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22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级评估检查,院系签订了一批经济学实践教学基地,但签订的这些实践基地大多数如同虚设,浮于形式,学生到这些基地实践锻炼的却很少,有些实践基地甚至每次只能容纳一两个学生进行实践,不能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在校学生,拒之门外,再加上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少之又少,总体上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5、考核方式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有单项、多项选择题、概念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案例分析类的题目比较少见,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判断、分析的考察甚少。因此,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锻炼,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2、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

一是要让微观经济学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三是组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能力;四是要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型教学队伍。

3、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了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应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以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素质拓展法、幕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便微观经济学理论能够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和经济学原理相关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课堂讨论,剖析现实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隐含的本质内容,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剖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禁毒还是教育能够减少与相关的犯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禁毒和教育对犯罪产生影响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做出判断,教师通过讲解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了实际,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素质拓展法。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型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理论指导,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与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素质拓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我实践,展开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大众创业与创新对地方经济所作的贡献,通过素质拓展,理论联系了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3)慕课教学法。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共享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学,而教师要在每周组织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研讨话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研讨问题,充分解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如教师可以布置烟草垄断行业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课下学习、思考,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有疑问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在现场可以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研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4、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大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要签订和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不能光强调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二是要维护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经常性地和基地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尽量请基地负责人(企业的领导)来学校讲学,或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三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5、创新考核方式,确保成绩评价体系科学全面

篇(2)

(一)课程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如果说技能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核心专业课的教学,那么树立理性财经思维和提升经济涵养就是经济学基础课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为此,教育部将这门课程规定为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是指导各专业学生了解经济现象、解读经济政策的“财经常识课”;是帮助高职学生提升经济意识与经济道德水平的“经济素养课”;它更是一门培养学生树立理性经济思维并适应社会的“成才专业课”。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

(二)课程教学目标

经济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财经类高职教育的定位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经济学教学。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需要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据经济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应科学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常识,熟知经济理论;能力目标是经济学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经济现象,处理经济问题;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经济意识,提升经济素养。在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本位,素质目标是提升。应通过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设计理念和典型工作项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帮助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常识、培养经济思维和提升经济意识,是设计本课程的出发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经济理论生活化;“以就业为导向”,将经济素养凸显化;“以能力为本位”,将实践活动项目化。具体来说,要以财经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原则,拟定学生毕业可能的工作岗位,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理论实务与市场调查分析师、基层生产主管和投资环境分析师相结合。第一,通过“握住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市场供求和商品价格决定的能力,通过“做理性的消费者”培养学生具有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能力,来满足“市场调查分析师”的岗位需求。第二,通过“开启黑匣子”培养学生具有最优产量水平判断的能力,通过“揭开成本的面纱”培养学生具有最低成本判断的能力,来满足“基层生产主管”的岗位需求。第三,通过“国富方能民强”培养学生具有把脉宏观经济走势的能力,通过“挥动看得见的手”培养学生具有判断政府政策优劣的能力,来满足“投资环境分析师”的岗位需求。

(二)典型工作项目

项目驱动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按照财经类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经济学课程可以设计四项典型工作项目,将实践活动项目化。项目一:“财经词汇通”。“每天五分钟,财经词汇通,欢迎翻开今天的财经词典”,这可以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入语。例如2013年,最受关注的中国财经词汇有热度持续不减的关键词——“城镇化”、“影子银行”,有横空出世的新词——“克强经济学”,有蛰伏已久却突然火爆的专业名词——流动性,热点财经词汇介绍拓展了学生经济学视野。项目二:“市场零距离”。从老百姓的生活出发,寻求各类新闻的经济学解读,尝试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去解释它,锻炼学生探秘经济世界的能力。对于这方面,可以让同学们课后收看各种财经新闻,例如经济半小时、环球财经连线、头脑风暴等节目,或者浏览一些专门的财经网站,例如搜狐财经、新浪财经、华尔街日报等。项目三:“创业急先锋”。组织学生以城市商业区、学校创业园等为创业目标市场,让学生自主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优质项目,并形成规范的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树立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渠道。项目四:“财富我做主”。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各种经济形势下,采取各种理财方式,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引导学生轻松理财。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人都需要学会理财,因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对保持家庭财富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项目实施流程图可以看出,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是导演,学生成了真正的主角。老师先明确任务,由学生精心准备,通过分析思考、拟定方案、查阅资料来实施项目,项目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最后由老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教学内容设计

从教学目标看,高职院校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经济学教学必须增加与社会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教学内容。[2]经济学基础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的经济调控。我将教材十二章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首先,能否上好“第一课”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开篇非常重要,我用这样的故事开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一个美国人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床边,引发火灾,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在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暂时被定为“恐怖袭击”。这样,惊恐万状的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们下降的消费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美元贬值。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相应上扬,从而引发中国的通货膨胀。这个例子说明经济体中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因素其实存在紧密联系,经济学基础能帮助我们读懂这个变幻多端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我在“第一章导论”的内容中以故事讲述的方式解读经济学十大原理,由此形成了模块一:开启经济大门。其次,我将教材第二章至第八章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二: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价格如何决定和单个经济个体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表现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收入最大化。如2013年的“五一”小长假,我国很多城市都上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抢金大片,而片中的主角则被戏称为“中国大妈”。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妈”,把金店围得水泄不通,“视黄金如白菜”,瞬间就鲸吞了300吨黄金。你们认为黄金的价格已经探底了吗?你们知道黄金价格暴跌的原因是什么吗?通过剖析这些经济热门话题,将学生领进微观经济世界,分析千变万化的商品价格和最大化的个人利益问题。接着我将教材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相融合,形成模块三:探索宏观奥秘。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如何实现稳定增长,表现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最优化。如2008年,一场出人意料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美国一名绝望的失业父亲为了资助两名双胞胎女儿上学读书,竟然铤而走险连抢了12家银行;在西班牙,这个欧盟曾经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人们为了省钱却不敢离婚;而冰岛,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一夜之间破产了。通过介绍这些经济现象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奥秘,分析各国政府为走出经济危机是否采取了最优化决策。最后,我将自己设计的“理论知识活运用”这一板块作为本课程的结束篇,通过向学生解读年度国内外十大经济新闻,形成模块四:纵览国际风云。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无论以后是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思考问题,学生都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学习经济学不能保证学生富有成功,但它能让大家轻松理财,快乐生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但同时理论性很强,有许多公式、图形和模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中文科生居多,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看见抽象的内容就觉得枯燥。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抽象、晦涩难懂。有些老师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意,理论讲得较深。加上条件限制,不少老师仍采用单一的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3]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4]为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满意率,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本课程可以通过因果式、动态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新闻解读为载体,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受经济学学习乐趣。其中,“因果式”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动态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财经理念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手段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数学工具应用普遍等特点,另外,学生以前接触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较少,在学习该课程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难度。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

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和各种经济事件材料。这种教学方式丰富多彩,能极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扩大教学信息量,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2.网络教学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校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并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因此,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等方式实现课堂的网络延伸,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继续拓展和深化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3.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