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控制系统论文

控制系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3 23:1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控制系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控制系统论文

篇(1)

1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工程应用中

为实现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部分必定要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按照传输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并行数据通信是以字节或字尾单位的数据传输方式,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但传输线的根数多。适用于近距离数据传输。串行数据通信是以二进制的位(bit)为单位的数据传输方式,每次只传送1位,适用于举例较远的场合。工业控制一般使用串行通信。PC机和PLC都有通用的串行通信接口,例如RS-232C和RS-485接口。

2异步通信与同步通信在实际通信中

操作时很难保证数据接收方和发送方有相同的传输速率,为了保证发送过程和接受过程同步,不发生累计误差造成的错位。可以根据实际通信要求选用同步或异步通信方式。异步通信发送字符的信息格式有1个起始位,7、8个数据位,1个奇偶校验位(可省略),1、2个停止位组成。在通信开始之前,通信双方需要对所采取的信息格式和数据传输速率作相同的约定。由于1个字符中包含的位数不多,及时发送方和接受方的收发频率略有不同,也不会因两台设备之间的时钟脉冲周几的积累误差而导致收发错位。其特点就是传送附加的非有效信息较多,传输效率稍低。同步通信方式以字节为单位(8bit),每次传送1、2个同步字符,若干个数据字节和校验字节。在同步通信中,发送方和接收方要保持完全同步,因此要用调制解调的方式从数据流中提取出同步信号,使接收方得到与发送方完全相同的接收时钟信号。其传输速率较高,一般用于高速通信。

3单工通信方式与双工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方式只能延单一方向发送或接收数据。双工方式的数据可以沿两个方向传送,每一个站既可以发送数据也可以接收数据。双工方式又分为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

二PLC通讯功能介绍

PLC其它PLC,变频器,PC机,远程设备,工业以太网等按照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文章主要介绍PLC与PC机之间的通信。PLC与使用自由端口模式的PC机的通信:自由端口模式为PC机与PLC之间的通信提供了一种方便和灵活的方法。在自由端口模式,PLC的串行通信有用户程序控制,可以用接收完成中断、字符接收中断、发送完成中断、发送指令和接受指令来控制通信过程。发送指令(XMT)启动自由端口模式下数据缓冲区的数据发送。通过指定的通信端口,发送存储在TBL中的信息(最多255个字符)。发送结束时可以产生中断事件。接收指令(RCV)初始化或终止接收信息的服务(最多255个字符)。通过指定端口,接收的信息存储在TEL中。在接收完最后一个字符时,或每接收一个字符均可产生一个中断。

三VB通信功能的介绍

1Windows环境下上位机通信软件介绍

在Windows环境下,上位机与PLC实现串行通信,需要有软件提供人机交互平台,实现通信控制。常用的可实现串行通信的软件有WinCCflexible组态软件和VB程序设计软件。由于实际工程需要的多变性及复杂性,多选用VB搭建人机交互平台。VB不仅能实现串行通信,还能满足各种工程实际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面向对象的工作窗口界面。它本身提供的各种控件,可以方便简易的实现各种设计要求。

2MSComm控件的属性

VB提供了一个串行通信控件MiscrosoftCommControl,即MSComm控件。编程人员只需要设置和监视MSComm控件的属性和事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串行通信。MSComm控件提供了两种处理方式,即可产生两种事件进行通信,事件驱动方式和查询方式。事件驱动方式:Rthreshold属性非0时,收到的字符或传输线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串口事件OnCome。通过查询CommEvernt属性可以捕获并处理这些通信事件。查询方式:通过查询接收缓冲区的字节数(InputBufferCount)属性值,处理接收到的信息。

四应用实例

城市交通路口信号控制充分应用了这一通讯功能的应用。现代社会多变的交通状况。传统的交通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目前的城市交通问题,因此基于PLC可通信的控制系统可时效性的解决这一问题。

五结束语

篇(2)

