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

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

篇(1)

    从全国看,各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平衡现象突出。分地区看,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由东向西呈现从高到低的格局,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较高,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税务管理信息化已取得了阶段成果,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又高于西部地区。分部门看,自1994年组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以来,国税部门信息化水平总体高于地税部门。1994年“金税工程”主要是围绕增值税管理而实施。在“金税工程”的推动下,截止2003年底,国税部门的四级广域网已全部联通完成。而同期,虽然省级地税部门已全部同国家税务总局实现了计算机联网,但在内部,只有部分省级地税部门建成开通了省内广域网,还有相当一部分省级地税部门在覆盖全省的广域网开通上处于空白。

    二、数据向信息、知识的转化能力差

    目前,随着税务管理信息化推进,数据采集量大幅增加。税收数据是税务管理的信息源,要发挥数据资源作用,一是要数据充分,二是要数据质量可靠,三是要有较高的数据分析水平。从实际来看,税务部门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资源数量上的增长,数据应用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IT管控能力的挑战。目前税务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实施由信息中心负责,业务需求由各业务处负责,税务数据从采集、处理到应用,遍及税收业务的各个环节。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应用和管理,就需要健全税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增强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总体架构的管理和把控能力。二是数据资源规划和管理方面,也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三是系统的运作和整合。新业务不断出现,给软件的维护带来压力.需要进一步整合应用系统。

    三、完善税收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一)业务系统整合是信息化的前提

    税务管理现状与信息化的要求相一致,才能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当前,税收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受阻,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无序的管理现状所致。美国国内收入局信息化建设,首先完成了组织结构重组,由分区域进行税收管理框架组织,改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框架组织机构;然后对业务系统进行重新整合,把众多的应用系统整合成10个核心信息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面向纳税人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最后将业务系统整合方案交付信息技术部门,提出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我国信息化建设也应注重组织机构调整,把传统的层级制税务机构体系改为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税务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实施业务系统整合,从技术,管理两个层面规范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从而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管税的效率和水平。

    (二)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要针对人才质量、数量与工作要求的矛盾,大力推进信息人才战略。要加强各级税务人员的培训,着重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税收信息化事业的先锋和主力军。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能级管理制度,并辅之于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信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非居民企业税收信息化建设

    强化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提高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进行非居民企业税收的基础数据建设和基础数据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据估计,跨国公司每年以税后利润、股权转让、利息、特许权使用、劳务报酬等多种形式从我国转移到境外的利润超过1000亿元,造成的税收流失超过400亿元。我国目前在非居民税收管理中依然使用国外的数据库,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利润率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防止非居民企业的税收流失,强化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提高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税务部门在非居民企业税收基础数据信息化建设和基础数据研究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篇(2)

税务信息化建设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代替了手工,但工作思路和模式只是停留在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及提高工作效率上;第二阶段,计算机管理系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数据和应用实行大集中,在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向纳税人提供税务信息服务的同时,税务部门也从在网上向纳税人提供单向的网上办税服务向与纳税人在网上进行互动型交流转化。

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第三阶段,税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和应用大集中,为我们实现打破部门限制、时间限制、地域限制的职能化、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条件。第三步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纳税人提供统一的、互动的、高效的、全方位的网上办税服务。

要建立网上纳税服务体系,税务部门必须实现内外数据的共享。一是与公安、工商、国税、财政、银行、国库、统计等部门实现数据的准确传递和共享,实现税务管理从税务登记到税收入库的全程信息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税收成本,并为其他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税收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各部门共享的数据,实现跨部门的协作办公,切实简化纳税人的办事流程,大大压缩办事时限,为纳税人提供“主动式”办税服务。

税收征管历来是与税收流程相依存的。我们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在新时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弊端日渐显现:组织结构呈层次化,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审批多,常理部门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等等,这些都有悖于新征管软件打破科室限制、地域限制、时空限制、简化环节、改变流程的开发理念。因此,机构重组和业务重组是新时期税务信息化、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因特网应用非常普及的今天,该法律的实施将给电子地税局的建设扫清法律上的障碍,电子税务局的内涵也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纳税人网上登记、网上申报、网上缴款、网上审批等很多纸质材料完全可以取消,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也可以大大简化,纳税人将可以得到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同时,电子税务档案将由此产生,电子税务档案的法律地位也得到确认。电子税务档案的存储和管理比纸质税务档案的存储和管理简便得多、高效得多。

数据是税收信息化的生命,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是税收信息化对征纳双方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相对集中以及保持现有生疏点数量的前提下,我们只有把业务内容数据化,借助数据体系充分反映情况,才能最终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抓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既要以满足前台征收业务为目标,又要放眼于管理,将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水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把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之中,借助数据源的提炼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体系,并通过研制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体现信息的价值。

作为决策者,并不关心数据库中复杂的、海量的数据,而是关心数据背后所揭示的问题,从而达到“了解过去、掌握现在、预测趋势”的目的。因此,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简单化的数据展示工具,建设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将非常需要。决策系统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税收完成状况、潜在税源分析、税收异常监控、区域税收分析、行业税收分析、税收预测等等。

篇(3)

