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时间:2023-09-18 17:06: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永州昔称零陵,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北麓,秀丽的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素有“锦绣潇湘”之称。居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是信息、技术、物流的集散地。永州市现辖零陵、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宁远、兰山、新田九县,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70.56 万,其中农业人口 428.85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农业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产业。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永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永州经济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一、永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农业落后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意味着人们观念的落后,技术的落后,而且还体现了政策的落后。农民循规蹈矩,信守着原始农业的残阳。除了种粮食,还是种粮食,粮食以外的收入叫作副业收入,不管“副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多大比例,它永远上升不到主业。
2.政策不配套,多少年来,政府对农业取之过多,予之过少。政府没有给农业以足够的政策支持;没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对经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选择;没有制定灵活多样的农业发展资金贷款政策。
3.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农产品的要求逐步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但是,永州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做相应的调整。种植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饲料作物严重不足。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太低。农产品品质差,高档宾馆所用的优质牛羊肉主要靠进口,泰国香米上了部分人家的饭桌。其结果只能是农产品产值低,经营效益差;农民贫穷,农村落后。
4.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资源结构不相宜,目前永州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全市农村居民户均承包耕地仅为1.84亩,而这些耕地又被分割成7.2块,平均每块面积仅有0.25亩,这显然是不符合规模化经营的技术要求的。
二、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对永州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对农、林、牧、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或各行业内部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而不应当是种植业内部简单的品种换位。
2.对大农业内各行业内容进行调整的方法包括合并与重组,如以往的畜牧业是指养殖业,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与草业截然分家。畜牧工作者忙于家畜数量的扩大,而不去考虑牧草资源多寡与开发,因此出现了因过牧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另一方面,种植业通常只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似乎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农田。不管土地多么贫瘠,不管种粮是否划算,农田总要种上粮食作物。这种状况不改变,何谈农业的大发展?
3.在大农业内有选择性地发展优势业种,它们必须具备高产、优质、高效特点,而且符合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协调与发展的要求。在这里,高产作为基础,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产品数量的扩张,而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值;优质是前提,所生产的产品不仅给人以良好的感官,而且应具备营养价值高、易被人或动物体消化吸收、清洁卫生、不含有害物质;高效是目的,是指生产者的利益在竞争条件下的最大实现,体现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它是品种、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
4.从种子质量工程建设抓起。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史,每一次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种革命为先导,因为只有优秀的动植物品种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一方面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的优良品种。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特色品种的改良和提纯复壮,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品。
5.加快制度创新步伐,调整农田结构布局。农田所有权人除享有所承包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外,还应享有对土地一定时期内或一定范围内的处分权,如转让、出租。土地一旦可以流转,就可能极大地激活土地效益,解决第一轮承包中平均分配土地造成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对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控制粮食种植面积
(1)人均粮食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着变化。人们由追求占有物质数量转向追求生活的质量,并逐步由追求生活的物质质量向精神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层次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将由过去的粮食果脯为主转向粮食、蔬菜、牛奶、肉类等多样化发展。永州市城镇人口的粮食年消费量仅为80kg,农村人口约为160kg。虽然永州今后人口数量还会增加,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消费总量不会有很大变化。
(2)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还很大。通过作物的种质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粮食产量会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还较落后,远没有实现因时、因地、因作物用水,更谈不上应用精准农业技术。随着政府对农业倾斜性支持政策的落实,永州农业必然走向精细农业。有人估计,如果永州普遍推行精细农业技术,每年仅种子(实行精细播种)用粮就可以节约50万公斤,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就更多了。
(3)现阶段粮食已自给有余。永州粮食早在1994年就达到人均400kg的安全线,但还是一味强调粮食生产,制定过高的战略目标,致使后来的粮食库存太多。尽管每年以新粮换旧粮,号召早稻喂猪以减少存量,但仍有部分粮食积压、霉变。
2.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综观世界,农业高度发达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以畜牧业发展为先导,其畜牧业产值通常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拿大占55%,法国占55%,澳大利亚和美国占60%,英国占70%,丹麦和新西兰占90%。永州应当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业。
(1)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草地畜牧业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畜产品生产方式。也有利于绿色畜产品的生产。因此它是世界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选择。草地畜牧业是以草原保护和草原建设为前提,人工草地的增加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美国历史上,人工草地面积每增加10%,畜牧业产值便增加一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大都由青草转化的。如美国约占74%,德国、法国占60%,澳大利亚占90%,新西兰近100%,全世界平均为55%。新西兰的经验是:人管畜,畜管草,建立了人一草一畜和谐共处关系。他们根据草地生长情况,决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放牧什么家畜。不仅获取经济优良的畜产品,也靠家畜放牧来控制杂草,改良草地,即靠放牧来维护草地的健康。永州草食家畜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在适度利用、重视草地培育与养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肉牛、羊和奶牛、奶羊,生产绿色肉、奶。
(2)将草业纳入农业生产系统。优质牧草(以首稽为例)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还可以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使土地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美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hm2的紫花首稽生产基地,年生产紫花首稽干草和混合草1亿吨左右,紫花首稽种植面积占美国耕地的25%~33%,3~4年与粮食作物进行轮作。这种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耕地面积67%~75%的粮食作物连年高产。同时促进了美国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草产品的出口。而永州农田种草仅占1.2%,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改变现有的二元种植结构,实行农业三元种植结构模式,发展草田轮作和生态农业,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适度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有利于各种技术规范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区域规划的安排与实施,有利于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益。各地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4.引进良种,发展良种。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必须在“种”字上下工夫,各地应当在有计划地保存当地优势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或者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具有更高生产潜力的新的动植物品种。一个良种可能引起一种产业的革命。美国最高产奶记录的奶牛年产奶量达到24000kg,是中国蒙古牛年产奶量(800kg)的60倍[4]。南非的布尔山羊六月龄体重就可达到30kg,中国的普通山羊两岁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低生产水平的家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养殖成本高,效益低下,而且产品还会因质量问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因为增加饲养量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不仅要有选择性地生产市销对路的农产品,而且要选择那些有高生产潜力并能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的动植物品种。
5.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应对市场需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资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样且多变的,生产者一方面要追赶市场需求,生产出功能性的农产品应对市场,另一方面要用新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引导市场,创造市场。各地只有依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出自己特色产品,创造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