1.功能说明设定机组电机开启顺序方面,依照机组步状态字,确保启动功能方面电机能够与设定时间间隔相符合,依照机组状态字命名规定,可以借助机组号对相关步状态字加以匹配,还可以通过步状态字查询对应机组号。例如在第一车间第5机组中的“机组步状态字”地址显示为MB45,那么0-3位则属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启动步状态,4-7位则属于是第一步到第四步的步停止使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步信号则也就属于是脉冲信号。内部逻辑在电机控制功能中完成任务后,会向DR管脚输入运算结果,控制电机运行状态。根据相关经验,一般开启电机的时间会控制在1秒以内,该启动时间与多数电机要求相符合,对一些延迟启动时间的电机,可通过延迟程序对启动时间进行相应延长。对于电机联锁程序,该电子控制系统包括三种联锁信号,也就是:设备联锁、启动联锁及运行联锁。连锁满足定义代表数字是“1”,也就是说,设计程序可以启动,而不满足则用“0”表示,也就是说禁止启动设计程序。启动联锁方面,一般大型设备均输出一个启动指令,在功能模块中接入信号。运行连锁方面,根据相关工艺程序,可常规启动设备前所有设备,这样该设备才有得到启动指令的权利。电机控制字方面,可将所有控制位合成一个整体字节,向功能模块直接传输,使其更为快捷与高效。编号上,电机状态字依照统一规则实施统一编排。电机下位调试方面,一般下位调试在这种电子控制系统中会直接调试STEP7编程。如果你想要启动电机,则可以在确保联锁状态可以对相关情况满足的情况下,只需要把对应电机控制字的第0位置位即可,如果想要将电机运动停止,只需要将其控制位直接复位。

2.计算机监控组件逻辑程序控制系统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具有独立性,两者是彼此自主运行、具有不同特征的控制单元。但是,因为两者均在总线网络和通讯协议额后应用,所以这两大控制单元具有整体性特征。通讯中介主要是工业以太网,一方面能够为控制站和控制站通讯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当作控制站和操作站的稳定介质,对站点数据传输极为有利。该系统在控制现场模块与站点间,通过分布式IO满足通讯之需,通过安全、稳定通讯总线,可以向控制单元及时发送现场信号。对PLC型DCS控制核大脑,具体包括网络通讯系统、计算机监控组件、逻辑程序控制系统三大组成环节,也就是说,现场应该配备完善的计算机监控设备,由此DCS控制系统就能够精确、高效、及时的完成电子控制任务。

3.软件功能设计电子控制系统软件的核心是实时监测和控制,此系统的软件控制功能具有操作简单、功能齐全以及较好的可视性等特点。系统的软件功能的主要包括电站运行状态的检测,故障检测、报警与处理,信息的显示、储存与打印,电站功能控制以及安全功能。电站运行状态的检测与显示主要是在电子控制系统中显示生产线的基本参数与运行状态,把这些信息集中显示在系统监控界面上,以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站工作状态和参数的查询。系统故障的检测与处理主要通过实时监测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处理系统判断故障发生的具置和类型,如果系统由异常,相关功能会自动进行声光报警。系统的报警类型一般有多种,比如开关阻塞故障报警、发电机启动失败报警等等,根据不同的故障原因,有不同的故障报警信号,故障报警系统界面的设置一般有消声、消闪按钮。故障信号心事设置,一般有显示故障信息和历史故障信号,比如故障发生的时间、故障持续时间以及故障的类型等,系统把这些信息全部储存在触摸屏的紧凑式储存卡内,以便于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查询和处理,同时有利于工作人员分析当前船舶电站情况。功能控制方式一般由遥控、自动和手动3种,一般情况下遥控模式下,操作人员通过界面显示的信息,利用按键控制电站设备;而在自动控制模式下,工作状态由PLC自动控制管理,它能够针对不同设备不同的的运行状态实进行影响的自动控制。安全控制功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无序性、任意性,而导致的系统损坏和瘫痪。系统的安全功能一般通过用户权限设置和优先级设置进行实现,一般情况下,系统内为了降低人为故障率,软件系统会设置有操作权限,操作权限一般有两种形式:级别权限和优先级权限,其中优先级安全设置主要是对于遥控模式和手动模式下进行优先级设置,避免操作系统的混合实用导致的系统故障的出现。

