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7: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景观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相伴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表现在水环境的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状况,客观上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保护。本文将简单介绍城市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生态型;景观型;河道;城市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创造的财富和人类自身都越来越紧密地向城市集中,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市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首先,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城市的环境建设,并了解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居住居民的对河道环境的需求,然后再规划。其次要确保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功能。河道要符合安全要求,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另外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要求可以分为两种,即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
一、生态作用
现在因为城市各种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水体资源在深大程度上都遭到破坏,生态河道要负责维系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以生态修复为目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岸线要尽量做到自然,富于变化;河道的横断面要宽窄不一;河道有冲有淤;坡度要有缓有急;在不同河段,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动物的生存。具体来说就是:无害化。采用对环境的负作用及损害最低的方案,避免在使用对其他自然环境掠夺式破坏的材料。生态化-水体池岸、河道等的设计要有利于水环境的生物、植物、鱼类的生存;节能化-从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优选低能耗的方案;综合化-综合审美要求与功能要求、经济与实用、生态效用与日常维护、保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且我们要定期进行河道清理与整治,保持河道的生态循环。
二、城市景观
以景观建设带动滨河开发也是最近许多城市河道建设的重点之一。如在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内河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从而带动中小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可以选择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的河段启动景建设和旅游开发,并在市区形成中心水环。在居住区附近的观赏型风景河道要满足市民的居住要求,使人们拥有一个可以散步、运动的自然场地,同时为了满足周围居民戏水、观赏的需要,将定期往河道内补充中水。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构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保证,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而且一定要定期清理维护,动员市民爱护环境,保护绿化河道。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道还要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河道的管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管理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除此外可在河道两岸设置管理路,满足管理、养护河道的要求,局部地段与现有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在河道管理路上设置路灯,以满足道路亮化的要求。要求清淤弃渣存放在指定地点。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统一外运处理;在最大程度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基础上,将产生少量的废混凝土、桩头、废砖头等建筑垃圾排放。
生态景观型河道是人们理想居住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努力协调的结果。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冒进态度,而应该因时因地因类制宜,根据居住区的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条件来选择规划,充分照顾业主、住户的接受程度,不但要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而且要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行与使用。总之,创造生态景观型河道任重而道远,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放弃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2]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3] 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
关键词:城市防洪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水利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城市水利建设要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
1合理的堤防走向
