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研究性论文

科技研究性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研究性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技研究性论文

篇(1)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和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学生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2)过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从过程中培养思维方法和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指示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学生应该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二、如何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的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和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二)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以了解前人和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的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课题,明确到底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三)设计方案,分步实施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B、开展研究采用的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方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四)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

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论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入题,怎样展开,怎样阐述,怎样归纳。学生写好小论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写好小论文能巧妙的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评价方式:

(一)更重视过程

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更重视应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文化问题、环保问题、科技发展问题、人文精神问题等等,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结构和网络。

(三)更重视体验

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既发展了语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又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它的评价十分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内涵、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四)更具有灵活性

篇(2)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情境状态,在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研究目标,并拟定初步的研究计划或方案。

二、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步骤一般为确定课题、研究讨论、撰写论文。但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设置不同的程序。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了“确定课题、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以现行高中一年级历史中对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谈谈我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给了学生指导,并专门讲了“课题的选择”,于是学生终于定了课题,有的同学集中研究两次工业革命对的影响;有的同学集中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且题目也定得很细化,如写对、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的;也有的集中研究“‘剿发捻’是主要目标还是‘勤远略’是主要目标” 等等。学生定的这些研究课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兴起、内容、影响。选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的研究,使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补充认识。

(2)文献研究。课题确定后,第二步就是文献研究。除了学校图书室提供的资料外,主要是发动学生利用休息日从家庭、社会中获取有关资料,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时间让学生上网浏览查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3)小组讨论。这一过程,老师主要指导学生按课题组进行研讨,其目的是使各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老师对各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原则的引导。组员们则对前期的文献研究做总结,对论文的框架及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就为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4)撰写论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进行了较为认真充分的准备,学生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都写出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对于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综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观点鲜明、论述充分,其中不乏个性创新。例如,教科书上仅涉及了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划海防四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还开展了其它活动。

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61(2015)02-0032-02

高质量创新人才是推进和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重要策略之一是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性教学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本科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

一、培养创新人才呼唤研究性教学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二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三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方法,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老化周期缩短,据统计,现在一个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是 5 年,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今后所需知识的 10 % 左右,而 90 % 的知识有赖于研究性学习能力来获得。四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

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呼唤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种创新潜能竞相迸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这种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学转变为以知识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在这种教学理念或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归入研究性教学的范畴。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外在的),其认识论是一种 “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从而形成了以知识接受为基本特征的学校教育。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其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要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放出来,改革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并融入本科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研究性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自然、社会等客观世界,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突出以研究为本的教与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并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能在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生涯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本真与深刻意蕴。研究性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推进实施。

1. 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几种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以发展。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案例的构成不以知识点的多寡为优劣的判据,可以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思想,这些思想应该是学生难以从书本获得,是当知识点已经被遗忘而仍然能够留存下来的东西,内容可以从相关学科借鉴、移植或自己创作,应该更多地从文献而不是同类教材中取材。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实际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

2. 习题环节

习题环节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帮助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从高考上来的学生大多是从题海战术中奋斗出来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深。应试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是题目都有答案,答案在书本里,答案在老师那里,书本和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绝对的权威。在研究性教学的模式下,我们希望让学生了解:(1)题目本身可能过于简化、抽象;(2)题设条件可能有误;(3)现实问题未必有现成解;(4)有的题可以有多种结果。让学生学会挑“刺”,养成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判断解答的是非、意义,并善于讨论结果的扩大或变化。

3. 课程论文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论文,推荐部分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去查找相关文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该留有余地,展示科学发现的历史事件,讲解形成课题的思路,讲解文献查找方法,提供论文写作指导。小论文要求期末前完成,可以组织论文报告会,论文成绩计入总成绩。应注重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文献资料检索和分析能力、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研究结果分析和归纳能力、论文撰写和宣讲能力。课程论文不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4. 实验环节

