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

篇(1)

【关键词】信用卡 我国信用卡业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我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于1995年,但是,在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经济环境和观念意识等因素制约,作为现代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的信用卡业务,一直没有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在这个时期里,信用卡业务发展缓慢,信用卡的发行和管理机构也只是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一部分而没有被独立出来。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用卡环境得到改善,信用卡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2002年开始,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各种品牌的信用卡,同年,中国本土的信用卡机构――中国银联宣告成立。2003年开始,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众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将这一年称为中国“中国信用卡元年”。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并不只是金融业发展的结果,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法律环境的改善、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运行,为信用卡的发放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进入2007年之后,信用卡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发卡量快速增长、信用卡种类多种多样、营销方式层出不穷。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银行卡产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简史及现状

(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简史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1979年8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国外信用卡协议,外国信用卡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此后,工农建交都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这一时期准贷记卡的发展为今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里,除了准贷记卡的发展之外,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一直没有产生。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开创了中国真正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先河。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广发行和中行的信用卡发行拉开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序幕,谱写了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新篇章。

进入2000年来,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趋势的不断加速,面对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银行开始大力发展信用卡市场,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

(二)我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己经初见雏形,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但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共发行信用卡2.23亿多万张,同比增长30.37%,交易笔数达24.5亿笔,同比增长41%。

在信用卡市场己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里,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量都很大,以消费信贷为主要功能的信用卡己经成为十分普遍的个人理财工具。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我国台湾地区,共有60家发卡银行,发卡量超过了2000万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达到65%,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为9%,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持卡人使用信用额度。

(三)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结构

2007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投入开始加大,商业银行纷纷选择将信用卡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到了2011年,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金额已经达到了4万亿,同比增长百分之69.9%。信用卡消费增长率快速提升。

但是这几年,随着信用卡业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各家银行将项目重点移至信用卡业务,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市场已经呈现出全面开花,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四)我国商业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无论从社会环境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来看,都存在着许多制约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

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还尚未被大众广泛接受。居民消费意识和用卡意识的是决定信用卡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许多人对于信贷消费还不理解,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该借钱消费。

个人征信系统尚待完善。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信用卡和开放信用额度时都承受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个人信用报告还不完善,其中包括个人信用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的时候要负担由于资料的不完全和不准确的可能性引起的风险。其次,各家银行的实力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造成了各家银行客户数量和质量不同,同行之间往往又将客户信息视为重要竞争砝码,所以,建设跨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对于各家商业银行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硬件设施不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特约商户数量不断增加,POS, ATM数量也已经不少,尤其是中国银联的成立,使联网通用进展迅速,用卡环境大大改善,但是相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差距,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的硬件设施仍然不能适应快速增大的银行卡市场规模,许多消费场所不接受银行卡结账,也影响了人们办理和使用信用卡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相对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落后。缺乏一套有效的申请评估方法是阻碍个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

除了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服务管理也是商业银行成功开展信用卡业务必要条件。面对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营销观念,在营销目标的制定方式上,要从行政任务摊派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营销。

市场营销的进行,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从这一点来看,行政性任务摊派这种目标制定方式与现代的市场环境是不相称的。很多商业银行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指定营销任务,从省行到市行,每个级别的分行都要完成一定数量营销任务,这种做法使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迅速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盲目追求发卡数量,发卡质量下降,出现许多睡眠卡,这些睡眠卡不但不能给发卡行带来利润,还给银行的管理系统造成了负担。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为以服务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竞争。许多发卡机构强调自己对客户的优质服务,这些服务涉及到客户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开发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上都纷纷转变观念,采用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发营销渠道,最终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利润创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这是信用卡市场上各个发卡银行激烈竞争的结果,这种转变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与风险控制体系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境外市场,开展信用卡业务都具有高风险性,但是我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和境外信用卡业务开展比较成功的金融机构对待风险的态度却有很大差异。境外的许多银行同时看到的是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和赢利能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利润。而在我国,由于个人征信体系才刚刚起步,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许多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经营部门对于风险抱有畏惧心理,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种风险管理观念成为了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卡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发卡机构对于风险控制和核心目标之间进行协调。

