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景区管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47―05
1、引言
水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末旅游环境研究兴起以来,水环境管理问题成为旅游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与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覃新萍等对深圳华侨城的给水系统和雨、污水系统进行了设计;督明明提出青狮潭水库向漓江有偿旅游供水的水权理论;陶卓民和芮晔提出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有利水资源管理,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王群对国外旅游地水供需矛盾以及旅游水环境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旅游区水环境研究已从单一的水生态与承载力向水供需和水环境管理迈进。山岳型旅游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旅游开发方式,水量和水质问题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未来水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山岳型旅游地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对山岳型旅游地的管理体制、客流特性、生态环境、生命周期、空间竞争、居民态度等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的研究甚少。本文以牯牛降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岳型旅游地为案例,对水环境管理现状、水环境管理驱动力和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以期为山岳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借鉴。
2、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
2.1 区域特征比较
牯牛降、普陀山、黄山3处案例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在于三者都属于山岳型旅游地,且旅游地区内均提供食宿等服务设施,有着不同程度的水需求;区别在于发展阶段、管理模式、地理环境等方面。在发展阶段上,三者分别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初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典型的发展阶段;在旅游地经营方式上,三者分别采用租赁经营、国有企业、股份公司3种经营方式。因此,本文选取的案例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进行比较研究。
2.2 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
2.2.1 水环境管理现状比较
(1)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
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正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属生态旅游示范点,黄山市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整体租赁经营,租期为50年,实行自负盈亏,景区内建设与管理均由其负责,现有床位200张左右,需水量较少。景区降雨量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毫米,地下水资源为17×104立方米,山上溪水常年不断,景区在山下建一拦水坝,输往各用水处。据实地访谈调查,景区内宾馆和餐厅及各用水处均没有装水表,不需交水费,管理者和经营者也没有制定节水管理政策,员工更没有节水意识。建有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即排放到下游,无水质监测与监督,无中水回收利用系统,所有用水均为源泉水。
(2)普陀山风景区
普陀山风景区已进入旅游发展期,属海滨海岛型风景区,景区由普陀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经营,普陀山管理局管理景区。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对风景区排污、排气、生态、净化、固体废弃物自净处理等工作逐一进行自查和整改。由于地处海滨,淡水资源缺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9毫米,岛上共修建大小水库5个,蓄水量不到90×104立方米,蓄水量少,加之山上人口密度大,用水十分紧张,每年旅游旺季和干旱季节用水更为困难,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可饮用的淡水水源不足,抗旱能力差。水费约8元/吨,大大增加了宾馆和招待所的经营成本,宾馆和招待所虽制定了节水管理政策,但尚未采取任何节水技术措施和对游客进行节水意识教育等。舟山市政府为扶持普陀山旅游发展,于1993年投资938万元,铺设由本岛芦东水库至普陀山三甲堂水库的输水管道,每年由芦东水库向普陀山输送150×104立方米淡水,大大缓解岛上淡水短缺问题。2005年,舟山市政府铺设第二条跨海输水管道,实行“一备一用”,以确保普陀山的供水需求。由于盐水淡化成本太高,尚未建立盐水淡化厂。
(3)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年平均降雨量2376毫米,降雨非常丰富,总体上不存在资源性缺水,但降雨量分配不均,丰枯水期差异较大,由于蓄水设施有限,工程性缺水影响降雨的储存和利用。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水生态系统压力逐渐增大。景区修建水库,设立水厂,根据丰枯水期提供不同的供水量。由于山上供水成本高,水价高山景区10元/吨,低山景区7.5元/吨,加之排污费,综合水价约达13元/吨。据实地调查,宾馆普遍感到水费对宾馆的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并100%地制定了节水管理政策,要求员工和管理人员节水;15.38%的宾馆在水龙头上安装限速流量器或采用感应水龙头,46.15%的宾馆采用节水马桶或在马桶水箱内安装冲水限制器或用瓶子等装些石子放在水箱内,15.38%的宾馆(狮林大酒店和西海饭店等)在客房浴室或职工浴室、洗衣房等安装脚踏板,42.85%的宾馆在公共水龙头上安装锁,无钥匙人员不可以打开水龙头;玉屏楼宾馆采取了中水回用系统,回用率约为90%。此外,由于昂贵的水价及有限的供水,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节水意识水平也相对提高。71.43%的宾馆采用贴告示牌或培训等对员工进行节水意识教育;57.14%的宾馆对浪费水的员工进行经济惩罚或其他惩罚措施;50%的宾馆采用在客房内贴节水告示牌等形式对游客进行节水意识教育。
2.2.2 管理驱动力及其方法比较
各风景区由于旅游发展阶段、管理主体、水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约束等驱动力和水环境管理方法(政策管理、技术管理和意识管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1)牯牛降景区
牯牛降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由于属私人租赁经营,水源充足,旅游开发初期游客量也相对较小, 景区仍处于开发初期,问题尚未显露,无外部限制因素,也不存在经济限制和道德节水意识因素。因此,景区没有进行政策、技术、意识等任何管理措施,水环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若长此以往,景区水环境问题将显现,并逐步趋于严重。因此,政策、技术和意识管理都亟待加强。
(2)普陀山风景区
普陀山风景区由于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上管理部门的限制,景区制定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政策。昂贵的水价也推动景区进行政策管理,但由于属国有企业经营,各经营企业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技术措施节水,尚缺乏有效的措施落实政策;技术管理相对落后,节水器具采用较少;企业和员工节水意识较差,虽然都了解节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管理政策,但节水没有奖励,不节水也没有惩罚。道德也没有构成主要的驱动因素来推动景区的意识管理。未来在继续加强政策管理前提下,应重点加强技术和意识管理。
(3)黄山风景区
从各景区比较来看,黄山风景区目前水环境管理状况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措施可以为其他景区借鉴。黄山风景区已进入成熟期,政策推动力相对减弱,由于是股份公司经营,景区虽然没有制定严格的节水政策,但星级较高的宾馆自身制定了相对较为具体的节水政策,只是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政策和技术管理已基本定型,水环境管理最大的驱动力是昂贵的水价,政策控制和经济限制二者相结合,提高了景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节水道德意识,推动景区加强意识管理。但景区管理机构中缺乏针对性的部门全面有效管理全山的水量、水质问题;景区政策中对污水排放和供水分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尚未制定严格有效的政策来提高游客及各单位的节水意识,各单位的节水措施基本上依赖于本单位的政策,全山不具有统一性;昂贵的水价及有限的供水,促使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节水意识水平有所提高,但若排除当地的水价和缺水等客观条件,道德和节水意识并不构成水需求管理的驱动力。未来在巩固政策、技术管理的同时,应着重加强意识管理。
从以上各景区分析可知,水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外部控制、经济限制和道德意识。外部限制主要包括区域自然条件的干旱和内在水的缺乏程度,景区以及政府或其他旅游、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限制。经济限制主要是水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等。道德意识主要是旅游地经营者和管理者所具有的节水意识,以及其经商和管理方法中所具有的环境敏感度。三种驱动力的不同作用力导致景区在政策管理、技术管理和意识管理等水环境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总体上,当地自然条件缺水是影响水环境管理最直接的因素,而经济限制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强烈道德感可以在其他驱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促进各种管理措施的实施,但在其他驱动因素缺乏的情况下,道德并不构成重要的驱动力。在目前水环境问题没有达到完全危机时,需要政策驱动力来推动水需求管理的有效实施。
3、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
国外学者提出的旅游地水环境管理对策主要有管理政策、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教育措施等。管理政策上,为了保证水供需长期平衡,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环境管理被众多国家和学者首肯。国外目前较多国家将以上4种措施相结合,实行水环境一体化管理。当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限制三个驱动力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时,水环境管理实施最有效;反之,实施效果则最差。