关键词:税务信息化;委托-关系;信息不对称理论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进税务改革是当前税务工作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明确地将税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并加以明确。要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实现征收方式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全面转变。通过税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信息的集中度,实行集中征收,走“科技加管理”之路,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征收运行机制。

概而论之,按照实践层次而言,浅层次的税务信息化表现为载体的革新,即利用计算机提高信息存取和交流的便利性,实现“人部分被机器替代”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效率层面的革新;而较深层次的税务信息化表现为管理方式革新,即对征管形式、征管内容等进行创新,即实现更深层次的税务征管形式和内容创新,具体表现为组织架构和业务运行的革新。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建设成了载体革新,而在实现管理模式革新上却仍然存在层层障碍。当前,在税务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有基于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关系下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文末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人才的缺失和观念的偏移——委托-关系角度的解读

作为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委托理论的基本内容乃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或者群体,在某种外显或者隐含之契约的制约下,作用于其他的行为主体,这种作用的方式包括指定甚至是雇佣等,在这个过程中后者也从前者手中获取一定的决策权,最终后者凭借其在质和量上的付出而被前者给予相应的回报,也即前者所付出的成本。前者即为委托人,后者则是相对于委托人的所谓人。

委托-理论所示的委托-关系在经济学研究中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其常常表现为个体的或者群体的行为主体以授权者的身份和地位委派其他的非授权者的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主体在授权者的授意下为授权者的利益进行工作,同时授权者给受委派者一定限度和范围内的权利,因被委派者的工作效果的不同而由授权者付出相应的成本,这样一种委托-的关系的运行都是在各种外显或者隐含的契约制约下进行,其中所谓的授权者即为委托人,被委派者即为人。

税收对范围及于一定区域一乃至个国家地域内的宏观经济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的调控作用,是其所调控的这一范围地域内的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在物质上的坚定依靠。税收作为一个过程性的概念,有着一套完整的自下而上的运转系统,在底层,由基层的税务机关进行信息的收集、记录、汇编然后报送给上级机关,而上级机关则在此一基础上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个税收工作中,直接处理纳税人纳税事务的是最基层的税务机关,这些基层税务机关即可视为受到上级税务机关的委托,作为上级机关的“人”,相对的,上级机关即为“委托人”。

委托-关系中,如何最大化的控制委托人的成本付出乃最为核心的内容。这种成本的付出不仅包括可见的资金投入,也在于相对难以量化的工作质效之上。就目前而言,在税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面临着最为棘手的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的匮乏,二是偏移化的税务信息化观念。

1.人才的缺失

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税务人员中具有专业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的人员状况来看,仍有部分税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税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有待提高。而负面效应更明显的体现在税务部门中具有信息化专业技术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远远没有满足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据有关部门测算,专业计算机人员应占税务干部总数的10%以上,才能满足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然而,我国税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税务工作人员不仅计算机专业人员欠缺,税收专业人才亦相对缺乏。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国税局为例,全部税务人员共4100余人,可是在信息部门工作的人员只有100人左右,尚不到总数的2。5%①。因此,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税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欠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观念上的偏移

本文所称的税务信息化观念上的偏移,伴随至今为止的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所谓的“唯信息论”和与之相对的“信息无用论”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开始之初观念上的偏移最具体的外在表现。时至今日,上述两种传统观点趋于没落,观念偏移的主要落脚点开始体现为对硬件配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管理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这种观念偏移的作用之下,机关单位纷纷大力购置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但是因基层税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强,使得对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的高投入无法有效转化为高产出,导致优势资源的明显的闲置。尤其是在基层的税务机关单位中,这一弊端相当普遍,因为缺乏有组织对软件应用的技术性培训,使得代价甚高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成为纳税情况的存储器,无法发挥对涉税信息的深入分析的功能,由此带来的恶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难以有效的获得第一手数据,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者来说是一种重大的打击。

3.委托-关系下的负面效应

但是由于基层税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加之基层税务人员观念存在偏移,在学习并对管理软件进行应用的层面上参与度不高。则首先软件开发的投资不足,没有获得数据、资料来源的有效工具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使用、操作软件的技术人员的匮乏,导致基层税务机构对企业整体纳税情况的评估和对税源变化的因素分析缺乏依据,从而导致无法对纳税人的税务活动做出准确的评估,继而最终影响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使得形成委托-关系的链条断裂,存在有微观不经济的现象。

这种负面效应首先出现的是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的重复搜集以及信息的沟通不畅,进而导致征税能力的差异日趋明显,以至于信息可能促成了信息优势者设租行为的产生。而在当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信息交流日趋频繁的前提下,在纳税人的生产行为日趋多样化的前提下,税务系统缺乏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不仅不利于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对于税务工作长远稳定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税务系统内外的信息割裂——信息不对称角度的解读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微观不经济现象的一个有效地论证,主要论证了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双方或多方对于与活动相关的信息的获得成本、持有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区别,导致交易结果在博弈的前提下没有实现最优。而具体到税务信息化建设这一命题,其重点在于税务系统内部和税务系统外部两种信息不对称。

1.税务系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税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管理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人为割裂了税务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软件开发管理混乱,部分省市税务局自主开发了一些税收征收管理软件,这些软件数据结构、业务流程、软件运行平台均不一致,给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集成带来困难。这种情况既造成设备和资源浪费,增加系统维护的难度和加大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同时也很难适应税收业务的发展需要,无法对涉税数据进行统一的挖掘分析和充分利用。