6.用技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开发、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农业技术包括农业自然科技和农业管理科技等。
(1)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通过技术资源的开发,解决种质资源短缺问题,如利用人工受精技术大大提高优秀公畜的利用率,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作用;通过职能定位、体制转换,使农业银行真正成为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和集体所有的金融组织。从而解决农业资金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农田轮作或草地轮牧,解决自然资源一牧草短缺问题。
(2)解决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数;利用射线诱变技术使作物高杆变成矮杆;利用精细农业技术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减轻污染。
(3)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县区,通过动物舍饲、牧草种植既可解决动物的生存问题,又可保护环境,使人、动物、环境三者能够和谐相处,互惠,互利。
(4)提高农民的文化技能,建立新的农业合作组织。只有通过技术培训,造就出文明、智能、发展的现代农民,才能打破愚昧、落后、封闭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才能建立科学、民主、法制、秩序的现代农村发展体系;才能建立适合永州市农业发展的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才能保证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靠型转变,农村、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一)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4.058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及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为林芝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1-5],结合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即3个目标层,分别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若干典型指标,共计17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A):农业总产值(A1)、人均粮食产量(A2)、人均肉产量(A3)、人均生产总值(A4)、财政支农(A5)。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粮食作物单产(B1)、人均耕地面积(B2)、粮食播种面积(B3)、农机动力(B4)、化肥使用强度(B5)、农药使用强度(B6)、农村用电强度(B7)。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C1)、农业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产从业人员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长率(C5)。根据17个指标的特性,将它们分为正向作用指标和逆向作用指标两类。其中,正向作用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值越大越好,如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等;逆向作用指标值若超过一定限度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数据来源于林芝统计年鉴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9-11],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3个目标层的权重及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1.3 评价步骤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为便于比较,以1996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用极值法,即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it=Cit/Ci0(1);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Xit=Ci0/Cit(2),式中:Xit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Cit和Ci0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统计值,对于任意项指标,只要标准化值增大,便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用y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y=∑Wi.Xit(3),式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it为标准化值。综合评估值Y=y1+y2+y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和综合水平进行评价,1996-2007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达7.4%,表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1 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1996-2007年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先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其持续发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长率为4.8%。从该子系统各指标的表现来看,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18 388.20和0.37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万元,分别上升 11 550.80与1.68万元,增幅达 62.8%、448.9%,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增加,使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财政支农指标的变化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2004年财政支农力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该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幅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
图1、表3,表明林芝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研究时段内呈慢速增长态势,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值由1996年的0.322 8缓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续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纵观不同年份之间的指标数据发现,1996-2007年间,虽然粮食作物单产、农机动力、农村用电量三项指标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逐年增强,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该区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该子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因此,农业现代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警示我们对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别是在本区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非农建设占用大面积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也是致使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现今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是促使林芝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该子系统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基本为持续缓慢上升态势,1996年其指数值为0.149 2,2007年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对照指标数据(表1)可以发现,1996-2007年,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标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产从业人员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为13.6%。上述分析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比较明显的副影响。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本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说来,1996-2007年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时段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快,而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但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区农业初步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对林芝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副作用,说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日益减少和环境逐步恶化的双重威胁。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调整
1. 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整
1.1 调整的原因
(1)我国农业化组织程度较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及综合服务功能的龙头企业;
(2)关于农业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3)我国的产业结构划分不够明确,因而会出现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会导致“错诊”、“乱诊”;
(4)受传统农业的发展的模式的影响,在技术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及国外。
1.2 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对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立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一个产业运营的好坏,主要是由市场所调节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场体系的同时,还要确立农业领域的“带头老大”,那就是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如同该行业的一个航标,任何小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由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1.2.2建立数字化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知讯者生存”,信息对于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个市场的规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个因素都需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及时地提供农业信息,可以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这样就能弄清供求关系,适时地、合理地发展农业,以使农业朝着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1.2.3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大就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农业体系。如在我国的北方,天气较干燥、冬天温度很低,根据这一区域特点,这些区域就适合种植小麦,而在南方,则适合种植水稻。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区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农作物,因而农业的结构体系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才会产生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2.坚持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2.1我国坚持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造成影响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也必须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学资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农业的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可以真正地达到“农业的生态性、市场性”。