山岳型旅游地游客量与服务设施的增加,一方面加大了景区的水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过多的废水排放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许多山岳景区已实行“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大多山岳由于地形陡峭、游览路线长或度假旅游的开发等因素,不适合进行当天往返的路线设计,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提上日程。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未来山岳景区理想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应是随着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政府是实施旅游水环境管理的主导力量。水环境管理需要各区域各部门的共同合作,只有政府牵头,发挥其引导和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他相关主体保护旅游水环境。如纳米比亚制定新的水法案和旅游法案,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颁布了水文计划等,使保护旅游水环境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律行动,效果明显。经济手段是保护旅游水环境最直接的手段。国外研究的实践证明,在公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增加排污费和水费可以直接刺激人们节约用水,这为政府和实业界保护旅游水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道德教育是保护旅游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经济手段不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有效性,只有加强节水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污染和水量短缺问题。
景区的区域特征与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不同,水环境整合的具体措施也不同。各风景区可依据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找相应的侧重点进行水环境管理。例如,在政策上,今后黄山风景区仍应加强政策管理,从总体上制定风景区的水管理政策,做到全山各宾馆和招待所用水及污水处理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外界压力;普陀山风景区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与舟山市水务局协调统一,制定全景区的供水、节水政策,并将政策形成制度化;牯牛降风景区目前应在开发初期制定严格的水环境管理政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技术上,黄山应继续加强各单位节水设备的改造,全部采用节水型马桶和生态厕所;普陀山风景区和牯牛降风景区均未采用节水器具,应着手改造现有设备,普陀山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适时建立盐水淡化厂。在经济调控上,黄山和普陀山风景区均制定了较高的水价,今后还可制定超标用水超标收费等经济措施;牯牛降景区应及时制定科学的水价体系,以保证旅游和水源的良性发展;此外,还可引用国外的生态税进行经济补偿。在教育引导上,各风景区都应加强游客、员工的节水教育与培训,采用多种宣传和激励手段,提高管理者、员工和旅游者的节水意识。
4、结论与讨论
(1)山岳景区未来理想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应是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政府是实施旅游水环境管理的主导力量。经济手段是保护旅游水环境最直接的手段。道德教育是保护旅游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管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增加人生体验。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者数量、规模的急速增长,在各个景点景区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日益增多。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点)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旅游者在景区景点游览参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游览参观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随地便溺等,污染公共环境。第二类是旅游者在景区游览参观过程中,违反旅游景区(点)有关规定的行为,如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画,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违章野炊、露营,不听劝阻任意喂食、投打动物等。第三类是旅游者在游览参观过程中不注意自身形象,如在非吸烟区吸烟,在公共场合打赤膊、坦胸常怀,讲黄色段子、宣传封建迷信等。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危害
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而造成景区污染与破坏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最根本的危害来看,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污染景区环境,造成景观质量下降。例如,我国西南省区的大量岩溶洞穴类旅游景点,其中有大量对旅游者有强烈吸引力的石幔、钟乳石、石笋等自然奇观。尽管有禁止抚摸的告示,但总是有好奇的旅游者会时不时的用手触摸,这不仅会在景物上留下痕迹,也不利于石灰岩的生长,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这些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如违章抽烟、违章野炊等行为很可能会引起火灾。
其次,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旅游者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破坏旅游环境气氛,进而影响其他旅游者的游览质量,降低游兴,如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等。
最后,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往往会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如随意喂食、投打动物、违规操作游艺器械等行为都可能给旅游者自身带来意外伤害。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道德感弱化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自由自在的追求享受,所以在旅游参观的过程中就会抱有懒散、放任、随意的心理。尤其是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在一个周围人都不认识自己的环境中旅游时,道德的约束力就会降至最低点。由于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目光的监督,旅游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少了许多顾忌和约束,就会暴露出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一面,于是就出现了平时在家、在单位完全不会出现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讲脏话、讲黄色段子等行为。这可能就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他律”强于“自律”的重要体现。
(二)占有和从众心理
看到美好的事务希望占为己有,可能是每个人都有的普遍心理。对于旅游者而言,花钱外出旅游,消费的是无形的旅游产品,从中只能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实物的东西,得多是带走几张照片,因而就会有一种求补偿的、占有的心理。例如一些爱花者会偷偷的摘几朵花带走,带不走的就用手摸摸,甚至在景观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而且很多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都是很盲目的,看到别人干什么,不管其行为对与错,就也会学着去做。如在景区一樱桃树旁边,明确标有“禁止随意采摘樱桃”的警示语,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果看不到有人摘樱桃时,所有从樱桃树旁经过的旅游者都不会动手去摘,但只要有一个人动手去摘,那其他看到的游客即使无意采摘的也可能会随手摘几个,这就是旅游者的占有和从众心理在作祟。
(三)教育传统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这一结构层次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而忽视社会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公共意识淡薄,从而忽视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教育。而现代教育也是重视政治教育,轻视对人性的教育。历史教育传统的缺失和现代教育的不足,共同造就了教育传统上的缺失。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愿望难以形成是传统教育缺失的结果之一。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差,旅游者很少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不文明行为。
(四)景区管理不足
景区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设施不足,游客容量超限,服务不到位,导致旅游者在游览中被迫违规。如垃圾桶间隔较远,厕所指向不明,排队时间过长等因素极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合作”心理,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五)旅游经验不足
中国旅游业的真正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当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够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数量非常有限。直至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旅游者数量和规模才急速增长起来。由于旅游者外出旅游经验不足,缺乏旅游的常识和旅游技巧,不知道在旅游目的地或景区景点内,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导致在旅游的过程中会发生乱划乱刻,不尊重目的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等不文明行为。
四、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管理
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固然与旅游者的素质偏低有关,但同时也与旅游景区管理不完善有关。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景区游览时的责任与义务,不知道在景区应该注意什么。因此,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该为旅游者在景区游览时提供信息,对游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管理,使旅游者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
(一)服务性引导与管理
服务性的引导和管理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法。旅游者既是被管理者又是被服务者。这种管理方法是基于旅游者都有公德心、责任心和羞耻心等人性中善的考虑,通过引导游客的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常见的服务性管理措施有以下三种。
1、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立引导标志
要确保旅游者在景区中文明旅游,景区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如布局合理、造型独特的垃圾箱,使旅游者便于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在景区内明显位置摆放和悬挂美观醒目的旅游引导标志,配置有亲和力的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达到使旅游者自觉维护秩序和环境的目的。
2、明确导游的环保职责,发挥引导、监督作用
