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02-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抛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人们的广大关注,同时,我国大力提倡初中教学的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就是在目前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该教学方法主要以问题为向导,通过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以教材内容为线索,日常生活环境为参照对象,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意识。在实际初中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课程的完成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各种探究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围绕教材加强探究式教学
紧密联系教材,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开展课堂科学探究。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还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关。在日常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堆积问题,进而加大探究知识的难度。因此,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指导深度。同时,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素进行必要的取舍,并做适量的训练,否则,会扰乱课堂节奏打乱教学计划。对于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还没掌握自主探究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在讲解压力问题时,老师可以先通过“胸口碎大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表演者受力变化的分析,学生凭借以往的知识往往不能解答这个问题,这样就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入压强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
2.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画、视频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物理变化”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神奇的雪山、冬季房屋上的冰凌、原野里的浓雾、茶杯口的水珠等展示给大家。引导学生对雪、霜、冰、雾以及水蒸气如何变成小水珠等自然现象的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知能力。在讲解“摩擦力”时,老师事先准备一个瓶盖沾有油的瓶子,上课时让学生帮忙打开,学生在徒手未能打开的情况下开始积极想办法,通过增大压力、裹抹布等方法打开时,老师很容易的切入教学主题: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新颖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3.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旨在提倡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问题的提出、探究以及通过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分析试验的能力,从而完成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及时纠正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做法。
在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及时纠正错误。如:在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总结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加强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有一部分同学在实验初期,不知道怎么做实验,甚至不知道怎么观察物理成像,因此实验进度很慢,影响其他活动的进行。造成本来很简单的探究活动,因没有老师的及时指导而变得复杂,不仅浪费时间更降低了探究式教学的效率,若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意义。
三、总结
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应当合理恰当的设置探究性教学活动,通过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学生实验,加强学生对未知知识的自我探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验为载体,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经历,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自主探知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教材内容增设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老师也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谭波.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12(7):84-86.
[2]王超庆.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2,15(5):44-46.
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必须以兴趣培养为核心.只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物理知识,实现兴趣和教学的融合,学生的物理成绩必然会提升.例如,教师讲解大气压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的印象,教师需要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马德堡半球模型带入课堂,安排学生进行拉开实验.学生们怎么都拉不开,当教师打开阀门之后,球竟然自动弹开了.一系列生动趣味性的物理实验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物理实验中,每个实验都不是学生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物理实验的准确和成功离不开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物理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关心交流.例如,在力的平行四边形原则的验证实验,需要有人在两端拉动弹簧测力计,需要有人描绘施力质点的位移情况,还需要有人读出并记录测力计的读数.虽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测力验证试验,但其中涉及到学生的前期交流、合作分工、数据讨论整理等.在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甚至是争吵,都是他们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此物理实验的实施,对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实现了有效的培养.对于像测定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能量守恒定律验证这些大型试验而言,教师的参与指导也是至关重要,在实验的交流讨论中,实现了师生关系的培养.
2.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一直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内容,高中物理教师更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科长期教学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学生的后天学习关系密切,物理实验教学正好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创新科研的契机.当然,物理实验的教学千万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简单的按步教学,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必须放手学生去做,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和教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不要立马指出,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运用自身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例如,高中物理的天平使用教学,学生将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让学生重新实验,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究,运用杠杆原理重新确定物体的质量,得到:物体重量=砝码重量-游标读数.虽说这样的测量方法不符合实验规章,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显著.教师不必纠结于成规俗套,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物理知识原理的生活化运用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将高中物理学科打造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有计划的对生活现象进行实验化还原,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例如光学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海市蜃楼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将物理光学中的折射、投射、平面镜成像规律运用其中,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例如,凸透镜在二倍焦距之外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和人类眼球的工作机理.近视眼是由于眼球晶状体凸出,成像位于视网膜之前,所以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对于老花眼恰好相反,成像位于视网膜之后,相对的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如此一来,透镜成像原理和近视、老花之间的关系得以显现.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物理原理,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物理实验深化师生交流
笔者成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主要是受到自己初中时期物理教师影响,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了一名物理教师.可以说,很多学生爱上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因为学科知识,更多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在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在物理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尽量放手学生独立实验,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和指导.物理实验给了师生之间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师生们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双方的理解,有助于融洽学习氛围和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要是教师今天心情好,那么教学课堂必然妙趣横生;反之,教师提不起教学兴趣,更多的只会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必须理解教师,积极融入课堂,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增加物理课堂氛围.