在完成基础课程实验的前提下,不断开发创新型实验项目,建立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将实验课程从理论教学的辅助角色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主角。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重塑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而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处于中心位置,但应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相比,需要实现角色的重塑,更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第一,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流程,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探究、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有厚实的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有驾驭场面的能力。第二,教师要提倡公正、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切忌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照搬照套的恶习。要扭转学生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迷信书本和老师的心理,鼓励学生挑教材的“刺”,找老师的“错”。学生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阶段,不应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有条条框框,要鼓励和倡导有创造性的、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没有质疑、批判、开拓、创造和进取的科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第三,探索和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研究性教学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本身参与科学研究,尽可能展示研究工作者的思路、语言和方法,比如在研究工作中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不断调整研究步骤、深入理解结果的意义、扩大成果等等,而这些正是初学者很难接触到的。

总之,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做到教学相长。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这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施研究性教学来体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05).

篇(4)

一、研究性教学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式地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主动性和原创性等特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更注重和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质量,将知识得以产生的起因或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这种模式更能培养出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探寻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更理性地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非常丰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等都包含了与研究性教学相契合的思想,成为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来源。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主动建构对于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性,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为学生自主建构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建构,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该教育理论为高校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设立问题情境,师生、生生共同合作研究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做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教学,“以人为本”首先要理解人、相信人和尊重人。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研究性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潜能等思想和做法正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华体现。

(3)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追求“解放”、“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主张教师要运用面向终身学习的教学策略,要将学生置于他们必须进行思考的情景中,给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并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主张与研究性教学的精神相吻合,成为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4)后现代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所推崇的不确定性、 差异性、多样性、 对话、创造性等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相符。后现代教育理论认同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推崇探索,高校研究性教学也要求师生要有批判精神,不断求索和研究;后现代教育理论寻求差异性,推崇多元化,高校研究性教学也主张在不同文化与思想中吸收营养,尊重个性和差异;后现代主义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高校研究性教学也关注对话,强调师生、生生的平等与互动,营造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对话、合作与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后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创造性,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教学要保护并开发学生的这些创造潜能,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后现代教育理论是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性教学综述

(一)国外研究性教学综述 “研究性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成为大学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其中尤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两种模式最为普遍;法国于1996年开始在大学预备班开设“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课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课程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一般由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科现有的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日本被称为结合性学习,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主要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作为德国教改新热点“自由学习”重要内容之一的“课题学习”,其以课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各科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形式也透出研究性教学的影子。

(二)国内研究性教学综述 发达国家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课改的亮点之一。国内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教学名师(李元杰,2001;王金发,2004等),较早的从课程层面对“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理论进行总结。这些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了众多大学的推崇与积极响应,研究性教学开始在学校层面得到推广。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研究训练”(SRT)、新生研讨课,华中科技大学的“基于导师制的本科人才孵化站”及浙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 都是把相关课题研究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在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再次提出:“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探索教学理念、 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可见, 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研究性教学, 推动研究性学习, 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层面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研究性教学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局限:首先,研究性教学并未得到高校普遍的重视,缺乏规范的制度指导,也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教学评价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现象和问题;其次,对研究性教学过多地强调和关注教师的教学改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改革与之相匹配,使得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的“教改”,常常由于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而难以深入下去;第三,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大多集中于理工课程,缺少对人文社科领域课程的关注和运用。而人文社科领域同样呼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对其中部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下一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会计教学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会计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基于会计工作强调记账方法以及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特点,传统的会计教学大多局限在教师对准则条例、规章制度机械式的讲解上,这种教学模式既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久而久之令学生不堪重负,把会计误认为是极其琐碎、极其教条、必须通过大量记忆、长期坚持才能掌握的科学。实际上,会计准则条例的起草、修正其背后都有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支撑和依据,只要明晰了这些基本理论,明确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的准则条例无非就是这样基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而已。而且既然这些准则的应用背后所依据的理论是相通的,那么对这些准则的理解与学习也必然具有相通性,并不需死学硬记。然而,当前许多会计教师或出于自身对会计理解的局限,或出于教法、表达的障碍,往往并不善于将每一准则、制度背后的机理、所依据的理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课堂与学生共同“研究”的方式让学生领悟,而只是枯燥地解释理论,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准则条例,并通过例题、习题让学生学习其应用。结果往往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对会计“死学”。

