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时间:2023-09-18 17:07: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前言
从我国的经济构成来看,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这一认识,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分析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工业经济的特点,并认识到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准确预测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使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三、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四、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品质。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征;结构改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6-005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13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2011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由此“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在2011年1月召开的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表示,各级人民银行要适应形势发展,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1]。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今后将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目标[2]。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3]。为与全国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相对应,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因此,本文确定三亚市的社会融资规模包括:
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
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四是在以上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异地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的信贷投放,同时减去三亚市的金融机构投向异地的贷款。
在主要考虑三亚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以及各项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的基础上,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指标涵盖了银行机构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其他等五个类别,同时兼顾跨市区资金流动情况。具体口径如下:
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典当行各项贷款+小贷公司各项贷款。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逐步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统计数据显示,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见表1),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3―2011年期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从11.6亿元增长到151.53亿元,年均增长33.05%,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5.68个百分点。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53.25%,比2003年提高了29.01个百分点。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的结构特征
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见表2),整体上看,三亚市社会融资呈现如下结构特征:
1.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为主。银行部门通过表内、表外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促进经济发展,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外币贷款,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2003―2011年,银行部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2003―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都在95.66%以上,直到2010年和2011年,才大幅下降,分别占比为76.59%和69.08%。虽然近年来占比有所下降,但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仍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为主。
2.银行部门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实体经济通过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从金融体系融资大幅增加,从2003年至2011年银行部门表外融资规模由0扩大到38.0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由0上升至25.12%。其中2011年新增委托贷款35.02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52.13%,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3.11%;2011年新增银行承兑汇票3.04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84.81%,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01%。
3.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4]。股票发行方面,三亚市只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中海南大东海旅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1月28日在深圳主板上市融资3520万元,目前为ST股;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瑞泽)是2011年7月7日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融资4.13亿元,终于结束了三亚市连续13年无新增上市公司的局面。债券发行方面,三亚市目前尚无企业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也较小,三亚市政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发行地方政府债券0.92亿元、0.79亿元和0.57亿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地方经济增长。但从融资规模来看,非金融企业股票及债券融资额仍然较小,2011年仅4.7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3.1%。
三、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三亚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三亚市GDP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示,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因为上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的关联度比新增人民币贷款更高,因此,本文选择2003-2011年各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数据,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以后,建立回归方程,Yt=β0+β1Xt+Ut(t=2003,…,2011),其中Xt代表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取对数以后的序列,Yt代表三亚市GDP 取对数以后的序列,再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拟合优度为0.9249,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DW检验可以确定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一元线性模型y=2.86+0.52x,这就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每增长1%,三亚市GDP将增长0.52%;而推动三亚市经济增长1%,社会融资规模要增长1.92%。
四、当前三亚市社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三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三亚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2000 亿元,年均需投资400亿元。但按照本文计算,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仅为151.53亿元,即使这些资金全部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资金缺口仍然高达248.47亿元。另外,根据三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年均经济增长预期为14%以上,按照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要推动三亚市年均经济增长14%,社会融资规模年均要增长26.88%,而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为151.53亿元,同比下降6.13%,远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间接融资占比过高
三亚市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经济增长依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股票融资规模非常小,尚无企业债券融资。2003―2011年银行部门融资占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仍居于社会融资的主导地位。而债券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不到1%,直到2011年海南瑞泽上市融资4.13亿元,债券和股票的融资总额占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才上升到3.1%,并且三亚市目前尚无企业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也很小。
(三)三亚市以外的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较大,本地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不足
2003―2011年,外地银行贷入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从0增长到69.63%,其中占比最高的年份2008年,最高占比达95.4%①。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04.68亿元,其中外地银行贷入72.89亿元,外地银行贷入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为69.63%。这表明外地银行对三亚市经济支持较大,本地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相对不足。
五、相关建议
(一)保持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三亚市经济平衡健康发展
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该既能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合理资金需要,又能保持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适宜货币条件。因此,要继续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运用资源,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既要支持旅游、房地产等传统主导产业发展,又要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海洋经济、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又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在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时,千方百计推动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改善
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丰富融资渠道,要千方百计推动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改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进一步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力度和进一步完善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扩大股票融资比重,推动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企业债券,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工作,积极支持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
(三)加大本地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外地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经济的支持
为了让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和项目,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引导和激励措施,以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标准,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激励政策,合理设置财政性账户及调配财政性存款,对支持三亚市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适当提高财政性资金的存放比例,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支持三亚市经济发展,使财政性资金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积极争取外地金融机构对本地经济的支持,辖区金融机构应配合三亚市政府积极改善本地区金融生态,构建“诚信”三亚,赢得商业银行对本地区较高的内部评级,获得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信贷最终决策方面对本地区的最大优惠。把三亚市金融机构潜在的资金优势变为助推三亚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钟俊.关于“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内涵的深度剖析[J].新金融,2011(11).
