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典型经验

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教育典型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劳动教育典型经验

篇(1)

一、裴斯泰洛齐生平简介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是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时期。在家庭、学校中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教师及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裴氏成为一个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他在青少年时便立志要献身于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事业,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

1、实验和著述活动

裴氏自大学毕业后,就开办“新庄示范农场”,他试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农业种植示范实验,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结果实验失败。裴氏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总结失败教训,苦苦思索,选择—条通过教育贫苦儿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会的道路。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他从1774年开办新庄贫儿教养院开始,直至1825年伊弗东学院关闭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在新庄、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东等地,结合教育实践,坚持不懈地长期进行教育实验,作教育演讲,宣传新教育观,推广民主教育制度,同时还以惊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当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础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寻找教育规律,开拓教育理论新领域。

2、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理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种思想主张不是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来的,但真正付诸实践把二者的结合看作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却是他的功劳。

裴氏重视劳动教育,视之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氏所说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器官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手工职业训练,以及其它一切有实践技能训练意义的教育。裴氏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德、智、体(心、手、脑)的统一体。他从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仅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的过程,还必须是发展他们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德性、心性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培养有智慧、能思想、能实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从当时瑞士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发展儿童劳作能力的民众教育所必需,也是对儿童进行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新庄时期,他就开始试验,每天既教儿童手工劳动和园艺劳动,又进行初等文化知识如读写算的教学。他认识到由于发展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则下来进行,他深信这样一来,必将在培养全面发展个性中发挥真正作用。教老结合思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将推动教育的面貌、人的发展出现崭新的一面。

裴氏还根据教育心理化原则,对劳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进行提出了看法。劳动教育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家庭实施最早的劳动教育,就应从手、臂、腿等的关节活动锻炼开始,并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裴氏还提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应以家庭生活为教育中心,实施生活教育。他认为,意志的锻炼是人类才能的中心问题,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这个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看到家庭从儿童幼小时起,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奋斗、持之以恒进行劳动的意志力,会激发他们主动进取精神,而这是儿童的才能发展和将来能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

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提倡的教劳结合没有反映大工业生产发展趋势,两者间的结合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但他通过长期实践,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上的意义,以及提出教劳结合是未来新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个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现实意义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学校存在的教劳脱离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市场规则的趋利原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的泛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滞后性还没有来得及对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维中的陈旧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导致了教育中出现了只学习不做事的现象。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出现了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有人说这种倾向的形成责任在于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这不无道理,但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劳动教育中的“好逸恶劳可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观。它对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是非判断上,更表现在实践行为上。

篇(2)

德国的社会发展程度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代表性。中国和德国一样,历来都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中国和德国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迥然不同的国家,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广泛普及的人文学科,具有高度的可对比性。对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并借鉴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德国的历史底蕴深厚、政治历程复杂,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德国经历了二战、东德西德合并等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其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并未受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还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果。

(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互相配合

德国学界研究发现,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方法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当今德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逐渐向隐性化和生活化趋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课堂教育中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手段,比如电影、纪录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价值的判断则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老师不会进行过多?Z言上的引导,用学生自己的感悟来代替生硬的说教。德国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多用浅显易懂的通俗语言,让学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间。

(二)社会机构和团体积极推动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有大量的公共机构和社会团体在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机构和团体常常有计划地举办各类讲座和报告活动,并邀请在校学生参加,利用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同时,德国的各类法律机构也利用开办法律讲堂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敏感度,这种做法也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三)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中很少出现类似于“我们要怎样做”一类的教条式语言。书中的语言大多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语言轻松活泼,具有启发性。教科书中涉及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例如恋爱、家庭、死亡、战争的起因、人生各个阶段的苦恼等,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面临这些问题时他们该怎么办。这种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四)强调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

