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18 17:07: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么,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差生的轻视。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
2.对英语中等生的忽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
3.对英语优等生的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
二、建议
1.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充分敞开,最深切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2.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客观上迫使我们只能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用渗透式模式让每个教师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能由单一的消极的矫治性目标转向更积极的预防性、发展性目标。
此外,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避免那种只是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煞费苦心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学科教师却违背心理卫生原则,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学生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3.教学过程从横断面来看,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传递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从纵向来看,教学活动由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按序排列,逐个展开,而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师生的活动也都在教学环节中显现。因此,在每一个英语教学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⑴英语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设计。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之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⑵英语教学展开环节。英语教学展开环节即教学活动的实施环节,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得失成败深刻地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因素,从学生角度看,最关键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策略问题。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指引学习方向,而学习方法策略则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方法策略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上。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⑶英语教学评价环节。英语考试考查是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鉴定分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之一是要改变评价目标,用新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此外,减轻学生的英语课业负担,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维廉.《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比如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引起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课堂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编排,每节课结束后也要及时地归纳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整,使课堂变成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此外,每堂课的课堂设计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主题鲜明,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老师将教案书写得详细,主题也非常鲜明,但在讲课时往往总是想着教学设计,给人一种背书的感觉,或者对多媒体课件极度依赖,这些都极容易造成感情投入不够,反而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等问题上,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所以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品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注意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梳理,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例如,七年级《生命只有一次》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是中学生》一课,让学生们认识到怎么才能使我们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自强不息》一课,同学们能领略到自信者的风采和自卑给人带来哪些影响,从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走向自信。
又如,《待人要宽容》一课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几次三番为难他,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负荆请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容忍行为进行质疑、解疑,如“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廉颇的一再为难”,从中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然后通过读第二则小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赖宁待人宽容的好品质。最后通过习题的辨析,让学生真正形成宽容的健康心理。
二、营造氛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思品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在思品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最主要的就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师生心理相融,教师必须得首先接纳学生。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即使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转变教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学会交往》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四、开展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了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因此,采取丰富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 “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活动形式。在《学会交往》这节课上,教师设计以下题目:学会打招呼,学会微笑,学会称赞,学会拒绝,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助人等。题目设计得新颖有趣,学生就会感到有话说。如果题目较难,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材料,作好发言的准备。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他们才会感到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主宰者,他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和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增强。
关键词:语文;心理健康;小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帮助小学生从小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进行详细说明,希望能和广大同行一道,帮助小学生从小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且对于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因为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强导致的,而且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社会因素也加大了对人们心理素质的挑战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立足之地,在社会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选择中处于优势地位呢?这是新时代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新挑战,只有摆正心态,才可能做好一切事情。由此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萌芽期,势必要从小学生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无形中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教育部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于是我校坚持把这项工作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始终,在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具有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语文教学工作的特性能够得到很好的结合,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所以从小学语文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有效教学,是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心理教学手段。
三、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和谐关系
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而小学语文教师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刚刚接受课堂教学的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小学生顽皮的特性,而有效利用这一特性就是教师进行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既然要担当起引导者的作用,首先就必须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亦师亦友,在教学时就是教师般严厉,而在生活中就是朋友般关爱。小学生是极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群体,教师对小学生的和蔼态度会很容易被小学生所接纳。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日常交流,在交流中把可亲可敬的一面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保持对教师尊敬的基础上愿意与教师做超越教学工作的交流,这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严峻考验。因为就这个时代学生的教学经验而谈,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与以前大有不同,除了共同的生性活泼好动、调皮之外,还多了一些个性和叛逆,这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想与现在的小学生打交道还真是个难题。就我的经验来说,由于小学生大多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通过网上即时聊天工具与学生做交流,关注学生的最新动态,当发现学生的个人资料上写了一些负面信息时,及时加以关注,与学生进行聊天探讨,帮助解开学生的心结,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会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在课堂上通过教材、实际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的教材教学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内容丰富多样,教材设计者所选择的课文篇章也都是符合时展要求的,教师应开展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在无形中渗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因为这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最为合适的。
例如在教学“孝顺”话题时,我讲述了古代的黄香帮助父亲暖被窝的故事,同时也讲述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小学生反响活跃,有的人甚至提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例如为何小黄香的父亲不帮孩子暖被窝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对小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机会。我让学生端正思想:父母关爱儿女是必然的,更何况在现在,独生子女更是父母的手中宝,但是作为儿女,孝顺父母更是天经地义。课后我还额外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不需要惊天动地,可能只是为父母洗一次脚就是孝顺父母的行为。
(三)利用游戏教学方式,抓住时机,提高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班里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学生激情高涨,当有一个学生连续两次都接不上来时,有些较为调皮的学生就发出了嘘嘘声,对该同学进行嘲笑。我当场对那些学生进行教育,也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我告诉学生,不可以在别人出现错误的时候嘲笑他们,相反的应对同学进行鼓励。另外,我也告诉那位同学,不要气馁,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完善即可。最后全班学生都帮助这位学生想出一些方法补充成语知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有锐利的判断能力,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结语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举措,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靠教师的有效推动,教师要与小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与学生多加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问,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探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来完善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恒青.给孩子插上快乐翱翔的翅膀――小学语文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2(4):145.