[2]王信川.盛松成代表: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J/OL].[2011-03-07],http://.cn/roll/20110307/19249486726.shtml.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发展路径
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对已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成年人实施的属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和发展,不论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效应、社会影响方面,在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现代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蓝图,成人高等教育必然担当重要角色。成人高等教育在云南打造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性、边疆性、民族性、西部性优势,加强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普通高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现状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体系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和多门类的办学体系,并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其中学历教育包含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和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非学历教育包含各类培训班、研修班、证书班等;学习形式主要有函授、业余、夜大学、自学考试等,函授、业余是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主要式,为适应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文史、财经、法律、理工、农业、医学、管理、美术、艺术等200多个本、专科专业。
(二)形成了规模大,形式多的办学格局
云南省各普通高校均举办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主要来自在职从业人员、待业青年,以及普通高考落榜生。各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科类、层次均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法从面授、电教到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云南省近六年成人高等教育实际招生数为:2006年46457人,2007年53700人,2008年58256人,2009年61297人,2010年55775人,2011年62765人。
非学历教育不断发展。如云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云南财经大学优质的办学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干部素质培训,先后与云南省经贸委、云南省国资委、云南省审计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云南建工集团、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云南盐化股份公司、贵州六盘水国税局、黔西南国税局、重庆忠县地税局、浙江绍兴地税局、新疆畜牧局、安徽宣城地税局等单位长期合作,2007年至2011年,共举办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74期,培训学员5051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三)办学管理模式各具特色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在长期举办成人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管理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办学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办学实体。成人(继续)学院负责本校成人教育的全部工作,既是学校成人教育的组织管理者,同时又是具体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从招生到毕业,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组织实施教学,从管理规章的制定到实施管理,从教学投入、教学质量监控到学生管理、毕业等各个环节,均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完成,如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2.一级管理二级办学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为管理主体,学校的其他二级学院为办学实体。实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负责按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从课表制定、任课教师选聘、具体教学过程、考试组织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均由二级学院自主安排实施。有的学校二级学院还负责生源的组织工作。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对教学过程只实施检查监督的管理职能,履行统一招生、学籍管理、毕业生办证等管理工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学院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3.混合办学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办学实体,同时二级学院也是办学实体。混合办学管理模式是一级管理一级办学模式和一级管理二级办学模式的互相交叉的模式。混合办学管理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学校办学资源,充分地发挥各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二、云南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各成人高校的办学实际之间存在矛盾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各种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动机主要有求知兴趣、职业发展、外界期望、服务社会等方面,传统的学历导向型成人高等教育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成人教育属于补充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一个载体,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还比较注重对学历文凭的最求,具有浓厚的普教化色彩,对成人教育的职能、定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其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正确理解;有些高校将开设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式,没有必需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计划,缺乏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严重地降低了成人教育的社会信誉。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率;产业结构升级率;资源禀赋
一、研究背景
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增长。经济增长总是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变的经济发展方针之一。
湖北省经济的发展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的问题,阻滞了湖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制约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一部分的发展与实现。《2014年湖北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基于以上背景条件,分析探讨湖北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与现状能更好地认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率指标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湖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提出未来的发展模式建议。
二、湖北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湖北省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短短14年,湖北省的GDP由2000年的3545亿元上涨到2013年的24668亿元,在2010年省内生产总值增幅超过23%,平均增幅达到16.2%,并且在所有年份里湖北省的经济增速是远高于国家平均增长速度8%的。
