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 数字时代;数字出版;人才;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43-02

我国数字出版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始阶段。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既带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出版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要求比传统出版业更高,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出版工作者应当关注数字出版的新趋势、抓住新机遇,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型出版人。

1数字出版人才的分类

从数字出版的行业划分,数字出版人才包括网络游戏、网络(数字)动漫、手机出版、数字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码印刷等行业的编辑与经营人才。据《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态良好,占据收入前三位的是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与网络游戏,分别为753.1亿、569.6亿元、486.5亿元。其中数字书、报、刊的总收入为57.73亿元。数字出版各个行业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

按照数字出版业的产业链划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支撑。例如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上游的是内容提供商,包括出版社、音像出版公司、报社、杂志社、文学类网站、游戏开发商等,需要大量策划、创意、编辑人才。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游的是服务提供商和技术平台运营商,需要大量数字出版技术人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是终端销售商,需要擅长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

2数字出版人才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曾指出:“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另一个是双向或多向的跨媒体交融,因此,数字出版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数字出版人才应该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又懂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对信息产品的采写、编评、以及制作、出版均能胜任,还要对市场具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又能掌握、运用各种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说,就是既懂得信息采编又能熟练运用出版技术的人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得出版业务的人才。

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构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泛、基础性的各学科知识。出版人才是“杂家”,这是业界的共识。例如中文、外语、政治、历史、经济、法律、经营、数学等各个学科的社会科学知识,出版人都应该涉猎,使自己拥有较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第二,游戏、动画设计及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动漫设计、网络编辑学、数字出版学、发行营销学、编辑出版法规等课程知识。数字出版业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业的融合。出版技术固然重要,但出版内容仍然在出版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数字时代的出版人才应该能够掌握出版的所有流程。第三、计算机知识。作为数字出版人才,IT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第四,数字新媒体知识。数字出版主要依托网络媒体平台、数字媒体平台进行运作。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有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的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海量信息传输等数字新媒体知识。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多项技能。第一,过硬的数字编辑能力。第二,对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第三,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市场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第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各种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

3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案

提升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力,需要高校和业界的通力合作。一方面,业界应该进行行业培训,高校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高校与业界应该产学研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更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又懂数字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第二,科学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和增加数字出版专业或课程,多增加实践课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坚决杜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第三,优化数字出版教学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合适的老师,很难教出合格的学生。数字出版教学队伍本身就应该具备数字出版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否则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第四,加强数字出版实验室的投入与建设,提高教学条件。第五,高校加强和业界的沟通,让学生接触最前沿、最实际的信息,提高学生实操机会和实践能力。第六,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鹏,程放.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2).

[2]郝振省.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李云龙.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3(1).

[4]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12(11).

[5]陈兴昌.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出版发行研究,2011(9).

[6]梁春芳.转型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现代出版,2011(3).

[7]张维娣,张志林,黄孝章.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特征分析,2010(2).

[8]齐学进.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必须具备的十大能力.出版发行研究,2010(7).

[9]王欢.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业的人才需求[J].中国报业,2012(12).

篇(2)

[摘 要]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有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对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也给高校数字出版编辑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新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的综合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构建应用型的高校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 全媒体;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7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4- 03

1 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现状

据统计,当前我国200多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主要是以数字出版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每年向社会单位输送1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全国各类数字出版编辑需求日益增多,保守估算也有600万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差距太大,人力资源供需极不平衡。高校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加大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为全媒体更好地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1.1 高校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非常需要掌握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尤为抢手,人才的缺乏现象严重,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化的进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纸介或者网络电子媒体,都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当前从事数字出版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尤其是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以后,高等教育出版学专业正在让日益紧迫的形势倒逼教学课程改革,出版专业类从人员也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或者充实扩展自己的实力。

1.2 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展不协调

从高校出来的学生或者只学习了技术上的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是仅有一些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真正能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的人才很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从大出版的视角出发,仅局限于对书刊编辑人才的培养,而现在社会的多元化所需要的是能胜任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全能型编辑出版人才。如果再不改革这种培养模式,会出现出版行业在到处招聘人才,毕业生却在四处谋求工作。