关键词:心理健康;英语课堂;教学;渗透
看到这个题目,您不禁会问:“到底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就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反复思考并积极操作实验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教学设计,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都伴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背景,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教学活动设计,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主观需求。课堂心理辅导则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地位与主体需要,目标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等教学模式都是体现课堂心理辅导的范例。其中,愉快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情感与创造,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二、优化学生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课堂教学中多用激励性、赞美性语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境。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人生的第一秘诀。”教师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与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肯定,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暗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和热情转化为自爱、自尊和自信。
三、摒弃师道尊严,创建师生之间心理的和谐
师生之间心理的和谐,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如何增强师生的心理相容性呢?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也是成功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一位专业技术精湛、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谈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求学的治学作风,正直诚信、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其次,要发扬教学民主作风,善于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再次,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取决于学生对学科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该学科在学生思想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当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师生交往效果和教学效果。
四、搭建互动平台,营造相互合作的同伴环境
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己、完善自我、发展自己人格的场所,仅仅采用师生间的互动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把学生放在一种人人参与,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中。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设计 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某种教学思想及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预期策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最终执行者,只有教师真正树立了课改理念,并落到实处,课程改革才会取得实效。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笔者对相关电子文献中所使用的问卷和测量工具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根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问卷,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检查问卷调查中得来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统计处理录入的数据,同时以部分老师的教案为调查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等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现状,最后得出结论。
被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20~30岁的教师占50%,31~40岁的教师占37.5%,41~50岁的教师占10%,50岁以上的占2.5%。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专学历的教师占5.0%,本科学历的教师占90%,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教师教龄3年以下的占30%,3~6年的占17.5%,7~10年的占25%,11~15年的占20%,15年以上的占7.5%。职称方面,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5%,中一级的教师占17.5%,中二级的教师占70%,中三级的教师占5%。
二、调查结果
1.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对新课改的认识的影响做相关性分析。
表1表明:Person相关系数为-0.109,单尾显著性检验P=0.251,年龄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发现教师的学历、教龄、职称与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而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具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其做回归分析。
表2表明:p=0.041
从表3表明:根据模型可以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530+0.336X。自变量对应系数的检验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其有显著性意义。所以,生理因素是影响教师对新课改认识的因素之一。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把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实施做同样的回归分析,发现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有线性关系,自变量对应系数的检验值均小于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职称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教学设计的认识、教学设计的实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不是影响因素,而教师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衰竭、性格解体、自我效能感低下)与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实施之间相关性显著,都是其直接影响因素。
3.教案及问卷分析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笔者通过对不同教师最新教案抽样,进行内容分析,主要分析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意义还是比较认同的,但对于可行性不怎么认同。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很明显,但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凭借教学经验教学。
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端正的,能在设计前很好地分析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引入不是太重视,有一半多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授为主。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辛苦,教师情绪衰竭、性格解体现象很明显,自我效能感低下。
三、思考及建议
教师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职业,全社会都关注老师,他们在承受家庭、工作、生活的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社会其他人群的压力,这导致教师成为许多职业中压力最大的一个,教师的生理和心理是相通的,生理健康影响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生为本”,关注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的教学设计观。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怎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变化中的教师作用》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自我教育应被看做是他们自修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2]无论作为一个个体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未来社会必然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自我发展。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实践工作者,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和培训活动都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应成为教师希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2.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为了便于教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教学设计应该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有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自己的实践原则,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自己的批判反思能力。