风险就极易发生。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潜藏于校企合作制度、内部程序等各个方面,风险发生概率极高,因此应该加以重视。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协议空洞模糊的问题,对合作所必须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内部程序的制定不重视,对参与人员的职责分配、校企双方利益分配的界定不明确,对合作期间的成效反馈机制、参与人员管理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的建立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系统的管理,呈现表面化、功利化的态势。而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建立需要合理完善的程序指引和制度规范,这其中涉及如何协调校企之间的利益分配、如何保证主要参与者积极履行职责、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等。

5.学生安全风险

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引发的风险,这类风险发生概率虽小,而一旦发生,尤其是死亡事故的发生,校企双方的态度会出现很大转变,通常会由积极主动变得冷漠推诿,给校企合作带来沉重打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校企双方缺乏安全意识,对学生缺少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在于校企合作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且缺乏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风险管理机制。

三、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程序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目标,这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制定目标时应先考虑双方的利益诉求,然后在双方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的基础上寻求平衡点。校企合作的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包括维持合作的长期存在,创造校企双方的双赢局面,最小化校企合作的风险代价,防止可能造成的学生伤亡事故等。风险管理目标是一切风险管理决策和行动的核心依据,它使得风险管理计划成为一个整体问题,其中涉及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这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识别并评估风险

识别并评估风险是校企合作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校企双方应各自抽调出熟悉校企合作项目情况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利用历史损失信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潜在损失频率和潜在损失程度两个方面,主要用于对风险的定级。用潜在损失频率对风险加以定级,特别是在无法取得精确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对损失频率进行粗略估计,分为几乎不会发生、不大可能发生、频率适中、肯定发生四个等级。在校企合作中,因此更多的是用潜在损失程度进行定级,由于损失程度往往是影响校企双方回报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分为三个等级,致命风险、严重风险和一般风险。对校企合作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合理评估,有利于管理者全面掌握风险信息,并为风险管理后续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3.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计划

在风险评估工作结束后,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选择最适当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或综合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其核心在于面临不同的风险应采用不同的可行性方法。当风险是内生时,即校企合作面临的是可控风险,委员会应及时排查合作漏洞,通过明晰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合作内部程序来规避操作风险。当风险不可控时,利用合作协议转移并分散风险便成为委员会风险管理的合理选择,其实质就是风险的补偿措施。即当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合作双方以外的第三方身上。例如,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计划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产生应有的成效。因此,计划的实施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依赖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校企双方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促进合作目标的达成,否则风险管理只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

4.评价并反馈风险管理成效

篇(2)

【关键词】医疗风险管理;分级;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105-03

“医本仁术”,自古以来,医疗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大使命,履行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医师享有悬壶济世的“救命恩人”的盛誉。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利意识的高涨和法制秩序的建立,特别是在2002年4月1日起,人民法院审理医患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医患纠纷案件数量猛增,使医疗陷入了尴尬。所以,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工作成了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能够增强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内在能力,保证分级管理有效运行。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根据临床、医技科室所存在的医疗风险的不同程度,制定出医疗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自觉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和解决医疗纠纷的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决策层,由医院院长和副院长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从医院整体的角度出发,批准医疗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个医疗风险管理人员的角色和职责,认真审核由管理层或风险管理部门提出的重要医疗风险议题和计划决策,并定期审核,批准风险管理措施,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等。

第二层为管理层,是指由医院各直属部门的最高领导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中可由一名熟懂风险管理业务的副院长担任委员会主席和由有关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根据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做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计划和决策。

第三层是执行层,由医院各部门下属的各科室领导组成,同时可根据各科室的特点、条件和需要,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本科室各方面医疗风险情况,收集本科室的各种医疗风险信息,总结归纳并上交管理层,同时认真执行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指示、命令和措施,及时处理科内的医疗风险防范和纠纷。

第四层是操作层,是指本科医务人员,操作层的主要职责为:根据医疗风险的整体目标和分解的具体任务计划,认真作好本职工作,不触犯危险因素,减少导致风险原因的出现,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配合上级搞好医疗风险的调查和研究,保证医疗风险信息的真实;认真贯彻医院领导下达的指示、命令,相互协作,并将医疗风险损失控制到最低。

临床科室是医疗风险管理的关键部门,既是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的执行层又是操作层,临床科室之间的医疗风险度是不同的。准确、科学界定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度是做好医疗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区别对待医疗风险和不同的临床科室,针对性管理,准确评价抵抗医疗风险的能力,增强临床科室自觉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我院自2005年开始,实施临床科室医疗风险三级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达到了降低医疗风险发生率和医疗风险成本的目的。

