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教育辅导

中学生教育辅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教育辅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教育辅导

篇(1)

关键词:课外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

一、引言

如今,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针对学生学业的校外辅导机构,重视教育的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去。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在学业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会根据子女的学业成绩,让其参加相关科目的辅导。二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而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在周末和寒暑假时,让学生去辅导机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管住学生。但是,尽管中国校外辅导市场异常火爆,校外辅导却始终难以摆脱 “影子教育”的名头,成为一种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

之所以将校外辅导称为影子教育,是因为校外辅导是一种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活动,并且在同学校的关系上存在以下特点:校外辅导只因学校教育的存在而存在,随学校教育的改变而改变,受关注不如主流教育,特点不如主流教育明显。目前主要的校外辅导形式包括三类:个人家教型、辅导机构型、在校教师校外办班型。组织形式的混乱使校外辅导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使校外辅导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缺乏职业人才,职能定位模糊。

二、一对一辅导的特点与机遇

现代教育的主流是以学校为代表的大众教育形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重要环节,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因为学生的众多,学生无法实现与教师实时的无缝沟通,在课堂上学生所能做出的反馈十分有限。而在一对一辅导中,因为沟通的便捷,教师能够很详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另外,一对一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让学生表达出学到的知识,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倾听是一对一教学中最大的亮点,也是学校课堂教育所缺乏的。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中学生的培养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应有之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突出点,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最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热点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青春期心理等;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包括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等,而同学朋友是大多数中学生的首选。

一对一的课外辅导的形式使一对一教师比学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想法,也更易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因此一对一教师在中学生心理辅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一个机遇。

三、一对一辅导中的心理辅导

“亦师亦友”的身份使一对一教师更容易让中学生接受到心理辅导,可以更好地显现出一对一辅导教师特有的价值,为课外辅导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针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一对一辅导教师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 学习心理

有研究显示,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学习压力的产生常常来源于对学习成绩的担心,而由此产生的焦虑情况又会进一步干扰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采用心理辅导中的“放松疗法” “认知疗法”让学生减轻压力,缓解焦虑。

2. 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使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危机,因此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的心理辅导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3. 青春期心理

对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主要以平等对话、知识教育为主,消除神秘感,让中学生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形成与异往的正确观念。

4. 生涯规划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形成生涯规划的概念,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人生理想,建立远大志向。

参考文献:

[1]付洪秀.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辅导 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辅导;调查

一、湖南省长沙市中学生课外辅导现状

查阅相关权威资料,截止2015年年底,长沙市内合法注册的开设中学生课外辅导的机构超过200家,由于课外辅导行业具有市场大、门槛低、监管难的特点,因此各类没有注册的课外辅导机构不计其实,具体数量很难统计。本文选取了岳麓区和芙蓉区的多家中学生课外教辅机构,既有新东方、学大、马斯特、京翰等知名教辅机构,又包括笔者和同学参加过的私人辅导机构。

根据走访调查发现,长沙市的中学生课外辅导机构依据规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知名课外辅导机构的长沙分校、本地规模较大的课外辅导机构以及没有正式注册,由几个学校在职教师成立的小型培训班。从教辅教师构成上来看,在职中学教师(占到约24%)、专职教辅人员(占到约43%)以及长沙市内本科和硕士在读学生(占到约33%)。学历结构上看,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专科及以下学历占少数。从收费上来看,最贵的是在职教师的1对1辅导,收费在每节300-1200元之间,其次是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组织的培训班,每节课的费用在100-200元左右。价格最低的是在校大学生的上门辅导,每小时40-120元不等。

二、湖南省长沙市中学课外辅导市场的现状问题

通过对自己参加教辅的经历和对同学、家长、教辅机构老师的调查发现,经过整理分析,宏观层面目前长沙市的课外辅导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市场规模发展迅猛,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由于长沙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家庭收入也增长较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特别是中学生家长,导致教辅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据统计,目前在长沙市大小的课外辅导机构达到数千家,仅在东塘一地就超过百家。例如,创办12年的三味教育,在2016年辅导人次超过到5000,已经建立了六个校区。