随着社会经济现象的日趋复杂,许多新的财务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经历着变化和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会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务操作能力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评判指标,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对新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都已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正如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1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所指出的“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为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在组织会计教学时,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注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会计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会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问题情境。思考、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但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即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材料,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所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讲解固定资产折旧时,折旧的计算本身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掌握,但止步于计算本身却不是一堂好的教学。由于折旧对企业利润和资产价格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讲述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不同折旧方法是如何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从整个折旧期来看,不同折旧方法对净利润和纳税总额有影响吗?加速折旧法可以实现何种财务利益?提出问题后,教师可采用启发、诱导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索, 从而自主地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思维。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用那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和“实践”氛围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主动式教学法等,以更加灵活、开放的课堂组织方式来组织教学。如在讲授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时,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布置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合作研讨,自主得出问题的结论。此外,教师应随时将最新的理论和实务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介绍几种流派思想,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引导他们去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分析,自主发表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形式上可以是个人独立探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分工协作,集体研究论证,并将研究观点在课堂上碰撞交流,深化、内化知识的同时使个人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3)形成结论。会计准则、制度背后的形成机理,所依据的理论经常具有互通性,教师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延伸,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后,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知识,并综合运用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方法,将所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延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对固定资产折旧可总结一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所遵循的谨慎性原则,引导学生对于学过的其他谨慎性原则的例子如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存货提取减值准备等进行反思。再如讲到或有事项时(包括后续的借款费用、所得税等),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复杂的知识点以流程图的形式做出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或有事项继续深化学生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两处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提交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等研究论文,让学生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归纳整理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同时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为年度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4)反思与评价。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自己及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反思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可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梳理自己及他人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另外,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并且注意改进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评价观,由传统的以分数论高低变为多元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重视过程、方法而非结果。对应考试内容要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如名词解释、简答等),增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同时,学生的课堂表现、论文撰写的能力也都应被纳入到综合成绩的考核中。

四、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注重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既对教师的“教”提出新的要求,也客观上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科研求索,引导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如何以更有效的组织形式呈现知识。与之相配合,为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学生方面也要加强信息检索能力、演绎推理、分析、归纳、综合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达到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讲到底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摒弃这种“一言堂”的僵化做法,变传授式的教学为师生互动式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习惯被动接受、依赖教师提供现成答案及定论的学习模式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自主参与研究,逐步培养自我判断、自我探究、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

(三)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教材对这些最新理论和成果的反映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把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以及自身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善于学习,更多地接触前沿性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持续的自我学习和研究中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去感染和引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教学实践使得对某种教学方法钟情的教师往往会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而实际上,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解决不了复杂的教学问题。以会计教学为例,对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是会计学科研究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固定资产折旧而言,折旧的计算适合传统的讲授法,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就可以选用研究性教学法,而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又可以同案例教学法有机融合。因此,那种将研究性教学贯穿会计学科教育始终的做法,同样是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

(五)重视课外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般来说,研究性教学可以分为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两种模式。以上讨论的都是基于问题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可通过课外课题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展开。(1)课外课题活动。课外课题研究活动是连接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纽带,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科研水平。教师可结合学科的理论发展及自身的研究领域,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和特长,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性选题,提供相关选题的参考书目和资料。学生在检索、查阅相关参考书目和材料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小组讨论,形成研究报告(论文)上交。研究报告(论文)可视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综合考核成绩。(2)第二课堂活动。研究性教学还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学术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成果。为此,应加大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和课外活动,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的改革与实践”(吉教高字[2012]45号)、“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角”(项目编号:GH122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2期。

[2]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3]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期。