导游人员的职责不仅包括讲解、组织协调和安全提示,还应承担结合景物向旅游者宣讲环境、生态保护知识的职责。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会受导游言行举止的影响,故导游通过其讲解和行为示范,可以直接的监督、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因此,旅游景区在对导游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对其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导游的讲解词创作到导游的环保知识的普及,都应成为景区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3、社区居民、景区员工的示范引导
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言行会深刻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同时景区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旅游者尊重环境,遵守景区规章制度。如黄山除了垃圾箱布局合理外,黄山的环卫工人总是不辞辛劳,默默无闻的跟在旅游者身后,捡拾其丢弃的垃圾,甚至为了捡拾旅游者丢下悬崖、山谷中的白色垃圾,黄山的环卫工人在悬崖上打了130多个吊环,用绳子吊着在山崖间捡拾旅游者丢下的垃圾。看到这样的情景,绝大多数旅游者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
(二)控制性引导与管理
景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与管理,仅靠服务性的方法对旅游者的行为是难以构成威慑力的,还需要控制性的方法来确保对旅游者行为的更好管理。控制性引导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指,景区应将旅游者在景区内游览时应有的行为制定成详细、明确的管理规则和惩罚措施,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保证实施。规则一经确定,景区管理人员就要严格按规则办事,对游客违反管理规则的行为必须要按规定就行惩处,决不能盲目迎合游客,不能规定的是一套,操作起来又是一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综合运用服务性和控制性引的方法对旅游者进行引导与管理,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真正的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禁止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从而通过游客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实现文明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26-28.
[2]彭淑清.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98-105.
关键词:旅游景区 人力资源 管理
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受到重视,在旅游行业内部与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相比,显得较为滞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不多,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力资源”进行搜索只得到13条记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景区在硬件上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很多时候,游客在景区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很难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即使找到了,也往往消极冷漠、态度生硬、一问三不知。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高水平的景区必须具有优秀的管理与服务人才,旅游景区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景区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很多景区处于一种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状态,上层员工不懂经营管理,只知坐收门票,景区发展后劲不足;一线员工缺乏服务意识,景区服务质量上不去,导致很多游客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景区缺乏专业人才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内院校中旅游专业开设景区方向的少之又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加之旅游景区一般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工作条件差,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此外,我国景区很多属于事业单位、国有林场、村办企业,与酒店、旅行社相比,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旅游景区亟需的人才,由于用人机制的限制,却无法招进来,富余人员、绩效差的人员也很难淘汰出去,旅游景区人才发展陷于两难境地。
2.缺少人文关怀。景区员工对游客态度冷漠源于景区对员工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旅游属于“情绪型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游客则从这些服务中获得美好心情。旅游景区一线员工直接接触游客,作业对象是有各种需求的人,优良的服务质量不仅要求员工有较高的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管理者如果缺乏对一线员工的关怀,忽视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会极大影响其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如果只注重短期业绩或一时的失误,而轻易惩罚或解雇员工,则会使其社会形象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力度不够。一些景区的票务人员公然与游客争吵对骂,缺乏职业素养,安保人员衣冠不整,言行粗鲁,一看便知缺乏规范的岗位培训。尽管许多景区明文建立了培训制度,也开展了一些培训工作,但是由于重视不足或经费限制或培训方式落后和内容陈旧等种种原因,此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员工素质得不到提升。
4.薪酬制度不合理。一些景区仍然是大锅饭的做法,无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景区导游、景点演员缺乏工作热情,神情麻木,动作敷衍;景区环卫工人消极怠工,垃圾桶废物溢出,没有及时清理等,排除其他因素之后,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5.淡旺季人员管理难。这是绝大多数景区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旺季时游客量的突增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淡季时,就出现了人员的闲置。有些景区为了节省成本,平时景区除了售票窗口,其他地方基本见不到景区员工,一旦人手不够,就采取拆东墙补西墙式地调配员工,或在旺季时临时通过各种渠道匆匆招聘一些员工,不仅数量得不到保证,质量上也难以达到要求。
二、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建议
1.吸引专业人才加盟。景区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落后的用人机制,形成组织精简、人员配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了吸引一些专业人才,景区应制订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为专业人才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可邀请一些资深专家学者作为景区顾问,为景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要求景区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其中心思想是充分尊重每一名员工,把员工当作渴望得到关怀、理解和尊重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健康向上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做既能够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其对景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是景区的一部分,真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
3.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对员工的培训首先不应仅仅着眼于其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而是把它作为企业精神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景区每一个员工包括安保人员、参与经营的社区居民,甚至洗手间的环卫工人,都要接受企业文化培训课,以便让他们认识景区的历史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和风格等。然后才是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全员化、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培训。在传统内部培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员工及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到著名旅游院校进修或到管理先进的景区参观学习,培训方式上也要力求新颖有效,如采用拓展训练等方式增进员工的团队精神。
4.完善改进薪酬制度。薪酬制度的制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的制定是否依据职位分析进行;二是薪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三是薪酬是否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关于薪酬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可以将员工工资的10%-20%作为风险工资或叫奖励工资,按月兑现。如成立演出质量督导小组,部分成员由游客组成,每天监管品评演出质量,对艺术团推行演员收入与演出质量、数量、效果挂钩的改革,使演员收入的一定比率与演出结果挂钩,对于景区导游的薪酬管理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5.尝试改革用人方式。为了解决景区淡旺季人员管理难题,减少企业成本,景区可以尝试一些新的用人方式。如将人力资源外包,这种方式在国外兴起较早,国内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已做了大胆尝试,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内部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活动所涉及的工作委托给专业、高效的外部服务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对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到强化企业核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法。另外,景区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建立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基地,招募青年志愿者等方式解决阶段性旺季用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采胤杉.国内外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J].河南农业,2010,4
[2]刘卉.车溪景区旅游扶贫效益的空间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一、破坏性旅游行为的对象归类
根据破坏性旅游行为实施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归为以下三类。