除了转变对待风险的态度之外,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也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市场竞争、发展信用卡产业的必要步骤。目前,信用风险是我国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多年来都迫切希望找到防范跨金融机构客户信用风险的方法和手段。

纵观发达国家征信的历史,征信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信贷的增长、网络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央银行开始建设个人征信系统,2006年,该系统开始运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征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在金融领域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本市场评级、信贷评级为主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产品覆盖了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债券评级、借款企业评级和担保机构评级。

参考文献:

[1](美)塔布.鲍尔斯,计葵生,(新加坡)黄伟权著.刘小丽等译.亚洲银行新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彼得S.罗斯.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第五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朱静.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验启示[J].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学报,2011.

[4]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徐志宏.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观[J].中国城市金融,2006.

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态势

一、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用卡作为现代化的金融商品、支付工具以及结算手段,具备准入门槛低、渗透力强、实用性强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银行涉足的主要业务领域之一。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发展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业务

当前,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约占银行总收入的30~40%,甚至一些银行高达60%以上。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3%。对于国内而言,随着GDP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更新,信用卡将成为更多人的支付工具,成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重点开展的业务之一。

(二)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信用卡是一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融产品,可以准确锁定优质个人客户,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解决银行网点少、服务不及时等问题。同时,信用卡业务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可直接获取客户信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是新时期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扩大业务覆盖范围的最佳途径。

(三)提升中间业务效益的主要渠道

在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使得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了提升效益的突破口。信用卡业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维护稳定的客户关系,增加银行收入来源,而且还能够带动其他产品营销,有助于银行调整中间业务品种结构,取得良好的综合经营效益。

二、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卡量与交易总额逐年增长

随着信用卡市场趋向饱和,2014年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增速有所放缓,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较2013年相比增长17.24%。在全国各大省市中,北京、上海两地的信用卡人均持有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70张、1.33张。2014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17.03万亿元,仍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信用卡平均消费额为8587元,较2013年相比增长13.67%。由此可见,国内消费者日渐青睐于信用消费方式。2006~2014年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与交易总额情况如图1、图2所示。

(二)信用卡信贷逾期风险增大

随着信用卡信贷总额的逐年递增,其信贷逾期风险也随之加大。2014年末,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为2.34万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26.75%。同时,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过大、增速过快,2014年达到357.64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4倍之多。尤其在信用卡活卡率未能达到60%的情况下,信贷逾期数额过大势必会导致业务风险攀升。

(三)信用卡营销活动多样化

现阶段,工行、建行、招商银行在信用卡发卡量上占据前三位,且建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以26%、36%、41%的增速保持着发卡量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信用卡业务,在考虑信用卡年费情况、积分活动、优惠礼品、下卡额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纷纷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如,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展“最红星期五”活动;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展“周三5折”活动;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展“9积分兑换”活动等。

(四)信用卡服务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用卡服务也呈现出网络化、便捷化的特点。据统计,通过网络、手机途径的还款行为分别占59.89%、28.47%,而传统的通过银行自动转账、ATM、营业点柜台的还款行为仅分别占7.58%、3.51%、0.55%。同时,随着金融业进入“微信时代”,各大银行纷纷利用微信公众账号提供信用卡服务,用户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了解银行优惠活动,并且一次解决账单通知、查询取款还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记录等问题,从而促使信用卡服务更加人性化,提高服务效率。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与策略进行论述。

(一)信用卡业务现状

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背景下,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信用卡+”的平台化经营模式,不断推动产品创新,促使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量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到201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707.61万张,新增发卡量为248.02万张,同比增长47.61%;交易量为3816.10亿元,同比增长44.12%;实现收入87.31亿元,同比增长45.24%。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对策

中信银行积极开展跨界合作,不断丰富信用卡业务种类,提高信用卡业务服务效率,其对策具体如下:中信银行与顺丰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推出中信顺丰联名卡信用卡、“中信顺手付”账户;与百度签订全平台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百信银行,构建起强强联合的直销模式;与小米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推出中信小米贵宾专享服务通道;针对80后、90后群体的消费需求,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中信京东白条联名卡,产品仅推出100天便突破100万的申卡量;为让持卡用户享受到更加超值的消费体验,与返利网合作推出中信返利F卡,实现互联网与线下消费相结合;为拓展信用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中信银行率先成为首批支持ApplePay服务的商业银行。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卡量和交易总额逐年增长,营销活动更加多样化,业务服务更加便捷化,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信贷逾期风险。为此,各大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技术网络等优势,扩大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强银行竞争实力,并且加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构建起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从而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长青,李梦真,杨彩林,卢彦霖.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1):102-103.

