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计数法规则

科学计数法规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计数法规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计数法规则

篇(1)

【关键词】 矿山企业 统计工作 统计数据 数据质量控制

一、引言

企业统计工作为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了相应支持,在当今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决策过程面临的风险性也大大上升,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企业对抗风险的水平有多高。当统计信息越及时准确时,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相对越小。因此,要想在决策与经营管理者中把握正确的形势,客观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重视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为企业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二、矿山企业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1、矿山相关数据收集方面存在误区

首先,在数据的采集阶段。统计人员在采集相关数据时,通常不按照要求规定进行,导致采集的数据存在失真重复混乱现象。大部分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起到应有的重视,在统计工作中,表现为不关心统计数据的误差与编造会在矿山企业统计数据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导致了统计数据在源头上就出现不准确不真实现象,影响下一步要进行的统计数据分析处理环节。

其次,数据采集后进行记录工作时,基层的统计部门对相关统计数据记录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经常出现数据记录错误以及记录不完整等问题。企业统计工作在原始记录上以及台账的不健全上,更进一步加深了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影响。

最后,在企业内部统计部门设计上,统计工作经常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利益主体日益趋向多元化,主体经济行为呈现出多种多样特征。在这种情形下,统计调查对象越来越缺乏配合意识,给真实统计数据的采集带来极大挑战。此外,由于存在政绩考核问题,即使企业获得了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外部干扰因素对统计工作的各种影响,从而导致矿山企业统计数据依旧面临失真问题。因此,统计工作的独立性问题,一直制约着矿山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2、矿山企业的统计体系老化

当前,矿山企业进行统计工作时,仍然沿用传统统计运作体系,这种老化落后去的统计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需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国有的矿山企业,尤其是大中型的国有矿山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正规与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以及相关指标体系。但是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以政府为核心,矿山企业只是官方统计工作中的基层统计报表单位。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发展,导致这种与计划经济相挂钩的统计制度体系,不再适应于当前时代背景以及现代矿山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要。因此,矿山企业如果想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应当注意不断完善统计工作体系建设,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适应当前背景下的矿山企业管理需要。

3、矿山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体制落后

当前我国矿山企业管理体制还停留在传统粗放型的模式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矿山企业在进行统计工作时,缺乏科学的统计管理方法,导致统计部门工作效率不高,从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因此矿山企业应当完善相关统计体制建设,为统计数据提供制度保障。

在企业统计过程中,大量基层矿山企业统计工作停留在手工与半手工阶段,即使拥有相关计算机设施配置,统计工作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此外,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为了减少工作量,计算机设备一般是用来进行相关矿山指标的计算与汇总,而没有真正利用到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最后,大部分矿山企业把统计工作当作是一种事后分析工具来使用,致使统计工作应有的预测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影响矿山企业的统计工作开展。

4、矿山企业相关行业规范以及法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统计工作缺乏法制保障,统计法制相关建设落后,给依法进行统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企业统计工作问题,也颁布了一系列统计相关法律法规,不过相距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统计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统计法制建设比较落后,统计相关法律本身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统计工作中,依法进行统计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

矿山企业的领导者和统计工作人员对于统计相关法律法规重视程度不够,当矿山企业的领导者出现违反统计法规现象时,统计工作执法部门经常无法对这类事情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次,统计工作执法力度不够,矿山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进一步导致矿山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加强矿山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强矿山企业统计设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工作是统计工作过程中首要环节,这个阶段直接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是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设计过程中工作没做好,会严重影响到矿山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因此,在对统计工作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当明确矿山相关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针对不同的统计需要对统计数据的精度提出相应要求,只有满足矿山企业统计实际需要的数据才是最准确有效的数据。

其次,合理地设计相关统计指标系统与计算方式。统计指标设计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利用统计报表收集整理相关矿山资料时,应全程监控矿山数据的来源及质量,制定的统计指标既要满足矿山企业实际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相关统计体制规定。对于矿山统计指标应当严格按照范围要广、分组要准确等原则来进行。例如在设计矿山企业的矿产品平均质量指标时,必须严格使用每批矿产品重量与质量指标,以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坚决不能只采用简单算术平均计算方法。在设计矿山企业生产率提高时,在矿山的生产高峰期采用倒班工作方法,作统计指标设计时,应当剔除倒班过程中的吃饭与休息时间,这样既符合了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又适应了现代的统计方法体制,从而给今后的统计工作带来方便。