2.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2.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都是人类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如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对于那些生态脆弱的区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那就相当地困难了,所以必须避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破坏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弄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破坏生态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
2.2.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坚持普及技术与引进和研究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区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即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重新建立农业基础结构和科技结构。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
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在农业生产中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利用技术,不断地探究减少农业生产的方式及途径。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机肥。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虑将污染降低到最小。
3.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得出我国需要走一条“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朝着科学、稳健、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书敏.传播科技为农民 服务百姓将奉献[J].新农村建设,2000(51).
[2]黄万纶,李文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研究,2003,(11).
[4]闫书丽,文兴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3,(11).
(甘肃省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临夏731100)
作者简介:唐秀荚(1973-)女,甘肃临夏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I作。
导读: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旱区农业发展的热点。针对临夏州实际问题,笔者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临夏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旱作农业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的农业生产。建立可持续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各个地区、乡镇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的基本方略。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全膜覆盖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内外两条途径进行实施,然后立足临夏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技术措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术措施
㈠积极推广抗旱品种
旱作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而抗旱种子由于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产量相对稳定,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减少用水,从而减少生产劳作成本,这对旱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分有利。长期以来,旱作农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抗旱品种,普及农业机械,极大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培育出的抗旱种子可以弥补水量不足问题。因此,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是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具观实意义。
㈡全膜覆盖技术
推广全膜覆盖技术的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盖技术将土地径流进行富集,在干旱的时间利用起来,既减少了蒸发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获得极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任何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影响整个旱作农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传授科技知识也至关重要。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元素的一种,不仅仅要求的是技术素质,更多要求人们可以理性思考,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优势和长处,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因此,农技推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各种操作技能。
㈡完善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乡级农技推广网络尤为重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乡级农技推广网络是旱作农业形成有效生产力的关键因素Ⅻ。而引进高新技术是巩固和壮大农技推广网络的重要方法,高新技术是否及时得到推广应用,是影响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机推广部门应予以重视。
三、结语
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抗旱积流灌溉技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何完善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旱作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旱作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因此,提升技术和完善保障措施,对加快旱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编辑:宋军生)
参考文献:
[1]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03)
[2]周富喜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4,(05)
1.农村经济与市场矛盾
除了环境以外,传统农业难以随市场及时变化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生产出的原料产品难以在市场形成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低。农村当地的加工以及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农村人口素质和思想
农村人口的传统落后思想也制约了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思想落后保守,接受新事物慢,创新能力低。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口,专业技术能力的缺失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慢、不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农业科技,全面调动广大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才能解决过去依靠开垦耕地等传统手段增加产值带来的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合理的利用用资源,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也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发展要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做到低能耗高效率,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能够保护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新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压力,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本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要依靠当地的地区优势,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龙江县龙兴镇黑岗乡为例,黑岗乡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各类企业多个,其中充分利用本地畜牧业发达的优势吸引了包括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为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龙兴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河南台前县引进了北五味子种植项目进行示范种植,并提供了150余亩种植基地和住房、机电井等配套设施。该基地的建成对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4.坚持实行惠农补贴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除依赖科技成果转化,紧随市场需求之外,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同样重要。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真正进入小康社会。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才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在当地农村开展“农家乐”、绿色牧场参观等农村特色旅游活动,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6.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法律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为本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制定了相关法律,例如美国的《持续农业与教育法》,法国制定的农田休耕制度。相比之下,该领域内中国的法律较为缺乏,应加快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进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