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09:09: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配合比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橡胶沥青的生产工艺基本分为干拌法和湿拌法,因干拌法生产的橡胶沥青存放时间不得超过7天,且需要连续搅拌,目前基本被淘汰;湿拌法就是在工厂进行批量加工,生产橡胶沥青时橡胶粉进行多道胶体磨,细度能达到100目以上,橡胶颗粒更均匀地混熔在基质沥青中,解决了储存稳定性同时,更是大大提高了橡胶沥青材料质量的稳定性,所以可储存较长时间,同时胶粉的掺量更高(沥青质量的15%~25%),由此带来了更高粘度的沥青材料。
2橡胶沥青混合合比设计
2.1选择原材料
2.1.1集料
橡胶沥青混合料一般用于路面的表面层,混合配合比设计时集料选择石质坚硬、洁净、干燥、表面粗糙、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如玄武岩类集料。
2.1.2填料
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拌和机回收的矿粉不得采用。经过磨细的石灰粉或者水泥可代替矿粉。
2.2橡胶沥青配合比设计考虑因素
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考虑重载车辆对路面的影响,所以级配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适应重载车辆的结构形式;选用合理的级配范围,现行施工技术规范的级配范围上下限比较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级配范围,目前部分地区已确定地方性标准以便配合比设计时参考;油石比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橡胶沥青中添加了大量的橡胶粉,按照以往的办法计算粉胶比并不合适,应扣除沥青中德橡胶粉进行计算,所以沥青用量将会增加;配合比验证是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关键,必须通过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进行验证,只有验证结果合格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才能进行使用。
2.2.1路面结构形式和混合料级配选择
从目前相关研究看,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比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给定的级配范围小,而且级配均偏粗,所以进行配合比设计时要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必须考虑关键筛孔的通过率,作为配级设计的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筛孔通过率对橡胶沥青体积指标以及骨架组成有着巨大的影响,4.75mm、2.36mm筛孔通过率直接关系沥青混合料的骨架,0.075mm的通过率关系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次,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对混合材料的水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2.2.2外掺剂的影响
外掺剂是指沥青混合料中添加少量经过磨细的石灰粉或水泥代替一部分矿粉,主要是增加沥青混合料中各种材料粘结力,进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橡胶沥青配合比设计时可能会遇到冻融劈裂强度比不足的现象,这是就需要采用石灰或水泥代替矿粉,根据试验情况确定石灰或水泥掺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掺量在2%左右)。
2.3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
橡胶沥青配合比验证主要是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是验证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的能力的试验,以动稳定度车来表示,目前橡胶沥青动稳定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地区采用施工技术规范的3000次/mm,部分地区规定要达到,其实橡胶沥青的动稳定度基本高于6000次/mm,主要和车辙试验的成型有很大关系,橡胶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车型时温度应提高10℃~15℃;浸水马歇尔试验是检验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的验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是检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有时该试验的指标达不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需要调整,其调整的办法是用石灰或水泥代替矿粉,能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
3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
3.1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拌合
在对橡胶沥青混合物进行搅和时,要严格控制好搅拌的速度和橡胶沥青混合料平衡。橡胶沥青混合料生产时,拌合周期比一般沥青混合料长,大约为60秒左右,主要控制点是沥青混合的温度控制,沥青、材料加热温度均高于一般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需要控制在185℃左右。
3.2橡胶沥青混合物材料的运输
为了使橡胶混合料的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混合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用双层棉被进行覆盖,并且要用大吨位的载货车进行运输。在铺沥青橡胶混合材料是一定要持续铺设,在现场等待卸材料的车不能太少以免发生橡胶混合物铺设间断现象,并且在卸载橡胶混合物的材料时一定要直接卸料,不能掀开棉被。
3.3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碾压
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其他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基本无区别,主要是摊铺机能够连续匀速摊铺,但橡胶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温度损失也相对快一些,若温度过低沥青混合料很难压实,所以施工时现场的组织和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禁止出现停机待料的情况;碾压环节是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的控制重点,必须在混合料温度下降前完成碾压,否则压实度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压实设备配置要足量,碾压过程必须遵循紧跟慢压,减少温度损失。
4小结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建筑设计,混凝土配合比
0.引言
将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开发商品混凝土,可极大地推广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能为主要指标。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应该保证拌合物的高工作性、硬化后的高强度以及使用过程中优良的耐久性等特点的混凝土。