在课外辅导需求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下,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也很难跟上。既有经验丰富的金牌教师,又有经验不足的新进教师。同时随着辅导量的不断增大,辅导老师也时常精力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课外辅导招生混乱

通常情况下,电话营销、老师推荐、宣传活动和线上广告是教辅机构招生的主要来源。其中,电话营销是重要的招生手段,它是由教辅机构通过得到在校高中生的详细资料,由专门的外呼人员给家长和学生打电话进行宣传。然而,根据许多学生和家长反映,信息的泄露造成了有时一天甚至接到十几个咨询电话,严重影响了家长的工作生活和学生的学习,引起其反感。老师推荐也是学生参加教辅的一个主要渠道,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同学反映是受到老师的压力,并不是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辅培训。

(三)在校学习质量下降

课外辅导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正常的在校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原本课外辅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把握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的不利之处。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过分的寄希望于课外辅导,而忽视了在校学习的效率,对课外辅导的过分依赖也影响到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在校教师沉迷于课外辅导赚钱,从而对本职的教学投入经力不足,影响课堂质量,甚至个别老师为了诱惑学生参与其课下辅导,在课堂上有意保留教学内容。这些都对学生的在校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在当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优势教育资源稀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课外教辅行业快速发展,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完善课外辅导行业,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优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教育体系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一考定终身”、“一卷试天下”以及“一分定输赢”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倒逼中学生家长和孩子纷纷找“小灶”,进行课外辅导。因此,要彻底解决当今课外教辅行业的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二)校外辅导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教育辅导机构自身建设做起,诚信经营,完善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教育的设施设备,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着实提高教学水平,保证辅导质量。

(三)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强社会监督

课外教辅机构要想实现诚信经营,离不开家长、学生、行业和政府的监督。因此,应该建立起公平、开放的评价体系。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赢得市场的认同,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学校,课外辅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培养学习热情”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更加安心和专心的进行日常教学工作。

(五)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即家长的教育思想,决定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是决定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通过家长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家长形成对子女教育的紧迫感、焦虑感,形成一定的教育观念,从而影响家长对课外辅导的认识。学生参加或不参加课外的辅导,家长的教育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家长的观念是科学的是合理的,那他就不会在意周围的环境,会理智地分析是否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培养

在心理学领域,有关自信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但是近些年来,有关自信心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重视。这是因为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知觉、情感态度、意志力、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有研究发现,自信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竞赛、成就、归因、就业等多种领域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自信心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健全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烈的自信心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强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试图研究影响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干预力量和干预手段来进行实验研究,并为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1)中学生

学生一般是指正在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学习的人。例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与学生相类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本课题中的中学生专指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中学生。

(2)自信心

自信心,又叫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自我接纳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英语中“confid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confidential”,是指个体信赖自己或自己处境的一种情绪或自觉,感到有把握的状态。马斯洛(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了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Coopersmith认为自信是个体做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表达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与力量所持的一种肯定态度。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自信心,才可能实现目标,取得成功。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必会表现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自信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力量,是促进学生不断努力、积极向上的动力。本课题中的自信心是指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信息。因此,本质上是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确估计与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

(3)培养

培养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某一种期望的结果。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方法研究是在运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进行前测,挑选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并分组,分别进行家长干预、教师干预、团体辅导、讲座辅导等,让学生体验归属感,学会正确的归因,体验他人的关注等,增强自信心。

2.理论依据

(1)影响自信心的因素

影响自信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家庭影响、他人影响、成败归因等因素如何影响自信心的发展。来自父母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如: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等,但对孩子自信心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评价很快被孩子接受,如:“你这样做很不错!”“你这个没用的废物!”等,都会使学生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但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在中学阶段,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来源于教师和朋辈群体力量。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作用明显。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往往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进行的。因此,中学生如果能从朋辈群体中获得正面、肯定的评价或解读到对自己积极方面的信息,则有助于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形成开始于童年时期,但还没有定型。随着年龄增加,阅历加深,学生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必然随着增多,如:考试进步、比赛没有获奖等,其实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念及对成败的归因。对成功事件进行积极归因,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增强自己的信心。对失败的事件进行消极归因,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自责,严重打击自信心。因此,通过讲座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归因方面的训练,会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事件面前宠辱不惊,有利于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