(一)破坏旅游景区景观的行为旅游者可能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甚至故意地或不明原因地对游区内的景观进行破坏性地改变或者损坏,使旅游景区的景观暂时或者长久性地失去为其他游客提供欣赏或者服务的功能。
(二)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游客破坏景区环境主要表现在给景区带来大量垃圾,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旅游活动是一个包含了衣、食、住、行在内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食,会产生许多食物包装、果屑等废弃物,如果游客不遵守环保规则,在景区内随手乱丢垃圾,就会造成各类垃圾污染,从而破坏景区环境。这些废弃物通常需要景区管理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收集和处理。
(三)破坏游览氛围的行为这种旅游氛围破坏主要是大声喧哗、制造烟尘和噪音等。这种行为的破坏性对整个景区来说是趋于隐蔽的,因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而且景区自身也有自我吸收和消化的能力。但对其他旅游者而言,会影响他们游览观光的心情,降低他们的旅游质量。
二、依据破坏性旅游行为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方法
(一)实行有效的旅游景区管理方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该承担起有效管理景区的执行任务,号召和鼓励旅游者重视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
1.合理利用环保袋,使其成为游客随身携带的垃圾处理工具。在规定的景区界限内,向进入的游客发放垃圾环保袋,并提醒他们积极进行景区环境保护,可以在环保袋中注明景区环境保护需注意的事项,结束游览时,可回收的垃圾连同环保袋一并收回。
2.短信群发提示游客注意景区环境保护。借助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利用短信群发系统的优势和游客手机建立连接并向其发送消息,也可以安装电子屏幕显示设备,或者在景区内进行广播,向游客播报景区环境保护的注意事项,如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不得破坏景区环境等。
3.设置合理的、标志明确的垃圾回收装置系统。虽然所有的景区都放置有垃圾箱或垃圾桶,但由于其放置位置不合理给游客处理垃圾带来不便,间接助长了随地乱扔垃圾的风气。对此,需要分级别对垃圾回收装置摆放实施比放、多放、可放或者少放的制度。依据景区内游客到达和停留歇息的概率或者景点的吸引力等数据参考,设置科学、合理的垃圾放置点,并明确提示顾客垃圾回收装置的位置,可以在景点分布图上标志垃圾装置位置或者在景区地图上面提示,让旅游者随时随地知晓垃圾收集和装置的位置信息,保护景区环境。
(二)发挥导游的监督作用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是与游客接触最密切的人,有责任保证旅游者的安全和维护其权益,同时导游在景区环境保护中也有间接的责任。导游是旅游活动现场的参与者,也是见证破坏的第一时间反应人。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游客有潜在的对旅游景区实行破坏,导游应当快速反应并及时制止,教育旅游者要认识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游应该从监督、制止、引导和教育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减少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除了导游自身保护环境的努力之外,旅行服务管理机构或旅行社有责任定期对导游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三)鼓励公众共同监督对旅游行为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在潜在的破坏发生时引起第一反应的是其他旅游者。因此,应该让公众参与到监督旅游行为的工作中。另外,景区管理处还可以搭建破坏违规举报信息平台,向公众公布举报号码,利用电话、照片、短信、彩信、视频等媒介记载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交由景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采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监控手段进行防范景区管理者很难在所有时间都能防范破坏的发生,那么就需要利用现代通信监控技术,动态、全天候地监控景区。如利用视频监控网络观察所有景区,管理者无需进行空间位移,只需要切换监控装置,就能够对全部景点的情况进行监控;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重点保护区域,利用无线传感技术提前对顾客潜在破坏发出警报,并报告景区管理部门;结合视频监控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旅游者破坏进行记录并自动通知景区管理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破坏性旅游者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教育是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在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可以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正规教育渠道,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不但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还要注意辩证地审视教育和惩处之间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树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内心里尊重环境,从而由阻止和控制旅游者行为向旅游者自发自觉保护环境转变,使旅游者由客观上去做变成主观上应该做,最终在旅游环境和旅游者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管理方法;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行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很多地方财政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想出相应的措施,以促使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当前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国旅游行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但是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一是旅游法规有待更新与完善,与旅游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旅游企业相关管理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很多地方对旅游规划开发与利用缺乏长远性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三是旅游主管部门职责缺乏明确性,管理水平较低,对各级部门的协调组织能力较弱,难以发挥职能部门的整体合力,因此,其旅游管理显得苍白无力。
(二)旅游投资存在着不合理性
旅游是一个黄金产业,旅游产业对交通业、饮食住宿行业、旅游业、娱乐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带动一个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是由于投资少,导致旅游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因为没有经费投入进行合理地开发,就会造成优秀旅游资源闲置问题。二是由于投资较少,其基础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现在旅游服务质量,让很多旅客对这些建设较差的景区没有留下好的印象,回去后就会将一些不好的言论进行传播,就会对景区造成不好的影响,严重地甚至会给景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三是由于投资较少,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交通道路主要是借助原有的公路,很少专门设置的旅游了交通。有的景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旅游景点只眼前利益,没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从很多旅游景区的行为来看,一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获取,而对长远利益缺乏必要的规划。一是盲目开发、随意开发和过度开发,极易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这种以破坏为代价的开发方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少数导游为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手段坑害游客,严重影响了导游天使的阳光形象。
(四)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文化经济乏力
一是从很多景区的产品来看,存在着盲目模仿的现象,缺乏自身的特色。没有将本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地发掘,没有充分地利用旅游文化这一亮点。二是对游客的供需分析缺乏针对性和发展性,存在着产品重复开发问题,文化产品缺乏自身的个性价值,无法满足各种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由于产品的同化现象严重,就非常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五)旅游景区接待管理不规范,严重超过景区的承载极限
在景区接待时,往往容易出现超限的情况和旅游开发过度的问题,对旅游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影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多景区在旅游黄金时段常常出现接待人员超标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景区环境的承载极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进程,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理,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优化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针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猛,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不断更新和完善旅游法规等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机制与旅游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不断完善旅游企业相关管理运作机制。各个地方对旅游进行开发与利用时,应该站在长远性发展的高度进行考虑,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三是明确旅游主管部门职责缺,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对各级部门做好协调组织,促使职能部门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二)解决旅游投资不合理问题,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效益
一是加强对旅游基础建设。对当地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尽可能地开发,加大经费投入,提升优秀旅游资源的开发率。只有将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才能夯实旅游经济基础,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发挥游客口碑相传的广告作用,就会对景区带来很好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方面的损失。二是加强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对饮食业、交通、不仅仅借助原有的公路,专门设置的旅游了交通。不断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
