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企业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许多药企以成本升降作为成本控制绩效的评价标准,在工作中会出现以下后果:①单纯地削减成本。削减成本一般的方法会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或档这是许多药企由盛致衰的重要原因。工资待遇低,经常流失高素质人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②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这是许多药企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片面强调降低成本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研发成本支出往往很大且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1.2 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 许多制药公司非常重视生产成本控制。事实上,大多数医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的比例不超过总成本20%,更多的成本支出发生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尤其是广告及宣传开支的成本。
1.3 成本开支缺乏总体规划 ①成本支出未使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如不根据实际需要购置资产和设备,导致企业资源浪费。②在新产品开发时,不注重市场调查。盲目投资,导致市场开发成本过高,企业得不偿失。
1.4 应收账款催收不力,坏账损失严重 同品种的药品太多,企业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药企大量采取赊销铺货,致使应收账款比重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对账款的催收力度不够,导致应收账款超过诉讼时效。
2 造成问题的主要根源及危害
2.1 企业梦想短期内做大做强,忽视了自身发展的规律 许多国内医药企业在初期发展稳定,但到一定阶段就冒昧地想做大做强。如 “三九”医药集团,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后来却盲目收购了大量的不良企业,甚至有与医药行业毫不沾边的房地产企业,导致其生产经营每况愈下,落得被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命运。
2.2 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大量使用赊销方式铺货 严重的坏账损失,往往会拖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如三株口服液公司,大量使用赊销手段分销产品,产品倒是在包括农村的药房随处可见,但大面积的赊销产生了巨额坏账损失,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2.3 片面追求利润 企业偷工减料造成药物的疗效下降,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追求短期利润会让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欣弗”事件,“齐哈药”事件,无不是在采购及生产过程中贪图减少成本所致,最后被国家查处甚至直接被国家取缔。
3 中小医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①转变成本观念。现代企业成本理念已突破生产成本的限制,它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引入产品概念、产品设计的成本,生产成本、维护成本和处理成本,以及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企业资源消耗。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企业投入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随之增加;又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投入在产品市场开发支出增加。②要有战略成本意识观念。战略成本意识是企业管理层要足够的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并充分认识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潜力。要依靠组织配合措施:首先,形成全民降低成本的格局。其次,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定位其高度,建立长期的战略成本意识。③树立成本效益思想。企业要树立成本效益的思想,要用企业未来收益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投资、生产等成本费用的现值比较来看成本控制的结果。
3.2 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①必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公司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医药产品的疗效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因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药品质量绝不能掺假,否则企业自取灭亡。②把握时间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尽快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把握市场脉搏,医药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尽量缩短设计、开发、生产时间。掌握产品,材料市场信息,便于企业安排生产计划。③必须重视整体规划。最有利的成本效益是收益最大。例如,在兼并相关企业时,本企业不能只考虑购买的成本低,还要看后续支出,其未来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审慎地实施低成本的兼并政策。④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企业应分析产生成本的关键环节,例如:一般占药品生产成本的60%是原材料成本,企业可以选择好质量的供应商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降低成本,控制原材料的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设计出最好的促销活动方案,产品的销售费用,占产品的总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制定既激励销售人员又降低成本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统计;医药企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随着我国新版GMP和GSP质量标准认证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家对医药企业的监管日趋严格,资产重组并购风潮迭起,龙头企业纷纷做出外延式扩张,更加催化了医药行业的变革趋势。医药企业要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对行业发展方向做出准确预测,对内要深入挖掘企业优势劣势,放眼长远,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当下,严细企业管理模式……这一切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基础是企业对自己客观情况和所处环境的正确认知、冷静分析,所以统计工作在医药企业中应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一、统计工作在医药企业中的现状
(一)统计专职人员匮乏,队伍建设力量不够
众所周知,统计工作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客观评价,它的专业性极强,其作用绝非财会或他管理核算活动所能替代,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所以,在医药企业中有一支业务精湛的统计专职人员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现实中,随着原材物料、能源、用工成本的大幅攀升,药企为了压缩费用、提高利润实施内部节流挖潜措施,很多医药企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统计工作交由生产、财务、质控人员兼任的现象非常普遍。兼职统计人员一人多职,对于统计工作只接受了基本的“传、帮、带”的岗前培训,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熟悉统计学理论的员工少之又少,能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员工更是凤毛麟角。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以将统计分析应用到日常工作中,统计工作对于其只是到期必须上报的报表,少量统计分析也是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其“智囊”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药企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质量和效益是所有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如上所述,在国家监管日趋严格、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医药企业源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视药品质量安全为企业的生命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药企在原材料购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产品入库检验等关键环节以确保出厂药品安全可靠;加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者的天性,这就造成了在现实中很多药企领导常常出现单纯重视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忽视能更深刻挖掘企业自身问题的统计工作本身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认为统计工作就是为上级政府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服务,上报各种报表的工作,其工作状态是被动式的;第二,认为统计工作不能为企业谋求直接的利润,不像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是医药企业的主业,统计工作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第三,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将企业已有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等计算,对企业决策没有任何作用。