2、规范核实矿山企业相关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核对,以找出矿山统计资料中出现的差错,是提高矿山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矿山统计资料不准确,将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的统计决策有效性。所以,必须重视审查矿山企业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弄清楚矿山统计工作相关指标的统计范围以及计算手段方法,对于口径不统一或者内容不完整的统计资料,及时进行纠正以及补充。

因此,在核对统计资料时,针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仔细鉴别、核对审定,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这样才可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水平。如为了扩大某矿山生产规模,更新原有设备,采用液压铲代替传统电铲、液压钻代替部分潜孔钻,传统统计方法在分析对比矿山生产的电耗以及油耗时,已经不再具有实践意义。所以最后整理统计数据时,要注意以矿山的综合能耗作为分析对比指标,对矿山企业采用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显示出矿山企业在进行设备更新以后,矿山的提产、降耗效益有多高。

3、完善信息技术在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个完善的统计数据决策系统,可以满足矿山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有利于增强矿山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并且减少矿山企业统计数据的误差率。在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中,完善统计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加强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建设。矿山企业的智能统计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统计模型库以及相关知识理论,不仅可以有效合理的采用传统数据模型方法,也可以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矿山企业统计工作的应用效率。传统的统计数据库系统中,矿山企业部门当需要统计信息作决策支持时,智能检索到数据库中的实际存放数据。但是在智能统计决策系统之中,除了对实际矿山数据存放以外,还具备相应的统计数据存放规则,矿山企业工作人员可以依据这个数据存放规则,通过对实际矿山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推理,从而获得相应的矿山数据信息。

此外,矿山企业的统计数据所涉及到的专业面比较宽,表现出矿山专业数据量大以及各种矿山统计报表公式和定义非常繁杂等特点。针对不同的矿山企业部门以及不同的矿山产品,进行统计工作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中开发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矿山企业部门的业务特征以及统计数据处理要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统计标准以及统计指标,最终提高矿山企业的统计数据质量。

4、增强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

统计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如果没有扎实的统计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统计行业工作经验,而且对于矿山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统计工作流程不熟悉的话,很难跟上当前时展的步伐。如果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又不善于获取矿山统计调查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很难写出具备一定深度同时对矿山企业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统计报告。所以,矿山企业管理层应当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教育、矿山行业背景知识以及统计专业知识培训,以不断提高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5、完善矿山企业统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矿山企业自身必须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完善相关统计工作流程与标准建设,确保矿山企业的统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定进行。政府部门以及矿山行业,应当出台相应的矿山行业统计工作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矿山行业统计工作自律规范与标准建设,并且要在全体矿山企业员工之间普及相关统计法规意识。最后,统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大矿山企业统计工作的执法检查力度,针对矿山企业统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照矿山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矿山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分析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从而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统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统计工作业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勇于改革传统落后的统计工作理念与模式,不断加强自身统计工作理论认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统计工作技术与分析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因此,只有坚定地把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放到统计工作的核心位置,并切合实际地采取综合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发挥企业统计工作的正常效用,然后才可以为矿山企业的管理层与经营者做决策提供完整而准确的数据作为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俊杰:强化企业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向导,2012(20).

[2] 程水利:提高矿山统计数据的质量[J].露天采矿技术,2009(6).

篇(2)

关键词:

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网络财务应运而生。所谓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运用网络财务软件,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替代互联网环境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实现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实行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网络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具有许多缺点。

一 网络财务的缺点

(一) 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是21世纪网络财务面临的最大问题。网络财务系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网络财务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财务的业务范围及财务的信息披露上,还体现在企业的决策数据上,商业机密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网络财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财务运作所要求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形成了较大的冲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使网络财务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黑客的恶意攻击、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二 )会计资料的存档问题