1.当前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的途径
采用优选的材料,如高效减水剂,优质骨科,高强度水泥,高活性混合材;设计合理的配合比,如较小水胶比,选择合理砂率,减小用水量等。由于废弃混凝土来源不一,导致再生骨料质量参差不齐,因而很难保证骨料的优质性能。本文将主要通过后一种途径结合再生混凝土的配制技术,通过掺加高活性混合材和高效减水剂初步配制出了工作性良好,强度达到60MPa的高性能再生混凝土。
2.试验
2.1原材料
(1)骨料粗骨料全部采用长治市城市道路改建的废弃混凝土骨料(WCA),吸水率为9.15%,粒径为5~25mm,级配良好;细骨料采用本地人工砂,细度模数为2.8吸水率为4%。(2)水泥(C)和水(W)水泥采用山化天脊生产的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为长治市饮用自来水。科技论文。(3)粉煤灰(FA)采用漳泽电厂产的Ⅱ级粉煤灰,细度为5090cm2/g。(4)减水剂采用荼系高效减水剂FDN。
2.2配合比设计
2.2.1理论依据
HP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在配制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HPC的配制技术进行修正。HPC配合比的参数主要有水胶比、浆集比、砂率和高效减水剂掺量。(1)水胶比(W/B,其中B为胶凝材料用量,包括水泥C、粉煤灰FA用量之和)低水胶比是HPC的配制特点之一。科技论文。为达到混凝土的低渗透性以保证其耐久性,无论设计强度是多少,HPC的水胶比一般都不能大于0.40,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2)浆集比水泥浆和集料的比例为浆集比。根据经验,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用量应不超过550kg/m3,并随混凝土强度等级下降而减少,为了保证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胶凝材料总用量也不能低于300kg/m3。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报告和工程实践资料,建议配制C50~C70的高性能混凝土,可单独掺加15%~30%的优质粉煤灰或20%~50%矿渣代替水泥;配制C80以上的混凝土,可用5%~10%的硅灰和15%~35%的优质粉煤灰或矿渣混合掺入。(3)高效减水剂掺量高效减水剂的掺量要根据混凝土坍落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用量越大,坍落度增加越高,但超过一定量后效果不再显著,也不经济。高效减水剂均有其最佳掺量,大多数在1%~2%之间。(4)砂率一般而言,随着混凝土砂率的增加,强度呈增长的趋势,而弹性模量则呈下降趋势。高性能混凝土的砂率可根据胶凝材料总用量,粗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及泵送要求等因素来选择。
2.2.2试件制备
为了研究HPRAC的特性,本试验对比配制了两个系列的配合比,分别为RAC和HPRAC.其中HPRAC配合比设计是在RAC配合比的基础上,保证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相同,通过调节水胶比和合理砂率以及掺入高效减水剂获得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100%
3.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拌合物工作性能
为了保证施工的方便和混凝土的浇灌质量,新拌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因此在混凝土浇注成型之前对新拌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了坍落度的测试。
在相同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的各组中,HPRAC的坍落度比RAC的坍落度值要大得多,且都达到180mm以上,即均达到了高性能混凝土高流动性的工作性能要求,这是由于前者采用了合理砂率并且掺入了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显著改善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因此,通过适当的途径,如在配制再生骨料混凝土时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微细矿物掺料和加入高效减水剂,再生骨料混凝土完全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能,实现高性能化,并满足泵送商品混凝土的要求。
3.2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fcu采用150 mm×150 mm×150 mm的立方体试件,试验测试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试验显示HPRAC的受压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RAC的裂纹发展规律和破坏形态基本相同,HPRAC的立方体受压破坏基本为界面破坏,几乎未见到骨料破坏。
通过降低水胶比以及掺入粉煤灰后,在相同骨料总用量和胶凝材料总用量的各组中,HPRAC的立方体28d抗压强度值比RAC要有显著的提高,且均达到了60Mpa左右,即基本达到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的要求。科技论文。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随着水灰比的减小,再生混凝土强度逐渐增大,这一点与普通混凝土相似。此外,矿物掺合料(本试验为粉煤灰)在常温下能与硅酸盐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附加的水化硅酸钙,使孔隙率显著降低,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3抗压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材料变形性能的主要指标,弹性模量的测试采用150 mm×150 mm×300 mm的棱柱体试件,在试件两侧高度的中线上对称安装2个千分表来测量试件两侧的变形,测量标注为100 mm,加载装置采用200 t压力机,混凝土的静力受压弹性模量Ec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
HPRAC的弹性模量值比相应的RAC弹性模量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主要决定于骨料种类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密实的骨料具有高弹性模量。通常,混凝土中的高弹性模量粗骨料用量越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越大。本试验中,再生骨料的孔隙率大,骨料弹性模量低,因此再生骨料用量越少,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值越大。
4.结语
采用常规的材料,通过调节水胶比和合理砂率以及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微细矿物掺料和加入高效减水剂,可以使再生骨料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能,实现高性能化,其坍落度能满足泵送商品混凝土的要求。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值比普通再生混凝土提高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8-39.
