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经济 意义 途径
一、商业经济学的广泛意义
(一)经营模式与博弈决策
市场参与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市场是所有市场参与者交互行为的结果,要想成功交易,获得最大利益,还必须考虑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够接受的最小的“最大收益”这一条件。对每个企业而言,总是企图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其他竞争对手、消费者)也会作出对他们各自最有利的选择,利润最大化不是市场参与者自己一厢情愿的事。现实情况往往是,商企只能得到所有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集合中的一个。所以,企业仅仅了解自身的实力和发展目标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善于根据横向同类企业和纵向上下游企业的实力、数量状况和行动策略,以及不同消费者的数量与偏好,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二)社会福利与政府干预
从商业经济理论的角度,福利最大化标准是评估资源配置和鉴别市场行为是否最有效率的基准。为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促使市场参与者“说真话”、做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的行为。
如价格战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一旦发生价格战,消费者往往会得到实惠,而企业却叫苦连天,舆论媒体议论纷纷,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左右为难。其实,政府大可不必作难。在经济学视野中,关键看价格战是否能增进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市场完全竞争均衡一定是帕雷托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状态。价格战实质上是价格竞争中比较激烈的一种形式。通常情况下,价格战不仅能促使商品价格朝着福利最大化的竞争均衡价格回归,使市场供求重新达到平衡,而且还能打破垄断,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把劣质企业逐出市场,促使资源向优质企业配置。所以,对于价格战,只要市场中没有出现厂商为了谋求垄断地位而采取伤害社会福利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政府一般不要干预。
政府只有对某个市场行为的性质和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真正搞清楚后,方能作出应不应该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决策。然而,现实世界是不理想的,存在着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等情况,都会使得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是否存在改进的市场机制,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呢?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等3名美国经济学家创立和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简单地说,机制设计就是针对想要实现的既定目标,寻求既能实现此目标,又能使获取信息成本尽可能小的一套博弈规则和制度。所以,商业经济理论不仅需要对市场中各种竞争行为进行剖析,还须从增进社会福利角度对经济现象作出评价、进行机制设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商业经济发展的探讨
(一)和谐商业经济理念
在建立和谐商业服务关系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商业服务网点多、门面广、门槛低,比较容易介入,也造成了今天社会就业的基盘。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大量的就业,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一种贡献。现代商业企业要积极树立客观发展观,要真正认识到商业企业自身建立“和谐商业服务关系”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基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必须要遵守商业游戏的规则,要有遵守合同的精神,进一步构建相互依赖、互助互信的密切关系;基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要尊重每一位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基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商业企业需要最大限度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保障产品的丰富性,要坚持诚信服务的态度,真正意义上尊重消费;基于竞争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尊重每一位竞争对手,要善于汲取竞争对手的优势等等。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首先,要将商业网点的总体规划做好,针对性解决商业网点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要注意几个重点处理的环节。一是,商业与地产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一些人有这样模糊的看法,直观认为商业经营额领域属于完全放开的领域,而不需要或者不应该有商业网点来进行管理,这类观点是不对的。商业经营本身就是开放,并且充满竞争的商业领域,但是商业地产的建设并不完全对于商业经营。要将政府意愿与资本意志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不能说商品经营就不会将资本意志反映出来,但是也不能对资本的意志进行完全的听任,只有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才能为商品经济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正确处理商业市场资源配置与网点建设的关系。由于市场配置资源与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具有流通基础设施的特性,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网点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民生和和谐社会的发展,部分商业网点比较多,而有些地方商业网点比较少,若是对资本意志的完全听从,可能它就不到不方便的地方去,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入市场进行实际调查,通过相关政策与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为商业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另外,企业的财富与和谐增长的机制、城市的营销与商业网点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将这些关系正确处理,才能为商业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
综上所述,商业经济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应该将和谐商业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商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为商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磊.零售企业业态选择与企业绩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0).