2.税务系统外部的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由于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的欠缺,使得税务机关内部仅了解其所管辖的纳税人信息,而不能实现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地区,国、地税机关也缺少有效的信息协调、沟通机制。此外,在政府机关普遍推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中,税务、财政、国库、审计、工商、劳动、公安等政府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和监督机构,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日渐高涨。但由于部门间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增加了税务机关甄别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难度,形成了信息割据格局,使得行业之间的信息互不融通。继而出现了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1.税务信息化观念之革新

对原有的旧式的税务信息化观念予以革新,产生新的税务观念之内容,是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观念的革新表现在对税务信息化认识的层面之上,其核心乃是通过对计算机的有效应用使税务业务流程能够有所更新。其中,为方便上层的管理者能够直观明确的获取基层的信息数据,有必要对管理层级进行扁平化的组织,同时尽量尝试新的征管模式,以真正实现税务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质的推动作用。上述对策足以为整个税务信息化持久、良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目前税务信息化人才的缺失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不利的局面势必影响委托-关系而对税务信息化的建设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怎样既合理又有效的提升税务人员的信息化业务水平将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最直接的方法。信息化是方法,人的合理使用才是重中之重。

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在税务人员的考录上着手,这就需要大力大范围的招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同时紧抓技术培训,从而使得税务人员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更有效的为税收信息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技术的培训,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结构,辅以相应的考核,保证现有税务工作人员与信息化相适应,推动税务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和高效运转。这一对策将有利于解决委托-关系之下面临的人才缺失的问题。

3.在一体化的要求之下进行有效整合

在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因为具有偏差性的认知以及缺少合理的统筹和有效的规划,多平台多种类的现象在我国税务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工作的成本同时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甚至在更为广义的层面上给税务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是故怎样整合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税务信息一体化的建设,是当下面临的主要困难。面对这一局面,第一,需要在应用系统各平台内有效的实现内部资源的高效互通,在更为宏观的上一级层面上对现有税务系统予以有效整合,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对作为三大主体的税务部门、税务信息设备、税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对税务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第二,加强与其他相关政府机关部门的业务合作,包括与税务机关存在信息共享关系的海关、国库、工商等机关部门,税务机关与相关机关部门之间信息渠道的通畅对于税务信息化的建设而言意义重大。这种部门之间的信心共享和交流对于多部门相互协同合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现有数据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最终,这一对策对于税务系统内外信息不均衡的难题来说是一有效的解决途径,并将促成协同运转的信息化系统的真正建立。

注释:

①栾斌.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学会.税收信息化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2]葛元力.流程再造理论在税收管理领域的应用[J].税务研究,2003(2).

[3]高莉.税务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J].税务研究,2006(1).

[4]童丽珍.关于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

[5]卢凤云.税收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J].财政税收,2006(11).

篇(4)

【关键词】云计算;税务信息化;应用

一、税务信息化建设概况

金税工程三期,始于2006年,第三期的主要特点是“整合”。本期建设内容是在对金税工程二期子系统进行功能整合、技术升级和业务与数据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征管功能,扩大业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系的制约和监控考核机制,从而实现全面覆盖基层国税、地税机关的所有税种、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税收业务处理。金税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征管效率,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征收手段不断完善。但在征管系统不断完善的同时,征收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新的系统操作更为复杂、新旧系统之间的信息没有做到无缝连接、不断增加的信息使服务器一再扩容等。随着IT产业不断的发展,在工程中技术并不是最大的难题,管理上的难题远远大于技术。本文旨在利用云计算的先进管理技术为信息化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经济、高效、安全的解决思路。

二、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税工程三期主要的内容就是在对金税工程二期子系统进行功能整合、技术升级和业务与数据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征管功能,扩大业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系的制约和监控考核机制。这是工程预期最终达到的目标,但目前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税系统整合欠缺规划

税务信息化建设加速了税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为税务机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从各地税务部门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状况看,税务信息应用还存在地区技术应用差异大、具体业务操作复杂、项目周期短、需求变化快、投入资金短缺等现实问题。最重要的是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多数应用系统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不同应用系统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如何彻底消除信息孤岛,有效整合网络、系统以及信息数据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税务行业经多年建设,各种系统及软件应用十分繁杂,税务客户需要既懂IT技术又熟悉税务业务流程的专业税务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对业务和IT的整合,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因此,IT企业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客户,成为熟悉客户业务、具有咨询能力的战略伙伴。“金税”三期设计五个平台、八个统一: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网络远程平台、业务处理平台、服务提供平台、安全保障平台;统一文档规范、需求分析、数据格式、编程风格、测试流程、验收标准、考核目标、奖罚措施。而加强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也是一个紧要工作,目前税务代码手册、数据接口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等已经制定,并且在税务系统内颁布实施。其他的各类规范、标准也在制定当中。

