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的类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园林景观应用
Abstract: as the native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rich art connotation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Contemporary designers have to choose, le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o find good agreement, mutual integration, spark.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征
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思想、民俗、艺术等,在每个独具特色民族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汇聚而成的社会因素,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在物质媒介和心理结构的作用下代代相传。它普遍是富有民族图案的物质或具备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体现形式。传统文化元素有可视形象和非可视形象两种内容。作为人文思想意向载体的可视形象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和文明,让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在高耸林立的建筑物中,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生活器皿中,这种文化元素都环绕在人们周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可视形象传统文化。非可视形象传统文化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精神,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作品、等文化类别,指导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1-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表达的形式
㈠传统展现式
1.静态元素展现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积淀,在造型和技艺上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不要改造这些文化,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它们原生态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足矣。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开设某个类别的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专门展示某一类别的文化,例如传统竹雕、根雕、石雕、砖雕、木雕等工艺品,他们的设计手法已经非常纯熟,并极具审美价值,可以当作园林景观中的雕塑小品直接展出。
2.动态元素展现
在特定时间举办民间传统活动,能够短期内增加园林的客流量。此类活动多是当地居民依据自身文化,有组织安排的民间文化传统活动,像舞龙表演、舞狮表演、赛龙舟等等,这种活动通常有时间限制,往往是某个特定时间才能看到。现代园林景观中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场地和设施,对应加入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荟萃了多种传统文化,还能够为民间艺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给园林景观增添了一抹富有传统色彩的氛围,成为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㈡现代改良式
传统文化中朴素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审美观和趣味观,让人们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昭示着中华民族豁达的精神世界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经过改良,将这些预示着吉祥的图案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景墙、小品、雕塑以及建筑中去,在丰富园林景观内容的同时还能够给景观增加内涵,更能够让游客体会到园林景观的亲切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除了可以展现在景墙和雕塑上以外,设计师们完全可以让神话故事中的人们“活”在园林景观当中,可以设置民间生活重现区,游客可以直观地观看古人生活状态,了解生活细节,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亲手操作,体验过去人们生活的乐趣。
㈢多元共存式
并存式设计手法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征及特色来相互碰撞、交流,结合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巧妙的设计手法,美妙地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设计方式。设计者要重视现代元素的节奏和模式,更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气氛、内涵和意境,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物质、精神、行为三方面同时出发才能够达到多元化共存,在继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所处的位置,让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三、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手法
㈠旧物新材
采用现代先进材料仿建传统文化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很多仿古建筑采用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玻璃、复合材料等现代材质代替传统材料,轻松避免了旧式材料不耐用、易老化等问题。
㈡化繁为简
精简传统文化或选用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造景,这种方式在抓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时,对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整理和提炼,打造更加精湛的造型。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无需完全照搬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缩减人力开支。用经过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借代手法,营造出超凡的效果。这种方式在现代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㈢打散重构
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设计方法,又可叫做分解重构,它打破了固有特征的限制,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审美法则,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拆分,再重新将不同元素整合到一起,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式,给人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时,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材料和形式,要将突破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㈣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在现代园林景观当中,设计者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的形态和结构融入到新的景观中来,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让这些元素融合现代人的生活,获取新的生命力,为打造特色园林景观和传统文化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传统器皿、乐器等都富有独特的气质和造型,能够为景观设计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素材,这些元素一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定会成为吸引眼球的特色园林景观,更不乏趣味性。
结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营造更加富有韵味的园林景观是当代设计师们努力探讨的问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并加以利用,结合现代园林景观和创新的设计理念,使二者紧密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J].时代文学,2008(6):125-126