一、迪庆州目前招投资现状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迪庆州深入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在逆境中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据统计:2009年共有新签和上年结转经济合作项目131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43.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总任务22亿元的120.1%;利用外资项目5项,实际利用外资616.2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外来投资对迪庆州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对促进迪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
二、迪庆州招商引资现阶段呈现的特点
(一)国内、国外合作呈增长态势
2009年,投资项目呈增长态势:一是全州共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4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7.5%。二是独资项目成为主要合作形式,达到125项,占总项目的86.8%。三是项目实施率比较高,已开工132项,占项目总数的98.7%。
(二)优势产业项目占较大比重
2009年,全州实施工业项目96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2.56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5%;优势产业项目103项,实际到位州外资金33.53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总额的77.3%。
(三)省际合作比较活跃
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5省市到位资金共计20.56亿元,占年度省外到位资金的77.8%,居省外到位资金的前五位。北京、浙江、福建、湖南、广东、湖北、贵州等省市投入迪庆州的到位资金均突破1亿元。
三、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由于迪庆州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和“香格里拉”所在地,环保问题较为敏感,部分旅游、水电、矿产项目的开工受到影响。
第二,项目前期工作薄弱,没有成熟的项目论证。由于经费、人才、技术等因素,招商项目的编制工作缺乏力度,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且项目涉及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许多项目信息不准,资料粗浅,让人感到心中没底,难以确定投资。
第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迪庆投资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资金到位率低;部分企业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下降,项目在开工或投入、投产上存在观望心理,有的甚至放弃了投资计划。
第四,在迪庆投资企业开展项目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与项目实施地群众发生利益纠纷的现象,影响了项目施工建设,延长了投资周期,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
第五,向外推介力度不够。走出去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招商部门由于经费制约,向外推介力度明显不够。
第六,引资质量不高。招商引资工作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外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矿业等支柱产业,且多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水电开发和矿产业资源开发投资占了七成,随着可开发资源的逐步减少,迪庆州招商引资工作将面临缺乏强劲后续增长点、难以保持快速增长的问题。
四、改善迪庆州投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1、创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
总理在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执行并完善“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特殊民生问题实行特殊政策并加大支持,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的税收政策。要倍加珍惜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会议为迪庆州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用好机遇。
2、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企业作为改善投资综合服务环境的首要任务
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实施服务带动战略,要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和宏观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将国家、省相关政策传达至企业,建立咨询窗口,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二)提供良好政策扶持环境
1、加快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建设
坚持政务公开,确保公正透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务信息社会共享,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2、加快激励创业的人才环境建设
加强招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造就出一支层次高、业务强、方式多、能奉献的招商引资队伍。严格执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提高人们的招商积极性。
3、加快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入地报道改善投资环境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迪庆州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好典型和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改善投资配套环境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可以使各种州内资源得到更为便利的利用,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兴修一批水利工程,这样不仅可以稳定农村经济,同时解放一部分劳动力,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
2、抓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通过政策扶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新增更多就业岗位等办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出稳定的社会内部环境,又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3、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强化环境保护。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营造良好治安环境,进一步提升安全感。要认真研究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四)积极引导外来企业与迪庆州实际相适应
在迪庆州的“四州建设(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中,生态是一大亮点也是强项,当然也是资源。必需承认一些外来企业在投资迪庆过程中,有直接利用资源从而达到少付成本多出产值的心态,当然也会有直接使用资源从而一本万利的倾向。要大力向外地企业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并引导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减少与当地群众的冲突。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社会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个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是切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作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依赖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循环经济之路,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资源型省份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以来,甘肃省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先后出台了《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城市、园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后,甘肃成为全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指导甘肃本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主体思路,而且在全国层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试”意义和作用。因此,经过近7年的发展,甘肃的循环经济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二、文献回顾
19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引进国内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评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面
王奇、王会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封闭和开放的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模型,对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刘明、殷剑、杨光利用DEA方法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邢蓉、刘云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8年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评价。安乐、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三方面建立辽宁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14个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天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二)在如何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石家庄在“怎么看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性”一问中提出,发展城市竞争实质是企业竞争。通过2010年全国500强企业总部所在城市前十名的发展程度我们不难看出,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可以大大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城市发展步伐
像石家庄这样的传统产业占比重较高的城市,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造发展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从思想上不能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其次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找准正确定位,然后秉承“技术为王”法则,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传统产业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第四问当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总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子规划预计将在9月份公开。当下,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必将会为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大力发展工业,是‘十二五’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重要支撑。”日前召开的石家庄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孙瑞彬对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新动员、新部署,令全市上下备受鼓舞与鞭策,掀起了又一轮工业发展的新。石家庄市在探索实践如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怎么看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性”“传统产业如何再造新优势”“技术改造路向何方”等十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对实现石家庄市“工业强市”的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石家庄针对工业发展提出的十问为基础,我们通过对部分城市在工业发展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进行汇总分析,归纳了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推动城市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步伐。
石家庄市接力“十二五”规划实现工业经济再腾飞
石家庄一直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从一个小村庄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新兴工业城市,前后经历了三次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期,每一次显著的城市扩容都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转型飞速发展。然而,近十年来,石家庄的工业发展相对减缓,使得城市化进程受到阻碍,为了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的目标,石家庄市在2011年召开的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计划。随即,就如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出必须解决的十个问题。这十问涵盖了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解决好它们对该市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家庄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十问:
