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6: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考;主体性;兴趣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因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传统的知识性人才,而是具有新观念、能够从事技术创新、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成了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数学既是语言,又是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必须掌握的能力。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由教与学组成,教与学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只有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好教与学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掌握好教之道,又要教会学生学之法,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初中数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之前的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只单纯地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人类已有的知识。所以,应试阶段的教育中,教师都是以考试为重,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能将学生拉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卷入被动学习之中,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只会死记硬背知识,只会机械性的做题。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才是真正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地对其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责任意识还不强的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教师仍旧采用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教学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是每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1.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里的事迹指的是数学家的故事,讲述孜孜不倦为科学事业而努力的数学家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尊重数学家,而且能够让学生为数学家的努力而感动,从而更加用心地学好这门课程。
2.教师还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巧妙结合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公理、定理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理论,会让数学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将枯燥乏味转变为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应试教育中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表明,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和点拨。教师应当向学生充分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中真正学会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愿望都必须有所提高,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师应当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原本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事件来供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去猜想、推理、反思,最终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只有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成效比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高得多。
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个与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去问、去猜、去讲、去推理、去反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重视鼓励对学生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赞扬往往会引起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是因为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他们衡量自己的标准。而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往往也来自于教师的赞许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当在民主课堂中,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积极采纳学生的不同见解,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得到肯定,得到满足。
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受教师的观点影响。因此,教师时不时地赞许和支持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师的赞扬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同时激发学生下一步成功的欲望,让学生更努力地提高自己,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赞扬学生,促进学生进步。那么,如果学生学习退步,或是做错事情,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合适的忠告和适当的批评,同时,要给予学生鼓励,这样,能激励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适应时展的需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富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落实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初中数学教育中就是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本质,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抓住教材本质,将创新教育的目标具体到每节课堂中,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堂课程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动脑思考,自己发掘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只有做好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把学生打造成新世界、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重视鼓励,学生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之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施亚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J],科学大众,2006(8)。
[2]于伟佳,关于教学活动的几点系统思考[J]农金纵横,1991(6)。
[3]沈群昌,对科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6(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方法单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本来只需要初中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抓住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中介,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3、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1、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2、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3、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二组的学生,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到一组。对于三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必要性;策略
学习的动力的激发,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心环节是创设有效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使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情境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简单分析,再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几点实践体会,以期共享。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必要性
1.情境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效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过渡。如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学生们记住的是勾股定理的运用――,然后给出几个例题和习题,这样的教学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情境法的运用,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促使知识的迁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情境法促使学生真实的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如人们在只有在购物的情境中,才能有购物的策略和购物的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真实的学习之效。
3.情境法有助于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如学习《实数》的教学中的“无理数”的教学,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如果教师比给以简单的故事性的介绍,这个无理数的学习将永远是个“谜”。而如果在教学中,渗透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500多年前的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有理数”截然相反,大相径庭,于是,希勃索斯被囚禁,受尽折磨,最后被“沉舟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个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由此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实现情境促进主体构建的设想。
二、数学情境教学的主要策略
1.依据心理学的基础而设计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出两个倾向――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感兴趣、具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使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的乐趣。
如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借助于“鸡兔同笼”的名题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上有头35,下有足94,问鸡兔各多少?如果这个题直接以让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式而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的呈现,学生意识到这个是世界名题,通过解世界难题而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利用名人名言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成语故事等,也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