网络化的财务管理,电子符号取代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载体己由纸介质过渡到磁性介质和光电介质。这些介质的保存有较高的要求,易受到高温、磁性物质、剧烈震动的影响,其保存的数据资料易于丢失。另外,网络财务软件的实施是对现有单机版、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全面升级,由于数据格式、数据接口不同,数据库被加密等原因,网络财务软件不一定兼容以前版本或其他财务软件,以前的会计信息可能无法被及时录入网络财务系统,对于隔代保存的会计档案更不可能兼容,因而原有会计档案在新的网络财务系统中无法查询。因此,网络财务环境下,会计数据资料面临不完整和易于失效的风险。

(三)网络财务的审计取证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认定,是通过完整的纸介质会计凭证体系和严格的白纸黑字财会审批手续记录下来的,财务审计的取证摸得着看得见,一目了然。而在网络财务中,财务数据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传统的审计控制制度及组织控制功能的效力弱化。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

(四) 网络财务的技术人才问题

网络财务环境下,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及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财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产业知识及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等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大多数财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英文底子较薄、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

二、实施网络财务应采取的策略

(一)网络财务安全策略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财务。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发展网络财务的关键。为了抵御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干扰和威胁,应加强对网上输入、输出和传输信息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控制,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都应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方面的技术,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同时,在财务软件中应提供周到的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护,包括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数据操作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数据运用、查询、分析时的安全性。可采用的技术有: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建立在内部网和外部网接口处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对外部访问实行多层认证,从而为企业设立了一道电子屏障。

2.加密技术。现代加密技术可分为对称加密(互联双方共用一把专用密钥)和非对称加密(即一把公钥和一把私钥)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加密有效解决了密钥分发的管理问题,特别适合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环境。

3.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是公开密钥密码技术的另一类应用,在计算机通信中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二)会计档案管理策略

1.采用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为了使不同开发商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会计数据,便于财务软件的升级,同时,也便于网络传送的数据、报表在银行、财政部门相互兼容,必须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以保证会计档案数据存贮形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2.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计数据备份策略。为解决隔代数据兼容问题,既要输入光盘、磁盘等光电介质,又要按规定打印输出,便于日后查询和故障恢复需要。

3.选择适当的软件升级时间。财务软件的升级尽量选择年初作为升级的起始期,因为年初数据量较小,易检查,部分基础资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是软件升级的最佳时机。

(三)网络财务法律保障策略

加强网络财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财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对涉及电子商务合同、单证、公证签名的认证以及争端解决规则等各个方面实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为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安全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网络财务技术人才策略

1.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改革高等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现行财务会计教育体系,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区别

一、 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中规程包括会计核算方法规则、各种会计法令、法规和管理制度等。而数据处理也分为人工、机械、计算机或网络三种处理方式。

会计中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了对信息的某种作用,如取得原始凭证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而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明确的任务。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要采用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用来收集原始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它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以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功能,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分别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事后核算、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中控制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前决策。这3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 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点探讨

(1)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的对比。数据处理流程反映了数据从产生、传递到处理、审核以及存盘的整个处理过程。手工数据处理过程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一般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和业务数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特点,产生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些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区别是登记总账的程序不同。另外,为了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手工系统设置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进行记录。由于明细账记录的是逐笔的业务信息,而总分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所以总分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手工系统中,总分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处理的正确和可靠,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一个特点。对于发生的账簿登记错误,手工系统分别采用划线、红字更正、补充登记等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以便为日后的查证提供方便。

篇(4)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基础 概念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1 旅游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1.1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

旅游活动不仅涉及旅游客的旅行和游览活动,还涉及旅游行业职工的服务活动、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整个旅游经济运行等,这些旅游活动要有效进行就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基础工作。从旅游者讲,其必须获得有关旅行和游览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购买何种旅游产品作出决策,并合理确定自己的旅游行程;从旅游行业职工讲,必须了解和掌握提供什么样的旅游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旅游服务,才能有效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旅游企业讲,其必须了解有关旅游市场的各种信息,掌握组织旅游活动的有关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旅游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则制度,才能有效地开展旅游经营与管理;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讲,只有通过各种族游管理基础工作,才能正确掌握旅游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旅游宏观调控与管理。因此,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者、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开展旅游活动和进行管理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1.2实施旅游管理的重要基础