在城市防洪规划中,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修筑堤防,以便减少河道糙率,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从防洪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达到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等目的。然而,从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或多或少都会损害河道的景观价值。曲折、自然的河道代表着富有生命和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为了保留河道的景观价值,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洪水期形成湖泊,不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考虑河道景观后,河道的占地可能增加,但河道的占地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并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避免了河道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工程投资。
2利用防护堤发展地面的景观建设
地面的排水系统建设虽然扩大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加大了暴雨排入河流的速度,可是,这样的改造工程也应注意和谐共建。对于城区原有的河道整治要保证其河道的直通和宽广,对其河道的行洪断面进行加固,保证洪水来临时的输水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调蓄能力,使其排洪的压力减少。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兼顾防护建设和景观安排。堤背的景观利用十分重要,防护堤的作用虽然是要避免城市遭到洪水的侵害,可是高高的堤背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视野,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影响。针对这一矛盾,在堤身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堤顶加宽成城市道路,使路堤结合,既方便城市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具体来讲.可以将堤背坡采用缓于l:5的坡道与原地面相连,背面种植草皮,这样既美观又有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3对防洪堤断面形态及护岸的景观处理
由于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同一河道在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可能是枯水期流量的几十或几百倍。从景观方面看,在枯水期河道应有一定的水匝宽度和水流深度。为了满足洪水期泄洪要求.河道必须有较大的行洪断面:而为了保持枯水期河道景观,河道断面不宜太大。解决该矛盾的最好方法是河道采用复式断面。主河槽采用较小的宽度。保证枯水期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能满足防洪要求。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则成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休闲游憩。
4滨水区城市绿地系统
影响滨水绿化带的宽度控制的因素很多,水体沿岸陆域开敞空间控制主要为了滨水绿化带建设,滨水绿化带要体现主题性。滨水绿化带应以树林布置和草地布置相结合,一味模仿国外以大片草地而无遮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滨水地段的绿化布置相对于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从近水的滩地到堤岸护坡、堤顶,再到水岸空间的,从水中到岸上,从堤内到堤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1近水的滩地上种植地方性耐水植物
这样的滩地在丰水期被淹没,但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要依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植选种多样水生植物,使其与两侧河滨绿地的乔木、灌木景观形成呼应,重构水生植物、鱼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营造丰富水景景观,形成类似天然的湿地生态环境。
4.2在护坡上种草
在现有的护坡上砌筑混凝土框架,在框架内填土、种草,是结合堤岸防洪、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造的较好办法。对于比较适宜种植的护坡,可进行多种植物的组合搭配,可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堤岸上面及堤岸以外的步行空间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为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硬地面积,同时也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又能保证视线的通透。
4.3 远离水岸的空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地但要避免一览无余的绿地,也要避免过密的树木遮挡视线。沿水绿化带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净化水体,在沿江栽植大面积绿化有助于提高自然的渗滤净化能力,减缓污染土壤对水体的威胁。大范围连续的、多层次的河道水系绿化和水系水质的提高也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容量,从而更加提高滨水地段的自然活力和生机,使水环境更具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同滨水地段的地方特色和景观个性,而同一地区恰当的物种选择又可分明地展示出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
5保持河道的曲直美感
河道的堤防取向要尽量与河道特点相融合,最常见的工程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以便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然而,从与城市景观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总是会过多过少的影响河道的观赏价值。为了保留河道的观赏价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尽可能保证河道的曲直美感。例如: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不必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