[2]刘数华,冷发光.再生混凝土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121-129.
[3]马保国.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赵国藩.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简介[J].混凝土, 2002,(4):1-2.
[5]冯乃谦.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7.
[6]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62-116.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控制,骨料
0.前言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现代土建工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殊性能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久性;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能与钢筋牢固的结合成坚固、耐久、抗震且经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混凝土材料品质及配合比质量的波动以及混凝土输送、浇筑。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1.1混凝土质量指标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
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加强原材料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
1.2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堆放袋装水泥时,应设防潮层,距地面、边墙至少30c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并留出运输通道。
1.3骨料的质量控制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 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 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论文参考。砂石骨料是混凝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通常lm3的混凝土需要1.5m的松散砂石骨料。骨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要求,从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骨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储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使用的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选择。可以选用天然骨料、人工骨料,或者互相补充。选用人工骨料时,有条件的地方宜选用石灰岩质的料源。
2.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拌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适宜的坍落度。这就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合理,混凝士配合比设计还应满足设计需要的强度的耐久性。首先实验室按照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材料和搅拌方法,根据计算出的配合比进行试拌,制作混凝土强度试块,进行标准养护28d后进行试压。然后,以标准养护28d的检验结果为准,调整配合比,最后得出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3.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3.1混凝土搅拌施工要点
搅拌混凝土前,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倒净,使拌筒充分润湿。搅拌第一盘时,考虑到筒壁上的砂浆损失,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搅拌好的混凝土要做到基本卸尽。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加减用水量。严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并经常保持准确。
3.2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求
(1)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溜槽等下料。
(2)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间宜缩短,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规范规定,当超过规定时间必须设置施工缝。
(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_填以50mm~10Omm 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出现蜂窝、麻面。
(4)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混凝土因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h~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防止接缝出现裂缝。
4.混凝土的养护控制
温度、湿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化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千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时间与自然温度、混凝土成分有关,当平均温度高于+5℃ 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进行,最少不得少于7d。论文参考。当平均气温低于15℃ 或混凝土的表面不便浇水时,也可使用塑料薄膜布养护和涂刷薄膜养生液,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的方法进行养护。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及蒸养法。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不能急于拆模,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破坏混凝土结构。
5.混凝土质量的验收