1.研究意义

从研究对象上看,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冲突和情绪起伏、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特别是自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往往不亚于成人。本文通过实验,检测家长、教师、团体辅导(朋辈群体)及讲座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给这些孩子归属感,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关注到全体学生,同时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提出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为学校青少年自信心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数据支持。

从干预手段来看,本研究让家长参与到了课题中来,从侧面让家长多关注了孩子,加强了亲子间的沟通;其他干预手段也都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2.研究假设

(1)团体辅导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显著差异。

(2)讲座辅导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有显著差异。

(3)家长干预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有显著差异。

(4)教师干预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方法

1.被试

在新侨中学发放问卷900份。结果回收问卷860份,剔除10份无效问卷,从中筛选了自信心不足的被试80名。

2.研究工具

(1)气质量表

采用《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 Rosenberg)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该量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适用于中学生。

3.研究程序

(1)采用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午休的时间,由班主任作为主试。

(2)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并筛选出自信心不足的被试,被随机挑选80名被试,分为4组。

(3)对4组自信心不足的被试分别进行家长干预、教师干预、团体辅导(朋辈群体)干预、讲座干预。

(4)对80名自信心不足的被试进行后测。

(5)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中学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结果

(1)团体辅导组结果

方差不齐性,看第二个Sig=0.000

(2)讲座辅导组结果

方差不齐性,看第二个Sig=0.000

(3)家长干预组结果

方差是齐性,sig=0.003

(4)教师干预组结果

Sig=0.000

2.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结果讨论与分析

(1)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个体的生存与成长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团体辅导借助朋辈群体的力量,让中学生有一定的团体归属感。朋辈群体作为中学生的重要他人,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因此,通过系统的团体辅导,除了同组的中学生的影响,还有教师及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励志人物的故事等都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

(2)讲座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来源于个体的成功体验、良好的外界信息以及个体的成败归因模式等。在讲座中,通过系统地介绍自信心的定义、结构、影响因素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并及时调整自我评价机制,从而重新自我接纳。

这次实施讲座辅导的教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教师爱上了他的讲座,认真学习,内化成自我的知识储备,并重新悦纳自我,建立更高的自信心。

(3)家长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自信心发展最先起影响作用的是家长。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自我认识偏差。因此,通过家长干预,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假设中,考虑到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时间不长等客观不可控因素,认为家长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促进作用。但当代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受到正面管教孩子或陪伴孩子等新理念的熏陶,现在通过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十分配合,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是最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角色。

(4)教师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学生的评价一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一部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波动较大,不安全感较强,处于情绪情感的矛盾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作用明显。因此,教师应该要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地了解学生,实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五、.结论

(1)团体辅导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2)讲座辅导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3)家长干预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4)教师干预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Wylie R C.The Self-concept: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ected

topics.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79:823-828.

[2]Cooppersmith 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篇(5)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辅导 策略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44-01

一、开展农村初中生心理辅导的背景和必要性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强,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产生了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而消极的心理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整个实施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核心素质,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找寻解决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是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应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沟通实践活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疏导网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循环。

横向:按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以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主线。从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团队活动、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性质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工作,调整学生不良心理,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文化、心理与健康的同步发展。

纵向:根据具体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问题倾向性,加强矫治与疏通。深化部门心理辅导工作的力度,探寻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三、学生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

第一、从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出发,促进和调节学生心理健康

选修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积极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把心理辅导由面向个体的个别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团体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心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科教师能动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则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负面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主力作用,构建和谐奋进的班集体。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健康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的场所。实践证明: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发挥共青团德育处等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作用,在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利用各种团队活动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或相关的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辅导。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布局调整的定点学校,寄宿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50%,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外,这些学生学习期间的日常生活都在校园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住宿生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学校必须重视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以代偿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而带来的不足。