(三)立足景区实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一是作为旅游景区的行为来看,不仅应该注重眼前利益的获取,更应该对长远利益缺乏必要的规划。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长远利益。二是规范导游管理制度。对于导游的规范化管理,通过行业自律和相关制度,对导游行为进行规划化管理。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中导游的监督管理,提升导游队伍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的职业道德修养,用国家法律和行业自律的方式加大对导游行为的监督力度,尽可能地减少损害游客利益不正当商业行为,维护导游天使阳光、绿色、文明的美好形象。
(四)打造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促进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一是从很多景区的产品来看,应该想方设法避免出现盲目模仿的现象,突出自身的特色。很好地将本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地发掘,充分地利用旅游文化这一亮点。二是对游客的供需进行分析,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张扬文化产品的个性价值,想方设法满足各种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五)大力促进消费观改革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可能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以及产品的标示制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坚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走一条旅游循环经济管理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旅游循环经济管理方法,能够促使我国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下,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想方设法创新利旅游循环经济的管理,完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不断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齐敏敏.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J].中国商贸,2011,(03)
[2]杨俊中.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
[3]吴丽云.旅游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蟹岛模式”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大量的璀璨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对于进行水利治理的历史。在今天,这些璀璨的文化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但会提升黄河沿岸省市的竞争力,也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一、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在当代,仅仅依靠自然风光的秀美来吸引旅游者已经难以为继。人们在旅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享受秀丽的风光,也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历时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黄河水利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进行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黄河的流经地,就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发祥地。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成为黄河沿岸水利旅游开发的重要宝藏。
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究其根本,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才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同时,在黄河沿岸的各个水利景区中,由于水利建设工程的相似性,也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各个水利旅游景区难以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挖掘水利景区的文化特色,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在挖掘的过程中,水利景区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和社会学者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水利景区进行文化挖掘和包装。从而使得地方文化能够与黄河水利景区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起地域旅游开发的经济体。一旦建立这种经济体,水利工程、水利景区、地方文化将会紧密结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景区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些城市的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文化产品,既可以是地方历史和地理文化的反映,也可以是从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中取得灵感进行创作。
在这方面,有不少城市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郑州市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口体现了郑州市的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的五龙峰上建造了一座具有文化意义的雕像,这座雕像以“哺育”为主题,寓意着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还建立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塑像,纪念历代为黄河治理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 在黄河风景名胜区内,还有着大量的历时遗迹。仰韶文化遗址、黄河古渡、隋堤烟柳,点将台等历时文化景点都与黄河水利工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得黄河的水利风景区更为厚重,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色。
二、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水利工程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显得格外重要。在景区建设前期,如果有科学的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处于科学的发展轨道之中。相反,如果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就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黄河水利工程景区的规划之中,同样要重视景区规划的重要地位。在建设之前,要组成委员会进行详细的规划。组委会的构成包括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水利专业、旅游民俗专家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组成组委会,结合黄河水利工程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景区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一定要注意结合黄河水利景区的特点进行设计,以黄河水利工程为核心进行辐射规划,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景区的建设有章可循,能够俺不就按的进行。
在这个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运营得较好的地区,例如山东、河南地区等地区的黄河水利工程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前往这些地方进行考察,或者邀请该地方专家前来进行指导。总之,群策群力,做好景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竞争力
在黄河水利景区建设之前,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最重要的。然而景区建设以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景区的运营和管理。高效的管理能够使得景区进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好的规划、再优秀的景区,也会随之衰败。
在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施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中高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景区管理中。以成立旅游公司的形式对于景区的整体工作进行管理和运营。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证黄河水利景区的正常运用。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也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去进行运作。按照市场的发展,随时调整经营的策略。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服务职能。在景区主体工作建设完成以后,要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也要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的优秀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进入到景区中进行服务工作。
关键词:长沙市公园;经营;管理;对策
Abstract:In contras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situation in the foundation, in view of the Changsha parkadministr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analyzes the park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management method, themanagement idea, earnestly analyzes Changsha to have thecharacteristic the park, points out its significance and theinsufficiency. Proposed from aspect and so 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ordinated all quarters benefit, service development, marketingpromotion realizes the park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to thiscompletes the harmonious well-off park the skeleton.