但是湖北省经济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分产业来看其增长情况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三大产业都呈非均衡增长。从增长总量上看,第二产业似乎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增长,短短14年其产值增加了接近7.5倍;第三产业也紧随其后,发展得较为迅速;相比而言第一产业则发展稍慢,14年里其产值只增长了2300亿元左右。从增长速度上看,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增长得最慢。另外,就增速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除了个别年份增长起伏较大以外,大多数年份里比较平稳,特别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产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开始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但是都远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增长速度方面则呈现出典型的波浪式的增长形态,其增长特别不平稳。
由此可见,湖北省近14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各产业增长不均衡,总的来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稍慢。
三、湖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按照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观点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出发点,按照产业的贡献率大小进行分类如下:
Ⅰ类: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Ⅱ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Ⅲ类: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Ⅳ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Ⅴ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按照库兹涅茨的规律,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规律是:ⅤⅣⅢⅡⅠ。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减少;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由于生产力发展和机械化的使用,存在着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提高的趋势。
本文运用2000~2013年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21世纪以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图1是湖北省2000~2013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各占当年GDP的比值的数据折线图。
从图1不难看出湖北省近些年来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则在缓慢上升,从2010年开始,其占比接近甚至超过了50%;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2000~2003年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但是从2004年开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失去了其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最低值36.89%。总的来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随着GDP的不断上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于典型的库兹涅茨规律中的第Ⅱ类产业结构类型。
但是,就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而言是不太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的,也是与我国当今所提倡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相违背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之带来的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科学化调整,即向着“三、二、一”的模式发展。虽然就全国范围来看,实现这种发展尚需时日,但是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却明显背离了这种发展模式。湖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却不断上升,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只会离“三、二、一”的模式越走越远。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湖北省三大产业非均衡增长、非科学增长直接导致。要使产业结构模式呈“三、二、一”的状态,则必须提升第三产业的增长值。而无论是从增长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没跟上第二产业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直接导致湖北省产业结构离理想模式越走越远。
四、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湖北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模式却没得到同步提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应该表现为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这与库兹涅茨的观点是有相通之处的,他们都强调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都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质”和“量”同时调整的重要性。
由此本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与当地GDP 之间的比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ISU(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试图通过这两个变量更清晰、更直观地阐述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从图2不难看出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湖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相对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相对在不断上升。单纯从产业结构优化率这一点来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似乎正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从产业结构升级率这一指标来看,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率从2003~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然而与这些年份相呼应的2000~2003年及2013年这五年刚好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或者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或者增长速度的年份。由此可以见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三产业发展得相对更快,那么产业结构就会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调整。
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探讨,更清楚地看到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说明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还有很大,结合湖北省的地域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配合正确的政策引导,将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到更先进、更科学的模式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五、辩证看待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通过前文可以看到湖北省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产业结构却似乎并没有向着经济学家们期望的科学模式发展,湖北省不仅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的发展似乎也不科学、低效益。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湖北的这种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我们部门片面追求高比例发展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是产业结构科学与否的直观表达,提升产业结构的最终途径也是改变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关乎着湖北省经济、社会、政治、地域、资源禀赋等方方面面。