[2]杨士富,赵立敏,杨依菲.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5-86.

[3]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4(10):78-79.

[4]吴静瀛,周莉凡.互联网金融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信用卡,2015(2):121-122.

[5]白蓉,刘欣.商业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J].中国信用卡,2013(2):141-142.

篇(3)

关键词:中国信用卡业务;美国信用卡业务;比较分析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2005年底,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不足150亿,在总额为2.2万亿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仅占约0.7%。而美国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在8%左右。两者的差异,表明现阶段信用卡还不是中国持卡人获得消费贷款的一个主要途径。此外,中国信用卡循环信贷利率属于政府定价,银行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而推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能够有效地激发持卡人的消费信贷需求、培养持卡人的循环信贷习惯。其中,签购单分期付款是持卡人以支付手续费的方式,自行承担资金成本,实际上相当于银行为持卡人提供灵活便捷的个人贷款。

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创新信用卡分期付款计划的设计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加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可以预见,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弱点,对比分析美国的做法,本文对促进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定位

1、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有效的细分市场开发战略。针对持卡人年龄、职业、收入、爱好等特点,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银行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具有特殊服务功能的卡种来赢得消费者,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2、国外的商业银行往往设立专门的附属公司经营信用卡业务,即使留在银行以内,隶属于零售金融部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相对独立。只有当银行信用卡业务能给客户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收益和优质服务的享受,才能不断把信用卡业务做大、做深,促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因此,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通过营销方式差异化提高效率

1、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将银行信用卡部全面转换为从事产品销售、交易收单、特殊服务,依据统一政策开拓市场,改进服务,强化经营。

2、介入用卡环节,通过抽奖、征(免)税等措施,促进持卡消费的比重。持卡消费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点环节,连接发卡、受理两大市场,促进持卡消费对加快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作用非常大。

3、实行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集中产品研发。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扶持“银联”标识卡和银联网络的发展,实现各类卡片、受理终端、业务处理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统一和规范,建立合理的业务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尽快扩大持卡消费量。

(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1、加快电子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各家银行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用卡业务电子化进程,充分发挥信用卡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越性,确保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2、加大技术投入,建设全国银行卡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将搭乘高速信息列车,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使持卡人实现自动转账、自动授权服务、网上购物等功能,同时实现银行卡跨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发卡银行的经济效益。

3、打造强大的银联公司和银联品牌,巩固银联网的地位,加速银联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业务链建设,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总之,国内各发卡银行在产品、服务手段与网络技术上各有所长,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信用卡大国,减少现金流通,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信用卡;收入;利润贡献

1各类收入结构分析

经营发展战略与盈利模式相辅相成,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实现盈利的前提,盈利模式的确定为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来看,目前社会通用的信用卡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利差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一种以商户回佣为主的盈利模式。

(1)以利息收入为主: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又称利差收入,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或者其他机构通过吸纳个人或者对公帐户存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低成本资金,为有融资需求的持卡人提供贷款融资,从而赚取得差价收入。我国信用卡发卡机构均为商业银行,而国外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早,除商业银行以外,还存在信用卡公司、具有发卡资格的企业等,均可发行信用卡。绝大多数国际大行采取传统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在内的绝对多数国际法卡银行,都采用的是以利差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在信用卡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一般在2/3以上,例如2012年国外主要发卡机构信用卡收入结构,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占信用卡总收入的76%,摩根大通的信用卡净利息收入占比达74%左右。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卡银行,会鼓励用户透支以提高卡均未偿额,以便在免息期之后形成利差收益。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盈利方式非常直接,利息收益率较高,如美国信用卡机构的净利息收益率一般可达到10左右。