4.通信软件设计通信协议和格式设计此系统的通信协议一般采用Modbus协议和RTU通信模式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储存。在使用Modbus协议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校验,再此通信模式下采用16位CRC进行系统校验,以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数据量比较多,在RTU通信模式下,利用上位机进行数据的读取与查询,数据的发送采用中断方式。根据PLC单元数据接收系统命令,然后由报警子程序把各个数字信息分离出来对每一位数字信息进行逐一显示。同时也包含报警信号数据。另外,此系统还能进行模拟量的查询,通过PLC读取21个单元数据,在RTU通信模式中每个字节半酣几个6进制数据,以此获得模拟量数据。PLC接收导致以上命令,将单元数据传输给控制软件,经过子程序等额处理,把这些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模拟量。PLC端设计此模块编程语言和兼容功能采用FBD语言实现,此语言形式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同时可读性也比较高。上位机和PLC通信采用查询方式,通信端口采用Com2,拥有1个停止位,没有奇偶校验位。PC端设计分析PC端设计编程主要采用VC++,下位机的设置一般采用查询方式实施,而其参数则和通信参数相同。上位机的主要功能是读取下位机PLC,读取间隔比较短,周期一般为300ms,取得的下位机命令需要放在固定的缓冲区内。通信软件设计分析控制系统通信软件的设计要考虑较多问题,比如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等,一般情况下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要在光镜线完成,利用系统调试功能进行设置,控制系统通信情况的稳定、可靠程度可视性高低、界面是否有好以及监控功能的完善,均要通过通信系统来完成,所有通信系统的设计在控制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结语

篇(3)

RS-485总线是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抗感扰能力和灵敏度,主要用于长距离的信号传输。第二,具有持续工作的功能,可靠性高。第三,连接线点简单方便,易于组网,节省大量的信号线,大大降低了控制线路成本。鉴于RS-485总线的优点,其被广泛得应用在街灯控制系统中,并实现了较高的使用价值。控制系统不仅能对灯的亮度进行调节,而且可以进行定时开关,另外,还能对路灯的完好度进行监控,保证维修的及时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要签订合理的通信协议,增大通信距离,提高传输速度。设计的RS-485总线促使灯控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达到节能降损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了路灯照亮系统逐渐向节能高效、使用便捷的道路发展。

2RS-485总线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1在总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智能化灯控系统主要由视频显示界面和控制器组成,需要InterC51单片机与RS-485总线配合使用,采用串联的方式实现内部的信息数据交换与传输,最后通过人为操作控制软件实现灯源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总灯光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通过使用MCS-51单片机和街道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设计中RS-485总线的应用研究文/刘丽星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日趋成熟,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智能路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且为我国节省了大量的电能,同时还提高了对路灯供电系统的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集成控制技术的应用水平。摘要PC软件实现控制;RS-485总线为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能够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增加系统的反应速度;使用93C46串行芯片不仅能够降低耗能、拓宽电压,而且还可以自动清理存储器,延长数据库的有效使用期限。此外,要想实现所有灯具与控制系统的通信链接,需要使用RS-485现场总线完成物理链路的连接。

2.2在系统硬件设计中的应用由于MAX1487通信芯片本身的接收器带有强大的检测功能,可用作基于RS一485总线的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中的硬件组成部分,用于抗干扰部件。它不仅能够接收到远距离以外的信号,而且可以在控制系统内部形成差分平衡系统。MAX1487低耗能、高效率、且接口芯片控制方便的优点突出,为控制工作节省了工作量和工时,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肯定。为了确保RS一485总线在通信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单片机控制通信过程中产生的MAX1487数据流。此外,使用电压为正5v的电源对MAX1487芯片进行供电支持,当半双工通信时,传输线可承载收发器多达于一百二十个以上,当输送电流为500毫安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5MbPs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硬件性能。图1为MAX1487管脚的构成图,其中RO表示接收器输出端;RE表示使能端;DE表示驱动器的使能端。