正因如此,统计工作本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规划在2015年要实现药品制剂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以保障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安全,届时药企在制剂成品入库时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现可追溯性。但目前,医药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程度还很难适应工作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原料药、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企业尚未普及电子监管,出厂之后的环节追溯性较为困难;即使实现电子监管的制剂企业在采购、生产、化验等环节也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数据共享性较差,容易出现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脱节,重要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开展,不能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作为有效决策依据,导致未能抓住良好时机盈利或止损。
二、医药企业统计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统计工作在企业中地位
一些企业,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存在一种认识:统计工作是在为上级服务,而不能为企业决策服务。这种轻视统计的根源就是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经济意识,没有真正转变观念,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缺乏对自己运营状况及所处环境的清醒分析是无法作出正确决策的。企业中,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统计部门是能为领导层决策的智囊团队,所以企业领导应重新定位并提升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赋予统计部门更多的职权和话语权,给予工作上的支持,这是改变统计工作现状的基础。
(二)提升业务,统计工作应更有作为
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该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改变只是简单将数据进行罗列、计算、汇总的现状,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统计分析的深度,提高分析的指导性、预判性和参考性;通过拓宽统计的工作面,提高统计的数据基础,保障统计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打铁还需身子硬”统计工作人员有为才会有位,统计工作只有充分体现数据性和综合性的有效统一,其价值才能充分体现,所以,在企业的地位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发挥的作用来争取。
(三)拓宽途径,实现“据说企业”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医药物流 发展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医药物流含义及发展现状
医药物流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的网络管理、现代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企业正在出现,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医药物流业转变。与此同时,第三方现代医药物流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较为成功的企业。
2005年12月16日,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药集团药业股份公司、美国安维世远东有限公司、台湾久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共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的专业医药物流公司。
总的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内还很少,只在广州、杭州、海南等地有医药专业物流服务公司。这样一些专业物流公司由于注重市场定位、细分客户需求、具备完善高效的配送网络而受到了不少大中型医药企业的青睐。
二、医药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我国医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对现代医药物流巨大市场需求。医药物流领域和医药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零售药店或医疗机构,都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 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即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医药企业分离出的物流部门,经改造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那么,这样做是否可行呢?下面我们就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三、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一)优势 S
1、 第三方物流与传统医药企业自营物流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
现阶段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仓储和运输,在其他增值服务方面的供求还不明显。由于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因此,相当大数量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都在从事本企业的储运服务。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这种转化比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我国其他行业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的成功都表明了这种业务功能继承性的巨大优势。
2、 传统医药企业具有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非开始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科技的物流,而是结合物流发展趋势和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改造的现状,适合医药行业特征的物流。医药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初始阶段应主要追求机制与管理的现代化,而不是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因此,近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积累下来的仓储、运输、包装等设施、设备基本上可以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因此,在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展服务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节约投资成本。
3、传统医药企业具有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的具体管理经验
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在现代物流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由于既不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又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养护、运输等了解甚少,同时不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都使得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医药物流领域存在很多障碍。此外,目前国内的医药流通环境复杂,医和药没有分开,市场不成熟、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不到位和企业自律性差等都对国际医药商业资本流入医药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了壁垒。因此,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将会使它们具备相对的学习成本优势。