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是在旅游管地实践中产生的,其与各项旅游管理职能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一方面,各项旅游管理职能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以各种信息资料、统计数据、定额标难、计量工作为基础,并提供依据、准则和手段,因此旅游管地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各项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又对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如旅游规划离不开科学的旅游统计数据和定额标准,旅游组织和指挥需要遵循一定的旅游法规与制度等。

1.3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

旅游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旅游效益,提高旅游效益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加强高效率的旅游管理,而高效率的旅游管理离不开科学的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不论是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是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管理都还比较薄弱,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旅游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管理基础工作,只有把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抓得更好、更扎实,才能促使旅游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旅游活动组织更加科学,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旅游效益的不断提高。

2旅游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

(1)旅游法规和制度,是有关旅游活动和旅游管理中各种旅游法律法规与制度的统称,是进行旅游活动和加强旅游管理的重要依据。旅游法律法规和制度不仅依法规定了旅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原则,而且明确规定了备类人员的工作目标、职责和权限,使旅游活动和旅游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旅游活动秩序和旅游管理规范。

(2)旅游标准化工作,是对各种旅游服务、旅游经营和旅游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的过程。通过旅游标准化工作,促使旅游者活动的合理化,旅游企业员工服务的规范化,旅游经营管理的扇效化,为旅游活动和旅游管理的有效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旅游信息工作,是旅游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是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的工作。通过旅游信息工作,传递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记录旅游活动过程,反映旅游经萤状况和旅游经济运行情况,以促进旅游活动和旅游管理有效的进行。

3旅游管理基础工作的特点

(1)基础性。旅游管理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是一切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离开了这些基础工作,旅游管理就不能有效进行。因此,只有把各项工作建立在扎实的旅游管现基础工作之上,才能为有序开展旅游活动提供科学组织手段,才能为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提供保障,才能为改善旅游经营环境和工作条件提供依据,才能为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供科学基础,才能为实现旅游管理各项职能提供重要的支撑。

(2)科学性。旅游管理基础工作,反映了旅游活动的客观要求,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旅游管理工作。旅游管理要适应旅游活动的规律性,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基础工作;而科学的旅游管理基础工作,也是保障旅游活动有效进行,使旅游管理富有成效的前提。因此,必须按照旅游活动和旅游管理的内在规律性,建立起科学的旅游管理基础工作体系,才能实现科学的旅游管理,促进旅游活动正常进行,从而不断地提高旅游的效益。

篇(5)

(一)加强统计工作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要。统计是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认识国情省情、制定政策规划、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信息,对各级党委、政府准确判断形势,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统计工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直接反映政府的公信力。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

(三)强化政府统计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对统计工作的领导职责,当前尤其要尽快解决服务业统计、能源统计和基层统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承担服务业统计职责的相应机构和人员,按照政府统计机构的要求报送服务业统计资料。全省建立能源统计工作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落实好机构和人员,对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开展统计监测工作。制订加强全省基层统计工作的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抓好规划的落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对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及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履职到位。

(四)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取消省级以下部门(行业)统计调查项目,统一改为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并依法报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各部门公布统计资料,应事先送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核定,未经核定或与政府统计机构的数据不一致的,不得擅自公布。切实做好统计数据保密工作。各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工作体系,加强部门统计的基层基础建设,确保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各部门(行业)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统计资料,应由其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人员负责,杜绝“一门多数”或“数出多门”。

(五)提升统计服务能力。整合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和社会统计等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大统计体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调查手段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统计工作的敏锐性、准确性、主动性和全面性。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努力提升统计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的能力,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统计基层建设

(六)健全基层统计机构。依照《统计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配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统计人员。依照《省统计管理条例》规定,乡镇(街道、产业园区)设置统计机构或配置统计人员,依法履行统计工作职责,做到应统尽统。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对所辖乡镇(街道、产业园区)的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指定人员负责本居住地区的统计工作。企事业单位设置综合统计机构,也可配置专职或兼职综合统计人员,或委托统计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统计工作。

(七)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基层统计填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统计制度,认真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指导基层统计填报单位依法承担统计工作,配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按照加强统计管理的要求,省统计局建立乡镇(街道、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省级各部门抓好组织实施,力争3年内全省所有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实现规范化。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各部门要开展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检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加快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步伐。