验收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观和几何尺寸。二是内在质量,即实际强度。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外观质量也可以反映出内在质量的优劣。论文参考。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有无裂缝。蜂窝、麻面、露筋、空洞、连接部位疏松。锚筋松动等严重缺陷,如有发生,应进行返工或采取加固措施。几何尺寸检查主要是通过施测实量,确定构件是否能满足使用功能以及下一步施工的要求,并对该产品的质量等级予以评定。内在质量的验收最为重要,并具有否定权。主要通过检阅各种技术资料, 如原材料化验单,施工记录,并在上述记录合格的基础上,根据混凝土试压报告单,分别采取方差未知或非统汁方法进行强度评定,验收合格后,方为完成了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也就告一段落,可以将产品交付使用。因此,保证混凝土的工程质量,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 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一、课程的重要性
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品质的好坏,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卫生、无公害的水产品将会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而正是动物饲料、水产品、人类食品这样一条食物链,使饲料的质量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源头。对饲料进行分析和检测,则是饲料质量与安全的技术保障。
二、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饲料原料,饲料的加工工艺还是饲料成品的保存都关系到饲料的质量,因此通过《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们既能掌握各项检测技术及原理,熟知相关仪器的操作,又能根据饲料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挖掘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成为一名具备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验以验证型实验项目为主,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一个实验充其量有三个学时,学生们因为没有全程参与,故对某些环节半知半解,质疑或改进技术并在管理工作中加以灵活应用的锻炼机会较少。为通过饲料分析与检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在饲料质量安全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基础上,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成为有思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我们在目前的教学实验课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饲料分析检测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顾名思义即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打破教学和科研界限,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学生在接受最基本的理论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以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契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在校内外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1)实验内容的改革。根据饲料质量评价要求按部就班检测饲料原料、配合饲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各项营养指标、卫生指标,再与相应的标准相比较,得出待检物是否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是本课程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培养目标。为顺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趋势,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科研成为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1]。建议采用由简到繁的培养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单一验证实验调整为综合实验,针对某一种饲料原料或配合饲料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饲料质量评价实训,鼓励大学生进入专业教师的研究队伍,开展相关创新实验或毕业论文设计,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2]。①综合实验方案的确定:以3人小组为单位,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针对特定原料或配合饲料质量安全评价的实验方案,选择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再由教师修改实验方案。②饲料原料的识别: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配合饲料学》等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常见的饲料原料实物,给同学们最直接的感官认识。③检测分析过程:每组派出若干名代表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实验仪器使用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配合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2];在实验教学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实验小组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④数据的处理:除计算检测结果外,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可靠性的能力,分析出现非正常结果的可能原因,提醒学生避免用实验指导书上的“注意事项”代替可能原因。设置三人小组的目的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确保每一小组至少得到三个“平行”数据用于统计分析,若条件允许,还可比较三人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同一名学生得到的三平行结果的异同,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⑤安全质量评价:根据选定的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饲料或原料的质量,并分析影响原料或饲料质量的可能因素。此过程须以熟悉原料及饲料标准,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为前提。