[2] 韩雪.浅谈中国园林的意境美[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136-137
1.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趋势和规律,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夏、商的奴隶制社会,秦朝以来的封建制社会,直至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好像一个大熔炉,而美术教育就好像是一个操纵火候的锅炉工,我们需要的不是将一切文化都抛入熔炉,也不是拒绝一切原料文化的渗入,而是要牢牢把握文化的融入。在实际中,美术文化往往会出现失衡的状况,其原因就是美术教育程度和文化发展没有很好地同步。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很好地传递和表达人类的情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人们将艺术比作文化发展的胶卷。文化的传播通过艺术可以表达得更加生动,艺术因为文化的融入更加完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和制约,在潜移默化中互相渗透。
2.美术教育和文化继承
可以说艺术源于文化,而文化又包含着民族精神及内涵,当一个人真正对于一种文化或者一种艺术有所理解并受到熏陶之后,才会真正地欣然接受和热爱它,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才能使其成为滋养自身的一种养料,而这种精神状态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其首先要对民族文化和美术教育有所涉猎和了解,对于外来的文化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地接受或者拒绝,而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艺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美术教育可以愉悦人们的生活,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习中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如何让受教者自觉地继承、发挥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育者需要加以引导、教育的。
3.基础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础美术教育对于文化的继承、对于艺术的影响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评估机制,但是根据一些相关人士的研究可知,基础美术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于艺术的选择性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精神层次。教育者要教会受教者的不仅仅是熟悉,更是喜爱,从而真正地接受文化艺术。如果学生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文化、崇洋,那么我国未来的文化前途不可想象。如果我们选择了基础美术教育和富含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我国文化就能进一步发扬光大。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二、对于现代基础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发展的探讨——基础美术教育体制的完善
人们往往认为教育改革是国家的事情,往往需要政府先出台一定的规章和相关政策。我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是增加美术欣赏课,明确规定美术课需要有欣赏课类别。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对于我国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我们要以更加尊重和宽容的态度看待。第二就是加强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加强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不同程度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改革。本土文化的课程资源来自本土,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优化美术教学设计,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程度,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体验、感悟美术传统艺术带来的益处。
三、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动;制定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在当代大学更多的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类别而非必修课类别,所以这在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开展空间及便利方式的同时,如何保证效果也成了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通过集体学习与开展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学习因为教师引导教授所以总体进度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因为是课堂教授的方式学生吸收消化需要自身来进行,更多需要实践来认证,所以活动成为学习传统文化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活动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更多担任吸收与认证的工具,但是现阶段活动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实际要求并不相符,造成传统文化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科学的制定活动细则与执行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具有极佳的作用。
活动在总体教学计划中所起作用较低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活动本身的实践认证作用,不要过渡强调活动的学习性而忽略活动的印证性
活动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但是不可以脱离专门教育而仅仅依靠活动来让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只会让学生获取的知识碎片化。因为这里是学习型的活动而非活动型的学习,重点应该在活动上,通过动手来验证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通过眼前如如何孝敬老人,听老人在面前的谆谆教导,来印证自己所学知识。
2、科学制定活动内容,不要为活动而活动
如在具体执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制定了读书交流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们对指定传统文化类图书内容具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要在活动中让同学们边自我认证同时也要进行交流,痛过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增加交流环节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程度要远远超过不增加交流环节,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补全理论学习中缺失部分。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认为只要搞活动就能让学生学到东西,为活动而活动,忽视内容及环节的设置,这需要在在指定计划中分别对活动进行指定与预期。
3、根据学生实际及时修改活动
学生在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会出现进度差异,往往与既定计划产生偏差,这时原定的活动就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这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或重新制定活动内容,具体需要根据进程、学生理解程度来进行。同时很多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有效印证或出现技巧类活动如剪纸艺术、传统美学赏析无法理解等诸多问题时就是根据学生能够理解程度来制定新的活动来填充原本的计划。