1 操作方法

医疗安全风险等级标准,进行医疗风险级别认定。通过分析医院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医疗服务经营过程来识别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医疗风险的类别、形成原因及其对医院的影响,根据医务人员的自我发现、他人提醒、内部检查、执法监督部门的检查发现,管理层对医疗风险的定性分析,剖析问题的性质和发现根源,确认风险性质。

根据前五年统计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因医疗纠纷发生的经济损失情况、发生纠纷后补偿额度、科室收治的病种易出现危重病情的发生率、医疗工作的危险程度等将部分手术风险高的科室界定为一级医疗风险科室;医技科室和少部分内科科室界定为三级医疗风险科室,其它科室均为二级医疗风险科室。每年根据科室开展的技术风险情况、实际发生纠纷的原因和新增科室,由科室提出调整医疗风险级别的申请,经管理层批准,报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准予进行调整。

2 确定不同风险级别的考核要求

对医疗安全进行量化考核,对医疗风险度不同的科室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确定不同风险级别的科室可以发生医疗投诉、医疗纠纷的例数和发生经济损失的额度进行量化考核。

实行医疗安全奖“一票否决制”,规定自然年度内各级风险科室申报医疗安全奖的否决标准。各级医疗风险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达到以下相应的条件时取消年终科室医疗安全奖的参评资格:

一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5万元及5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3起。

二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3万元及3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2起。

三级风险科室:累计经济损失1万元及1万元以上,或全年发生医疗纠纷1起或医疗投诉3起。

3 讨论

3.1 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风险度不一致,年度“医疗安全奖”评选和质控考核时只有一个标准,难以体现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控制管理成效。

临床专业由于专业不同,每天面临着大量的患者和患者家属,要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诊治的同时,要履行各种告知和沟通,对患者的疾病要直接作出诊断并制定切实有效、安全廉价的治疗方案,并保障治疗连续进行;而医技科室大都依据临床直接为临床服务,所提供的辅检报告也仅供临床医师参考使用,其医疗风险度明显低于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度。

临床手术科室包括进行介入治疗的科室,需要经常进行有创操作,其医疗风险度又显然比常规用保守方法治疗疾病的非手术科室的风险度高,非手术科室虽然有时也经常进行一些有创检查,但一般情况下,有创检查的创伤相对于有创治疗的创伤要小得多。越是医疗风险高的科室,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越多,防范意识越强。通常在年终表彰医疗安全先进科室的评选过程中按照一个标准,没有客观、公平地对待风险度和医疗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不能有效地体现高风险科室控制医疗风险降低医疗纠纷的管理成效。

3.2 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的管理层有针对性地对临床科室的医疗风险采取预警式管理,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处理,将医疗风险损失成本控制到最低。

针对医疗风险度的不同,采取预警式管理,根据医疗风险的不同警情分级实行不同的应急预案,而达到高效、优质的管理状态,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管理层会根据高风险科室的医疗风险情况制定、完善各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高风险科室的医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这些科室认真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完善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管理层经常会深入到这些科室的医疗活动中,从管理的角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科内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对高风险科室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医务工作通知”的形式发出整改通知,并督促落实,结合操作层、执行层和管理层进行三层管理,防范医疗风险。对于医疗风险度低的科室主要由执行层进行管理。要求操作层的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层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管理层进行监督即可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3.3 根据临床科室不同的风险度等级,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预防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医疗风险度较高的科室各种医疗文书和需要与患者进行告知沟通的项目也多一些,告知内容要求的更严格和详细,若出现医疗意外所造成的后果也较严重。所以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技术、道德要求都相对较高。从对技术人员的选择到技术的训练,涉及到整个成长过程的培养和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训练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提高奖惩力度,坚持医疗安全讨论制度。科室对所发生的医疗纠纷必须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报管理层。管理层对特大医疗纠纷还需组织院内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年终组织全院科主任对全年的医疗安全工作进行讨论。对开展的一些高风险的治疗项目,管理层提前介入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谈话暨“医务处再次谈话”,尽量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3.4 通过对医疗风险分级管理,确定了不同的风险发生率和经济损失额度,医务人员对防范医疗风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邀请法律专家分别在院内、科内组织学术讲座或座谈会进行医疗安全教育,科内认真执行医疗安全讨论制度,每月对医疗安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增强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和医疗安全防范意识。