一问:如何理解“工业强则城市强 工业兴则城市兴”
二问:怎么看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三问:传统产业如何再造新优势
四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之路怎么走
五问:技术改造路向何方
六问:企业创新重点抓什么
七问:对标一流如何发力
八问:企业对政府有什么新期待
九问:为何说发展环境更是工业发展的命门之穴
十问:为什么要关心企业家善待投资者
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助推企业成长
针对改善政府效能,十问指出,企业评判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优劣,最直接的感受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在政府服务方面做足文章,才能使企业安心、专心发展生产。
建设培育经济专区打造招商引资大平台
在阐述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时,石家庄市提出,推进工业发展,吸引更多更好地投资项目,良好的空间至关重要。建设产业发展大平台是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经济发展;效率配置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商品和劳务在量上的增加,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变化,简单来说这些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
①传统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产业结构指标,即作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高低,和它紧密相关的便是就业结构,每一个产业所吸纳就业人口的比例,就业结构的分布情况更加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结构变化。
②产品质量结构变化,具体而言,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资本或则技术密集型等,产品的附加值变化结构等等。
③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常见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收入中多少比例由于了生活必须开支。
因此,传统的以“GDP增长论”为衡量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如今中国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使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利用,这才是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而其中包含两个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产品的资源耗费数量;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即通过分配资源到到不同领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首先,总需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构成总需求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以及货币当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贡献率在下降,而反观以前不足的消费需求在如今的中国扮演者越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调整和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的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出口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自身的产业换代升级来打开国外市场,而非一味的通过产品的价格优势,因为目前的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土地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及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落后。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农业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目前国家对于农业的税负已经完全减免,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仍然落脚于科技,只有农业设备的改善,务农人员的科技素养提高,这样我国的农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强有力,市场的竞争秩序不够规范,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缓慢,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业及现代服务发展仍不够充分,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必须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然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人口户籍制度分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通过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分为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梯度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城乡体质二元结构的积弊,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设备,教育水平都远远好于中国的农村发展,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的各种建设者,而其中大部分均来自中国的农村,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环境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一个平衡关系,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医保问题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均长期存在,但在原来追求经济增长量的时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但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走到了严峻的十字路口,所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有必要以破坏环境,利用耕地等为代价?另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定要必要产业重复的情况,应该联系区域实际,定位自己的优势产业。因此,必须以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后,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师决定经济发展中供给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改善供给结构及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改善进展缓慢。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增强转变,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各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离不开对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式的准确把握。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构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如何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专访深圳市市长许勤详解深圳发展规划。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深圳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发展曾得益于特区优势,如今深圳如何发挥优势激发特区的发展活力?
许勤: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党的十之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要求我们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勉励我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难题、增活力,以全方位开放聚资源、促发展,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天花板”和“玻璃罩”,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曾创造过“深圳速度”,近年来又提出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请您谈谈这个转变。
许勤:深圳能迈出很好的一步,实际上很重要的是非常忠实地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十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很好地去按照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去办事。要以创新来实现动力转换、以转型推动结构优化、以质量引领速度换挡,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再升级、再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像我们从发展思路上这几年提的就是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打造深圳标准,它主要就是为了采集一流标准。
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眼于深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打造“深圳质量”,把质量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在“深圳质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2014年,按照总书记关于“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深圳标准”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质量,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做出新探索。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通过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较早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保持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过去5年打造“深圳质量”的实践,有力地印证了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有力地佐证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未来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领跑全国,您认为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许勤:深圳很早以前就提出未来深圳要做什么,深圳应该做的不仅是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也要输出一流的、高质量的技术,最终产品可以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技术,靠专利许可去赚钱、靠技术干股去赚钱,要走到那一步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2012年、2013年当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下一步什么产业会形成规模。我们现在定的是生命健康产业,这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特殊群体等,从助听器、轮椅,到小孩、特殊群体的专用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都很高,而且人们以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身体更在意,这个产业我们已经早早布局。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市政府如何布局高新科技产业?
许勤:深圳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全球最领先的城市之一,早在几年前深圳就确定了无人机这个重点,当时更多的是看到了未来。
另外我们非常关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我们跟航天中心、国家航天科技集团都进行了合作。我们要把相关技术民用化。比如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那是一个绝对精密的健康医疗体系,它可以检测到身体里任何一个小的变化,确保宇航员能够在一种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在太空工作生活。这些检测技术实际上在深圳很快就可以民用化,比如用于老人的心血管检测。
还有就是我们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未来深圳要往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这个方向走。
《中国经济周刊》:“十三五”时期,深圳如何布局和规划,实现新常态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许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重点概括为:紧扣一个总目标(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聚焦一个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落实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一个制高点(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一大战略平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详解一下抢占一个制高点中的发展信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