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八)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是政府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统计部门会同机构编制、工商和民政等部门,建立统计资料和行政登记资料报送和共享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确保名录库资料全省共享和高效运转。实行基本单位准入制度,坚持“先进库,后有数”,加强源头单位统计数据的管理。

(九)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纳入规划,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加强全省统计信息化应用与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省、市、县、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在年实现全省四级统计机构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省统计局组织制定市(州)和省级部门统计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标准和运行规则,建立健全全省统计数据库系统和统计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各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平台,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整理、传输、存储、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企事业单位的联网直报和统计机构数据处理要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积极推动企业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设备,加快企业联网直报进程。

(十)加强统计队伍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要抓好统计队伍组织和业务管理。实行统计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实行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力争5年基本实现全省从事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五、推进统计法制建设

(十一)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各地要将统计普法宣传列入当地的普法规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也要把统计法纳入教学内容。各级普法机构要定期检查统计法的宣传教育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统计普法宣传教育,使广大调查对象自觉履行接受统计调查和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增强干部群众的统计法制观念。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负责同志要切实增强统计法律意识,带头执行统计法律法规,支持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报告和监督的职权。

(十二)建立健全统计执法体系。统计执法体系是统计管理和开展统计执法的基础。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明确统计检查机构或配备监督检查人员,明确其执法权限,保证各项统计法规的有效实施。

(十三)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各地要建立专业抽查、专家核查、统计巡查、执法检查的统计综合执法监督体系,构建统计执法检查的长效机制。监察、法制等部门要通过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协助统计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必要时可提请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执法检查和案件处理。

六、强化保障措施

(十四)强化组织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强化对统计工作的组织保障,保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变动,应事先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同意。乡镇(街道)统计员的调动,应征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同意。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征求所在地政府统计机构的意见。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失真;对策

在经济市场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今天,企业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随着传播和存储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效率化运行的重要一环。会计信息,指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企业财务发展报告等形式,向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等需求人群展现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所提供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最基本保障。

1会计管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意义

高质量、高水准的会计信息表现为明确地符合国家和企业的会计准则,显著地勾勒出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最重要的、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会计周期内的经济活动。如果企业会计管理的结果能够有以上特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将能为企业的运行发展带来以下好处。

1.1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从内部而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得以被制定出来,说明企业的一些不正当行为如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两套账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有效防范企业主体侵犯国家、集体的利益,防范个人主体侵犯企业的利益。企业内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得以传播,可使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时做出积极有效的正确决策,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得以制度化、科学化地进行,企业保持良好的运转秩序。从外部而言,高质量的企业群体会计信息的收集,可以使国家财力走向真正需要的地方,使国家财力真正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政府职能得以有效发挥,政府制定的政策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群体面临的问题,即实际有效有必要的政府政策才能得以制定,以维持积极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会计信息失真,势必会误导管理层思路,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为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犯罪行为提供温床和护身符。所以,高质量的企业会计信息,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有效率地运行,也有助于企业更稳地立身于社会经济体系之中,更是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转,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非常重要的一份力量。

1.2为领导层进行企业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有效信息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及时有效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态、企业当前运行状态和企业已经产生的经营成果,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有效率的会计信息应当动态地监控企业的现金流、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指标,随时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比如流动资金远不足以覆盖短期负债时,应当及时将资产转化为流动现金避免出现偿付危机;数据显示当前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低下时,应当通过实际生产调研和相关的详细会计数据结合的方式找出原因,方便管理者制订提升计划。企业管理者还需要通过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推测企业的未来经营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对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后,管理者可以据此推测下一个会计周期企业的经营趋势和财务情况,从而在前一期会计周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未来一周期的策略调整。若在前几个会计周期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现连续大幅上涨,那么后一期企业管理者就应当考虑让企业运营节奏慢下来,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处理过去几期快速增长所积累的一些问题;若企业效益较高的项目所需资金不足,企业需要考虑如何补充流动资金,是举债还是出售企业股权,这些都能从企业的会计信息中找到一定的参考。