3.5 通过医疗风险分级管理,建立风险评价系统,对技术风险度和社会风险度进行评价。技术风险评价系统可能会发展为各种疾病争取不同诊疗手段对患者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概率的特有评判模式。通过对各种治疗手段评判结果的分析,可以减少甚至停止开展具有极高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开展不具有诊疗条件的项目,从而控制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医院风险管理成本,减少医院责任风险和经济损失。使医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钱矛锐.医疗纠纷的成因解析及其对策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07年09期

[2] 张亚宁.实施重点病例分类监管的医疗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年05期.

[3] 马建华.许云宝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疗安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21卷.

篇(3)

[关键词]声誉风险 风险管理 企业

一、影响企业声誉风险的因素

1.声誉与现实的差距

企业声誉取决于它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治理、员工关系、客户服务、产品质量、财务业绩、环境与社会问题、知识资本等不同领域;不同的顾客、员工、供应商、投资者、监管机构、政治家、非政府组织、企业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中的声誉。如果一家企业在多个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当中享有美誉,那么企业的声誉就会提升。

2.外界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发生的变化

外界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发生的变化时,这会导致声誉与现实的差距扩大或者缩小。当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期望发生变化,而企业的产品品质却依然如故,那么,企业声誉与现实的差距就会拉大,企业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3.内部的协调好坏因素

内部协调的好坏同样会影响声誉与现实的差距。如果一个部门提出了一种预期,而另一个部门又满足不了这种预期,整个企业的声誉就会受到损害。内部协调不善还会使企业失去洞察力,看不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看法和期望正在发生变化。在几乎所有经营有方的企业中,各职能部门不但会给不同利益相关者把脉,还主动对他们的期望进行管理。

二、企业声誉风险特征与管理

1.企业声誉风险特点

影响企业发展更多的是市场因素,企业的声誉风险正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同其他风险相比,有下列特征。

一是多样性。企业相关利益者既多又复杂,直接的利益关系者主要有股东、客户、国内外同业、政府、监管部门,间接的利益关系者有媒体等社会各个层面。由于引发影响企业声誉原因的多样性、做出声誉评价的利益相关者的多样性,从而使声誉风险的种类也呈现出多样性。

二是常态性。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往往受视角、自身利益局限性、信息的影响,这种不同向的评价结果始终存在,其负面评价所形成的声誉风险也就始终存在。这种并不是由声誉风险事件才引起的声誉风险则是一种常态化的风险。

三是关联性。企业的其他风险一旦变成现实时,就可能引发企业的声誉风险。可以说,企业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企业声誉,声誉风险是其他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

四是复杂性。目前,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越来越多地运用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但声誉风险的存在形态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风险。正因为此,体现了声誉风险评估、界定、分类、建模的复杂性。

五是被动性。声誉风险难以采用常规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难以组织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的协调机制、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施难度和管理成本都较高,因此,声誉风险管理往往要等到风险出现一定苗头再采取措施才会更加有效。

2.构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完善公司治理,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内,建立健全声誉管理机构,制定提升企业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领导公关危机的处理,监测企业声誉状况,督促声誉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要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声誉风险会对企业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失,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声誉风险涉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各方面,因此,需要纳入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发生声誉风险事件的,要严格问责,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企业和员工绩效考核,以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声誉风险管理。

第三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防范机制。声誉风险在转向危机之时还属于一种损失的可能性,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多转化条件。在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中,对这些转化条件进行改善、加强防范则是管理成本最低的一项措施,因此,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事前处理为主、事前沟通为主。

第四要建立并完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声誉风险从产生、积聚到形成往往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相关指标表现出来,而针对表现出来的现象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有利于对声誉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这就要通过预警机制构建来实现。