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正反案例,激发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使教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大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其特殊意义,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有效服务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应该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提供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实现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教学设计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科学术语尽量通俗化,争取让教师在较短时间领会教学设计理论的精髓,重视教学设计方法的细节,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保证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3.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增强教师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认识,使教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备课的习惯,使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要求,从单纯凭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转变为科学教育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既包括教师的工作还包括他的身心健康、娱乐休闲生活、业余爱好要求、自身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在各项荣誉的评比工作、教师的聘任工作、外出学习的推选等工作中做到公平而合情,给老师创造合理、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要从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入手,营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幸福氛围,使老师们的工作情绪始终保持激昂,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学校要立足校本、立足师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主体的精神和生存状态、教师的需要、期望得到较大满足的时候,教师就会感受到工作过程的乐趣,产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1.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体验式培训模式概述
体验式培训,是指参与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并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过程。
二、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和文献查阅,体验式培训自引入我国后,多用于企事业单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应用于高校的大多是体育类课程,形式也多为户外拓展训练。具体来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培训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足
心理健康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高校心理健康公共课基本上都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堂讲授会比较枯燥,且容易学过即忘,达不到教育目的。体验式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团队精神
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学习项目一般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触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所以,体验式培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
3.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承受挫折的能力――“挫商”已经变成一个热门词汇。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家人呵护备至的关怀,或许拥有高智商、高情商,但常常会缺乏较高的“挫商”。体验式培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挫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式培训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体验式培训中的活动和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尽可能发挥潜力,与伙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
三、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为探讨体验式培训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笔者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1.方法
笔者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教学1班为实验班,教学2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学期末对两个班进行常规的期末考试,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关于心理学课程认识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对比两种教学效果的差异。
2.教学实施阶段
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确定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人格特征”“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及性心理”“心理危机应对”五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在实验班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按照拓展培训中的分组方法,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8组,各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由组员自行选出组长,作为之后各项课堂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常用的体验式培训模式:
(1)头脑风暴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讲解“人格”概念时,先请各组同学组内讨论一分钟,讨论内容为“形容一个人格的词语”。每组学生贡献三个以上形容人格的词语,教师按照学生描述将其写到黑板上,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同学们描述的词语归类,并引入“人格”中“气质”和“性格”概念。这样就由老师的枯燥讲解变成了学生的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2)案例分析法――将真实带进课堂。在讲授“心理危机应对”课程时,教师从日常心理咨询记录中整理出8个典型案例,隐去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派给8组同学。各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个案,找出问题症结,并寻找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解决策略。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个案和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组成员做出评判,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真实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正向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3)角色扮演――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开展“情绪管理”课堂教学时,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法。首先提出一个情绪失控的咨询和治疗案例,案例中涉及的教师和学生角色都由各组学生扮演,教师视时间安排挑选3~4组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做出点评。最后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入“情绪管理”方法和原理。通过对角色的切身体验,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和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
(4)课堂游戏――小游戏大道理。每次课堂活动中,教师会视时机穿插体验式培训中常用的小游戏,如训练发散思维的“填充圆”游戏,训练反应能力的“握手游戏”,认识潜力的“鼓掌30秒”游戏等。通过游戏后的体验分享和教师点评,每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引申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道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3.成绩评定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根据各组活动成果质量、参与积极性等给予小组平时成绩。在对照班上,教师也会按照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给予平时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在期末常规考试中,实验班成绩90分以上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以上;实验班成绩80~90分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两倍;实验班没有不及格学生。可见,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引入可以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价值认识差异也很大。实验班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心理学课程是有价值的,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对照班的学生认同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的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