首先,产业结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前文阐述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一定就是发展的最好时期。从2000年到2003年湖北连续4年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但那时的GDP总量不到5000亿元,生产力低下。但是刚好从2004年到2013年,虽然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第二产业,但GDP却连续高速发展,在这十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7.96%,最高增速在2010年达到23.2%。GDP总量也接近增长2万亿元人民币。湖北省的生产力在这段期间得到很大提升。另外,从全国范围来看,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的标志。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北京、上海、贵州、海南、5省(区、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其中的贵州、海南、显然并非经济发达地区。从国际经验看,也并不一定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越好。美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但实体经济的发展却相对而言没有发展充分,使其不得不实行“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7.5%下降到2012年的0.9%,主要就是在经济转型中忽视了工业。可见,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是经济发达、结构优化的唯一标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不够是湖北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短板。众多学者认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则不容小觑。要想提升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加快湖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得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外,在重视各大产业间比例的同时不能忘记调整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于第一产业,要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重视培植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对于第二产业,需要坚决淘汰产能落后的工业企业,比如“两高一资”企业;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重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工业能级提升。对于第三产业,利用湖北省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高精尖产业和交通运输业。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物流行业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新星,并且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项朝阳产业,湖北省则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升物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只有依托湖北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省内产业结构向着科学、高效、均衡的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湖北省的经济不仅会发展得更快,也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N].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湖北省财政科研所课题组.湖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1).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一、贵州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贵州省商品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通过购销活动源源不断的将各种商品输送到不同消费者手中,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贵州省这个欠发达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市场规模仍然很小
2006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只有187.3亿,排在倒数第7位,全国成交总额是37137.5,贵州省只占到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9.8亿,全国也处于挂末位置。
2.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化阶段
2006年全国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为11.7%、48.9%、39.4%;贵州省为17.2%、42.98%、39.8%。第一产业比全国高5.5%,第二产业低6%。贵州结构初级化的状况没有得到太大改变,主要结构变化速度缓慢,非国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之一成熟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选择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要,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市场眼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贵州商品市场必须做到:
(1)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贵州商品市场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对内外开放,以开发促开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新建一批起点高、设施和功能比较齐全、市场辐射功能明显优于老、旧市场的新市场。
(2)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主要要推进消费资料市场化、生产资料市场化、金融市场化、房地产市场化、人才与劳务的市场化、信息与技术市场化等。此外,完善市场体系还要完善市场规则。
(3)进一步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促进供给结构合理化。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要充实和加强有效产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既确保减少无效供给,又大力增加有效供给,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拓展新的市场。
二、资本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省资本形成能力低下,直接融资不发达,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资本市场偏小,证券市场融资能力差。
1.股票市场不发达
资本市场主要以股票发行为主,但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贵州省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上市公司数量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
从数量上来看呈现出数量少的特点。贵州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1%,处于倒数第4位,仅超过宁夏、青海、西藏,总股本为480960.42万股,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22%。
从发展水平来看,同全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自2005年黔源电力上市以来,贵州没有新增A股上市公司,直至今年4月30日遵义钛业通过发审会首发审核,才打破这个局面。截止2007年底,贵州省上市公司家数不到全国的l%,上市家数小一直是贵州省资本市场的现状。从地区分布来看也极不平衡,黔东南、黔西南、黔南、铜仁、毕节5个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证券经营机构实力弱
一个地区证券经营机构的数量及实力大小从另一个角度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从我国证券公司区域间数量比较中,西部证券公司有12家,只占全国总量的13.3%,远低于东部的61.1%,贵州省仅2家。
只有加速培育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贵州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才能稳步的促进经济发展。在贵州省内建立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扩大省内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帮助大中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获取资本金;鼓励高科技风险企业在创业市场融资;在中心城市开辟期货市场交易所;积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1)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主动地引进外资,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及外国政府的贷款,吸收各种间接和直接投资,并在知识和技能具备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
(2)培育金融机构的自生能力。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金融产品的丰实,增加金融产品品种,提高金融产品质量,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证券资信评估制度,变债券、融资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额度”发行为“信用”发行,淡化所有制形式,注重发债实体资信质地,并由市场自身决定金融产品取舍。