三、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谈声誉风险管理的策略

1.推行全面化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各企业必须透彻了解所处的风险和经济资本状况,对声誉风险管理和经济资本收益进行科学定位;声誉风险贯穿于企业业务始终,关系到各方利益主体的经济收益,必须明确声誉风险的战略定位。其次,无论是声誉风险还是经济收益,都关系到自上而下的各层组织结构层次,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包括董事会决策者、中层管理者、业务员在内的全员努力,所以要明晰上层高管、中层管理者、下层业务部门的风险收益关系,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战略网络。再者,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完备,声誉风险管理战略既要考虑到来自各方的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又要考虑到应对各种风险的管理环节与管理流程,任何一种风险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2.营造全员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涵盖了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声誉风险管理行为、声誉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构建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具有长效的作用。第一,树立企业业务经营中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的理念,各种产品、各项业务的潜在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事件,带来声誉风险,所以声誉风险管理要与业务发展相统一;第二,做好长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培植,通过广泛的声誉风险教育,重视风险评估,并将声誉风险管理成效与业绩考核配套,培养所有员工的风险敏感度,尤其是频繁接触各类声誉风险事件的业务人员和贯彻落实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的中高层风险职能部门,将风险动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3.组建全方位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

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依靠于高技术管理人员监控的一系列组织流程或程序。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董事会、监管会、中层管理职能部门、基层业务人员密切相连,企业各个组织层通过目标设定、任务分配,建立有效的机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相关人员从自身的职责与权限出发,在与其他各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选择自身参照,应对风险,建立纵向自上而下的报告机制以及横向平行部门的协调机制。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4.实施全程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始终,科学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保障了声誉风险得到有效监控。声誉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声誉风险识别。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工具,分析判断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相互交织,某一因素引起的风险可能引发放大声誉风险的程度与范围。联系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预警机制,设置声誉风险管理备忘录。第二,声誉风险计量。运用计量的方法分析声誉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后的损失程度,通过对声誉风险的量化,准确掌握自身声誉风险状况,确定声誉风险事件对企业影响的大小及企业的可承受能力。第三,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声誉风险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必须持续地关注风险变化,通过关键指标和环节检测并适当地调整战略。第四,根据声誉风险类别、程度与特点以及企业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复杂度和可承担的监管成本,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达到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第五,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声誉风险事件的事后补偿与处置可能要比事前预警更困难,所以对于不可预期的声誉风险损失通过资本补偿机制实现的效果不会很突出。

5.运用全新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声誉风险管理对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依赖性极强,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声誉风险外部环境,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声誉风险观测与预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通过借鉴声誉指数模型的方法,对一系列能够体现这种可能性的指标进行监测、综合,以预计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对企业声誉风险状况、程度的一个基本评价或判断,供高管人员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科学的评估与计量结果有利于对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事件进行事前监控、事中控制、事后补偿,同时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更新指标体系和模型约束条件,使之更趋完善,从而大大提高声誉风险管理甚至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6.实行综合化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一方面,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声誉风险是其他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声誉风险是各种风险进一步延伸的结果,声誉风险的产生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不易界定,单靠风险管理部门的常规管理难以进行,即便是就其本身进行管理,效果也不一定明显,所以声誉风险管理要从综合化管理人手。综合企业结构内紧密相连的各个组织层次,在权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对每一层面、每一部门、每一员工定岗、定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常规地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再者就是综合客观存在的一切风险,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区分各种风险引发的根源,预测对企业声誉可能造成的损失。

7.执行声誉风险分类化的管理模式

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和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进行分类管理。由于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与因果联系性,任何层面的风险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所以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将可能引发声誉事件的各类风险分门别类,进行监控,根据不同的类别,施以不同的监控力度,合理地分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风险监管力度。对于声誉风险的监控与防范还要多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一致,所涉及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要及时与负责部门联系,将声誉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施其武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2009(8)

[2]薛冬梅.当前形势下商业企业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9)

[3]唐弋宇.浅析商业企业声誉风险管理[J].金融与经济,2009(12)

篇(4)

1.1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风险管理的概念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一门现代化的新兴管理学科。西方国家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早,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就曾被许多美国企业加以利用,来应对经营风险。反观国内,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主要应用于商业机构。

1.2血站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血站系统中,风险管理的理念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更不用说在血站系统中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了。血站这种机构,由于采供血工作的特殊性,运行过程中会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的突发事件经常让人措手不及。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近年来与血站采供血相关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避免这些纠纷的出现,就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采供血工作环节中的任何疏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对日常工作程序进行严格管理,预见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化解。

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优越性

血站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是医用血库,它的效率是医院能否挽救生命的关键。在传统的血站管理模式中,信息闭塞,效率低下,存在着许多弊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为血站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准确化、及时化和全面化,能够极大地优化血站风险系统的管理工作。因此,所有的血站都应该采用这种网络化的方式,加强风险管理。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网络化管理系统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3计算机网络化系统管理对血站风险管理的作用