四、总结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方法;有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70-01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黄金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初中物理是指引中学生开启物理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然而,对于刚刚接触初中物理知识的中学生而言,这一门学科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刚一接触初中物理,许多的学生感觉这门学科很难理解,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尤其是做题时很盲目,根本就不知道解题的着手点在哪。而且物理教师只是大概的知道学生们的普遍问题,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情况都了如指掌,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从而忽略了一些个别特殊情况,这也就使得有些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理解不彻底,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中学生刚刚接触的学科,教师应该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提问,而不是把课堂变成教师上课的“一言堂”。初中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学好学会初中物理,单纯的讲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让学生去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记录每一条实验数据,才能让学生对初中物理尽快地熟悉起来,而且有了自己亲手做实验的经历,也才能调动起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大多数的教师都不是很重视实验教学的办法,对本该亲自动手实验的却没有亲自去做,甚至于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会做考试题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下降,这也是学生物理成绩一直提升不上去的根本所在。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一)建立互动式课堂,提升师生亲密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一般都是由老师“把控”,一节课从开头到结束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则坐着边听边记,写写画画。整堂课都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有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整个教室都悄然无声,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毫无效率可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师生观念,课堂并非只是学生的亦或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拥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基础,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群言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发言,而学生也不可以接触初中物理时间短为借口不发言,只有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课堂,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多提问、多交流,才可以把初中物理“吃透”,消化。
(二)讲课联系实际,不死板
初中物理入门比较难,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很难吸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质量自然提升不上去。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师身上,做到有效性的学习,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多从学生都能注意到却往往会忽视的地方去讲解物理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即使不是在课堂上也会时时刻刻记起物理知识。比如,人在日常生活中照镜子,这就是运用了物理学中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水中插鱼时,鱼叉要稍微往鱼下方插一点,这就是运用了光的折射原理等等。这一系列的例子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可见物理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教授初中物理的时候要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把书面化的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他们自由的讨论这些现象,各抒己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只要把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引诱”出来,物理的学习难度就会下降不少。
(三)注重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初次接受初中物理的教学,对初中物理不是特别的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传授知识与同学交流的同时,也要把课本中的物理实验所重视起来。而且,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因为物理实验比之单纯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多做物理实验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动力,而且还能够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教学过程与物理实验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经过不断的教学活动,不停的分析结果、总结经验,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寻找合理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才可以确保学生有效性学习方式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国存.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5):70.
[2]吴运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8):100-100,101.
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物理课通过各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而形成的能力将成为这方面十分重要的补充,其中物理小制作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课外的小制作活动是课堂的有效延伸,保证了每人都有平等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当教师和学生发现了某些题或创设了某些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实验、设计、改进、创作后制成了一定的物理实物模型,能解决某种实际问题,这样的物理实物模型就是物理小制作、小发明,或称之为物理科技作品。物理科技作品制作的主要依据原理是物理科学知识。制作型物理科技作品通常是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在较为深刻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知识制作出来的一些教具、小制作。
对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物理之初的“长度的测量”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课外制作一把刻度尺”,材料:硬纸条或布条等;宽度约1-2cm;测量范围:0-100cm;分度值:1cm。下节课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刻度尺参加班里的评比,看谁制作的最精美,并用其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课桌的高度,黑板的长度等)。通过制作,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并安排他们把自制的尺子放在自己的书房里,学习之余,常常欣赏自己的杰作,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声学的时候布置课外趣味制作“土电话”,材料:一次性杯子和细线,两个或者多个学生互通“电话”,使学生亲身感受固体传声的魅力;课外趣味制作“瓶乐器”,材料:八个玻璃杯(或者玻璃酒瓶)、水和竹筷,用电子琴校准音,在班里演奏“铃儿响叮当”,学生情绪高昂,对音调是表示声音的高、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布置课外趣味制作“小孔照相机”,材料:纸盒(或金属盒)两只,半透明纸一张,利用制作的照相机观察远处的景物,探寻小孔成像的奥秘;利用两只凸透镜课外制作“望远镜”,并体会其望远的效果,学生顿觉物理趣味盎然。
关键词:生活实际 中学物理 课堂教学
一、 联系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生活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如初三电路学习中,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兴趣自然就浓厚。再如在讲解密度之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古罗马的皇帝制造了一个皇冠,皇帝想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的,为这,皇帝让阿基米德来判断,结果呢,阿基米德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正是利用密度的知识来判断的。插上这么一个小故事,更加激励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诱导学生全力参与课堂打下伏笔。
二、 从生活情景导入,走进课堂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将这些蕴涵物理知识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的视野,通过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常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从而走近学生认知范围,进入物理课堂,不仅使物理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
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可能不能把两个挂以钩拉开,接着教师马上介绍“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合在一起,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挂衣钩拉开。只要在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就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
课堂上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入手,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样我们的物理启蒙教学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了下去。