对德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德国是个相当严谨的国家。在德国,人们对待工作近乎苛刻的严谨、对待时间安排分秒不差地遵守、对待乘车逃票坚决严惩不贷,这些都源于德国人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德国人民崇尚秩序、清洁、规范性、诚实、忠信、独立等基本价值观念。德国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就会教育孩子要守时、遵守规范、诚实不说谎、排队不插队等。这样轻松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家庭和学校联动形成合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与外国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灌输教育。

(一)讲授讲解法

讲授讲解法就是以教育者为主体,向受教育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以及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于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内,因此,讲授讲解法是对青少年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是针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方法。在众多受教育者中,青少年受教育群体通常处于问题多发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疏导教育法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认识比较教育法

认识比较教育法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比较,受教育者可以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新认识,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典型教育法

这种教育方法是现阶段国内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和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路径。每年都在进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就是利用典型教育法,将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广泛传播,从而提升大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中德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异同

(一)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相似点

1.德国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将社会实践放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德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2.中国和德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中德两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重视家庭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家长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这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强化在学校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不同点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说理引导的正面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是我国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课开展的,每个学校都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教育部门的硬性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也作为学生学习情况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而德国的学校并不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德国的学校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各学科内容结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的同?r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在是否利用劳动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少再利用劳动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会取消他们一切的家务劳动,许多学生甚至早已抛弃“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取向。德国家长从不会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家务劳动。按照法律规定,德国的孩子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学校也把劳动纳入学生的考核标准中。

四、现阶段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获得的启示

(一)现阶段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过度重视灌输式教育,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方法虽然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但却阻碍着受教育者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要依法纳税,但却缺乏运用合理方法阻止不法分子偷税漏税违法行为的社会实践。缺乏实践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也局限了对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

2.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在德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进行广泛的“隐性教育”。中国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育中,单独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考验着个人的跨学科思想政治素养和参与水平,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国还存在着缺口。

(二)我国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篇(3)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年的积极探索,后勤在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环境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3.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篇(4)

学校的发展要依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发展教师”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引导教师唱好“成才三部曲”:“磨一阵”,奠定成才基础;“扶一把”,引青年教师上路;“逼一程”,让教师超越自我。在学校的倡导下,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校还积极开展创新备课、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活动,使老教师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年轻教师展示了才能,得到了锻炼。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处渗透德育,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在环境文化中育心。学校以“绿色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为目标。因地制宜,着力营造催人奋进、生机勃勃的校园育人环境。校园设有成长舞台区、快乐ABC区、书香画廊区、健体你我他区,校园绿化清新宜人、艺术雕塑错落有致、宣传橱窗主题鲜明、名言寄语激发斗志,校园内随处可见师生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真正是一砖一瓦皆说话,一景一物均传情。

其次,在活动文化中育行。学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独具创意地编写了《高兴中心小学校园新三字经》,坚持开展“抓养成教育,创平安和谐校园”活动。每周在升旗仪式上表扬好人好事,树立典型,形成良好校风。

最后,在“红色文化”中育魂。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学校组织教师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搜集兴国故事、兴国山歌、革命史等,先后编写了校本教材《将星璀璨》、《魅力兴国》。学校积极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举行了“故事大赛”、“知识竞赛”,邀请老来校讲故事,举办“校园红歌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感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教育。

篇(5)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

篇(6)

有人将中国中小学生和美国学生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中国中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很扎实,劣势是创新和动手能力比较差。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深入地探讨一下。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能力差和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

我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其主体文化和思想观点都是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认为想要实现“治国平夭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由此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忽视自然科学,轻视动手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倾向,认为“君子远庖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认识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暗示我们美好生活不是来自于劳动,只要读书就可以了,而且动手劳动是可耻的,是下等人才干的事。这样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的潜意识里,成为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旧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旧中国传统教育讲授的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讲课的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中,学生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僵化。在摇头晃脑地诵读中反复强化记忆,让统治者认可的观念和认识深入到人们的骨血里去,变成思想上的自觉,这个教育过程不可谓不蛮横霸道,它对人思想的禁锢和改造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漫长的封建统治,人们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已经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了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的需求,这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传统教育有关