2.3在触屏设计中的应用显示屏是控制效果的直接反应层,为了取得更好的监控画面和调控效果,街道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可以采用液晶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例如,AD7843触摸屏就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它采用的触屏控制器是四线式,通常应用于电阻式控制系统设计中。而RS一485总线控制系统正是四线式电阻触摸屏,可以转化为线性电阻,即在当有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按键时,就可以利用AD7843控制系统,通过测量出屏幕对应位置的压力值,计算智能灯在屏幕上的坐标值,从而确定灯光的具置。RS一485总线应用于智能灯控制系统后,不仅提高了照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延长了路灯的使用时间,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夜景照明设计水平,此外,提供了良好的人机操作经验,为其他行业的智能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经验。

2.4在通信协议设计中的应用通信协议设计涉及到系统的校验方法、信息帧格式以及建立链路的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关系到智能灯控制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需要要设计仔协议时,加大细节研究工作,确保各个环节的有机组成。经过试验发现MCS-51处理器具有良好的识别功能,可以利用这一发现,设计专门的SM2定位识别器,用作系统中的地址识别工具,从而使系统实现多机同时通讯。由于通信电路上的PC机只有一个标准RS一232通信接口,限制了RS一485总线的通信功能,因此可以通过转换接口来拓宽通信途径。RS一2324/85转换接口具有与RS一485总线匹配的接口,可作为RS一232的代替部件,从而实现RS一485总线通信系统。可以将MAX1487结构中的RE和DE连接到同一个控制信号上,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是消除信号收发时间的误差。为了提高传输数据的准确性,必须数据的校验程序进行改进和提升。由于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中数据帧是由起始字节、地址字节、校验字节、停止字节以及命令字节组成,且前八位均为起始字节,所以为了使数据的更加全面,可以将所有字节、发送地址、传输的信息/数据、数据校验和字节等压缩成一个数据包的形式,然后一次性接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送时,要先通过主机将从机地址发送后,然后在从机的接收程序中上传压缩数据包。通过这种方式,判断校验接受的程序的正确性,若信号准确接收,随即发送信号进行确认,若接收信号不正确,则说明信号发送失败。

3结束语

篇(4)

1.1CPU选型

根据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特点,常采用DSP、ARM和FPGA作为CPU实现PMSM伺服控制。本文采用TI公司32位电机控制专用DSP芯片TMS320F28335作为CPU。TMS320F28335时钟频率可达150MHz;具有256KFLASH,16KSRAM,便于系统的扩展;具有6路对称PWM输出,输出位数可达16位;具有16路12位高速A/D转换通道,转换时间可达80ns;具有独立的浮点核运算单元,计算正余弦函数仅需37个时钟周期。因此,针对反电势为正弦波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TMS320F28335具有其他CPU无可比拟的优势。

1.2信号隔离模块

小区播种机工况复杂,电流变换范围宽。为减小永磁同步电动机运转过程中对A/D转换通道及CPU的影响,增强系统工作稳定性,提高控制精度,CPU与永磁同步电动机隔离供电。传统的光电耦合器,带宽较窄,在上升沿及下降沿时波形容易发生畸变,并且光电耦合器属于易损器件。本文中,采用数字隔离器对DSP的PWM模块与三相逆变器部分进行隔离,所采用型号为TI公司ISO7140。ISO7140最大传输速率可达50Mbps,每个隔离通道都有一个绝缘隔栅分开的逻辑输入和输出缓冲器,并在输入端上有集成滤波器,可有效防止PWM总线或PMSM供电部分的噪声电流进入CPU供电系统,稳定性更高DGND为CPU供电系统电源数字地,MGND为三相逆变器电源地,HIN、LIN、SD、FLT-CLR为三相逆变器中,MOSFET驱动芯片IR2131引脚。