三、贵州省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省劳动力市场上的一般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从供给方面来看,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劳动力市场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贵州省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比重高;国有经济比重大,下岗失业问题严重。
从需求方面来看,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制约了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扩大;所有制改革滞后,阻塞了就业渠道的拓展;乡镇企业发展落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负担系数较高
从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看,总体素质较低,低层次人力资源所占比重较大。(1)自然人力资源比例较大,盲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较低,初级人力资本比例较大、高级人力资本比例较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到全国的1.24%。劳动者的低素质,使其在竞争性就业的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性就业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形式,而就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综合思想素质。
从贵州省人力资源量的角度看,需要将劳动力可流动的特点考虑进去,一方面,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比例的自然人力资源以及较低比例的人力资本而导致贵州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凝结着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延缓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 转贴于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根据公开公布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的魔力有多大。
所以作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舒尔茨、贝克尔的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理论,还是阿罗的“干中学”理论、罗默的“知识推进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式”,都说明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发达地区相对丰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贵州省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在于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偏低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关键的。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起来,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所以要实现贵州省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改革投资体制,拓宽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首先,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一要尽快改变教育发展思路,要突破政府办学的单一局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教育逐步走向产业化。同时,教育发展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纯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的转变。二要在贫困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和储备人才。其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2.营造贵州省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环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贵州省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拥有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应把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人才开发的关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二是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关系,依靠市场机制调配人才;三要处理好公平竞争与优惠倾斜的关系“, 公平”重于“优惠”。
3.变劳务输出无序为有序,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贵州省每年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但大多数输出都是处于无序的状态,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低,只能依靠干体力活获得很少的报酬,无法带动输出地经济的发展。菲律宾的女佣很受欢迎,一度供不应求。已形成了菲律宾的支柱产业。所以打造一支劳务“黔军”的品牌,实现劳务输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才能使贵州省的劳动力成为发达地区。例如,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的劳动力供应地,才能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日】速水佑次郎 著; 李周 译. 发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
关键词:零售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4日
一、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省中小零售企业经营现状。在辽宁,由于中小零售企业的存在,对于辽宁省的社会服务、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民间资本的吸引、市场结构的完善、就业压力的缓解、经济的增长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空间布局不甚合理、产业结构不佳、亏损严重等原因一直在制约着其发展。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们的传统观念、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是作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存在的。
辽宁2014年已经登记注册成功的中小零售企业有50多万家,而其中人数少于2,000的加工零售企业占95.8%,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零售企业符合中小型零售企业的定义。这些零售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单体上来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的数量非常大,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和创造的服务加在一起是非常庞大的,辽宁国内生产总值的60%、税收份额的50%都被他们占据。还有中小零售企业提供的城镇工作岗位占了总体的75%以上,为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了工作岗位。
(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问题和效益。由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经济新常态也为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中小零售企业所具有的资本存量水平较低,还有就是融资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想要将生产规模进行扩大比较困难。资金问题是在技术创新中最大的问题,各个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型零售企业相比,产品销售的规模较小。但是在最近的这几年里,中小零售企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技术的更新,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中小零售企业在市场中独放异彩,在产品销售的渠道水平上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二、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经营手段落后。中小零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经营手段较为落后,使得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不强,降低了零售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零售企业销售的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过关,很难占领市场,面对大型零售企业的竞争打压无还手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中小零售企业规模小、产量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无法降低零售企业运营成本,减少了零售企业的营业利润,降低了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内源融资的留存收益更加稀少。另外,经营手段低下使得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周转率慢,零售企业没有多余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