三、 学生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问题,初中学生能够初步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广泛的。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比如我在教学“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结束之后,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运用,我切入了这样的生活实例: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当你看到有光亮地方是水,还是黑暗的地方是水?通过这些实例学生跟着教师把刚学过的物理知识又应用在生活实际中去。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中垂线来检验强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中心使求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入嘴里,人们跳起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灰尘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世界一片浑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学习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知识,如果不能及时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久而久之学生会减弱知识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书述,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让物理知识回归于生活,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同行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知识增长,与各种能力同时得到开发和提高,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虽然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要求,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实验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过程来看,有这样的特点一、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二、师生角色必须发生转换。三、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向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的模式转化。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的。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内实验做好实验安排,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实验前教师可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认识仪器,熟悉基本仪器的使用。自主实验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选一些基础好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辅导员”,为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导学,调动其积极性。
2.重视利用说明书。阅读说明书能帮助使用者熟悉具体仪器的型号、原理和结构,掌握用途和使用方法,能知道检查仪器的零部件是否完整,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一般要教学生先看说明书,自学讨论先认识仪器,后动用仪器,先看课本后做实验,这样可以减少仪器被损坏,帮助排除实验中出现的简单的仪器故障,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实验的能力的增强。
二、对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能力的培养的
初中物理序言就明确指出,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是指在实验中正确选择观察对象,从观察对象中发现物理现象及现象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观察,会实验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应贯穿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具体来说,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实验中观察要有一定地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例如:进行二极管实验教学时,给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发光,给二极管加反向电压时,二极管截止不发光。根据两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得出晶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只有依据前后顺序,顺理成章进行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3、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重点性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目的直接相关的现象上,按现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例如:观察扩散现象: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将两小颗高锰酸钾分别投入两杯水中,重点观察比较高锰酸钾在两杯水中的扩散情况,就可得出结论。
三、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例如:在焦耳定理的演示实验在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时用教材中实验装置在操作上非常不方便,若采用受热膨胀法,煤油作为吸热膨胀物质欠佳,由于注满烧瓶的煤油质量比较大,吸收一定的热量后,温度升高不大,液柱上升也缓慢,耗时长。如果采用温度计测温法,液泡与电阻丝的距离不好控制,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察。可以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这个实验我采用的废电炉丝上取了5Ω、10Ω电炉丝,实验时,用凡士林涂抹的火柴粘在电阻丝上,当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时凡士林会融化,火柴会掉下来,电阻大的产生的热量也多火柴会先掉下来。这个实验的好处在于操作简单,所用的时间较短,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进行设计性实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实验的理论设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例如:设计一个验证热传递条件的实验:在大烧杯中放一盛水的大试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开始试管中水的温度低于烧杯中水的温度,待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都达到约100℃时,同学们观察发现大烧杯中水在不断地沸腾,而试管中的水虽然达到沸点却没有沸腾。这个实验反映了液体沸腾和热传递产生的条件,就是液体温度必须达到的沸点,达到沸点后还必须吸收热量才能沸腾;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这就改变了学生头脑中的温度达到沸点就沸腾这一片面认识,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这个实验也可以用来解释木匠用双层铁罐来熬胶。
四、利用一些废弃物来做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1.紧扣课标和教材,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各地中考试题都能依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和《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以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点,试题起点较低,使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理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试题一般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课堂教学实际设计,既有学生熟悉的题目情景也有较为新颖的试题情景,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了对物理规律灵活运用的考查。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能力要求,加强“能力考查”。注重了审题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适当设置梯度,选择较为合适的难易程度,既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型、基础性,又能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所需的学生区分出来。
例1.(2014・宁波)图1中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与镜面的大小和位置没有关系。
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虚像,当把镜子沿MN分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后,由于物体所处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物体在两个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性质不变,仍然都是等大的虚像,且像的位置没变,所以两个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是重合在一起的。故选C。
点评:本题从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出发,通过巧妙的情景设计和变换,通过现象来考查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淡化了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注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2.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继续体现这一理念。试题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中选材,从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常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题,反映物理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解释隐含其中的物理规律,感受物理知识给社会和人类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题目立意新颖,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同时能激发探究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例2.(2014・南京)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如果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继续使用,电热毯的接头处很容易被烧焦,这样做很不安全,接头处的电阻常称为“接触电阻”。下列关于“接触电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B.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C.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D.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接头处被烧焦的原因是温度过高,而温度过高是因为热量多。