6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水利建设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应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中,要从河道建设,防护堤建设、行洪断面建设人手。一方面做好滩地绿化、堤岸照明等措施,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城区现有的防洪工程为基础.综合加固.提高河堤防洪标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沈海高速(晋江段)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 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泉州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和“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的新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大宣传,强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抓督导促落实,抓进度保质量,全力推进晋江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项目区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1月均温11.9℃,7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h,年均降雨量911~1231mm。晋江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晋江段)起于晋江市池店镇溪头村,终止于晋江市安海镇外曾村(即朴里服务区) ,由东北至西南方向横贯晋江;公里桩号起于k397+800,终止于k420+560;路段全线总长22.76km,穿越晋江市的池店镇、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磁灶镇、内坑镇、安海镇6个乡镇及街道。高速公路主线为双向8车道(新拓宽福厦线),本次设计总里程为22.76km。
项目区可绿化地块包含旱地、平原地块、水体旁空地、民居及厂区前沿地块、山体、坡耕地及路旁带状地块等;不可绿化部分包含隧道、高架桥、河道两侧泄洪区滩涂地、高差极大的道路及护坡挡墙两侧地块、紧靠隔离栅的民居及厂房、山石地以及市政在建或拟规划建设的地块;已绿化部分包含山体已造林地块、隔离栅已绿化地块。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晋江市区域环境条件和立地质量状况,采取以珍稀乡土树种为主,结合区域适生性较强的塑形、色彩树种,确保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的成效。第二,优化树种配置,改善环境、提高景观效果并重原则。采用品种和规格适当的绿化彩化苗、净空气净化功能树种,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最佳景观和环保成效。第三,尊重自然、协调提升原则。绿化苗木选择上要与公路周边环境相协调,通过绿化的过度,是公路流畅的、自然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中。
营建范围和类型
项目区规划设计总里程22.76km。其中可绿化总里程13.8km,占总里程的60.7%,可绿化面积1930亩;已绿化和不可绿化总里程8.94km,占总里程的39.3%。其中池店镇可绿化面积为369.8亩,西园街道可绿化面积为359.9亩,磁灶镇可绿化面积为544.4亩,内坑镇可绿化面积为537.0亩,安海镇可绿化面积为118.7亩。
项目区涉及沈海高速(晋江段)沿线两侧30~50m可视范围内的,可绿化地段,涉及西园、池店、安海、磁灶、内坑5个镇(街道),共计单侧绿化长度22km,绿化面积约128.67hm2。针对不同地段的立地条件、景观需求和自然景观基础,将沈海高速(晋江段)森林生态景观通道营建分为6个类型,分别为:以绿色通道示范建设为主的精品段、以结合现有地形造林绿化为主的标准段、以道路、空地补种为主的补植提升段、以农田两侧道路、空地绿化为主的农田林网段、以水体绿化为主的生态景观段。
项目实施效益
4.1 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成后将新增绿地面积128.67hm2,每年可固定CO2和释放O2的转换价值较高;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起到了护路林带的作用,能有效的衰减车流噪声,50m宽的绿带至少可以降低噪声15分贝;森林生态景观通道还将发挥农田防护林带的作用,调节农地的小气候,保障周边地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另外,通过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高速沿线森林生态系统将得到优化,进而减轻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大范围的植绿增绿,不仅可加快实现“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目标,还可实现水资源质量和空气质量人类生存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提高,具有明显的生态环保效益。
4.2 景观效益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实施后,将建成长达22.76km,造林面积达128.67hm2的森林景观通道。美化环境的同时,有益驾乘人员健康,使道路行驶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是构成城乡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沿线景观绿化可成为一种品牌特色,可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并可提高当地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保护优美环境的责任感,有效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4.3 经济效益
首先,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的林副产品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并且可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奠定基础,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第二,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活力、吸引各地客商注资,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在立地质量条件等因素适宜的地段,可引进绿化苗圃经营和发展林下产业经济,实现绿化美化和生产经营的双赢。
5 在的问题与对策
5.1规划与实施协调优化
本次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过程中,出现由于整体景观要求等原因需要增加,或地块落实难度较大需要减除的现象,如不及时妥善解决,定会影响工程进度。位针对这一问题,业主、施工方和设计单多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经讨论分析后对需要增减的地块及时作出调整,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确保工程进度。