(2)以商户回佣收益为主:以商户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都是采用“以支付为中心的盈利模式”。目前商业银行回佣主要包括商户收单手续费、分期付款手续费以及其他收入,包括罚息收入、年费收入、以及提现费等。以美国运通为例,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更多具有签账卡而非信用卡特性。签账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卡,持卡人必须全额偿还每月的账单金额,这是它与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最主要的区别。美国运通信用卡消费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信用卡应收帐款时间短,即当比消费后,持卡人在最短时间内将该笔欠款归还,并在间隔期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第二次交易。二是信用卡卡内余额周转率高。由于持卡人还款及时,因此信用内留存的贷款余额少,不易产生较高的利息收益。

(3)两种模式对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利差收益为主”和“以回佣收益为主”两种盈利模式,存在目标客户引导方向、商户资源、资本金需求、风险性及主动性五项差异。一是客户引导方向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主要依靠利差收入获利,因此发卡行会积极的鼓励持卡人“提前消费”,进行大量的信用卡透支,以扩大透支额来实现收益。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则有比较多的签账卡,发卡行鼓励持卡人多消费、早还款,缩短应收帐款时间,提高卡内余额周转率。二是商户资源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用于发展特惠商户的力度较小。所拥有的商户资源也十分有限。特约商户的发展一般仅仅作为传统的零售银行信贷业务的一项附加业务,在市场拓展是附加在其他金融产品之上。而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则拥有数量庞大的商户资源。同时,国际先进的发卡组织均为集团模式运营,集团内部包含旅游、酒店等第三产业,与主营业务协同发展。三是资本金需求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容易受到资本金的限制。由于存贷比受监管的制约,发卡机构对于资本金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旦需要持续扩张信用卡贷款规模时,极易受到资本金的限制。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而言,对资本金的需求较少,容易实现轻资产战略的运行。

2信用卡收入对利润贡献分析

针对国内11家主要商业银行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根据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F1)以及中间业务收入(F2)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可得出: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贡献度(X2)=F1/F2。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截止2015年6月,国内11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平均值为14.62%,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招商银行贡献度最高,已达24.73%,最低的是农业银行,仅为9%,各家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招商银行与农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达到2.75倍。

3研究结论与启示

(1)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贡献率普遍不高。信用卡利息收入贡献度的水平为3.73%,信用卡手续费收入贡献度的水平为14.62%,信用卡经营业务收入贡献度的平均水平为3.4%,虽然各项数值都表明信用卡业务盈利水平不高,但信用卡业务的中间业务贡献度已达14.62%,各家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已能为全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2)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贡献度不尽相同。由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策略不一样,业务推动的时间也不一致,造成信用卡业务对各家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存在较大差异。

(3)信用卡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国内金融市场面临着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形势,各家商业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日渐压缩,信用卡业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市场,为商业银行贡献的利润逐年增加,在商业银行进行零售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信用卡业务将充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商业银行利润贡献方面势必逐年增长。

(4)扩大信用卡贷款规模,提高信用卡利息收入水平是提高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中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较大,为进一步提高信用卡业务经营利润,应积极调整进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结构调整,扩大信用卡贷款规模,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这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利润的快速提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牛玉芳.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刘秀娜.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李果实.基于顾客满意度视角的招商银行X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殷佳.中国信用卡的差异化营销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5]任红美.基于客户终身价值和客户行为的信用卡客户细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金乐道.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李梦佳.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8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8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多种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历史上第一张银行信用卡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球95%以上的国家得到广泛受理,超过十亿人在使用信用卡。

我国信用卡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长城卡),标志着信用卡作为电子化和现代化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发行了准贷记卡。1993年国务院“金卡工程”①和2002年中国银联“314 工程”②,为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2000 年以后,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实施“跑马圈地”③战略,促使国内信用卡发卡数量飞速发展,到2009年末发卡量达到1.86亿张。尽管信用卡发卡数量庞大,但质量却不容乐观,各商业银行开始转变发卡战略,从前期“跑马圈地”转变为“精耕细作”④战略,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后规模化”时代。截至2011年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85亿张,同比增长24.3%;信用卡授信总额2.60万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6004.67亿元,增长30.0%;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10.31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33.42亿元,同比增长43.5%[1],我国信用卡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长足发展。