篇(5)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能否及时获取信息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然而,信息化社会又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正确与错误的信息,精华与垃圾的信息的社会。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收集、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给予学生这样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后,首先面临着资料的收集,而要收集到课题所需要的资料就必须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了完成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资料和信息?②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资料和信息?③收集到的资料中,哪些是有用的?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④从筛选出的资料中,可以整理出哪些观点和事实?⑤哪些图书是我以后还可能需要的?哪些网址值得保留?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课题,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互联网检索资料,或到工厂企业、机关单位收集素材,或深入实地调查采访获取信息资料,燕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活动,从而培养了学业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必不可少,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即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确立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因此,是否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的开展研究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学们通过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庥信息、相互探讨、寻找答案直至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听取他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劳动成果。如我校高一年部分同学选定了历史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唐代服饰文化》,节同学们从以下五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和研究:①唐代服饰的分类②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③唐代服饰对日本的影响④唐代服饰与唐代政治的关系⑤现代唐装的美学价值,分到不同子课题的学生分头去收集资料,回来后共同分析讨论,筛选出价值的资料和观点,分析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相互交流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最后共同撰写出了《唐代服饰文化》论文。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传统的学习活动过程大多局限在课堂,而研究性学习则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相联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访问、实地调查等学习形式,更多地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生活、感知并了解社会问题,许多问题有了直接地感同身受,这是他们在书本上或教室难以学到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关心社会现象,关心他人,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形式开展和研究活动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获得如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怎样去获取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怎样对取得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取舍,如何对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以何种形式如何形成成果,等等。由于有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2009级同学在确定《五星中学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课题后,首先,他们一起精心设计了一张内容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的项目、子项目和评价形式等进行了了认真的设计;其次,在回收问卷调查表后,同学们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结果;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还采访了多位历史老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并一起探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同学们形成了论文作为学习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不乏真知灼见的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5.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的科学态度和顽强的科这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同学们在社会调查访问过程中,接触了许多研究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深深地被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严谨求实的作风所感染。

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选取了哪些具有浓郁人文信息的课题或项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选取经济史、风俗史、文化思想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体验生活的丰富和美好的,选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类命运、为社会进步,为国家统一,为集体而奋斗而献身的课题,可以给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施琅与台湾》这一课题,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记住这么一位胸怀广阔的爱国将领,并为他的“平台”“留台”为实现国家统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品质所感染。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地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永权.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篇(7)

物理实验论文标准格式

早检测论文早检测论文2013-10-1002:16:13

国家标准的论文格式

1987年,我国出台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把论文的编写格式分为四大部分:即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和结尾部分。

前置部分:

封面。封面二(学术论文不需要);题名页;序或前言(需要时);摘要;关键词;目次页(必要时);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符号、标志、缩略语、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名词等;注释表。

主体部分:引言-1

正文-2

2.1

2.2

2.2.1

2.2.2

图1(或图2.1)

图2

表1(或表2.1)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附录部分:(必要时)

附录A

附录B

B.1

B.1.1

B.2

图B1

表B1

结尾部分:(必要时)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索引;封三、封底。

毕业论文的通用格式

对于毕业论文的格式,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文理科也有差异,但我们认为毕业论文至少有两个部分。

前置部分:封面、目录、写作提纲、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

本论

一、

二、

(一)

(二)

1.

2.

(1)

(2)

结论

致谢

注释(必要时),参考文献

参考范文:

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形式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阐述了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营造教学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创造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预示人类在本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的记忆容量,亿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互联网的交互管理能力,各种智能数据库、CAD等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将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脑力劳动性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着重探索、创新和开发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形式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引发了信息化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反映了理工科及各个学科科学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多年来,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创建国家名牌课程、“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理工科基地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为依托,全面进行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条件优良的优秀教学成果。学校实验教学硬件设备、实验室条件也发生了大幅度、跨世纪的改观,由过去的教学弱点转变为教学改革中的亮点。

当前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用好已取得的成果,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尤其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的今天,该课题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如何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巩固十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理工科教学,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学校扩大招生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优秀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严重困扰教学质量的难题,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来,我们以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为平台,运用信息化教育思想和技术进一步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中的“模仿型”教学,建设丰富的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