(二)管理水平低。辽宁中小零售企业的基础环节比较薄弱,内部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零售企业存货的管理和控制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没有被认识到。由于辽宁中小零售企业的人员较少,管理部门很多都是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市场规律的调查和监管,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现在很多辽宁中小零售企业中都存在账目不真实,销售、采购等环节没有有效的监督,存货的周转特别缓慢,流动资产的比率居高不下,为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部分辽宁中小零售企业的目光较为短浅,对于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不按规范的账目进行记账,所以存货的账目一般都比实际的存货要多。
(三)缺乏有效的区域经济环境
1、中小零售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由于有些零售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代销,但疏于合同的签订,使得代销商品不计入库存,账目数量小于实物数量。部分零售企业的会计账目不明、成本不实,会计不能提供真实的信息。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往往通过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对其销售的范围进行扩大化,以适应在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竞争。但是,由于与赊销配套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对于市场、客户的信息了解不清,就会造成应收账目不能及时回笼,呆账、死账、坏账的出现更为频繁。零售企业为了应付由于资金回笼困难所带来的资金流转难问题,只有靠贷款来暂时缓解,而贷款的利率高,使得零售企业的风险更为加大,以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零售企业举步维艰,倒闭的可能性加大。此外,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因为对于问题考虑不周全,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的现象。对于风险的难以预测和对于市场观察力度不够,会在资金的结构上导致比例失调,使零售企业的财务陷入困境。同时,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将盈利的资金大多都挪作他用,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容易在资金上出现危机。
2、相关物流零售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发展不均衡。零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辽宁中小零售企业都要有相关的物流公司或者批发零售企业来给零售企业运输产品,零售企业的产品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取决于物流速度和批发零售企业的配送能力。由于辽宁零售企业发展较为落后导致相关产业发展不齐全,物流公司觉得从中小零售企业所得利润太低,所以主要服务大型零售企业。而批发公司虽然主要服务中小零售企业,但是批发公司的配送能力较差,大部分批发公司只能进行同城配送,而对于异地的配送较难实现。辽宁省中小零售企业要想长久发展还需要物流或者批发零售企业均衡发展。
(四)政策引导重心偏离
1、缺乏对实体零售企业的支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没有实体经济一切经济都是泡沫。随着近年来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政策也逐渐在往这方面倾斜,尤其是2015年“双十一”淘宝一天的销售额到达了900多亿元,更是让政府看到网络经济和电商带来的巨大好处,所以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经济,而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政策也随之逐渐减少。中小零售企业在政策支持越来越少以及网络经济和电商的双重打击下,发展也是更加困难。
2、地区性零售企业的扶持过大。为了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发展相关零售企业,政府不断地发展和吸引大型以及地区性零售企业。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零售企业来辽宁省进行投资,经常给予外资零售企业大量的优惠,如减免税收、低于市场价提供土地,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入驻,像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世纪华联、乐购等大型零售企业。大连市为了扶持本市的零售企业大商集团也是绞尽脑汁地提供政策和土地、贷款等。地区性零售企业扶持过大,虽然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中小型零售企业也是一种打击,中小型零售企业由于无政策方面的优势自然而然无法同大型零售企业进行竞争。
三、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发展建议
(一)改善管理模式,适应新环境
1、采用多种经营手段。中小型零售企业应该进行规模化的经营。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不能够在规模上直接发展成为大型零售企业,但是其可以按照大型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标准来对其生产和发展进行有效的促进,尽量向着大型零售企业的方向前进。不断学习同行业的优秀零售企业的经营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
2、改变管理模式。现在中小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族式管理,员工和企业老板存在着裙带关系。为了改变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的产权制度,实行法治使用各种规范,依靠规范来管理公司,做到“法治”公司。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以及工作权限,科学分工,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实现权责相一致;二是加强和员工的沟通。公司存在着一言堂的情况,由上级领导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家长式作风不利于公司发展,在面对公司决策时多和基层员工的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只有这样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公司才会让银行及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的状况,愿意将资金贷给现代化管理的公司。
(二)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环境
1、提升零售业水平。中小型零售企业应该对于自身的能力进行有效地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既不能故步自封,阻碍零售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对于自身的水平有太高的评价,以“大、空、虚”的评价策略来对自身进行发展。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应该对于自身的优势进行有效的促进,使得零售企业的产品能够在同类的竞争零售企业中有着明显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使中小型零售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才能够在发展中有着更多的融资机会。
2、大力发展和零售业相关的配套企业。零售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物流行业和批发行业的支持,零售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发展好相关配套企业。有能力的零售企业可以自己组建车队,进行产品的配送,这样可以不必受到物流的限制,而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应加强和物流企业的合作,及时配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在全省范围内寻找几个大型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发达快速的物流网络,这样零售企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批发企业也需要增强自身实力,除了做好同城之间的配送,也需要开拓异地之间的业务,这样批发企业才会越多越大。
(三)做好政策扶持