(二)“金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金税工程”是国家重要信息系统之一,其信息安全关系国家税收安全,但随着征管系统由传统的征收模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税收征管系统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税务系统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计算机软硬件存在的安全风险。目前征管系统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自动数据处理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很可能会由于人为或不可抗力因素,使计算机的运行发生故障。如果服务器遭到破坏,导致数据的损坏或丢失,将造成严重后果。

第二,网络信息化带来的病毒侵害。由于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没有养成查杀病毒和进行操作系统补丁升级的意识,很多基层单位的计算机甚至没有杀毒软件。病毒一旦爆发,很容易在系统内部快速蔓延,会对税务信息造成胁。

第三,对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缺乏可行的监管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纳税人需要通过网络等申报,确实存在由于外网需求和监管问题导致的网络安全隐患。

(三)资源配置浪费严重

全国税务系统装备了大量先进的服务、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批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资源,成为金税三期工程规划中必须要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

税务信息系统整合不完善,导致征管系统、网上报税系统、税源监控系统等每个信息系统都独立运行在各自的服务器上,在配置服务器时要以每个系统的最大负荷来进行预算。但实际却不是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始终处在运行高峰,当系统处于运行低谷时,那么该系统配置服务器的资源就被浪费掉了。随着信息量不断的加大,有一些服务器超负荷又不得不进行扩容改建,由此一来耗资巨大。

三、云计算的优点

(一)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经济

购买一台PC机并确保能正常进行工作,最少需要配置显示器、主机等一整套设备。而利用云计算技术,则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将其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一切传统PC机的工作,并且由供应商负责维护和更新,只花少量的费用就能得到最新、最优质的服务。

(二)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云计算将计算和数据分布在成千上万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完成传统单台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任务。同时,解决了服务器存储能力有限的问题,云海中的计算机具有庞大的数据存储空间。

(三)安全可靠的数据保护

云计算服务器端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的用户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而应用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计算由服务器端来处理。所有的服务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如果什么节点出问题就终止它,另外再启动一个程序或节点,即自动处理失败节点,保证了应用和计算的正常进行,而用户端不必备份,可以任意点恢复。另一方面数据被复制到多个服务器节点上有多个备份,存储在云里的数据即使意外删除或硬件崩溃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现代的虚拟化技术

现有的云计算平台的最大的特点是利用软件来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调度及应用。用户通过虚拟化平台使用网络资源、计算资源、数据库资源、硬件资源、存储资源等。在云计算中利用虚拟化技术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云计算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数据的安全靠是信息化建设中应优先考虑的问题。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加强,税收服务的理念对税收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技术与税务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将对税收系统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加快信息共享提供帮助和可能。

(一)将云计算与税务系统繁杂的数据处理相结合,将促进数据的处理能力,快速的进行业务处理。伴随着税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办税业务从单一申报到综合业务服务,服务模式从多个环节到一站式的改革,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快速的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税务分析和稽查部门的需求,将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和分析相结合,将成为税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此外,对于税务数据的分析也向IT支持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要求,这与传统的数据系统运行仅局限于服务器,受服务器硬件配置的限制产生了冲突。

“云”面对的是TB甚至是PB级数据,在云计算模式下的计算是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进行的。由云海中的计算机群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并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可在短时间内对税务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等工作为税务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税务报表分析和技术支持。

(二)增强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存储能力,应对不可抗力事件,如火灾、地震等,为税务系统不断增长的业务数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税务部门来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加,信息和数据以几何级数增长,使纳税人信息的管理难度越来越高,纳税人的信息更加翔实和完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对数据存储容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采用的存储技术主要有NAS和SAN两种。但NAS的性能受制于网络传输能力较严重,而SAN的缺点主要在于所需的基础设施极其庞大,在管理和维护上需要较高的专业性人才,导致运行成本高。传统的NAS和SAN架构满足不了PB级数据和应用的需求,因为PB级数据需要捕获源源不断的业务数据和组织管理数据,提供低于5秒的读取时间以及确保存储安全。

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基于上述两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云”中有百万台服务器,即使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云”中的服务器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将数据完全拷贝到别的服务器上,并启动新的服务器提供服务。云中众多的服务器也提供了强大的存储能力,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并能够进行动态扩展,满足涉税业务不断增长带来的庞大数据存储的需求。

(三)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防止各种病毒威胁和恶意入侵。税务部门在利用网络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上报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系统都是通过Internet开展业务,并且很多业务都与银行发生关系,从而有可能遭到入侵者攻击。

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一旦发现某个应用程序进入计算机,该计算机会把这个应用程序的信息与内容发送到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同时将云内所有其他节点上的计算机发出针对该信息的质询请求。质询请求主要是询问其他计算机是否有类似的应用程序的判定方法。如果其他计算机没有处理过这样的程序,那么云端服务器还要把该信息提交给厂商的恶意软件实验室,由实验室最终给出判断结果。云计算对数据增加了多层安全机制,确保税务数据万无一失。

(四)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信息化建设成本包括设备购置成本、开发成本、机房运营成本以及未来的扩容成本等方面。随着涉税业务的不断扩展,全国各地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也需要进行税务信息化的建设,造成建设成本的不断上升。如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云计算技术,就不必再购买高昂的设备和投入其他资金,完全将其基础建设转移到云计算供应商那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税务信息化建设与云计算技术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项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在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应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对用户的不透明性、监管措施不完善等。云计算从出现至今还处于初级阶段,得到广泛的认可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考虑使用这种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将其与自己所处的行业性质结合起来,通过局部地区进行试点,确保能够给税务工作带来真正的帮助。

鉴于税务数据的敏感和重要性,建议税务系统建立私有云,在全国建立一个税务领域专门的云计算中心。全国的税务系统都基于这个平台,对于数据保护完全由自己控制,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采用公共云服务引起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2]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等.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32(7):3-21.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2562-2567.