由于所涉行业的风险性,实行风险管理的行业都是高风险的行业,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风险管理必须融入到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不能将其视作孤立的管理活动,它应该是与整个管理系统相适应的动态管理过程。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地覆盖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整体的风险管理构架,使风险管理产生长效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用。

3.1网络化管理系统能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血站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风险预警,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整个评估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够帮助血站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

3.1.1风险识别

这需要收集大量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最好的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网络化的信息系统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能够识别出血站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分析出风险故事发生的可能原因,力求在损失发生之前改变危险局面。血站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错综复杂,要在这种条件下甄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实属不易,因此必须实行主动防御的机制,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来控制风险漏洞的形成。显而易见的是,血站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例如血液采集或血液检测、血液储存、血液运输等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就体现在全面防御每个工作环节,监测工作过程、分析数据进行趋势判断等等,来识别潜藏的风险,这是人力所无法比拟的。

3.1.2进行风险分析

摸清现存风险的性质,分析判断风险的损害程度。根据处理大量信息的结果,可以找到潜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之所以会出现的原因,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采取措施使风险降低到最小,在行动之前,还有一项工作是不能省略的,那就是充分理解风险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判断最坏的损害程度。计算机系统能够获得的信息以及信息结果进一步识别风险类型,对风险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得出风险的成因、风险的源头、风险形成的过程,还有不加以阻止的最坏结果,这些结论都是作为风险评价和对策措施的重要输入条件。

3.1.3风险评价

自血站的风险管理开始的那一刻起,血站就应该根据风险管理的方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应对风险的准则,并将它作为评价风险的标准。风险评价就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应风险准则来确定风险等级。以此来决定哪些风险需要处理以及如何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论,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确定,过滤掉不需处理的无大碍的风险,警示需要严肃处理的重大风险。

3.2计算机网络化系统包罗了整个风险管理的信息处理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信息的收集、流动和处理工作在风险管理中贯穿始终。血站的采供血工作结构复杂、流程繁多,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十分庞杂。例如血站职工的信息、科室日常工作的信息、献血者和用血者信息、临床用血单位信息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依靠人工来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归入档案,他们不能保证工作不出现失误,不能保证信息不会遗失,也不能保证这琐碎的工作的效率,整个过程既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又缺乏时效性。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后,这些收集、分类、更新等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都能够得到保障。在高质量的管理信息下,风险沟通才能够得以实现。正是由于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时效性,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沟通和协商才能贯穿于风险管理的每个阶段,提前沟通并设计出应对风险的合理方案,不断降低风险的破坏程度。

3.3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能够监督和检查风险管理的过程

想要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方式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审视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明确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能够对血站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监测,将风险管理绩效与管理目标作出比对分析,找出现实工作与理想预期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根据监测到的血站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和改变风险管理的框架,保证框架的实时效力。图1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关系结构。3.4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能够追溯风险管理中的文件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记录在案,这样能够在风险处理过后进行工作总结和反思。日后再出现类似的风险状况,还可以引以为例,借鉴成功的做法,规避无用或起反作用的做法。风险管理中的文件所涉种类多,数量大,人工整理保存起来十分琐碎麻烦,效率也很低,对人力资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能够极大地解放管理人员,让人力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且保证文件管理工作的稳妥性。

4管理成效

抽取建设血液管理信息系统,2013到2015年,仅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下表格,分别抽取2014年和2015年2000名献血者的档案进行管理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后,献血者资料的保存度、更新速度、完整度和准确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紧急情况下,采血的速度和血量、人次都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够反映血站的应急能力和工作效率,下表为2014年和2015年采血环节在紧急情况下的对比。由表2可知,自从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血站对应急情况的处理效率大有提高。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化系统管理对血站的风险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血站正在逐步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革新,血站的风险管理一定会越来越有成效。

作者:王湘东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赵霞.采供血机构建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5(19):98-101.

[2]孙振宇,陈玲,白月武,关鹏.血站现代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网络化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7(21):47.

[3]邱玉霞,刘庆佩,李雪英.血站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3):259-260.