⑥作业要求及反馈:实验报告的撰写,强调对结果的分析讨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及时讲解分析。据笔者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尽管在实验初期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但只要经过2~3次针对性的反馈和辅导,就会写得非常流畅。模仿小论文的结构和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饲料分析与检测质量安全评价实训。校园内的教学不容易给人紧迫感,因此有必要把学生派到公司或专门的质检机构强化饲料分析与检测能力、饲料质量安全评价和管理能力。据笔者几年的带教经历,发现饲料企业是非常不错的实训平台。与学校里比较枯燥的说教相比,在企业进行的现场教学显得更为生动。在那里,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各种饲料原料,真真切切了解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在两周左右的实训中,同学们除了巩固、强化原料和配合饲料成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检测能力外,配合饲料半成品的车间质量监控也能弥补因校内无成套饲料加工设备而缺少相应学习内容的遗憾。实训中,与一线工人同工,能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到多种技术;与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能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学到针对性强的饲料质量管理方法。期间,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开设专题讲座,更能针对性地解答实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六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与水产饲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拔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领导或部门经理作为校外兼职导师,能切实有效的为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3)饲料分析与检测的延伸。通过分析与检测,获知了饲料或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性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其对水产动物安全性的影响,为此,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均能使饲料分析与检测结果用生物学的方法加以验证,在科学研究中使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内容得到升华。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1~2年级的学生而言,专业水平有限,因此开展创新研究有相当大的难度[4]。笔者指导的几名学生尽管当时没有取得预期的研究结果,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远远超过未做过创新实验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提高。因为任何创新实验的实施,学生们都经历了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原料营养成分的检测,饲料配方的设计,实验室条件下配合饲料的制备以及饲养试验;实验结果的处理和项目结题材料的汇总,对饲料或原料的质量安全评价已经有了大概的框架,因此到三年级参加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学习时,就会有较强的全局驾驭能力,也具备了多角度分析、解决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思路会更开阔,这样,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②毕业论文设计。尽管毕业论文设计是独立于实验教学的课程,但是从培养专业人才角度而言,如果能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为实验教学课时数不够,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实验,或创新项目限项申报,受益面不广的不足。因此就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逻辑思维的连贯性而言,建议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失为变零散的专业知识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有良好的科研训练基础的学生,较易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较易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从而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开放时间的保证。为保证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就必须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指导老师和教辅人员也应该在开放时间内继续上岗,这就需要学生层面划拨经费给予劳务支持。另外,可适当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实现大学生培养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赢局面。允许学生跨学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考核方式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全凭指导教师主观打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果实,以高度的责任心,用伯乐识骏马的慧眼发现学生任何可能的闪光点。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实验项目的实施都是以充足的时间保证为前提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投入是本课程的考核基础。其次,在注重实验技能考察的同时,把每一个实验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讨论等环节都作为考察要素,将综合实验的整体性作为重点考察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接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实验与高中实验的不同,认识到进行主动学习对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将带教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实验改革组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法进行。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