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统一的时候,毕业生就面临就业的困难。如今出版行业缺乏专业性的数字出版人才,现有的编辑出版类毕业生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遗憾。高校必须转变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新的培养机制与就业策略,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有创新,能引领出版业潮流的先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培养问题。

2.1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据统计,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编辑出版业内就业的仅占51.9%。而从国内外出版企业用人标准来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更多需要有专业、多技能型的人才,就业岗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在教育、经济、法律、医学等其他学科都有一定的涉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不能适合现代出版工作要求了,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事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从业人才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2 行业倒逼高校转换教育培养理念

以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W习,而且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编辑出版行业的背景,而且要求毕业生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背景。高校需要从培养模式上变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分析和处理能力,重点培养擅长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策划、设计、编校等新媒体产业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3 商业运作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在我国出版企业用人的趋势是从编辑出版专业向非编辑出版专业转变,在高学历人才的招聘中,出版企业偏向选择多学科和跨学科背景人才。我国大部分出版企业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具有出版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策划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实务基础、不能掌握出版工作的综合技能,就不能进行品牌建设及新产品的创新及服务提升,没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

3 构建高校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途径

3.1 开展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

3.1.1 教学理念的创新改革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培养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化出版人才;再者要改革教育办学模式,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要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搭建多种支持平台,如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3.1.2 课程设置创新改革

编辑出版专业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实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综合立体长效的教学改革机制,切实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数字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现代化出版业的应用能力、数字编辑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同时,应增加新媒体理论等应用课程的设计,如:网络通信、信息处理、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管理学、有关法律法规等行业基本知识也必须具备,还应给学生设置三维动画创意技术、平面媒体电子排版等课程,学会多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技能。

3.1.3 师资队伍创新改革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就得有一批“技高一筹”的指导教师。目前国内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由于环境局限,难以讲授和再现出数字出版中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空间。高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进入出版机构观摩考察的机会,同时可引进数字出版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专业建设,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媒体行业研究者等人才参与制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企业实践等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3.2 数字出版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高校数字出版编辑类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度对学生海量信息发掘能力、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培养,以不断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高水平,应用性、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尝试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培养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不断满足行业细分对人才的需求。

3.2.1 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出版社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采用“双元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时代加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深系,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实践创新,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这些专业联合培养出版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数字出版策划、数字内容制作、数字营销及管理人才,使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和就业更具特色和优势。

3.2.2 采取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制订产学研结合标准和规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大力合作。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定向培养和实训平台,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出版项目的立项和参与项目运作过程,在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推动数字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3 构建行业对话,建立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第一,高校与出版企业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直接输出培养人才。第二,争取出版企业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直观了解企业运作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平台。第三,采取国内与国外高校合作教学的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四,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与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到校作指导交流,多参加实践与教育培养交流访问,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 数字出版人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3.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B目标,必须有超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高校在教育培养时首先要把创新的思维培养、方式方法、实践训练、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到人才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编辑出版人员要具备经济、法律、营销、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市场调研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市场需求的视野去策划和设计能力,能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版物。

3.3.2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的策划能力。包括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其次,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运筹协调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高校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可与信息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等应用型专业开展合作,这些专业的技术和实力可以为数字出版提供一定的技能。

4 结 语

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朝着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只注重单一专业的出版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合媒介的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把握好行业发展动向,洞悉动态性、前瞻性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人才的历史重任,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块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35-03

作者简介:王凌云,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黄红辉,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开发

1.服务地区经济,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构建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彻落实《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实施方案》。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推进,形成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的对接。

“数控技术”专业紧扣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脉搏,覆盖多个新兴制造产业的岗位群,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上海龙头发展行业培养所急需的制造业一流人才。

在“示范型高职院校”目标引领下,以强化实践实训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先进数字化协同集成制造技术为特色,以技术革新意识、团队精神培养为先行,充分整合已有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做强“上海市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

将学院拥有的“上海市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建成“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实训平台”,从而达到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典型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培养目标;为培养以技能和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制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拓展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强化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机厂、上海大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人民电器厂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企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

