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力体制机制

电力体制机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力体制机制

篇(1)

中国电力体制正迎来自2002年“2+5改革”之后制度创新的又一次重大的战略期。倘若当前电力市场配置本身潜藏着重大的理论模糊性,建立在相应主张之上的体制创新就会陷入更低效和高代价的制度替代中,从而在赶超美国经济总量和力争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恶性化肿瘤”。

“双垄断”模式

10年前,中国电力体制的分业改革,为中国煤电体制作为基础性电力供给体制开创了迈向市场化的制度探索,其经济学原理系一种“双垄断”的制度安排。

“双垄断”的市场安排首先体现为:火力发电企业只能将各自的电力产出售卖给享有买方垄断地位的“国网” (包含“南方电网”);其次体现为“国网”又作为享有卖方垄断地位的供给者将其所获得的电力转售给需求侧。因此,10年前的改革实际上赋予了“国网”既享有买方垄断权,又享有卖方垄断权的“双垄断”市场地位。这便是中国现行电力体制的基本事实和制度框架选择(至于地方网、自用网、农网、新能源网、微电网和直购电等另行讨论)。

“双垄断”模式意味着,垄断者享有单独制定买入或卖出价格的市场优势地位,撕裂了发电生产企业和电力使用者之间的供需议价的可能性。

电价是由双垄断者的“国网”或主管它的国家行政部门来决定的。那么,“国网”或其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根据怎样的原则来定价?是追逐企业利益最大化还是公共利益最大化?无疑,只有首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彻底把握中国现行电力体制的真正结症。否则,随便拿缺失理论清晰性的“市场”概念来幻想般地对“双垄断体制”进行虚无替代,就是缘木求鱼,更加不负责任的。

众所周知,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即便是完全自由竞争型的市场配置也并非必然比企业内部的管理配置一定来得更优。孰者更优的问题因此是需要进行“交易成本”比较和分析的。否则,市场中是不应该存在“企业组织”现象的。

故电力价格到底该由市场配置还是该由政府管理配置的议题——到底该由“完全自由竞争型市场”来配置、还是该由“双垄断型市场”来配置的议题,不存在不加分析的先验解。相反,印度私有化其电力产业所带来的大停电和逐利以及投资激励机制不足等弊端,已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有力证据,足以对简单化的“电力市场配置论”敲响警钟。

毋庸置疑,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是极为特殊的。因为,对集中发电网络供电的电力体系而言,由两个发电中心辐射的输变配电网络所交集的需求侧,只能获得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的好处,而不可能获得发电厂数量无限假定下的完全自由竞争好处。相比之下,电力的价格若采用分业式双垄断体制由政府管理来决定,则所有需求侧——无论是否处于不同输变配网络的交集中,都将可以享受到远比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下所能获得到的更多好处。只要政府管理不是以逐利垄断者私利,而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供给者身份出现。

有鉴于此,深藏于中国现行电力体制中的“双垄断”安排,只要不朝着追逐私利最大化的私有化方向演进,而是朝着不断完善其“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定位和责任方向迈进,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就将无须、也无法被替代。

“善寡头”下的共赢机制

假定如此,双垄断体制下的电价联动机制就不仅限于“煤电联动机制”,而必须涵盖包括“煤电联动”在内的“全成本链电价联动机制”和“电力公共品利润联动机制”。无疑,只要对“全成本链电价联动机制”和“电力公共品利润联动机制”进行公开化的指数设计,中国电力体制的双垄断安排就是一种“善寡头市场”的制度创新。

当然,中国双垄断型电力体制将会遭遇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于,如果说不再维持煤炭价格的双轨制,而是将其并轨为单一的市场价格,那么,它还能够是一个可以维系其稳定的有效体制吗?亦或,维系其可持续的代价是以“煤价双轨制”、“煤运双轨制”和“煤产双轨制”等价格机制扭曲或错配为代价的吗?或者说,在以市场机制为社会资源最佳效率配置所主导的制度约束下,中国双垄断型电力体制的整体社会代价是什么呢?