生按照讲解和演示的过程完成实验内容。对于部分小组提出设计的可行的部分操作的改进方案,鼓励引导学生按照新方案进行实验。如果实验课堂不能够满足新方案的要求,将给学生提供教师药物化学科研实验室和相应实验条件,在课后时间完成。对照组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方案进行实验。第四,讨论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实验完成后,在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对于部分实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并上交实验改进方案。在下次实验课堂前,教师将针对实验报告和实验改进方案进行评述。对照组学生只需递交普通实验报告,而实验组的实验报告形式和内容形式自由。上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未参与改革组相比,实验改革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要好,学习积极性也要高,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明显要强,同时也让部分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设计实验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对科研的兴趣爱好。
2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
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0R413019,2011R413025,12R413020)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3小结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离析,控制
根据本人近年来对公路路面工程现场的调查取证,结合公路路面施工中所发现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对目前施工的沥青混合料工程,有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为了说明问题,首先解释一下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质量控制程序和试验数据的应用过程。
一、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质量控制程序:
沥青拌和设备生产的质量控制从流程上可分为:沥青拌和设备冷料控制,热料控制,搅拌控制。
1 冷料控制:
为了原材料达到目标配合比要求,冷料控制系统参数的确定非常重要。冷料仓的参数确定主要是要做好各个冷料仓的集料流量测定工作,绘制每个冷料仓集料电机分速度—集料流量曲线。
2 热料控制:
在沥青拌和设备的生产中,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主要决定于热料控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热料系统生产质量的控制。
2.1热料温度的控制
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要求在一个特定的温度环境下进行,相对于不同的混合料级配、不同的原材料 (如不同的沥青)对拌和温度范围要求不同。免费论文参考网。要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沥青拌和设备必须具备稳定而准确的温度控制系统。
2.2振动筛
振动筛是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装置,沥青混合料能否达到设计级配曲线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振动筛的筛分水平。
2.3热料生产级配的控制
1)单锅拌和能力的确定。为了能使搅拌锅的拌和能力充分的得到利用,施工现场的热料仓配合比一般是按照沥青拌和设备的稳定生产的最大产量来提供的。免费论文参考网。
2)热料称量的控制。热料系统的控制主要是要做好各种材料的称量精度控制。沥青拌和设备的热料称量控制系统一般有三部分组成:石料称量系统、填料(粉料)称量系统、沥青称量系统。
①石料称量系统。石料经滚筒烘干、振动筛筛分后暂时储存在热料仓内,然后分别进入称量斗进行称量,称量的精度通常取决于下列因素: A 控制系统的传感器精度。B 热料斗斗门的开度和反应快慢程度。C 热料仓的热料在向称量斗卸料过程。 ②填料称量系统。该系统由填料(粉料)罐,称量斗,输送装置组成。粉料由填料(粉料)罐到称量斗中进行称量,再经输送装置输送到搅拌锅。③沥青称量系统。该系统包括沥青储藏保温罐、沥青泵、沥青称量斗。免费论文参考网。沥青泵把在沥青罐内按照规范要求的热沥青经管道输送到沥青称量斗内。通常沥青称量时斗门开度越小,得到的沥青称量值越精确,但是生产效率也越低。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得到一个平衡两者关系的适当的斗门开度,即在不影响热料配料系统配料速度的情况下, 使用较小的斗门开度。④除尘系统的控制。除尘系统也是影响混合料质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由于中性或酸性回收粉不 但使沥青用量增加,而且生产出来的混合料色泽暗淡,降低了沥青的胶浆作用,导致稳定度偏低。
3 搅拌控制
各种材料按照级配要求配好后,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入搅拌锅搅拌成成品料。成品料的均匀与否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的影响: (1)各材料进入搅拌锅的顺序。由于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石料进入搅拌锅后要进行干拌,使石料得到充分的搅拌。所以下料的顺序为石料、填料(粉料)、沥青。
(2)搅拌时间的长短。其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合料搅拌均匀与否。一般来讲,石料干拌时间越长、总搅拌时间越长,搅拌出来的料的均匀性越好。但是带给搅拌锅的损伤也越大,温度的散失也越严重;过长的搅拌时间还会让混合料出现过拌离析现象。
(3)搅拌锅内机械配件的磨损情况。搅拌臂和搅拌刀片磨 损后搅拌直径d减小,对搅拌锅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试验数据的应用:
1、试验基准配合比在拌和设备中的应用并不是热料仓的配料比例,更不能用于生产配比,只能用于冷料仓出料量的控制,即各种矿料仓的出料转速大小。例如:试验室配比为1#碎石30%,2#碎石25%,3#碎砂40%。如果1#料的下料转速为300转,则2#料的转速为250转,3#料的转速为400转,这样的供料所形成的热料混合比例就接近于试验室配合比的数据,但由于拌和设备有二次分筛的功能,也是为了确保所供的料与试验配比用料一致,不符合要求的大料被清除,同时当矿料粒径发生变化时可进行重新组合,也就是由于这些过程的控制,而使重新分级的热矿料级配与试验室所测试的冷矿料级配大不相同,在此期间也使得矿料进行了净化,使0.3mm以上颗粒约有30%~80%被清除(视拌和楼除尘型式不同而变)到粉尘仓内或被除去。
2、由于热料级配的改变,试验人员必须进行生产配比组成设计,即从1#、2#、3#、4#,四个热料仓内分别取样,进行筛分试验和矿料组成设计,为热料生产提供准确的配料比例,同时要对热料仓中的各料质量进行测试,检查冷料仓下料转速是否合理,并进行调试,最终以冷料仓配比(转速)下料量等于(或约等于)热产仓配比用量,生产配合比调整过程告结束,一般需要半天到一天时间即可完成。