5.2 预防苗木价格攀升
在该类大规模景观绿化工程实施年度,苗木价格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而不断上浮。为避免该类现象出现,建议在今后大规模绿化年份应通过提前预备苗木或预约订购苗木的方式解决苗木供应问题。
5.3 变通解决资金压力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中的绿化地块是向当地居民通过征或租的方式获得,如若征租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施工进度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晋江市采取“政府投入示范带动、片区开发建设联动、引入苗圃经营补充”的建设资金筹措机制。示范段建设和高速出入口周边绿化景观提升由市财政统一投入。建设范围内属于企业用地或组团项目用地,由企业无偿提供土地,政府统一实施绿化。如磁灶印刷基地、安海机械装备基地、内坑品牌企业园等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将森林通道建设范围内的企业规划用地无偿用于森林通道建设。对示范段以外,交通便捷、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块进行出租,引入社会经营性苗圃投资建设,隔离栏外30m作为永久性森林通道,其余20m范围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由经营性苗圃作为苗木培育基地。
5.4 加强各方配合效率
为确保本次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晋江市各相关单位在市政府的同意部署下通力配合,全速推进。市财政局优先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农业局在完成工程招投标公示后,立即组织施工队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召开技术交底会,明确森林通道建设目标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场施工。工程实施阶段由晋江市农业局牵头,多次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为工程进度清除阻碍。施工单位克服时间紧、工作量大、地形复杂及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倒排工期,增加人力物力,确保在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沈海高速公路晋江段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任务。
森林生态景观通道营建经验
沈海高速(晋江段)森林生态景观通道设计结合实地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和确保生态景观成效:第一,注重整体景观提升。为全面提升森林通道建设绿化景观,规划在50m建设范围内穿插种植三角梅、红叶石楠、夹竹桃、龟背竹等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有层次、有色彩、有变化、有规模、有气势的整体景观效果提升。第二,不同绿化类型细化。将可绿化面积划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以绿色通道示范建设为主的精品段,以结合现有地形造林绿化为主的标准段,以道路、空地补种为主补植提升段,以农田两侧道路、空地绿化为主的农田林网段,以水体绿化为主的生态景观段,以引入苗木培育基地建设为主的苗圃经营段,针对不同绿化类型,结合实地进行细化设计。第三,突出晋江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的设计原则,通过休闲小公园、城市慢行道等形式,把高速公路两侧的自然风光和闽南特色建筑彰显出来,塑造晋江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品牌,提升晋江森林生态魅力。第四,建成即景的设计、施工标准。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在树种选择上,大部分采用胸径8cm-15cm的全冠或半冠容器大苗,在树种搭配方面,采用乔灌结合,花叶搭配。第五,加强苗木管护环节设计。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中苗木的管护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本次森林景观通道建设效果。在苗木的栽植初期,采取三角支架固定、挖渠起垅等工程技术手段确保苗木成活;在施工结束后,采取围护栏、警示牌、灌溉、喷药等途径进行合理保护苗木。第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建设配套设施,结合周边自然文化景观特色,把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成为集“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绿色走廊,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宜居程度和区域人群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关键词:景观林;类型;技术;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5302
1引言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甜槠、木荷最为典型。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次生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中山矮林和灌丛。根据2006年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全县共有木本植物100科,348属,1036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100多种,花卉、绿化、观赏树种300多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2生态景观类型
根据生态学、植物学和景观学原理,遂昌县现主要有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针叶林景观、经济林景观、竹林景观、灌木林景观等多种森林生态景观类型,但其各生态景观类型面积分布不均,色彩变化不大,视觉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大,林相单调或破碎、季相变化少、树种分布不均或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林分稀疏等方面。根据规划区域生态景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形态、季相变化、层次变化等多种生态系统和空间类型出发,按照规划原则,通过在各景观类型中进行目的树种的培育或改造,逐步提高规划区域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减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调整森林生态景观面积,丰富森林生态景观树种,增加森林生态景观层次,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