1、班主任将心理辅导从教学及活动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全方位关注学生健康,扮好三重角色: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角色。加强与宿舍辅导员的联系,共同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2、宿舍管理员的多重角色。

(1)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协同班级管理育人——领导角色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有灵魂、讲民主、讲友爱、讲团结、有温暖的集体,也像班级一样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培养学生参加和形成自我教育管理为起讫点,开展宿舍管理工作。

(2)重视情感教育在集体中的作用,情感育人——亲友角色

在情感上与其沟通交流,在思想教育上讲求方法。力争扮演不同角色去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保持多的情感联系。以使其视管理员如父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能与管理员做朋友。

3、室友的多种角色。比较起单纯的同学关系,同桌之情让人难以忘怀,而室友则更令人难以忘却,充分利用室友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关系在宿舍内部建立谈心说事机制,让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去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调整心态,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正面或侧面的教育影响,促进心理健康。

第五、把健康教育辐射到家长,通过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在家长中进行重视孩子心理辅导的学习宣传工作,以及如何开展健康辅导的培训工作。

(1)学校利用横幅标语、各种板报、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印发学习材料等,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人文氛围及心理辅导活动,强化意识,进而自觉地关心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配合学校工作。

(2)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

篇(6)

康工作。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开展。(三)全社会

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在学生身上亦非常严重,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对其今后的大半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国内外同行的经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传统的思维决定了主要还是以学科成绩分数论成败,学习的任务主要还是学生考上大学、重点学校,而唯独很少去关心一下教育的主体——广大学生,他们内心的感受如何,很少去关心一下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因此,学校领导只有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极大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花瓶,搞务虚工作。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面开展

首先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年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与发展自我、正确开展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指导、健全的人格、青春期教育、毕业生就业辅导、预防心理疾病等。其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自我控制、学习适应、记忆力、思维力、科学应试、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当然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教育方式以诱导为主,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不断启发学生自我感知和领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选材要讲究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首先建立心理辅导室,选择合适的地点,最好这个地点不能太热闹也不宜太偏僻,可以在教学楼或图书馆附近。对心理辅导室进行宣传,由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等对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行介绍,说明其工作的“尊重、理解、同感、保密”的八字原则、以及与“思想教育”、“精神病治疗”的区别,尽量消除学生的疑惑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好奇和盼望的心理。在心理辅导室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标准,主要是使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于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第三、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特别是学生管理者和各科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学生管理者在管理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动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经常开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第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学年为周期,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意志力、人际关系、学习心理等几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存人电脑并进行分析,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第五、刊印校园心理小报。配合心理课的进行,创办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栏目可以包括“专家文萃”、“知识窗”、“心语赠言”、“心理调试”、“个案分析”、“同学心语”等,定期出刊,发放到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向学生和老师传授心理知识,从而使大家重视心理健康,追求健康心理。

第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躯体化、强迫、敌对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三)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社会的不良影响和父母教育的不良方式,常常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不适应。所以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四)改革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使未来的中学教师承担起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现代师范教育应有足够的关于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塑造人格健全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毕业后承担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的主要力量。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使它步入科学化、个性化、普及化和未来化的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资料:

篇(7)

【关键词】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

【Abstract】Students who grow up with joy, life's anguish,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various emotions intertwined with the young heart has become very sensitive and impulsive, they want friendship, desire to understand, thirst for freedom, sometimes too eager to produce a series of eas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Respon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35-01

11到18岁的年龄段,是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快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得十分敏感和冲动,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思考,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与人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变得与世隔绝。

4、嫉妒心理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惧怕心理。有些中学生惧怕竞争、惧怕掉队、惧怕父母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6、厌学心理。据调查, 厌学的学生高达50.1 %,其中初二最高,达66.2%。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上进心,学习欲望低下,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打开课本,作业不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最终辍学。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影响。如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 ,繁多的“学业”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社会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反来标榜自己。

3、学校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因此,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甚至选择了逃避――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4、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故意与教育者对抗,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