实验教学中获得实验数据,是实验课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师生都十分重视的重要环节,相对而言,对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不够。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也是正确获得实验科学数据的重要保证。

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读懂实验的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实验仪器的结构和运行机理等基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验教学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它们之间往往又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一个实验要用到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并且更加强调实验的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知识、新方法,这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难点。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方法为主线,应用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采用研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读懂物理实验的原理,理解物理实验设计思想、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实验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热烈场面。

2、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

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是实验的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同一个实验,同样的教学设备会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照葫芦画瓢,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实验的设计性、开放性、研究性是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并能充分用好已有的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

开设设计性实验时,由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实验要求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思想、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实验条件、实验参数,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开设研究性实验时,教师组织若干个基础物理实验涉及领域的课题,以科研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通过查阅资料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后写出研究性小论文等。研究性实验可以学生个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

实验的开放性,是指实验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开放。上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和题目由学生自命题或部分自命题,由教师审核命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我校注重实验的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在每一学期物理实验中都安排有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内容。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找到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的主置,并从实验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设计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建设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1、建立精品课程丰富的网络资源,营造教学互动的信息化平台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国家级精品课程,应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应建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系和网络共享平台。

我们认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优质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系统必须能反映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提炼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提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互的平台。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综合了几十年来我校物理实验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融合了10多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成果;反映了与实验教学相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并不断提高实验的开放性、教学的交互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按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新体系提炼了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实验的教案、实验的重点、难点、仪器的原理、结构、运行机理,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指导信息;围绕学生实验课程的知识点提供了系统的网上讲座,以便学生从看起来零散的各个实验中,系统地领悟实验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围绕现代物理技术类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提供了系统的网上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目前我校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已包括4个学期,224学时,78个实验的授课教案和100多个实验的习题;由物理学史,物理实验方法,不确定度和数据处理方法,力、热、电、光学量的测量方法与应用,现代物理技术讲座等内容组成的28讲物理实验系列讲座;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等各类常用仪器的仪器库,其中包括仪器的实物照片、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及使用指导等。为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资源库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和扩充功能。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资源库系统中动态更新自己的教案,引导学生学会读懂实验,指导学生建立实验教科书与实验室实物仪器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批学生的优秀教学实践论文脱颖而出。目前在我校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系统中精选了40篇学生的代表作。

2、建设基于web的远程仿真实验系统,营造多元化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学生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的运行机理,满足学生自己选择参数设计实验,或进一步做研究性实验内容的强烈欲望,有一定困难。学生往往在教师设定好的参数和步骤中完成实验的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很多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样实际上把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一种呆板式的模仿型教学。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与实际实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来解决。

由我校研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媒体,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验教学软件。它利用软件建模设计虚拟仪器,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可在这个环境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参数、操作仪器,模拟真实的实验过程,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可用于学生预习、复习以及自学物理实验,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的二段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并使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在此基础上,1999年以来建设在校园网上的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进一步营造了多元化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目前虚拟实验远程教学系统已包括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在内的56个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多年来在开设网上实验选修课、网上实验辅导课、强化师生间的交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软件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媒体,它的动态更新、动态和维护是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软件方式是用光盘等硬拷贝模式,常常存在着升级和维护困难等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用户无须手动安装仿真实验软件程序,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实现仿真实验等各种类型教学软件的自动下载、更新、运行。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更方便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更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为解决由于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增加的教学资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3、建立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立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因此它能有效地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开放模式。

为了对大面积学生实现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开放教学,我们建立了网络选课系统、教学交互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并在2个学期内,对2800名学生开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和立体化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它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我校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6月陆续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融进了我校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学成果。在反映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新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大多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内容或研究性内容、研究型课题;并配有基于web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大学物理实验资源系统等。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了体系新颖、内容丰富、适应于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立体化教材。

四、结束语

20世纪末以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正在发挥着任何时代无与伦比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融合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我们必须不断面对的课题,我们将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责任编辑:文和平]

作者:霍剑青   王晓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