Key words:Changsha city park; prosec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112-04
1前言
据悉,长沙市园林管理局按照“大园林、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园林产业经营和产业发展有了新进步,“立足园林,多点发展”的园林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公园景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管理方法,增强了游赏服务项目的针对性和对象性。2006年全局系统完成各类经营收入6763.5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40.5万元,是2003年全年一团各类经济收入的近1倍。
但是现在纵观长沙市公园的现实情况,无论是景观品质、游览环境还是基础设施等,都明显滞后于近几年长沙城市建设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长沙所处的“山水洲城”的品牌形象,与现代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提高的要求都存在一定差距。
2公园管理的意义及国内外公园管理的趋势
2.1 公园管理理念的意义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性事业。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将有限的资源――公益性事业,集中到目前群众最为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有效地提高文明创建水平,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努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
目前,公园管理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养分开。公园经营管理新理念是在转变经营机制、经营手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提出的,对提高“服务社会,惠及市民”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2.2 国内外公园管理的趋势
2.2.1 国外公园管理趋势
随着公园空间维护和管理策略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目前在国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模式一,公共部门途径。即迫于社会、个人、商业团体或者政治方面的压力,城市政府同意提供新的公园,或者是对现存的一些公园进行改造。通过方案设计、建筑估价、政府拨款等一系列程序,一般归公园管理部门管理。
模式二,公私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保留公园的所有权并为之负责,但是私人部门通过一些捐赠、捐助等方式,协同管理公园的发展。
模式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公众模式。它是依靠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在公园管理和发展方面长期的合作,利用非营利性质的发展公司,或者商业改良区这样的机制,来发展公园。
2.2.2 国内公园管理趋势
在我国公园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居民开始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为一些公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国目前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是政府投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趋向政府与商家、企业公私合作的多种投资方式。同时,在管理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园的使用与商业、服务业的有机联系也是一种新的趋势。
在公园开发维护管理方面,国内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国外的一些成功开发维护管理模式和实施经验,对国内来说,有一些借鉴价值。
3长沙市公园管理现状及分析
3.1 长沙市公园管理现状
长沙市园林局按照“事业属性、企业管理、市场运作、产业发展”和“政事分离、事企分离、管养分离”原则,深化了长沙市公园管理体制的改革。
3.1.1长沙市公园管理理念
为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时展趋势,长沙市园林管理局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依法依规管理转变,按照“重心下移、以大带小、以大促小”的原则,先后将紫凤公园、桂花公园等小公园委托湖南烈士公园管理和南郊公园等大公园管理,积极推进了公园管理模式的改革,有效整合了园林资源,促进公园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6年又将长沙园林科研所与长沙市苗圃合并,将生产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了整体搬迁,做大了产业盘子。
逐步打开园林经营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2006年下旬对湖南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湖南烈士公园内部经营项目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经营,此举打破了园林内部经营市场的“各自为政”局面。
另外,长沙市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主动承接园林广告、工程监理和卫生保洁业务,实现对湖南烈士公园嘉年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卫生保洁委托管理,并积极抓好园林各类文化活动的总体包装,大力推进园林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
3.1.2长沙市公园管理手段和方法
3.1.2.1建设数字化公园,创新手段管理公园
长沙市园林局计划用3年至5年的时间完成主要公园和景区的数字化建设,以方便游客游玩。
实施园林数字化,就是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公园、景区的保护、管理和旅游开发中,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门票票务、多媒体展示、GPS车辆调度、智能化监控、环境监测、规划管理、LED信息和电子商务等9个系统。长沙公园数字化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实现有收费公园和景区的电子票务系统,并实现网络互通;第二步,完成景区LED大屏幕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步,实现电子商务,完成景区办公自动化,推行电子政务。
3.1.2.2改进门票营销方法,拓展旅游市场
长沙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部分公园实行“公园免费开放管理机制”为市民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优良的居住环境、优质的行业服务;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新的贡献。
在其它公园整合改革了公园门票的营销方法,面对不同的入园消费群体推行年票、季票、月票、健身票和学生票等。南郊公园启动了电子门票这种全新的门票销售模式。古城长沙标志――天心阁,注重挖掘老长沙历史文化,精心打造公园品牌,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收到了很好成效,旅游团队入园人数年达到15万人次。在注意做好国内游客市场的同时,成功开辟了韩国等国外游客市场,由于各公园积极开展各类游赏活动,拓展旅游市场,既增加了游客量,扩大了影响力,又活跃了经济,增加了收入。
3.1.2.3营造节日气氛,促进公园经营创收
在去年的黄金周期间,长沙市各个公园认真策划,精心组织,积极举办了“岳麓山红枫文化节”、“社会公共大戏台”、“俄罗斯马戏嘉年华”、“牡丹花展”等一系列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内容新颖的游园活动,既营造了节日气氛,体现了政府对市民的关爱,又活跃了园林经营,促进公园经营创收的提高。公园景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管理方法,增强了游赏服务项目的针对性和对象性。
3.1.2.4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公园,管理公园
2006年底免费开放的月湖公园呈现星城,公园占地面积67hm2,其中水面面积40hm2,总投资2.5亿元,是长沙市首个完全引进市域外社会资金建成的大型公共绿地,且由社会资金进行管理。该园的建成开放除了为市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场所外,还改善了周边环境,有助于提升城区东入口区域的整体品质。
依靠社会力量办公园正成为长沙园林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近年来长沙先后出现的农民建成的仙姑岭公园,社会募捐建成的白沙古井公园,企业投资建成的石燕湖公园,个体企业出资建成的红星公园等。倍受社会各界好评。公园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1.2.5开门评园,改进公园管理