如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呈现下面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发现什么规律?产生什么联想?从而教师通过名人名言的引用,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一次函数的欲望:时间是一个常数,但是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一个“变数”,你在学习上的收获,与你平时的付出成正比。这个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那么,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图像的呈现,名言的引用,问题的提出,无不与即将要学习的“一次函数”密切相关,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促其探究的主要手段;问题,也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主要方法,好的问题会如一针兴奋剂或者强心剂,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比比看,看谁算得最快”的活动,教师首先给出一个整式:,然后给出比赛规则,老师任意说出一个x的值,学生们一起算结果;学生任意给出x的值,老师快速说出答案,x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比赛结果,令学生瞠目结舌,怀疑老师“神算”。于是,教师在学生怀疑、迟疑的关节点上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不用思考就立刻知道整式的值吗?学生们的回答“震耳欲聋”,于是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老师用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于是,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合并同类项?怎么合并?于是,进入到新课的探究中。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服务的,但教学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利用生活的现象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学好数学有用的意识。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现代人都比较重视营养均衡,小明的一家人特别注意营养饮食,每天小明的妈妈都得去水果摊买水果,妈妈每一天吃1个苹果2个梨,爸爸要吃2个苹果1个梨,小明要吃3个苹果。如果要你代替小明的妈妈去买苹果,你会怎么买?你会怎么给摊主说?这个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类项的合并丝丝相连,为有效课堂的创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计动手操作的情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农村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不尽相同,再加上现行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着重中等程度学生,没有给予两极学生足够重视,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更多的关心、帮助或指导,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分层教学的策略。
1.对分层教学策略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式。
2.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策略
2.1 学生分层。
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学业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全班同学划分为A、B、C三层。A层: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自觉,本身素质较好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占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对他们要求较高,除掌握好基础知识外。还要全面地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有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刻苦钻研的精神;B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兴趣较高,但缺乏学习方法或学习兴趣不高,但素质较高,有发展潜力的。这一层学生占百分之六十左右。C层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这一层学生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我们的分层只是暂时的,是一种“动态”的分层,所谓“动态”即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调整分层。
2.2 目标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要求。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对C层学生要求是低起点、多练习、小步子、渐上升。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多比较、多激励、多变化、多反馈,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超前、超标、超常,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2.3 备、授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育,整体推进的关键,在课堂上,既要立足整体,面向大多数,又要适当兼顾“两头”,每节课下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新授课时间的安排上,B、C层学生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听懂吃透。对A层学生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对例题的讲解进行了优化。
上述各组例题的针对性是很强的,通过测试反馈效果很明显,体现了例题优化的优势。
2.4 练习分层。
结合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习题要求。每次的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兼顾到每一层次的学生,我在编制习题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出必做题、选做题、附加题。要必做题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必须独立完成,选做题要积极争取完成,附加题属于拓展、探究、加深的习题供A层的学生选用。
2.5 辅导分层。
辅导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又一关键。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2.6 评价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
总之,通过实践,我们尝到了甜头,这就更加加深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尽早实施分层次教学,扎实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以使学生在中考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固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来自于旧观念的束缚。教育教学观念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适时进行调整。
1.树立教育新观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2.树立教学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事实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逐步培养起积极主动、自主独立、大胆求异、勇于创新等人格品质。因此,教师要做到:①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者、引路人;教师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平等参与者。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持和帮助。③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④进行心理换位,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
(2)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其直接后果是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事实证明,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一旦建立起来,学生大胆地学、大胆地问的局面就会有效地形成。教师也会在“教”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里或从教学时发现的新问题中,得到充实与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体验成功、走向成功的彼岸。
1.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意愿。一方面,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另一方面,自主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暨“五学模式”中的“自主探学”和“检测评学”环节就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自主学习,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1)教学中,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感受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一种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1)教学中,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后,让各小组学生共同研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进行不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与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2)探索性。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3)开放性。这包括目标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果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安排的关于“课题学习”内容,就可以用探究学习。如,教学中的“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这些探究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如今,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继承优秀传统的方面,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数学教师既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在数学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01.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3个方面。
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
CAI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CAI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思考之一要合理使用CAI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5)教学资料的汇总,如图片、声音、录像的合成;6)探索性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
思考之二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尝试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在学科领域以及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融入探究式教学法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一系列措施,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借鉴。
一、为学生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将具体的数学知识引入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场景以及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这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就教师而言,要能够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不断地为学生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教师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学习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地接触数学,了解数学学习的最佳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具体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更多的会强调分析、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之间不断的加强合作。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势在必行,它是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及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