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用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发卡量和交易额得到了迅速提升,受理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已成为全球信用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信用卡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

一个国家的信用卡市场成熟度主要通过人均持卡量、人均受理终端和人均交易量等几个指标来反映。目前美国信用卡发卡市场、收单市场和交易量均领先世界前列。我国信用卡业务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全球信用卡市场发展水平,信用卡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截至2011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318.01万户,联网POS机具482.65万台,ATM33.38万台,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835张,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672张,全国人均拥有信用卡0.21张,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30张、1.05张[2],中西部地区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更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产品功能同质化

2010年《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18家主要发卡行共推出2100多种信用卡产品,产品涉及航空、商旅、慈善、体育、商场、酒店、美容、汽车、通信、文化、生活等十几个领域。尽管国内信用卡市场有2100余种产品,但是真正能为银行和合作方、持卡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却不多[3]。同时,在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上, 各家银行目标群体定位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信用卡产品创新不够, 导致信用卡功能同质现象较为普遍,尚未做到以产品特色功能的优势取胜于市场。

(三) 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安全保障措施匮乏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卡人信用卡信息丢失被盗刷的损失由银行全额或部分赔偿, 持卡人只负担最高50美元的损失。而我国客户一旦发生信用卡被盗或丢失,银行不承担责任, 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IC卡基本上替代了磁条卡,而我国大部分信用卡仍是磁条卡,因磁条信息易被复制,导致伪造磁条、盗用磁卡信息的案件频繁发生,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造成巨额损失。

(四)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信用卡发展至今,发卡市场、受理环境、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及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银行卡产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建设,滞后于国内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对银行卡产业出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商户以及持卡人等银行卡业务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界定以及银行卡犯罪的认定、惩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又如我国《刑法》第196条,对信用卡诈骗、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等不法行为进行了规定,但缺乏量化的标准。2009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对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的量刑标准得到量化,但尚未解决网上信用卡套现是否可入罪以及单位信用卡犯罪尚不能全部入罪等问题。

篇(6)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0.引言

信用卡业务是各银行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重要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的利润结构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我国当前的信用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银行发卡量不断的增加,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竞争的一个利润点。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信用卡风险的特征及类型分析

1.1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信用卡风险是在业务当中由于特定因素所引发的持卡人及发卡银行等遭遇到的非正常经济随时可能性。从信用卡风险自身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有涉及的环节较多,以及风险很难被发现,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强等方面的特征。从风险难以发现的特征上来看,由于违法分子通过信用卡作案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故此在风险的隐患上就不容易被及时的发现,倘若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得真卡来进行消费也不容易被发现。

1.2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分析

信用卡的风险类型也是比较多样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信用风险,也就是持卡人进行的恶意透支风险,这也是信用卡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另外还有操作风险,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操作是通过电子化进行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倘若是工作上没有谨慎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特约商户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操作,还有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还有就是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勾结作案。这些方面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损失。

2.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1当前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及理念层面相对比较滞后,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外在差别化的理念方面比较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辩证关系没有得到深化认识。还有就是在信用体系方面以及法律环境方面没有得到健全,而风险管理的体制漏洞还相对比较多,存在着恶意竞争以及盲目扩张的情况,在内控机制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化,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的方式,没有运用模型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或者是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而在信用卡的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处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对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决策,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质量提升。

2.2解决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就需要对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笔者以为要能够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这样就能够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从而推动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对公民个人信用的记录明确化的体现,并能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指数得以提升。为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效和准确,信用机构就要能够和各商业银行或信用卡中心建立密切联系,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就能够在个人征信体系上得到完善,对恶意透支的风险得到避免。

再者就是要能够通过信用评分的模型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下能够客观准确的对客户的消费表现情况得到体现,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对风险得到控制。从信用评分的模型构建程序上来看,主要是定义研究目标,然后进行选取样本,尽量的减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接着进行准备数据并加以处理,分析和选择、转换变量,最后选择适当你的建模方法。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以及实施监控维护等就能够完成这一科学的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