1、加大实体零售企业的支持。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实体经济。近些年,随着网络经济以及电商的冲击,实体零售企业发展愈加困难,另外加上市场经济不断下滑,实体零售企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为此,政府鼓励实体零售企业发展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措施,可以适当地进行财政补贴或者是减免税收。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减少中小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另外,减免税收或者财政补贴也极大地提高了实体零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均衡发展零售企业。政府除了大力发展大型零售企业外,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也要一视同仁。大型零售企业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中小型零售业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市场行为,方便消费者。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也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时期,辽宁中小零售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善管理模式、适应新环境、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环境,做好政策扶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金忠.国内中小型企业品牌营销策划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1.
关键词:OFDI 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发展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与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市场为我们准备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与时机,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OFDI区位选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投资分布过分集中,区位结构不合理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表现为分布过分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地有港澳地区、美国和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投资环境较好的欧洲投资较少,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多数的非洲地区进行的投资也明显偏少。
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经济地位不相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仍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区域分布较广,缺乏竞争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对外投资规模与经济地位不相称,迫切需要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力度。
3、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率低下
第一,金融危机引致的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破产;同时,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缩减,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缩减,对外直接投资减少;第二,金融危机使跨国公司企业利润和银行贷款急剧下降,导致全球流动性不足,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融资较为紧张,从而抑制了企业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金融危机给跨国公司的投融资带来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企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建议
第一,投资前做好调查。
到国外投资不同于在国内,不同的国家在信仰、社会文化、消费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在东道国市场站住脚跟、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并结合政府公布的信息,仔细分析东道国的优劣势,认真做好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注重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集群现象都很常见,如美国的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聚集了全球数十家 IT 业巨头和众多拥有高科技的中小型公司;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浙江、江苏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我国服装、鞋帽、小家电等制造厂商的集聚地。
第三,注重人才的培养。
海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复杂的跨国经营活动,不仅要求经营者掌握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通晓国际投资、金融、报关等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经营者能够熟练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投资中去,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东道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针对政府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建议
第一,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但大部分企业表示“融资难”是主要障碍,尤其是对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讲,由于缺乏国际投资经验,并且信誉没有大型企业好,所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放贷或者直接给予跨国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简化境外放贷的审核程序和环节,使跨国公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注入资金。
第二,提供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支持。
跨国公司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即使事先做过调查,但对复杂的海外投资环境仍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东道国的经济、法律、投资环境、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政府应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法律支持。
我国政府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总法律规则下,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不断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相关政策,以保证我国跨国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四,创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
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外交作用,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借助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总结
中国OFDI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速前进阶段,也取得了很多可惜的成果,但是总是存在着投资水平不高、投资规模偏小、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发展不够完善。要想使我们的OFDI发展得更好,更顺利,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努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每个企业将要或者正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做出正确的区位选择策略,还需要我国企业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曹秋菊,熊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N].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2]陈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J].2007,(04)
[3]陈淑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价值工程,2006,(10):126-127
[4]陈德铭,鲁明私.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02):27-3
[5]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经济研究,2006,(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