解: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接头处是两根导线相连,由于接触的部位很少且很细,电阻就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根据焦耳定律公式Q=12Rt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因此接头处烧焦就是因为电阻过大造成的。故选A。
点评:本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
3.注重从过程与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研究方法,对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都有较大的比重,并分布在各种题型之中,考查内容包括教材的随堂演示实验、探究与拓展性实验、课外小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考查形式包括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涉及探究目的、探究现象的观察、探究过程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论的概括得出、故障的排除、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分析、实验装置的讨论与改进等方面。这些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3.(2014・邵阳)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2甲和乙,先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然后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1N,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N。
(2)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将石块拉出水面,随着石块露出水面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水的浮力越来越____(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通过比较图乙和图____,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
分析:根据测量浮力的方法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解:(1)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1.6N-1N=0.6N;(2)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石块的重力G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F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小;(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由图示实验可知,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可以用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故答案为:(1)0.6;(2)小;(3)丁。
点评:本题是探究型实验综合题,考查了学生求石块受到的浮力、判断浮力如何变化、实验现象分析等,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试题图文并茂,体现人文关怀,凸显地方特色
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内容上丰富多彩,真实可信,形式上图文并茂,情景、意境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一些题目还能很好地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4.(2014・黄冈)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3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__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答案为:放热;液化;扩散。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的特点及扩散现象,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气息,体现了人文关怀。
5.注重与未来知识相衔接,体现“服务学生”的理念
各地试题还能较好地涉及“图象”、电路的故障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研判计算等,既综合了实验现象和理论内容,还涉及度量计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学生通过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筛选、整合,进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分析推理,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5.(2014・安徽)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G=40 N,F=10 N。
(1)求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
点评:本题结合学生未来将要学到的内容和知识,很好地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知识衔接,使学生在分析和推理中获取信息,培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将来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2015年中考物理复习策略
针对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为应对2015年物理中考,提出以下复习策略:
1.抓标靠本,夯实双基
《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中考的指挥棒,教材是开展物理教学的依据。按课标要求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明确重点、难点、自己的薄弱点,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首先要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比如,力、密度、压强、机械效率、电功、电功率等物理概念,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物理规律,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等实验,刻度尺、托盘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都是初中物理中的主干内容,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基本概念,复习时要注意:(1)物理意义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样的物理问题?怎样测量有关的物理量?(2)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3)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注意:(1)规律是如何建立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文字表达方式及重要词汇的确切含义是怎样的?(4)公式表达形式以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是怎样的?(5)表格和图象的表达形式;(6)规律问的区别和联系;(7)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图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要熟悉它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外,一定要结合原理和规律灵活应用。
2.理解概念和规律,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4)相关的物理学史。
3.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但对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
4.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同学们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究设计的模型。因此,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加强训练。在实验中,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5.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
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
②动态电路与故障分析。
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即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特别是要解决第①类问题,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热点,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体育运动、地震灾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6.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容易造成的失误情况分析,同学们的解题能力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一大重点。
(1)注重审题意识,培养审题能力。
历届中考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考试中没有仔细审题或不会审题,审题的质量决定解题的成败。复习中可从下面几方面倍加注意:①仔细阅读题文,抓住题中的关键语句;②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③画出相应的图示,反映物理过程的实质;④厘清物理过程的细节,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复习中要有一定的难度意识,通过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同学们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复习中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加强同学们积极思维,向深处钻、向广处联,注重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典型例题,理清解题思路,归纳出一定模式的思路并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方法,这样有益于解题技巧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3)要巧做习题,不搞“题海战”。
复习过程中进行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训练量就不会悟出熟练的解题技巧。但题目必须精选,对老师事先筛选的题目做精做透,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