篇(5)

1.跟进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了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4年“金税工程”成为包含金关、金卡和金税的“三金”国家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之一。9年期间,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划并实施了“金税工程”一二期工程。实现了覆盖全国的税务系统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在“金税工程”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三期”工程整合分散单点的税务系统,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成为我国政府各部门中信息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行业系统之一。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可预见,未来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银行信息进行互联互通,税收监管将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中实现。

2.满足国家税务精细化管理需求

随着国家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局对企业的税务合规要求也将进入到精准把控的阶段。近年国税总局进行的“千户计划”,将税务管理前置到业务层面。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2009年印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更加详细的对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各种纳税行为进行详细要求。

3.解决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协调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共识。然而,企业税务未能与其他业务一样同步信息化发展,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使用财务系统完成涉税会计科目合算,纳税申报、所得税管理、纳税数据统计等的税务管理工作手工完成,其他税收文档和涉税信息散乱无序。人工取数、手工操作,以及税务人员变动较快,不仅导致税务工作效率较低,更令企业面临很多管理风险。大型企业对企业状况的全面了解,快速的决策性需求日益增加,税务的原有依赖于财务核算,依赖于手工统计,依赖于人为判断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公司管理层对税务信息的决策需要。已然影响企业管理自身的均衡全面发展。

二、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现阶段

在国家税务信息化逐渐完成各地区各分散系统的数据统一,使国家对企业的税收监管越发全面。尤其在发票认证、抵扣全面网络化,电子发票计划全面推行,各纳税申报系统接口开放,以及税局对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指标评估,等一系列推进信息化成果利用的举措后,各行业企业均开始重视立足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对各企业的税务信息系统的考察,目前企业税务信息系统基本能够实现以下几个功能:(1)实现企业涉税信息的管理其功能主要完成涉税基础信息管理,尤其是对于集团型企业,其成员企业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各下级企业使用不同的财务核算科目体系,核算办法,甚至是不同国家税法等。其基本内容包括纳税主体国别、适用税收制度、纳税主体名称及税号、主管税务机关、适用会计科目等等,税务视角的企业组织架构等信息。涉税信息的收集梳理成为分层管理的系统权限设置的基础条件,实现不同层级的税务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划分。(2)实现全税种业务的系统化此功能是税务工作基层人员对税务信息系统最核心的需求。包含日常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各税种税款计算及纳税申报,所得税预缴、汇算清缴计算等内容。通过信息系统的与税局的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等系统建立接口,在面对用户的唯一的平台中完成发票的流程管理;通过与人力、采办、销售及财务系统间建立数据接口,采集涉税相关数据,基于税收法规自动计算或半自动计算应纳税款;通过获取纳税申报所需的业务或财务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法定的纳税申报表。在不同经营地国家税务系统开放的情况下对接纳税申报系统,实现月度、季度及年度纳税报表自动申报;通过系统自动或半自动判定税务与会计差异,实现对所得税费用的准确核算,辅助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及汇算清缴计算及申报。(3)实现税务工作流管理借助信息系统的工作流工具,将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和税收法规要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实现全企业的税务流程统一及全流程控制。便利的办公方式,节约涉税事项的处理时间,防止不合规的审核顺序或审核遗漏。(4)实现多层级的税务数据集中按照税务角度的组织结构,可进行全企业的全税务信息收集,实现分国别的数据口径统一。并通过自行定义,进行各类汇总计算,结构化信息展示。如实现按行政区划、成员企业、税费种类、业务板块等多维报表展示、时时查询应交税费、实缴税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等;实现集团内各企业纳税信息的横向分国别对比;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的税务信息参考。(5)实现涉税法规信息提供信息系统将涉及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各项税务法律、税务法规纳入至系统中,形成可查阅的税收法规知识库。为各层级涉税人员提供可靠的税务参考信息。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的文档整理收集,提供方便的查询路径;也可能将法规固化到税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对系统进行更精确的管理。