4、长、短期活动交叉配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始终要有一个基准线,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制定时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在学习上体现的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活动上的体现就是长线活动,所以在制定活动尤其是长线活动时不可过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定期的读书经验交流会是很好的一种载体,能够很好的让同学们发动头脑风暴同时相互认证,但是在制定长期活动时如果制定两个及以上长期活动就会出现冲突,如经验交流与定期的义工帮扶甚至其他更多的长线活动会让学生在活动迷失方向,因为长期活动具有指向性,所以合理的安排一个长期活动具有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长短期活动的搭配要合理,如果原定计划中制定了多个长期活动可以将长期活动拆分后根据实际需要去配合核心的长期活动,同时机动灵活的指定短期活动去进行配合,重点在于在活动中认证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和认证知识。短期活动中并不建议加入学习部分,通过寓教于乐,合理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习传统文化的全局服务。
5、定期进行活动效果认证
活动在指定与执行就会产生效果,效果是为了总体学习服务的,但是效果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所以定期进行活动效果认证则成为了必然。如何进行有效的活动效果认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查看学生学习进度是否符合既定计划,因为如果活动达到既定标准则学生会在学习上不出现过多问题,同时也会根据所学知识在日常中表现出来如学习道德文化部分会在生活中注意礼节,如果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活动或学习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注意观察学生动态可以有效鉴别学生学习进度。二、调查问卷。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更为直观的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满意程度,同时统计出学生对活动的改进意见为将来新的计划制定提供实际数据,最主要的是可以调查学生对活动学习的接受、认知程度,通过调查问卷修改活动错误,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对未来的学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让同学们自己提前准备学习内容。三知识竞赛或定期考察。定期进行考察、考试可以让同学们紧张起来,让同学们不至于太过懈怠,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一定的强制力尽心保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定期考察、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而达到教学目的。而举行知识竞赛可以通过荣誉刺激、竞争机制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上,通过竞赛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分析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竞赛中其他同学通过观赛也是一次良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共赢目的。
6、注意学生意见反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在活动中进行很多事情,同时也会反馈很多事情,这也是制定活动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果单纯的执行活动而不深入了解同学反馈意见则会出现本末倒置,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活动中会反应诸如学习与活动内容印证不上、活动没意义、活动目的不明确、参与度不足等等诸多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成为最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如果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并非实际情况也会提醒教育工作者某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单独帮助学习等。所以注意学生意见反馈并及时作出反应是科学制定活动的重要环节。
活动作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制定活动帮助学生吸收学习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会让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认识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孙汝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民主.2007(05)
[2]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
[3]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03)
[4]张阳.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03)
关键词:行业服饰;元素;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76-01
中国行业服饰要独树一帜,必须要有自己本国的特色与内涵,恰如其分地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区域的气质,勿庸置疑,与民族元素合理微妙的结合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中国民族元素一直都是国内外设计师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众多的设计大师的创作灵感源泉,Giorgio Armani John Gallian的作品中以时尚,现代的语言向世界爱好时尚的人们重新演绎了中国传统元素的精彩与独到,并在西方掀起一阵阵的中国风。对于我们从事服装设计者来说,在设计中体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并上升至一定的高度探讨其作用是我们所肩负的重任。所以,关于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合理运用到代表中国形象窗口行业,航空业,如何提升她的国际形象,识别度,体现本土特色,是本论文开展的旨意所在。
首先中国有着衣冠王国之称,在五千年的服饰长河中,从商代的上糯下裳到汉代的深衣,从清代的旗袍至现今,我国的服饰文化体系可谓广博精深。我国的传统服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其次民族传统服饰代表款式的相关设计元素解构。中国传统服饰的诸多元素都蕴含了我国人民的创造力与独特审美观,如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廓型、领、襟、开权等是传统服饰中最具标识性的细节,也成为传统服饰设计重点所在。
另外纵观中国服饰史,我国传统服饰色彩随着社会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特色。从历史演进角度来分析,传统色彩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为远古自然色彩,表现为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仰;其次是制服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色彩的形成;最后为近代色彩文化的发展。自然色彩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形成的最初形态。
再次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元素构成。动物类纹样是首当其冲的。按类别分,动物纹样是民族传统服饰图案中一大类别,其中,龙凤图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之一,由于龙凤图案的本身所具有的传统内涵与造型特色,在国内外的作品中更是常见的设计元素。中国的龙纹经过无数代工匠的创造,通过对于自然界的多种动物的想象组合而成。凤纹,凤居百鸟之首,与龙纹同视为最具代表性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它是象征美好的瑞鸟,常与龙并用。
自然、植物类纹样是服饰图案中的另一重要构成部分。牡丹早在唐代就有国色天香之誉,在民族传统服饰图案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纹样之一,其花型饱满绽放,造型卷曲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凤穿牡丹是常用形式,为富丽吉祥的象征,千百年来都受到国人的推崇。荷花自有形态独具风格,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它不仅有令人赞赏的品质,而且结构作为一种常用图案在传统服饰中沿袭下来。宝相花是古代的吉祥纹样之一,被称为宝相是吸收了牡丹、莲花等花型的特点,盛于隋唐时期,凭借优美的造型、吉祥的寓意,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使用范围广泛,在以龙凤、荷花、牡丹等民间吉祥纹样为主的团花纹样设计中常出现并运用。