这里所讲的传统教育是与现代教育相对的教育流派,专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后赖恩把原来的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5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流传甚广,对欧美教育有很多影响,20世纪初传人中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由于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缘故,曾经几乎一统天下,成为唯一指导思想。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动手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影响关注较少等等。这些思想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原因。

四、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关

传统教育的授课形式主要就是学校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典型的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的过程。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它也越来越暴露出其缺点。

优越性: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8.不利于因材施教。

事情显而易见,班级授课制虽有很多优点,但它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各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又一个原因。

五、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有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选择班级授课制,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班级授课制比较省时、省力、省钱。我国人口众多,多年经历战乱,底子薄,在温饱时期能通过班级授课制学习到一些知识、经验就已经不错了,对素质教育就考虑的比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2003年下发了《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为培养动手和综合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然而,我国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受当地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巨大的差异,如:经济发达与边远贫困地区的差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异,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异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的因素,也有现代办学理念和对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认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冲突。这些制约因素是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国家和时代要求我们克服困难,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使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国家提供大量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动手能力所需要的办学条件在学校教育实际中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的配备、物质器材的配置以及场地的建设。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动手劳动教育费时、费力、费钱的状况,提出的一个办法,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的国家的中小学生也可以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一样有条件动动手,实际地直观地体验一下,而不是只在课堂上想象。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的这个愿望奔走、呼吁。

在教育中,必要的投入还是需要的,因为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产出,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

六、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家长观念有关

在高考指挥棒引领的大环境下,家长和学校全都不太重视动手能力培养,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因素。家长只重视中小学生的书本学习成绩,成绩好了,就万事大吉,动不动手、会不会干活都无所谓。学校也没有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考虑,社会和家长都只重视高考成绩,那么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也就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本教学上来,表现在中小学生每天上学、考分、做试卷,学生一天除了作业就是考试,都成了做试卷的机器了。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劳动实践课教师,兼任老师受专业水平和精力限制上课走过场,劳动实践课的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挤占。

虽然中小学生对学习劳动实践课的兴趣很足,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也认识到劳动实践课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相当正面的影响和作用,但基于对高考成绩的追求,放弃了对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7)

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创新形式,落实少先队培训工作

1、开展少先队干部责任感教育。以中队为单位,以“一条杠一份责任”为主题,采用专题培训、例会交流、校际联动等形式,引导少先队小干部发挥才干,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少先队工作奉献力量。

2、开展少先队辅导员责任感教育。通过专题培训、沙龙交流、榜样引领、观摩学习、参加比赛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以“做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责任感教育,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导他们以自身优势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同时,巩固并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力量,积极挖掘多方资源,开拓少先队辅导空间。

二、夯实基础,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1、加强大中队阵地基础建设。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少先队工作室的布置与使用,筹备“天心区团、队工作室星级评比”工作;加强中队特色阵地模范引领,巧用“年级组”竞争形式,争取更好地为少先队员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2、加强号鼓队建设。以天心区号鼓队比赛为契机,巩固号鼓队第一队建设,组建号鼓队第二队,促进号鼓队水平再上台阶,影响力再现辉煌。

3、加强队课研究。全校辅导员老师共同探讨、认真研究队课的意义、模式、方法等,思考以少先队员为主体开展少先队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三月下旬认真参加天心区“争当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队课比赛。

4、加强校外阵地建设。以“快乐体验”为主题,进一步稳固、拓展活动阵地,坚持使用各校外阵地,每月开展专题活动,让校外阵地发挥最大教育效能。

三、加强研究,深化德育课程化研究

以“小学生红领巾社团建设”与“男孩、女孩性别教育”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工作。

在已有红领巾社团的基础上,增设“男孩女孩俱乐部”新社团,招募社团发起队员,吸纳社团新成员,以“男孩、女孩绝活交流、展示”为主要内容,开展社团活动,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和内涵,探索可行易操作的模式。