4、其他行业中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可供借鉴
第三方物流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现有的相当大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行业中转化而来。如传统的仓储、运输、铁路等企业都纷纷转型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些家电企业如海尔、长虹、联想都将自己的物流部门脱离转化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一些转型的企业既有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壮大的企业,又有经营不善,无以为继的例子,但其他传统行业转型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都为我国医药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经验。
(二)劣势 W
1、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较小,成本偏高;
2、信息化水平低,专业医药物流人才缺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机会 O
1、国内医药企业现代物流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需很长的时间
2、因为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进入门坎较高,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还没有完全形成。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四)威胁 T
1、入世后,国家全面开放医药分销服务,国外拥有雄厚金实力、先进营销策略和成熟管理体制的企业加入竞争
2、企业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信息化建设不足
通过上面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得出,尽管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优势明显,也就是说,传统医药企业转型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是可行的。
四、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或自己建立物流公司
近几年,中国医药集团、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西部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11 家医药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已获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 成为第八批国债技改贴息改造项目, 其投资都在4000万元到2.4亿元之间。除此之外, 安徽国泰、山西汇丰等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已经成立。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 近17 000 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 000 万元的企业不到5% , 前10 家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额的20%。在美国现有70 家医药公司, 其中前10 家的销售额占了全国的96%。今后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 物流市场的主角肯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对药品的仓储、运输及配送有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求, 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医药企业从自身分离出物流这一部分, 加以扩建改造, 成为独立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太极集团就将下属的子公司分离出去成为一个专业医药物流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是典型的医药物流公司, 而它的前身是从太极集团的物流部门分离出来的。从医药企业分离出来的医药物流公司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性, 在医药物流管理中会游刃有余。这些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 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医药企业服务, 更有盈利空间及发展空间。我国医药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希望大型医药企业能够强强联合, 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共同做大医药物流市场, 抵御国外医药公司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药企业;执行力;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68-02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愈加激烈。在变无定数的市场条件下,我国医药企业虽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整体素质弱,大多缺乏特色、有效的竞争优势,难以真正落实执行,创造出企业实质价值。因此,长远来看,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提高竞争中的快速应变能力,就成为决定医药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和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企业执行力概述
企业执行力,系指各执行层完成企业决策的执行能力,即企业通过必要的计划、组织或特定技术方法等将决策有效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它是把企业规划变为客观现实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企业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的桥梁。企业执行力涉及企业管理各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概念,其重点在于如何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1]。
执行力强弱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执行力强,则企业决策贯彻实施程度大,能有效作用于终端市场,提升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取决于可执行的战略制度、严密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有效的控制机制和企业执行力文化保障等,还需扎实稳健的基础管理工作和所有执行人员的密切配合[2]。
2 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目前,国内新医改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市场转型与发展并存。如此特殊的双重背景,加快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发展,使其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引发和催化了医药行业的整合和调整。行业内竞争激烈,高端药品基本被外企占据,中国医药企业只能走仿制道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3]。在此形势下,各医药企业虽很关注经营战略、创新研发和人力资源等,却忽视“终点”“途径” 的有机对接,缺乏对执行力此核心环节的必要重视,或因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导致执行不力。
2.2 存在问题分析
2.2.1 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制度不合理,管理方式不当
拉西·博西迪等[4]认为,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企业执行力贯彻战略意图。同样,严格的制度又是企业有效执行和运行的基础。不少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制度往往被动适应医药市场,缺乏对医药行业的清晰认识和预测,不能紧密结合本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难以准确体现企业方向而使员工未能认同执行。
高层管理者管理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医药企业执行不力的因素。一是不少领导者过度的“人治”观念,使自身“权威”凌驾于制度之上。他们受环境信息变化的干扰和影响,思路变化过快,使下属执行起来也无法意志坚定[5]。二是未常抓不懈。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或前紧后松,有布置却无检查。三是授权出现误差,忽略适度和例外原则。领导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工作而不肯授权,导致下属不能更不敢做事,执行力严重断层。
2.2.2 中、基层管理者上下协调不力,员工整体素质不达标
中、基层管理者对高层战略意图理解不准确,无法制定有效执行方案,或出现“一种方案多种理解”,执行结果相距甚远;计划方案大多流于表面形式,空洞无物,实际执行不力;具体执行过程,缺乏对指挥、控制原则的认知和把握,缺少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标准、力度逐级降低,甚至自我取舍,导致执行不完整、效率低;缺乏上下协调、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责任分工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时常延误,严重影响执行速度。