装饰纹样要求美感与内容的统一,这是我国服饰艺术的特色。随着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形象联合起来,表现某种特定含义。
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制服设计研究相对而言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对于国内航空制服领域的研究中发现,航空制服设计对于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是一个重要趋势,这也论证了本人此文分析的立足点:即在航空制服中合理引入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不失为一条有效方法,将传统文化、形、意合理地融入航空制服设计中,体现具有东方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的现代设计理念。
中国已经形成了国际著名的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基地和产业集群。许多世界顶级品牌在中国均有加工生产。中国的设计要高速发展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推出名牌产品,打造价值链营销,实现文化与工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传统、原生态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鉴于此,国家提出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此,在民众中扩大、普及原生态音乐文化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是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传统艺术、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如何将其进行弘扬与传播,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影音资料也无法把鲜活的、只在自然环境中由传统音乐家体现出的无形的力量和围绕着他们的文化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相关音乐家也试图尝试再现过去的传统音乐,但只能是在形式、音符等外在因素上再现,根本无法表达出传统音乐文化原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只有真正继承衣钵的艺术传承才能将本土音乐存留下来。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整体发展过程中,各自独立的音乐团体或音乐工作者,通过下基层、采风挖掘整理而成的资料大都只在音乐理论中体现;但在我国,音乐文化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来传播,可以说,没有传承就没有传统音乐的延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教育才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因而,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已成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时期新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本土民族文化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中国及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高校音乐学院中设置民歌课,由有采风经验的专业教师授课,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从实践中真正去体会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并辅以理论分析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
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三、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
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
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实践课。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民间采风,将所学知识与音乐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某种音乐做田野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1.花卉植物类
自然界的花卉常常成为国人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牡丹的天香富贵,莲花的洁白无瑕,石榴多子多孙等,都被国人赋予了美好意蕴。植物图形复杂多变,但以规律形式出现,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无论是夸张的图形还是连续的图案,都成为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部分。
2.人物神祗类
人物题材包括传说中的神仙如伏羲女娲、嫦娥飞天、八仙等;历史故事以及戏曲中的人物,如关公、岳飞等。钟馗、石敢当、神荼郁垒等神话人物后来被演绎为门神、宅神,有保平安的寓意。
3.几何符号类
几何符号是古代文饰中常见图形,古人通过象形符号来表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宇宙现象:例如太极八卦、云纹、万字符、北斗等。同时象形文字也属于这一类别,将汉字的基本笔画分解、夸张组合成艺术文字,具有可读与美观的属性。常见的汉字有龙凤字,百寿字,蝌蚪文等等。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招贴中的设计手法
1.形与形的联想
有一幅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招贴,运用哪吒脚下的凤纹图形,巧妙的与奥运五环相联系,而且也与风火轮,云朵相联系,设计者采用哪吒这样的传统人物图形,又寓意着惊天动地,开辟天地的新意。不论观赏者所感知的事哪个图形信息,都能留下深刻印象。传统纹样的魅力在于形意美。另一幅奥运招贴以荷花的这个传统图形韦基本设计元素,设计者把荷花的莲蓬的形与奥运五环的形进行了思维联想,观者自然思考荷花与奥运的关系,同时也留下深刻印象。名为《新时尚》的金奖奥运招贴画,,一头乌黑的中国式发髻被编成奥运五环结,并染以红、绿、青、黄、蓝五色,加上标有龙图案的中国旗袍领——这幅以背影示人的五环“结”式的发髻,体现了中国人同心协力办奥运的精神。(如图一)
2.图形的潜在内涵的发掘
中国传统图形之间的内涵丰富多样,运用得当,可以恰到好处表达现代的设计理念。如要表达民族万众一心,用百鸟朝凤的图形纹样,就很巧妙贴切。又如传统梅花图案,梅花自古以来以品格高尚,在严寒中傲雪盛开,因此梅花被赋予了传春报喜,香自苦寒来的美好寓意。因此如表达春天将至或励志类文化招贴就可选梅花图形。又如涉及哲学思想文化招贴,如对立统一,辩证和谐,使用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几何阴阳图形,单体简单鲜明而富有张力,容易非常强烈的表达主题。
3.运用传统符号及技法的传达方式
中国象形文字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图形和意义暗示,很多著名海报都是通过对文字的巧妙组合而出名。如“苏州印象”海报中,将传统冰裂纹图案巧妙地应用于“州”字图形,“州”字以宋体形式占据画面的中央,形式感强烈,并突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以山水影波和一叶小舟的照片,颜色以黑色和银色为主色调,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招贴带有朦胧的东方美学意境。(如图三)在表现技法中,水墨书法展现出独特意境美,可巧妙应用与招贴设计中,自然的传达出民族的风格。传统水墨以黑白灰的格调,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产生点、线、面的无穷变化,追求的‘含蓄、回味的情趣,给人美好意境感受同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极富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4.对传统图形的重构
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不应局限在照搬照抄上,而是需要对图形中的闪光点加以借用,甚至重构而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这就需要找到传统图形与招贴所表达的概念的契合点,如传统文化节的招贴,运用剪纸与中式旗袍的巧妙组合,背景以中国红衬底,传达出浓郁的传统风格。
三、传统元素应用所注意的问题
1.防止单一元素的泛滥。中国元素由于图案形式被大众熟悉,所以很容易导致共性化,而缺乏创新创意。例如表现文化节,马上就应用脸谱、龙凤等元素,表现形式不应局限在常用的元素上,容易形成单一重复的缺点。