3、生产配合比验证;为了使得所施工路段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指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已完成的生产配比必须进行验证工作,验证的内容主要有级配、油石比(或用油量)、稳定度、流值、料温、矿粉用量、空隙率等。如果有任一项不能满足要求,都要进行调整,根据多年经验,一般需调整的大多为油石比、料温和矿粉用量,其他指标大多均满足规定。
三、造成路成孔隙率大、离析严重、均匀性差的原因。
1、施工单位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操作手不懂设备操作原理。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为了操作和使用方便,均设有手动操作和自动操作功能,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性能完好的情况,当所有工作按上述试验数据应用程序完成后,可将试验配合比输入拌和站计算机中,在无机械故障时,直接可用自动功能,所生产的矿料级配用油量等各项指标均相同,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少数施工单位并非都按此程序进行,而是手动用的多自动用的少(或不用),当某料仓冷料供料过多或不足时,不去调整冷料仓的上料转速,而是将多出的热料当作不足的热料使用,导致空隙率变大,级配时好时坏。个别拌和站操作人员不按要求进行生产配合比调整或根本不知有此程序,直接用试验室基准配比进行热料生产,导致级配不符合规定。自行对冷料仓上料转速进行调整,根本不用试验数据,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清仓混料(清锅料)二次使用,导致定好的转速由于混料产生了大的差异,操作人员认为试验数据不准,而实际问题的根本原因未找到,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各矿料配比不均衡,造成一至两个热料仓供料不足,同时又有个别料仓报满,使得热料生产速度下降,本来1分钟可拌一锅的可能需要5分钟左右,操作手为了赶生产速度,用报满仓的矿料作为供料不足的矿料使用(常说的导料就是这样),当热料仓的砂供应不足时,用热料仓的1#或2#料代替,成型的路面空隙率大大增加,表面粗糙、空隙率超标、用油量大,当1#或2#料不足时用砂代替,成型的路面空隙率小、表面光滑、强度低、用油量不足,大凡公路检查中发现的路面一段粗、一段细大多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2、个别试验人员业务水平低、责任心差,不懂混合料的生产配料原理,为了使得级配进入规范要求的范围,修造数据。
个别试验人员不懂沥青混合料的试验和配料原理,即使委托试验,也不知试验室出据的配合比用在何处及如何使用。加之没有进行生产配比的调整,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同时也因这些试验人员无责任心,即便有非常完善的试验仪器和设备,也不去钻研试验规程,使试验室形同虚设,为了完成任务,东抄西看,编造数据。在检查过程中就发现目前仍有个别试验负责人员,干了多年沥青混合料,根本就不知混合料如何进行配比组成设计,为了使配比结果达到级配要求,对筛分结果等原始数据进行修改,反算出级配中值。
3、 由于施工过程中路面面层的厚度不可能做到与设计相同,大多实际平均厚度都要超过设计厚度,沥青的总用量就要增加,个别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资降低沥青用量。
4、矿粉用量不足,将废粉作矿粉使用,导致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不足,施工现场留心观查就可发现,除尘管道通向矿粉仓。
5、监理对试验方面的知识不精通,不知原因何在,无从控制。是造成孔隙率大而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管理因素。
6、混合料运输自卸车
沥青混合料路面在摊铺作业时存在集料离析、温度离析施工质量问题。集料离析改变了沥青混合料的原有级配,严重影响到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性。同时,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化还影响到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路用性能。温度离析使得不同地方的压实性不同,温度高的地方压实易得到保障,但温度低的地方压实困难,压实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6、1集料离析
集料离析主要发生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向自卸车内放料,自卸车向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受料斗中卸料、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受料斗两侧及收斗等操作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受料斗两侧的离析尤为严重,几乎全部为粗集料,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操作手更习惯于每车料收斗一次,以免温度下降达大而影响压实,但往往收斗时粗料集中,级配变异很大,难以压实。
6、2温度离析
温度离析主要表现在自卸车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受料斗两侧温度低。由于沥青混合料温度不均匀,其压实性的差异很大,如又遇到集料离析,则无法保障压实质量。
7 、 因路面面层施工中厚度控制不佳,当厚度小于最大粒径的两倍时,无充足的细料填充骨料的空隙,造成了空隙率过大,路面由于水的渗透过早损坏。
四、 对混合料型号选择的看法
目前公路使用的沥青混合料多为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不论是中粒式、细粒式,它的空隙率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用砂粒式也不能使空隙率下降多少,但在相同的厚度情况下,粒径越小,稳定性越差,也就是抗变形能力越差。在纵坡大、弯道多的地段,会较早产生推移破坏,而在温度高的地区,也会较早形成车辙变形。从施工现场试验测试数据方面来谈,40cm厚的沥青混合料最佳类型应为AC-13;5cm厚最佳类型应为AC-16;但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粒径越大,厚度控制难度也相应增加,混合料易产生离析,压实难度提高,造成孔隙率大,适当调整是比较合理的,可调整幅度过大则对使用寿命不利。
五 结束语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个别沥青混合料路面产生了损坏,一方面是地质条件造成的,而另一方面,则与施工质量控制有较大关系。如:空隙率较大、多是因碾压不及时、温度低、矿粉少、沥青用量不足、级配差等因素造成的。在管理上需要从源头抓起,提高对试验数据的重视程度,切实作到以试验数据指导施工,对监理进行试验数据应用和操作程序培训,同时需要在上岗前对试验负责人员进行理论、实际操作和答辩三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选定合格的实验负责人员,严禁不合格人员上岗。在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中宜采用沥青混合料转运车代替自卸车,消除沥青混合料路面在摊铺作业时存在的集料离析、温度离析,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LBA3000型沥青拌和楼操作说明书》 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