另外就是要能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加强完善,对风险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授信管理制度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对信用额度的合理化分配,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客户还款的能力以及意愿加以区分。所以为能够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要在信用的分配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资信审核风险评分模型充分利用之外,在银行方面也要能够积极的构建风险收益评分模型。这样就能够对决策者进行授信决策的实施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从而提升整体的收益。

最后就是要能够在信用卡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上要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从立法的层面就要严格的实施,尽快的出台诸多公正资信报告法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能够制定信用信息的交易规范,构建企业自有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法律当中进行明确个人隐私的范畴,提升社会信息化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准。并要对公平获得授信权利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不能对特定的性别或者是年龄等进行歧视,要采取统一化的标准进行信贷审批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只有从全面问题考虑上得到了加强,才能够促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所以在信用卡这一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要能进一步的得到加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将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夏,张泽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6)

[2]黄亭.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0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的现状

1985年,中国银行开始发行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国内信用卡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据数据显示,信用卡总量已达2.1亿张,其中信用卡刷卡消费金额2.7万亿元,国内信用卡市场稳步快速发展。面对如此巨额资金,提高资产质量,增强信用卡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成为当下首要任务。要严格防范一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规操作。要增强信用卡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和不断完善信用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资产质量,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从信用卡基本的业务属性看,是建立信用关系的支付结算工具,也是一项高回报、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业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韩国信用卡大面积出现坏账,到2008年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信用卡信用大幅度失控等现象,都是由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缺陷造成的。因此,信用卡风险深刻影响着银行金融市场。

首先,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和持卡客户自身。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占有信用卡市场份额,盲目放大发卡群体,忽视甚至省略一系列的调查、审批等风险管理系统,造成严重的风险漏洞。还有的商业银行虽然拥有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但是由于执行制度不严,降低信用卡准入门槛,致使大量假出现,形成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其次,欺诈风险也是信用卡风险中潜在的隐患。欺诈风险主要是由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与特约商户相勾结,通过更改挂失卡卡号等方式,骗取现金。或者是以偷窃,伪造身份证等其他方式取得信用卡后冒充持卡人进行欺诈消费。? 而操作风险也是信用卡风险中漏洞缺失的一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等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人员发生出错的状况下,给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有的商业银行一味追求发卡数量,轻视信用卡的质量,防范意识淡薄。或是有的商业银行在发卡时把关不严,不能按制度执行,后续管理乏力,对银行卡支付结算系统缺少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甚至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后发性的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建议

了解信用卡市场的风险现状及影响程度,就能够科学的及时化解整个银行卡业务容易形成的风险。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那么如何去执行制度,降低风险,保证业务稳健经营,进而起到推动商业银行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我们根据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有关完善风险管理的建议。

第一, 对信用卡业务操作要完善制度化。对信用卡开户、领卡、发卡、核销等重要业务形成标准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必须严格审核申请人资料信息,逐一进行调查,严把审查关。利用公安证件查询系统认真核实申领人真实身份、全面查询申领人有无不良记录和信用等级状况。按照流程操作,可以通过电信部门查询其所在单位电话号码、单位地址,进一步核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客户单位性质、经营效益、薪资、职位等信息,以确保申请人的偿还能力。同时,对资信状况不高的客户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确保每一张申请表可靠性。重点审查客户填写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确保新发卡的质量,对于有其他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采取禁止发卡等措施。

第二,风险监管要做到日常化。每日需通过帐务监控及时掌握商户刷卡运营情况,对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商户进行重点监控。要坚持每日对清单进行盘查,逐笔查询大额交易,对万元以上金额或多笔大额异常交易进行电话核实,对出现异常交易行为的持卡人,可采取冻结账户或取消其用卡资格等措施。在每月信用卡到期还款日之前,对持卡客户采取电话沟通或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还款。

第三,对员工的操作流程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根据银行实际业务,整合内部机构,并进行岗位调整,组织员工开展业务培训,使每个风险管理人员均能掌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并对原有的规章制度等逐步进行完善。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正在逐步上升,为避免这一趋势,应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外部管理体系,降低信用风险整体指标,加强内部信用卡的审核业务管理,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信用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春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运营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