篇(5)

关键词:海外;电力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海外电力投资是一种跨区域、跨体制、跨文化的投资行为,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利益相关方多等特点,这使得海外电力投资项目不确定因素多,投资企业面临的风险纷繁复杂。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管控中,需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紧抓核心领域和重大风险,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提高风险管控的成效。作为国有海外电力投资公司,必须不断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加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才能确保不发生颠覆性风险。既要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风险管理,又要避免一味的害怕风险而放弃商业机会,在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之间找到自己的盈亏平衡点,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健经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HT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HT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1)全面覆盖。开展投资风险管理要按照“全类型,全周期,全要素”的原则。以投资流程为主线,做到事前预防、过程控制、结果可控。(2)突出重点。海外项目涉及的风险点众多且复杂。因此,应当抓住海外项目风险特点,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3)持续推进。体系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HT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为保障海外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地,HT公司建立了“两级机构,统一归口,多类专项”的风险管控组织结构。两级机构是指,在公司总部和项目子公司,两个层面分别设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归口是指,由公司法律风险部作为海外投资项目风险管控归口管理机构;多类专项是指,针对项目重大风险,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组建专项应对小组,一个小组对应负责一项重大风险。

(三)HT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海外项目风险管理的具体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决策、实施决策和评估改进五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尽职调查、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建立自己的风险库,再通过定期向海外项目收集风险月报,不断更新已有的风险库。然后通过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不同参与人赋予不同权重,汇总结果形成风险地图,必要时也可聘请外部机构进行专项风险的分析,内外充分结合,互相补充。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各部门分工合作,结合各自的专业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并细化落实为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针对重大风险也可组建跨部门的风险专项治理小组,定期研究风险的最新变化,实时跟进风险的化解。最终在实施风险应对的过程中,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发现现有措施的不足,持续评估改进,实现风险的闭环管理。

三、HT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

(一)建立总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公司年度全面风险评估工作由风险管理牵头部门牵头,公司领导、中层及全体员工全员参与。首先对公司风险清单进行补充、更新,并对各级风险逐一进行评估。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公司风险评估标准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影响程度大小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出公司下一年度面临的前十大风险。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组织各部门合理选择风险管理策略,并针对重大风险制定专项应对方案,细化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业务流程中去,建立健全重大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机制。

(二)建设PRP项目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为实现项目风险的及时监控,HT公司搭建了PRP风险管理电子平台,以替代传统的以层报物理表单、人工统计为主要特征的风险信息收集处理模式。该平台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过程监控、各级领导按权限实时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集成处理、实时跟踪风险事项,公司项目风险管控的效率与效果明显增强。

(三)搭建海外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将海外电力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分为“开发、融资、建设、运营”四个阶段,总结各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提炼出“6655”核心管控要素,通过“要素管控”抓住项目投资风险管控的关键,构建了在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阶段管控、要素管控、措施管控、制度管控”的“四维管控”体系,自上而下、层层细化,确保海外电力项目投资全过程风险可控、受控。

四、HT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篇(6)

一、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融资、风险管理决策等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管理过程,来防范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企业的风险损失及其负面影响。有别于整体风险管理,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是局部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分离式的。

首先,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人人厌恶纯粹风险,因此,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或损失控制是管理风险的基本方法。其中,保险是转移纯粹风险的重要手段,资产组合理论是回避不带来回报的非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衍生证券工具是用于转移投机风险、投机获利的风险管理手段。

其次,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者是不同的。具有纯粹风险管理技术的专家<如保险公司)往往缺乏对投机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而精通金融风险管理的专家(如证券公司)往往不懂纯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在同一企业或公司,即使对于纯粹风险,也是不同部门、不同管理者负责不同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一般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以企业整体价值为分析基础的全盘考虑。

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分离式的,这种分离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往往具有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的弊端。这是因为:

(1)分离式的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费用开销,造成资源的浪费。

(2)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可能因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或因利益和权责的冲突,不但使风险控制不力,还可导致其他风险和损失负担。

(3)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注重风险的控制,无视风险的利用。实际上,不同风险不是独立的,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一种事故或事件发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的产生。这种相关性对企业的效应可能是“雪上加霜”,也可能是“喜忧参半”。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不但给美国国民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全世界股票市场带来了价格的震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严峻的投机风险,而违约风险接踵而至。两例中,前者是纯粹风险带来了投机风险,后者是投机风险引发了纯粹风险。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不能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不能利用不同风险具有此消彼长、相互关联的性质,管理效果经常是顾此失彼。

二、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及其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1.整体风险管理思想