1.3三相逆变器

小区播种机排种器伺服电机的工作电流一般为1~3A。为降低成本,提高功率放大模块的稳定性,采用IR公司MOSFET驱动芯片IR2131驱动分离MOS-FET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全桥驱动,功率放大部分电路原理图。MOSFET型号为IRF3910,续流二极管型号为30WQ06F。0.22Ω电阻为母线过流采样电阻,采样电压经两个10kΩ分压后,送往ITRIP引脚。当ITRIP引脚电平高于0.5V时,将触发刹车功能,封锁IR2131输出,同时将FAULT引脚置高,过流指示灯亮。FLT-CLR引脚可清除FAULT引脚高电平,解除IR2131输出封锁。SD引脚为强制刹车触发引脚,当其为高电平时,强制触发IR2131刹车功能。

1.4电流采样

根据系统的工作电流范围,采用霍尼韦尔电流互感器CSNE150-100对PMSM母线电流采样。采样电阻Rs将CSNE150-100输出的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R1、R2、C1、C2、Rf与差分运算放大器AMP1构成MFB型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之所以采用两级运放构成放大与滤波电路是因为反向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具有更高的输入阻抗及更低的输出阻抗。同时,滤波与放大电路分离设计更利于电路参数的计算。

2软件设计

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控制,一般采用两环控制结构,内环为电流/转矩环,外环为速度环。电流/转矩常采用的控制方法为矢量控制。矢量控制利用abc-dq变换将三相旋转坐标系转换为两相静止坐标系,采用类似于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对PMSM进行控制。矢量控制能够取得平稳的电磁转矩,但是需要复杂的坐标变换。本文采用相电流直接控制方法实现PMSM电流/转矩环的控制,避免了复杂的坐标变换。

3试验验证

为验证改进后的小区播种机排种器的控制效果。采用了类似文献的试验验证方法。固定播种机作业距离为3m。理论上,当播种机作业结束时,排种器应旋转360°。试验中,分别设定播种器的速度为2.5、3.5、4.0km/h和变速进行作业。变速作业时,速度范围为2.5~4.0km/h。每个速度形式分别进行5组试验。作业结束时,记录排种器上所装备的2500线光电编码器的输出脉冲个数,并取其5组试验的平均值,作为评估排种器控制精度的依据。

4结论

篇(5)

论文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数字通信及控制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计算机通信及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各种情况探讨了保证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可靠运行的措施。

1在设计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设计和配置时,要注意到系统的结构要紧凑,布局要合理,信号传输要简单直接。

在计算机通讯与控制系统的器件安装布局上,要充分注意到分散参数的影响和采用必要的屏蔽措施:对大功率器件散热的处理方法;消除由跳线、跨接线、独立器件平行安装产生的离散电容、离散电感的影响,合理利用辅助电源和去耦电路。

(2)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本身要有很高的稳定性。

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取决于系统本身各级电路工作点的选择和各级间的耦合效果。特别是在小信号电路和功率推动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面,更要重视匹配关系。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防止外界影响的能力,除系统本身要具有一定的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能力外,还应采取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措施。

(3)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防止外界电磁影响的措施,应在方案论证与设计时就给予充分考虑。

例如数字信号的采集传输,是采用脉冲调制器还是采用交流调制器,信号在放大时采用几级放大器,推动司服系统工作时采取何种功放,反馈信号的技术处理及接入环节,电路级间隔离的方法,器件安装时连接和接地要牢固可靠,避免接触不良造成影响,机房环境选择和布局避免强电磁场的影响等。

2排除电源电压波动给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带来的影响

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往往与强电系统共用一个电源。在强电系统中,大型设备的起、停等都将引起电源负载的急剧变化,也都将会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电源线或其它电子器件引线过长,在输变电过程中将会产生感应电动势。防止电源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供电电源的质量。

供电电源的功率因数低,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保证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不能低于0.9。