2.防止传统元素解读误区。传统元素贵在创新,如对图形的重构,对传统文化与现念的结合等,这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现代设计基础,又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才能很好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再创造。将不同寓意图形运用于不同的方面,才能出现合适巧妙的设计。如表达矛盾辩证思维,用太极阴阳,围棋等图形,就一目了然。但如果应用龙凤呈祥图形,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中国因地域广阔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造型体系,如徽州地区所形成建筑雕饰、绘画、服饰;岭南地区的建筑装饰,陶瓷;江南的刺绣、木刻插画;西北的剪纸、皮影等;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都有极丰富的传统元素构成,其风格淳朴,内涵丰富,通过不断的沉淀、延伸和衍变,形成传统艺术特有的代表特征。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2012年正式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作为民办职业高校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该走向何方,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普及提高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学生要读懂原典,更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与定位。大学语文包含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与文学,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高校不应仅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已,不应仅停留在‘语文’的表层上,而应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这段话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经过深思熟虑,站在职业院校的广阔天地中,倡导:重建大学语文新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大智慧。现将思考的成果详细进行阐释。
一、编写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往往占据大量篇幅,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学,除此以外则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结果,因在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含义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解释道:“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回答只说明了“语”的含义,并没有解释“文”。“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的含义十分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而且中国古人将“文”等同于“纹”,与人对自己的修饰有关。张岱年将“文”的含义引申为三层:第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第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第三,在前面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看来“文”就交织在人们生活中,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因此“语文”是借助语言承载的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的各种文物典籍、古典艺术、礼乐制度、人为修养、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学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问题:什么是“大学”?大学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高等学府,毕业后就走入职业生涯。我以为“大学语文”中的大学既具有这个含义,同时更应该传承古人对“大学”的解释。曾子在《大学》首句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大的学问,大的学问,要彰显美德,最终达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来就是平天下。
总之,语文”必须以彰显美德,天下太平为宗旨,选取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传统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装饰,以及对自我终极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有一部好教材,没有好老师,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极为重要,缺乏这种素养讲解中会对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更不能将中国传统的观念阐释明白,达不到授业解惑。提出两点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大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尽管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广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单位提供良好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理清培训程序,以及每个阶段培训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当然传统文化素养不是通过一个短期的培训就能够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展开的理解和讲解才不会是个人的随意曲解,以至于谬以千里。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
大学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但必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学识,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观点。优秀的书籍往往是专家们伟大思想的结晶,常常与伟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三、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可视性和形象化,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依然没有离开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因此我们提出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诵读的最佳读物,绝对不能通过默读以及阅读其他人解释的作品来理解,只能选择诵读。诵读过程是一个练气的过程,熟练之后,气自然顺畅,对诵读者的身心都有极好的影响,况且多读则其义自现,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书籍的理解。
其次,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
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方面的兴趣,使学生明白,除了现代都市化的、网络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充满文化内涵的知识符号。
最后,定期参观承载传统文化的古代遗迹
每个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保存的古代遗迹,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古代遗迹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现象,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具体了解文化是怎样与具体实物相结合,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我们深信,如果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带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高度重视,努力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己学院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不断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一定能够将大学语文课程变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J].2012.12第6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