2006年10月下旬,不论你是来到人流如织的商场,还是翻阅报纸,或打开你的Email和手机,你都会获得一张长沙园林调查表,这是长沙市园林管理局与当代商报等新闻媒体首次携手,成功推出的长沙园林“开门评园”社会问卷调查活动,通过有奖参与调查的方式,在市民中引起了一阵“游园林、当参谋、话园林、建和谐”的热潮。有近万名不同层次的市民参与活动,收到各种意见和建议近3000条,“环境优美”成为市民青睐公园的首选条件。活动为管理者与游客之间架设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从中发现和寻找改进公园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突破口,通过社会监督以此共同建设和谐公园。
3.1.3 长沙市部分公园具体管理理念
长沙市公园按照“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政策,加强景区经营项目的管理和改革,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因园制宜、适园造景”的原则,各公园加强“主题公园、专类公园”的建设,提高公园品质,加强长沙市各公园的管理。
3.1.3.1打造文化品牌公园――天心阁
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天心阁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古城长沙的标志,是我国最早的市民休闲公园之一。2006年,天心阁正式加入中国名楼协会,成为“中国名楼”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天心阁走着以“文化建园、旅游兴园、管理强园”的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经营模式的科学转型。
2003年以前,天心阁的门票收入每年在30~50万元,每年总收入也只有100万元左右。自确定“打文化品牌,走旅游发展之路”以来,天心阁的经营呈现了良好的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去年收入超过350万元。
目前,天心阁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它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的面积小,容量有限,游客载量有限。同时,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和表现文化特色受空间的影响无法施展。因此,天心阁急需总体规划,扩大景区面积,争取今后的发展空间。
3.1.3.2定位专类体育休闲公园――紫凤公园
十年前因修长沙湘江北大桥而产生了紫凤公园,现在又因湘江大道拓改,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决定,把紫凤公园打造成我省独一无二的区域性开放式专类体育休闲公园,与湘江风光带融为一体。
紫凤公园地处湘江风光带东侧,北临已开工建设的“二馆一厅”,南接正在扩建的开福寺。所以在园内建设体育运动项目,正好可以弥补这两处体育配套设施的不足,为观光游玩的市民提供健身场所。紫凤公园已投资建成三人制篮球场、乒乓球馆、桌球室。据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公园将利用寒暑假开办乒乓球、篮球培训班,与各企业、社会团体联合组织各类比赛,以充分体现公园体育休闲的特色,为公园经营创收。且今年该公园在充分考虑市民意见后,决定新上野战俱乐部项目,给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一个“撒野”的好地方。
紫凤公园在环境、休闲等功能服务上,正以500m为半径影响周边区域,在特色功能服务上辐射市区。
3.1.3.3呼应“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沙市生态动物园
近年来“野生动物园热”席卷了中国的许多城市,新开的野生动物园数量直线上升。1993~2001年间,15个省市里一共新建了20座野生动物园,其数量是美国的6倍。这么多动物园,竞争又比较激烈,野生动物园经济收入直线下降,为什么长沙市还要在长沙、株洲、湘潭的中心地带来建设一个全国前景并不看好的野生动物园呢?
现有的长沙动物园面积仅有4hm2,周围企业和小区林立,难以更好的发展来满足游客对动物观赏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现有的长沙动物园处在闹市中,给周围生活和工作的市民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过多方论证,拟将原有的长沙动物园建设成一个供市民休憩的公园,另新建一个长沙生态动物园,它是湖南省重点工程,三湘唯一的一个专业性综合野生动物园,也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中一个重要项目,它位于长、株、潭金三角地带,距长、株、潭三市仅18km,长沙市韶山路、芙蓉路、三环线分别从东、西、北擦身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周围长株潭居住人口达到千万余人,客源相对稳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能够充分发挥好动物园的保护、科普、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建设中的长沙生态动物园总投资达3.5亿元,全部为社会投资建设而成。
3.1.3.4打造园林苗木市场的龙头企业――长沙市生态苗圃
长沙市生态苗圃既不同于湖南烈士公园,又有别于长沙生态动物园。近期立足于生产,远期以生态体验观光游和科普教育为主,建成后将融生态观光体验、科普、培训、生产于一体,并作为家庭型生态体验、观光休闲以及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优、特色地方苗木方面起保护和示范作用,打造园林苗木市场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长沙及至湖南地区的园林花卉苗木的种子资源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种苗中心。
生态苗圃包括温室大棚区、整形苗木区、容器苗木区、松柏园、盆景园等9大生产功能区。另外还规划了休闲游览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运动区。
3.2 长沙市公园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意义
长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美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
长沙市公园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一方面促进了园林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通过票务经营管理改革,将各公园的票务资源整合打包,放量增大,使得园林非物质形态的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量资本,带动园林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三是改革了公园项目经营管理方法。
3.3 长沙市公园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
长沙市公园管理创新是针对为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时展趋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为市民创造一个休闲好去处这项实事工程办好办实,在公园资金短缺,游客增多的条件下,转变经营机制、经营手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提出的,对提高“服务社会,惠及市民”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但也有很多问题尤为突出。
3.3.1游客增多,但卫生工作没有得到加强
公园经营管理的改革,游客剧增,但其中部分游客素质差,乱扔乱踩(例如,节假日期间,在南郊公园内游玩的人多了起来,由于公园内很多地方是疏林大草地,来游玩的人用报纸、胶袋等垫坐于草地或吃东西,人走时报纸、胶袋等垃圾便开始随风四处飘飞)。公园没有及时做好保持清洁环境工作。
3.3.2公园停车场紧缺
按照公园的规定,车辆是不允许进入公园的。但长沙市不少公园(紫凤公园等)没有设置专门的停车场。有些公园的停车场数目与游客量不协调,在烈士公园门口,周末就经常发生汽车因停放过于紧密而被刮伤事件,更有不少人因没有停车位而烦恼。
3.3.3 生态资源损毁严重
在长沙市大部分公园内有水景区,很多公园的水资源因多种原因损毁严重,甚至有些公园频频传出恶臭味。植物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地被损毁尤为严重,人流量大的地方,几乎被夷为平地。
3.3.4 景观空间布局有待加强
长沙市部分公园现行的景观布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游人过度集中,视觉感观拥挤。而其它景区因缺乏能吸引游人的景观聚集点,没有形成有效的游览区,可入性不强,游人相对较少。
3.3.5景区基础设施需更新
各类设施包括水、电、路等管网系统以及游客服务设施陈旧。
另外,由于政策、法制、历史、土地权属、管理体制、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规划设计等原因,目前长沙市公园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4长沙市公园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长沙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尤其是国家推出五一、十一长假政策后,公园产业更不断升温,长沙市各级政府和公园管理部门加大对公园的投入,努力发展公园产业,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现起步不久,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需要注意与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很多。长沙市公园管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打造好公园景区景点,做大做强公园产业,学会细分市场,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找好定位。
4.1 在服务拓展上,要逐步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