为此,我们的新主张是,中国双垄断电力体制的可持续性,根本无需以“煤价双轨制”、“煤运双轨制”和“煤产双轨制”等价格扭曲安排为代价来获得。因为,煤价并轨、煤运并轨和煤产并轨的市场化治理,都可以借由“市场制度”本身的治理来获得有效的应对。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从来都既不是凯恩斯之前的古典完全自由竞争型市场,同时也不是凯恩斯理论改造之后的“有效需求可改进的供需均衡市场”。因为,两者都系建立在“多边均衡”被假定完全等效“双边均衡”的理论基础上。一旦认知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煤价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根源就会在理论上呈现出原理性的解释,从而为根除或限制其提供制度层面上的治理可能和应对选择。

由于没能界定出“双边均衡”和“多边均衡”之间的理论差别,主流经济学假定完全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均衡价格的出现。但是,对于这一论断,疑虑始终是存在的。事实上,正恰是对市场功能到底能否真的导致均衡价格的出现和有效促进社会整体普遍繁荣的疑虑,或什么样的市场安排方可为之的疑虑,才导致诸多双轨制在中国开放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

所以,只有对“市场机制”本身进行更加全面的认知——超越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意义上的认知,才能对市场机制到底导致均衡还是导致波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如何剔除煤价并轨之后,将会必然出现的“人为波动”或“流动资本逐利波动”的煤价不稳定效应呢?

为此,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煤价并轨的市场化治理必须伴随能有效治理市场波动的“共赢市场稳定基金”的同步设立。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是相反、就是弄巧成拙。一言以蔽之,只有设立由发电侧和煤炭企业为主要基金发起人、意在稳定市场波动而非逐利的“共赢市场稳定基金”,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一样的“治理型基金”,煤价并轨连同煤运并轨和煤产并轨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篇(2)

1.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风险。改革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到现在为止,电力体制改革仅仅是拆分了国家电力公司,形成了五大电源、两大电网。它们在竞争过程中,相互间的矛盾不会有一个像国家电力公司那样的机构来进行协调。新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旧的那种平衡又被打破,本身就蕴含着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力体制改革并没代表电力行业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已经随着转变。多年的顺利局面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电力行业对于面向市场经常的改革缺乏应变和对策,体制的改革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客观上容易造成投资融资管理混乱。

2.产权关系不明晰。由于电力投融资领域的许多政策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提出来的,不同时期出的政策同时执行必然会和以往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集资办电的出台打破了过去由国家独家办电的格局,使电力工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出现多种产权关系。政策下形成的项目,产权界定,收益的划分至今仍有纠纷。一些地方投资者对其出资项目,既拥有产权分电权利,又要拥有债权收本利息。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不符合国际惯例。

3.投融资效率低、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健全。中外投资者对项目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处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电力投资者几乎没风险意识,原因在于缺电局面和新电新价政策的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全国性的缺电局面得到了缓解,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力供过于求。而且伴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施行,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多的不定因素,已往的投融资体制缺陷日益暴露明显。如投资回报不高:在国外,投资办电的回报率大约在10%一20%,而国内现在基本在8%。在现行的电力行业运行体制下,实际上投资风险仍由国家(或者政府)承担。企业的项目投融资决策、项目的招投标和建设资金的到位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和安排,那相应的风险企业也无力承担,且有理由不承担。这样,企业缺乏控制开支、降低成本的直接动力,有待挖掘如何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投资效益的内部潜力。如基建超标,一般的电建项目完工后,超出计划20%一30%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大了投融资风险。

4.资本金来源不足,项目注资能力欠缺。资本金来源不足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电力企业自我积累逐步萎缩。由于集资办电政策的出台,地方投入比重逐渐加大,中央投入逐渐减小,且国家对电力企业的多税种、高税率政策使电力企业自身的留利很少,资金利润率水平很低,电力企业自身利润作为基本建设投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相当低,使资产得不到及时补偿和更新,重置投资能力乏弱不堪。二是“九五”期间,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这使得电力行业面临着项目股本注资严重不足。资本金制度规定资本金达不到20%比例的,就不能进行相关投融资活动。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行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是基本特征,所以一般投资者受投资能力和收益的限制,不愿进入这一领域。

电力行业投融资应对挑战的对策

1.继续深化电力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关系。2002年底推出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电力行业带来活力和前景。但作为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总是会显示其不足。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目前主要包括:尽快研究并出台电网经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价格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国家调控体系;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电力行业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