2.1景观保护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0.5的乔木林,所有经济林、竹林、特殊灌木林以及未成林造林地(针叶林除外),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均纳入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型。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森林生态景观价值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对这些景观,应采用限制采伐的方式进行严格的保护管理。其中,《遂昌县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作方案》划定为禁伐区的林地面积,要严格限制采伐;对于非禁伐区的林地面积,原则上禁止采用皆伐和大面积择伐;对于林业生产经营区的人工商品林基地(含工业原料林、合作造林、世行贷款造林)可准予皆伐,但要控制采伐区块面积,避免集中成片采伐,尽量降低其对生态景观整体形象的破坏。
2.2景观改造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
2.3景观营造型
对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根据立地条件分别宜树、宜灌或宜草等进行绿化。现有未绿化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上立地条件都较差,难以营造成较好的森林生态景观,因此要以种灌及种草来绿化为主;对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选择木荷、甜槠、栎类、枫香、榉树等树种营造阔叶林景观。今后采伐等形成的迹地,要及时并按照规划的生态景观建设方向造林绿化;坡耕地利用杨梅、厚朴、柿树、毛竹、茶叶等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经济林景观。
3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措施规划
3.1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规划区的地貌、海拔、坡向、土壤、土层厚度等对树木生长影响的分析,确定以海拔、坡向、土壤为主要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并拟定各立地类型的主要适生树种。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郑慧萍,等:遂昌县景观林建设的类型及关键技术资源与产业
3.2树种选择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观赏价值和生态效能高,并有成功种植经验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进行生态景观改造和培育,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既能适宜林地的立地条件,又能满足生态景观的建设要求,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景观美、地方特色鲜明的目的。此次规划主要选择以下树种。
3.2.1按生态习性分
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香樟、浙江樟、楠木类、细柄蕈树、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米槠、罗浮栲、栲树、南岭栲、乌楣栲、杜英类、猴欢喜、香港四照花、木莲类、含笑类、杨梅、冬青类、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树种有枫香、缺萼枫香、毛红椿、连香树、秀丽槭、檫树、小果冬青、南酸枣、马褂木、银杏、榉树、黄连木、柿树、蓝果树、无患子、光皮桦、黄山栾树;常绿灌木树种有构骨冬青、毛瑞香、浙江蜡梅、栀子花、杜鹃、茶叶、鹿角杜鹃、云锦杜鹃、夹竹挑、女贞;落叶灌木树种有满山红、丁香杜鹃、毛黄栌、美丽胡枝子;常绿藤本植物有常春油麻藤;竹类有毛竹、遂昌雷竹。
3.2.2按主要用途分
浙南及遂昌特色树种有遂昌冬青、遂昌大果油茶、遂昌雷竹、九龙山榧、浙江蜡梅、伯乐树、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凤凰楠、细柄蕈树、毛红椿;观赏树种有伯乐树、含笑类、木莲类、浙江红山茶、遂昌大果油茶、香港四照花、毛瑞香、常春油麻藤、美丽胡枝子、杜鹃、满山红、丁香杜鹃、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等;春―色叶树种有黄连木、刨花楠、红楠、闽楠、细柄蕈树等;秋―色叶树种有枫香、蓝果树、毛黄栌、秀丽槭、银杏、榉树、山乌桕、黄连木、香港四照花等;常色叶树种有栲树、米槠、罗浮栲、南岭栲、杜英类、猴欢喜等。
3.3林地清理与整地
造林前的林地清理与整地,无论是无立木林地的造林,还是林分补植改造,都不能破环周围的森林生态环境与生态景观。所以,只对造林地劈除草灌与清理树根、石块等杂物,并保留目的树种。整地方式采用挖大穴,穴的规格一般为50cm×50cm×40cm,容器苗可适当减少挖穴规格,挖穴后及时回填,以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3.4造林密度、种植季节与种植方式
景观营造,造林密度为2100~2700株/hm2,其中大苗造林密度为1500~1800株/hm2,小苗造林密度为2500~3000株/hm2。景观改造,有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补植密度以600~1500株/hm2,灌木林地补植灌木树种密度以1200~1800株/hm2,乔木树种补植密度以900~1500株/hm2为宜。为提高成活率,需选择春季或冬季植苗造林,即在树液流动前的雨后无风阴天定植。种植方式采用植苗种植。栽植时应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苗木尽可能当天栽完,当天栽不完的必须假植。苗木在起运时要带泥球。难成活苗木,栽前可用ABT生根粉、GGR植物生长素蘸根造林等先进技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有苗木装车时,必须认真检查,不得压伤苗木,并用湿草覆盖其根部,以防水分蒸发。
3.5补植与幼林抚育
种植后必须对幼林采用除草、松土、培蔸、扩穴、除萌、修枝等抚育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种植后死亡的幼树及时补植,保证成活率达到合格要求。抚育次数为种植后第一、二年各1次,第三年1次,抚育时间为每年6月或9月。为防止水土流失,抚育方式采用块状抚育。
参考文献 :
[1]刘秀晨.加强森林抚育 全面提升森林质量[J].中国产业,2011(7).
[2]沈孝辉.森林整体质量危机[J].绿色中国,2004(11).
[3]遂昌县林业局.遂昌县景观林建设方案[R].遂昌:遂昌县林业局, 2012.