长沙市公园现已发展了很多年,但服务质量一直是公园经营管理中的瓶颈。现阶段,公园景区大多还停留在产品经济的层面上,收入结构单一,很多公园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门票加上少量的其它收入,获利模式基本都属于门票经济。
从发展趋势看,公园景区具有一定社会公共产品的性质,尤其一些城市型旅游景区的门票将可能逐渐趋向淡化。因此,公园景区要将自身提升到服务经济层面,努力提高服务收益占总收益中的比重,并逐步使服务收益成为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景区不仅要在旅游服务要素上做文章,而且要通过细分市场,善于发展需求、满足需求,通过提供外延服务延伸自己的服务链、产品链和价值链。这些服务既有购物、餐饮之类物质性的服务,也有导游、讲解、科普、文化、健身等人文性的服务。应该指出的是,许多服务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为核心吸引力的,为此,公园景区针对细分市场,综合自身情况,可适时推出一些休闲型、健身型、刺激型、活泼型、娱乐型、观赏型、展演型和文化型的项目,力求个性突出,参与性强,以增强项目的吸引力,提高项目服务的创收水平。
4.2 在营销推广上,整合资源,发挥区域旅游景区的整体优势
长沙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山水洲城”为特色的城市地理风貌和人文景物是发展长沙旅游产业的核心元素和资源优势。桔子洲、天心阁等游览参观点都是长沙旅游业标志性的经典产品,代表了长沙旅游的品牌和形象。尽管如此,在旅游市场拓展和营销推广上,单一公园景点的推广往往难以做到理想的效果,把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组织起来,统一打包,统一宣传,统一推介,则更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品牌的塑造,从而更有效地拓展客源市场。
4.3 主体选择贴近时代脉搏,做好热点旅游线路的包装设计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长沙市岳麓山、桔子洲等公园景点列入了全国100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之中。长沙市公园要把握契机,细分市场,突出“红色旅游”主题,切实搞好“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旅行社的联手合作,精心做好“红色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包装,努力打造好“红色旅游”品牌。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公园经营管理模式,以促进长沙市公园的发展。
4.4 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细分市场
所谓细分市场,就是从游客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将整个公园景区市场划分为具有类似性的若干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公园景区市场进行细分,有利于有关部门与企业发展市场机会,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子市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市场,从而明确旅游景区的市场定位,制定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
公园景区景点作为游客吸引物和游客目的地,是公园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细分市场,就难免出现发展偏差,甚至导致行业恶性竞争。深圳推出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景点后,一些地方在景点开发上也盲目跟风,搞项目克隆,相继兴建了一批类似的现代人工景点,结果投资失误,效果不好,这都是公园项目开发不注重或不善于细分市场的结果。
4.5 协调好公园利益各方之间的关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主要精力转向监督、检查、服务、协调等职能上,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监督、检查公园利益各方的责权利是否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对那些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依法惩处。扎扎实实地做好协调工作,协调好公园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各产业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做好服务工作,为公园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4.6 编制科学的公园规划设计
科学制定公园的规划来规范、约束相关部门的行为,这是公园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制定公园的规划,并提升规划的地位和效力,在公园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引入高水平的规划专家队伍,编制或修编公园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设计,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评审通过的公园规划提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当地政府应以行政、经济、法律等强有力手段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4.7 加强公园内部管理与后勤服务
各个公园的指挥部与园林局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应当承担其相应的职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弥补公共物品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政府机构应当进行相应的投资管理和规范,比如提高公园建设的投资建设力度,对破坏公共设施者进行罚款甚至法律制裁,加强公园内部管理。且作为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管理素质与水平,做好后勤服务。惟有这样,公园公共物品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用以为社会公众服务。
5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主要以历史文化遗迹和生态自然风光为载体,消费者不仅流连特色文化获取陶冶,游历自然风光而享受愉悦,而且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这也正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望长沙市公园从规章制度、协调各方利益、服务拓展、营销推广等方面更好实现公园管理创新,以此完成和谐小康公园的构架。
参考文献:
[1]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麓山景区保护提质建设工程情况说明. 2006,2-4.
[2]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 2006.
[3]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建设高度控制调整.2007,3-18.
[4] 长沙市园林管理局.2006年工作情况汇报.2006,2-3.
[5] 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M].北京:青岛旅行社,2001,33-38.
[6] 马永立,谈俊忠.风景名胜区管理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7),426-429.
[7] 柳尚华.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及其管理[J].中国园林,1999(1).
[8] 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9] 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9-124.
[10] 杨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园林,2003(9),41.
[11] 郑群名,吴楚才.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创新――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6(3).
[1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547-581,589-596.
[13] 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97,52(3),16-18.
[14] 李志飞.主题公园开发.第1版,2000年8月,北京:科学出版社,31-34.
[15] 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第1版,2000年,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5-32
[16] 谢凝高.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对我国风景区的思考[J].《城乡建设》,1995.8.
[17] 武传表.我国旅游景区产权改革初步构想[J].旅游科学,2002(2):10.
[18] Mclurdy,Dwight R.Park Management Southern Illinois Press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