六一儿童节前,开展第二届“男孩 女孩节”,组织“‘男孩 女孩’朗诵比赛”及“男孩 女孩俱乐部秀”活动,争取在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上再出新成果,再现新成效。

四、坚持不懈,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1、以少先队组织为龙头,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以“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活动为载体,发挥中队活动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2、以“好习惯章”为主要内容实施“青园小学学生加油券奖励计划”。全体教师作为“好习惯”养成教育者和评价者,从“课堂、阅读、礼仪、安全、卫生、就餐、运动”几方面,全时段、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雏鹰争章活动既有“章”可循又有学校的自主创新,既简化和规范雏鹰争章活动的操作顺序,又使雏鹰争章活动落到实处,保持雏鹰争章活动良性发展。

3、通过每月一重点、每月一评比,建立健全养成教育实施和评比制度,促进队员日常行为规范和各项好习惯的养成,培养队员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德育实效性。

五、打造品牌,深化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

1、重点开展“争做雷锋精神传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主题活动。

(1)活动制度化。第一步,学校成立由刘书记、王校长为首,胡雪滢、孟欣、曾春红、汤琳、张卫、彭湘、李华伟、郭燕、汪伟民、寻芒花、谭玲伶、柳桢、杨红科、卢文斌、胡超华、汪春江、刘双燕为组员的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和组织活动。第二步,由大队部起草学雷锋活动计划,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全体教职员工、少先队员通过确定。第三步,各中队成立学雷锋小组,在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下,确定实践基地,开展学习活动。第四步,定期组织学雷锋活动小结会,结合活动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把活动引向深入。

(2)活动系列化。围绕“五学五争”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即学习雷锋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的精神,争做“雷锋式理想远大少年”;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精神,争做“雷锋式爱心少年”;学习雷锋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争做“雷锋式勤学少年”;学习雷锋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精神,争做“雷锋式诚信少年”;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争做“雷锋式勤俭少年”。

(3)活动常态化。与“雏鹰争章”结合,在学雷锋活动中,鼓励队员争创勤学章、爱心章、助人为乐章、诚信章等。与“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结合,开展关爱特困家庭、关爱小伙伴、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与劳动教育和艰苦朴素传统教育结合,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广泛辐射。与“手拉手活动”结合,组织“与雷锋小学手拉手”、“与炎陵伙伴手拉手”活动,同学雷锋,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积极创建“天心雷锋号”示范学校、“天心雷锋号”示范班级,培育“天心雷锋式美德少年”。

(4)活动层次化。充分考虑低中高三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建立可持续的德育教育活动体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教育,达成目标。

2、借节假日、纪念日、主题日契机,把握少先队“团结、教育、引导”基本职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系列感恩活动,植树节、地球日环保活动,安全教育日活动,“我们的清明节”活动,“我们的端午节”活动等,以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

工作日程

二月份

1、 制定工作计划

2、 继续开展“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养成教育活动

3、 总结寒假活动

4、 “老少同台话雷锋”座谈会

5、 召开少先队工作研讨会

6、 实施“青园小学学生加油券奖励计划”

7、 “安全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三月份

1、 启动并组织学雷锋活动

2、 以片为单位组织队课初赛

3、 妇女节感恩活动

4、 植树节环保活动

5、 安全教育日活动

6、 男孩 女孩俱乐部社团成立

7、 “卫生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四月份

1、 队课决赛

2、 “我们的清明节”活动

3、 地球日环保活动

4、 男孩 女孩俱乐部社团招募、切磋活动

5、 “学习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五月份

1、 第二届“男孩 女孩节”

2、 六一表彰活动

3、 参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争当雷锋精神传人”演讲比赛

4、 “礼仪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六月份

1、“我们的端午节”活动

2、号鼓队一队、二队pk

3、“就餐好习惯”教育评比表彰

七月份

1、 期末总结表彰工作

2、 布置并组织学生开展暑假快乐体验志愿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