(1)实行学历教育与具有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双证”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作驱动,企业工作项目为导向,以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手段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实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养成”教育模式;以企业为导向,专业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岗位为目标、实行工学交替、产学合作;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进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扩大校外顶岗实习企业网络。

(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

2.专业定位与发展相融合

专业建设上,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集学历、职业技能“双证制”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加快推进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支撑专业特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以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先进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进行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重点是培养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装调及设备维修、CAD/CAM技术、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及数控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想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的实际岗位职责为依据,课程体系全面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的课程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对于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与实训模块。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突出技能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数字化制造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法,重点突出技能;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制造过程为导向,过程学习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课程设计理念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与设计。

2.以培养具有技术革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标指向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形成数控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数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数控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方向、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方向、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向及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能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设计、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了解材料加工先进技术及理论,具有基本的从事技术革新能力。

3.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4.课程体系分层次、模块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分为基础能力模块、设计模块课程、制造模块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五部分,各部分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的培养,五部分课程模块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具有系统性。各部分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在课程内容深度与知识层次上具有递进关系,体现出课程间的发展性。

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分层次构建训练项目的内容。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训练、金属切削技能训练、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训练、CAD/CAM综合训练、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五大模块。各模块训练内容对应相关职业岗位和课程需求,对接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技术应用职业标准,学生根据职业资格等级对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的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实训,在实训结束后参加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数控中级或高级证书。利用CAD/CAM综合实训和《数字化制造中心》,打破了过去各项数控加工技术互相封闭独立、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系统化训练的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全新教学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体现专业特色,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制造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并取得数控加工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

利用理论教学、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基于机械制造工作流程,依据数控技术相关专业标准以及相应岗位职业标准,兼顾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的要求,从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制造能力出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学结合的基础条件。围绕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数控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训教学中,通过校企结合,将学生学习学习的理论与具体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操作技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一、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实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创新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比例不断增加,中职院校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上岗操作的能力和操作技术,将数字化的管理应用到中职实训教学的管理当中,提高教学实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知识更全,理念更新,能力更好,专业更高,技术更好,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二、中职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讲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自主融入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缺乏对与课堂知识内容的消化与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这样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课堂效率低下,不能进行良好的实际操作训练,对于课堂产生倦怠的情绪,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进行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2、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新,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经验的指导,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实训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将学习的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但是,一些中职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单纯地处理各种设备零件,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失去对实训的兴趣,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直接阻碍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3、实际操作设备不足

由于我国对于技术性操作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受上级政策的影响,中职学校大量扩招,生源不断增多,但教师配备与设备供应严重不足,受设备不足因素的的影响,学生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的问题无法实现设备的购进和操作软件的更新,限制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实训课程的开展受阻,另外,部分学校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但是企业配合力度较小,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的岗位,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职实训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1、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为了增强实训教学的效果,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更能增强管理效能,更能发挥积极作用。建设一个数字化的中职校园,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企业、社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了解外面的社会,了解周围的世界,让学生与社会需求逐步接轨,不再让学生进入“读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尴尬境地,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观,突破原有授课制度的限制,使学生通过数字化的体系更好地进行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识更丰富,能力更全面,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进行数控实训教学进行实践操作时,使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际操作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课堂更加高效省时,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远程教学,如尔雅通识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理论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2、强化校企合作办学

闭关自守之路是行不通的,自娱自乐也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上岗操作的机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通过订单班的方式加强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校教学、学生实习和上岗操作的质量,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学有所用,学有能用,从源头上杜绝封闭办校,杜绝学生“纸上谈兵”现象的发生,切实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把握市场需求与国家建设的主要方向,紧跟时代需求,紧随社会需要,侧重专业生产的科学研究,实现特色办学,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

由于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增加,中职学校应当增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数字化教学设备。从国外职业教育已有的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财政的大力支持,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职教育的投入已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国家的支持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扶植一批示范性的职业学校,逐步确定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加强财政支出,完善操作设备等基本教学设施,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