三、技术引领的税务管理创新

企业税务信息化的初步成果,已经可见的对税务管理变革进行了有效推动,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环境四个方面总结如下:(1)税务管理理念创新税务管理理念的颠覆,是信息化带动的最根本的变化。将税务管理从老旧的以“搞好政府关系”为手段,以“不让税局查出事儿”为最高目标的潜意识里拉出来。真正将税务管理作为以企业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而自上而下的进行管理改革。正视“创新性破坏”对税务管理传统的彻底粉碎重建。理念的变革将税务管理拉到与财务管理同等的高度看待,企业也将用知识管理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税务管理进行重新审视。(2)税务管理手段创新税务的传统管理以事前强制,事后惩罚为主,通常企业以行政命令下达,自查任务摊牌和强制管理上报等形式进行税务管理,其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的岗位职能划分和职业道德。这样的管理手段,效率较低,不确定性大,主观能动性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管理沟通上。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减少重复工作,取消纸质审核,降低手工操作的同时将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流中固化,将管理信息收集去人工化。将硬性管理手段内化为软性管理手段,以企业管理需求为核心内容,围绕“人”的体验,追求“企业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共赢的现代管理新模式。(3)税务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企业统一的税务管理系统可以推进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的组织结构更新,集中的管理要求渗透,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决定了集团税务管理的高度集权。其集权不是行政手段的集权,而是表现为管理理念的统一,工作流的统一,数据结构的统一。进而税务管理的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发生变革。在纵向分工上,领导层进行税务管理的统一分析规划、风险的统一管控,而业务层集中在完成日常工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在横向分工上,税务与其他业务间的跨部门管理更加权责明确,部门间更能良好的进行合作共享,而不是认为税务管理在对其进行“指手画脚”。税务管理的向上转移,将涉税决策与税务实际业务分离,可能产生更多的部门内部优化,税务业务操作的系统固化,税务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传递,可促使基层单位将税务和财务人员进行合并。(4)税务管理推动环境创新在企业进行管理理念变革后,税务业务的合规,税务风险的规避,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在变被动为主动后,企业的管理变革的速度将会赶超国家对企业的税务要求,其税务遵从将不再是企业的压力,税务的风险自查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度将大大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将更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

作者:吴迪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参考文献:

[1]谭荣华.《税收信息化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税务学会,《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2004.

篇(6)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在信息化支撑下的税收专业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征管改革,已成为我们税务机关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试以无锡国税的工作实践为例,对正确树立现代化税收观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和加强基层税务管理作一分析思考。

一、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落实总局“科技加管理”指导思想的需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形态正由物质型经济向数字信息型经济转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管理信息化在各行各业显示了其主导地位,进一步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就成了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务管理效率的客观要求。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加管理”重要指导思想在税务管理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对于推进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加强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夯实基础、强化征管、提高质量和效率,提升税收管理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努力实现“金税三期”发展目标的需要。“金税三期”可以概括为“一个原则”(一体化),“两级处理”(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数据),“三个覆盖”(覆盖国税和地税、主要税种、主要环节),“四个系统”(即税收业务、行政管理、决策支持与外部应用系统)。“金税三期”目标的实现,将对税收工作起巨大推动作用,使税收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达到税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对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透明,更有效率,税收队伍拥有更加廉洁的公众形象的目标。“金税三期”的建设将加速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无锡WGIS系统的开发旨在探索建立涵盖税收征管、行政管理、预警分析、监控制约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基层税务部门实践“金税三期”的目标思路。

3、是着力提高税收信息资源整合、增值利用的需要。纵观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到网络化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在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仍存在着:有限的税收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各地区、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软件相互独立,数据标准各不相同,难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共享。税收业务流程重组和机构改革相对滞后,阻碍了信息流动。现行征管模式与在现代信息手段和机制指导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有机结合的管理基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层税务部门计算机网络化功能不强,网络覆盖面不广,信息采集与共享受到一定的制约。CTAIS征管软件不能满足各环节的业务需求,只能采用外挂的形式。如:反避税软件、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纳税评估软件等等。这些情况必须在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加以解决。

二、无锡国税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架构与实践

无锡市国税局在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中起步较早,从最初的“金税工程”、CTAIS全国试点,到其后的全国反避税试点,以及承担总局增值税防伪税控税务端网络版系统压力测试任务等,无锡国税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税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一)在全面推进基层“三化”建设的基础上,无锡国税大胆探索,把电子政务的先进理念运用于基层税务工作实践,创新税收业务管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计算机管理模式,努力建立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税务干部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全方位规范、监控、考核的现代化管理机制。2003年研制开发了“无锡国税管理信息系统”(WGIS)。

(二)WGIS系统的架构及特点

1、WGIS的开发遵循五方面原则:一是尽可能扩大网上作业、审批的原则。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运作能起到有效监控和规范管理的各类工作事项,一律纳入WGIS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减少纸质审批和人工传递。二是尽可能整合现有软件系统的原则。对无锡国税目前所有相对独立的软件系统,如CTAIS、金税工程、公文处理、所得税管理、出口退税、反避税管理等软件进行整合,由WGIS系统实施一体化管理。三是尽可能强化环节制约、过程监控的原则。对业务流程、审批权限、附列资料、各节点工作时限等进行统一设定。标准化的信息流水线,成为保证各环节作业规范化的有力手段,并在相应节点由系统即时记录和提取考核数据、管理指标,强化即时监控,落实以机控人、以机管人的管理要求。四是尽可能提高办事效率的原则。在尊重现有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运作特点,对一些工作环节和程序作适当简化和归并;并对税收政策进行公开,纳税人可通过公网办理有关涉税事宜,了解税收政策及相关内容。五是尽可能构建综合性办公平台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干部获取各类资讯、进行信息沟通、处理工作事务的需要,把WGIS系统建设成为实用、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性办公平台,供全市国税干部统一使用。