1.3有效控制腐败行为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势必会削弱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为各经济主体的腐败行为提供掩护。在最极端的假设下,如果每一个企业主体都能做到每一张发票都是真实反映科目实际用途的、每一个科目的数字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分成本都被分摊到了正确的地方,那么“两套账”“、小金库”等自然不会存在,因此只要认真查验财务报表,行贿受贿行为将能在账面上真实地反映出来。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督促财务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能有效地控制腐败。

2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会计失真的表现形式

2.1按具体表现分类

2.1.1记账原始凭证失真

这里所说的原始凭证,包括了记录一切会计信息的记账凭证、会计凭证、报表等信息载体。记账原始凭证失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记录会计信息的凭证本身就不真实,包括了发票金额与实际的花费并不吻合、发票种类与实际消费种类并不吻合等有作假或者虚报的情况;二是原始会计凭证本身不具有真实性,比如假发票、假公济私的会计科目等。这些会计原始资料的失真,造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混乱,为企业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掩护。

2.1.2会计核算要素失真

会计核算要素的失真有负债要素失真和资产要素失真两个表现面。负债要素的失真表现在未对一些拖欠时间已经很长的债务进行及时清理,导致总资产虚增,或者是账务核算不谨慎导致总资产虚增;资产要素核算的失真表现在混乱的资产管理,不管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还是无形资产等都存在混乱。总体而言,系统中记录的会计数据无法真实、有效、清晰地反映出现有的资产情况。

2.2按产生根源分类

2.2.1规则漏洞产生的失真

从字面上来看,规则漏洞产生的失真,即指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本身制定的会计准则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为相关会计人员的某些实际不合理行为形成了规则上的掩饰。结果便是虽然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却是失真的会计信息。一般情况下,国家和行业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出现巨大漏洞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制定自身会计规则时需要在遵循国家和行业部门规则的前提下,尽量完善本企业的会计管理路线。这种会计失真产生于管理层的规则制定。

2.2.2人为违反或规则把握不清晰产生的失真

人为违反或规则把握不清晰导致的会计失真是会计实际操作人员的人为因素形成的信息失真。这种失真还可以被划分为有意地违反规则和无意地违反规则两类。无意违反的控制受限于会计实际工作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和企业使用的相关软硬件。有意违规这方面则与企业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完善性和招聘的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有关。

3会计管理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3.1在《会计法》指引下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规章制度

企业会计规章制度需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脉络清晰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流程。企业需要明确财务信息的编制、分析、报送流程;清晰地划分权限范围、职责分工;科学合理地配备机构和人员,且保持会计信息的审核、披露和制作流程的融通性。财务信息编制的各个环节的批准制度应当被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编制、分析利用的需求管理和外部个体的信息需求管理都需要有明确的授权制度。为此,首先,企业需要依据自身经济个体的业务性质、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层级安排来建立分层的管理制度。其次,审批审核的流程一定要有明确可执行的规范条文,在审核审批的权限合理前提下,确保提交的会计信息详实完整,印章、签字等合乎规范。最后,要有防火墙设置,即避免在财务处理流程中越权操作的相关内控制度,越权操作按需另行审批,并且过程应该被妥善记录保管。在切实可行的会计规章制度中,还包含了日常信息核对制度的建立。日常信息核对的完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防止主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如虚假交易、虚增收入、乱摊成本等,也可以防止由于能力不足造成的会计信息处理失误。日常信息核对,主要包括了会计账簿与会计账簿之间的相互对账、会计账簿和实际资产之间的对账、会计账簿和基础的发票、银行对账单、往来单位的相互核对。会计制度应当明确约定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以使得会计最基本的要求——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证相符得以实现。最后,企业的会计规则制定需要考虑到对现代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减少人为编制差错的目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如何防范现代化会计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风险,做好企业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定期维护更新,切实执行访问安全权限制度,提升硬件水平以及做好会计信息数据源的管理。

3.2注重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有效减少规则把握不清晰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降低人为故意违反会计规则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所以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是一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会计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对数字变化非常敏感,因常常需要一次性处理大批量的数字信息,业外人士面对这样的工作量很难做到不出差错。若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非常容易产生会计错漏、记账方向记反等基础性错误,而非会计人员又很难发现此类错误,为错误的低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埋下隐患。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除了适当安排会计工作外,还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管理、先进会计技术方面的培养,为其熟练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提供机会。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选拔和培养。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选聘能够遵守自身职业道德、维护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利益的会计工作人员。