篇(5)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篇(6)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产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影视类高校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产业(digital media industry)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多媒体,软件,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集成和对传统文化艺术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数字媒体技术为不同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也就为不同传媒形态或业态的聚集,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短信、数据库、报纸、刊物等等,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在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经济受益丰厚和能源损耗低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游戏、动画业相关衍生产品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而在不远的将来,由数字媒体产业带动的信息、通信、数字家电、软件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0亿美元,比现在任何一个单一产业,乃至于能源产业的产值都要庞大。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虽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发展速度迅猛。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数字媒体产业将成为我国IT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及影视、游戏、出版、图书、新闻和信息技术等各类文化和技术产业。可是,相关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更是稀有。国内有关专家预测全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缺口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多,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影视类高校应如何来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人才是当前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影视类高校面临数字媒体产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

1.数字媒体产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媒体产业作为新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涉及的领域和市场应用的范围广阔,因此,对所需人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具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灵活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网络动画、网络广告、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动态影像与宽带流媒体应用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第三熟悉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商业网络、网站运行的各个环节和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及特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第四,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道德完善的人格。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合作精神。

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

影视类高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数字媒体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管理等多门学科。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用“文化为体、科技为媒”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培养的人才两极分化,懂艺术的人不熟悉技术,而懂得技术的人则缺少艺术素质,培养懂艺术又熟悉技术,兼通“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影视艺术类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3.实验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其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动手能力的培养。该培养层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基本技术、基本实验理论、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综合了影视各单元的实验内容,将摄、录、编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运用能力。(3)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培养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及创新能力,由此。提高综合素质。该层次的实验项日和方案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性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验方案,直至实现所设计实验内容的全过程。(4)研究能力的培养该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参与科技课题的开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在本科教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层次。其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开发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市(局)级科研课题和科技服务项目。

二、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的对策

1.以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对创作设计人才、制作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实验教学。

从具有艺术与技术特点密切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的需要出发,影视艺术类高校应在传统的影视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视听艺术的融合,注重在影视、设计、计算机、管理等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复合。

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除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要侧重于培养数字媒体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

增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开设“游戏程序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开设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游戏软件编程技术、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为培养一批具有较好艺术素质和过硬IT技术的数字媒体人才开发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现有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要从艺术创意、策划、制作和技术研发、艺术与技术方向等多方面,设置影视特效、数字动画、游戏。互动媒体、数字音效、数字媒体管理等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影视理论、动画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游戏设计、游戏编程、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等课程,专业设置可分为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主要培养数字艺术创意、导演、设计和编辑等方面素质的高级艺术人才,后者侧重培养数字艺术的技术指导、支持、开发和制作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使专业定位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实验课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

注重基础,加强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侧,提倡分专业开设大实验和专业系列实验课;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在拓展文化素养的同时,重视创新、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设计性实验。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积极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

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数量,提高各专业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设置创新学分。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设置名家讲堂。聘请教学名师或专家来开设讲座、公开课等,激励学生就专业的前沿课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

2.充分发挥影视类高校实验设备的优势,建立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符合时展要求引数字媒体技术前沿的先进实验室和实验教师队伍。

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字媒体新技术,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前沿和迎合时展要求,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其数字化设备是首选,也是主流机种。

影视类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即专业性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快,且必须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同步等。作为影视类高校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的进步是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技术手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影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特殊性,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技术手段,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不断升级。

健全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影视实验室其仪器设备配置档次普遍较高,有些甚至代表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有技术、有专长。他们既要掌握实验技术,又要懂得使用仪器设备、维护和开发的能力。管理综合类型的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不但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必须有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3.通过搭建数字媒体实验基地,为数字艺术人才系统的实践训练培养提供发展平台。

构建网络,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数字媒体企业与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的联系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建立产学研集于一体的数字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通晓数字媒体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进发、创意达现的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意人才,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国专门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摇篮”。企业与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联合组建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培训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为企业培训高技能的数字媒体产业技工。

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高校和各专业机构联合互动为主体,加强国际间和高校间学生交流互换、合作办学。实施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培训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培育数字媒体产业优秀人才。举办数字媒体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国内外数字媒体人才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