2、WGIS在系统运用上努力实现四大功能:一是全方位税收征管事务的批转处理功能。依托现有的征管核心软件CTAIS,划分登记管理、调查评估、认定管理、防伪税控、证明管理、发票管理、税收优惠管理、征收会统、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等10个功能模块,对CTAIS征管软件进行了范围拓展和功能补充,共设置税收业务管理流程83项,基本涵盖所有基层税收业务管理内容,原来不能通过CTAIS进行处理的征管事务,通过WGIS可以方便地进行网络化处理。二是全方位行政管理事务的批转处理功能。系统提供的政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监察、后勤管理和教育党群等6个功能模块,共设置行政管理事务流程63项,基本涵盖基层国税机关所有行政管理事务,有效地保证了行政管理各事项实现网上作业、网上审批、网上流转和网上查询。三是工作流程节点考核和辅助管理功能。系统提供的综合考核模块,在各工作流程节点适时记录和反映每个干部的工作数量、质量情况,自动生成53项综合考核指标和大量管理性指标,形成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也为各级领导决策、监控、管理提供参考。四是强大的智能办公功能。系统提供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消息(提醒)、项目计划、公共信息、论坛等13项个人事务辅助管理功能,极大地方便使用者日常公务处理。同时,系统具有的远程接入功能,通过外网实现了远程办公。

3、WGIS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全方位延伸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是充分体现基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理念。对无锡国税目前所有的17个相对独立的应用软件进行组合、归集应用,主要包括:CTAIS、税收预警、所得税、出口退税、防伪税控、稽查软件、内外所得税、反避税、纳税信用等级等管理软件,解决各独立系统应用和信息共享度不高的问题。三是深度拓展信息技术的监控和考核功能。四是用信息化理念改造和精简现有工作流程。充分考虑网络运作特点,简化和归并工作环节和流程。对资格认定、供票等6大类调查项目实施统一归并,业务审批中的文书传递由原来的182种减少至53种,将原来6个环节的审批层次压缩到4个环节。五是实现工作软件系统和内部办公网站一体化建设。在归集应用各类业务软件的同时,对内部网站进行整合,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干部处理工作事务、获取各类资讯、进行信息沟通的需求。六是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带来方便、简单的操作,系统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的工作流引擎产品、数据集成式电子表单软件(SmartSheet)、电子政务专用电子邮件系统(SmartEmail)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户只需要通过IE浏览器,即可访问Web服务器上的页面、完成各项操作,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七是对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2003年底无锡国税从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全市的组织机构进行了部分调整,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全市电子化征收已到位的前提下,撤消了征收局,将征收与管理合并,按照总局“一窗式”管理要求,设置了服务厅窗口岗位和职责;市局成立了数据处理中心,全市的税收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对CTAIS系统、金税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等在数据层面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模块中的查询功能按照“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归并成电子台帐,供片管员随时查询、比对,实现对纳税人信息“一户式”查询、管理和存储。同时我们按照既符合征管改革的模式,又适合计算机系统的操作,重新理顺税收征管业务和内部管理程序,建立一套与计算机系统各操作模块相配套的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

(三)无锡国税的数字化管理提升了基层税务管理层次

数字化管理是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方法的总称。推进数字化管理,税务部门将内部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及外部纳税人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管理;有效运用量化管理技术来解决基层部门的税务管理问题。

1、无锡国税管理信息系统(WGIS)的开发和应用,适应了税收信息化建设深入、深化的需求;实现税务管理数字化,拓展和延伸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应用内涵,谋求完全意义上的“税务管理数字化”。

2、WGIS系统的应用,适应了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基层税务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系统的应用,适应了不断推进税收征管改革,谋取国税更大发展的长远要求。无锡国税根据“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网上运转、过程监控、强化责任、加强管理、改进服务”的思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适当调整机构、部门、岗位(窗口)职能,努力实现信息集中化、运作网络化、征收电子化、管理集约化、稽查专业化、机构规范化。至目前为止,通过WGIS系统共发起行政类事项4121件,业务类事项34324件。

3、WGIS系统的应用,促进基层税务部门征管工作更趋规范、科学。全市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好与同期水平,其中税务登记率达100%、准期申报率达99.14%、欠税增减率为-20.01%等。

三、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再思考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各部门、税收工作各环节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无锡国税WGIS系统的开发及实践,引起我们对进一步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再思考:

1、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体化的原则。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国家税务总局一系列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总体要求,谋划设计了未来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各地信息化建设都要在这一框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国家宏观政策、税收征管制度、人事结构设置、业务流程重组等各方面因素,作出具有战略前瞻性的部署。无锡国税从2001年起在全系统统一应用CTAIS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全部的征管业务都纳入该系统,实行了网上运转,但是CTAIS系统与金税二期、出口退税系统等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一个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缺陷。WGIS系统的开发定位,以CTAIS为基础,通过整合17个在用外挂软件,形成以CTAIS为主体,各类应用软件归集应用的信息操作平台。总局领导对其的评价是:WGIS系统提出了目前金税三期想做而尚未做的一个重要思路。