2.明晰电力企业产权关系。产权清晰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力行业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快明确省级电力公司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中介机构,承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使省级公司具有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权利;同时,对电力企业的其他投资方来说,也应该充分利用省级电力公司拥有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有人才。但投资方也只能以股东的身份影响电力企业的行为,而不能随意干预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

3.健全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从经济角度分析,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保证投资者合理的投资收益、融资的及时稳定回收以及投资风险的合理控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电力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金流向电力行业,解决电力资金不足问题。

要健全和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决策:(1)争取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的资金注入。电力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成为政策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本金贷款的比例应至少不低于30%。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国有资产控股的目的,又能减轻省级电力公司在建设项目的注册资本的压力,还可以利用经济发展势力强劲的优势,融得国际、国内两种资本。(2)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的内部积累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控制生产成本,改进电力调度,节约各项开支,以降低发电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加速近期折旧,适当提高折旧率,强化企业加速折旧的重置投资体制。(3)实行资产债务重组,集约使用资金。

篇(3)

关键词: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电力及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概述

农村电力是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要的电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是农村电力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组织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农村电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农村电力的投资管理体制、农村电力的产权管理体制、农村电网监管体制和农村电力的电价形成机制等。

二、农电管理体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同一县域内一般只有一个供电企业,个别地区存在同一

县域内有两个或多个供电企业的情况。按照县供电企业与省级电网企业资产关系、

管理关系、电力交易关系的不同,我国现有农电管理体制的模式大体可分为直供

直管、趸售代管、股份制、自供自管四种形式。

1、直供直管模式:直供直管体制下,县级供电企业资产属省级及以上电网经营企业。根据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对县级供电企业核算方式的不同,考虑县级供电企业的财税体制,直供直管县级供电企业又以全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不

同形式存在。

2、趸售代管模式: 趸售代管模式是一种协议式管理方式,趸是售县级供电企业原有电力资产属地方政府,是独立的经营实体。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对是售县级供电企业代管,是根据当地政府的委托,对县级供电企业实施的管理。代管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临时过渡性。

3、股份制模式:股份制供电企业是由两个及以上资产持有者,依照《公司法》共同组建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公司,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

4、自供自管模式:在小水电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发供电一体化经营的县级供电企业,我们通常称为自供自管体制。自供自管体制下的县级供电企业,资产属于地方政府,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与电网经营企业有少量的电力买卖关系,无管理关系。

三、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行政性管理

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农电企业一直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适应政府对企业的计划管理,农电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与政府行政部门层层对应。由于农电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政府对农电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控制。农电企业没有自经营权,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所有问题和弊端。

2、垄断性封闭式经营

农电企业一直作为我国自然垄断企业,其主要依据为:农村电力网络不可分割,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网;农村电网具有范围经济性:即在一个地区内,由一个部门提供全部服务,价格最便宜;农村电网更具有规模经济性,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网络,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农电企业投资大,其投资沉淀形成了壁垒,别的部门很难进入。国家方面作了硬性规定,别的投资主体不允许进入农电企业内部,农电企业一直都是独家经营,所以能享受到垄断收益。

3、农电投资无稳定来源

长期以来,国家在电力工业投资体制上,实行的是“重发、轻供、不管用”和“谁投资、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作为电力系统“用”的最末端的农村电力,一直来,国家不对其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农网发展没有稳定的资金来

源。在农村电价中收取的两项费用的2/3用于电源建设,剩下不足1 /3还不够添

置维护设备,更谈不上改造和发展。

4、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农电多元化管理体制导致农村电力利益相关主体多样性。农村电力设施的

投资主体不统一,管理不统一,导致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因此,农村电力监督管理是谁都可以管,也是谁都没义务管。有利益的时候,地方党委、政府和供电局、农电总站等部门争着管;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挑责任的时候,无人过问,惟恐避之不及。

5、农村电价管理体制混乱

农村单户用电量小,分布广,线损非常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村电价奇高。农村电费回收实行按村收费模式,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代收费行为,而在实践工作中必将导致低压电网电能损耗的加价过程,这个过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难免形成中间盘剥环节。“人情电、权力电”以及“乱加价、乱收费”现象严重。

6、农村电价形成机制与电力市场供求脱节

农村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我们现在的农电价格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机制发生了改变,体制发生了变革,价格体制却没有跟上,而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的电力价格,其形成机制不合理。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