3.3加强对信息失真责任人的惩罚力度

加强责任人的惩罚力度,要利用经济、行政手段提升企业主体、企业高管、企业会计人员和行业审批人员的违规成本,从而降低其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力。对企业的惩罚,可从加大经济处罚、撤销某些企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对企业高管的惩罚,我国一般采用公开谴责、少量罚款、警告等方式。提升高管的违规成本,可从加大经济处罚、增加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者,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对会计人员的处罚,我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对个人处以3000~50000元的罚款。除有效执行上述法规外,为防止该处罚金额不由其个人承担,可加大对违法违规会计人员的经济处罚。并且,可通过加强会计行业管理,利用吊销从业资格证、建立诚信档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薪酬待遇来有效防范会计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以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4结语

不管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是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是政府机构还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信息失真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让社会经济更加有效率地运行起来,企业需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规章制度、提升培养会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加强对信息失真责任人的惩罚力度等有效渠道来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作者:周成林 单位: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J].企业研究,2014(12).

篇(7)

1.会计信息安全缺乏保证

会计的信息化是把会计信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充分融合的一项工程。信息化就要求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开放。要想解决会计信息化技术和系统的推广,要在网络安全的研究上下足功夫,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的危险泄露或者恶意的攻击,做到滴水不漏,而不是出现问题后亡羊补牢,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在云会计模式下,会计数据存放在云服务商提供的云平台上。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云服务商通常可以提供较安全的数据保障机制,但云计算模式决定了它的风险,由于大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都在“云”端,许多单位会担心其核心的会计数据遭黑客盗窃,或者是被意外泄露使得其会计数据保密和隐私问题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会计监督信息化还处在摸索阶段

新时期会计信息化的方向主要是由核算型逐步向管理型升级,要求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然而针对如何和信息化的审计对接却考虑少,软件的设计也忽视此方面,例如,大多数的系统没有提供可用的标准I/O接口和外部进行数据交换,不能实现审计功能。另外,软件的内设数据库在结构方面也不够开放,不够规范,没有考虑审计时的双向查询需要;目前的信息化软件对于如何保存审计的痕迹还做得相当不够,特别的是没有给信息化审计提供相应的测试环境,无法进行审计的直接对接。

二、解决新时期会计信息化难题的策略

1.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单位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应当注重会计信息系统与经营管理环境的契合,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过程,往往也是会计工作变革的过程,通过会计信息化推动单位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革新,建立健全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的制度体系,提高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实现单位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促进财务业务一体化。

2.注重整体规划,统一标准,消除会计信息孤岛

在会计信息化的世界里,标准即是生命线,会计信息系统要做到整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编码规则和系统参数,实现各个系统的有机整合。以全面推广会计信息化为契机,构建基于XBRL的标准财务报告平台。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作为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通过它可以使各种会计信息在不同软件、平台、技术间实现数据的可靠提取和顺畅交换,促进单位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和信息化,使计算机能够以统一的方式识别、处理会计信息,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孤岛。

3.拓展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再强大,再科学,再有效的管理方法归根结底还是人在操作,所以顺势培养专业的人才是推动技术普及的重要环节,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会计更是如此。实施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并重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实践锻炼、交流研讨、在岗学习为一体的长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单位也应加大投入,造就一批既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又具有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析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为促进会计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打下扎实的基础。

4.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会计信息是单位的核心价值所在,必须保证重要数据在单位控制之下。必须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硬件系统的维护,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建立预防病毒和黑客的网络安全措施。在当前有关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应用云会计的可行性,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私有云”或“公有云”的部分模块,关键会计信息不储存在“云”端。

5.加强会计监督信息化

会计监督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督检查会计基础工作,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内控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会计信息化工作。在会计监督信息化过程中,主要任务是要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首先,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进程,提高审计手段的信息化含量;其次,审计机构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对会计日常业务的监管,实现从事后监督向日常监督和实时监督转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