2、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资源整合、增值利用问题。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效能。无锡国税探索建立了市局、分局、科和岗位三级预警系统,及时通报各基层单位征管状况,增强各级对征管实际状态的敏感度,发挥提醒、比较、督查作用,为基层管理、领导监控和决策服务。WGIS系统将多个业务软件都组合到一个操作平台,通过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对各系统信息数据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使用,提高信息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全方位、多层面数据采集、集中式数据加工和集成化数据交换的新型管理办法,为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系统维护。

3、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托新技术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级要善于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无锡国税在走出去向兄弟单位学习信息化建设经验成果同时,与北京清华同方公司等IT行业的骨干企业合作,共同研制开发WGIS,共同确定系统架构,采用微软公司被IT界公认为一场技术革命的.NET系统为基础开发平台,集成MSSQLSERVER、SYBASE、ORACLE数据库,发挥了分布式技术的开放性、可伸缩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使各种复杂的办公和业务应用流畅运转。不仅弥补了本单位技术力量的不足,也提高本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无锡国税信息化建设处于领先水平。

篇(7)

铸造行业领军品牌

长城软件本着自身的精神和理念,不断攀新、勇于实践。多年来,相继取得了行业内多项顶级资质。长城软件拥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甲级、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壹级)、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证书(安全工程类一级)、ISO/IEC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IEC20000 IT服务管理体系、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系统、CMMIL3认证、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企业认定证书、高新技术企业批准证书、资信等级证书(AAA级)、纳税信用A级等多项资质;同时获得过中国专利信息化项目建设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系统优秀服务商”奖项、“金税工程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税务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先进单位、“中国年度创新软件企业”称号、中国软件业收入前百家企业 、“国家统计数据库系统”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多项殊荣。

如今的长城软件,在行业应用方面,以软件和服务为核心,为知识产权、税务、统计、审计、工商、农业、公安、政法、社保等政府行业客户以及金融、教育等大型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咨询、服务与运营维护;在自主产品方面,密切关注科技发展新动态,研究、跟踪先进的软件技术,在自主产品的开发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拥有软件著作权、自主软件产品近200项,承担国家项目10多个;在系统集成方面,作为业界最具规模的系统集成商之一,长城软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厚的行业应用经验及雄厚的技术底蕴,提供从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到硬件维护、技术支持等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在增值服务方面,与国内外大型厂商进行技术合作,提供国际著名品牌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产品,并提供增值服务;在咨询、外包方面,提供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测评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技术)解决方案。

长城软件凭借优秀的品牌形象、完备的业界资质、完善的客户管理体系、丰富的技术资源与开发经验以及团结敬业的技术与管理团队,始终站在中国应用行业软件企业的前列,为推动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记录辉煌历史成就

长城软件一直致力于政府及大型企业的行业应用、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业务,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完善的业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以及覆盖全国的市场与服务体系。长城软件先后参与“金税”、“金信”、“金盾”、“金审”、“金宏”"等项目的建设,这印证了长城软件承担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雄厚实力。

长城软件于2006年开始涉足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领域,承接多个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长城软件在知识产权行业软件、咨询服务、系统集成等方面建立了卓越的技术支撑体系。凭借专业的技术和服务,长城软件的知识产权领域信息化解决方案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目前,长城软件建立起一支涵盖咨询、售前、开发、实施、运维的近300人的技术团队,是目前最专注于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的商业性企业之一。

自1994年至今,长城软件承担被誉为“增值税生命线”的“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工作。多年来,长城软件在全国近4000个税务机关开通了增值税计算机稽核系统和协查信息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多年应用建设的基础上,长城软件形成了覆盖增值税所有税务业务的完整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提高了税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解决了税务部门数据处理的瓶颈问题,有效地监控了税源、控制了税款的流失,保证了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5月,由长城软件承担的金宏重点工程项目——“国家统计数据库系统”项目正式启动,长城软件肩负着该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等多项重任,出色完成了2008年金宏工程和统计局信息公开的技术支撑工作。国家统计数据库项目已于2008年12月份通过终验,目前该项目中的文件柜、工作库、库、共享库、元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等子系统已经全部上线运行,全国统计系统单位正常使用。长城软件凭借在统计行业多年的积淀,成功参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设备采购项目等多个项目,总额上亿元。

长城软件积极关注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从2002年6月签约北京市公安局奥运金盾总体设计一期工程、负责奥运金盾工程的全方位规划以来,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公安局法制信息平台系统、收容遣送人员登记备案系统、内保局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智能化监管项目、公安部数据处理多层架构平台、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系统、反恐信息化综合系统、全国出入境边防检查信息系统、自治区公安厅局域网改造及扩建工程等项目。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长城软件已渐臻成熟。

加强信息化安全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提供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政府行业信息化数据敏感,要求高,相当一部分行政审批业务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长城软件在20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跟随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安全可控产品的应用和信息安全服务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规范和促进风险评估、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产品制度等方面工作。长城软件对于信息安全总体规划是基于安全可控的应用支撑平台满足信息安全的要求,建设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系统。其核心思路是将长城软件自主研发的产品——烽火台,针对安全可控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信息化系统的统一开发支撑平台。例如,结合国产华为网络产品、中标linux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东方通中间件等产品,构建大型复杂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控的系统。

长城软件将继续加大在相关政务业务信息安全领域的投入、研发和应用,展开安全可靠产品的应用、推广及安全服务工作,为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