四、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

1、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1)、实行政企分开,将原由各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作为各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国家电监会依法对农村电力实行投资、电价等的监管。

2)、组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各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接受电监会的监管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3)、各县(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政府管电职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电力发展水平分别组建县(市)农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农电合作社和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开发建设小水电自供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并积极鼓励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对小水电自供区进行投资参、控股,条件成熟进行合并,实现一县一公司。各农电企业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4)、实行主辅分离,将原来农电企业的所有多经产业从农电公司中剥离。学校、医院等成建制地移交社会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他产业的企业,明晰产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由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

5)、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撤销乡(镇)电管站,改革为县(市)电力公司的供电所,使其成为县(市)电力公司统一核算内部机构,乡(镇)、村不再设立作为经济核算单位的管电单位。可一乡一所,也可数乡一所,统一由县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经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上交,其所需费用开支由县(市)电力公司核拨。对乡电管站转制过程中,乡(镇)供电所的职工,由省电力公司根据电力行业规定的编制核编,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纳入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人员的招聘,严格按照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进行。农村电工录用实行统一考试、择优聘用,持证上岗,并纳入县(市)电力公司合同管理。

结语:农村电力的长期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能够为我国的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具有创新性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祁碧茹;魏玢; 樊爱霞,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和谐农村电力,[J],电力技术经济2006(12)

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

一、引言

电力企业作为技术、资产、人员密集型企业,具有经营型、社会公益型的双重特点。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虽然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尝试,但层次、深度还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还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核心竞争与“人”紧密相关,谁拥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谁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经济时代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内部竞争也逐渐增强。但是电力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现状已不能适应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如何尽快把握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顺应变革大趋势,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成为电力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它的最大特点是难以替代性和搞增值性。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现代管理科学认为,要搞好一个企业需要四类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四类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人力资源,即使有了其他三大资源,也会失去优势,甚至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基本作用。企业需要的四大资源原则上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其中人力资源作用最为活跃,人力资源可以迅速转变为其他三大资源,而其他三大资源要转变为人力资源,就非常困难了,而且要发挥其他三大资源的优势,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来完成,为此必须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虽然后来电力企业进行了一些管理体制变革,但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劳资、人事管理上,存在着国有企业的一些问题。根据电力改革形势以及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照国外先进电力企业,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结构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长期的垄断地位,市场化程度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大多企业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的水平上,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忽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贡献,忽视从管理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完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结构比例失调、配置不科学是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对人才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

四、改善对策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认识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围绕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立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筑电力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体系;构建员工多种职业发展新通道,拓展各类人才成长空间;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建设能够实施企业发展战略、适应创建国际一流电力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深化人力资源体制改革

深化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奖罚分明、监督有效、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力(人才)市场。结合国家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形势,加快实施人事制度,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劳动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应积极构建育人到位的竞争机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宽松而又充满竞争的环境。不断完善激励竞争机制,不仅从物质入手,也要重视竟是激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精神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对职工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措施,在企业内部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气氛。每年度对在企业管理、生产中为企业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人才,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估计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4.做好人才评估

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是指为了特定目的,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企业人力资源评估充分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全面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为企业决策层在决策企业的管理、经营、开发时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依据和服务,为准确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为制定宏观政策、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增效、增值的各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企业人力资源评估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独立性的原则,防止评估流于形式,切实发挥评估在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五、结束语

篇(5)

摘 要: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电力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立足,要有效提高电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得注重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具体分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经济系统运用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运行措施,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背景 电力经济系统 运行

目前,信息化时代覆盖的地区越来越广泛,市场经济也在飞速发展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效地运行电力经济系统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心之一。我们应该在保障电力生产高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电力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接下来,我们首先分析电力经济系统运行的现状。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经济系统运行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计划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经济系统的运行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完善,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分别从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观念、电价的管理体制、电网的经营机制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电力经济系统运行的观念有待提升

在如今的电力市场中,大多数电力企业是国有企业,许多企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影响,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很快地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没有危机,有政府的支持,而且还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没有任何发展的风险,更没有竞争意识,这对电力企业市场的开拓是非常不利的,严重影响着电力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力企业的员工要转变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观念,具备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贡献。