(2)采用独立的电源给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供电。

应对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配备独立的供电电源。要求独立供电电源电压要稳定,无大的波动;系统负载不能过大,感性负载和容性负载要尽可能的少。

(3)对用电环境恶劣场所采取稳压方法。

对计算机等重要设备采用UPS电源。在稳压过程中要采用在线式调压器,不要使用变压器方式用继电器接头来控制的稳压器。

3防止由于外界因素对供电电源产生的传导影响

由于外界因素对电源产生的传导影响要采取以下措施。

3.1采用磁环方法

(1)用磁环防止传导电流的原理。

磁环是抑制电磁感应电流的元件,其抑制电磁感应电流的原理是:当电源线穿过磁环时,磁环可等效为一个串接在电回路中的可变电阻,其阻抗是角频率的函数。

即:Z二f/(ω)

从上式可以看出:随着角频率的增加其阻抗值再增大。

假设Zs是电源阻抗,ZL是负载阻抗,ZC是磁环的阻抗,其抑制效果为:

DB=20Lg[(Zs+ZL+ZC/(ZS+ZL)]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磁环抑制高频感生电流作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磁环的阻抗;另一个是电源阻抗和负载的大小。

(2)用磁环抑制传导电流的原则。

磁环的选用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用阻抗值较大的磁环:另一个是设法降低电源阻抗和负载阻抗的阻值。

3.2采用金属外壳电源滤波器消除高频感生电流,特别是在高频段具有良好的滤波作用

电源滤波器的选取原则

对于民用产品,应在100KHZ一30MHZ这一频率范围内考虑滤波器的滤波性能。军用电源滤波器的选取依据GJBl51/152CE03,在GJBl51/152CE03中规定了传导高频电流的频率范围为15KHZ-50MHZ。

4抑制直流电源电磁辐射的方法

4.1利用跟随电压抑制器件抑制脉冲电压

跟随电压抑制器中的介质能够吸收高达数千伏安的脉冲功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反向应用条件下,当承受一个高能量的大脉冲时,其阻抗立即降至很低,允许大电流通过,同时把电压箝位在预定的电压值上。利用跟随电压抑制器的这一特性,脉冲电压被吸收,使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也减少了脉冲电压带来的负面影响。

4.2使用无感电容器抑制高频感生电流

俗称“隔直通交”是电容器的基本特性,通常在每一个集成电路芯片的电源和地之间连接一个无感电容,将感生电流短路到地,用来消除感生电流带来的影响,使各集成电路芯片之间互不影响。

4.3利用陶瓷滤波器抑制由电磁辐射带来的影响

陶瓷滤波器是由陶瓷电容器和磁珠组成的T型滤波器,在一些比较重要集成电路的电源和地之间连接一个陶瓷滤波器,会很好起到抑制电磁辐射的作用。

5防止信号在传输线上受到电磁幅射的方法

(1)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使用磁珠抑制电磁射。

磁珠主要适用于电源阻抗和负载阻抗都比较小的系统,主要用于抑制1MHZ以上的感生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幅射。选择磁珠也应注意信号的频率,也就是所选的磁珠不能影响信号的传输,磁珠的大小应与电流相适宜,以避免磁珠饱和。

(2)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使用双芯互绞屏蔽电缆做为信号传输线,屏蔽外界的电磁辐射。

(3)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采用光电隔离技术,减少前后级之间的互相影响。

(4)在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中要使信号线远离动力线;电源线与信号线分开走线。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线分开走线;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分开走线。

6防止司服系统中执行机构动作回馈的方法

6.1RC组成熄烬电路的方法

用电容器和电阻器串联起来接入继电器的接点上,电容器C把触点断开的电弧电压到达最大值的时间推迟到触点完全断开,用来抑制触点间放电。电阻R用来抑制触点闭合时的短路电流。

对于直流继电器,可选取:

R=Vdc/IL

C=IL*K

式中,Vdc:直流继电器工作电压。

I:感性负载工作电流。

K二0.5-lЧF/A

对于交流继电器,可选取:

R>0.5*UrmS

C二0.002-0.005(Pc/10)ЧF

式中,Urms:为交流继电器额定电压有效值。

Pc:为交流继电器线圈负载功率。

篇(6)

第一节 逻辑方法一.归纳法 P26(一) 归纳法的概念 (二) 归纳法的类型 1. 完全归纳法 2. 简单枚举法 3. 科学归纳法 二.演绎法 P29

(一) 演绎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绎的条件

(三) 演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三.类比法 P32 (一) 类比的模式 (二) 类比的特点 (三) 类比的类型 (四) 类比的程序 (五) 类比的作用 (六) 类比的局限 四.其他逻辑方法 P36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 经验方法一.观察P39 二.实验P42 三.测量P48 四.统计P49

第三节 数理方法 一.数学方法 P52 二.模拟实验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学假说 P62

三 现代科研方法

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P68 二.系统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P69 (一) 系统的概念 (二)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关性 3. 层次性

4. 整体性和系统功能 5. 环境制约性 6. 动态性 7. 目的性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方法 P71

(一) 系统方法的特点 P71 (二) 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 (三) 系统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节 控制论 P76

一.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二.控制系统

三.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论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四.信息反馈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三论”简介 P83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突变理论

四 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P87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结论及分类 二.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来源 P90

第三节 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

一.需求性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优势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七.经济性原则 八.效益原则 九.学术价值原则

十.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选题策略

(一) 选题的价值取向 (二) 课题调研要充分 (三) 选题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选题的方法 (一) 现状调查法 (二) 历史比较法 (三) 未来预测法 (四) 系统综合法 (五) 优选决策法

第五节 科研选题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务 三. 定课题

四. 课题名称的确定 五. 选择计划的制定

第六节 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

五 科研文献搜集和整理

第一节 科研文献概述 P111 一.科研资料及其类型 二.科研文献的概念 三.科研文献的级别 四.科研文献的种类 (一) 专业书籍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标准文献 (六) 专利文献 (七) 科技报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阅文献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搜集文献基本知识与技巧 P119 一.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二.利用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 三.利用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搜集文献资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献资料 六.搜集文献资料主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检索途径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径 1. 提名途径 2. 著者途径 3. 机构途径 4. 代码途径 5. 引文途径

6. 信息源类型途径 二.按内容特征的途径 1. 分类途径 2. 主题词途径 3. 关键词途径

三.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文献检索步骤 P134 一.课题主题分析

二.选择检索系统和检索工具 三.选择检索途径 四.制定检索表达方式

篇(7)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必须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和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这一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不仅是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许多因素发生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活动本身与20年前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环境发生着很多的联系,这些复杂情况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无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把教学管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导出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既然我们可以把教学管理工作用系统的理论加以抽象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论,对系统内的信息加以科学化处理。

一般来说,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与信息流。这些信息的出现、传递、交换、流动与反馈,必然会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整个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如果我们能科学地获取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规律,从而为控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保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托控制理论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另外,教学管理是一个可以构成闭环的控制系统,要想认识这种闭环的控制系统,我们就应该从“过程论”的理论出发,基于系统化理论,将教学管理系统视为一个可被分解、可被划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维空间。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有许多有序的节点,这些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各类环节,而环节与环节之间,即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用某些链连接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网络。总之,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就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一)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是依靠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指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领导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的过程,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作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合理运行。

(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来获取并进行加工和合理流动。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及时得到灵敏、准确和有利的信息,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指挥部门在拥有足够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则更加重要,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搜捕术、浓缩术、筛选术、提取反馈术四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形成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风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抽查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将这些制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我们有效地控制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而且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返过程,但这种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才可能上升为理性思维。然而,当理性思维形成以后,我们又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的某些缺陷,这就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从而使我们的实际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也符合这种认识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要建立一个闭环的有效决策系统,还必须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完善。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分析和归纳,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理性认识之中,使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这种在科学化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统构成。因此,高校应该围绕这三大系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