国内医药企业培训教育机制欠合理,无法切实培育和提升员工执行力,人员整体素质不达标,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合力甚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员工“本位主义”严重,只顾私利不顾大局,推过揽功,不负责任,执行过程出现中断或延搁。
2.2.3缺乏执行力文化的塑造
国内医药企业的文化塑造已广泛开展,但其文化建设更关注统一企业理念和思想,至于如何通过文化影响执行者的意识心态,使其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从而提高整体执行力问题,仍未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它们不缺乏企业文化,但缺乏执行力文化。部分医药企业虽形成了自身的执行力文化,但未真正产生强大凝聚力,也未能有效取得员工认同。
3 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
3.1 规范制定企业战略制度,明晰执行流程
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医药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宏微观环境,透彻分析医药市场现状,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优势等,确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制度,并保证其执行性和合理性[6]。形成决策决不能朝令夕改,必须维护其稳定性,并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检查。同时,要在庞大的流程网络中,明晰工作链条中的每个执行点,尽量将复杂的东西简化,简单的东西量化,层层落实,用规范的流程推动执行者工作,使他们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通过执行流程明确自己按期应完成的任务,知道怎么做、如何做,而不事事靠安排和督促。
3.2高层管理者做好倡导实践,中、基层管理者做好沟通传达
提高企业执行力需高层管理者把握执行过程整体思路,务必以执行者的心态,以人为本,亲自倡导并积极参与。授权下属执行时,要明确表达期望,讲究管理策略和方式,讲清责任做好沟通,提供各方面资源支持,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并做好执行跟踪。高层管理者还应始终坚持从严律己,处处做表率,凭借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员工的尊重和认可,使员工发自内心认同自己作出的决策,确保执行效率。
企业战略决策的传达执行,是信息解码再传递的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安排任务前,要全面认识决策内容,不能片面理解行事。首先要深刻领会上层决策的实质意图和目标,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并及时与上下级或同级沟通,做好企业内部的共识协调及与客户、竞争对手和关系单位的利益协调等。要特别做好与自己所带团队的合理沟通,有效传达和分配工作,激发部属积极性,并引导部属默契合作,不揽功,不诿过,使不同“分力”变成推动企业前进的“大合力”,保证高效执行力度[7]。
3.3建立科学的控制及反馈系统,做好执行保障
管理者不但要周密合理地计划安排,更要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不断修正和改进企业计划与目标,保证执行过程整体效率。要对企业关键流程及其运转过程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如及时监督反馈,简洁实效地跟踪评价,一定程度的考核奖惩等),必要时可引入淘汰机制。执行者要讲究执行技巧,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做好执行的后续反馈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执行结果并提供建议,总结经验确定优势,查找不足[8]。
3.4 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执行力提升长效机制
医药企业要形成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强大执行力,必须将全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从医药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提升企业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让全体员工把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与本职岗位,是执行力文化的核心。构建执行力文化:一要改变执行价值观意识,使员工对提升执行力有高度认同感,认识到自身发展期望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识到高效执行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用执行力的标准要求严格规范员工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执行效率和结果考评列为员工能力测评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将如何执行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多种形式传达给员工[5]。三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实际工作中,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自觉增强执行意识,完善执行方式,用自身行动积极影响员工。加大宣传力度,灌输执行力知识,使员工有效处于执行力文化熏陶之下,并注意用优秀员工的模范事迹正面引导广大员工的执行行为,用执行力低下的事件进行警示教育等。
要有效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医药企业需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认真总结执行过程中的缺失漏洞,不断纠偏和完善,使真正强有力的执行力为企业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于殿杰. 论企业执行力[J]. 现代企业教育,2012(2):56-57.
[2] 徐培红,干荣富. 解读政策分析医药市场、抓住机遇研究药物创新[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8),507.
[3] 邢以群. 管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86-340.
[4]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 执行力[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
[5] 王英,申俊龙. 构建执行力文化——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6):548.
[6] 刘华,刘春梅. 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途径分析[J]. 科技信息,2011(20):360-361.
[7]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127-140.
江西有着独特的道地药材优势及产业传统,中药产业作为江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中成药工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中药研究与开发上,其整体能力和水平都有快速提升。根据《江西中药产业发展研究》的显示,江西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医药企业50强中占据四席之位。江西现有中药生产企业186家,药品批发企业189家。除江中、汇仁、仁和、济民可信等几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之和分别占江西省中药全行业的67%和69%的大型企业,余下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
二、江西省中小型医药企业品牌营销问题现状
(一)尚未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尚未开展品牌营销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大部分认为做品牌是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把销量提上去,进行资本的积累,将公司做强做大。对于大型医药企业的品牌营销,该类企业领导者认为大笔的品牌投入是对企业资金的巨大浪费。缺乏认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清醒的认识,造成了对品牌营销的片面理解,致使品牌营销的缺失。(二)正在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的中小型企业中,品牌积淀不足使一些中小型医药企业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中小型医药企业在重销量走价格战的同时忽略了品牌附加的价值,造成在同大企业竞争时显得较为无力。中小型医药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策略较为单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思考致使其大多仍停留在广告的层面上,来去匆匆的“品牌知名”尽管短期内促使销量提升,一段时间后销量便会下滑。随着产品市场的日趋丰富,同质化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品牌个性的不明显造成了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单一无法突显企业特点的状况。上述因素不仅造成了企业不温不火,浪费企业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同质化营销的局面,无法实现长远的盈利。
三、改善当前品牌营销瓶颈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12]李勇.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5.