(二)电价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电价是电力经济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完善的电价管理体制,就不可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管理体制来看,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一方面,现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严重的偷电、漏电的行为,而且也没有严厉的惩处制度,严重影响电的销售。另一方面,目前的电价标准制定还统一由政府制定,电力企业要开拓市场还要通过上报政府,等政府审批,政府的批准又得经过一年半载,等审批通过,电力企业已经失去市场机会,给电厂或电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要改善电价的管理体制,避免该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不科学性等影响电力产业的市场营销。

(三)电网的经营机制有待完善

电网的有效管理也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现在的电网经营机制还不是太完善。在如今的电网管理机制中,大都是政府垂直管理的,在财政管理上也是采用收、支两条管理线,电网的经济效益核算也是统一进行的,这会让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许多电力企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代表存在,电网经销者没有经营的主动权,这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要合理分配资源,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电力经济运行体制,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国家及相关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下,电力企业的相关制度也在逐渐改革完善着,对促进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从电力企业市场的发展、电价体制的改善、市场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具体分析:

(一)大力推广电力企业市场的发展

在相关法律的规定下,电力企业主要被划分为三个模块,即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网经营企业。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我们既要确保这三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还要保障它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国家及相关政府要给电力企业适当的自主权,确保公平自主、平衡发展的原则,从而有效开拓电力企业的发展市场,抓住发展的机遇,如农村电网的改建等,各电力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改革完善电价的管理体制

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我们要确保电价的科学合理,才能为电力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改革完善电价的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一方面,国家及相关政府应该给予电力市场足够的自主权,让电力企业有权在某一范围内宏观地调控电价。另一方面,电价的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适当地上调或下降电价,以增加电的销量来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薄利多销。另外,电价的制定要结合市场的风险、电力企业的成本、应缴的税额等,在合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利润。

(三)建立有效的市场供求及竞争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供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经济市场对电力的需求,然后适度地供应,做到电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当电网的供大于求时,我们可以适当地下调电价,若供小于求时,上调电价,用这种电价浮动的方式来调节电力供求的平衡。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给电力分配同等条件的资源,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对于某写大电网的交易,可以从中收取过网费等,从而有效地平衡各电网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电力经济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电力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效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现代化电力经济运行系统,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力企业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等,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更多的居民提供便捷,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能源的合理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文艳.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08月.

[2]马哲远.新疆电力供求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研究.新疆大学.2012年06月.

作者简介:

篇(6)

近年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正逐步推进,随着市场化经营和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电力企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宝贵的历史机遇。但受传统管理理念、方法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手段工作长期滞后于电力业务的发展,电力企业中还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而这一情形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尤为显著,我国电力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依托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就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必要性

企业行政系统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是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對电力企业而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除了业务类的,其余都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相当于电力企业的中枢系统,只有做好行政管理,才能保障企业的有序经营和健康发展。

电力企业部门众多、岗位类型繁杂,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需要与多个部门、岗位发生接触和联系,在当前重业务、轻管理的氛围下,行政管理工作所得到的支持与配合尚不充分,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环节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内部存在岗位冗余、部门臃肿、管理机制不灵活、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其自身管理效率也难以保证,加之多数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尚不完善,奖惩机制科学性偏低,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各项行政规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制约了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在此背景下,创新和改进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工作理念被动,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是制约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成效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今后应充分结合电力企业的经营条件和管理基础,突出行政管理组织的主动服务职能,从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对行政管理体制做出全面的创新。

完善行政管理领导体系。完善而顺畅的行政管理领导体系,是保障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机制运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针对电力企业目前的情况,应就行政管理领导体系做出以下几方面创新:首先是建立首长负责制,由最高行政管理领导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考核、监督工作,并由上级行政管理领导分配和下达各项行政管理任务和权限,使各项管理任务均由明确的责任人执行;其次是建立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即由行政管理监督人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并以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作为其绩效考核依据,作为薪酬激励和员工晋升的参考;此外,还应确保各行政管理领导之间的责权分明,在此基础上对行政管理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调整,以真正使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高效、主动地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服务。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目前,电力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开展危机管理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视为行政管理机制创新和改革的重点之一,以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并未企业各项管理战略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此,行政管理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组建危机管理小组,由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全员推选危机管理小组长,并推选小组全员,必要时可与企业外部的企业管理专家、专业咨询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全面、更及时地识别危机并采取有效地事前控制手段;其次,是开展全员危机管理教育。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海报、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关于电力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危机管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企业全员的危机意识,同时充分提升全体职工的风险识别能力,进而为危机的识别、规避和化解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前言