一、林带建设原理
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原理主要指防护林科学原理,包括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树种择优原则等;园林美学原理,最重要是采取植物造景的美学原理进行,包括变化统一原则、对比调和原则、尺度比例原则、均衡稳定原则和韵律节奏原则等;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面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贯彻艺术性、人本性和生态性三性统一原则。
二、林带建设原则
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原则包括生态防护优先,做到多功能和景观的复合;遵循植被与环境互作、植被演替等客观规律,科学搭配不同的植物,实行植物造景。在林带营造中,体现地方特色,以乡土景观树种为主,考虑季节性因素等。林带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显景观的原则;坚持依据现有、优化提升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多效益兼顾的原则,科学构建立体、复合的生态景观林带。营建具有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绿化带。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以当地特色树种、花色树种为主题树种,以乡土阔叶树种为基调树种,构建带状的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二是依据现有,整合资源。在现有林带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在绿化基础上进行美化生态化。注重与沿线的湿地、农田、果园、村舍等原有生态景观相衔接,注重与各地防护林、经济林、绿道网等建设统筹实施,充分实现各种生态建设项目的整体效益。三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保证建设工程的有序衔接和生态景观的整体协调。
三、林带建设主要措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以现有的绿化和森林为基础,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闲置地、地进行人工造林。二是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三是对已经绿化但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四是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进行封育管护。具体建设方法上,采取“造、补、改、封”相结合方式进行。“造”是对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闲置地、地进行人工造林;“补”是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改”是对已经绿化但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封”是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进行封育管护。林带建设范围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等主干道隔离网范围内的中间隔离带和路肩绿化带;主干道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主干道经城镇、厂区、农用地两侧各20~50米范围内的绿化;主干道两侧1公里可视范围内的林地。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景观;人文元素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和要点,逐步探讨适用于当今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要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化人类对于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提升其价值。创造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景观设计及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多种文化学科交融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态形式和抽象的生态形式。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
生态景观是把景观设计的触角延伸到生态的层次,把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果。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学科的交叉影响,更主要的是这种景观设计的广泛性、科学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为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等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种藕合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倡导“科技、生态、景观、人文”的共同主题。生态景观设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目的,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将原始、天然、趣味的大自然环境引到城市建设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能够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二、生态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由于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景观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人文元素主要面临问题:
1.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认识的偏差、措施不当,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旧城改造中,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使得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遭到破坏,破坏了历史古迹,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周干峙院士对这种现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新思路、新风格,实为对本国文化的无知,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拆掉了不懂得真古迹,却又拼命地热衷于建造假古迹。假古迹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现代文化,将一些人文元素濒临灭绝。
2.改善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
3.要加强法制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律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最稀缺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包括文化元素本身,而且还应涉及周围自然景观的保护。
三、生态人文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的融入思路
1.生态人文景观设计方向。自然观光旅游开发:群植古银杏观览、孤植千年古银杏观览、野生动植物景观。民俗民风展示山地景观观览、茶园、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观光产品:古朴幽深的古祠、民俗民风博物馆、古朴民居、摩岩石刻、寻找英雄足迹、野战活动游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民俗风情展示、休闲垂钓、山地野营、山地运动、山地休闲。山寨绿林疗养产品:山寨疗养、山地绿林度假、山地绿林保健。
2.生态建设措施。注重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保护现有自然环境,荒山荒地应抓紧实现以森林覆盖为主的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地面积,做好造林,抚育工作,使地形地貌不受到破坏,山石水体不受到污染,动植物生长不受到阻碍,生态系统平衡不受到伤害。例如,在山体上种植一些茶园,既可以传承茶文化,也可以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总体目标:蓝天碧水,林深草密,清新自然。注重水体资源与环境保护。水质治理是切入点,水体质量一旦遭到破坏,其净化的代价往往非常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形成最大障碍。例如,通过在水体中种植可以净化水体的藻类,放养鱼类,既可以开发成为休闲垂钓中心,也可以保持水体资源环境的平衡发展。在旅游景区和浏览道路的景观范围内,严禁开采山石,要保持山体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采用:“游住分离模式”,最好还要在山上建各类接待设施。
3.人文元素及其环境保护。保护人文社会资源。注重保护民俗民风博物馆:如氏祠等几个姓氏的的几十本草族谱、族规界碑及期修祠纪念碑。保护当地乡土民情,其中古朴民居、居民的生活活动方式,也是生态旅游景观中被观赏的对象,是景点。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组织专门机构,专人,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与民众资源、编辑、出版相关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人物词典、小说使其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即可提高旅客的探迷,探知兴趣,同时也是提高旅游区文化品位的需要。
传承文化典故。以当地农耕文化的石磨,水车,风车,织布机等古老的劳动工具,作为风俗风情展示,传承农耕文明,发扬当地风俗风情。“五老树”、“银杏至尊”等神话传说的典故,通过摩岩石刻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传承银杏谷文化,发扬中国传统。
严禁毁坏文物,杜绝人工建。设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状况。入口大门的设计、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千年银杏村的银杏叶为设计元素,将现代的大门、雕塑,通过融入人文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成为既生态,又具有人文元素的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l]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