整体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的风险,借助风险分析、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等现代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性质,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企业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因此,利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进行风险分析不但要考虑到纯粹风险,还应注意到投机风险;不但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不但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但要关注企业内部自身的损益,也要照顾到外部消费者的得失;不但要注意风险管理的成本,也要发现风险管理的效率;等等。总之,整体风险管理是要从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2.整体风险管理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整体风险管理的理论虽然还不完善,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其应用方法和途径虽然还处于开发、尝试阶段,然而,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已经出现了许多应用案例,而且那些已经实施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的企业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揭示了整体风险管理的美好应用前景。在国际保险业,近年来的许多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就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应用和发展的结果。

整合不同风险,开发新型保单。1990年代出现的综合型保单(integratedpolicy)、组合型保单、一揽子保单将许多不同的风险类型集中在同一张保单里,为所承保的每类风险损失的自留额之上提供一个总保障额。1997年Honey—well公司开创的一种保单同时为四种风险(财产、责任、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和汇率波动)提供保障,其中包含一种投机风险——汇率风险;这是最早将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整合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来减少保险损失,争取额外收入。例如,利用保险期货,保险公司在承接某些风险转移(如地震、洪灾、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同时购入适度相关的期货合同,一旦灾害损失发生,并超过预定值,保险公司将承担保险赔付的损失;然而相应的期货市场价格可能上升,保险公司可以出售持有的期货合同获得收益,从而全部或部分弥补索赔损失。类似的应用还有双重风险再保险合同(Double—TriggerReinsuranceContracts)。这种保险创新形式的特点是将保险公司承保的一种传统风险和一种金融风险组合在一起,只对组合超出一定水平的损失购买再保险;这样保险公司既减少了风险暴露,又获得了更多盈利的机会。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广泛称为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借助这些创新工具可以减少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增强其财务稳定性,降低其整体风险程度。

整合风险管理组织和过程,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管理模式。早在1999年,Piraeu银行集团(PiraeuBankGroup)就开发和使用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将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为一个部门,使用整合的计算机系统,提供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报告,到2001年,该集团又将资产负债管理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整合,一种真正意义上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近年来,美国、亚洲和欧洲的一些金融机构正在为保险业开发能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许多保险公司对这些软件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愿望。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则自己开发这类信息系统软件,有些则开发既适合保险公司自身也适应相关保户的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

可以预期一个开发应用整体风险管理的热潮将席卷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将带来保险业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经营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保险公司目前的许多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不符合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这些将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严重隐患。其主要表现有:

1.只注重接受客户的风险转移以获得保费收入,忽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现在,保险市场占有率和保费收入规模成为衡量保险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为了扩大保费规模,一些保险公司有时会“拣到篮里就是菜”,甚至出现欺蒙客户,或与保户勾结进行违规操作。

2.对保险负债关注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视少。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限制多,投资渠道少,使保险资金增值受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保险资金运用和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致使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只见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和保险基金风险控制的成效。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了许多投资连接的新型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扩大保费收入,而非对资金运用重视的实质改变。

3.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风险。这从下面的事件可见一斑。1996年5月开始我国银行利率连续几次下调,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从1996年5月前的10.98逐渐下降到1997年10月23日后的5.67,然而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8.5%以上;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迟缓,如在1997年10月23日银行利率下调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寿险公司才开始调低预定利率;1999年6月10日,我国再次大幅调低银行利率时,保监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寿险公司6月11日起停售原长期寿险,新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的时候,许多寿险公司还设法通过某些“技术”处理继续在11日办理原条款保单,掀起了一股居民日夜排队抢购保单的热潮,结果导致利差负向3%左右,出现了严重利差损。在国际上,利差损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这也将在较长时间里制约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

篇(7)

摘要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降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每个施工单位的首要任务。本文拟就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及财务风险解决方案展开讨论,以期对施工企业实际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种,是指财务状况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和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即财务的机会风险。施工企业作为一种行业特点显著的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同其他企业一样存在企业风险,因其特殊的一面使其比一般生产企业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表现在财务上就成为财务风险,因此施工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更为重要。

为合理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首先要恰当地评价或评估财务风险。评价风险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但不论使用那种方法,数据收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广泛收集国内外同行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并收集本企业的如下重要财务信息:一、负债、或有负债、偿债能力;二、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施工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三、施工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四、盈利能力;五、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六、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如递延税项等)等信息。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如负债率是否超过了必要限度,现金流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为负数。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是否偏离预算等均可能成为风险环节。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对收集的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相关数据与国内外同行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数据相比可以看出距离风险控制底线的差距,利用收集的数据通过定量计算技术可以确定风险处于的阶段。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方法。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