电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占据中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电力企业中传统的劳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在适应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甚至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将薪酬激励机制应用在电力其中,能够给员工带来更加有效、更加直接的激励,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电气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薪酬激励机制的定义及类型

1.薪酬激励机制的定义。薪酬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可续合理的薪酬分配体制,正确的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在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其他激励机制相比,薪酬激励机制对员工工作动机的诱导和激励作用更大,是现代电力企业常用的激励形式之一。

2.薪酬激励机制的类型。目前,电力企业中的薪酬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其一,股权收益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机制指的是让经营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掌握企业的股权,同时享受股权的增值效益,该种薪酬激励机制是一种谋求长远利益的薪酬激励机制,按照股权收益和经营者之间的义务关系和权利关系,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分为齐全激励、期股激励以及现股激励等三种;其二,职位消费激励机制,职位消费指的是一个企业内担任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根据职权的支配能力以及制度的规定,本身享有企业内的各种隐秘或者公开的额外福利或者消费特权,有一定支配能力或者职务的人能够在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职位消费行为;其三,年薪收益激励机制,年薪指的是企业以一个经营周期为单位,根据经营者的基本报酬以及经营业绩发放的一种间接货币定级薪酬激励制度,年薪激励机制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受到欢迎,是企业面向社会以及全体职工的以后总激励方式。

三、薪酬激励机制在电力企业中的实践应用

1.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创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实际状况的薪酬激励机制势在必行。电力企业创建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对企业的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衡量标准,并根据员工的不同工种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薪酬分配,最大限度的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因此,在创建薪酬激励机制时,应该为员工的工作量制定严格、明确的标准,并将员工的工作完成量和工资待遇相挂钩,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员工的现任级别,制定明确的工资等级,然后根据各人的能力评价或者按照“职能工资薪级值计算表”确定相应的薪级。建立专门针对薪级评价的年薪制度,例如根据员工或者干部的个人能力评价,也可以根据现任职务级别的年限进行评价。通过制定和运用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激发管理人员以及职工的总做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的制定与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薪酬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尤其是体现在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形式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电力企业的员工很难接受差别待遇的薪酬激励机制,这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宣传工作和文化教育,将实行薪酬激励机制的原因以及好处普及到员工中,得到员工的认可,并真正的信服按照薪酬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定进行工作,正确多劳多得,在为电力企业创造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此时,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电力企业,才能在良好的文化分为中培养出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而努力工作,这也是电力企业实行薪酬激励机制的最终目标。

3.优化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电力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对创建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至关重要。薪酬激励机制是薪酬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对薪酬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薪酬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不至于电力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混乱的状况。

4.创建公平、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创建公平、公正以及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至关重要。一个良好、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不仅仅能够为电力企业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工作表现差的员工,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使员工全心全意、竭尽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绩效的薪酬机制应该在调换岗位以及引入新技术等方面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便于员工能够更好的胜任更高要求的工作,其获得相应的薪酬也是顺理成章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电力企业应该精确的测量和评价员工的业绩;其二,电力企业的工资范围应该足够大,便于将员工的工资拉开距离,保证薪酬激励具有足够的激励作用;其三,电力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具有熟练的评价员工业绩的技能,并熟练的操作评价过程;其四,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业绩改进空间,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5.创建多样的薪酬激励形式。创建多样化的薪酬激励形式,是促进电力企业激励机制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该合理的配置薪酬结构,创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激励形式相结合的激励形式,对于企业由特殊贡献的员工予以特殊的奖励,例如对社会医疗保险到补充作用的集体人寿保险、子女教育补贴、旅游补贴、住房补贴等,以众多福利的激励方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便于获得更多的福利。同时重视薪酬的调查工作,保证在调研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薪酬,力求用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计划激励企业的员工,显著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薪酬激励机制。此外,还应该根据薪酬激励机制在电力企业中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实施效果,从反馈的信息中寻找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及时的改正,提高薪酬激励机制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欣.供电企业有效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0,15(4):92-93.

[2]司全江.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6):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